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新生儿的护理常规

合集下载

新生儿科一般护理常规及健康教育

新生儿科一般护理常规及健康教育

新生儿科一般护理常规及健康教育【护理常规】1.病室要求:病室内要空气新鲜、室温保持在22~24℃、相对湿度在55%~65%为宜。

2.维持体温恒定:新生儿体温调节功能差,体温不稳定,易随环境温度而变化。

体温低者,可用暖箱和热水袋保温;体温高者可先松解包被,头部放置冷水袋,一般不用药物降温。

3.喂养:坚持母乳喂养,提倡按需哺乳。

喂奶后应竖抱婴儿轻拍背部,排出空气,取头高右侧卧位,观察片刻方可离开。

4.皮肤护理:新生儿皮肤娇嫩、血管丰富,易擦伤及引发感染,故应做好皮肤护理。

5.臀部护理:勤换尿布,每1~2h更换1次。

腹泻患儿随时更换,每次便后用温水冲洗,发现臀红时尿布不易包得太紧,如有破溃时,及时处理。

6.脐部护理:每日沐浴后用75%乙醇消毒脐周。

如有感染可用3%双氧水消毒脐周,后涂以75%乙醇,每日2次。

7.观察病情:新生儿病情变化快,应密切观察哭声、面色及对外反应,以判断病情的轻重。

新生儿正常呼吸频率40bpm,心率120~130bpm,如发现呼吸<20bpm,心率<100bpm,应立即通知医生进行抢救,并给予氧气吸入和呼吸兴奋剂,如可拉明、洛贝林等。

8.严格消毒隔离制度,每日行空气消毒,每日用消毒液擦拭台面及地面。

9.严格控制输液速度,保证液体均匀滴入,不能过快或过慢。

10.谢绝探视:避免患有上呼吸道、皮肤感染或其他传染病的人接触新生儿,工作人员接触新生儿前要洗手。

11.做好卫生宣教,根据具体情况给予指导。

加强围生期保健工作,减少异常分娩所致的产伤和窒息。

鼓励坚持治疗和随访,有后遗症时教会家长对患儿进行功能锻炼。

按时预防接种。

【健康教育】1.环境:室内阳光充足、空气流通,室温保持在22~24℃,相对湿度在55%~65%。

冬季要做好保暖,夏季要注意降温,维持新生儿体温稳定。

2.喂养:坚持母乳喂养,注意防止呛奶。

确实无法母乳喂养者可给予配方乳。

人工喂养者,奶具专用并消毒,奶流速以能连续滴出为宜。

3.预防感染:接触新生儿前后应洗手,避免交叉感染。

健康新生儿护理常规

健康新生儿护理常规

健康新生儿护理常规(一)护理评估1、评估孕产史及新生儿出生时的情况,了解APgar评分。

2、评估新生儿的孕周、精神状态、皮肤颜色、体重、吸吮及吃奶情况。

3、评估产妇的一般情况及母乳喂养条件。

(二)护理措施1、新生儿出生后注意保暖,清除口鼻及呼吸道的黏液并建立呼吸,进行APgar评分,评估新生儿的一般情况,断脐并消毒包扎脐带断面。

2、观察新生儿的体温、呼吸、面色、皮肤颜色、精神状态、吃奶量、大小便等情况,评估是否有皮肤发给、黄疸等异常;新生儿出生前3天每日测量体温4次。

3、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接触新生儿前后洗手;室内采用湿式清扫,每季度进行细菌培养1次;哺乳前清洁双手及乳头,奶具每次用后清洁消毒备用。

4、环境适宜保持室温在22〜24℃,相对湿度在55%〜65%。

5、按医嘱给予母婴同室、母乳喂养;新生儿出生30分钟内给予早吸吮及皮肤早接触;实行按需哺乳。

人工喂养者,指导牛奶的配制方法及注意事项;指导产妇保持泌乳及掌握挤奶的方法。

6、保持皮肤清洁干燥,新生儿沐浴每日1次;勤换尿布,换尿布时先用温水清洁臀部,防臀红发生。

7、新生儿脐部未愈合前,注意保持局部干燥,每日用75%酒精消毒1-2次,以防感染发生。

出生24小时后可进行新生儿游泳及抚触护理,按新生儿游泳及抚触护理常规。

8、做好预防接种工作,按医嘱接种乙肝疫苗和卡介苗,填好预防接种本,交待家属接种的注意事项及疫苗接种程序。

(三)健康指导1、指导产妇注意个人卫生,保持病房的空气清新。

2、告知产妇母乳喂养及新生儿护理的方法。

3、新生儿出院时,向家长作好出院指导,如预防接种、保健检查、哺育及护理新生儿的有关知识。

医院儿科新生儿出生后24小时护理常规

医院儿科新生儿出生后24小时护理常规

医院儿科新生儿出生后24小时护理常规
一、保暖:对新生儿必须采取保暖措施。

新生儿出生后应每4 个小时测体温一次至体温升到36~37℃止。

因为新生儿出生后体温会迅速下降,随后开始上升,在12~24小时内达到36~37℃。

二、密切观察呼吸和面色:正常新生儿面色红润,呼吸均匀,如果呼吸不畅,就会出现面色苍白或青紫,啼哭异常,应立即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或给氧,及时通知医生做必要处理。

三、注意呕吐情况,随时观察新生儿呕吐物的性质和量,新生儿取侧卧位,防止羊水及呕吐物吸入呼吸道。

四、观察脐带:严密观察脐部有无渗血,出生2小时再次扎紧脐带绳,如发现脐部出血应做紧急处理。

五、观察大、小便,一般出生后数小时即排尿,24小时内排褐黑色黏稠胎粪。

如24小时内无大、小便,应进一步检查有无畸形。

新生儿护理常规

新生儿护理常规

新生儿护理常规1 注意保温,每天测温一次,体温低于36c者要采取保温措施,体温高于38C者,要4小时捡温一次,并查找原因及时处理。

2 清洁:生后6小时内油浴,每日温水浴一次,注意水勿入耳内,脐部,同时做全身检查,防止臀红。

3 脐部护理:生后两小时之内注意有无感染,保持干燥清洁。

4 喂养:指导新生儿哺乳5 生后注意眼部护理。

6 生后24小时接种卡介苗和乙肝疫苗。

难产儿护理常规臀位,横位,产钳,胎头吸引剖腹产等。

1 生后检查有无损伤,进行无菌处理。

2 头部有血肿及产瘤较大者,取头高侧卧位,血肿以绷带包扎压迫,保持头部安静,避免头部震动。

3 遵医嘱注射止血药。

4 如惊厥,躁动不安,啼哭者尊医嘱给予镇静剂。

5 喂养:协助指导新生儿哺乳。

6 注意保温。

7 随时注意有无异常情况发生,及时报告医生。

早产儿护理常规婴儿体重2500g以下,身长不足45cm,孕期不满270天者,统称未成熟儿。

1注意保暖,室温在24-27C之间,湿度在60-70%之间,体重不足2000g者放入保温箱,注意调节湿度,每6小时测温一次。

2 遵医嘱注射止血药。

3 喂养:指导协助哺乳。

4 早产儿卧位应每3小时更换一次,随时注意有无硬肿发生。

5 产后24小时油浴一次,以后隔日洗澡一次注意皮肤清洁,保持干燥。

6 体重2300g以上者,体温正常,应入母婴同室。

7 严格执行无菌隔离制度,保持室内清洁。

新生儿颅内出血诊断:出生后多数有窒息,继而出现兴奋症状,如躁动,哭闹,哭声发直或脑性尖叫。

肌肉震颤或抽搐。

亦可出现呼吸节律不正或发绀。

前囟紧张或隆起,严重可出现抑制状态,嗜睡,全身肌肉松弛,昏迷等。

1.护理:(1)保持患儿安静,头部抬高或放冰袋。

各种检查,治疗和护理应尽量集中进行,减少搬动,一切操作要轻,以免因头部振动而出血。

(2)根据病情给予新生儿哺乳,对于呕吐严重的给予静脉补液。

(3)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除分泌物,预防并发症,对呼吸困难发绀者可间断吸氧。

(完整版)新生儿一般护理常规(整理版)

(完整版)新生儿一般护理常规(整理版)

1.环境要求(1)新生儿室采光充足,空气清新,通风良好,但避免对流与阳光直射。

(2)室温要求24-26℃,湿温55%-60%.(3)室内每日湿式打扫2次,每晚紫外线空气消毒(有层流或新风装置不必紫外线消毒)空气培养每月一次。

(4)减少人员走动和禁止大声讲话,保证新生儿充足睡眠。

2.入院常规(1)新生儿入院更换衣服测体重,生命体征,检查全身各部位有无异常。

根据病情作适当的卫生处理。

腕部系上写有床号、姓名、性别和住院号的标记。

(2)立即通知医生。

对危重者在听取急诊室护士交班的同时,及时配合抢教。

(3)填写病历上的有关项目,做床头小卡片及住院一览表小卡,完成护理记录。

(4)及时处理各类医嘱,完成治疗,化验标本的收集。

3.日常清洁护理(1)口腔护理:每晨1次,强调奶间喂水。

禁食、鼻饲病人每日3次,鹅口疮者每日2-3次制酶菌素甘油奶间涂口腔。

(2)皮肤护理:每日晨间护理1次,清洁脸部,五官,手心,臀部等处。

病情许可者夏季每日洗澡,冬季每周1-2次,病危者暂停。

(3)脐部护理:脐带脱落前及济部潮湿者保持局部清洁干燥,每日用双氧水,PVP 碘清洁,脐部有浓性分泌物时用抗生素稀释液湿敷。

(4)臀部护理:每次便后用温水清洗臀部,遇红臀根据轻重给予维生素滴剂涂敷,红外线照射,并增加换尿布次数,必要时在保温箱暴露臀部。

4.注意保温衣服宽大、柔软,保持清洁干燥。

遇低温及时采取保暖措施,外出检查避免受凉。

5.喂养目前采用婴儿配方奶q3h喂养,有条件可采取母乳,喂奶时抱起或抬高头部,奶后拍背驱气,右侧卧位,加强巡视,发现吐奶及时处理,重危新生儿开奶前常规先喂一次糖水,然后再喂奶。

6.预防感染工作人员除穿戴衣帽外,入室换鞋,每次接触新生儿前要洗手。

减少探望,必须探望者经同意穿隔高衣入内。

7.其他(1)病危者测生命体征q4h,其余新生儿每日测体温3次,测心率,呼吸每日三次。

体温高于38℃时松解衣被,低于36℃时做好保温工作,并增加测温次数。

新生儿护理常规

新生儿护理常规

新生儿护理常规1.母婴同室室温应保持在22°C-25°c,相对湿度维持在55%-65%左右,病室早晚各通风30-60 分钟。

工作人员在护理每个新生儿前后必须洗手,有皮肤感染或急性传染病者不可接触新生儿。

2.母婴同室护士与产房护士做好交接班,详细了解了新生儿出生时情况,认真核对母亲姓名,床号、出生时间、性别与手标是何相符。

检查新生儿全身情况,尤其注意新生儿头部有无产瘤及大小,脐部是否出血、全身皮肤以及肢体活动情况,测量体温,心率、呼吸并记录。

3.将床号牌系在新生儿的睡袋上,将新生儿床号牌与手标与产妇核对无误后交给产妇。

指导并帮助产妇让新生儿正确含接乳头,鼓励按需哺乳,4、做好新生儿保暖,尤其是早产儿。

若体温不升或低于36°C应放置在保温床。

5.新生儿应取侧卧位,先右侧卧2小时后改左侧卧,24 小时内左右交替侧卧。

注意观察呼吸,皮肤颜色及有无呕吐。

出生24 小内应每4小时测体温,观察呼吸及皮肤颜色,体温正常后改每日测体温2次;若体温低于36°C或高于37°c应每4小时测1次,正常3天后改为每日测体温2次。

6.新生儿出生后24 小时内接种乙肝疫苗,母亲为乙肝大三阳者按医嘱接种乙肝免疫球蛋白。

7.新生儿出生24 小时后接种卡介苗。

早产婴,体重不足2500 克、体温超过37.5°C、头部血肿、病理性黄疸、皮肤有皮疹等应暂缓接种。

8.每日上午进行新生儿沐浴,按新生儿沐浴操作规程。

新生儿头部有血肿应做好标记并报告医生。

9.注意新生儿每1 次大便情况并记录,若出生后24 小时无胎粪排出或无小便排出应查找原因并报告医生。

10.保持皮肤干燥,每次喂奶前应换尿布,有大便者用温水擦洗臀部和外阴,观察臀部皮肤情况。

要注意观察大便的性质及颜色,如有异常报告医生。

并及时留取标本。

11.向产妇及家属指导母乳喂养的技巧及育儿知识,包括如何换尿布、更衣、沐浴、脐部护理、按需哺乳等。

新生儿一般护理常规护理内容

新生儿一般护理常规护理内容

新生儿一般护理常规护理内容新生儿是指出生后28天以内的婴儿。

由于新生儿的身体机能未完全发育,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差,因此需要进行一系列的常规护理,以确保其健康和安全。

1. 温度调节新生儿对温度的适应能力较弱,容易出现体温过高或过低的情况。

因此,护理人员应保持婴儿周围环境的温暖,并使用适当的衣物覆盖,以保持婴儿的体温稳定。

2. 喂养新生儿的主要营养来源是母乳或配方奶粉。

护理人员应确保婴儿的喂养量和频率符合其年龄和体重要求,并在喂养时采取适当的体位,以防止呛奶和窒息等意外事件发生。

3. 睡眠新生儿的睡眠时间相对较长,护理人员应为婴儿提供安静、舒适的环境,保持室温适宜,避免过度刺激和噪音干扰,以促进婴儿的良好睡眠。

4. 排便和排尿新生儿的排便和排尿是衡量其身体健康的重要指标。

护理人员应密切观察婴儿的排便和排尿情况,及时更换尿布,保持尿布区域的清洁和干燥,预防尿布疹和尿路感染等问题的发生。

5. 皮肤护理新生儿的皮肤较为娇嫩,容易受到刺激和感染。

护理人员应定期给婴儿洗澡,使用温水和无刺激性的洗涤剂,轻柔地按摩婴儿的皮肤,以促进血液循环和皮肤的健康。

6. 眼部护理新生儿的眼部需要额外的护理。

护理人员应使用干净的棉球蘸取生理盐水或煮沸冷却的开水,轻轻擦拭婴儿的眼睛,清除眼角的分泌物,预防眼部感染的发生。

7. 口腔护理新生儿的口腔卫生也非常重要。

护理人员应用纱布或干净的柔软毛巾蘸取温水,轻轻擦拭婴儿的口腔内壁和舌面,清除残留的奶渍和细菌,预防口腔感染和口臭的发生。

8. 安全护理新生儿在活动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方面较弱,容易受到外界的伤害。

护理人员应保持婴儿周围环境的整洁和安全,避免尖锐物品、药物和危险物品的接触,确保婴儿的安全。

9. 日常观察护理人员应定期观察婴儿的一般情况,包括体温、心率、呼吸、精神状态等。

如发现异常情况,应及时报告医护人员,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10. 母婴互动母婴互动对新生儿的发育和情感发展至关重要。

新生儿护理常规范文

新生儿护理常规范文

新生儿护理常规范文1.喂养:新生儿的喂养非常重要。

在初生儿期,母乳是最佳的喂养方式,因为母乳对婴儿的健康有很多好处。

母乳不仅可以提供足够的营养,还能增强宝宝的免疫力。

如果母乳不足或没有母乳,可以使用配方奶粉喂养婴儿。

初生儿在出生后的头几天内可能只需要每天喂食几次,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的食量会逐渐增加。

喂养时要确保宝宝的姿势正确,保持舒适和挤压能力,以防止婴儿吸入空气。

2.换尿布:新生儿通常每天要换尿布10多次。

尿布应选择柔软、透气的材质,并定期更换以保持干燥清洁。

在每次更换之后,用温水和无香料的肥皂清洗宝宝的下体,然后涂抹适量的红臀霜以防止尿布疹的发生。

3.洗澡:在婴儿的脐带脱落之前,可以使用温水和无香料的肥皂或婴儿洗浴用品给宝宝洗澡。

新生儿的皮肤非常娇嫩,所以在洗澡时要非常小心,避免使用刺激性的化学品或过于热的水。

在洗澡过程中,用手轻柔地清洁婴儿的皮肤,并确保头部、皱褶和脖子等易于忽视的地方也得到充分清洁。

4.睡眠:新生儿每天需要大约16-17小时的睡眠时间。

为了确保宝宝的安全,应将宝宝放置在一个平坦而结实的睡眠表面上,将被褥、枕头和玩具等杂物远离宝宝。

婴儿最安全的睡眠位置是仰卧位,可以减少突发性婴儿死亡综合症(SIDS)的风险。

另外,也可以考虑和宝宝分享房间,但不与宝宝共用床铺。

6.接触婴儿:与婴儿的亲密接触对他们的成长和发育至关重要。

通过提供温暖、亲密的接触,如皮肤与皮肤接触,可以促进母婴之间的情感纽带,同时也有助于婴儿的安抚和安全感。

7.保持环境清洁:新生儿的免疫系统还在发育中,所以保持他们周围的环境清洁和卫生非常重要。

要确保宝宝的床铺、玩具、衣物等物品都是干净的,并定期清洁。

总结起来,新生儿的护理非常重要,需要提供适当的喂养、换尿布、洗澡、睡眠和皮肤护理等,以确保宝宝的健康和幸福。

除了上述常规护理措施外,定期带宝宝去儿科医生进行健康检查也非常重要,以确保宝宝的成长和发育正常。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正常新生儿护理常规
1、病室环境:提供良好的环境,保持空气流通,室温、湿度适宜。

2、身份识别:新生儿入母婴同室,需核对新生儿腕带(姓名、床号、住院号、出生时间、性别等)及全身情况,并告知家属及产妇。

3、体位护理:将新生儿安置在婴儿床内,出生后6小时内,新生儿头放平或稍低位,偏向一侧,注意观察面色及呼吸,如有紫绀或呼吸困难,应立即检查呼吸道是否通畅,如有分泌物,应及时清除、遵医嘱吸氧,并报告医师。

4、检测生命体征:注意新生儿保暖。

每日测体重1次、测体温4~6次,观察大小便次数、量、颜色及性状,发现异常及时通知医生并给予对症处理。

5、新生儿护理:根据情况,每日行新生儿沐浴1次,眼部护理、脐部护理、口腔护理、臀部护理各1次。

6、密切观察新生儿情况,发现异常及时通知新生儿医师,必要时转新生儿科继续治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