追求绝对自由_论庄子的人生哲学

合集下载

《逍遥游》知识概要

《逍遥游》知识概要

《逍遥游》知识概要《逍遥游》知识概要重点难点突破《逍遥游》是《庄子·内篇》的首篇,是庄子的代表作,较集中地表现了庄子追求绝对自由的人生观。

其全文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总论,论证世间万物都是“有所待”而不自由的,自已追求的是“无所待”的最高境界。

全篇集中表现庄子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即虚无主义和绝对自由,课文选取的是第一部分。

首先,阐明世间万物,大至鹏鸟,小至尘埃,它们的活动都“有所待”,都是不自由的。

接着,对上文归纳、补充、印证,说明万物在“有待”的范围内,存在着“小大之辩”。

最后,由对万物的泛论进入对社会中的人的具体论述,阐明逍遥游的境界,即庄子理想中修养的最高境界,点明全文的主题。

庄子的文章有极强的艺术特点:他善于借用寓言说理。

《逍遥游》运用大量的寓言把“无所待”的思想寄托于生动的形象之中。

庄子的文章想像丰富,意境开阔。

如文章开头写鲲的神奇变化,鹏的遨游太空,想像十分奇特。

写鹏的南徙,一“击”,一“抟”,“三千里”,“九万里”,“扶摇”直上,意境何等壮阔,丰富的想像使文章汪洋恣肆,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看来荒诞无稽,却是作者真实感情的流露。

甚小。

庄子假“宋荣子犹然笑之”,表明对这四种人的不屑。

对宋荣子和列子的态度是有褒有贬。

宋荣子能够认定自我和外物的分际,辨别荣辱的界限,他对世俗的声誉荣利并没有拼命去追求,但他还是有没树立起来的境界。

列子乘风而行,轻巧极了,一出游就是半个月,对于求福的事没有拼命追求,这样虽然免于步行,但毕竟还是有所依待,这就是要依赖于风。

作者通过以上一系列的褒贬论证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的“逍遥”都是有所待的,从而水到渠成地揭示了自己的理想境界:如果顺应变化,随变自适,而不固执妄行,能够做到这样,自然是无处不自得,无时不逍遥。

【知识延伸检索】1.课文中“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

虽然,犹有未树也”的具体内容虽然,其为人太多,其自为太少,曰:“请欲固置五升之饭足矣。

古文阅读庄子中的哲学思想

古文阅读庄子中的哲学思想

古文阅读庄子中的哲学思想庄子,中国古代哲学家,与老子并称为道家学派的奠基人之一。

他的著作《庄子》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其中蕴含着深邃的哲学思想。

本文将围绕古文庄子中的哲学思想展开探讨和解读。

1. 庄子的自由观念庄子提出了自由观念,主张“无为而无不为”,强调顺其自然。

他认为,人应当放下一切束缚和执着,以达到心灵的自由状态。

他以自然界为榜样,主张追求无为而不争的境界,摆脱一切烦扰和纷争,获得内心的宁静与自由。

2. 庄子的虚无观念庄子对于人生的虚无观念也是他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认为人生之所以活得疲惫和无趣,是因为过于执着于名利和功成名就。

他倡导人们舍弃这些功利观念,追求思想的纯粹和内心的宁静。

庄子的虚无观念并不是悲观消极的,而是提出了一种超越世俗的人生态度。

3. 庄子的矛盾统一观念庄子的哲学追求矛盾的统一,他主张相反的事物在某种层面上是相互依存和平衡的。

他在《逍遥游》中提到蝴蝶和周而复始的梦境,以此说明人与自然之间的无处不在的联系。

他认为一切事物的存在都是相互关联的,没有绝对的对立和矛盾。

庄子通过这种思维方式,超越了传统的二元对立观念,倡导和谐统一的世界观。

4. 庄子的自我超越观念庄子的哲学思想中,强调通过超越自我的方式,获得心灵的自由和境界的提升。

他认为人们应该放下身心的执着,超越个人利益和欲望的限制,追求精神的升华和境界的提高。

通过自我超越,庄子认为人们可以达到一种超然的境界,超越尘世纷扰,获得返璞归真的心灵解脱。

5. 庄子的反思主义观念庄子的哲学思想中,有着深刻的反思主义观念。

他主张人们应该反思现实和自我,超越主观和客观的局限,以达到境界的升华。

他以逍遥游的境地为例,在梦里觉醒的他意识到人生的无常和虚幻,进而提出反思和怀疑的观点。

庄子认为,反思和怀疑能够打破既有的框架和常规,给人们带来新的思考和认识。

总结起来,古文庄子中的哲学思想深邃而富有启发性。

庄子强调自由观念、虚无观念、矛盾统一观念、自我超越观念和反思主义观念,通过这些哲学思想,引领人们超越尘世的困扰和纷争,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自由。

庄子的人生态度

庄子的人生态度

庄子的人生态度有人说,“在中国思想中,庄子的人生哲学思想最早和最全面地开始了对人的境遇的理性思索。

”庄子的人生态度是复杂的,对他的理解和评价也是见仁见智的。

但是,他看破功名,不屑利禄,对于死亡,他也有超出常人的独到的见解,在这一点上是人所公认的。

有人认为他以维护人类精神生命为标的,建立了小宇宙和大宇宙和谐统一为特征的精神本体论。

其学说的深刻性、超前性与独创性,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

与儒家思想比较,庄子可称为精神本体论者,而儒家则是道德本体论者。

大体上说,在人生态度上,庄子一方面,追求“独与天地精神往来”,“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于无穷”——顺着自然的规律,而把握六气的变化1,以游于无穷的境域(《逍遥游》),追求精神的绝对自由和对现实的彻底超脱;即打破功、名、利、禄、权、势、尊、位的束缚,使精神臻于优游自在,无挂无碍的境地。

另一方面,在现实中,他安命守分,随俗从流,“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人间世》)“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天下》),追求无用之用,保全性命,寻求自全之道。

前者是总的追求,后者是实现这种追求而在现实中的处世原则和方法。

这种人生态度庄子是通过一系列的观念理论来支撑的。

分而言之,这些观念就是:1.对死生态度:死生必然,死生自然;死生演化,死生齐同。

对人生的短暂,庄子深为感叹,他说: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

注然勃然,莫不出焉;油然流然,莫不入焉。

已化而生,又化而死。

生物哀之,人类悲之。

——人生天地之间,就像阳光掠过空隙,忽然而已。

万物蓬蓬勃勃,没有不生长的;变化衰微,没有不死去的。

已经变化为生,又变化为死,生物为之哀恸,人类为之悲伤。

人生如此短暂,可是还要遭受巨大的痛苦,他说:1六气:阴阳风雨晦明。

终身役役而不见其成功,苶(nié)然1疲役而不知其所归,可不哀邪!人谓之不死,奚益!其形化,其心与之然,可不谓大哀乎?人之生也,固若是芒乎?其我独芒,而人亦有不芒者乎?"(《庄子〃齐物论》)意思是:终生劳劳碌碌不见有什么成就,疲惫困苦却不知道是为什么,人生这么活着不是很可悲吗!这样的人生纵然不死,但又有什么意思呢!而人的形体逐渐地枯萎衰老,人的精神与形体一起随之消亡,这可不是莫大的悲哀吗?人生在世,本来就是这样昏昧吗?还是只有我一个人这样昏昧,别的人也有不昏昧的呢?这是庄子在追逐名利,侵害争夺,争城以战,杀人盈城的动乱时代下挣扎着的人的生存意义的思考。

谈谈《庄子》中的人生境界及价值观

谈谈《庄子》中的人生境界及价值观

谈谈《庄子》中的人生境界及价值观摘要:庄子是我国伟大的哲学智者,世世代代的后人都在学习其思想的精髓,从后人对他的著作的解读来看,他的主张和思想深深影响着喜爱并探寻《庄子》的人们。

本文主要从庄子自我标榜的独特的人生境界和开阔的价值观体系两方面来论述庄子的思想,以及庄子思想对现代人们的影响。

关键字:庄子;人生境界;价值观庄子精通哲学、文学,是道家学说的主要创始人,与道家始祖老子并称为“老庄”,他的思想体现在政治和文化等多方面,主张天人合一、清静无为的生活态度。

他的超脱人生是其对人生的理想境界和实践方法的思考,是对精神本然状态的自我认识,从而达到一种超脱世俗、没有约束的精神自由境界。

庄子追求精神无限和绝对自由的境界,他认为达到以无限游于无穷,“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这种个人与宇宙合一的自由境界,人也就成为了永恒的无限自由的存在。

庄子坚持的价值观体现在外化内不化,“内化”就是不要受变化万千的外部世界的影响,要求我们的内心有所坚持,否则会被纷繁复杂的社会所左右,而丧失了自我。

“外化”就是对于外在的社会环境要通达顺应,否则将无法在社会中安身立命。

而要真正做到内心的支持与外在顺应,则必须有一个安定的内心。

一、境界有大小庄子的确是一个圣人,他生活于距今两千多年的战国时期,那时候的社会动荡,经济不发达,生活落后,他能对生死、名利有深刻独到的领悟,实属不易。

庄子主张“乐生”与儒家的“未知生焉知死”不谋而合;孔子主张“活在当下”;儒家看重大地上圣贤的道德永远是人在最终成全以后的超越,一个人的境界大小决定他的思维方式,人们常以世俗眼光墨守成规地去判断事物的价值,而只有大境界的人才能看到事物的真正价值。

有用和无用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关于这方面的论述教给我们要拥有境界和眼光。

当我们以世俗小境界去观察事物时,常会以眼前的有用和无用来进行判断,当你拥有大境界时才能够理解什么叫天生我材必有用,重要的不在于客观上,我们有什么样的际遇,而在于主观上,我们有什么样的胸怀;不在于客观提供给我们哪些机会,而在于我们的心智,在有用和无用的判读上,关键是主观确立了什么样的价值观。

庄子对于自由意志的思考与启示

庄子对于自由意志的思考与启示

庄子对于自由意志的思考与启示庄子,中国古代哲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思想深邃而富有启发性,对于自由意志的思考也是其思想体系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本文将从庄子的自由观、自由意志的本质以及庄子的自由主义思想等方面展开探讨,旨在揭示庄子对于自由意志的思考与启示。

一、庄子的自由观庄子的自由观可以从他的“无为而治”思想中窥见一斑。

庄子认为,自然界万物都会追随自身的本性而行动,而不受外界的干预。

他以自然界中的事物为例,比如水流、风吹草动等,指出它们都是无为而治的,自由自在地按照自己的本性运行。

庄子认为,人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也应该像自然界的事物一样,顺应自己的本性,自由自在地生活和行动。

二、自由意志的本质庄子对于自由意志的本质有着独特的见解。

他认为,自由意志并非是人的主观能动性,而是一种对于自然界的顺应和追随。

庄子认为,人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应当与自然界保持和谐的关系,顺应自己的本性。

只有当人们摆脱了对于外界的执着和追求,顺应自己的本性,才能真正实现自由意志。

三、庄子的自由主义思想庄子的自由主义思想体现在他对于人的自由追求和自我解放的强调上。

他认为,人应该追求内心的自由,而不是被外界的束缚所限制。

他主张人应当摒弃功利主义的追求,追求内心的真正自由。

庄子以“大庄周”为例,通过描述庄子与蝴蝶的对话,表达了他对于自由的向往和追求。

他认为,只有当人们摆脱了对于名利的追求,追求内心真正的自由,才能实现真正的人生价值。

四、庄子对于自由意志的启示庄子的思想对于现代社会的自由意志有着深远的启示。

首先,庄子的自由观告诉我们,人应该顺应自己的本性,追求内心真正的自由。

在现代社会,人们往往被外界的诱惑和束缚所困扰,追求功利和名利,忽略了内心真正的需求。

庄子的思想提醒我们,应该摒弃功利主义的追求,回归内心,追求真正的自由。

其次,庄子的自由主义思想告诉我们,人应该追求真正的人生价值。

在现代社会,人们往往被物质追求所驱使,忽视了内心的追求。

《庄子-逍遥游》追求的人生境界

《庄子-逍遥游》追求的人生境界

《庄子·逍遥游》追求的人生境界摘要:《逍遥游》作为《庄子》的开篇,列内七篇之首,是贯穿全书的总纲,也是连接所有哲学问题的主线,意味深远。

它既是《庄子》的逻辑起点,也是《庄子》的逻辑终点。

庄子把现实生活中的功名利禄看得很淡,在他看来,追求功名利禄,就不会有无忧无虑的生活,辩乎荣是人的枷锁。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无为、圣人无名,与天道一体,达到了“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便有了真正的逍遥、绝对的自由。

关键字:庄子逍遥游自由一、庄子的“逍遥”“逍遥”一词并非庄子首创,《诗经·郑风》己有“二矛重乔,河上乎逍遥。

”此外,《楚辞》、《离骚》、《礼记》等都提到过“逍遥”一词,这些所谓“逍遥”都是安然自得之意,且多与形体之怅然徘徊相关。

但是《庄子》中的“逍遥”不拘泥于形体之逍遥飘摇,而主要是喻心态之逍遥自得。

《逍遥游》表现的是庄子所向往的一种人生境界。

从本篇内在主线看,庄子借助一组组寓言,层层推进,重重否定,最后导出了一个与天地万物浑然一体的人生境界。

庄子的《逍遥游》要说明的是“人”怎样才能逍遥,目的落在“人”上。

举大鹏和小鸟是为了说明“人”的,所以庄子在例举了大鹏、小鸟的“小大之辨”后转向了“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能征一国”的“人”,庄子例举的这些人或热衷功名,为君所召,高登显位,得意忘形,以为天下莫不如己,却正如鸠之流,自得于蓬篙之间而已,这恰是不能逍遥之根,宋荣子虽不为外物所动,不汲汲于个人功名,但他窃笑他人,自以为是,却仍有内外荣辱之分,还不能“物我两忘”超脱净尽,所以“犹有未树”未立逍遥之基,列子能乘风遨游,不汲汲求福,但若不御风则寸步难行,充其量与大鹏同列,所以“犹有所待”未得逍遥之妙,接着便引出“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辨,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一语,强调“无所待”。

紧接着说“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更确切一点说,这才是文章的中心论点。

而在这里,庄子强调的是“至人无己”。

庄子的哲学思想庄子的思想对当代人的启示

庄子的哲学思想庄子的思想对当代人的启示

庄子的哲学思想庄子的思想对当代人的启示庄子的哲学思想对当代人的启示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中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哲学思想以"自由自在"为核心,强调个体的自我解放和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尽管庄子的思想已有千年之久,但在当代社会中,庄子的思想仍然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一、追求内心的自由庄子的思想中最核心的概念之一就是"自由自在",他认为人应该追求内心的自由,并超脱于社会和物质的束缚。

在当代社会中,人们常常被外界的压力和各种责任所困扰,庄子的思想提醒着人们要学会从内心去追求真正的自由,不要被物质所迷惑。

二、顺应自然的变化庄子的哲学中强调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他认为人应顺应自然的变化,不要强求逆来顺受。

在当代社会中,人们常常不愿接受变化,总是试图掌控一切。

庄子的思想提醒着人们要学会适应变化,顺应自然的规律,才能获得真正的平衡与自由。

三、超越对立与相对庄子反对任何形式的对立与相对,他认为人世间没有绝对的善与恶,只有相对的价值观。

在当代社会中,人们常常陷入黑白对立的思维中,容易形成对立的敌对态度。

庄子的思想提醒着人们要学会超越对立与相对,以宽容与包容的心态去面对他人和事物,才能实现真正的和谐与平衡。

四、追求真实的自我庄子的哲学中强调追求真实的自我,他认为人应该发现和坚持自己真正的本性,而不是追求外在的虚荣与名利。

在当代社会中,人们常常被物质和社会地位所迷惑,失去自我。

庄子的思想提醒着人们要不忘初心,从内心去寻找真实的自我,才能找到真正的快乐和满足。

五、推崇宽容和平和的处世态度庄子的思想中主张宽容和平和的处世态度,他认为人应该学会宽容他人,以和平的心态处世。

在当代社会中,人们常常争吵不断,充满了争斗和矛盾。

庄子的思想提醒着人们要学会宽容和理解他人,以平和的态度去处理人际关系,才能实现真正的和谐与共赢。

总结起来,庄子的哲学思想在当代社会中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追求内心的自由、顺应自然的变化、超越对立与相对、追求真实的自我以及推崇宽容和平和的处世态度,这些思想对当代人的心灵成长和社会关系的处理都有着重要的启发意义。

论庄子《逍遥游》的意义及境界

论庄子《逍遥游》的意义及境界

论庄子《逍遥游》的意义及境界战国之世,九家之说崛起,诸侯互争,外则交相攻伐,内则加强统制,庄子生当其时,身心俱受重重之拘束与压迫,故思探求一绝对之自由,超脱一切限制,使其精神获得彻底之解放,故有逍遥思想之产生。

「逍遥」为一迭韵连词。

与今日所谓「自由」相当,乃不为物所役,不为事所困之意。

林景伊先生说:「庄子悲天下之沈浊不可处也,故求徜徉自得,高远无所拘束,与天地同运,与造物者游,以极其逍遥之致。

夫能极其逍遥之致,而无所拘束者,盖即随心所欲,亦今所谓自由也。

」「逍遥游」是庄子哲学的总纲,是对于人生的理想,对精神自由的祈向,是精神从主观形体和客体现实环境中破空而出,故对逍遥游的理解,是理解庄子的关键。

庄子内七篇,即以逍遥游为中心,陈品卿先生述内七篇之关系中说:「盖能泯除物论,视万物齐一,而怀道抱德者,自能适性而逍遥矣。

修养生主,达观死生,而得其县解者,则可尽年而逍遥矣。

虽处人世,然心通至道,而虚静应物者,故能逍遥于人间矣。

德充乎内而符验于外,此乃至德内充,冥合真宰,以达逍遥者也。

师法天道,外乎死生,顺天任化,此乃真人之逍遥也。

帝王为政,应乎无为,任之自然,此乃上下之逍遥也。

可知逍遥游道,乃庄子之终极目的矣。

」又说:「能游道而逍遥者,自能齐一物论;物论既齐,则生主得养;生主全养,则可虚静以处人世;应世无为,其德内充,自能符验于外;德充外符,则能冥同真宰,以道为宗;冥合大道,任性自然,则上下逍遥矣。

」庄学逍遥游亦是生命寄托的一种途径,儒学积极经世,佛学无欲止观,皆是人安身立命的精神追求。

庄子逍遥游所标举的精神解放,为普天下无助苍生另辟一条生路,给予在自然与社会重重制约下的人生,以自由的希望,因而受到后世推崇。

因此,本文即在探讨庄子「逍遥游」的意义,「逍遥游」一文的内容分析及逍遥游的境界。

以为对了解庄子哲学思想的初步。

二、「逍遥」的意义自魏晋以降,对逍遥游的提出解释者众多,如向秀、郭象、支遁等,兹就各家论述逍遥游之义,以了解逍遥之本义,并藉此说明对庄学研究之流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淮北煤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卷第!期’()*+,-(./),01203(,-4+5)67*892,:;2*63(--2<2=(->%&?(>!%@@@年&&月#A;0-(6(B;8,+5C(:0,-C:02+:26$?(D>E %@@@追求绝对自由—论庄子的人生哲学陈延庆#聊城师范学院中国哲学研究所,山东聊城%"%@@@$摘要F 面对人生的种种困境———来自自我的情与欲、来自自然的生与死以及来自社会的命与时,庄子人生哲学指出,只要人们真正理解了事物的自然本性,从而充分发展其自然本性,人们就不但能获得相对的自由,而且最终也能从各种困境中摆脱出来,获得完全的精神自由———逍遥游。

关键词:人生困境;相对自由;绝对自由中图分类号:G%%H>""文献标识码:I文章编号:&@@H J %&H!#%@@@$@!J @@!"J @H————————————收稿日期:%@@@J @K J &%作者简介:陈延庆(&LM%J ),男,山东冠县人,聊城师范学院中国哲学研究所副教授,哲学硕士。

叔本华说,“人受意志的支配与奴役,他无时无刻地忙忙碌碌地试图寻找些什么,每一次寻找的结果,无不发现自己原是与空无同在,最终不能不承认这个世界的存在原是一个大悲剧,而世界的内容都是痛苦”。

诚然,人生在世,挫折与痛苦如影随形,荣与辱、祸与福、得与失、沉与浮始终变幻莫测,让人捉摸不定。

因此,如何摆脱人生困境,过逍遥自在的生活就成为思想家着力探讨的问题。

中国历史上,名士们喜用谈玄饮酒、吃药求仙、怡情山水、倚红偎绿等方式实现心理自救;儒家主张以礼节情,以礼导情,修身养性,完善人格,从而达到“达则兼济天下”,“穷亦独善其身”,表现出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佛家讲究“我心即万物”,自心参悟,无为出世;道家则“清心寡欲,养气守神”,“虚己以游世”,以自然无为的原则超脱人生等等。

在所有这些摆脱人生苦难、稀释人生痛苦的“药方”当中,庄子的人生哲学可谓独树一帜。

他所阐释的个体体验、人生的理想境界以及实践方法,即使在今天对人们摆脱种种人生困境、安顿精神家园仍不失现实意义。

一、困境与摆脱作为寻求人生出路的一种努力,庄子的人生哲学起源于对现实人生困境的感悟。

它不仅细致地观察、具体描述了人的生活景况和社会环境,而且还深刻分析了制约人生展开的各种障碍,人们难以逾越的各种界限———人生困境。

按其性质,这些困境与障碍分别来自自我、自然和社会三个方面:&、自我障碍———情与欲。

庄子认为,哀乐之情与利害之欲一方面为人之本性固有,另一方面人又不能免却,即“人之生也,与忧俱生”,“人卒未有不兴名就利者”,“哀乐之来,吾不能御,其去,弗能止”。

于是,情欲便构成人的精神自由的沉重负担,此乃来自自我的人生困境。

为此,庄子认为,“贵富显严名利六者,悖志也;容动色理气意六者,谬心也;恶欲喜怒哀乐六者,累德也;去就取与知能六者,塞道也。

此四六者不荡,胸中则正,正则静,静则明,明则虚,虚则无为而无不为也。

”(《庚桑楚》)而对于如何才能摆脱情与欲的限制,庄子认为,只有通过对自然本性的真正理解,达到“喜怒哀乐不入胸次”,顺乎自然,内心深处不为情欲所动,不为外物所扰,即“哀乐不易施乎前,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人世间》),“外化而内不化”,才能达到内心的宁静平和。

所以,除了自己的妻子死后“鼓盆而歌”以外,《庄子》里还谈到如下一则故事:老子死后,他的朋友秦失来吊唁,只是随众人哭了三声就出来了,并解释说,“适来,夫子时也;适去,夫子顺也。

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

古者谓是帝之悬解也”(《养生主》)。

可见,在庄子看来,人只要理解了自然的本性,进而顺应自然,就可以削弱感情,消解情欲,亦可超越情欲的限制。

#、自然限制———生与死。

庄子认为,人作为自然万物之一,乃“气”的一种存在形式,“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知北游》),根本不能逃脱生命与死亡这一“始卒若环”的圈子之外。

因而,生死问题是人随时都要面对、始终无法逾越的界限,“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同上)。

尽管如此,庄子并未由此得出消极悲观的结论。

恰恰相反,庄子认为,既然生与死只是气的两种表现形态,气聚为生,气散为死,那么人死之后所散之气将来仍可聚而复生。

因而,生死之间并没有根本的不同,两者是紧密相联,互为一体的,即生是生命的显现状态,死是生命的潜伏状态,“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徒”,“死生有得邪?皆有所一体”(同上)。

如此一来,普通人很难跨越的生死界限在庄子面前消失了,这实为庄子人生哲学所特有超常智慧的生动体现。

大家知道,人生最彻底的超越莫过于从死亡的精神压力下摆脱出来,人一旦卸去了生死这一沉重负担,超越死亡这一最大障碍,其他一切烦恼与痛苦都将不在话下,“死生亦大矣,而无变乎已,况爵禄乎?”(《田子方》)所以,庄子对待死亡的态度非常乐观,胸怀十分坦荡。

妻子死后,他能“鼓盆而歌”,原因就在于“察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

非徒无形也,而本无气。

杂乎芒芴之间,变而有气,气就而有形,形变而有生。

今又变而之死,是相与为春秋冬夏四时行也。

人且偃然寝于巨室,而我然随而哭之,自以为不通乎命,故止也”(《知乐》)。

即在他看来,生命的过程是一个无———有———无的循环,如春夏秋冬四时交替,死是返回自然的怀抱,不但不值得悲伤,反而应该庆幸,为死去的人哭泣是不通天命的表现。

当然,也不能由此得出庄子提倡人人都去自杀以摆脱人生苦难的结论。

事实上,庄子既不主张悦生恶死,也不主张恶死悦生,而是主张顺其自然,以消除人们对死亡的恐惧、烦恼和苦闷,从而把人从必然面对的自然局限———生死抉择中解放出来。

$、社会的局限———命与时。

除了自身的和自然的限制以外,庄子认为,人既然生活在社会之中,必然还要受社会的限制。

这种社会限制来自两个方面:其一为命,其二为时。

首先,现实社会中有一种外在的必然性———“命”在主宰着人生,“天下有大哉二:其一,命也”(《人间世》),“死生、存亡、穷达、贫富、贤与不肖、毁誉、饥渴、寒暑,是事之变,命之行也”(《德充符》)。

其次,庄子人生哲学中还有“时”的概念。

《秋水》中他讲了一则故事:“孔子游于匡,宋人围之数匝而弦歌不.。

子路入见,曰:‘何夫子之娱也%’孔子曰:‘来,吾语汝。

我讳穷久矣而不免,命也;求通久矣而不得,时也。

当尧舜而天下无穷人,非知得也;当桀纣而天下无通人,百知失也;时势适然。

”可见,在庄子的人生哲学中,“命”与“时”都是非人力所能控制的制约、限制人的本性得以充分发挥的外在必然性。

庄子认为,人在这种外在的必然性面前是无能为力的,人所能做的,只能是因之顺之,听之任之,如此方可获得解脱,即“呼我牛者谓之牛,呼我马者谓之马”,“不乐寿,不哀夭,不荣通,不丑穷”,“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

当然,“安之若命”的观点,目的是要人既不被仁义礼乐等伦理规范所束缚,也不被功名利禄所困扰,从而保持内心的平静,获得精神上的自由,即“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

所以,“安之若命”与“安时处顺”并非完全宿命论的观点,因为庄子并非只是一味强调“顺”,“顺”的前提是“不失己”,即不失个性,不失尊严,不失自我。

如此一来,“顺人而不失己”,既能避免与人发生矛盾,出现摩擦,又能不卑不亢,不失原则,从而做到了“外化而不内化”,既顺应了外界的变化,又保持了自己的人格,也在万物纷纭中保持了内心虚静安宁,最终获得了精神自由。

二、逍遥与自由从以上的分析不难看出,面对来自自我的情与欲、自然的生与死以及社会的命与时等人生困境,庄子提出的解脱方法都流露出一种追求自然、自由的人生理想。

然而,战国时代严酷的社会现实决定了现实的人生自由是不存在的,这使得他又不得不从现实中走出来,转向追求理想中的精神自由。

因此,庄子对人生自由的追求与设计带有强烈的超世主义倾向,即用玄想的方法在精神世界中获得现实生活中得不到的满足。

逍遥游是庄子人生哲学的最高境界,也是获得人生自由的基本方法。

大家知道,《庄子》一书现存$$篇,而以《逍遥游》列其首,颇具开宗明义之义,决非偶然。

综合《逍遥游》中所讲的故事可以发!"现,庄子所讲的自由有两个不同的层次:相对自由与绝对自由。

#、相对自由。

庄子认为,“天地者,万物之父母也。

合则成体,散则成始”,即万事万物都是天地(自然)的产物,人也不例外,一切要顺应自然,凡物只要顺应自然,合乎其自然之性,即是幸福的,也是自由的。

这种相对于其自然本性而言的自由,我们不妨称之为相对自由。

可见,在庄子看来,顺乎自然是自由和幸福的根源,而违背自然的人为则是一切桎梏与不幸的渊薮。

比如大鹏与小鸟,虽然一个一飞九万里,另一个只能在这棵树和那棵树间飞行,但是大鹏并不比小鸟多一点自由,小鸟也不比大鹏多一点不幸,因为相对于它们的本性而言,它们都做到了它们能做的也是它们爱做的事情,因而它们是同样自由自在的,是幸福的,即如郭象所说,“苟是于其性,则虽大鹏无以自贵于小鸟,小鸟无羡于天地,而荣愿有余矣。

故小大鸟虽殊,逍遥一也”(《逍遥游注》)。

相反,如果人为地改造自然,不但得不到自由与幸福,反而事与愿违,造成人为之害。

比如,鸭腿虽短,却正好适宜在水中活动,如果给它人为地加长,它反而会悲伤;鹤腿虽长,但如果给它砍去一段,反而限制了它的自由,给它造成了不幸。

总之,自然的就是最好的,人们只要能保持其自然的本性并使之得以充分发展,人们就是自由的,也是幸福的。

$、绝对自由。

绝对自由是人们通过对事物的自然本性有了更高的理解后而达到的一种人生最佳境界,也是人生的最大自由状态。

当然这种状态并非任何人都能达到,只有那些超越了自己与外界的区别,实现了“物我两忘”的人才能达到“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辨,以游无穷者”(《逍遥游》),或“精神四达并流,无所不及”的境界。

可见,庄子心目中的绝对自由状态,是一种主观与客观完全消融为一,无任何矛盾对立的自由自在状态,是一种一切感性存在皆被升华为“道通为一”的理性观念,是一种无任何人生负累的心境。

达此境界者,无论身处何时何地,无论身陷何种困境,都能做到“心静如水”而无任何人生拖累。

庄子认为,这一境界只有“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才能实现。

所谓“无名”就是要消除求取名声的欲望,寄心于万物之外,不“以天下为事”,“物物而不物于物”;所谓“无功”就是要消除人们求取功利的贪欲,即不“以物为事”,也即无为;而所谓“无己”,是在“无名”、“无功”的基础上,进一步忘掉自己形体的存在,从而把精神从“物累”当中彻底解放出来,达到“吾丧我”的境界。

庄子认为,只有这样,人才可从一切“俗累”之中摆脱,获得心灵上的完全“自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