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线传感器网络体系结构
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概论课件:无线传感器网络体系结构

无线传感器网络体系结构
2.通信能力的约束 传感器节点的通信能力关系到传感器网络监测区域内节
点部署数量,而制约其通信能力主要有两个参数,即能量损 耗和通信距离,二者之间的关系为
E = kdn
(2-1)
式中,E为传感器节点的通信能量损耗;k为一个常数,
与传感器节点的系统构成有关;d为传感器节点的通信距离;
分别接入TD-SCDMA、GSM核心网、Internet主干网及无线 局域网络等多种类型异构网络,再通过各网络下的基站或主 控设备将传感器信息分发至各终端,以实现针对无线传感器 网络的多网远程监控与调度。同时,处于TD-SCDMA、 GSM、Internet等多类型网络终端的各种应用与业务实体也 将通过各自网络连接相应的无线传感器网络网关,并由此对 相应无线传感器网络节点开展数据查询、任务派发、业务扩 展等多种功能,最终实现无线传感器网络与以移动通信网络、 Internet网络为主的各类型网络的无缝的、泛在的交互。
(2) 汇聚节点:用于连接传感器节点与Internet 等外部网 络的网关,可实现两种协议间的转换;同时能向传感器节点 发布来自管理节点的监测任务,并把WSN收集到的数据转 发到外部网络上。与传感器节点相比,汇聚节点的处理能力、 存储能力和通信能力相对较强。
(3) 管理节点:用于动态地管理整个无线传感器网络, 直接面向用户。所有者通过管理节点访问无线传感器网络的 资源,配置和管理网络,发布监测任务以及收集监测数据。
锁相回路(PLL)、解调器和功率放大器组成,所有的这些组
件都会消耗能量。对于一对收发机来说,数据通信带来的功
耗PC的组成部分可简单地用模型描述为
PC = PO + PTX + PRX
(2-2)
无线传感器网络体系结构与组网协议

汇聚节点通过软件编程,可很方便地把获取的信息转换成文 件格式,从而分析出传感节点所存储的程序代码、路由协议及密 钥等机密信息,同时还可以修改程序代码,并加载到传感节点中。 汇聚节点可以以不同形式存在,既可以是一个具有增强功能的传 感器节点,有足够能量供给和更多的内存与计算资源,也可以是 没有监测功能仅带有无线通信接口的特殊网关设备。
WSN中的部分节点会因某种原因发生变化(如失效或增添), 其拓扑结构也会随着节点的变化而不断地动态变化。这些无线节 点间以自组织方式进行通信,每个传感器节点又可以充当路由器 的角色,并且都具备动态搜索、定位和恢复连接的能力。
用户通过任务管理节点对传感器网络进行配置和管理,发布 监测任务以及收集监测数据。反之用户通过任务管理中心也可以 对网络节点进行实时监控和操作
8
(2)多跳通信机制
由于节点间的直接通信距离有限,因此信号发射源与接收机 一般不采用简单的直接通信方式,而是将中间节点作为中继器使 用,可以减少所需的总能量。
无线通信有两种常用的通信方式: 一种通信方式是每个终端节点均通过一条与访问接入点相连 的无线链路来访问网络,用户如果要进行相互通信,首先必须访 问一个固定的访问接入点,这种网络结构称为单跳网络。 另一种通信方式称为多跳网络,任何终端节点都可以同时作 为访问接入点和路由器,网络中的每个节点都可以发送和接收信 号,每个节点都可以与一个或者多个对等节点进行直接通信。其 中,所谓的“跳”可以理解为同时通信的链路长度。
无线传感器网络

5、能量工程
• 能量工程包括能量的获取和存储两方面。能量 获取主要指将自然环境的能量转换成节点可以 利用的电能,如太阳能,振动能量、地热、风 能等。2007年在无线能量传递方面有了新的研 究成果:通过磁场的共振传递技术将使远程能 量传递。这项技术将对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的 成熟和发展带来革命性的影响。在能量存储技 术方面,高容量电池技术是延长节点寿命,全 面提高节点能力的关键性技术。纳米电池技术 是目前最有希望的技术之一。
3、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安全技术
• 安全通信和认证技术在军事和金融等敏感信息 传递应用中有直接需求。传感器网络由于部署 环境和传播介质的开放性,很容易受到各种攻 击。但受无线传感器网络资源限制,直接应用 安全通信、完整性认证、数据新鲜性、广播认 证等现有算法存在实现的困难。鉴于此,研究 人员一方面探讨在不同组网形式、网络协议设 计中可能遭到的各种攻击形式;另一方面设计 安全强度可控的简化算法和精巧协议,满足传 感器网络的现实需求。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应用领域:空间探索 探索外部星球一直是人类梦寐以求的理想,借 助于航天器布撒的传感器网络节点实现对星球 表面长时间的监测,应该是一种经济可行的方 案。NASA的 JPL (Jet Propulsion Laboratory)实验室研制的 Sensor Webs就是 为将来的火星探测进行技术准备的,已在佛罗 里达宇航中心周围的环境监测项目中进行测试 和完善。
4、精细控制、深度嵌入的操作系统技术
• 作为深度嵌入的网络系统,无线传感器网络对 操作系统也有特别的要求,既要能够完成基本 体系结构支持的各项功能,又不能过于复杂。 从目前发展状况来看,TinyOS是最成功的无线 传感器网络专用操作系统。但随着芯片低功耗 设计技术和能量工程技术水平的提高,更复杂 的嵌入式操作系统,如Vxworks、Uclinux和 Ucos等,也可能被无线传感器网络所采用。
第1章无线传感器网络概述

第1章 无线传感器网络概述
1.2.2 传感器节点的限制
传感器节点在实现各种网络协议和应用系统时,存在以 下一些实现的约束。 1.电源能量有限 传感器节点体积微小,通常只能携带能量十分有限的电 池。由于传感器节点个数多、成本要求低廉、分布区域广, 而且部署区域环境复杂,有些区域甚至人员不能到达,所以 传感器节点通过更换电池的方式来补充能源是不现实的。如 何高效地使用能量来最大化网络生命周期是传感器网络面临 的首要挑战。
第1章 无线传感器网络概述
4.可靠性高
传感器网络特别适合部署在恶劣环境或人类不宜到达的 区域,传感器节点可能工作在露天环境中,遭受太阳的暴晒 或风吹雨淋,甚至遭到无关人员或动物的破坏。传感器节点 往往采取随机部署,如通过飞机撒播或发射炮弹到指定区域 进行部署。这些都要求传感器节点非常坚固,不易损坏,能 适应各种恶劣环境条件。由于监测区域环境的限制以及传感 器节点数目巨大,不可能人工“照顾”到每一个传感器节点, 因此网络的维护十分困难,甚至不可能。传感器网络的通信 保密性和安全性也十分重要,要防止监测数据被盗取和获取 伪造的监测信息。因此,传感器网络的软硬件必须具有鲁棒
第1章 无线传感器网络概述
2.通信能力有限
无线通信的能量消耗与通信距离的关系为 E = k· dn 其中,参数n满足关系2 < n < 4。n的取值与很多因素有关, 例如传感器节点部署贴近地面时,障碍物多、干扰大,n的 取值就大;天线质量对信号发射的影响也很大。考虑诸多因 素,通常n取3,即通信消耗与距离的三次方成正比。随着通 信距离的增加,能耗将急剧增加,因此,在满足通信连通度 的前提下应尽量减少通信距离。一般而言,传感器节点的无 线通信半径在100 m以内比较合适。
第1章 无线传感器网络概述
《无线传感器网络与物联网通信技术》教学课件 第2章 无线传感器网络体系结构 2.5 传输层

2.5 传输层 2.5.1 传输层简介
目前,无线传感器网络传输层协议主要在能耗控制、拥塞控制和可靠性保证3个 方向开展研究与设计工作。其中,能耗控制协议又与拥塞控制协议、可靠性保证协 议紧密联系。
① 能耗控制方面。无线传感器网络的节点能量有限,网络的运行以节能控制为 首要考虑因素。
② 拥塞控制方面。在无线传感器网络中,事件发生区域中的节点监测到相关信 息后传输至汇聚节点,由于网络的分布特征,可能存在多个节点感知信息,都发往 一个汇聚节点,即形成“多对一”的传输模式。
无线传感器网络自身存在资源受限等特性,使得传统的TCP/IP协议不能直接应用 于无线传感器网络,而应根据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具体应用需求、网络自身的特性与条 件来设计相应的协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 无线传感器网络中节点的能量是有限的,过多的能耗会影响网络的生命周期。
② 无线传感器网络一般使用的是分布式、密集型的覆盖方式,无线传感器网络以 数据为中心,为减少数据量,节点具备一定的数据处理能力。
③ 无线传感器网络存在不稳定情况,网络拓扑结构的变化会影响TCP/IP协议的握 手机制。
④ 在无线传感器网络中,虽然传输层协议具备拥塞控制的能力,但通信质量、拓 扑结构变化等非拥塞情况也会造成丢包现象。
⑤ 无线传感器网络在大规模应用中,节点需要处理好自身与邻居节点之间的通信 即可。
无线传感器网络与物联网通信技术
针对不同的传输层协议设计与网络应用需求,一些简单的拥塞控制处理方式分为拥 塞信息反馈机制和传输路由切换机制。其中,拥塞信息反馈机制是接收节点检测到拥塞 之后,向它的发送节点发送一个包含拥塞控制信息的数据包,告知发送节点减缓甚至停 止发送数据包;传输路由切换机制是当前节点检测到拥塞之后,重新选择一条优化的路 径来传输数据,从而减少了当前节点的数据流,待拥塞缓解或消除之后,可再恢复先前 路径来继续传输数据。
无线传感器网络简介

混合网络结构
平面网络结构
01
分级网络结构
02
03
Mesh网络结构
04
2、1无线传感网络拓扑结构
2、2无线传感器网络覆盖问题
覆盖问题是无线传感器网络配置首先面临的基本问题,因为传感器节点可能任意分布在配置区域,它反映了一个无线传感网络某区域被鉴测和跟踪的状况
三、无线传感器网络关键技术
动态电压调度(dynamic voltage scheduling,简称DVS)
4无线传感器网络QOS保证技术
5无线传感器网络数据融合技术
6无线传感器网络安全机制
7无线传感器网络定位技术
8无线传感器网络同步管理机制
四、无线传感器网络硬件平台
传感器节点
01.
汇聚节点
01.
管理平台
01.
4、1硬件结构
泛洪协议
SPIN协议
主要完成两大功能:一是选择适合的优化路径,一是沿着选定的路径正确转发数据
3.2无线传感器网络路由协议
动态功率管理(dynamic power management,简称DPM)
01
动态电压调度(dynamic voltage scheduling,简称DVS)
02
3.3无线传感器能量管理机制
传感器节点
无线传感器网络微型节点由数据采集单元、数据处理单元、数据传输单元和电源管理单元4部分组成
汇聚节点
当节点作为汇聚节点时,其主要功能就足连接传感器网络与外部网络(如Internet),将传感器节点采集到的数据通过互联网或卫星发送给用户。
管理平台
管理平台对整个网络进行检测、管理,它通常为运行有网络管理软件的PC机或者手持终端设备
无线传感器网络体系结构PPT课件

1.传感器节点 (1)数据采集模块 (2)处理控制模块 (3)无线通信模块 (4)能量供应模块 2. 汇聚节点 3.管理节点
第2章 无线传感器网络体系结构
.
6
2.2.2 无线传感器网络软件体系结构
第2章 无线传感器网络体系结构
无线传感器网络中间件和平台软件体系结构主要分为四个层次:网络适配 层、基础软件层、应用开发层和应用业务适配层。其中,网络适配层和基础 软件层组成无线传感器网络节点嵌入式软件(部署在无线传感器网络节点中) 的体系结构,应用开发层和基础软件层组成无线传感器网络应用支撑结构 (支持应用业务的开发与实现)。
第2章 无线传感器网络体系结构
2.1 体系结构概述
无线传感器网络包括4类基本实体对象:目标、观测节 点、传感节点和感知视场。另外,还需定义外部网络、远 程任务管理单元和用户来完成对整个系统的应用刻画,如 图2-1所示。
目标
外部网络 (UAV、卫星通信
网、互联网等)
远程任务管理
用户
数据传输或 信令交换
分布式网络服务接口
分布式网格 管理接口
应用层 传输层 网络层 数据链路层
安
Qos
路由
全 机
制
信道接入
拓扑生成
无线电
.
红外线
能
源
管
理
网
络
管
拓
理
扑
管
理
光波
9
无线传感网络结构
• 一、单跳网络
• 概念:为了向汇聚节点传送数据,各传感 器节点可以采用单跳方式将各自的数据直 接发送给汇聚节点,采用这种方式所形成 的网络结构 为单跳网络结构。
. 传感器节点
感知现场 1
无线传感器网络协议体系结构

无线传感器网络协议体系结构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通信协议为五层结构: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应用层。
其中通信部分位于数据链路层和物理层,采用的标准是IEEE 802.15.4。
通信部分采用的通信技术可以是有线、无线、红外等,其中无线技术可以是ZigBee、蓝牙、超带宽(UWB)等。
组网技术主要在传输层和网络层。
支撑技术主要在应用层实现,包括时间同步技术、定位技术、数据融合技术、能量管理和安全机制等,主要作用是保证用户功能的正常运行。
物理层作用是为终端设备提供数据传输的通路。
主要任务是信号的调制、数据收发速率、通信频段的选择以及传输介质的选取。
数据链路层作用是建立可靠的点到点、点到多点的通信链路,保证源节点发出的信息可以正确的传输到目标节点。
主要任务是数据成帧、帧检测、介质访问、差错控制和功率控制。
网络层作用是将数据由传感器节点可靠的传输到汇聚节
点。
主要任务是路由的发现和维护,确保终端的连通/无连通情况,路由的可达性以及寻找传感器节点和汇聚节点之间最优路径(能量消耗最小、延时最小)。
传输层作用是进行数据流的传输控制进而保证网络通信质量
应用层要为传感器网络应用提供时间同步服务、节点定位机制、节点管理协议、任务协议和数据广播管理协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无线传感器的网络体系结构
一个典型的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系统架构包括分布式无线传感器节点(群)、接收发送器汇聚节点、互联网或通信卫星和任务管理节点等,如下图所示:
无线传感器网络系统架构
其中A—E则为分布式无线传感器节点群,这些节点群随机部署在监测区域内部或附近,能够通过自组织方式构成网络。
这些节点通常是一个微型的嵌入式系统,它们的处理能力、存储能力和通信能力相对较弱,通过携带有限能量的电池供电。
从功能上看这些节点,它们不仅要对本地收集的信息进行收集及处理,而且要对其他节点转发来的数据进行存储、管理和融合等处理,同时与其他节点协作完成一些特定的任务。
汇聚节点的各方面能力相对于上述节点群而言相对比较强,它连接传感器网络、Internet等外部网络,实现两种协议栈之间的通信协议转换,同时发布管理节点的监测任务,并把收集的数据转发到外部网络上。
当我们设计无线传感器网络体系结构时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1.节点资源的有效利用。
由于大量低成本微型节点的资源有限,怎样有效地管
理和使用这些资源,并最大限度地延长网络寿命是WSN研究面临的一个关键技术挑战,需要在体系结构的层面上给予系统性的考虑。
可供着手的方面有:○1选择低功耗的硬件设备,设计低功耗的MAC协议和路由协议。
○2各功能模块间保持必要地同步,即同步休眠与唤醒。
○3从系统的角度设计能耗均衡的路由协议,而不是一味的追求低功耗的路由协议,这就需要体系结构提供跨层设计的便利。
○4由于节点上计算资源与存储资源有限,不适合进行复杂计算与大量数据的缓存,因此一些空间复杂度和时间复杂度高的协议与算法不适合于WSN的应用。
○5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进步,带宽不断增加,例如超宽带(UWB)技术支持近百兆的带宽。
WSN在不远的将来可以胜任视频音频传输,因此我们在体系结构上设计时需要考虑到这一趋势,不能仅仅
停留在简单的数据应用上。
2.支持网内数据处理。
传感器网络与传统网络有着不同的技术要求,前者以数
据为中心(遵循“端对端”的边缘论思想),后者以传输数据为目的。
传统网络中间节点不实现任何与分组内容相关的功能,只是简单的用存储/转发的模式为用户传送分组。
而WSN仅仅实现分组传输功能是不够的,有时特别需要“网内数据处理”的支持(在中间节点上进行一定的聚合、过滤或压缩)。
同时减少分组传输还能协助处理拥塞控制和流量控制。
3.支持协议跨层设计。
各个层次的研究人员为了同一性能优化目标(如节省能
耗、提高传输效率、降低误码率等)而进行的协作将非常普遍。
这种优化工作使得网络体系中各个层次之间的耦合更加紧密,上层协议需要了解下层协议(不局限于相邻的下层)所提供的服务质量,而下层协议需得到上层协议(不局限于相邻的上层)的建议和指导。
而作为对比,传统网络只是相邻层才可以进行消息交互的约定。
虽然这种协议的跨层设计会增加体系结构设计的复杂度,但实践证明它是提高系统整体性能的有效方法。
4.增强安全性。
由于WSN采用无线通信方式,信道缺少必要的屏蔽和保护,
更容易受到攻击和窃听。
因此要WSN要将安全方面的考虑提升到一个重要的位置,设计一定的安全机制,确保所提供服务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这些安全机制必须是自下而上地贯穿于体系结构的各个层次,除了类似于Ipsec这种网络层的安全隧道之外,还需对节点身份标识、物理地址、控制信息(路由表等)提供必要的认证和审计体质来加强对使用网络资源的管理。
5.支持多协议。
互联网依赖于同一的IP协议实现端对端的通信,而WSN的形
式与应用具有多样性,除了转发分组外,更重要的是负责“以任务为中心”
的数据处理,这就需要多协议来支持。
例如在子网内部工作时,采用广播或者组播的方式,当接入外部的互联网时又需要屏蔽内部协议实现无缝信息交互技术手段。
6.支持有效地资源发现机制。
在设计WSN时需要考虑提供定位WSN监测信息
的类型、覆盖地域的范围,并获得具体监测信息的访问接口。
传感器资源发现又包括网络自组织、网络编址和路由等。
由于拓扑网络的自动生成性,如果依据单一符号(IP地址或者ID节点)来编址效率不高。
因此可以考虑根据节点采集数据的多种属性来进行编址。
7.支持可靠的低延时通信。
在各种类型的传感器网络节点在工作于监测区域内,
物理环境的各种参数动态变化是很快的,需要网络协议的实时性。
8.支持容忍延时的非面向连接的通信。
由于传感器应用需求不一样,有些任务
对实时性要求不高(针对于第7点而言)例如:海洋勘测,生态环境监测等。
有些应用随时可能出现拓扑动态变化,移动性使得节点保持长期稳定的连通性较为困难。
因此引入非面向连接的通信,及时在连通性无法保持的状态下也能进行通信。
9.开放性。
近年来WSN衍生出来的水声传感器网络和无线地下传感器网络使
得WSN结构应该具备充分的开放性来包容这些已经出现或未来可能出现的新型同类网络。
现有的无线传感器网络体系由分层的网络通信协议、网络管理平台以及应用支撑平台这3部分组成,如下图所示: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体系结构
1.物理层:负责信号的调制和数据的收发,所采用的传输介质主要有无线电、
红外线、光波等。
WSN推荐使用免许可证频段(ISM)。
物理层的设计既有不利因素,例如传播损耗因子较大,也有有利的方面,例如高密度部署的无线传感器网络具有分集特性,可以用来克服阴影效应和路径损耗。
2.数据链路层:负责数据成帧、帧监测、媒体接入和差错控制。
其中,媒体接
入协议保证可靠的点对点和点对多点通信;差错控制则保证源节点发出的信息可以完整无误地到达目标节点。
3.网络层:负责路由的发现和维护,由于大多数节点无法直接与网关通信,因
此需要通过中间节点以多跳路由的方式将数据传送至汇聚节点。
而这就需要在WSN节点与接收器节点之间多跳的无线路由协议。
4.传输层:负责数据流的传输控制,主要通过汇聚节点采集传感器网络内的数
据,并使用卫星、移动通信网络、Internet或者其他的链路与外部网络通信,是保证通信服务质量的重要部分。
5.应用层:由各种面向应用的软件系统构成。
主要研究的是各种传感器网络应
用的具体系统的开发,例如:作战环境侦查与监控系统,情报获取系统,灾难预防系统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