榫卯是古建筑抗震的关键
榫卯的国外研究意义

榫卯的国外研究意义榫卯作为一种古老而经典的木工连接方式,其在国外研究领域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探讨榫卯在国外研究中的意义。
榫卯在建筑结构研究中具有重要作用。
榫卯连接可以使木材构件紧密连接在一起,形成稳定的结构。
在国外的建筑研究中,榫卯连接被广泛应用于木结构建筑,如日本的传统建筑和北欧的木屋。
通过对榫卯连接的研究,可以提高木结构建筑的抗震性能和稳定性,以及延长其使用寿命。
榫卯在家具制造领域也有重要价值。
榫卯连接可以使家具更加牢固稳定,增加其使用寿命。
在国外的家具制造业中,榫卯连接被广泛应用于高档家具的制作,如欧洲的古典家具和美国的手工家具。
通过对榫卯连接的研究,可以提高家具的结构强度和稳定性,以及提升其艺术价值。
榫卯在文化传承和艺术保护方面也具有重要意义。
榫卯连接作为一种传统的木工技艺,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和历史内涵。
在国外的文化遗产保护中,榫卯连接被广泛应用于古建筑的修复和保护工作中,如中国的古寺庙和古民居。
通过对榫卯连接的研究,可以保护和传承古代木工技艺,同时也可以为文化遗产的修复和保护提供技术支持。
榫卯在木工工艺研究中也具有重要作用。
榫卯连接作为一种传统的木工连接方式,其精细的加工技术和精准的尺寸要求,成为木工工艺研究的重要内容。
在国外的木工工艺研究中,榫卯连接被广泛应用于木制品的加工和制作中,如日本的传统木匠技艺和欧洲的木雕工艺。
通过对榫卯连接的研究,可以提高木工工艺的精细程度和技术水平,推动木工工艺的创新和发展。
榫卯作为一种古老而经典的木工连接方式,在国外研究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对榫卯连接的研究,可以提高建筑结构的稳定性和抗震性能,增加家具的使用寿命和稳定性,保护和传承古代木工技艺,推动木工工艺的创新和发展。
因此,深入研究榫卯连接的国外研究意义不可忽视。
中国古建筑工程技术

中国古建筑工程技术
中国古建筑工程技术源远流长,积淀了丰富的经验和智慧。
在古代,人们注重建筑的坚固性、美观性、可持续性和适应性。
下面将介绍一些中国古建筑工程技术的特点。
一、榫卯结构:古代中国的建筑通常采用榫卯结构,即通过凿洞、制作榫头和卯槽,将木材相互嵌合,形成稳定的结构。
这种结构具有抗震能力强、稳定性好的特点。
二、斗拱和支撑系统:古代中国的建筑常常使用斗拱和支撑系统来增强建筑的稳定性和承载能力。
斗拱是由多个石块或砖块按照特定的几何形状叠加而成,可以分散荷载并增加结构的稳定性。
支撑系统则用于支持大跨度的建筑,例如悬挑式屋檐和高屋-低庑的构造。
三、古代中国的建筑材料:中国古代建筑主要采用木材和石材作为建筑材料。
木材可以灵活运用,适应各种建筑形式,而石材则用于构建建筑的基础和结构部分,增加建筑的稳定性。
四、雕花和彩绘:中国古代建筑注重装饰和美化,常常在建筑的柱子、梁和门窗上进行雕花和彩绘。
这些装饰可以增加建筑的艺术性,体现出古代建筑师的审美追求。
五、水利工程:在古代中国,水利工程与建筑密切相关。
古代建筑师善于利用水的力量来增强建筑的稳定性和防洪能力。
例如,利用水的浸润力和吸水性来加固土坯墙,或者利用水的冷却效应来调节建筑的温度。
总之,中国古建筑工程技术有着独特的特点和精湛的艺术技巧,这些技术不仅为古代的建筑提供了坚固和美观的外观,同时也为后世的建筑师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榫卯结构类型介绍

榫卯结构类型介绍
榫卯结构是中国传统建筑中常用的一种结构类型,是指通过榫头和卯口的衔接来连接构件,达到固定和支撑的目的。
榫卯结构具有耐震性好、稳定性强、结构简单、施工方便等优点,被广泛运用于古建筑和民居中。
榫卯结构按照连接方式可分为榫头卯口连接、卯口榫头连接和榫卯混合连接三种类型。
榫头卯口连接是指榫头嵌入卯口中,结构牢固,适用于承受拉力或压力的构件连接。
卯口榫头连接则是指卯口卡住榫头,适用于承受弯曲力或剪力的构件连接。
榫卯混合连接则是将榫头和卯口相互交错连接,具有较高的抗震性能。
榫卯结构按照结构形式可分为悬挑榫卯、横榫卯和立柱榫卯三种类型。
悬挑榫卯是指榫头和卯口分别嵌入悬挑构件和支撑构件中,支撑构件可以是立柱、墙体等,适用于悬挑结构和屋檐支撑。
横榫卯是指榫头和卯口分别嵌入横向的构件中,适用于横向的大跨度支撑结构。
立柱榫卯则是指将立柱通过榫卯连接成一体,适用于承受大量垂直荷载的柱子。
榫卯结构的运用不仅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工艺技术和审美理念,也为现代建筑提供了一种新的结构类型和设计思路。
- 1 -。
我国古建筑抗震篇

我国古建筑抗震篇◆古建筑的结构抬梁式结构房子◆我国古建筑的抗震性能绝招一:古建筑的台基堪称整体浮筏式基础绝招二:斗拱绝招三:榫卯是抗击地震的关键墙倒屋不塌的穿斗木构架民居 (曲哲)【按】前两天(2014、10、7)发生在云南普洱的级景谷地震以其相对较小的伤亡很快淡出公众的视野。
不论从所公布的震级还是震源深度的角度来看,景谷地震都应该比鲁甸地震具有更大的破坏性,但为何前者造成的伤亡远远小于后者云南省地震局给出的解释基本靠谱(云南省地震局局长皇甫岗8日表示,7日晚发生的景谷级地震人员伤亡较小的主要原因是当地房屋结构好、植被覆盖好、人口密度小。
7日21时49分普洱市景谷县发生级地震,震源深度5千米,目前造成1人遇难、324人受伤。
此次地震震级高,波及范围广,是景谷县有历史记录以来震级最高的地震,大理、德宏、昆明等多地震感明显,但人员伤亡相对教小。
对此,皇甫岗解释说,景谷当地的民房多为穿斗木质结构,抗震性能强;此外,当地生态环境好,森林覆盖率超过70%,致使地灾较弱;加之人口密度小,所以伤亡相对同等级地震较少。
据资料记载,滇西南地区同等级的地震烈度普遍比滇东要低一度。
“这与滇西地区是花岗岩坚硬基底有关。
”皇甫岗举例说,1988年11月6日澜沧耿马级地震烈度与2014年8月3日昭通鲁甸级地震相同。
)。
其中与结构工程有关的,是两地民居形式的不同——前者多为穿斗式木构架,后者则多为砌体或土坯房。
因此翻出去年芦山地震后写的一些关于穿斗式木构架的震害调查的文章与资料,简单汇总如下,希望有助于大家对穿斗式木构架有更深入的认识。
我国传统木结构房屋可基本分为“抬梁式”和“穿斗式”两种。
抬梁式木构架多用于宫殿庙宇和北方民居,是我国传统木结构的主流,但实际上已经成为一种“死亡了的形式”。
穿斗式木构架则以其轻巧而简洁的结构布置成为我国南方木结构民居的主要形式,并且仍然在被大量应用于我国西南山区,如川西、川南、云南西南山区等地。
中国木结构古建筑抗震性能的探讨

中国木结构古建筑抗震性能的探讨1. 引言1.1 研究背景中国木结构古建筑是我国传统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的结构形式和建筑风格深受人们喜爱。
由于古代木结构建筑多为木质结构,其抗震性能较弱,一旦遭遇地震等自然灾害容易造成倒塌和损坏。
近年来,我国频繁发生地震灾害,木结构古建筑的保护和抗震加固问题亟待解决。
对中国木结构古建筑的抗震性能进行深入探讨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在当前社会背景下,人们对文物保护和灾害防护越来越重视,木结构古建筑的抗震性能成为学术界和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研究木结构古建筑的抗震性能,不仅有助于有效保护我国珍贵的文化遗产,还能为我国地震灾害防控工作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持和技术指导。
深入探讨中国木结构古建筑的抗震性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1.2 研究意义中国木结构古建筑一直是我国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和审美特色。
随着现代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和自然灾害频发,木结构古建筑的抗震性能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研究中国木结构古建筑的抗震性能对于有效保护和传承我国丰富的建筑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深入研究木结构古建筑的抗震性能,可以为今后的抗震设计和加固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有效提升木结构古建筑的防灾减灾能力。
通过探讨中国木结构古建筑的抗震性能,可以促进对传统建筑技艺的传承和创新,推动木结构古建筑的可持续发展。
研究中国木结构古建筑的抗震性能还能够为相关领域的学术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促进建筑工程领域的学科交叉和发展。
通过深入探讨中国木结构古建筑的抗震性能,可以更好地保护和传承我国丰富的建筑文化遗产,为我国建筑领域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2. 正文2.1 木结构古建筑的特点木结构古建筑是中国古代建筑中一种特殊的建筑形式,其特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结构稳固:木结构古建筑采用优质的木材构建,榫卯结构紧密,梁柱相互配合,构件之间连接紧密牢固,使得整个建筑结构非常稳固。
黄秀芳《一榫一卯总关情》阅读练习及答案

一榫一卯① 总关情黄秀芳① 我很喜爱古建筑,特别是木建立筑,飞檐翘角,雕梁画栋,每一处,都品玩不尽。
② 中国的传统建筑,从技术到文化,经常衍生得巧妙、自然。
观察中国传统木作建筑时会发现,技术最先的目的越是简单、适用,其成效却越是奇特、伟大。
③ 最让人信服的例子之一,是榫卯。
④ 榫卯是两个独立的木构件,一凸一凹,凸的榫嵌入凹的卯里,两个木构件便咬合在一起。
这是一种构件间的连结方式,不用钉子,也不用绳索,两个需要连结的物体,各自一点改变,就能够达成并形成一个构造整体。
其功能是,一接二,二接三,三接万物。
需要连结多少构件,便可连结多少,这个整体想要多大,就能够有多大。
⑤ 榫卯的功能不不过是连结,还有因连结而生发的另两种功能。
尽人皆知,木材有热胀干缩的“ 活性” ,而榫卯的连结,又是木构件间的柔性的联合,所以有了必定挪动或许说松动的余地。
这看似弊端,但一旦组合为一个有各样榫卯连结在一同的整体构件时,弊端就成了长处;垂直方向联合的榫卯,与水平方向联合的榫卯,咬合在一同时,就不怕来自任何方向的挤压和拉伸。
因挤压或拉伸造成的松脱与张紧,会相互抵消,进而形成复杂奇妙的均衡。
⑥ 榫卯联合,堪称刚柔相济,而刚柔联合,便有着巨大的耗费作用,于是即便地震来袭,也自岿然不动。
山西应县木塔就是最好的说明。
这座建于公元1056 年的木塔,历经十几次地震侵袭,依旧高高矗立,其元勋之一,就是榫卯。
全塔有数以万计的木构件,全以榫卯咬合的方式连结、固定,以致于坚固不破。
⑦ 榫卯的功能极其简单,即两个零件的组合。
但越简单,越靠近事物的实质,也越伟大。
最后它让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还有他,万众最后好像一体。
⑧ 榫卯何人发明,又发明于何时?无从可知,迄今为止可见的最早的实物,是距今 6 900 年的浙江河姆渡旧址上的建筑。
但它一旦出现,便被运用得酣畅淋漓,并直指木建立筑的灵魂所在:单体不是中心,单体之间均衡有序的连结与交融的关系,才是主旨。
我国古建筑抗震篇

我国古建筑抗震篇中国古建筑从总体上说是以木结构为主,以砖,瓦,石为辅发展起来的,从建筑外观上看,每个建筑都有上,中,下三部分组成,上为屋顶,下为基座,中间为柱子,门窗和墙面。
◆古建筑的结构中国古代木结构,主要有三种形式。
1、井干式即是以圆木或方木四边重叠结构如井字形,这是一种最原始而简单的结构,现在除山区林地之外,已很少见到了。
井干式结构房子2、“穿斗式”是用穿枋、柱子相穿通接斗而成,便于施工,最能抗震,但较难建成大形殿阁楼台,所以我国南方民居和较小的殿堂楼阁多采用这种形式。
穿斗式结构房子3、“抬梁式”(也称为叠梁式)即在柱上抬梁,梁上安柱(短柱),柱上又抬梁的结构方式。
这种结构方式的特点是可以使建筑物的面阔和进深加大,以满足扩大室空间的要求,成了大型宫殿、坛庙、寺观、王府、宅第等豪华壮丽建筑物所采取的主要结构形式。
有些建筑物还采用了抬梁与穿斗相结合的形式,更为灵活多样。
抬梁式结构房子◆我国古建筑的抗震性能在我国古代建筑中,有不少经历多次强烈地震仍然完好无损的,这是中国乃至世界建筑史上抗震的奇迹。
柔性框架、台基隔震、斗拱承托、榫卯连接,这是木结构古建筑的抗震机理。
房屋类木结构古建筑从下到上分为台基层、柱框层、铺作层及屋盖,其中木框架承受结构绝大部分荷载作用,而墙体只起分割和围护作用。
木框架分层示意图1、古建筑所用的建筑材料的抗震作用木材属于柔性材料,材质匀而具有耐拉耐弯和富有弹性,在地震过程中,木材能很好地吸收和消耗地震能量,并且具有较强的恢复变形能力,在水平地震作用下可以产生较大的侧向变形而不致断裂破坏。
2、古建筑结构的抗震防震作用1)木结构古建筑物在外型上常采用长宽比小于2:1的矩形或近似正方形,这就使建筑物的质量和水平刚度随高度的变化而比较均匀。
规则对称的平面布置方式使建筑物的质心与建筑物的刚度中心最大程度地重合,极避免了建筑物在遭受地震作用时,由于建筑物的质心与刚心不重合而造成的扭转效应对墙体的剪切作用。
考虑榫卯松动的古建筑木结构地震响应分析

考虑榫卯松动的古建筑木结构地震响应分析作者:马林林薛建阳张锡成耿少波来源:《振动工程学报》2023年第04期摘要通過缩尺比为1∶3.52的完好古建筑木结构当心间模型振动台试验,得到了完好古建筑木结构模型的破坏模式、加速度时程曲线及相对位移时程曲线。
在验证完好结构有限元模型正确性的基础上,建立了考虑榫卯松动的残损古建筑木结构有限元模型,通过对残损古建筑木结构模型在地震作用下的模态分析和动力响应分析,探讨了榫卯松动对古建筑木结构动力特性和动力响应的影响。
结果表明:榫卯松动的古建筑木结构自振频率较完好结构的低,且随榫卯连接残损程度的增大,模型自振频率显著降低;残损结构柱脚加速度响应和位移响应、柱架加速度响应及模型结构基底剪力较完好结构的小,柱架位移响应较完好结构的大,且随榫卯连接残损程度的增大,柱脚加速度响应和位移响应、柱架加速度响应及模型结构基底剪力明显变小,柱架位移响应显著变大。
随PGA的增大,残损结构模型累积耗能不断变大;随榫卯连接残损程度的增大,模型各结构层的累积耗能先逐渐增大,当松动量超过一定值后,其累积耗能不断减小。
关键词残损木结构; 榫卯松动; 地震响应; 有限元分析1 概述古建筑木结构不仅是悠悠五千载华夏文明的结晶,更是世界历史长河中的稀世珍宝[1]。
然而,因木材耐久性较差,致使现存古建筑木结构处于不同程度的残损状态,其中榫卯连接松动(如图1所示)是其主要残损形式之一,榫卯连接作为古建筑木结构的重要耗能构件,对古建筑木结构的抗震性能有显著影响[2]。
因此,亟需对考虑榫卯松动的古建筑木结构的结构特性和抗震性能进行深入系统地研究。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古建筑木结构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完好木柱、榫卯连接、斗栱及整体结构。
王娟等[3]对殿堂式古建筑木结构木柱进行了受力机理分析,得到了摇摆柱顶部荷载‑水平位移力学模型。
谢启芳等[4]对局部残损木柱进行了轴心受压试验,获得了残损木柱的破坏模式,分析了其承载力和刚度退化规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榫卯是古建筑抗震的关键
榫卯是古建筑抗震的关键:
除了这些较显著的手法外,中国古代传统建筑中还使用了大量的其他技术措施,这些措施是古建筑抗震的关键。
比如榫卯的使用,榫卯是极为精巧的发明,我们祖先早在7000年前就开始使用,这种不用钉子的构件连接方式,使得中国传统的木结构成为超越了当代建筑排架、框架或者刚架的特殊柔性结构体,不但可以承受较大的荷载,而且允许产生一定的变形,在地震荷载下通过变形吸收一定的地震能量,减小结构的地震响应。
还有如柱子的生起、侧脚等技法降低了建筑的重心,并使整体结构重心向内倾斜,增强了结构的稳定性;柱顶、柱脚分别与阑额、地袱以及其他的结构构件连接,使柱架层形成一个闭合的构架系统,用现代术语来说,就是形成上、下圈梁,有效地制止了柱头、柱脚的移动,增强了建筑构架的整体性。
梁架系统通过阑额、由额、柱头枋、蜀柱、攀间、搭牵、梁、檩、椽等诸多构件强化了联系,显著增强了结构的整体性;柱子与柱础的结合方式能显著地减少柱底与柱础顶面之间的摩擦,进而有效地产生隔震作用;在高大的楼阁中,如独乐寺观音阁、应县木塔等,都在暗层中设有斜撑,大大强化了构架对水平冲击波反复作用的抵抗能力;在外檐柱间设置较厚的墙体,起到现代建筑中剪力墙的作用诸如此类,举不胜举,大到建筑群体的布局处理,小到构件断面的尺
寸设计,处处都展示出古代工匠们在抗震设计方面的知识和匠心。
以上内容均根据学员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整理而成,供参考,如有问题请及时沟通、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