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产儿的护理及新进展

合集下载

早产儿护理的进展与挑战

早产儿护理的进展与挑战

早产儿护理的进展与挑战引言:每年的11月17日是国际早产儿日,旨在引起人们对早产儿健康和福祉的关注。

1987年起,国际早产儿日开始由美国、加拿大和欧洲的儿科专业组织共同组织庆祝活动。

正文:1. 早产儿的定义和影响:早产儿是指在妊娠期不满37周的婴儿。

全球范围内,早产率在逐年上升,成为重要公共卫生问题。

早产儿面临许多健康问题和发展障碍,早期的干预与全面的护理对于他们的成长和发展至关重要。

2. 早产儿护理的进展: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早产儿的存活率和预后有了显著的改善。

先进的新生儿重症监护设备、呼吸支持和营养管理手段等技术的应用,使得早产儿的存活率大大提高。

早产儿护理从过去的简单维持生命到现在的全面发展,包括呼吸管理、温度调节、营养支持、感染预防以及早期发展评估。

通过重点关注早产儿的特殊需求,提供贴心的护理,可以帮助他们克服生理和心理上的困难,实现更好的生长和发展。

3. 早产儿护理面临的挑战:面对早产儿护理的不断进展,我们仍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早产儿的护理需要跨学科的团队合作,包括儿科医生、护士、麻醉师以及康复专家等。

有效的团队合作对于提供全面、高质量的早产儿护理至关重要。

其次,经济和资源限制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特别是在一些发展中国家。

确保早产儿获得适当的医疗设备、药物和护理资源是一个紧迫的任务。

此外,早产儿的长期发展随访和支持也是一个重要的挑战,需要建立完善的转诊与追踪机制,以及提供家庭支持和教育。

结论:国际早产儿日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思考早产儿护理进展和面临挑战的机会。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专业团队的努力,早产儿的存活率和预后在不断提高。

然而,我们仍需努力解决资源不平等和长期跟踪支持等问题。

通过国际合作和共同努力,我们可以为早产儿提供更好的护理,帮助他们实现更好的生长和发展。

早产儿的观察与护理论文

早产儿的观察与护理论文

早产儿的观察与护理论文早产儿的观察与护理早产儿是指在胎龄37周以下出生的儿童,由于其肺、心血管、神经系统等器官尚未充分发育完成,因此需要更加细致、周到的观察和护理。

本文主要介绍早产儿的观察和护理问题,帮助医护人员更好地照顾早产儿的健康成长。

一、早产儿的观察1.常规观察早产儿出生后应进行常规观察,包括测量体温、呼吸、心率、血氧饱和度、集中度等生命体征,以及观察皮肤黏膜、眼睑、手足等是否存在特殊情况,例如,是否有出血、黄疸等症状。

此外,还要观察早产儿的喂养量及尿量等情况,确保早期营养供给的充足。

2.神经系统观察由于早产儿神经系统尚未完全发育,因此需要专门观察其神经系统情况。

对于出生极早的早产儿,尤其需要密切观察其生命体征,提高警惕。

对于早产儿的神经系统可能出现的异常反应,也需要及时进行观察,考虑是否需要进一步检查。

3.口腔护理早产儿的口腔比较娇嫩,需要特别妥善护理,避免感染或者其他并发症。

应将早产儿放置在背向上的姿势下,用湿润的棉签擦拭口腔,并保持口腔干燥。

4.气管护理早产儿的气道比较狭小,容易出现阻塞等情况,在呼吸机辅助下要密切观察早产儿的呼吸状态,防止气道堵塞及呼吸困难等不良情况的发生。

在进行气管护理时,要注重器械消毒,避免感染。

二、早产儿的护理1.饮食护理早产儿出生后的第一小时内,应给予早期喂养,多次数、少量饮食,早治疗消化道功能障碍。

随着早产儿生长发展,也需要根据早产儿体重、生命体征等因素,逐步增加早产儿的喂养量,确保其生长发育。

2.皮肤护理早产儿的皮肤较为脆弱,需要进行特别护理。

在护理时,应用适宜的防护措施,避免对皮肤进行过多的反复摩擦、揉压、刺激等,可使用宝宝护肤霜、薰衣草精油等护肤品,促进皮肤的恢复和保护。

3.温度护理早产儿的体温控制比较困难,体温过低或过高均会对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在护理中应保持恒定的室温、湿度和凉度,避免过度的冷热变化,保持早产儿体温的稳定。

4.疾病护理早产儿由于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容易发生各类疾病和并发症。

早产儿的护理措施与发育评估

早产儿的护理措施与发育评估

早产儿的护理措施与发育评估早产儿出生于妊娠不足37周的婴儿,由于胚胎发育未完全成熟,早产儿面临许多健康风险和特殊需求。

为了确保早产儿的健康发育,医护人员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护理措施,并对他们的发育进行评估。

本文将介绍早产儿的护理措施和发育评估的重要性。

一、早产儿的护理措施1. 温度调节早产儿出生后,由于皮肤薄、体重轻、体表面积大,他们很容易失去体温。

因此,保持早产儿的体温至关重要。

医护人员会使用保温箱、加温灯等设备来控制早产儿的环境温度,还会为他们提供适宜的衣物和被褥。

2. 呼吸支持早产儿的呼吸系统尚未完全发育,可能需要额外的呼吸支持。

医护人员会使用呼吸机或给予氧气来辅助早产儿的呼吸,确保他们能够正常通气。

3. 饮食管理早产儿的消化系统未能充分发育,他们可能无法接受正常的喂养方式。

医护人员会根据早产儿的情况,采用母乳喂养、人工喂养或静脉喂养等方式,确保他们获得足够的营养。

4. 感染预防早产儿的免疫系统较弱,易受感染。

医护人员会严格控制干净环境,定期消毒手术器械、病房和婴儿用品,以减少早产儿感染的风险。

5. 成长发育支持早产儿的神经系统和肌肉系统仍未发育成熟,需要特殊的支持。

医护人员会提供适当的体位保持、婴儿按摩和康复训练,促进早产儿的发育和成长。

二、早产儿的发育评估早产儿的发育评估是判断他们生长与发育状况的重要手段,有助于发现早产儿可能存在的健康问题并及早干预治疗。

1. 生理发育评估生理发育评估主要观察早产儿的体重、身长、头围等指标,并与正常足月婴儿的生长曲线进行比较。

医护人员还会观察早产儿是否能够正常吸吮、起伏头部、转动四肢等,以评估他们的生理发育情况。

2. 神经发育评估神经发育评估主要关注早产儿的运动、伸展、反射等方面。

医护人员会观察早产儿在各个发育阶段是否能够达到相应的发育指标,以确定他们神经系统的成熟程度。

3. 语言与认知发育评估语言与认知发育评估主要关注早产儿的交流能力和认知能力。

医护人员会观察早产儿是否能够通过眼神交流、模仿动作等方式与他人产生互动,并关注他们的注意力、观察力和记忆力等认知方面的发展。

早产儿护理要点范文

早产儿护理要点范文

早产儿护理要点范文早产儿是指在妊娠28周(260天)之前出生的婴儿,他们出生时身体还未完全成熟,因此需要特殊的护理。

以下是早产儿护理的要点。

1.保持温暖:早产儿由于皮下脂肪较少,体温调节机制不完善,易受寒冷影响。

护理人员应确保婴儿在恒温环境下保持温暖,可以使用温床、保温箱等设备,定时监测体温,确保其稳定在适宜范围内。

2.呼吸支持:早产儿的呼吸系统还不完全成熟,可能需要呼吸支持。

护理人员需要密切监测婴儿的呼吸频率、呼吸深度和氧饱和度,并根据需要提供呼吸支持,如辅助通气或氧气供给。

3.饮食管理:早产儿的消化系统发育不完善,可能不能充分吸收和消化食物。

护理人员应根据婴儿的情况,选择合适的喂养方式,如经胃管喂养或经静脉输液。

同时,护理人员应定期监测婴儿的体重和腹部情况,确保婴儿获得足够的营养。

4.监测和管理感染风险:早产儿的免疫系统不完善,易受感染。

护理人员应密切监测婴儿的体温、呼吸频率、心率等指标,及时发现感染的迹象。

同时,护理人员应注意手卫生和消毒操作,减少感染的传播风险。

5.心理支持:早产儿可能需要长时间留院治疗,与父母的亲密接触受到限制。

护理人员应提供心理支持,为婴儿和家属提供温暖和关爱,鼓励家属参与婴儿的护理,提供必要的教育和指导。

6.婴儿发育评估:早产儿的神经发育可能存在延迟或异常。

护理人员应定期进行婴儿的发育评估,观察其运动、视觉、听觉等方面的表现,并根据评估结果制定合适的康复计划。

7.维护安全:早产儿的免疫能力差,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干扰和伤害。

护理人员应采取必要的措施,确保婴儿的环境清洁、安全,防止交叉感染和意外伤害。

8.定期复查和随访:早产儿出生后应接受定期复查和随访,以监测其生长发育和各系统功能的状况。

护理人员应协助家属安排复查和随访的事项,提供必要的指导和支持。

总之,早产儿需要特殊的护理和关注,包括保持温暖、呼吸支持、饮食管理、感染风险管理、心理支持、发育评估、安全维护、定期复查和随访等。

妇产科护理早产儿护理新进展

妇产科护理早产儿护理新进展
鼓励护理人员持续学习早产儿护理的新知识、新技术,不断提高专业水平。
05
未来研究方向与展望
早产儿护理科学研究
深入研究早产儿生理和病理机制
通过临床研究,深入了解早产儿生理特点和常见疾病的发病机制,为制定更有效的护理 方案提供科学依据。
创新护理技术和方法
探索新的护理技术和方法,以提高早产儿护理效果和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例如,开发 新型的呼吸支持设备、营养供给方式等。
早产儿护理的历史与发展
历史回顾
从最初的简单护理到现在的专业护理 ,早产儿护理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 。
护理技术的进步
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早产儿护理技 术也在不断提高,如保温箱、呼吸机 等设备的应用。
专业团队的建设
专业的医护团队是早产儿护理的关键 ,包括儿科医生、护士、营养师等。
家庭参与
近年来,家庭参与早产儿护理逐渐受 到重视,家庭式护理模式逐渐普及。
建立多学科协作机制
整合医学、护理学、营养学等多个学科资源,共同开展早产儿护理研究,以提高研究质 量和效率。
妇产科护理教育改革
完善课程设置
在妇产科护理教育中增加早产儿护理相关课程,提高护理人员对早 产儿护理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加强实践教学
通过模拟训练、临床实习等方式,提高护理人员在实际工作中应对 早产儿问题的能力。
随访与评估
定期随访早产儿,评估其生长发育状况,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问题 。
03
早产儿护理
通过保持气道通畅和稳定肺泡通 气,改善早产儿呼吸困难和低氧 血症。
机械通气
02
03
脐动脉插管
对于严重呼吸障碍的早产儿,机 械通气是必要的治疗手段,包括 常频机械通气和高频振荡通气。
系统的发育。

早产儿护理问题及护理措施

早产儿护理问题及护理措施

早产儿护理问题及护理措施一、早产儿的定义和分类早产儿是指孕期不足37周出生的婴儿,根据出生时的孕龄,可分为极低出生体重儿(<1000g)、极早产儿(<28周)、非常早产儿(28-32周)和晚期早产儿(32-37周)。

二、早产儿护理中需要注意的问题1. 呼吸道管理:由于早产儿肺泡未充分发育,易发生呼吸窘迫综合征,需要给予氧疗、呼吸机辅助通气等措施。

2. 营养管理:由于早产儿消耗能量大,而吞咽反射未完全发育,易导致喂养困难。

需要采取逐渐增加喂养量、缓慢进食等措施。

3. 体温调节:由于早产儿体表面积大,皮下脂肪少,体温调节能力差,容易发生低温。

需要加强保暖措施。

4. 消化系统管理:由于早产儿胃肠功能未完全成熟,易发生胃肠道疾病。

需要采取抗生素治疗、保持胃肠道通畅等措施。

5. 免疫系统管理:由于早产儿免疫系统不健全,易感染。

需要加强消毒措施、给予免疫增强剂等措施。

三、早产儿护理的具体措施1. 呼吸道管理(1)给予氧疗:根据血氧饱和度监测结果,调整氧气流量和浓度,使其维持在正常范围内。

(2)呼吸机辅助通气:根据患儿情况选择合适的呼吸机模式和参数,如压力支持通气、同步间歇正压通气等。

(3)体位调整:采用俯卧位或侧卧位等体位,有利于改善患儿呼吸功能。

2. 营养管理(1)母乳喂养:母乳中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和抗体,对早产儿的生长发育和预防感染都有益处。

(2)逐渐增加喂养量:从少量、频次多的喂养开始,逐渐增加喂养量和减少喂养次数。

(3)缓慢进食:采用胃管或乳头等缓慢进食方式,避免过度进食引起呕吐、腹胀等不适。

3. 体温调节(1)保暖措施:采用加温毯、保温箱等保暖措施,注意室内温度和湿度的调节。

(2)避免过度包裹:过度包裹会导致患儿出汗,影响体温调节能力。

4. 消化系统管理(1)抗生素治疗:对于存在感染症状的早产儿,需要给予合适的抗生素治疗。

(2)保持胃肠道通畅:采用定时清洁肠道、按摩腹部等措施,帮助患儿排便。

早产儿护理现状与进展

早产儿护理现状与进展

早产儿护理现状与进展早产儿是指胎龄超过28周却未满37周,出生时体重不足2500g,身长小于47cm的新生儿[1],占新生儿的比例约为12.7~20.8%,有着较高的死亡率,约15%的早产儿于新生儿期死亡[2],尤其是出生1周内[3]。

此阶段的护理一直是儿童医学护理的挑战,一方面由于早产儿各个器官发育均不成熟,生理机能较差,免疫系统功能差同时缺乏抗细菌定植能力,是医院感染的易感人群,在护理过程中容易出现很多护理的安全隐患,护理人员尤需要给早产儿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确保早产儿正常的生理、心理的健康发育;另一方面刚出生婴儿是智力发育的关键时期,良性刺激对于促进早产儿脑功能和结构的发育起着关键的作用。

从这一层面上说,精心科学的护理对于确保早产儿的存活率和健康成长至关重要,是预防早产儿疾病,保证其健康成长的重要环节。

本文就早产儿的护理进行如下综述:1 皮肤护理早产儿的皮肤娇嫩,皮肤厚度仅有成年人的十分之一,皮下脂肪薄,体温调节能力差,容易受到刺激,因此做好早产儿的皮肤护理非常重要。

首先,早产儿出生后脱离母体相对稳定的温湿度环境,比较脆弱,容易受到不同途径、不同程度的损伤,因此保持适度的温度和湿度尤为重要。

保暖可以促进早产儿血液循环,改皮肤血供,增强皮肤的抵抗力;保温可以适时弥补早产儿体温调节中枢功能的不完善。

其次,早产儿脐部是一个易被感染的部位,护理不当有引起脐部感染,甚者败血症的可能。

对于脐部护理的消毒剂,碘伏、乙醇、药膏以及清水都可以选用,自然干燥法是WHO较为推荐的脐部护理方法。

传统的气门芯摘脐和脐部残端护理方法都需要等待残端自然脱落以后,增加了脐部感染发生的几率,再次,就是臀部的护理。

早产儿的臀部由于每日都被包裹在不透气的尿片中,容易长时间的被大小便浸渍引发红臀或者尿布疹,严重者还会出现水泡。

因此需要使用柔软同时吸水性较好的尿布,保持早产儿臀部的干燥,勤换尿布。

总之,早产儿的衣着以吸水性强的棉布衣料为主,尽量避免深色或者使用过防蛀剂的衣物。

早产儿护理新进展 ppt课件

早产儿护理新进展 ppt课件

早产儿的护理技术
第一节 早产儿基础护理
∆ (二)早产儿的环境要求
3、减少光线的刺激:光线对早产儿脑部发育有很大影响,光线刺激可使早产 儿视网膜病变发生率增高,生长发育缓慢,持续性照明能导致早产儿生物 钟节律变化和睡眠剥夺。应拉上窗帘避免太阳光照射,降低室内光线,暖 箱上使用遮光罩,营造一个类似子宫内的幽暗环境。24小时内至少应保持 1小时的昏暗照明,以保证宝宝的睡眠。
6.肾脏功能:早产儿的肾小球滤过率低,尿的浓缩、稀释功能差,常有 眼睑、手背、四肢等水肿及脱水现象,加上喂养困难的护理技术
第一节 早产儿基础护理 (一)早产儿的特点
7.肝脏功能及造血系统:肝脏发育不成熟,葡萄糖醛酸转移酶不足,因 此对胆红素代谢不完全,生理性黄疸持续时间长且较重,常引起高 胆红素血症,有时甚至发生胆红素中毒性脑病。因肝功能不全易致 体内维生素K缺乏而使凝血因子合成障碍,易致出血。因肝糖原转 变为血糖的功能低,易发生低血糖。肝合成蛋白质的功能不足,易 致水肿,增加感染和胆红素脑病的危险性。血管脆弱、易出血,部 分早产儿因维生素E缺乏引起溶血。
市妇幼儿科进修汇报 易翠香
早产儿的护理技术
第一节 早产儿基础护理
(一)早产儿的特点
3.呼吸系统:①呼吸中枢发育不成熟,红细胞内碳酸酐酶缺乏,碳酸分 解成二氧化碳不足,对呼吸中枢的刺激减少。因此早产儿容易出现 呼吸不规则、呼吸暂停、常见青紫发作。②呼吸机薄弱,胸廓活动 度差,吸气无力,故呼吸浅、快,常有膨胀不良。③肺泡数量少, 肺微血管与肺泡间隙距离大,使气体交换差,易缺氧。④咳嗽反射 弱,气管及支气管内黏液不易咳出,容易引起呼吸道梗阻,产生肺 不张、肺炎。
2.减少噪声的刺激:噪声对早产儿正在发育中的大脑有很多副作用,可 引起呼吸暂停、心动过缓,心率、呼吸、血压、血氧饱和度的急剧 波动,还可带来长期的后遗症,如听力缺失和注意力缺陷多动症等。 因此,护理人员应尽力营造一个安静的环境,如说话轻柔,最好不 在早产儿暖箱或床边说话;走路轻柔;监护仪设定于最小音量,几 时回应报警,不要用力摔碰暖箱门,避免敲击暖箱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早产儿的护理及新进展
关键词早产儿护理体会新进展
凡胎龄满28周以上,不足37周,体重<2500g的新生儿,应称为早产儿。

我国早产儿在活产儿中的发生率5%~10%,美国7.1%~17.9%,国内报道早产儿死亡率12.7%~20.8%。

kdrda认为75%的围产儿死亡与早产有关,且早产儿死亡率是足月儿的20倍。

早产儿由于各脏器发育尚不成熟,免疫功能低下,出生时常伴随其他疾病,所以早产儿的护理非常重要,使早产儿平稳安全地渡过体温关、呼吸关、喂养关、感染关等。

现将对早产儿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临床资料
2007年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投入使用以来,每年收治多例早产儿,除几例因愈后极差家长放弃治疗外,其余均痊愈出院。

基本护理措施
早产儿室配备:与足月儿分开,除满足足月儿室条件外,还应配备婴儿培养箱、远红外保暖床、微量输液泵、吸引器和复苏囊等设备。

工作人员相对固定,为加强早产儿的护理管理,最好开展系统化整体护理。

维持体温稳定:早产儿体温中枢发育不完善,体温升降不定,多为体温低下,因此早产儿室的温度应保持在24~26℃,晨间护理时提高到27~28℃,相对湿度55%~65%。

维持患儿体温的适中温度根据早产儿的体重、成熟度及病情,给予不同的保暖措施:①体重<2000g 85例,尽早放入保温箱中保暖,并根据体重、日龄选
择适中温度使患儿体温维持在正常范围。

②体重≥2000g 38例,在箱外保暖,以降低氧耗量和散热量。

③病情较重者,体温<35.5℃10例,在远红外线辐射床保暖下进行抢救,床温控制在32~35℃,并将塑料保鲜膜罩在辐射床上,以减少对流散热和水分的丢失。

每2小时监测体温1次,根据患儿体温随时调节箱温及床温。

床温传感器探头暴露在适当位置,避免遮盖及掉在地上,以免床温失控,造成患儿烤伤及脱水。

合理喂养:按照早产儿的体重、月龄,参考其活动、哭闹、大小便及有无病,给予5%糖水或奶喂养。

奶喂养以母乳喂养为主。

故凡具有吸吮力的早产儿应坚持采用母乳喂养,若无母乳应专用早产儿配方奶为好。

目前多主张早期、足量喂养,一般在生后6小时开始,喂奶前先试喂糖水1~2次,无呕吐给予牛奶喂服。

维持有效呼吸:早产儿呼吸中枢及呼吸器官未发育成熟,常会发生原发性呼吸暂停现象。

有缺氧症状者给予氧气吸入,吸入氧浓度及时间根据缺氧程度及用氧方法而定,若持续吸氧最好不超过3天,或在血气监测下指导用氧,预防氧疗并发症。

呼吸暂停者给予弹足底、托背、吸氧处理,条件允许放置水囊床垫,利用水振动减少呼吸暂停发生。

预防感染:对早产儿实行保护性隔离,是护理工作中极为重要的一环。

早产儿抵抗力比足月儿更低,消毒隔离要求更高。

更应加强口腔、皮肤及脐部的护理,发现微小病灶都应及时处理。

经常更换体位以防发生肺炎。

制定严密的消毒隔离制度,严禁非专室人员
入内,严格控制参观和示教人数,超常人流量后应及时进行空气及有关用品消毒,确保空气及仪器物品洁净,防止交叉感染。

护理新进展
加强环境管理:包括保持适宜的环境温度,减少噪音的刺激,减少光线的刺激,减少疼痛的刺激等。

疼痛对新生儿,尤其是接受大量致痛性操作的早产儿和危重儿,可造成一系列的近期和远期不良影响,应引起临床重视,并给予相应的干预措施,包括:护理时尽量减少操作;在执行侵入性治疗如打针、抽血或吸痰的操作时,应给予肢体支持(一手握住婴儿的双膝将双腿靠近躯体,另一手掌轻压上肢使其靠近前胸)使其形成屈曲体位;尽量减少对肢体的捆绑;在祛除胶布、电极等黏贴物时应使用祛除剂以减轻不适感;抚触、非营养性吸吮(安慰奶嘴)也能减轻疼痛感;必要时使用止痛剂。

促进智力及生长发育的护理:随着早产儿救治水平的不断提高,特别是极低体重儿,治愈后其智力及生长发育较正常同龄儿低,生活质量可能有所下降。

为早产儿提供近似子宫内环境的需求也逐步增长,现代概念的抚触术除了其医疗功能外,在早产儿更多地体现在通过对皮肤感官温和的刺激代替宫内温柔的相拥,促进婴儿智力及生长的健康发育。

在患儿恢复期开展婴儿抚触,3次/日,每次15分钟,由上至下轻轻按摩,并将这一技术仔细传授给患儿家长,并坚持每个月随防1次。

婴儿抚触在国内及国外均已被证实可以提高患儿的生长及智力发育,可减少后遗症,缩短住院时间,减少医
疗费用,并为提高患儿生活质量打下良好基础。

对父母的心理支持:父母往往认为早产儿易于出现各种健康问题,而产生较重的心理负担。

医务工作者应该给早产儿母亲更多的支持,可以通过开设网上和电话咨询,定期举办早产儿健康讲座,或制定宣传小册子等途径来为早产儿父母提供一些方便快捷的医
疗资源,从而减轻他们的心理负担。

另外,医务人员要在早产儿住院期间为他们提供一些有益的帮助,如允许父母1~2次/日进入nicu参与护理他们的婴儿。

这种护理方式在发达国家已广泛实施,而国内目前只允许病情危重的新生儿的父母入内探视。

促进亲子关系建立:婴儿在抚育过程中有被触摸、拥抱及关注的需要。

亲子之间亲密的接触对于父母和婴儿都十分重要,尤其是出生后数周内亲子间互动,对于日后亲子关系建立有深远的影响。

母子间的亲密感主要通过亲密行为表现出来,包括:触摸、亲吻、拥抱、面对面注视。

护理人员必须了解亲子之间亲密感的重要性,并设法提供促进亲子关系建立的途径,鼓励亲密行为的表达。

出院指导
患儿出院前向其父母详细的出院指导。

包括体温监测,正确的母乳喂养方法,监测体重,如何观察病情,预防感染措施,查体及疫苗接种,新生儿护理知识,神经精神发育指导,保证出院后小儿生存质量。

由于早产儿各器官发育不成熟,功能低下,易并发各种疾病,故对早产儿护理非常重要,早产儿室实行24小时专人护理,并利
用各种仪器监护,及时了解病情变化,及时评估病情,并制定和实施各种护理计划、护理措施终止病情进一步发展,减轻机体的损害程度,保证高水平的护理质量。

根据早产儿的特点,通过一系列的护理措施以及先进仪器设备和精湛的技术,提高了早产儿的存活率。

早产儿是一个极其脆弱的群体,医务人员为其提供良好的医疗护理,对提高早产儿存活率及日后的生活质量有着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全汉珍,黄德珉,官希吉.实用新生儿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92-193.
2 潘丽晖,张苏坚.早产儿护理探讨[j].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05,2(5):407.
3 张家骧,魏克伦,薛兴东.新生儿急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102.
4 张教花,张秀芹.极低体重儿的重症监护[j].护理研究,2004,18(3):511.
5 覃桂荣.抚触对婴儿社会适应能力影响的研究.护理研究,2005,19(2):201-202.
6 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26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