怒江建坝案例分析
案例7:饱受争议的怒江水电开发

饱受争议的怒江水电开发案例摘要:怒江在自由奔腾了千万年后将被大坝拦腰截断。
六库电站在流域综合规划及环评缺失、移民安置规划未审核、国家尚未正式核准的情况下于2007年初悄然移民并动工,而这只是“两库十三级”怒江大水电开发的第一步。
自2003年起,怒江水电开发已经争论了 6 年有余,成了环保与发展争议的标志。
随着六库电站的动工,中国环保史上的最大交锋进入白炽化。
背景资料1999年,国家发改委「根据我国的能源现状,决定用合乎程序的办法对怒江进行开发」. 于是拨出资金,对怒江中下游云南境内的水电开发进行规划.怒江流域水电规划进行了近3 年时间,2003年7月基本完成。
但是在审查会上,国家环保部门要求专题审查”环境影响评价报告”。
于是在建与慎建问题上引起一场激烈的争论.六库电站已于2007年初悄然移民并动工,但争论从未停止。
建设国家大剧院是几代人的心愿.早在20世纪50年代,政府对长安街的规划就设想了国家大剧院的建设,周恩来首次提出建设国家大剧院批示,后因财政原因没有实施。
1998年4月国务院方正式批准立项,于2001年12月13日开工,2007年9月建成。
怒江是我国西南的一条国际河流,发源于青藏高原唐古拉山南麓,经西藏流入怒江栗僳族自治州境内,纵贯贡山、福贡、泸水等县流入保山市出境.怒江干流中下游河段色邑达至中缅边界全长742千米,天然落差1578米,可开发装机容量达2132万千瓦,是我国重要的水电资源之一。
同时,怒江水能资源开发具有的优势有:地质条件好、水能资源富集;搬迁人口少,移民人口从宽估算不到三峡电站移民人口的1/10 ;淹没土地少,沿江耕地较分散,河谷地带基本上是水土流失严重的区域,水库淹没耕地58996亩,都是人地矛盾极其突出的地方;开发成本低,怒江洪峰流量较小,泄洪建筑和导流工程投资小;对外交通方便,流域干流两岸均有公路通过。
审查会让批复不得不延后在审查会上,国家环保部门提出,2003年9月1日开始,《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就要正式实施,要求大型电站规划必须专门做环境影响评价报告,鉴于怒江水电开发的规模和与《环境影响评价法》实施日期的临近,要求专题审查〃环境影响评价报告”,批复因此不得不延后。
怒江水电开发的工程伦理问题

怒江水电开发的工程伦理问题案例:怒江水电开发的争议分析1.一个规划中的水电开发开发工程何以引发如此广泛的争论?这反映了工程实践的什么特点?答:水电开发工程涉及到多方面的影响,包括人口迁移、人文、自然环境保护、交通、经济等。
由于开发工程不可能兼顾所有方面的利益,需要在多方面的因素中进行取舍、平衡,综合出最佳方案。
最终的方案直接牵涉到人们的生活,可能对自然环境产生难以修复的影响,所以引起了广泛的争论。
这个开发工程,反映了工程实践过程中人们的知识和技术总是不完备的特点。
任何工程都需要面对新的情境和问题,并因此包含着部分的无知和不确定性。
工程实践的本质也是一个探索性的实验过程。
同时,也反映了工程实践的主观性特点,人类在实施工程实践的过程中,容易受到主观意识到影响,忽视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单纯性的为了经济的利益,忽略实践过程中,对自然环境造成的破坏。
2.这个争论反映了哪些工程伦理问题?如何理解水利工程开发中出现的这些伦理问题?答:这个争论反映了工程的技术伦理问题,利益伦理问题,责任伦理问题以及环境伦理问题等。
(1)首先,技术伦理问题,在水利工程开发过程中,由于技术的不完善,对水库的山体造成破坏,引发泥石流,塌方的工程施工问题。
(2)其次,利益伦理问题,水利工程开发一方面可以给当地经济带来效益,增加就业机会,提高当地人均收入和GDP。
另一方面,会影响当地的文化利益,水库的兴建使当地失去了原生态的文化环境,同时,水库的兴建也影响了环境利益,不利于当地生态发展,可能导致鱼类或者其他动物灭绝。
(3)最后是工程的责任伦理和环境伦理问题,水利工程牵涉到范围广,从工程批复到工程实施,如果后面出了环境问题,工程问题,决策者必然要承担起决策的责任,所以要考虑到方方面面的问题,多方面考证,避免决策失误。
环境伦理问题也是当地动植物,自然环境遭到破坏的问题。
3.重大工程的实施应该如何处理发展和保护之间的关系?答:重大工程的实施应该从多方面进行平衡关系,包括如下方面:(1)做好全方面调研,在工程实施前,充分深入现场,对环境,当地居民,工程实地勘探,项目论证,进行仔细研究。
争议尖锐的怒江建坝

争议尖锐的怒江建坝怒江上应建坝吗?争议尖锐的怒江建坝目前,中国计划在刚被联合国评为世界自然遗产,基本还保持着完整、原始的生态系统的怒江上修建13级阶梯水坝。
国家水坝大会呼吁并恳请中国云南的建坝决策者停止计划。
特别是怒江下游国家——缅甸和泰国的专家学者和当地原著民,更希望和中国学者及同饮一江水的各民族人民一起,保护“萨尔温江”这条原始河流。
不开发“保留最后一条生态河”有关专家反对怒江建坝的理由主要有:一、包括怒江在内的“三江并流”是在久远的地球演化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自然资源,并已于今年被联合国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该遗产的保护十分重要,我们应该信守对世界遗产的承诺。
二、怒江天然大峡谷具有多重不可替代的重大价值,怒江作为目前我国仅存的两条原始生态江河之一,应从国家生态安全长期目标出发,将其作为一条生态江予以保留,不予开发。
这样一方面可以使其成为国家的自然遗产得到永久保护;另一方面,把怒江作为一个江河原生环境的对照物和参照系,开展长期、全面和系统的环境观测活动,取得原始生态环境系统的各种相关本底数据,从而对照人类已经开发的江河所引起的生态环境变化进行类比,进而为国家进行环境影响战略评价提供依据。
三、怒江是我国与东南亚淡水鱼类区系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四、怒江中下游所处的横断山区,怒江等大河沿断层发育,新构造运动活跃。
在其高山峡谷区修建干流大型电站,必须关注水土流失、滑坡、泥石流和可能的地震灾害的危害,工程的经济寿命可能远较预期设计的小。
五、怒江大峡谷干流电站将产生大量生态移民。
六、怒江州的贫困是多种原因造成的,不可能依靠修建大型水电站脱贫。
开发“给怒江人民一条出路”怒江是全国唯一的傈僳族自治州,该州98%以上的土地为高山峡谷,少数民族比重达%,有傈僳族、怒族、独龙族、普米族4个特有民族,至今还保留着刀耕火种、人背马驮等原始生产方式和纹面部落等原始社会痕迹;由于怒江%的区域面积纳入自然保护范围,丰富的木材资源和矿产资源不能开发,至今还没有建立起支撑地方经济增长的支柱产业,财政自给率仅为%;全州4县均为国家扶贫开发重点扶持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仅为935元,50%的农民群众没有解决温饱。
怒江建坝之争升级 大开发与生态保护如何并行

怒江建坝之争升级大开发与生态保护如何并行本报记者张可佳有关怒江上要不要建13座大坝的争论,3个多月来始终未停。
生态、水利、电力专家,还有当地政府以及越来越多的民众都参与了这场讨论。
它几乎成为西部大开发与生态保护能否并行的一个标志性话题。
日前,国家环保总局、中国社会科学院、云南省政府等纷纷召集各方面专家深入研讨和论证:怒江将如何实现大开发,怎样评价和利用云南省的自然资源,怎样才能实现云南及整个怒江流域的可持续发展……去年8月12日至14日,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在京主持召开《怒江中下游水电规划报告》审查会。
会议通过了怒江中下游两库13级梯级(松塔、丙中洛、马吉、鹿马登、福贡、碧江、亚碧罗、泸水、六库、石头寨、赛格、岩桑树和光坡)开发方案,全级总装机容量2132万千瓦。
该《报告》由北京勘测设计研究院、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提交。
《报告》认为,怒江干流中下游河段全长742千米,天然落差1578米,水能资源十分丰富,是我国重要的水电基地之一。
与另外12大水电基地相比,其技术可开发容量居第6位,待开发的可开发容量居第2位。
怒江中下游河段开发的任务以发电为主,兼有灌溉、供水、防洪、旅游等综合效益。
消息一经传出,很多专家明确反对。
中国科学院植物所研究员、东亚自然保护研究监测与培训中心主任李渤生和四川地质专家范晓都认为,在怒江建大坝是非常危险的,不仅将使中国蒙受太多重大损失,也违背了保护好世界自然遗产的承诺。
李渤生曾61次深入藏、川、滇考察,考察过雅鲁藏布大峡谷和世界很多著名峡谷和大河;范晓常年在西南的山川河流、森林、草甸作地质、生态考察。
李渤生指出:这里已被列为世界上最优先保护的生态区域和世界自然遗产名录。
我们需要对这一特殊地区有全面、科学的了解,而不仅仅认为它是“可利用的水利资源”。
据介绍,高度每上升100米,温度要下降0.4至0.7摄氏度。
我国如果没有青藏高原,在北纬23度半、海拔4500米的高度应当是零下十几摄氏度,但现在青藏高原的白天很暖和。
怒江水电开发利大于弊

怒江水电开发利大于弊笔名水博,著名水电专家,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副秘书长。
长期从事水利问题研究、水利科普工作。
曾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接受水资源管理培训。
1990年起进入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专职从事水电专业国际交流。
随着即将启动的怒江水电开发,怒江这个曾经引起全社会关注的热门话题,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3月2日,一篇题为《怒江水电开发还得权衡利弊》文章的刊出,立即引起传媒的热炒及公众的广泛关注……关于怒江水电开发的利弊之争似乎一直没有停止过,那么,怒江水电开发归根结底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更大的灾难还在等着我们”是危言耸听,还是真的存在?为了阻止怒江水电开发,伪环保人士除了对我国水电开发的现实进行明目张胆的歪曲之外,还煞有介事地警告说:“更大的灾难还在后面:水体富营养化、滑坡与塌陷、下游断流、局地微气候循环中断、生态移民演变为生态难民,由此形成社会不安定因素。
我们不要陶醉在驯服了一条条奔腾的江河,大自然的惩罚随时都会要人类兑现。
”情况真的会如此可怕吗?关于“水体富营养化”问题,我们有一个非常有说服力的例子。
贵州的红枫湖水库前一段时间出现了非常严重的水体富营养化,但是,从时间上分析造成水污染的原因却非常明确。
因为,红枫湖水库是我国建国初期建设的水电站,建成后的前30年里红枫湖的水质都非常好,从未出现过任何富营养化的问题。
然而,随着改革开放之后当地经济的发展,水体养殖和污水排放逐渐增多,最近几年使得该水库的水体出现了严重的富营养化。
去年贵州省政府采取了严厉的治污措施,控制网箱养鱼,限制污染物的排放,目前,红枫湖的水质已经得到了极大的恢复。
总之,红枫湖的水质在水库建成后30年不变,然后随着当地的经济发展由好变坏,最后,又随着污染治理由坏变好的过程非常明确地说明,水库水体的变坏,是污染物过度排放的结果,与建设水库没有直接关系。
从全国的情况来看也很说明问题。
我国的新安江水库已经建成了半个多世纪,由于污染排放控制得好,至今仍然是一库“有点甜”的矿泉水;而没有水库的淮河下游,却因为沿江污染物的过度排放,已经造成了严重的水污染。
怒江水电站开发案例

2021/4/9
5
A. 赞成怒江水电站开发的公共政策分析。 B. 不赞成怒江水电站开发的公共政策分析。 要求:展示各种政策分析标准,并进行讨论。
2021/4/9
6
感谢您的阅读收藏,谢谢!
2021/4/9
7
Hale Waihona Puke 2021/4/94
中国水坝总量居世界第一,为缓解能源紧张、带动西部经济,开发水 电本无可厚非。但是否应多听各方意见,权衡一个工程是否真正利国 利民。发电仅40余年的黄河三门峡水库由于严重老化并引发去年渭河 特大洪灾,被今春的陕西省“两会”联名要求停止蓄水。美国的科罗 拉多大峡谷在100年前也有过筑坝争论,但最终被建为科罗拉多国家 公园,事实证明其经济价值不亚于水电站。相比较,怒江流域的民族 和文化都富有更深远的内涵。
文字可编辑目录点击添加标题点击添加标题点击添加标题点击添加标题添加文本点击添加文本点击添加文本点击添加文本点击添加文本点击添加文本点击添加文本添加文本点击添加文本点击添加文本点击添加文本点击添加文本添加文本点击添加文本点击添加文本点击添加文本添加文本点击添加文本点击添加文本点击添加文本点击添加文本点击添加文本点击添加文本添加文本点击添加文本点击添加文本点击添加文本点击添加文本点击添加文本添加文本点击添加文本点击添加文本点击添加文本添加文本点击添加文本点击添加文本点击添加文本点击添加文本点击添加文本点击添加文本点击添加文本01020304添加标添加文本点击添加文本点击添加文本点击添加文本点击添加文本会议基调年会视频
2021/4/9
1
环境、生态、地质专家纷纷质疑,位于地质板块交界的怒江 大峡谷,地质和生态条件十分脆弱,怎经得住人类花费1000 亿元的改造?
2021/4/9
2
热点九怒江水电站开发之争201509

《高考》文科版2008.469 ·哲理短句· 人生舞台的大幕随时都可能拉开,关键是你愿意表演,还是选择躲避。
热点九 怒江水电站开发之争顾开勇 黄复平 吴胜华怒江、金沙江、澜沧江三条大江从青藏高原奔腾而下,在云南省境内自北向南并行奔流170多公里,穿越于担当力卡山、高黎贡山、怒山和云岭等崇山峻岭之间,形成“三江并流”的世界罕见自然地理奇观。
因其独特典型的地貌和罕见的多样性人文资源与物种资源,2003年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
面对江水奔涌的怒江,水利学家叹息道:“这么多水白白流失,可以发多少电啊!”生物学家也叹息道:“千万要保护这自然的杰作,破坏了是要遭惩罚的。
”怒江大峡谷仅次于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以“世界第二大峡谷”闻名中外;怒江,在巍巍横断山的呵护下,成为中国最后两条原始生态河之一(另一条是雅鲁藏布江);怒江地区还是全球最大的生物资源库之一,拥有北半球几乎所有的生物类型。
然而这块天赐瑰宝却要被有关开发部门拦腰截断,兴建装机容量超过三峡的13级水电站。
怒江中下游水电开发推荐梯级电站概况表电站名称装机容量(MW )多年平均发电量(亿kW ·h )坝高(m )单位千瓦投资(元/kW )单位电能投资(元/kW ·h )松塔420017817307468511101丙中洛160083.454.532710.628马吉4200189.730043930.97270 《高考》文科版2008.4 ·哲理短句· 昨晚多几分钟的准备,今天少几小时的麻烦。
鹿马登2000100.916545650.906福贡40019.8605733 1.158碧江150011871.439580.831亚碧罗180090.613333340.662泸水2400127.417536610.689六库1807.635.55238 1.24石头寨44022.9595273 1.103赛格100053.77936450.68岩桑树100052.08443540.837光坡60031.55847880.912合计213201029.6 环境、生态、地质专家纷纷质疑,位于地质板块交界的怒江大峡谷,地质和生态条件十分脆弱,怎经得住人类花费1000亿元的改造?为此,赞成派与反对派展开了激烈的论战。
从工程伦理角度分析怒江开发

从工程伦理角度分析怒江水电开发中国是当今世界的工程大国,正在向工程强国迈进。
近年来,工程伦理日益成为科技哲学领域的热门话题。
实践证明,工程尤其是大工程,不纯粹是自然科学技术的应用,还关涉道德、人文、生态和社会等诸多维度的问题,这使得工程师面临特别的义务或责任,工程伦理便是这种责任的批判性反思。
在此之前我们要理解工程伦理的意义,那么何为伦理?伦理指的是在社会共同体中任何人的关系,尤其是个体与社会整体的关系。
那么何为工程呢?从伦理的维度我们认为工程是指如何“正当的行事”。
因此工程伦理实际上就是如何处理好人与人、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我们就怒江水电开发这个实际案例来进行工程伦理角度上的分析。
在怒江开发项目上,各方人马各执一词,各种利益方相互博弈。
我们单从伦理关系上分析怒江开发项目至今停滞不前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是人与自然之间没有找到一个和谐共处的方式。
另一个主要原因则人与人之间的不公平不公正的处理方式造成的。
人与自然之间的伦理要求我们在工程之中,善待自然,尊重自然; 按照自然规律,考虑到环境的承受能力,合理利用与改造自然,维护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无论是项目规划还是在项目施工中,都应竭力避免对环境、生态及文化的永久性破坏; 避免对水电资源无限制地、过度地开采与使用,导致水电资源的枯竭、生态环境的恶化。
怒江地质条件好、水电能源富集; 搬迁人口少,河谷地带基本上是水土流失严重的区域,水库淹没区都是人地矛盾极其突出的地方; 但怒江也是我国目前仅存的两条未被大规模开发的河流之一,为我国乃至世界上不可多得的物种基因库和自然遗产地,其潜在的科学价值、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不可估量。
怒江开发中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主要为利益与成本的分配关系。
如何公平分配怒江水电开发项目建设的权利与义务、利益和风险。
具体来讲,怒江水电开发工程所带来的收益怎样分配,所带来的成本与风险由谁来承担,如何承担。
一般来说工程的利益和风险总是在工程的业主和工程承包人之间分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怒江建坝过程评述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通过对“怒江”个案的深入考察可以发现, 公众参与“怒江”建坝决策的过程是一个 包含了各参与因素在内的发展的动态过程。 在公众参与“发生→发展→高涨”的三个 不同阶段中,公众参与的范围和对政府决策 产生影响的程度也存在差异。 • (一)“专家讨论、媒体传播”阶段
(二)“ENGOs 倡导的全民网络”阶 段
三、怒江大坝建设折射的地方政府 决策中的公众参与
• 怒江大坝建设的决策过程在一定程度上 反映了我国地方政府决策过程中公众参与 的一些实际情况。缺位、越位和错位状况 在这里也得以充分显现。
• 1·弱势的利益相关者在决策过程中的缺位。 2·政府在选择参与者时的越位及潜规则在决 策过程中的强势作用。 • 3·专家在参与决策过程中的角色错位。 • 4·非直接利益相关者的介入,这是怒江水电 站决策比较特殊的一面,因为怒江水电站涉 及环保问题。
怒江建坝之争
德先生与赛先生
• 温家宝总理就怒江建造水坝的报告做了如 下批示:“对这类引起社会高度关注,且有环保 方面的不同意见的大型水电工程,应慎重研 究、科学决策。”
• 所谓的公共政策科学化 是指决策者及其他 科学化, 科学化 参与者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及方法, 特别是政策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来进行决策, 并采用科学合理的决策程序, 任何人不得随 意改变或者不执行这些程序, 并且在公共政 策成熟的基础上, 把调查程序、决策程序、 执行程序、评估程序等这些合理的程序变 成制度和法律。
• •
(2)公众的参与权利和参与能力 公众参与常常遭到的质疑就是,在具体的技术领域,比如怒江建坝,比如转基因食 品、克隆技术等,公众不具备专业知识,是否有权利有能力参与决策?如果没有能力, 就算有权利,又如何表达?在传统科普阶段,公众既然被认为是广泛无知的,科学家 是天然造福人类的,公众的确没有参与的可能,也没有参与的必要。而在公众理解科 学阶段,公众事实上在政策制定中是有发言权的,科学共同体希望获得公众的支持, 所以才致力于让“公众理解科学”的活动。其理论预设是,公众越理解科学,就会越 支持科学共同体的意见。进而认为,如果公众对于科学的理解达到了专家的程度,就 会完全同意专家的意见。但是,公众之所以参与,就是要发出自己不同的声音,而按 照公众理解科学的理论预设,最后参与的公众发出的不是自己的声音,而是专家的声 音。 在科学传播阶段,我们强调的是:公众的参与权利和参与能力,与他们对科学的理 解程度,并不直接相关。也就是说,完全不懂科学和技术细节的公众,也具有参与的 权利,也可以具有参与的能力。我们可以从很多个角度考虑这个问题。比如,利维- 乐布隆在1992年提出这样的问题:在公民参加陪审团行使权利的时候,我们并不要求 他们是一位法律专家,也不要他具有基本的法律知识,为什么在科学和技术问题上, 我们要向行使其自身权利的公民提出额外的要求呢?又如,在科学传播阶段,我们对 科学本身的看法已经发生了转变,科学不再是绝对凌驾于其他知识的绝对知识了,地 方性知识被赋予了更多的话语权,公众可以凭借自己的不同于科学知识的地方性知识 参与当地重大事务的决策。 公众参与最重要的是保证公平,即使这个过程可能很漫长,很没有效率,但是这样 的决策在日后的执行却会发挥更好的效力,从长时段看,是更高的效率。至于对公众 参与决策的限制,毫无疑问是存在的,但是这个限制,不应该是以公众的科学知识水 平划界的。
(三)“ENGOs 介入政治协商”阶段
二、科学决策中的民主参与问题
• (1)、公众的科学素养对民主参与决策的影响 • 据英国公众理解科学专家杜兰特教授说,“许多公共政策都与科学有 关,如果未经有科学知识的公众讨论就出台,那就不会存在真正的民 主决策” ,这说明参与公共政策或科学决策需要有科学素养的公众。 公民的科学素养水平低毫无疑问会影响他们参与决策的能力。但是, 我国公众科学素养水平低并不一定意味着所有的人都没有参与决策的 能力。科学素养公众与人口统计变量进行关联分析表明,经济和教育 程度与科学素养呈正相关趋势。我国是一个经济发展十分不平衡的国 家,在一些发达地区,公众参与科学议题决策和公共事务决策的能力 已经达到必需的水平。从各个国家的经验来看,等待公民达到所需素 养不是很好的决策,重要的是,政府和有关学术团体应该主动进行促 进工作。也就是说,要通过有组织、有措施的、积极的策略推进公众 对科学的参与能力的提高。
行政决策的战略眼光
• • • • 全局性 长远性 科学性 实践性
总结
• 建坝是否能脱贫,以及怒江潜在的生态价值有多少还是有待讨论。但 是我们不能仅仅讨论该不该建坝,而应讨论做不做的问题。如果不建, 那么当地人民也许将更长时间生活在“环保人士”提倡的所谓“原生 态”中,当地的植被也将继续被人们刀耕火种的落后生产方式所破坏。 • 而讨论建坝后怎么办,是能不能的问题。只要政府、民间更好的配合, 做好移民安置、生活补贴、环境保护等工作,将极大的减小建坝带来 的负面作用。例如当地怒江州政府向中央提出5条政策性建议:每度 电中提取1分钱,用于水土保持建设;每度电中提取1厘钱,用于生态 保护基金;每度电中提取5厘钱,用于生产扶持基金;总电量中留出 3%~5%作为扶贫电量,以成本价格供给当地农民;库区人民每人每 年补贴600元,持续30年。 • 当然,考虑长远不等于可以忽略眼前的改善。像怒江流域人民生活的 改善,如果不能从发展水电项目来取得,也应从其他措施来获得。中 央和全国各地尤其是富裕地区应该从一盘棋考虑,大力帮助其发展。
• 所谓的公共政策民主化 是指必须保障广大 民主化, 民主化 人民群众和各种社会团体以及政策研究组 织, 能够充分参与公共决策的过程, 在公共 政策中反映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 求, 并在决策系统及其运行中逐步形成深入 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 的决策机制和营造良好的决策社会环境, 充 分体现人民群众国家主人公的地位和参加 国家公共管理的民主权利。
四、怒江建坝决策过程反映了我国 地方政府决策过程中几个普遍的问 题:
• 1·利益的冲突与表达,公众参与在何种程度 上是有效的? • 2·政府如何在利益冲突的情况下做决定? • 3·如何看待专家在决策过程中的作用?专家 介入地方政府的决策过程在今天已经很普 遍,甚至已经成为一种制度性安排。 • 4·决策程序与潜规则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