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全球化的影响以及对中国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

合集下载

全球化对大学教育的影响英文

全球化对大学教育的影响英文

Discuss the Effects of Globalization on University EducationAccording to Held (1999), as cited by RuiYang(2003), globalization has already become a popular word in the late 1900s. There have been a considerable number of different views which have created a huge academic and popular literature on globalization and related topics. According to data collected by Busch (1997), the amount of articles with “globalization/global〞in the title have increased almost three times in the past ten years. In order to survive and occupy a significant position in academic field, higher education has begun to integrate into the global community to fulfill the global requirement and even adjust to the international practice. Some people assert that globalization brings a lot of benefits to university education and it will improve the educational quality of the whole world. However, although globalization brings opportunities to university education, argue that it has negative effects on higher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This article would discuss both views on the effects of globalization on university education.Globalization has critical influence on university institutions and their educational strategies. In order to keep correspondence with rapid developed globalization, university education even becomes an industry which aims to boost economy. According to Postiglione and Jiang(1999), as summarized by RuiYang(2003), in September 1999, the number of matriculates in Chinese universities increased almost50%, from 1.08in 1998 to 1.53 million students in 1999. This expansion aimed to promote the economy, since the Chinese government believed that parents in China were willing to spend a considerable amount of money on their child’s higher education (Postiglione and Jiang 1999). As the result of the ascendancy of economics over educational strategies, globalization is both an opportunity and a dangerous signal to higher education.Many people argue that globalization is not a new phenomenon. As cited by RuiYang(2003), it is a remarkable change in various field such as labor, production, consumption, information, and technology, which might collectively be crucial to the society (Miyoshi 1998: 248), and require are thinking of social theory and politics in the current situation as a response to new developments in the community and culture (Kellner 1998: 39). This means globalization is a developing process of the society. It also brings chances and positive change to the whole world community.One of the benefits that globalization bring to university education is academic resources sharing. Take Ted. as an example, Ted is one of the largest online opening course resources which are widely adapted by a considerable number of universities. It is a website that universities all around the world share their professional courses online so that students and teachers from other counties can also have access to courses given by professors in certain field such as philosophy, psychology and math. Besides, globalization facilitates universities from all around the world to cooperate with eachother. There are so many problems and issues remained to be settled by world citizens. The cooper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es integrates human being’s intelligent and wisdom to dispose puzzles and put forward novel thoughts. This will largely contribute the society and help the world civilization move forward.Moreover,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globalization, global education also came into being. According to Altbach(2004), the appearance of a global education market show itself in the form of a variety of multinational universities. Higher institutes try to set up branch campuses in foreign countries. They link programs or academic researches with other universities. Globalization provides students with more opportunities to choose their favorite university. For those students who come from developing countries, they could have access to higher and professional education from developed countries under the circumstance of globalization. Some universities and institutes even offer special scholarship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s.However, with regard to university education, which aims to cultivate talents for society, people believe that the negative effects of globalization exceed positive ones. To satisfy the globalization requirement, university education is likely to lose its original academic meaning. One of the specialized characters of globalization is economic booming. According to Currie (1998),as summarized by RuiYang(2003), to survive and succeed in a rapidly developing world, university leaders believe that they must posse the market and transfer themselves to customer-oriented companies (Currie 1998: 15). Someuniversities have to set students-oriented educational policy so that they could recruit more students. The most direct reflection is that universities take economic standards as benchmark of higher education.According to Miyoshi (1998: 264), as cited by RuiYang(2003),when Robert C. Dynes, vice-chancellor for Academic Affairs,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 Diego (UCSD), was designated to assume chancellorship in April 1996, he put forward seven goals for UCSD on the situation. All of these, two of them were concerned with the students, one with the university staff, one with the campus community, one with the regional community, and two with partnerships between the university and business locally, nationally, and internationall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 Diego 11 April 1996). He emphasizes the social interactions between research institutions and the business organizations. Only when universities have the chance to cooperate with the economic trend and follow the society requirement, can they compete with other competitors. As a result, universities fail to pursue academic outcomes and less likely to make a contribution to the community.Moreover, globalization makes university education largely rely on modern technology to delivery knowledge. In the classroom, electronic equipment such as computer, projector are the most necessary facility in the teaching process. Without this kind of device, teachers are not likely to give a normal lecture. According to Birkerts(1994), , as cited by Rui Yang(2003), many people decry the cognitive effects of learning fromscreen-information or long-distance knowledge. (Birkerts 1994: 27). High-tech teaching equipment has become the indispensable part of university education. Students and teachers are encouraged to working on their project though computers and electronic devices. It seems that globalization provide the university staff and students with occasion to operate modern technology. Consequently, universities lost traditional sense as academic center and turned to high-technology equipment land.Globalization is an inevitable process of social development. It has great influence on culture, economy, policy, trade and education. It is undisputed that globalization enhances the world community and integrates worldwide diversity. Universities all around the world are greatly encouraged by globalization and move toward modern and international direction. However, the negative effects on education cannot be neglected. What has been argued in this paper is that globalization is a process which transforms higher education in a negative way. While it is true that under the circumstance of globalization, future university education faces a challenge to maintain its traditional meaning of cultivating talents for the society. What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es do to save themselves from the rapid development world is significant for the future path of world university education.ReferencesAltbach, P. G. (2004). Globalisation and the university: Myths and realities in an unequalworld.Tertiary Education & Management,10(1), 3-25.Yang, R. (2003). Globalisation and higher education development: A critical analysis.International Review of Education,49(3-4), 269-291.。

英语全球化对中国英语教学的影响及启示

英语全球化对中国英语教学的影响及启示

习阶 段 的 需求 而定 制 。 因而 . 提 高 英 语 教 师 的 专业 素 质 和 技 能 , 并 严 格 化 英语 教 师 资 格 认 定 标 准 就 成 为 了 中 国英 语 教 育 领 域
中重 点 关 注 的 问题

英 语 全 球化 对 中 国英 语 教 育 的 响 层 面 在 英 语 重 点 普 及 的 同 时 . 学 英 语 热 潮 却 也 同 时 带 来 了 困扰 换 个 角 度 讲 . 在 语 言 维 护方 面 . 英
1 . 在现如今 的中国. 英 语 仍 然 是 大 部 分 高 校 的 必 修 课 然
而. 很 多 非英 语 专 业 大 学 生 反 映 在 英 语 上 花 的时 间有 时 甚 至 比
专 业课 都 多 。 近年来 。 英 语 不 仅 占据 大 部 分 大学 课 堂 . 而 且还 走 进 了小 学课 堂 。资料 显 示 : 2 0 0 1年 1 O月 。 全 国所 有 城 市 小 学从 三 年 级 开 始 学 习英 语 . 并将 其指定为必修课 . 甚 至 在 条 件 状 况 好的城市 . 英 语 学 习 提前 到 了一 年 级 2 . 功 能 主义 对 教 学 法 的 影 响 很深 从 上世 纪 七 十 年 代 末 引 进后 , 交 际 法 在 功 能课 标 的 指 导 下 , 经 过 三 阶段 的发 展 . 最 终 在 中 国 英 语 教 学领 域 中 占据 了主 导 地 位 。全 身 反 应 法 、 语 法 翻 译 法 、直 接 法 和 听说 法 等 教 学 理 论 遭 到 了专 家 们 的一 致 否定 . 而 交 际 法 却 得 到 普 遍认 可 和倡 导 , 大受 欢 迎 。 然而 . 在 交 际法 的影
色 的语 言 。C r y s t a l 研 究认 为英 语 的角 色 得 到 了 全球 的公 认 由 于 其 在 全球 应 用 的广 泛 程 度 , C r y s t a l 得 出 结 论 :即 英 语 在 外 语

The impact of globalization on English language

The impact of globalization on English language

The impact of globalization on Englishlanguage全球化对英语语言的影响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英语作为一种全球性语言,正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全球化对英语语言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涵盖了语言的使用、教育、文化以及社会等方面。

本文将探讨全球化对英语语言的影响,并分析其中的一些挑战和机遇。

一、语言的使用全球化使得英语成为了全球交流的共同语言。

无论是商务交流、科技合作还是文化交流,英语都成为了沟通的桥梁。

全球化的快速发展使得越来越多的人需要学习和使用英语,以便更好地适应全球化的趋势。

英语的广泛使用也促进了不同国家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理解。

然而,全球化对英语语言的使用也带来了一些挑战。

一方面,英语成为了全球化的象征,导致一些非英语国家的本土语言面临边缘化的风险。

另一方面,全球化也使得英语的使用变得越来越普遍,但并不意味着每个人都能够流利地掌握英语。

这给那些非英语母语的人带来了一定的困扰。

二、教育领域全球化对英语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随着全球化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国家将英语作为第二语言或外语纳入到教育体系中。

这使得英语教育成为了全球教育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

全球化也促进了英语教育的国际化,使得学生们能够更容易地接触到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英语教学资源。

然而,全球化对英语教育也带来了一些挑战。

一方面,全球化使得英语教育市场变得竞争激烈,学生们面临着选择合适的英语学习机构和教材的难题。

另一方面,全球化也使得英语教育的标准化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英语教育标准存在差异,这给英语教育的国际合作带来了一定的困扰。

三、文化交流全球化使得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变得更加频繁和便捷。

英语作为全球性语言,为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提供了便利。

全球化也促进了英语文化的传播,使得英语文学、电影、音乐等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

然而,全球化对英语文化的传播也带来了一些问题。

一方面,全球化使得英语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同化了其他文化,导致了一些文化多样性的流失。

英语全球化和大学英语教学应对策略

英语全球化和大学英语教学应对策略

英语全球化和大学英语教学应对策略摘要:当今世界的全球化,在深度和广度上已超越了以往任何时代,世界各国间在经济、政治和文化方面的合作和交流更加紧密。

英语作为当今世界使用范围最广、使用人口最多、使用频率最高的国际通用语,在全球化的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英语在世界范围的广泛传播(英语全球化),一方面便利了世界各民族的交流与合作,大大节省了沟通成本,促进了各国的发展;另一方面也产生了负面影响,不同文化间的冲突使小语种的传承和发展受到影响,甚至有消亡的危险。

大学英语教学如何应对英语全球化的带来的冲击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英语全球化;英语全球化利弊;大学英语文化教学;应对策略一、英语全球化英语在世界范围的传播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始于17世纪英帝国的航海殖民扩张,形成了北美洲和大洋洲的说英语的地区[1];第二阶段,18-19世纪,欧美国家在亚非的殖民扩张,将英语移植到亚非地区[2];第三阶段,二战后美国成为超级大国,全球化势不可挡,使英语成为了世界通用语[3]。

目前,世界超过2/3 的科学家都用英语写作; 全球3/4的电子邮件都是英语书写; 货币金融业、新闻媒介、旅游业、广告业、网络业、社会信用和国际救援等领域,大多使用英语[4]。

这一现状促使很多非英语国家和地区不断调整外语政策,强化英语教育。

例如,2000 年,韩国将义务教育段英语学习者的年龄从13 岁降到9 岁; 中国台湾将开设英语课程的起点从五年级降到一年级[5] 。

此外,因特网的普及和大批赴英语国家的留学生和移民也促使了全球学习和掌握英语的人数不断扩大。

到2010 ~2015 年间,学习英语的人数将达到20 亿人,占全球总人口数量的1/3。

[6]二、英语全球化利弊英语全球化消除了各国在语言沟通上的障碍,极大地促进了世界经济和贸易的发展,各国间的文化交流更加频繁。

文化的逐渐趋同有利于消除世界不同族群间的语言障碍和“巴列塔”[7],有利于人们更好地认识和改造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对世界经济、文化和科技的发展贡献巨大。

英语全球化与本土化对中国英语教学的启示

英语全球化与本土化对中国英语教学的启示

- 25 -校园英语 / 高等教育研究英语全球化与本土化对中国英语教学的启示宁夏大学/何雪宁【摘要】英语全球化的过程亦是本土化的过程,本土化是全球化的必然结果。

英语本土化有其深厚的政治,社会,文化等原因。

中国英语是英语全球化过程中,英语与中国文化相融合的结果,是英语在中国的本土化。

英语全球化与本土化大背景既是中国英语发展的机遇又是挑战。

中国的英语教学应该顺应时代的发展,摒弃唯“标准英语”马首是瞻的态度,接受并肯定中国英语的地位,真正使英语为本国人所用。

【关键词】英语全球化 本土化 中国英语一、英语全球化与本土化在全球化背景下,英语已成为一门世界通用语。

据统计,全球有57个国家以英语为第一语言,人口约4.5亿;67个国家以英语作为第二语言,人口约为3.5亿;而在一些延伸圈国家,如中国,日本,韩国,印度等,以英语为外语并具有相当水平的人达12至15亿。

因此不难看出,以英语为外语的人数远远超过以英语为第一和第二语言的人数。

英语全球化伴随政治,经济全球化而生,是不可阻挡的趋势,也是不可否认的事实,有其深厚的文化渊源。

因此英语的国际地位不是语言本身所赋予的,而是它所依附的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决定的。

英语全球化发展的同时,英语的本土化也相继而生。

英语本土化即英语在传入到其他国家时,受当地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等的影响,形成的带有当地特色的,能够反映当地人需求的英语。

中国英语就是带有典型的中国特色,用来表达中国社会与文化,满足中国人在中国本土使用需求的英语。

中国英语的概念最早由葛传规先生提出,并得到了许多学者的肯定,其中以汪榕培,姜亚军,贾冠杰,杜瑞清,李文中为代表的学者们认为中国英语是客观存在的,是世界英语大家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规范的,合理的使用型变体。

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我们有必要使自己的语言具备话语权。

显然,目前全球只有英语一门通用语,这里的英语既包括标准英语,又包括各种可理解的英语变体。

英语全球化论文中国英语教学论文:英语全球化、本土化对中国英语教学的影响

英语全球化论文中国英语教学论文:英语全球化、本土化对中国英语教学的影响

英语全球化论文中国英语教学论文:英语全球化\本土化对中国英语教学的影响英语的全球化引起其广泛的本土化,各种带有地域特色的英语不断产生和发展,各种英语变体纷纷“独立”。

中国英语(china English)是英语在全球化过程中与中国特有文化相融合的结果,是客观存在的事实。

英语的全球化及本土化既给中国英语带来了生存和发展的机遇,也给中国的英语教学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

在英语全球化的大环境下,我国的英语教学必须与时俱进,适应这个大形势,及时转变思路,主动理解和接受英语全球化及本土化给英语教学带来的影响。

一、改变对待所谓“标准英语”和各种英语变体的态度英语全球化进程使英语产生了深刻的变化,标准英语(standard English,SE)这一概念的内涵随之也发生变化。

比如,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英国,Received Pronunciation,曾被认为是标准的,甚至是至高无上的或唯一可以接受的。

当时,美国英语被认为是不标准的,甚至是不正确的,因而总逃不脱被人嗤笑的厄运。

据麦克阿瑟(NcArthur,1998)统计,自18世纪以来,对sE的定义就有64种之多。

当然,其中的很多解释都有时代局限性。

Crystal(1995)认为,标准英语有以下五个特点:(1)SE是英语的一个变体;(2)SE的语言特征主要是语法、词汇和正字法(orthography);(3)SE是一个国家中地位最高的英语变体;(4)SE是一个国家的主要机构,如政府、法院和传媒使用的标准语言;(5)听得懂sE的人很多,但是说sE的人并不太多。

显然,每一个地方都有自己认可的SE,如标准英国英语、标准美国英语、标准澳大利亚英语、标准加拿大英语等等。

坚持英语的多元标准就是尊重文化现实,坚持文化平等原则。

英语本土化之后形成的各种英语变体是英语与当地文化接触、融合的结果。

语言与文化紧密相连,是文化的载体,反映文化现实,同时又是文化的一部分。

因此,对各种英语变体是接受还是排斥,实际上就是对它们反映或代表的文化是接受还是排斥。

英语全球化对中国英语教学的影响及启示

英语全球化对中国英语教学的影响及启示

英语全球化对中国英语教学的影响及启示作者:李亚平来源:《学周刊·C》2013年第09期摘要:众所周知,英语已经成为一种全球语言,不管是从信息传递还是地域角度看,英语已然成为全世界使用最广泛的语言之一,这不可避免地对世界各地的英语教学政策和实践有着重大的影响。

关键词:英语教学;英语全球化作为一种全球化的语言,英语又被称为世界语言,永不褪色的语言。

Crystal研究认为英语的角色得到了全球的公认。

由于其在全球应用的广泛程度,Crystal得出结论:即英语在外语教学中很有优势。

统计资料显示,目前将英语作为官方语和外语的国家和地区正在以惊人的速度迅速增长,所以,在这种大趋势下,英语在全世界范围内更广泛地传播将成为必然。

据不完全统计,英语已在全世界60多个国家被用作官方或半官方语言,并在其中20多个国家扮演着重要角色。

一、英语全球化对中国英语教育的影响随着北京成功申办奥运会和中国加入WTO,英语在中国的地位愈加显著,其影响也愈加明显。

同时,中国经济迅猛发展,在国际组织中的地位和作用也在逐渐加强,因而,中国紧缺的是大批优秀的英语专业人才和杰出的翻译工作者。

因此,英语教师所面临的是这样一个任务:在极短时间内培训出更多的会说标准、地道英语的人。

以这个全球化目标为出发点,中国英语教育实践有下列特征。

1.在现如今的中国,英语仍然是大部分高校的必修课。

然而,很多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反映在英语上花的时间有时甚至比专业课都多。

近年来。

英语不仅占据大部分大学课堂,而且还走进了小学课堂。

资料显示:2001年10月,全国所有城市小学从三年级开始学习英语,并将其指定为必修课,甚至在条件状况好的城市,英语学习提前到了一年级。

2.功能主义对教学法的影响很深。

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引进后,交际法在功能课标的指导下,经过三阶段的发展,最终在中国英语教学领域中占据了主导地位。

全身反应法、语法翻译法、直接法和听说法等教学理论遭到了专家们的一致否定,而交际法却得到普遍认可和倡导,大受欢迎。

英语的全球化及其影响-教育文档

英语的全球化及其影响-教育文档

英语的全球化及其影响英语在20世纪初确定了其在世界的地位,20世纪后期得到了巩固与发展,伴随着全球化的进程,英语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的主导性语言,并在全球范围内传播和普及。

据戴维?克里斯托(David Crystal,1997)统计,全世界有57个国家以英语为第一语言,人口约为3.37 亿;67个国家以英语为第二语言,人口大约为2.35亿;而在一些人口众多的延伸圈国家(expending countries),如中国、日本、俄罗斯、印尼、巴西等,以英语为外语且有相当水平的人口达12至15亿。

英语在世界各国广泛使用和快速传播,并与各国不同的语言和文化融合,使其带有明显的地方色彩。

早在20世纪60年代,韩礼德(Halliday)和格林伯格(Greenberg)等人就指出,英语不再为英语为本族语的国家所独有,英语的各种带有地方色彩的变体已经得到了充分的发展,而且这种发展趋势还将继续下去。

一、英语的全球化发展英国XX公司(The English Company Ltd.)曾根据恩科(engco)预测模式对全球几种主要的“全球影响力”指数做了统计。

它可以显示出世界语言的状况,并以人口总数、人口发展以及经济数据为基础,统计出不同语言在全球的影响力指数。

该模式统计结果如下:表1 主要语言的“全球影响力指数表”(指数100反映了英语在1995年的状况)由此模式可以看出,英语作为全球性语言具有无可替代的位置。

英语已成为通用的语言使得无论在上海工作的韩国主管,在布鲁塞尔制定法律的欧盟的德国籍官员,还是在瑞典开会的巴西生物学家都可能讲英语。

英语在全世界各个领域被广泛应用,包括政治、经济、贸易、文化、外交、旅游、通讯、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学术研究等。

据统计,目前世界上有60多个国家把英语作为官方语言,85%的国际组织把英语列为通用语言(联合国、欧盟等),75%的邮件是用英语写的,80%的出版物和互联网信息是用英语出版和发布的,100%的软件源代码是英语格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英语全球化的影响以及对中国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论文摘要:当今世界,随着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增强,英语在成为一门世界性语言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各种新的变化和发展。

在这种新形势下,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也应重新审视一系列标准及目标,采取正确的对策。

论文关键词:英语教学,全球化自20世纪以来,随着全球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联系呈现出爆发式的增长,英语已经发展成为当今世界的主导性语言。

据MacAmmr1998年的统计,以英语为母语或第一官方语言的国家和地区有36个,以英语为母语的人口已达到3.8亿人;以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国家和地区有57个,人口大约有2.5亿;以英语作为外语的国家和地区有139个,在这些国家和地区大约有10亿人在学英语,其中的17个国家和地区英语事实上相当于第二语言。

此外,全世界还有20亿人接触英语。

无可争议,无论从国际化的角度还是从全球化的角度,它都早已成为一门世界性的语言,是世界上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

而英语全球化给英语自身及各国语言带来了巨大变化,也对各国的英语教育教学提出了许多新的问题。

一、英语全球化对英语传播以及发展的影响(一)英语本土化、各种英语变体的涌现一些人认为,世界英语应该是一种统一的语言。

但在实际上,世界英语是变异的语言,是允许被改变并能够接受的语言。

出于新的多元文化生活环境的需要,英语使用者根据自身的需要和理解来使用英语,从而使英语呈现出更为丰富的地域文化特色,形成各种新的英语地域变体,表现出特有的价值。

如今,据统计,英语为非母语的人数已经超过了英语为母语的人数,二者的比例为3:1。

英语在世界各地广泛传播的同时也受到当地的语言、文化、习俗等的影响,逐渐变化发展,形成了独具本地特色的各种英语变体(varietiesofEnglish),如南非英语、印度英语、新加坡英语等,这些变体既保持了标准英语的特点又增添了有别于标准英语的某些特征。

美国著名社会语言学家Kachru对于英语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分布和使用情况提出了英语的三个同心圈理论(threeconcentriccirclesofEnglish),即英语的世界性传播可以用三个同心圈来表示,它们显示了它在跨语言、跨文化的环境中的传播形式,获得模式和功能领域。

这三个同心圈是:内圈(theInnerCircle),指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包括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国;外圈(theOuterCircle),指英语虽不是母语,但是第二语言或官方语言的国家,包括新加坡、印度、菲律宾、南非等国;扩展圈(theExtendingCircle),指以英语为外语的国家,如德国、中国、日本、韩国等。

可以说英语已经不再仅仅是英国和美国等内圈国家的独有的语言了,它也是外圈国家和扩展圈国家的语言,这些国家的英语语言行为应该而事实上它们中有一些已经被世界所接受,因此,英语出现了许多新的术语、新的语法特点以及新的表达方法,使得英语得到了充分发展。

(二)跨文化能力成为英语水平核心评价标准传统观念认为,盎格鲁-撒克逊英语是全球交往的基本语言工具,处于世界诸多英语变体的中心地位。

这种观念最具代表性的就是Kachru以及他提出的英语三大同轴圈理论。

Kachru认为,居于内圈的国家所使用的英语处于中心地位,应成为英语使用和学习的标准;而那些处于外圈和扩展圈中的人们所操的英语则是不准确的。

凡是不符合内圈表达习惯的英语都应被摒弃或纠正。

但是在全球化的趋势下,Kachru所依据的实际情况正在被改变。

针对Kachru英语三大同轴圈理论在英语作为世界语言这一条件面前的不足,Modiano于2000年前后提出了国际英语向心圆理论。

处于内圈的是能有效使用英语进行全球跨文化交际的人;第二圈包括以英语的某种方言为母语或第二语言,由于口音过重而不能成功进行跨文化交际的人以及那些不能有效用于国际交际中的“克里奥”英语变体的使用者;第三圈包括正在学习英语的人。

Modiano的分类标准是根据能否有效地使用英语在全球化语境中进行国际交流,而不是根据文化中心论的观点进行地域上的分类。

他把英语的熟练使用者置于内圈,这些人并不一定将英语作为母语或第一语言。

相反,那些将英语作为第一语言的使用者,如果由于他们的英语方言或口音过重而不能运用于全球跨文化交际,就不属于内圈。

这一理论的另一特点是体现了动态的特征。

由于国际交际需要,第二圈和外圈的英语使用者为了进行成功的国际交际,不得不调整和改变自身的语言而进入中心圈,成为能熟练使用英语进行国际交际的人。

从英语三大同轴圈理论到国际英语向心圆理论的提出表明:英语成为世界语言后,衡量英语水平高低的标准是跨文化能力,跨文化交际的适用性成了判断世界英语的标准。

二、大学英语教学的相应变革在全球化的影响下,教育国际化的趋势已经形成,它对我国英语教学提出更高、更进一步的要求。

我国的英语教学理念和方法也需要相应的变革,以更好地迎接全球化的挑战。

(一)重新审视“标准英语”,让学生接触多种英语变体长期以来,中国的英语教学模式仍然是以英国英语和美国英语为准则的,英国英语和美国英语被认为是“标准英语”而全面推广,来自英美国家的外教大受欢迎,大多数的英语测试旨在考察学生们对英美英语掌握的熟练度,甚至于大多数学生自己也愿意选择这两种英语作为自己的学习目标。

无法否认,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英语的世界化和本土化趋势的加强,标准英语这一概念的内涵在逐渐变化。

因此,再继续死板的坚持某一种单一标准显然是不现实的,我们应对各种英语变体及其文化采取宽容、认可、接受的态度。

虽然在教学中我们应以英式英语或美式英语为主,但可以适当让学生们了解各种变体的存在,应该给学生们提供更广泛的材料。

正如Kirkpatrick所说,我们让学生们接触到的材料,应该包括某些地方性的英语变体,一些正在发展、能够代表当地的文化和语用标准的英语变体。

此外,对于学生们的错误也应合理纠正,把正确与流利、操练与交际几方面结合起来,找回英语教学的活力与乐趣,建立一个清新自然、灵活宽松的语言环境。

英语的全球化趋势促使我们的教学重心做出调整,鼓励学习者有更多的机会使用语言交流而不是过多强调纯正发音等语言规则。

(二)深入理解跨文化交际的内涵,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

在英语教学中,我们不仅应该强调学习语言代码的重要性,而且还应该让学生明白成功的交际应置于文化背景中,社会语言能力和语言准确性同样重要。

然而,文化交际能力不仅是对目标语国家的文化的知识点的知识上的积累。

如果对于目标语国家的了解只停留在片面或肤浅的层次,是不能达到真正的跨文化交际的。

因此,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应注重其交流的层次和交流的深度,帮助他们再基于对目标国家与人民的综合了解,充分联系实际,实现真正的成功交际。

同时,在世界全球化的趋势下,仅仅局限于对英语目标语国家的了解也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应该培养学生对世界基本知识的了解,另外还要培养他们具备国际的交际能力,只有从培养“internationalperson”的角度出发,才能使得学生真正地掌握跨文化交际能力。

(三)认清语言学习本质,正确处理英语和母语的关系,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英语虽是我们的学习对象,但不是归宿。

英语教学的目标应该是把学生培养成具有跨文化意识的、能够以中国人的身份用英语得体有效地同其他国家人民交流与合作的高素质的人才,而不是把学生培养成英美等主流英语语言被动的模仿者、追随者或使用者。

然而,我们时下的英语教学中,文化教学主要是对英语国家的物质文化、制度习俗等各个层面的精神文化内容进行介绍,而对作为交际主体的一方的文化背景——中国文化及其英语表达,却采取忽视或漠视的状态。

最直接的表现就是介绍中国文化的材料在英语教科书里所占的比例非常小。

从而出现了我们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中国文化失语”现象,这就使学生根本不能就中国文化的相关话题进行顺畅的英语表达,也很难达到跨文化自由交流的实效,既不懂如何用汉语表达英美文化,也不懂如何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

因此,在英语变体多元化的大情境下,教师应当消除英美文化在教学中占绝统治地位,必须以更为宽广的全球化的视角来思考英语文和语言。

在教学中不仅应有目的地把世界文化融入到课堂和教材中,而且还要加强学生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补充介绍中国文化的英语语言材料,以祛除母语文化失忆。

更要立足于自己是中国人,引导学生从中国文化特有的视角去审视西方文化,进行不同民族文化的比较——比较“异同”,而不是评价“优劣”,以培养学生批评性语言文化意识和博大宽阔的怀和视野。

三、结论综上所述,随着英语使用全球化的发展,中国的大学英语教育应正确认识和认真研究英语的国际化和本土化,摆脱“标准英语”的束缚,树立“世界英语”的理念,将英语作为一门国际性的语言进行教授,要注重提升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正确认识在英语教学中渗透中国文化的重要性,真正地实现“让中国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

注释:本文中盎格鲁-撒克逊英语(AngloaxonEnglish)通指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和北美使用的作为母语的语言变体。

参考文献1Kachru.B.English in the world.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5 2Kirkpatrick. A.Englishes in Asia:Communication,identity,power and education[M].Melbourne:Language Australia L td.3Modiano,M.Ideology and the ELT practitioner[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pplied Linguistics,2001(2):159-173.4高辅卿世界英语形成与中国英语教学[J].广东培正学院学报2007,(6)5胡骑兵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大学英语教学[J].安徽文学2010,(10)6钱建成全球化背景下英语教学的理性思考[J].教学与管理2011,(2)7田振江全球化与世界英语的发展[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06,(10)8查叶娟,洪一鸣英语使用全球化对中国大学英语教学的影响[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07,(6)Vol.1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