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古建筑大木结构的榫卯形式
榫卯结构的几种方式

榫卯结构的几种方式榫卯结构,又称榫头结构,是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中常用的一种结构形式。
它以多个零件通过榫卯咬合在一起,形成一个牢固的整体结构。
这种结构具有不使用螺钉、不开孔打眼,不使用钉子等辅助连接工具,传统材料的资源性能充分利用等特点,是一种具有优越性的结构形式。
下面将介绍榫卯结构的几种方式。
1. 榫槽结构榫槽结构,以方榫、圆榫、斜面榫和重叠榫等不同形式的榫头咬合在榫槽里,将多个零件组合成一体,是最常见的一种榫卯结构。
榫槽结构适用于木构建筑中的主要承载结构,如栋梁结构。
常用于修建宫殿、寺庙、桥梁等建筑。
方通榫结构是将既有的长方形木料加工成具有榫头和榫槽的几何形体,使这些木料根据榫头和榫槽的配合来得到相应的组合。
整体效果包括牢固、稳定和美观。
方通榫结构适用于木构建筑中的一些次要承载部件和装饰部件,如横梁、栏杆和盖檐等。
矩形榫结构是将矩形木料通过加工成榫头和榫槽来完成固定的组合,对于较大尺寸的木料,可实现更牢固、更稳定的连接。
矩形榫结构适用于木构建筑中的主要承载部件,如立柱、梁柱接口等。
网格榫结构是将木料制成网格状,通过不同形式的榫头和榫槽相连接,形成框架状整体结构。
网格榫结构适用于形状较特殊的建筑,如圆形和多边形建筑。
总之,榫卯结构的多样性和适应性使得它在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并且在现代建筑中也有所体现。
除了以上提到的几种榫卯结构形式以外,还有许多其他榫头类型和连接方法,以适应不同的建筑需求。
通过精巧的加工技艺和严谨的施工技术,榫卯结构为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的延续和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中国古建筑的木结构结构详解

中国古建筑的木结构结构详解中国古建筑的木结构结构主要由梁、柱、枋、榫卯等构件组成。
木梁是悬在柱上的木制水平构件,承担着屋顶和地板等重量。
木柱是垂直支撑梁和屋顶的主要构件。
木梁和木柱之间通过枋连接,使结构更加稳固。
榫卯则是木构件之间的连接方式,采用榫头榫眼的结构,使得构件能够牢固地连接在一起。
中国古建筑的木结构结构采用了木制榫卯结构,这也是中国建筑史上最具特色的一种结构形式。
榫卯结构有着很高的可塑性,可以实现各种不同形式的建筑结构,例如大型木构建筑和小型的木构家居。
同时,榫卯结构还能够有效地分担负荷,提高建筑的稳定性和耐久性。
榫卯结构的特点是连接牢固、拆卸方便、结构简洁。
榫头和榫眼的设计非常巧妙,形状和尺寸经过精确计算和实践总结,使得构件可以牢固地连接在一起,即使在地震等自然灾害中也能够保持稳定。
同时,榫头和榫眼的设计也考虑了拆卸的需求,使得在需要维修或更换部分构件时能够方便地进行拆卸和重建。
除了榫卯结构,中国古建筑的木结构结构还采用了其他一些特殊的设计和加固方式。
例如,通过使用斗栱、斗拱和斗额等构件,可以增强建筑的稳定性和抗震性能。
斗栱是木结构的桁梁,用于支撑梁的两端,增强梁的承载能力。
斗拱是一种将梁和柱连接在一起的结构,通过斗拱的作用可以有效地增加建筑的稳定性。
斗额则是悬挑在屋檐下部的构件,不仅起到装饰作用,还可以加固屋顶的结构。
此外,中国古建筑的木结构结构还注重平衡和对称的原则。
例如,在建筑的平面布局中,常常采用对称的设计,使得建筑在外观上显得平衡和谐。
在建筑的结构上,也常常采用悬挑的设计,使得梁和柱之间的力能够平衡,提高建筑的稳定性。
总体而言,中国古建筑的木结构结构是一种巧妙而复杂的设计,表现出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建筑技术水平。
这种结构形式通过采用榫卯连接和其他特殊的设计和加固方式,使得建筑能够保持稳定和坚固,并且具有很高的可塑性和适应性。
不仅如此,木结构结构还体现出中国古代人民对平衡、对称和美的追求,为中国古建筑增添了独特的魅力。
浅谈中国古建筑的木结构

浅谈中国古建筑的木结构中国古建筑的木结构是中国传统建筑特有的建筑形式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内涵。
它以木材为主要材料,采用了许多特殊的工艺和构造方法,以实现建筑物的结构稳定和美观。
下面将从构造原理、材料选择和技术特点等方面浅谈中国古建筑的木结构。
首先,中国古建筑的木结构以榫卯结构为主要形式。
榫卯结构是在木材上雕刻出凸出和凹进的零件,通过零件间的榫头和卯榫来连接木材。
这种结构形式可以提高建筑物的稳定性和承重能力,使整体更加坚固耐用。
另外,榫卯结构还能够减小木材与木材之间的接触面积,减少摩擦力,提高了木结构的抗震性能。
其次,中国古建筑中使用的木材多为松木、柏木等耐腐木材。
这些木材具有轻巧、柔软、耐腐蚀等特点,非常适合用于木结构建筑。
此外,由于这些木材含有丰富的树脂和香气成分,对于防虫防腐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作用。
这些木材在经过特殊的处理和加工后,可以更好地适应各种环境条件,并保持建筑物的稳定性和寿命。
最后,中国古建筑的木结构具有独特的技术特点。
一是注重结构的平衡和均衡。
在设计和搭建过程中,通过合理的布局和结构设计,使木结构能够更好地承受自身重量和外部荷载,保证建筑物的结构稳定和安全性。
二是讲究材料的质量和选用。
在选择木材时,要注重挑选原料优良、纹理清晰、不易开裂变形的木材,以保证建筑物的整体质量和美观程度。
三是重视装饰和雕刻。
在木结构的处理中,会加入丰富的装饰和雕刻元素,以丰富建筑物的艺术感和文化氛围。
总之,中国古建筑的木结构是中国传统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榫卯结构为主要形式,采用耐腐木材作为主要材料,具有独特的技术特点和装饰风格。
它不仅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智慧和创造力,还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和精神风貌。
在今天,虽然现代建筑已经发展得如火如荼,但中国古建筑的木结构依然有着深远的影响和意义,是中国建筑文化宝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故宫榫卯结构简单介绍

故宫榫卯结构简单介绍
故宫是中国明清两代的皇家宫殿,也是世界上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宫殿
建筑群之一。
其中,榫卯结构是故宫建筑中最为重要的结构形式之一。
榫卯结构是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中的一种常见形式,其基本原理是利
用木材的自然弹性和压缩性,在不使用任何金属钉子或螺丝等连接件
的情况下,将多个木材雕刻成不同形状的榫头和卯榫,通过插入、嵌合、套接等方式互相连接起来,从而形成稳固坚实的建筑结构。
在故宫中,榫卯结构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建筑元素中,如屋顶、柱子、
门窗等。
其中最为经典的就是故宫屋顶上那些错落有致、线条流畅、
富有变化美感的梁架和斗拱。
这些精美绝伦的木制构件都采用了榫卯
结构,并通过巧妙地组合和排列来实现了复杂多变的造型效果。
除了美观外,榫卯结构还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因为它可以避免使用
钉子或螺丝等金属连接件,从而减少了木材的损伤和腐朽,并且在地
震等自然灾害中也能够更好地保护建筑的安全。
总之,榫卯结构是故宫建筑中最为重要、最为经典的结构形式之一。
它不仅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还体现了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工艺的精
髓和智慧。
浅析中国古建筑大木结构的榫卯形式

浅析中国古建筑大木结构的榫卯形式----------吴其钢徐州市园林技术工程处摘要:榫卯的功能,在于使千百件独立、松散的构件紧密结合为一个符合设计要求和使用要求的,具有承受各种荷载能力的完整的结构体。
关键词:榫卯功能分类名称使用部位我国古代建筑学是一门综合性的科学,是通过一定的建筑艺术形式和一定的工艺技术表现出来的。
有人说“中国古代建筑的大木结构不用一根钉子”,这个说法实际上是一种夸大的说法,但如果单指大木结构的榫卯则是完全正确的。
中国古代建筑的结构,以木材、砖瓦为主要建筑材料,又以木构架结构为主要的结构方式。
中国古建筑是一门独具风格的建筑科学,中国古建筑又以木结构为主,木构件间的联接又以榫卯组合为主。
而今国内现存的古建筑以清代(明代)居多。
通过近几年施工和设计的仿古建筑,剖析其结构形式与工艺技术,得悉其构件联接以榫卯组合为主。
通过对马炳坚先生所著的《中国古建筑木作营造技术》,井庆升先生所著的《清式大木作操作工艺》,及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的学习,了解了中国古建筑的榫卯技术的形式和多样化以及其功能。
1、榫卯的功能1.1榫卯是相辅相成,相互对应的。
榫:就是小于构件断面凸出的部分,俗称公榫,卯:就是指与榫相结合的另一构件凹下去的部分,俗称母榫。
1.2榫卯的功能,在于使千百件独立、松散的构件紧密结合为一个符合设计要求和使用要求的,具有承受各种荷载能力的完整的结构体。
木结构榫卯技术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得以应用并逐渐发展,到唐宋时期榫卯技术的应用以达到如火纯清的程度,应用的更加纯熟和讲究。
到明、清时期古代的工匠们将其形式简化,但仍保留其固有的功能,从中充分体现榫卯结构的可靠性。
如一座大型的宫殿式木构建筑要由成千上万个单件组合而成,一座小式的构造简单的古建筑,也要由数以百计的木构件组成。
在这些建筑的木构件中,除椽子和望板外,其余构件几乎全部是用榫卯结合在一起的。
木结构的形式和榫卯结合的方法,是中国古建筑的一个主要结构特点。
榫卯结构介绍

榫卯结构介绍榫卯结构是一种常见的建筑结构,它是通过将不同形状的榫头和卯槽相互嵌合来连接木材构件的一种方法。
这种结构的主要优点是牢固可靠,能够承受较大的荷载,同时也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可拆卸性。
榫卯结构在中国古代建筑中得到广泛应用,并在现代建筑中仍然被采用。
榫头是指木构件上凸出的部分,卯槽是指木构件上凹入的部分。
榫头和卯槽的形状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计,常见的形状有方形、圆形、楔形等。
在榫卯结构中,榫头和卯槽的形状要相互配合,以确保它们能够牢固地嵌合在一起。
通常情况下,榫头和卯槽之间会有一定的间隙,以便于安装和拆卸。
榫卯结构的优点之一是其连接方式能够承受较大的荷载。
由于榫头和卯槽的形状相互配合,它们可以形成一个紧密的连接,能够有效地传递和分散荷载。
这使得榫卯结构在建筑中能够承受较大的重量和力量,保证了建筑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另一个优点是榫卯结构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可拆卸性。
由于榫头和卯槽之间存在一定的间隙,使得木构件可以相对自由地移动和调整,从而适应不同的建筑需求。
同时,榫卯结构也方便了建筑的拆除和重建,使得建筑的改造和维修更加便捷。
榫卯结构在中国古代建筑中得到广泛应用,尤其是在木结构建筑中。
例如,中国古代的宫殿、庙宇、桥梁等建筑中常常使用榫卯结构来连接木构件,以增强建筑的稳定性和耐久性。
同时,榫卯结构也被用于制作家具、船舶、车辆等物品,充分展示了其广泛的应用价值。
现代建筑中,榫卯结构仍然被采用,尤其是在注重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建筑设计中。
榫卯结构能够充分利用木材的优点,减少对其他材料的使用,降低建筑的能耗和环境影响。
同时,榫卯结构也能够提高建筑的可拆卸性和可再利用性,符合现代建筑对灵活性和可持续性的要求。
总的来说,榫卯结构是一种牢固可靠、灵活可拆卸的木结构连接方式,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它在中国古代建筑中得到了充分的应用,并在现代建筑中仍然被采用。
榫卯结构的优点在于其能够承受较大的荷载,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可拆卸性,能够适应不同的建筑需求。
古建榫卯种类及其结构图解

古建榫卯种类及其结构图解喜欢木头的可以来群 9666090内容导读榫卯是中国古建筑、家具及其它器械的主要结构方式,是在两个构件上采用凹凸部位相结合的一种连接方式。
凸出部分叫榫(或叫榫头);凹进部分叫卯(或叫榫眼、榫槽)。
现根据榫卯的功能,将其划分为六类,为了让大家能直观了解榫卯,我们专门做了三维榫卯的模型,接下来将分别对各类榫卯做一大略的介绍一、固定垂直构件的榫卯古建大木中的垂直构件主要是柱子。
柱子可分为落地柱和悬空柱两类。
落地柱即柱脚直接落到柱顶石的柱子,如檐柱。
金柱、中柱、山柱都属此类。
悬空柱即指落脚在梁架上或被其他构件悬空挑起、捧起的柱子,如童柱、瓜柱、雷公柱等,都是悬空柱。
这些垂直构件,不管处在什么位置,都需要榫卯来固定它的位置,于是就产生了用于柱上的各种榫卯。
1.管脚榫顾名思义,管脚榫即固定柱脚的榫,用于各种落地柱的根部,童柱与梁架或墩斗相交处也用管脚榫。
它的作用是防止柱脚位移。
在清《工程做法则例》中,规定"每柱径一尺,外加上下榫各长三寸",将管脚榫的长度定为柱径的3/10。
在实际施工中,常根据柱径大小适当调整管脚榫的长短径寸,一般控制在柱径的3/10~2/10之间。
管脚榫截面或或圆,榫的端部适当收溜(即头部略小),榫的外端要倒楞,以便安装。
较大规模的建筑,由于柱径粗大,且有槛墙围护,稳定性好,并为制作安装方便,常常不作管脚榫,柱根部做成平面,柱顶石亦不凿海眼。
2.套顶榫套顶榫是管脚榫的一种特殊形式,它是一种长短、径寸都远远超过管脚榫,并穿透柱顶石直接落脚于磉墩(基础)的长榫,其长短一般为柱子露明部分的1/3~1/5,榫径约为柱径的1/2~4/5不等,需酌情而定。
套顶榫多用于长廊的柱子(一般每隔二三根用一根套顶柱),也常用于地势高、受风荷较大的建筑物,它的作用在于加强建筑物的稳定性。
但由于套顶榫深埋地下,易于腐朽,所以,埋入地下部分应做防腐处理。
3.瓜柱柱脚半榫与梁架垂直相交的瓜柱(包括金、脊瓜柱、交金瓜柱等),柱脚亦用管脚榫。
古建榫卯结构解释

古建榫卯结构解释榫卯结构,那可是咱中国古建筑里的一大绝活儿,就像一场木头之间的奇妙对话。
你看那一根根木头,就像一个个性格各异的人。
榫卯呢,就是它们之间独特的相处方式。
榫头就好比是一个小拳头,卯眼呢,就是专门为这个小拳头准备的小窝窝。
榫头不声不响地钻进卯眼,嘿,就这么严丝合缝地结合在一起了,这可比咱们现在用钉子、胶水什么的高级多了。
拿咱们平时穿衣服来打个比方。
榫卯结构就像是那种传统的盘扣衣服,不用拉链,不用按扣,全靠巧妙的穿插和咬合,稳稳当当的。
而用钉子或者胶水的建筑结构啊,就像是用别针随便别起来的衣服,看着是连在一起了,可哪有那种浑然天成的美感呢?榫卯结构种类可多啦。
有一种燕尾榫,你看它的形状,像不像燕子的尾巴呢?燕尾榫的榫头是大头小尾的,卯眼呢,也是这样的形状。
这就好比是一把特制的钥匙和锁,只有它们俩能完美匹配。
把燕尾榫插入卯眼的时候,就感觉像是两个互相认定的伙伴紧紧相拥,特别牢固。
不管是风吹还是雨打,这结构就稳稳当当的,就像一对恩爱的夫妻,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不离不弃。
还有那直榫,简单直接,就像两个直爽的手拉手就达成了合作。
直榫虽然看起来简单,但是它在古建筑里的作用可不小。
好多大梁和柱子的连接就靠它呢。
这就像是一群人盖房子,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分工,直榫这个直爽的家伙就承担起了这种简单又重要的连接工作。
斗拱也是榫卯结构里特别神奇的一部分。
斗拱就像是一群木头士兵搭起来的堡垒。
那些小木块层层叠叠,通过榫卯连接在一起。
你要是仔细看,会发现它们的连接就像一个精密的机械装置,每个部分都有自己的位置和作用。
这斗拱啊,既能够支撑起屋顶的重量,又像是房子的装饰品。
它就像一顶华丽的帽子戴在房子头上,让房子一下子就变得气派非凡。
在古代啊,工匠们就是靠着一双巧手和一颗匠心,把榫卯结构玩得炉火纯青。
他们没有那些高科技的工具,全凭经验和对木材的熟悉。
每一个榫卯的制作,都像是一场精心编排的舞蹈。
工匠们就像舞蹈编导,指挥着木材们如何完美地结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中国古建筑大木结构的榫卯形式----------吴其钢徐州市园林技术工程处摘要:榫卯的功能,在于使千百件独立、松散的构件紧密结合为一个符合设计要求和使用要求的,具有承受各种荷载能力的完整的结构体。
关键词:榫卯功能分类名称使用部位我国古代建筑学是一门综合性的科学,是通过一定的建筑艺术形式和一定的工艺技术表现出来的。
有人说“中国古代建筑的大木结构不用一根钉子”,这个说法实际上是一种夸大的说法,但如果单指大木结构的榫卯则是完全正确的。
中国古代建筑的结构,以木材、砖瓦为主要建筑材料,又以木构架结构为主要的结构方式。
中国古建筑是一门独具风格的建筑科学,中国古建筑又以木结构为主,木构件间的联接又以榫卯组合为主。
而今国内现存的古建筑以清代(明代)居多。
通过近几年施工和设计的仿古建筑,剖析其结构形式与工艺技术,得悉其构件联接以榫卯组合为主。
通过对马炳坚先生所著的《中国古建筑木作营造技术》,井庆升先生所著的《清式大木作操作工艺》,及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的学习,了解了中国古建筑的榫卯技术的形式和多样化以及其功能。
1、榫卯的功能1.1榫卯是相辅相成,相互对应的。
榫:就是小于构件断面凸出的部分,俗称公榫,卯:就是指与榫相结合的另一构件凹下去的部分,俗称母榫。
1.2榫卯的功能,在于使千百件独立、松散的构件紧密结合为一个符合设计要求和使用要求的,具有承受各种荷载能力的完整的结构体。
木结构榫卯技术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得以应用并逐渐发展,到唐宋时期榫卯技术的应用以达到如火纯清的程度,应用的更加纯熟和讲究。
到明、清时期古代的工匠们将其形式简化,但仍保留其固有的功能,从中充分体现榫卯结构的可靠性。
如一座大型的宫殿式木构建筑要由成千上万个单件组合而成,一座小式的构造简单的古建筑,也要由数以百计的木构件组成。
在这些建筑的木构件中,除椽子和望板外,其余构件几乎全部是用榫卯结合在一起的。
木结构的形式和榫卯结合的方法,是中国古建筑的一个主要结构特点。
2、榫卯的分类木构件榫卯种类很多,形态各异,这些种类和形状的形成,不仅与榫卯的功能有直接关系,而且还与木构件所处的位置,构件之间的组合角度,结合方式以及木构件的安装顺序和安装方法等均有直接关系。
根据榫卯的功能大致可分为六类:固定垂直构件的榫卯;水平构件与垂直构件的拉结相交使用的榫卯;水平构件互交部位的榫卯;水平或倾斜构件重叠稳固所用的榫卯;用于水平或倾斜构件叠交或半叠交的榫卯;用于板缝拼接的几种榫卯。
下面详细介绍一下木构件榫卯的种类、形式及使用部位。
2.1、固定垂直构件的榫卯;在古建筑中垂直构件主要柱子,柱子又分为落地柱和悬空柱两类。
落地柱即柱脚直接落在柱顶石上的柱子,如檐柱、金柱、中柱、山柱都属此类。
悬空柱即落脚在梁架上或被其它构件悬空挑起、捧起的柱子,如童柱、瓜柱、雷公柱等都是悬空柱。
这些垂直构件不管用在什么部位,都要用榫卯来固定它的位置,如管脚榫、套顶榫、瓜柱柱脚半榫。
2.1.1、管脚榫用于固定各种落地的柱根部,童柱与梁架或墩斗相交处,它的作用是防止柱脚位移。
在实际施工中,通常根据柱径大小适当调整管脚榫的尺寸,一般控制在2/10~3/10之间 ,管脚榫截面通常为方形,榫的端部适当收留(即头部略小),外端倒楞,以方便安装(如图1—1--2)。
有些较大规模的建筑,由于柱径粗大,且有槛墙围护,稳定性好,并为制作安装方便,常常不作榫头,柱根部做成平面,柱顶石也不凿海眼,平对平安装(如图1—1--1)。
2.1.2、套顶榫是管脚榫的一种特殊形式,这是一种长短径寸都远远超过管脚榫,并穿透柱顶石直接落脚于磉墩(基础)上的长榫,其长短一般为柱子露明部分的1/3~1/5,榫径约为柱径的1/2~4/5不等(如图1—1--3)。
多用于长廊的柱子(一般每隔2~3根用一根套顶柱),也常用于地势高,受荷载较大的建筑物,它的作用在于加强建筑物的稳定性,但由于深埋地下,易于腐朽,所以埋入地下部分应作防腐处理。
图1--1 管脚榫、馒头榫、套顶榫燕尾榫槽方柱圆柱圆柱透眼套顶榫管脚榫海眼馒头榫2.1.3、瓜柱柱脚半榫与梁架垂直相交的瓜柱(金、脊瓜柱,交金瓜柱等)柱脚也用管脚榫,但这种管脚榫常采用半榫做法。
为增强稳定性,瓜柱又常与脊背结合起来使用。
瓜柱柱角半榫的长度,可根据瓜柱本身的大小适当调整,一般控制在6~8㎝。
2.2、水平构件与垂直构件的拉结相交使用的榫卯;在古建木构件中水平构件与垂直构件相交的节点很多,最常见的有柱与梁,柱与枋,山柱与排山梁架,抱头梁,穿插枋及单、双步梁与金柱、中柱相交部位等。
由于构件相交部位的方式不同,榫卯的形状也有很大的区别。
如馒头榫、燕尾榫、箍头榫、透榫、半榫。
2.2.1、馒头榫是柱头与梁头垂直相交进所使用的榫,与之相对应的是梁底面的海眼。
馒头榫用于各种直接与梁相交的柱头顶部,其长短径寸与管脚榫相同。
它的作用在于使柱与梁垂直结合,避免水平位移。
(如图1—1)2.2.2、燕尾榫用途极为广泛,多用于拉扯联系构件,如檐枋、额枋、随梁枋、金枋、脊枋等水平构件与柱头相交的部位。
燕尾榫又称大头榫和银锭榫。
它的端部宽,根部窄与之相应的卯口则里面大,外面小,安装之后,构件不会出现拔榫现象,是一种很好的结构榫卯。
为增强木构件的稳固性凡需拉结或需用上起下落和方法安装的部位,都应使用此种形式进行卯固。
燕尾榫的长度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中规定为1/4柱径。
(如图1—1)2.2.3、箍头榫是枋与柱在尽端或转角部相结合时采用的一种特殊结构的榫卯。
它的做法是将枋子由柱中位置向外加出一柱径长,将枋与柱头相交的部位做出榫或套碗,以箍住柱头。
箍头常做成霸王拳或三岔头形状。
一般带斗栱的宫殿式大木作采用霸王拳作法,而无斗栱的园林建筑或处于次要地位的配房常采用三岔头形式。
箍头的高低薄厚均为枋子正身尺寸的4/5。
使用箍头枋,对于边柱或角柱既有很强的拉结力,又有箍锁保护柱头的作用,而且箍头还是很好的装饰构件。
(如图1—2)2.2.4、透榫用于大木作构件,常做成大进小出的形状。
所谓大进小出是指榫的穿入部分,高按梁或枋本身高,而穿出部分则按穿入部分减半。
这样做既美观又减小榫头对柱子的伤害面。
透榫穿出部分的长度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中规定由柱外皮向外出半柱径或构件自身高度的1/2。
榫的厚度一般等于或略小于柱径的1/4或等于枋(或梁)厚的1/3,透榫穿出部分,一般做成方头,也有做三岔头或麻叶头形状的。
透榫适用于需要拉结,但无法用上起下落的方法进行安装的部位,如穿插枋两端,抱头梁与金柱相交部位等。
(2)组合透视(1)剖析透视柱图1--2 箍头榫与柱头卯合山面檐面柱山面檐面2.2.5、半榫与透榫的使用部位和做法基本相同,榫长至柱中两端同时插入的半榫,则要分别做出等掌和压掌,以增加榫卯的截面积。
半榫是在无法使用透榫的情况下才使用半榫如排山梁架后尾与山柱相交处。
半榫的通常做法是将培训班径均分三份,榫高均分两份,如一端的榫上部长占1/3柱径,下半部占2/3,则另一端的榫上半部占2/3,下半部占1/3。
半榫易出现拔榫现象,从而使结构松散,为解决这个问题古人采取在下面安装雀替或替木的方法,增大梁架与柱子的搭接面,并在雀替或替木的上面与梁迭交的地方安装销子榫或钉铁钉,以防止梁架向前后脱出。
2.3、水平构件互交部位常用的榫卯水平构件互交,在古建大木作中常见于檩与檩、扶脊木与扶脊木、平板枋与平板枋之间的顺接延续或十字搭交。
如大头榫、十字刻半榫、十字卡腰榫。
2.3.1、大头榫的做法与燕尾榫基本相同,也是采用上起下落的方法安装,它常用于正身部位檐、金、脊檩以及扶脊木等的顺延相交部位,起拉结作用。
2.3.2、十字刻半榫主要用于方形构件的十字搭接,多见于平板枋的十字相交。
制作要求是在相交处各在枋上、下面刻去薄厚的一半,刻掉上面一半的为等口,下面的为盖口,制作时应为山面压檐面,刻口外侧要按仿宽的1/10做包掩。
2.3.3、十字卡腰榫主要用于圆形或带有线条的构件的十字相交,用于搭交桁檩。
制作时将桁檩沿宽窄面均分四份,沿高低两面分二份,根据所需角度刻去两边二份,按山面压檐面的原则各刻去上面和下面的一半,然后扣接。
2.4、水平或倾斜构件重叠稳固所用的榫卯水平(或倾斜)构件叠交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两层或两层以上构件叠合,再一种就是两层或两层以上构件垂直(交角成90度)或按一定角度半叠交。
在这时古代工匠们采取了栽销和穿销的方法不解决这些问题。
2.4.1、栽销就是在两层构件叠交面的对应位置凿眼,然后把木销栽入下层构件的销子眼内,安装时将上层构件的销子眼与栽好的销子榫对应入卯。
销子的大小长短可根据构件的尺寸灵活控制,但应保证上下两层构件的稳固度。
2.4.2、穿销与栽销的方法类似,不同之处是栽销法销子不穿透构件,而穿销法则穿透两层或多层构件。
2.5、用于水平或倾斜构件叠交或半叠交的榫卯水平或倾斜构件重叠稳固需用销子,而当构件按一定角度叠交或半叠交时,则需采用桁碗,刻榫或压掌等榫卯来稳固。
如桁碗、趴梁阶梯榫之类来稳固防止位移,以增强其安全性。
2.5.1、桁碗即放置桁檩的碗口,在柁梁头或脊瓜柱顶部。
在古建大木作中用处很多,凡桁檩与柁墩、脊瓜柱相交处都须使用桁碗。
桁碗的大小根据桁檩的直径来确定,深不大于1/2檩径,浅不小于1/3檩径。
2.5.2、趴梁阶梯榫多用于趴梁、抹角梁与桁檩半叠交以及短趴梁与长趴梁相交的部位。
阶梯榫一般做成三层,底下一层深入檩半径的1/4,为趴梁榫袖入檩内部分;第二层尺寸与第一层相同,第三层有的做成燕尾榫状,起拉接作用,也可以做直榫,榫长不得超过檩中。
2.6、用于板缝接的几种榫卯在古建大木作和部分装修构件常需用很宽的木板,如博缝板、山花板、挂落板以及榻板、实榻大门等,这就需要用板材拼接,如何拼接,这时就需用榫卯来拼合,如银锭扣、穿带、抄手带、裁口、龙凤榫之类来将小板拼接成大板。
2.6.1、银锭扣又叫银锭榫,是两头大,中腰细的榫(如图1—3--1)。
将其嵌入两板缝之间,可发防止胶水年久失效后拼板松散开裂。
常用于榻板,博缝板等处。
2.6.2、穿带是将拼粘好的板的反面刻剔出燕尾槽(如图1—3--2)。
槽的一端略宽,另一端略窄,深约为板厚的1/3。
然后交将做好的燕尾带(一头略宽,一头略窄)打入槽内。
这种做法可以防止开裂,还可以防止板面凸凹变形。
每块板一般穿三道或三道以上,带应对头穿,以便将板缝挤严。
2.6.3、抄手带是穿带的另一种形式,但不同于穿带(如图1—3--3)。
抄手带必须在木板的小面居中打透眼,将要拼粘的木板配好,拼好缝,然后在需要穿入抄手带处弹出线,在小面打透眼,再把板粘合起来,将准备好的抄手带抹好胶水对头打入。
抄手带本身必须是强度很高的硬木,做成楔形,多用于实榻大门。
(1)银锭扣燕尾槽(5)龙凤榫(4)裁口(3)抄手带(2)穿带图1--3 板缝拼接榫卯2.6.4、裁口是将木板小面用裁刨裁掉一半,裁去的宽与厚近似,木板两边交错裁去,然后搭接使用,这种作法常用于山花板(如图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