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产儿护理进展
早产儿护理工作总结

早产儿护理工作总结早产儿是指在妊娠28周至37周之间出生的婴儿,由于其生理发育尚未完全成熟,需要特殊的护理和关爱。
早产儿护理工作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护士和医生们的精心呵护和细心照料。
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我们团队针对早产儿的护理工作进行了总结和反思,现在我将与大家分享一下我们的心得体会。
首先,早产儿的护理需要全面的团队合作。
包括产科医生、儿科医生、护士、营养师、康复师等多个专业人员的配合,才能够为早产儿提供全面的护理服务。
在日常工作中,我们要加强团队协作,密切配合,共同为早产儿的康复和成长努力。
其次,早产儿的护理需要细心和耐心。
早产儿由于生理上的不成熟,需要接受更为细致的护理。
我们要做好早产儿的观察和监测工作,及时发现并处理各种异常情况。
同时,我们要给予早产儿更多的关爱和呵护,让他们感受到温暖和安全。
再次,早产儿的护理需要科学的方法和技术。
我们要不断学习和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掌握最新的护理技术和方法,为早产儿提供更好的护理服务。
同时,我们要注重护理记录的完善和准确,及时总结和反思工作中的不足,不断改进和提高护理质量。
最后,早产儿的护理需要家庭的支持和配合。
我们要积极与早产儿的家庭沟通和交流,帮助他们理解早产儿的特殊情况,教育他们正确的护理方法,鼓励他们积极参与早产儿的护理工作,共同为早产儿的康复和成长努力。
总之,早产儿的护理工作是一项重要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全体医护人员的共同努力和配合。
我们要加强团队合作,细心耐心地为早产儿提供护理服务,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与家庭积极合作,共同为早产儿的康复和成长努力。
希望我们的总结和经验能够为早产儿的护理工作提供一些启示和帮助。
家庭参与式护理对早产儿喂养的研究进展

家庭参与式护理对早产儿喂养的研究进展摘要:早产儿是指胎龄满28周未满37周出生的新生儿。
由于其各器官发育不完善,胃肠功能和免疫功能不成熟,吸吮及吞咽协调能力差,各种消化酶供应不足,胃排空延迟,早期经常导致喂养不耐受发生率高,易发生呕吐、腹胀、胃滞留、胃食管反流、吃奶困难等。
充足均衡的营养供给是早产儿存活与否的关键因素之一。
如何促进早产儿喂养管理,提高喂养的耐受性,成为影响早产儿生长发育及远期预后至关重要的问题。
现将早产儿喂养管理的护理进展综述如下。
关键词:家庭参与式护理;早产儿;喂养随着辅助生育技术的发展、“二孩”政策的实施及高龄产妇的增加,近年来早产儿的出生率正在逐年增加。
世界卫生组织(WHO)指出,早产是新生儿的第一大死亡原因,早产儿的死亡率占新生儿死亡率的35%。
为改善早产儿的预后以及出院后生活质量,加拿大专家提出了家庭参与式护理,即在患儿情况稳定后,经过初步培训的患儿父母进入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承担患儿包括袋鼠护理、喂奶、洗澡等在内的全部非医疗性护理。
家庭参与式护理被证实可以有效缓解照顾者的焦虑情绪,促进早产儿生长发育。
早产儿由于吸吮及吞咽功能较差,应加强喂养的管理,注意对溢奶、呕吐、呛咳及误吸的观察,避免胃潴留、腹胀、便秘、感染的发生,从而缩短从管饲喂养到经口喂养的时间。
喂养时,普遍认为床头抬高15°,可以减少胃食管反流。
因早产儿生长发育相对落后及自身个体化的差异,随着早产儿的逐渐成长,在不同的年龄阶段生长和代谢发生着变化,早产儿的喂养管理有待于进一步个体化的完善。
应根据他们不同时期对营养素的需求不同进行风险评估,并制定出个体不同的胃肠内喂养计划,更需要从入院到出院后连续的发展性照顾,进行有效的喂养管理。
出院后继续给予强化营养支持管理,由医生、护士、营养师对早产儿制定出院后个体化喂养指导性意见。
医务人员坚持长期随访,以不断完善喂养指导的干预方案。
目标是帮助早产儿达到理想的追赶性生长,减少并发症,改善远期预后。
早产儿护理工作总结及计划

早产儿护理工作总结及计划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早产儿的存活率和生存质量逐渐提高,但早产儿护理工作依然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工作。
在过去的一年里,我们积极开展早产儿护理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面临着一些困难和挑战。
在此,我将对过去的工作进行总结,并提出未来的工作计划。
首先,我们在早产儿护理工作中取得了一些成绩。
我们加强了团队合作,提高了护理人员的专业水平,为早产儿提供了更加全面和细致的护理服务。
我们还加强了家庭护理的指导和支持,让家长更加了解早产儿的护理知识和技巧,提高了早产儿的家庭护理质量。
此外,我们还加强了对早产儿的营养支持和康复护理,提高了早产儿的生存率和生存质量。
然而,我们在早产儿护理工作中也面临着一些困难和挑战。
首先,早产儿的护理需求复杂多样,需要我们不断提高护理水平和技能。
其次,家庭护理的指导和支持还需要进一步加强,让家长更加自信和熟练地进行早产儿的护理工作。
最后,早产儿的营养支持和康复护理还需要进一步完善,提高早产儿的生存率和生存质量。
为了进一步提高早产儿护理工作的质量,我们提出以下工作计划。
首先,加强护理人员的培训和学习,提高护理水平和技能。
其次,加强家庭护理的指导和支持,让家长更加了解早产儿的护理知识和技巧。
最后,加强早产儿的营养支持和康复护理,提高早产儿的生存率和生存质量。
总之,早产儿护理工作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工作,需要我们不断提高护理水平和技能,加强家庭护理的指导和支持,完善早产儿的营养支持和康复护理,提高早产儿的生存率和生存质量。
希望在未来的工作中,我们能够更加努力地开展早产儿护理工作,为早产儿的健康成长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早产儿护理工作总结及计划

早产儿护理工作总结及计划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早产儿得到了及时的救治和护理,他们有了更多的生存机会。
早产儿的护理工作是一项重要的工作,需要医护人员的精心照料和科学管理。
在过去的工作中,我们积累了一些经验和教训,同时也制定了一些改进和提高护理工作的计划。
首先,我们要总结过去的工作经验。
在早产儿的护理工作中,我们发现了一些常见的问题和困难,比如早产儿的呼吸困难、营养不良、感染风险等。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需要不断总结经验,提出解决方案,不断改进护理工作的方法和技巧。
其次,我们需要加强团队合作。
早产儿的护理工作需要多学科的协作,包括医生、护士、营养师、心理医生等。
只有各个专业人员之间密切合作,才能更好地保障早产儿的健康和生存。
另外,我们还要加强对护理技术的培训和提高。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我们需要不断学习和更新护理知识和技术,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为早产儿提供更好的护理服务。
最后,我们要制定更加科学的护理计划。
针对不同的早产儿病情和情况,我们需要制定个性化的护理计划,包括呼吸护理、营养护理、感染预防等方面,确保每一个早产儿都能得到最合适的护理服务。
总之,早产儿护理工作是一项重要而艰巨的工作,需要我们不断总结经验,加强团队合作,提高护理技术,制定科学的护理计划,为早产儿的健康和生存提供更好的保障。
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和改进,能够让更多的早产儿得到更好的护理和救治。
早产儿护理研究进展

缩 ,静脉穿刺局部出现坏死 等。 1.12 生长环境 来 自于早产儿 住院环境 的各种 因素 ,如灯 光 、噪声 、护理操作等不 良,使其受到刺激 。 2 护 理 对 策 2.1 复温 ①辐射式保暖床保温 :于 出生剪脐带后 置于。② 置于暖箱保 暖:逐 渐复温 ,先将患儿置入 26—28℃暖箱 中,后 根据体重 调节 暖箱温 度 ,一 般体 重在 1 501~2 000 g、32— 33 ℃ ,1 001 ~ 1 500 g、33 — 34 ℃ ,/J、于 1 000 g、34 — 36 cc。每 2 h测体 温 1次 ,使其 体 温维 持在 腋下 皮肤 温度 36.0—37.2 ℃ ,相 对 湿 度 在 55% 一65% 。 2.2 呼吸道管理 ①吸痰 :吸痰管插入长度不超过患儿鼻尖 至耳垂 的距离 ,避 免插入 过深引起 反射性迷 走神经兴 奋造成 的呼吸、心搏骤停 ,吸痰时 间不超过 10 s/次 ,吸引负压不超 过 13.3 kPa,吸痰管边旋转边 吸引 ,慢慢 向外提 出。② 卧位 : 取俯 卧位头部抬高 l5。,可防止反流物吸入 ,减少呼吸暂停发 生 。③翻身 、叩背 :翻身时动作轻柔 ,保持头 、颈和肩在一条 线上活动 ,以保证 气道通畅 ,减 少缺氧 的发生 ;用 软面罩在 单衣外进行 叩背 ,自肺 下叶 向上、由外 向 内、向肺 门方向利用 腕力轻 叩,频率为 50~100 7 ̄/min ,同时一手固定患儿头颈 部 ,以减少头部晃动 。④呼吸停顿时 间超过 20 s,常伴心率小 于 100 7. ̄/min或 出现青紫 、肌张力低下 ,可触摸胸部皮肤 3~ 5次 ,弹足底或托背 ,给氧 ,气 流刺激 ,必 要时用复 苏囊 加压给 氧 ,指标为经皮氧达到 88% 一95% 即可 。 2.3 喂养 > 1 500 g不 需全 静脉营 养 ,早喂养 ,从微 量开 始 ,吸吮 、吞咽 、呼吸正常可经 口喂养 ,否则管饲法喂养 。①喂 养频率 :>1 500 g每 3 h 1次,1 000~1 500 g每 2 h 1次 。 ②奶量 :<1 000 g开始量 1~2 ml,每次增加奶量 1 ml,增加 至 10 m 次 ;1 001—1 500 g开始奶量 3—4 ml,每次 增加 奶 量 2 ml,增 加 至 20 mL/次 ;1 501~2 000 g开始 奶 量 5— 10 m1,每 次增 加 奶量 5~10 ml,增 加 至 30 mL/次 ;2 001~ 2 500 g开始奶量 10~l5 m1,每次增加奶量 1O一15 ml,增加 至 40 mL/次。③体位 :喂 时取右侧 卧位 ,头部 抬高 l5。,喂后 取俯卧位头部抬高 15。,有利于消化 吸收_7_。④观 察 :吃奶 时 情况即吸吮、吞咽 、呼吸是否协调 ,如吸吮时面色发绀 、呼吸暂 停应立即停止喂奶 ;吃奶后情 况即观察 有无 呕吐 、腹胀 、残余 奶量 、大便性质 ,警惕坏死性 小肠结 肠炎 的发生 ;管饲法 的观 察即证实 胃管在 胃内,每次管 饲时应 回收查看 胃残余量及 性 质 ,如量少于上次注入量 的 10% ,可不减量 回注 ,量多 于上 次 注 入 量 的 1/3,可 停 喂 一 餐 。⑤ 奶 的 温 度 一 般 为 36~37 ℃ , 注意奶具 的消毒。 2.4 氧疗 与安全 ①合 理选 择用 氧方 式 :一般 用鼻 导管 给 氧 ,氧流量维持在 0.5~1.0 L/min,避免头罩给氧 。②严格掌 握氧疗指征 ,避免不必要吸氧。③严格 掌握 吸氧浓度和时间 : 对于接受 40% 以上氧浓度 治疗的早产 儿 ,应警惕 视 网膜病 的
早产儿护理工作总结

早产儿护理工作总结
早产儿是指在妊娠28周至37周之间出生的婴儿。
由于早产儿的生理发育尚未
完全成熟,他们需要更加细心的护理和关爱。
早产儿护理工作是一项极具挑战性和责任感的工作,需要医护人员具备专业的知识和技能。
首先,早产儿的呼吸系统尚未完全发育,因此呼吸困难是早产儿最常见的问题
之一。
护理人员需要时刻留意早产儿的呼吸情况,及时发现并处理呼吸困难的情况。
同时,护理人员还需要掌握呼吸机的使用技巧,确保早产儿能够得到有效的呼吸支持。
其次,早产儿的皮肤非常娇嫩,容易受到感染和损伤。
护理人员需要定期给早
产儿进行皮肤护理,保持其皮肤的清洁和湿润。
此外,护理人员还需要注意早产儿的体温调节,确保他们能够保持适宜的体温。
另外,早产儿的营养需求也与足月婴儿有所不同。
护理人员需要根据早产儿的
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喂养计划,并监测他们的体重和生长情况。
在喂养过程中,护理人员还需要留意早产儿是否出现吞咽困难或消化问题。
此外,早产儿的家庭也需要得到充分的支持和指导。
护理人员需要与早产儿的
家人建立良好的沟通和信任关系,帮助他们理解早产儿的特殊需求,并提供相关的护理知识和技能培训。
总的来说,早产儿护理工作是一项需要细心和耐心的工作,需要护理人员具备
丰富的专业知识和临床经验。
通过不懈的努力和关爱,我们可以帮助早产儿顺利度过早产期,健康成长。
妇产科护理早产儿护理新进展

05
未来研究方向与展望
早产儿护理科学研究
深入研究早产儿生理和病理机制
通过临床研究,深入了解早产儿生理特点和常见疾病的发病机制,为制定更有效的护理 方案提供科学依据。
创新护理技术和方法
探索新的护理技术和方法,以提高早产儿护理效果和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例如,开发 新型的呼吸支持设备、营养供给方式等。
早产儿护理的历史与发展
历史回顾
从最初的简单护理到现在的专业护理 ,早产儿护理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 。
护理技术的进步
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早产儿护理技 术也在不断提高,如保温箱、呼吸机 等设备的应用。
专业团队的建设
专业的医护团队是早产儿护理的关键 ,包括儿科医生、护士、营养师等。
家庭参与
近年来,家庭参与早产儿护理逐渐受 到重视,家庭式护理模式逐渐普及。
建立多学科协作机制
整合医学、护理学、营养学等多个学科资源,共同开展早产儿护理研究,以提高研究质 量和效率。
妇产科护理教育改革
完善课程设置
在妇产科护理教育中增加早产儿护理相关课程,提高护理人员对早 产儿护理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加强实践教学
通过模拟训练、临床实习等方式,提高护理人员在实际工作中应对 早产儿问题的能力。
随访与评估
定期随访早产儿,评估其生长发育状况,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问题 。
03
早产儿护理
通过保持气道通畅和稳定肺泡通 气,改善早产儿呼吸困难和低氧 血症。
机械通气
02
03
脐动脉插管
对于严重呼吸障碍的早产儿,机 械通气是必要的治疗手段,包括 常频机械通气和高频振荡通气。
系统的发育。
早产儿延续性护理服务的研究进展

早产儿延续性护理服务的研究进展摘要:随着围生医学及辅助生殖技术的发展,早产儿的出生率逐渐提高,其生存质量越来越受到重视。
由于早产儿各系统发育尚未成熟,免疫力低下,容易发生感染。
离院后对生活环境、喂养、疾病预防和皮肤护理等有更高的需求。
延续性护理是近年来提倡的一种人性化服务模式,是住院护理的延伸,能提高早产儿的生存质量,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护理方法。
早产儿延续性护理的实施,顺应了医学模式的转变,完善了整体护理的内涵,对改善早产儿的疾病预后及疾病预防起着重要的作用,为研发新生儿延续性护理指南提供循证医学的证据。
关键词:早产儿;延续性护理;生存质量随着围生医学及辅助生殖技术的发展,早产儿的出生率逐渐提高,其生存质量越来越受到重视。
早产儿由于各系统发育不成熟,免疫功能不完善,潜在疾病较多,容易发生感染,其后机体的生长发育及适应能力较正常分娩儿差[1]。
因此,离院后,对早产儿的生活环境、喂养、疾病预防和皮肤护理等提出更高要求。
医院过渡到家庭的延续性护理是提高早产儿生存质量和促进其生长发育的有效手段,保证早产儿出院后得到专业的护理指导。
然而,目前在我国延续性护理起步较晚,并且形式较单一。
尤其对早产儿延续性护理的研究较少,亟待解决探索有效、规范的延续护理服务模式。
现结合我国开展延续性护理的现状,针对延续性护理应用于出院患者的实践研究,对早产儿延续性护理的定义、内容、延续性护理措施及延续性护理服务对早产儿生存质量的效果进行综述。
1 早产儿及延续性护理的定义早产儿是指胎龄未满37周,出生体重<2500g的新生儿[2]。
延续性护理是国际上自20世纪中期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护理模式。
美国老年病协会将延续性护理定义为:设计一系列护理活动,以确保患者在不同健康照顾场所之间转移时所接受的健康服务具有协调性和连续性,预防或减少患者健康状况的恶化[3]。
2 早产儿延续性护理内容主要包括从医院到家庭的过渡支持、喂养支持、营养及生长发育支持、与临床医生合作和交流能力的培养等[4]。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早产儿护理研究进展【中图分类号】r473.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6455(2011)08-0577-02早产儿是指胎龄大于28周而未满37周的活产新生儿。
由于提前出生,过早中断在母体子宫内的正常发育,各器官系统发育不成熟,早产儿往往容易发生多种合并症,死亡率较高。
因此,认真仔细地进行护理和治疗是降低早产儿死亡率、减少并发症及改善预后的重要方式,更是提高其生存质量的关键。
现将早产儿护理进展综述如下。
1 早产儿的基础护理对于病情相对稳定的患儿,提倡母婴同室,在满足母婴依恋需要的同时,有利于新生儿神经精神发育及提高母乳喂养率,减少院内交叉感染;此外,可采用袋鼠式护理,允许父母进入nicu短时间护理自己的婴儿。
2 早产儿的体温护理早产儿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维持体温恒定的重要性已引起临床的重视。
乔萍等[1]对28例低出生体重儿观察后认为,对于低体重的患儿应在4h~12h内将其体温升至正常。
室内温度应保持在24℃~26℃,相对湿度保持在55%~65%。
根据早产儿的体重及病情,给予不同的保暖措施。
3 早产儿体位护理及环境舒适的体位能促进早产儿自我安抚和自我行为控制,有利于早产儿神经行为的发育。
俯卧位时早产儿的腹部、四肢紧贴床面,四肢呈蛙状,类似在母亲宫内的姿势,增加了安全感。
研究发现,俯卧位不仅可改善早产儿的呼吸功能,减少呼吸暂停的发生,同时可加快胃排空,减少胃食管返流,改善胃肠功能,此外还能促进体重的增长,有利于早产儿的生长发育,降低病死率[2、3]。
鸟巢式护理体位是目前国内外认可的照顾性护理方式,即予患儿侧卧位或用叠圆的毛巾环绕患儿,让其舒适地躺卧,犹如在母亲的子宫,安全而舒适,利于早产儿的生长发育,使早产儿体重增加快,体温波动少,促进胃肠消化,降低胆红素脑病的发生率[4]。
有研究报道,鸟巢式护理患儿在精神状态、维持正常肤色、经皮血氧饱和度测定等方面明显好于对照组,并可避免因长时间体位缺乏支持及身体过度外展导致的并发症[5]。
一切治疗护理尽量集中进行,动作轻柔,把灯光调暗或遮盖暖箱,减少噪音、光线、疼痛的刺激。
近来研究显示,音乐疗法可调节早产儿心率、呼吸、氧饱和度和平均动脉压,并显著降低早产儿的哭闹频率,缩短哭闹的持续时间[6]。
4 早产儿的早期喂养喂养对促进早产儿的发育、增强免疫力、降低死亡率具有重要意义。
喂乳量应根据消化道的消化及吸收能力而定,胎龄越小,出生体重越低,每次喂乳量越少,喂奶间隔时间越短,并根据喂奶后有无腹胀、呕吐、胃内残留及体重增长情况及时调整[7]。
首先提倡母乳喂养,奶汁首选母乳,其次是早产儿配方奶,其渗透压不超过460mosm/l[8]。
吸吮力差的患儿可微量喂养,早期微量喂养有助于促进肠蠕动和胆红素在粪便中排泄,减少生理性体重下降的机会;对于有一定吸吮力,但又不能满足营养需要的患儿,可间歇胃管喂养;体重<1250g、不能耐受间歇喂养、有严重呼吸道疾病并伴有胃排空延迟的患儿,应给予持续胃管喂养;对不能经口喂养者则应用胃肠外营养。
在患儿尚未耐受经口喂养、实施侵入性操作前或哭吵时,可进行非营养性吸吮。
早产儿在鼻胃管喂养期间给予其吸空的橡皮奶头,每日吸吮8次~10次,每次吸吮5min~10min;经口喂养的早产儿在每次喂奶前30min给予非营养性吸吮5min[9]。
元冬梅[10]报道采用非营养性吸吮给早产儿造成视觉、感觉的刺激,使迷走神经兴奋,刺激胃肠激素的分泌,促进胃肠蠕动,加速胃排空,促进胎粪排泄,减少食管返流等并发症。
5 早产儿的呼吸护理早产儿易出现呼吸不规则、呼吸暂停及青紫;同时呼吸中枢发育不完善,呼吸功能不稳定,黏液不易咳出易引起吸入性肺炎或呼吸道梗阻;肺和支气管发育不全,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缺乏,容易并发肺透明膜病,出现进行性呼吸困难和频发的呼吸暂停。
故应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用1%碳酸氢钠液洗胃,防止羊水吸入胃内,刺激胃黏膜引起反射性呕吐造成吸入;经常更换卧位,俯卧位可改善早产儿的肺功能,增加动脉血氧分压,胃肠功能也随之改善;每天湿化呼吸道,翻身拍背,使其分泌物稀释有利于排出。
早产儿生后6h内必须严密观察患儿呼吸频率、节律和深度。
如需氧疗,应在严密血氧饱和度监测下进行,吸氧时间一般不超过3天,临床资料证实长时间吸入60%的氧可带来新生儿肺损伤,导致支气管、肺发育不良、肺水肿及视网膜病变。
6 预防感染早产儿免疫力低,抵抗力差,易继发感染,因而对早产儿实行保护性隔离是护理工作的重要环节。
做好早产儿室的日常清洁工作,早产儿用品一律消毒和高压灭菌后使用,工作人员尽量减少侵入性操作,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
做好皮肤黏膜、眼部、口腔及脐部护理。
7 早产儿的发展性照顾与发育支持发展性照顾是以病人为中心,在护理中尽可能地排除外界环境中妨碍其生长发育的因素,如温度、声、光、体位等,较常规的护理更人性化和个体化[11]。
发展性照顾可使早产儿能够适应环境的刺激,体重增长明显、生存能力增强、并发症减少,提高早产儿的存活质量,缩短住院时间,有利于早产儿的生长发育[12]。
抚触对早产儿的生长发育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早产儿要在清醒的状态下进行抚触,且保证其不疲倦、不饥饿、不烦躁。
在两次喂奶之间、沐浴前后、睡觉之前进行抚触。
新生儿抚触能使迷走神经兴奋性增加,胃泌素和胰岛素分泌随之增加,促进食物的消化吸收,促进胎便的尽早排尽,更利于早产儿吸收更多的营养。
近来研究发现,将抚触及音乐疗法结合能使早产儿的体重、吃奶量、睡眠时间增加,住院时间缩短,有利于早产儿的生长发育,进一步提高早产儿的生存质量,并对早产儿日后的生理、心理上的成长有积极影响[13]。
8 促进亲子关系的建立婴儿在抚育过程中有被触摸,拥抱及关注的需要,亲子之间亲密的接触,尤其是生后数周内亲子间互动,对于日后亲子关系有深远的影响。
母子间的亲密感主要通过亲密行为表现出来,包括触摸、亲吻、拥抱和面对面注视。
我们鼓励父母对新生儿采用“袋鼠式喂养”。
袋鼠式护理指当患儿达到2000g、生命体征稳定时,将患儿抱出暖箱,父母采取仰卧位或坐位,裸露前胸,患儿趴在其胸腹部进行皮肤接触。
患儿清醒时让其与父母进行目光交流,每天1次~2次,每次5min~10min。
袋鼠式护理提供了亲子间皮肤接触的机会,使早产儿的身高、头围较快增长,培养母子感情,对早产儿及产妇均有很大益处[16]。
此外,应对产妇和陪护人员宣传指导喂养知识,强化指导正确的护理方法和一般消毒知识,让母亲参与到早产儿的诊治、护理中来,增强其护理婴儿的信心[17]。
9 做好随访,发现问题早期干预患儿出院后的家庭护理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18]。
发放随访卡,通过电话进行随访,告知家长定期来院检查小儿的生长发育情况并接受医护人员的指导。
生长发育是连续的过程,应教会家长正确的喂养方法,按时添加辅助食品,指导家长从早产儿出院后1周~2周开始进行视听、感知、语言等综合感觉刺激的训练;患儿体质量达到2500g时,可让患儿进行新生儿游泳,每日1次~2次,每次5min~10min[19];学会新生儿抚触,按时进行预防接种,发现问题及时矫治[20]。
早产儿由于各个系统发育不成熟,其生活质量状况低下,是一个极其脆弱的群体。
降低早产儿死亡率与致残率,提高生活质量是医护工作者努力的方向,良好的医疗护理对提高早产儿存活率及日后的生活质量也有着重要意义。
医务人员应严密的观察病情,精心的护理患儿,防止并发症的发生,使患儿体重稳定增长,尽快出暖箱,减少家属的经济负担,最终改善早产儿预后。
参考文献[1]乔萍,严越秀,梁星群.极低出生体重儿28例临床分析[j].新生儿科杂志,2001,16(6):262-264[2]杨春风,阙秋萍.俯卧位在早产儿护理中的作用[j].齐鲁护理杂志,2008,14(11):39-40。
[3]梁丽清,谢映梅.不同体位在早产儿护理中的效果观察[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0,31(7):1158。
[4]张丽新,王爱兰,李宪章.鸟巢式护理对早产儿黄疸指数影响的观察[j].临床护理杂志,2008,29(2):246[5]黄凤莉,李素香,李庆霞.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的护理体位[j].中国医药导报,2008,5(18):141[6] keith dr, russell k, weaver bs. the effects of music listening on inconsolable crying in premature infants[j]. j music ther. 2009;46(3):191-203[7]张洪.19例早产儿的护理体会[j].西藏医药杂志,2009,30(2):65-66[8]黄景莲.45例早产儿护理体会[j].医学理论与实践.2009,22(6):729-730[9]余捷文,金伟.发展性照顾理念在nicu早产儿护理中的应用[j].护理学报,2008,15(2):64-65[10]元冬梅.早产儿的喂养方法[j].齐鲁护理杂志,2008,8(15):50-51[11]钱颖波.发展性照顾在早产儿护理中的应用[j].全科护理,2009,7(1c):241[12]毛苑兰.发展性照顾在早产儿护理中的应用[j].现代临床护理,2010,9(4):26-27[13]苏海瑕,赵婵.抚触和音乐疗法在早产儿护理中的应用[j].广西医学,2010,32(6):742-743[14]邵美仙,梁建红,陈金爱,梁婷.抚触配合鸟巢改良早产儿护理的效果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0,6(8):19-20[15]李晶,李飞.早产低体质量儿的体温管理进展[j].护理学报,2007,14(6):28-30[16] ahn hy, lee j, shin hj. kangaroo care on premature infant growth and maternal attachment and post-partum depression in south korea [j]. j trop pediatr. 2010; 56(5):342-4 [17]石安文.33例早产儿护理体会[j].当代医学,2009,15(21):123-124[18] cervasio k. the role of the pediatric home healthcare nurse [j]. home healthc nurse. 2010; 28(7):424-31 [19]毛培红,吕秀玲,丁蕾.发展性照顾在早产儿护理中的应用[j].社区医学杂志,2009,7(9):62-63[20]陈小珍,郑定容.264例早产儿的护理体会[j].现代护理,2009,6(20):105-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