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壶艺术美
明清紫砂壶造型的内涵和艺术之美

2 、 文 人 个 性 主 题 的 艺 术 魅 力 从 现存 实 物可 以看到 , 清代 文人 、 书 画家 如吴 骞 、 郑
燮、 黄慎、 吴 大澄 、 陈 曼生 、 汪 淮 等 众 多 文 人 均 曾 在 紫 砂 壶 上题诗 、 刻字 、 绘 画。 代表人 物首 推清嘉 庆 、 道 光 年 问 的 文
心 罐 的 思 想 特 征 植 入 到 制 陶 人 的 审 美 观 念 中 ,从 而 给 紫 砂 壶
的 制 作 融 入 了更 多 的 审 美 特 点 :体 现 出 紫 砂 壶 本 身 的 物 质本 体 性 、 自然 环 境 的 结 合 性 、 山水 花鸟 的融入 性 , 这 种 自然 的艺 术魅 力更 加 深刻 的 融 入紫砂 壶 的整体 造 型 中 , 有 着 鲜 明 的 自 然 特 点 的 表 现 ,更 加 全 面 的体 现 出 了 崇 尚
2
行 合理 的搭配 , 并形成 整个 技术层 面 的主体 性l J , J , 调, 将 古
造型 内涵 艺 术 之 美
[ 关键词] 明清 紫砂 壶
香 古 色 的 紫 砂 壶 逐 渐 形 成 紫 砂 壶 造 型 与 装 饰 的 浑 然 一
体 , 再 用彩 釉 装 饰 与 抛 光 才 艺 , 形成 整体 的艺 术之美 。
如 , 在 明清艺 术 紫砂 壶 的艺术 造 型 中 , 栗子 、 菱角、 荸荠 、
慈 菇 等 自然 形 体 入 壶 , 使 传 统 的 紫 砂 壶 变 成 了 自然 天 真 、 趣 味盎 然 的艺术 品。其 传世作 品南 瓜形 壶 、 包 袱壶 、 束 柴
士陈 曼生 , 他 精于 诗 文 、 书 画及 篆刻 , 把诗 书 画 印与紫 砂 壶完 美的结 合起来 , 并 设 计 了许 多 新 奇 款 式 。 他 与 名 工 杨
简析紫砂艺术之美

范 益 军
( 江苏 宜 兴 24 2 ) 1 2 1
摘
要: 紫砂 艺术 有 着 独 特 的魅 力 、 特 的美 , 细 品位 、 赏 紫 砂 独 细 欣
艺 术 之 美 , 可 以 大致 细分 为 四个 方 面 : 、 、 、 。 又 形 泥 工 功
关 键词 : 术 之 美 ; 砂 ; 新 艺 紫 创
姹 、 而不 嫣 、 而 不 墨 , 铁 如 石 , 金 胡 玉 , 百 美 于 三 红 黑 如 胡 具
基色。 这就是紫砂 泥色淋漓尽致 的体现 。 总的说来 , 紫砂壶 的收藏价值是鉴别泥料材质 的优劣 的一个方面。 所 谓 “ ” 便 是紫 砂艺 术 的工艺 品质 。紫砂 壶 由壶 工 . 身、 、 、 、 、 、 颈 底 脚 盖 嘴 的等 组成 , 既具 有 本身 严谨 完 美 的 整体 , 又有与壶 身相辅相成构成 和谐 完美整体 的附件 。 在 紫砂 壶 丰 富的工 艺 线 条 中有 : 凸线 、 凹 凹线 、 圆线 、 鳝肚 线 、 口线 、 碗 鲫背线 、 飞线 、 翻线 、 云肩线 、 堂线 、 弄 隐线 、 侧
相 ” 在传统 的基础上创 新 、 , 在艺 术的基础 上融合 , 采天
地 自然之所绝美 意境 , 创脱 源于前 师之未有 形态 , 是紫 乃
砂造 型艺术 的境界追求 。另外 , 造型 的成功优 劣还与造型
的气 度息息 相关 。而作 品造型 的气 度在某 种程度 上取决 于作 者 自身 的文化 涵养和精神 品质 。简单来 说 , 一件作 品
所 谓 “ ”即 是 指 紫砂 壶 的材 质 , 料 的 品质 。 砂 泥 泥 , 泥 紫 料 是 一 种 自然 特 殊 的矿 土 , 内含 铁 质 粘 土 质 粉 砂 岩 , 了 除
紫砂壶艺的造型美

三大 类 ,各类造型皆有严格的工艺要求和规律依据 。
等分 的弧线 ,都 必须计 算得 十分精 确 ,达 到丝 毫无差 的严密程
几何形体造型 ,俗称 “ 光货 ”,讲究器皿的立面线条和平面形态的 变化 , 及形体各部位间的比例关系 ,可分为圆器和方器两种 。 度 ,才可能在壶盖 随心所欲地转换方向时 ,每一筋囊 皆可 吻合无 差 ,这是何等高超的工艺技巧 !
而 方器 ,有四方 、六 方 、八方 、长方 、扁方 等 ,主要由长短不 同 的直线组成 。方器造型 常以线面挺括平整 ,有棱有角 ,给人 以干 净利落 、明快挺秀 的阳刚之美的感受 。方器 造型规则要求 ,制 品 必须 “ 比例 正确 ,线条 流畅 ,轮廓 分 明 ,平稳 庄重 ” , “ 以直 线 、横线为主 ,曲线 、细线 为辅 ,器形的 中轴线 ,平衡线要正确 匀挺 ,富于变化 ”。还要 求口 、盖 、纽 、把 、嘴皆应与壶式形体
使茶汁顺 畅溶出 必须把茶壶放在碗 内 ,用沸 水淋浇壶身 ,使茶 壶漂浮浸泡在热水 中 ,以利茶汁顺利溶 出,这类壶 因此称 为水平 壶 。水平壶 的嘴和 把除了在形式上要协调外 ,重量也要一 致 ,才
相称 ,做到 “ 中寓 圆 , 中求变 ,口盖划一 ,刚柔相称” ,不 方 方
论壶体 为几方形 ,任意变换壶盖方 向 ,仍须严密 吻合 。
能在水中保持水平状平衡 。
自然 形体造型 ,俗称 “ 花货” 又称塑器 , 是对模 拟自然物体形
态和 带有一定的浮雕 、半浮 雕 、线雕 、圆雕装饰 的壶式造型的统
除此之外 ,还有一些其他造型 , 在这里我们统称 为其他造型 。
称 。造型取材于 自然界 的瓜 果花木 、虫鱼鸟 兽的形态 ,运用提练 取 舍的艺术手法 , 自然形 态予以变化夸张 , 制成壶式 ,典型 将 创
浅谈紫砂壶造型的线条美

浅谈紫砂壶造型的线条美紫砂壶是传统茶具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紫砂壶的造型线条美,是其一大魅力所在。
线条美是指造型线条的韵律美、造型比例的协调美和造型的动态美。
下面就从这三个方面来谈谈紫砂壶的线条美。
一、线条的韵律美紫砂壶的韵律美指的是壶身的线条美,也称为线条节奏美。
紫砂壶制作上常采用曲线、圆弧、弧形和斜线等多种线条,它们发出一种流动感和顺畅感,使人感到轻盈、柔软、灵活和自然。
例如清代紫砂名壶“梅瓶”,壶身线条优美流畅,从壶嘴到壶底,一路流转,连贯有度,让人顿生遐想。
这种线条的韵律感,恰到好处地表现出了紫砂壶的自然美、朴素美和简约美。
二、比例的协调美紫砂壶的比例协调美是指壶身、壶盖、壶嘴、壶把等各部分之间的比例协调。
紫砂壶的造型与大小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
因此,紫砂壶的各个部分应该比例协调、整体平衡。
例如明代紫砂名壶“八斛双耳壶”,它的造型完美的展示了古代工艺美学中的“协调与均衡”。
壶口宽大,壶身沉稳,壶盖轻盈,壶把柔和,各部分的比例和谐,平衡自然,让人产生愉悦感。
三、造型的动态美紫砂壶的造型动态美指的是其具有的动感、形态和形势美。
紫砂壶的线条美与比例协调美配合起来,构成了独特的动态美感。
从侧面看,良好的紫砂壶造型有着一定的“曲线美”,可以通过不同的造型表现出不同的动态美。
如明代紫砂名壶“鹤顶红壶”,壶口上端分叉,线条形成了如飞翔鹤鸟的动态感,给人以自由、灵动的美感。
在壶豆上,作为装饰的一部分,也同样具有很强的动态美感。
综上所述,线条、比例和形态是紫砂壶的三个基本因素。
紫砂壶的线条美是紫砂壶内在美的体现,其饱满、流畅、舒展、变化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紫砂壶的比例协调美是紫砂壶的整体美,让人感到紫砂壶在大小上的把握是精准的,展示了紫砂壶的高品质。
紫砂壶的造型动态美是紫砂壶的生命力,给人以十分灵动、流畅且富有想象力的感受。
紫砂壶的线条美是对人的感官发挥最大的,正是这种韵律美让我们在汲一口茶时不自觉地沉浸在壶的美学魅力中,感受到的是茶艺和紫砂文化的内涵。
称赞紫砂壶的美句

称赞紫砂壶的美句
嘿,朋友!你知道紫砂壶有多美吗?那简直就是艺术的精灵在人间
跳跃!
紫砂壶就像是一位优雅的仙子,静静站在那里,便能散发出迷人的
魅力。
你看它那圆润的壶身,难道不像母亲温暖的怀抱吗?轻轻抚摸
着它,细腻而光滑,仿佛是婴儿肌肤般的触感。
这难道不让你心动吗?
壶嘴微微翘起,恰似鸟儿欢快歌唱时张开的嘴巴,随时准备为你奏
响美妙的乐章。
而那壶把,宛如优雅的天鹅脖颈,线条优美流畅。
想
想看,当滚烫的茶水从壶嘴倾泻而出,不就像是山间清澈的溪流奔腾
而下吗?
再瞧瞧壶盖上精致的钮,有的如同小巧玲珑的宝石,散发着璀璨的
光芒;有的好似憨态可掬的小动物,萌得让人心都化了。
这难道不是
巧夺天工吗?
还有那壶身上精美的雕刻,或是栩栩如生的花鸟鱼虫,或是气势磅
礴的山水画卷。
就好像把整个世界都浓缩在了这小小的壶身上,让人
惊叹不已!
我真心觉得,紫砂壶不仅仅是一件茶具,更是一件让人陶醉的艺术品。
它的美,能让你的心灵得到极大的满足和慰藉。
你难道不认同吗?
总之,紫砂壶的美,无法用言语完全形容。
只有亲自拥有、亲身感受,才能真正领略到它那独特的魅力!。
浅谈紫砂壶造型的线条美

浅谈紫砂壶造型的线条美
紫砂壶是中国传统手工艺的珍品之一,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价值,而紫砂壶的线条美则是其造型中最为重要的部分。
线条在艺术中是指作品中轨迹、路径等线性因素的总称,是构成作品内在秩序和审美效果的基本构成因素之一。
紫砂壶的线条美就是指其造型中呈现出来的线条美感。
线条可以分为直线和曲线,紫砂壶的线条美在造型上主要以曲线为主。
曲线经过艺术家的精心构思和雕琢,使紫砂壶显得优雅、精致。
曲线的优美让紫砂壶在视觉上给人一种舒适、温暖的感觉,这也是紫砂壶在很多人心目中的“生活艺术”内涵所在。
在紫砂壶的生产过程中,每一道工序都影响着线条的构造和美感。
比如制作壶身时,艺术家通常会运用凹凸线条变化和曲面线条美感的处理来达到一定的艺术表现。
在壶盖和把手的处理上,很多艺术家会将线条处理得特别细腻、流畅、优美,从而增强紫砂壶的艺术感染力。
此外,紫砂壶的线条美还要考虑到整体的协调性和比例感。
在紫砂壶的设计上,艺术家必须要把握好整个壶的比例,让壶盖、壶手、壶嘴等各部分的线条比例感协调一致,才能达到整体线条美感最佳。
总之,紫砂壶的线条美源于艺术家的灵感和技术,是紫砂壶以及整个紫砂艺术的灵魂所在。
在世界文化艺术的大舞台上,紫砂壶凭借着优美的线条美以及丰富的文化内涵,正在成为越来越多国人喜爱和世界人士所倾注眼球的艺术珍品。
从意境美角度看“秋趣”紫砂壶的造型艺术特征

艺术大观Art Panorama142从意境美角度看“秋趣”紫砂壶的造型艺术特征徐建芬(身份证号,32022319741225****)摘要:“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唐代诗人刘禹锡以一首《秋词》逆转了秋天在人们心中悲凉肃杀的景象,从而使秋天表现为更加活泼多彩的艺术形象。
此件“秋趣”紫砂壶以丰富的装饰为主要艺术特点,营造出的秋日美景较春日更盛,因此本文将通过对此壶造型及装饰进行赏析以感悟其中的意境美。
关键词:紫砂壶;秋趣;造型;装饰;意境美一、引言在中国诸多传统手工艺制品中,紫砂壶是十分具有代表性的一种,不仅实用性极佳,艺术性与文化性也极为鲜明,故称为“世界上最好的泡茶器具”。
紫砂壶造型装饰极为丰富,自然是它的重要艺术主题之一,使紫砂壶呈现出自然和谐、生机勃勃的艺术美。
本文所选的紫砂壶名为“秋趣”,这是一件以秋景作为主题的作品,通过对它的分析我们可以感受到其独特的意境美以及秋天这一季节所具有的独特情调。
二、“秋趣”紫砂壶的介绍“秋趣”意味“秋天的趣味”,这趣味包含着一种丰富、生动与色彩,因此此壶结合了捏塑、雕刻与色泥三种紫砂壶经典装饰技法,一改秋之落叶萧萧,黄叶遍地的景象,而是突出了秋之丰硕与成熟,在求真中彰显出壶之意境美。
靠近壶嘴的壶面上装饰有宽大的树叶与枝蔓,手工艺人并不是简单将其绘制于壶面上,而是追求立体感与真实感。
于是我们可以看到宽大的树叶边缘卷起,如在风中瑟缩;另一片则完全卷曲起来,如在风中起舞,两片树叶皆以色泥进行装饰,呈现出生机勃勃的绿色,似乎夏天还未终结,然而树叶的动感却在昭示秋风的强劲,从而表现出秋天的丰富色彩。
在制作时手工艺人要先将色泥捏制成树叶形状在粘合于紫砂壶上,继而在进行细节处理,才能到达动感的效果,可见紫砂壶装饰技艺的精湛。
另一部分装饰则集中于壶盖处。
首先壶钮便让人感到新奇,似一假山石,又像是蹲坐的动物,手工艺人并不追求其细节完善,从而使壶钮造型有了多重艺术效果。
浅析紫砂壶艺之审美

和刀法 、 式 和格调和谐统一 。 形
曼 生 铭 刻 的 紫 砂 壶 作 品 传 世 较 多 ,其 陶 刻 艺 术 水 平
陈用 卿还有一 款“ 金钱 如意壶 ”其壶 身正 面书刻 “ , 采 达到 了很 高的境界 。 在他 以后也有许 多文人学士 、 书画名
可 以看 出创 作 者 特 意 用 此 手 法 来 作 装 饰 的意 图 。
它告诉 我们文人参 与紫砂创作 ,不只是加 重紫砂 壶 的文
清 代 嘉 庆 、 绪 年 问 , 砂 界 出现 的 陈 曼 生 和 杨 彭 年 化 气 息 , 丰 富 了紫 砂 的精 神 内 涵 。承 载 了诗 、 、 的 紫 光 紫 更 书 向 合 作 制 壶 的佳 话 ,应 该 是 自苏 东 坡 以 来 又 一 次 文 人 直 接 砂 , 由于融入 了传统文化 的精髓 而更显得不 同凡响 。
茶何 处 未归 来 . 白云满 地 无 人扫 ” 的诗 句 , 身 并有 “ 壶 用 流参 与了紫砂 陶刻创 作 ,使 陶刻艺术在初 步形成 的基 础 卿” 落款 。 这是 现有史料 中最早 的把书法用于壶身 正面装 上进一 步发展 , 又大大地提升 了紫砂壶 的整体艺 术水平 。 饰并且用 雕刻 的方法来装饰 紫砂 陶器 的实物 ,从 中我 们 “ 随壶传 。 以字 贵” 字 壶 这是曼 生壶 留给 紫砂 历史 的传奇 。
量 的恰 当 , 壶把 的便于 执握 , 壶盖 的周 圆合 缝 , 壶嘴 的 出
水 流 畅 , 时要 考 虑 色 和 图 案 的脱 俗 和谐 。 同 紫 砂 壶 艺 的审 美 , 以总 结 为 形 、 、 、 这 四个 要 可 神 气 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紫砂壶艺术美
摘要:据我国第一部关于紫砂的专著《阳羡茗壶系》的记载,就分为三类:壶与茶具、紫砂雕塑和文房雅玩。
紫砂壶具有良好的透气性,使用越久,壶体越发光润,是注茶品茗的佳品。
关键词:紫砂艺术;泥料;实用
中图分类号:j5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5-0044-01
从明清至今,宜兴紫砂壶在中国陶艺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一页。
从紫砂的发展来看,它的艺术形式的形成是依附于中国茶文化之上的,它是随着宋、明、清的中国茶叶形制的改变以及众多文人士大夫对品饮文化所追求的审美情趣的演进而产生。
宜兴紫砂代代延续,留下了许多名工巧匠的经典之作,这些作品经受了历史的检验,闪耀着思想的和艺术的光芒。
紫砂始于明朝中期,兴于明清,在这漫漫历史的长河中,有无数的先人为此奉献的他们的一生。
从供春至近代的已故大师顾景洲他们都为此付出了他们的全部。
明朝太监吴径的墓中,出土的一把提梁紫砂壶,这时中国出土的最早的紫砂壶。
《阳羡茗壶系》的“创始”一节及《宜兴旧县志》的“艺术”一节中这样记载:金沙寺僧久而逸其名矣,闻之陶家云:僧闲静有志,习与陶缸翁者处,“抟其细土,加以激练,捏筑为胎,规二圆之,刳使中空,踵傅口、柄、盖、的,附陶穴烧成,人遂传用。
”又如《阳羡茗壶系》的《正始》云:“……供春于给役之瑕,窃仿老僧心匠,亦陶细土抟胚,茶匙
穴中,指掠内外,指螺纹隐起可按,故腹半上现节奏,视以辩证。
……”金沙寺僧与供春是紫砂历史上极重要的两个人物,都是历史上开创性的人物,时大彬——紫砂工艺的创新者和奠基人,他开创了拍身筒与镶身筒的成型手法,沿用至今。
时大彬一生阅八十多岁,所制作品数以千计,流传极广。
有诗为证:宫中艳说大彬壶,海外竞求鸣远碟。
宜兴紫砂壶在海外的影响也十分深远,早在15世纪,日本人曾远渡重洋到宜兴学习做紫砂壶,至今他们把紫砂壶称为壶中珍品,誉为“名器名陶,天下无类”。
20世纪初,紫砂陶曾参加巴拿马赛会、巴黎博览会,并在百年一度的芝加哥博览会(1932年)、伦敦国际艺术展览会(1935年)上获得奖章,使之在国际陶瓷界大放异彩,而今天紫砂陶几乎风靡东南亚、日本、欧美,因此,她是当之无愧的“陶艺奇葩”、“国之瑰宝”。
紫砂陶的品类,在草创期,就呈现出令人兴趣盎然的丰富性,据我国第一部关于紫砂的专著《阳羡茗壶系》的记载,就分为三类:壶与茶具、紫砂雕塑和文房雅玩。
但茶壶是紫砂器的主要品种,采用含铁量较高的紫砂泥为原料,经手工制作成器,用1150℃左右的高温焙烧而成,茶壶内外不施釉,色呈褐、蔡黄、墨绿、天青、淡墨、末青等,其吸水率少于4%,具有良好的透气性,使用越久,壶体越发光润,是注茶品茗的佳品。
紫砂壶的造型,千姿百态,享有“方非一式,圆不一相”之赞誉,从器形上总的分为花货、光货、筋纹货,历经数百年,千锤百
炼,历代工匠的奇思妙想,精心雕琢,从工艺造型、结构到功能的不断完善,已形成一枝技术奇葩立于美术之林。
紫砂壶不同于其它艺术品,既要美观又必须实用,要在握拿时手感舒适,壶嘴出水通畅,器型大小要适合不同地域及饮茶方式的习惯,按茶理论,器型高者则壶口盖必稍敛,宜于沏泡红茶,因红茶是在焙制中经过发酵的,故而高壶沏泡更香浓蕴籍;器型矮者,壶口盖稍敞,适宜于沏泡绿茶,绿茶是未经发酵,沏泡时不宜久闷,故扁形壶沏泡绿茶倾出时澄碧新鲜,更具色香味。
不同泥料沏泡不同茶叶,泥质是紫砂壶第一要素,同时影响茶叶的沏泡。
紫砂泥是赤铁矿、云母、高岭土、石英等多种矿物的聚合体,是粘土、石英、云母系天生矿物原料,经提炼烧制后生成了双重气孔,使紫砂茶具有较高的气孔密度。
正是这种特殊性使茶壶具有保持茶香、茶气、茶味、不易变质变馊的性能,使品茶者在味觉、嗅觉、视觉等各方面得到完美的享受。
另外,由于紫砂坯脚内含钻量较高,玻璃相对含量较少,有一定的气孔,足以克服冷热急变所产生的开裂。
“人间珠玉安足取,岂如阳羡一丸土”,富饶的宜兴大地孕育了神奇的紫砂矿产,勤劳的陶都艺人创造了陶艺中的一朵奇葩——紫砂壶。
紫砂壶以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在陶瓷艺术中绽放出独特的光辉。
然而艺术是没有止境,更没有顶峰的,要想在紫砂艺术的行列中创造一番成就,只有靠自身不懈的努力,因为紫砂作品从设计到成品,这个过程相当复杂,操作性又强,工作量多,尤其在造型上
要不断修改,不断制作,才能做出更好的作品,毛泽东《实践论》中“实践、认识、再认识、再实践”这一过程应用于紫砂的新品创作中,就是紫砂壶创作过程中从设计到选泥到制作到烧制,不断修改,不断制作,反反复复,才能制出较好的作品。
作为一名紫砂艺海中的新人、学子,不敢妄言对紫砂的理解,只是对紫砂艺术学习的一点心得,深深地体会到对紫砂艺术继承与发扬的责任与意义。
所以,我一定广泛吸收前人的艺术营养,不断探索来丰富自己的紫砂工艺表现,使自己的作品能使人们赏乐无限,为弘扬和发掘紫砂陶艺而贡献自己的一份心力。
参考文献:
[1]何继主编.紫泥—王度宜陶珍藏册.台湾奇园艺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