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昔洛韦两种给药法治疗带状疱疹的疗效比较
阿昔洛韦与聚肌胞治疗带状疱疹的疗效观察

阿昔洛韦与聚肌胞治疗带状疱疹的疗效观察带状疱疹(herpes zoster),也被称为生蛇病,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aricella-zoster virus,VZV)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
该疾病主要通过近距离直接接触或呼吸道飞沫传播,导致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及其后的带状疱疹。
带状疱疹的主要症状为水疱样皮疹伴有神经痛,红斑疱疹沿着神经节分布的皮肤区域形成。
在带状疱疹的治疗中,阿昔洛韦和聚肌胞是最常用的药物。
这两种药物有着不同的作用机制和疗效。
在以下观察中,我们将比较和评估阿昔洛韦和聚肌胞在治疗带状疱疹中的疗效。
1. 阿昔洛韦的作用机制及疗效观察阿昔洛韦是一种抗病毒药物,属于核苷类似物。
它通过抑制病毒DNA聚合酶而抑制病毒复制,并阻断病毒在细胞内的复制和传播。
阿昔洛韦主要用于治疗带状疱疹和疱疹性角膜炎。
根据多项临床研究的结果表明,阿昔洛韦治疗带状疱疹的疗效显著。
在一个随机对照研究中,将303名患有带状疱疹的患者随机分为阿昔洛韦治疗组和安慰剂组,观察其临床疗效。
结果显示,阿昔洛韦组的疱疹愈合时间明显缩短,症状缓解更为明显,神经痛缓解更快。
这些研究结果表明,阿昔洛韦对带状疱疹的治疗效果较好。
2. 聚肌胞的作用机制及疗效观察聚肌胞是一种抗病毒药物,可以有效抑制多种病毒的复制。
其作用机制是通过与病毒DNA聚合酶结合从而抑制病毒的复制。
聚肌胞主要用于治疗带状疱疹和流行性感冒。
一项观察性研究比较了聚肌胞和阿昔洛韦在治疗带状疱疹中的疗效。
研究结果显示,聚肌胞治疗带状疱疹的疗效与阿昔洛韦相当,两者的疱疹愈合时间和神经痛缓解时间无显著差异。
这表明聚肌胞也是一种有效治疗带状疱疹的药物。
3. 阿昔洛韦与聚肌胞的比较和选择根据目前的研究结果,阿昔洛韦和聚肌胞在治疗带状疱疹中的疗效并无明显差异。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两种药物可以互相替代。
具体选择哪种药物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决定。
在选择药物时,可以考虑以下因素:- 患者的身体状况:例如是否有肝肾功能损害等;- 老年患者:聚肌胞可诱导病毒耐药,对老年人来说不太适合;- 孕妇和哺乳期妇女:由于药物通过乳汁分泌,可能对婴儿造成不良影响。
阿昔洛韦不同给药频度对带状疱疹疗效的影响

・
经验 交流 ・
阿昔 洛 韦不 同给药 频度 对 带 状疱 疹 疗 效 的 影 响 .
吴大兴 林爱 华 虞海 燕 潘 丹红 岑 建 萍 周 强 叶俊
带状疱 疹是 一种 常见 的病毒性 皮肤 病 ,呈带 状 痛 的变化 情况 的记 载 ,包括 入 院治疗后 新疹 停止 发 分 布的成簇 性水 疱及伴 随 的神经疼 痛 为主要 特征 。
出的时间 ( 止 时间 ) 疱 、皮疹 结痂 消退 的时间 以及神
抗病 毒治疗 是最 主要的治疗 措施 , 阿昔 洛韦 、 伐昔 洛 经痛 缓解 的时 间等 。 根据 阿昔 洛韦不 同的给药频 度 , 韦 、泛昔 洛韦 等抗病毒 药物 对控制 急性 期带 状疱 疹 将病 例分 为每天 2次组 和每 8 h一次 组 , 疼痛测 定方
维普资讯
全科医学临床与戟 行 20 5月 节 5苦嘞 3l li| }I d 『 『C nr r-c _ !( .、15 ^l3 07 l i ̄l= fl l eea IatP 、 { {C n・ I 『 1 l ・ I I'(i 1 (1 . 『 )7 [ l _
1 1 一 般 资 料 抽 取 浙 江 大 学 附 属 邵 逸 夫 医 院 2 结 果 . . 19 97年 1 至 2 0 月 0 6年 4月期 间入 院的 带状 疱 疹 住 2 1 临床 资料 比较
.5 。 痛觉 的神 经系统 疾病 , 引起疼痛 的其他 胸肺 、 可 软组 0 0 )
以及病程 录里 关于 治疗开 始后 每 1患 者皮 疹 和神经 3
者 的性别 、 龄 、 年 神经痛 的程度 、 病期 ( 发病 到入 院 m , 从 g 2次/d 并应 用神经 营养 药物 , , 如维生素 B 、 。 6B
阿昔洛韦治疗疱疹,效果好吗

阿昔洛韦治疗疱疹,效果好吗
疱疹是病毒感染引起的疾病,不仅会威胁身体的健康,还会让患者的心理很受打击,特别是生殖器疱疹,会伤害患者的自尊心还有可能传染给另一半,要积极治疗,阿昔洛韦治疗疱疹是常见的方法。
一、阿昔洛韦为一种合成的嘌呤核苷类似物。
主要用于单纯疱疹病毒所致的各种感染,可用于初发或复发性皮肤、粘膜,外生殖器感染及免疫缺陷者发生的HSV感染。
为治疗HSV脑炎的首选药物,减少发病率及降低死亡率均优于阿糖腺苷。
还可用于带状疱疹,EB病毒,及免疫缺陷者并发水痘等感染。
局部仅用于皮肤,阿昔洛韦的皮肤吸收较少。
二、体外对单纯性疱疹病毒、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巨细胞病毒等具抑制作用。
当进入疱疹病毒感染的细胞后,与脱氧核苷
竞争病毒胸苷激酶或细胞激酶,药物被磷酸化成活化型阿昔洛韦三磷酸酯,然后通过二种方式抑制病毒复制:
1、干扰病毒DNA多聚酶,抑制病毒的复制;
2、在DNA多聚酶作用下,与增长的DNA链结合,引起DNA 链的延伸中断。
通过这两种作用可以将病毒的DNA复杂进行破坏,从而破坏病毒的生存环境,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所以可以治疗单纯疱疹病毒感染,带状疱疹,通过口服用于免疫功能正常者带疱疹和免疫缺陷者轻症病例的治疗。
注射剂用于免疫缺陷者严重带疱疹病人的治疗。
通过上述可以知道,阿昔洛韦能够治疗疱疹,并且作用迅速,疗效确切。
常规与大剂量阿昔洛韦治疗带状疱疹临床疗效对比

常规与大剂量阿昔洛韦治疗带状疱疹临床疗效对比摘要:目的:在对带状疱疹患者进行治疗中应用不同剂量的阿昔洛韦,并对其临床的治疗效果进行观察。
方法:将带状疱疹患者随机地分为3组,分别应用800mg、400mg以及200mg,分别将其设定为A、B、C三组,在经过一周的治疗后,由护理人员对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生活质量,疼痛情况,不良反映情况以及睡眠质量进行进行观察并对比。
结果:在经过一周的治疗后,A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明显要高于其他两组患者(P<0.05),在用药1天、3天、5天以及7天后三组患者的生活质量,疼痛情况以及睡眠质量均存在着显著性的差异(P<0.05),且A组患者明显要优于其他两组(P<0.05),3组患者在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方面无显著性的差异。
结论:在一定的范围内对患者应用大剂量的阿昔洛韦能够获得更为理想的临床治疗效果,值得应用并推广。
关键词:常规;大剂量;阿昔洛韦;带状疱疹;临床治疗效果带状疱疹是一种由于水痘带状疱疹病毒而导致的急性炎症性的皮肤疾病,神经痛,皮肤炎症以及水疱是其在临床中的主要表现症状,若不对其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将会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极大的影响。
我院通过将带状疱疹患者分为三组进行临床调查与研究,具体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自2013年11月至2014年11月间在我院进行治疗的带状疱疹患者共计240例,在征得患者本人及其家属的同意后对其进行临床调查与研究。
将带状疱疹患者随机地分为3组,分别应用800mg、400mg以及200mg,将其设定为A、B、C三组,A组92例患者中有男性患者52例,女性患者为40例,患者年龄在22岁至5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7.04±12.95)岁,患者病程在1天至7天之间;B组72例患者中有男性患者42例,女性患者为30例,患者年龄在21岁至59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6.75±13.59)岁,患者病程在1天至7天之间;C组76例患者中有男性患者442例,女性患者为32例,患者年龄在20岁至54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6.98±14.09)岁,患者病程在1天至7天之间。
重组人干扰素α2b软膏和阿昔洛韦凝胶治疗带状疱疹63例疗效对比分析

重组人干扰素α2b软膏和阿昔洛韦凝胶治疗带状疱疹63例疗效对比分析带状疱疹是临床常见病,常突然发生,集簇性水泡(红色斑丘疹),排列成带状,沿一侧周围神经节分布区出现。
伴有强烈疼痛,多数患者有持续性疼痛,往往在皮疹痊愈后疼痛仍不消失。
本病前期症状为沿神经干周围之疼痛约持续三日,且多合并所属淋巴结肿胀疼痛。
皮疹为连续性带状或斑状,沿神经分布出现在一至数个结节,初期为隆起性红斑,迅即形成一群有中心脐窝状大小水疱,渐渐为血疱乃至脓疱,最后覆盖有坏死性痂皮。
常侵犯腰胁部,胸部,颈部,脸部及大腿内侧面,一般不超过正中线,(非常少数病情严重,或体力极度差患者偶会越过正中线,形成两侧皆有的现象)。
胸部及腹部带状疱疹之分布,明显地终止在中线,绝无蔓延至对侧可能,此点为诊断特征。
侵犯至三叉神经、颈部或腰骶部则有时会造成诊断上的困扰。
感染带状疱疹病毒后,病程长,对病人带来的痛苦大,治疗不及时可威胁患者生命。
临床治疗以防止继发感染,抗病毒及对症治疗为主,旧法治疗方法有用抗病毒药物阿昔洛韦(无环鸟苷)口服或静滴,或阿糖胞苷静滴。
聚肌胞2mg/次,1周2~3次肌肉注射。
止痛剂可选用消炎痛、卡马西平(0.1g,1日3次)、甲腈咪胍等。
严重的尚可作普鲁卡因局部封闭、维生素B1、B12等亦可酌情应用。
静脉滴注或肌肉注射患者顺应性差,治疗效果不明显。
重组人干扰素α2b软膏主要成分为干扰素,目前临床上也逐渐用于治疗带状疱疹。
现通过用重组人干扰素α2b软膏和阿昔洛韦凝胶新老二种治疗药物临床疗效的比较,说明各自的优缺点,为临床更好治疗带状疱疹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来自本院皮肤科门诊患者63例,男35例,女28例,年龄24-65岁,平均43岁。
63例均符合《皮肤与性病学》带状疱疹临床诊断标准(局部皮肤初起为不规则的红斑,继则出现数片成群粟粒至绿豆大的丘疹、丘疱疹,迅即变为水疱。
损害集群存在,常排列成带状,各簇水疱群之间隔以正常皮肤,数日后水疱内浑浊化脓或部分糜烂,最后干燥结痂)[2]。
中药联合阿昔洛韦治疗带状疱疹的疗效观察

中药联合阿昔洛韦治疗带状疱疹的疗效观察摘要目的分析中药联合阿昔洛韦治疗带状疱疹的疗效。
方法83例带状疱疹的患者,随机分为中西药结合组(42例)和西药组(41例)。
西药组只用单纯的西药抗病毒治疗,中西药结合组在西药组的基础上给予中药治疗。
比较两组治疗效果。
结果中西药结合组的总有效率为95.24%,西药组的总有效率为70.73%,中西药结合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西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均没有发现明显的不良反应。
结论中药治疗联合阿昔洛韦治疗带状疱疹效果显著,不良反应较少,临床可以推广使用。
关键词中药;阿昔洛韦;带状疱疹带状疱疹属于皮肤科比较常见的一种疾病,临床上发病率和并发症发生率都比较高,给患者的生活、学习带来很大的痛苦[1]。
因此,对此病及时的诊断和治疗非常重要。
带状疱疹主要是病毒感染,在临床上主要给予抗病毒药物进行治疗,但效果并不十分理想。
目前,采用中药按照特有的中医理论对此病进行治疗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本文就中药联合阿昔洛韦治疗带状疱疹的疗效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选取2014年本院门诊皮肤科治疗的确诊为带状疱疹的患者83例,随机分为中西药结合组(42例)和西药组(41例)。
中西药结合组中男20例,女22例,年龄16~62岁,平均年龄(38.11±8.61)岁,平均病程(5.21±1.31)d;西药组中男18例,女23例,年龄18~64岁,平均年龄(37.11±8.61)岁,平均病程(5.31±1.41)d。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两组均给予常规的抗病毒治疗:①阿昔洛韦片,0.4 g,3次/d,口服;维生素B 1片,20 mg,3次/d,口服;②阿昔洛韦软膏,外涂患处,2次/d。
中西药结合组在此基础上给予中药治疗,处方组成:柴胡10 g,川楝子10 g,甘草10 g,红花15 g,鸡血藤15 g,桃仁15 g,菊花15 g,水煎服,1剂/d,2次/d。
阿昔洛韦片治疗带状疱疹疗效观察

中国卫生产业·第八卷·第八期阿昔洛韦片(AciclovirTablets),主要成分为阿昔洛韦,其化学名称为9-(2-羟乙氧甲基)鸟嘌呤。
分子式:C8H11N5O3,阿昔洛韦片为合成的核苷类抗病毒药[1]。
体内和体外对单纯性疱疹病毒I型(HSV-1)、II型(HSV-2)及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均有抑制作用。
细胞培养结果表明,阿昔洛韦片对抑制HSV-1病毒的作用最强、其次为HSV-2和VZV病毒。
笔者应用阿昔洛韦片治疗带状疱疹获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2009年12月至2011年1月我中心收治的带状疱疹患者152例随机分为2组,其中治疗组75例,男39例,女37例;年龄21~79岁,平均年龄50岁;对照组76例,男40例,女36例;年龄20~78岁,平均年龄49岁。
2组在年龄、性别及病情轻重等方面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1.2.1 用阿昔洛韦片治疗(治疗组)采用山西津华晖星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的阿昔洛韦片,规格:0.1g×12片/板×2板,全国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34044,用量口服,1次0.8g,1d5次,共7~10d。
肾功能不全的成人患者应适当减量;1.2.2 中药治疗方法(对照组) 带状疱疹属于寒湿邪气被真阳驱赶外泛于皮肤的表现,出现红疹或水泡的属于真阳将寒湿邪气。
可分型治疗。
(1)热盛型。
患者临床症状:患者皮肤潮红,疱壁紧张,灼热刺痛形成红粟,口渴、口苦咽干、烦躁易怒、大便干结、小便短赤、舌质红、苔薄黄、脉滑数。
治法:疏肝泻火、清热利湿。
药物组成:赤芍9g、黄苓8g、胆草9g、木通6g、川柬9g、大黄9g、柴胡9g、车前子9g、当归9g、茜草9g。
(2)湿盛证。
患者临床症状:皮肤淡红起水泡,破后糜烂渗出,泡壁松弛,疼痛较轻,口渴而不欲饮,纳差或食后腹胀,大便溏,舌质淡白体胖,脉沉缓而滑。
治法:清热燥湿、理气和中。
两种方案治疗带状疱疹效果对照观察

两种方案治疗带状疱疹效果对照观察带状疱疹为一种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所引起的急性炎症性皮肤病,特点为单侧性,沿神经分布,呈带状分布基础上簇集水泡,病程一般为2周。
笔者采用联和治疗的方案疗效显著,并设口服伐昔洛韦治疗作为对照组,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 92例均为我医院门诊患者,其中男43例,女49例。
在年龄、性别、病情、发病部位、治疗经历及病情严重程度上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对照组给予伐昔洛韦片0.39,每天2次,口服;维生素B1片20mg,每天3次,口服。
皮损严重者,同时口服强的松片5mg,每天3次;阿昔洛韦霜,每天5次,外搽患处。
神经痛不能耐受者给予芬必得口服。
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结合局部紫外线照射治疗,采用直接照射局部病灶和疼痛点的方法。
1.3疗效标准[1] 经过14天治疗观察记录。
痊愈:皮损完全消退,疼痛消失;显效:皮损消退75%~99%,疼痛基本消失;有效:皮损消退50%~74%,疼痛减轻;无效:皮损消退<50%,疼痛无减轻。
痊愈+显效+有效的百分比为总有效率。
1.4统计学分析所得数据应用SPSS12.5软件包分析,用X2进行经验。
2 结果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93.48%、63.04%,前者优于后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两组治疗效果比较n(%)注:两组治疗效果相比较χ2=12.52,P<0.05。
3 讨论3.1带状疱疹的发病机理现代医学认为带状疱疹系水痘原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引起,病变累及神经和皮肤,是一类沿周围神经分布群集疱疹及神经痛为特征的病毒性皮肤病,其治疗应以抑制病毒复制及减轻患者疼痛为主。
神经痛为本病的特征之一,尤其是老年带状疱疹患者发生率高。
疼痛的程度往往随年龄增大而加剧,甚至难以忍受。
因此早期应积极治疗,病情延误后更易形成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且治疗效果差。
常规的治疗方法多以内服、外敷药物以达到消炎、止痛的作用,临床病程长,效果不理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12结果
万乃洛韦组:止疱时间215?115天,结痂时间418? 115天,止痛时间517?114天,均明显短于聚肌胞组(316 ?118天,715?213天,1015?216天)(P<0105,P<0101, P<01001)。
万乃洛韦组痊愈31例,显效2例,有效2例,无效1例;聚肌胞组分别为7例,5例,3例,7例。
前者总显效率9117%,后者为5415%,有高度显著性差异(P< 0101)。
其中万乃洛韦组有1例72岁患恶性淋巴瘤者,其右肩至右手背出现成簇水疱,呈带状分布,伴针刺样剧痛,夜不能寐。
予万乃洛韦013g口服,每日2次,当晚疼痛减轻,睡眠改善,次日止疱,皮损处胀痛缓解,第6天水疱干涸,开始结痂。
聚肌胞组有2例发生后遗神经痛,万乃洛韦组无1例,治疗期间,两组均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
3讨论
万乃洛韦,是阿昔洛韦的前体,口服吸收后在体内迅速而彻底地转化为阿昔洛韦,其生物利用度为阿昔洛韦的3~ 5倍。
通过临床应用,我们认为万乃洛韦在治疗带状疱疹方面有以下优点:(1)疗效高。
万乃洛韦组总显效率为9117%,明显高于聚肌胞组(5415%),(P<0101);(2)止痛快。
万乃洛韦组最短止痛时间仅为1天;(3)疗程短;
(4)服药次数少,患者易接受。
说明万乃洛韦治疗带状疱疹疗效更佳。
综合疗法治疗头面部带状疱疹30例
刘随(湖北省随州市中心医院皮肤科441300)
中图分类号:R751105;R75211+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1310(2003)01-0023-01
头面部带状疱疹疼痛剧烈并发症多。
我科自1993年至今收住30例患者治疗取得较好效果。
现具体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1一般情况年龄:14~65岁,平均4812岁,病程:5 ~14天,平均518天,男18例,女12例,伴高血压者9例。
112临床表现均诊断为头面部带状疱疹,均伴有同侧角(结)膜炎,均伴同侧耳后淋巴结及下颌淋巴结肿大。
2治疗方法
211全身用药病毒唑015g、Vi tC310、先锋霉素V3-4g、地塞米松715-10mg(逐渐减量)静滴;肌注:VitB1100mg、VitB12500mg、每日一次、丙种球蛋白:300mg三天一次,高血压者给予心痛定10mg日一次口服。
212局部用药庆大霉素32万U加生理盐水500ml混合持续湿敷,皮疹结痂后给新氢松膏外用,日二次,无环鸟苷眼水点眼,二小时一次。
3结果2例后遗神经痛达到2月,其余28例皮疹、疼痛在1月内消退。
4讨论头面部带状疱疹由于水痘)带状疱疹病毒侵入三叉神经半月神经节、面神经膝状神经节及颈神经节所致。
由于解剖关系易产生全眼球炎至失明、脑膜炎、脑炎、kamsay -Hunt综合征等严重并发病。
临床治疗应积极主动,以止痛、消炎、防止继发感染、缩短病程为原则。
头面部带状疱疹112若无明显禁忌症,应早期内用皮质激素。
激素可减轻受累神经根及皮肤炎症阻止病毒对受累神经节和神经纤维的破坏作用,可减轻疼痛防止后遗症。
丙种球蛋白能增强机体免疫力,由于被动免疫使病毒受到抑制。
头面部带状疱疹由于疱疹密集,甚至出现大疱、面积较大,同时患者免疫较低易继发细菌感染。
给予先锋霉素V可治疗或阻止细菌感染。
由于甲紫有颜色,患者不愿外用于头面部。
同时甲紫易产生痂下积脓不利皮疹愈合,庆大霉素生理盐水持续湿敷可减轻灼痛、促进疱疹吸收、对疱疹有清洁引流作用,有利皮疹愈合。
参考文献
112杨磊,苏长海.头面部带状疱疹的神经系统并发症及处理1J2.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1995,4:211.
收稿日期:2001)06)12
阿昔洛韦两种给药法治疗带状疱疹的疗效比较
张录梅(陕西省汉中市中医院皮肤科723000)
中图分类号:R97817;R75211+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1310(2003)01-0023-0223
皮肤病与性病2003年第25卷第1期
阿昔洛韦是治疗疱疹类病毒感染的较新型药物,作用较强,口服法副作用较低。
自1999年始,我们采用静脉给药法。
将临床接诊的130例带状疱疹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一组采取静脉滴注阿昔洛韦,一组采取口服阿昔洛韦,日药量相等,观察临床效果及毒副作用。
现总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1临床资料我科经确诊的带状疱疹130例均为发病5天以内未经治疗者。
随机分两组,一组采取静脉给药,一组采取口服给药。
男56例,女74例,年龄16~70岁,平均年龄43岁。
病灶发生在胸背、腰肋者分别为58例和34例,余为头面颈项及四肢部位。
112给药方法
11211静脉给药阿昔洛韦成年人一次剂量500mg,一日两次,两次之间间隔八小时。
每次滴注在一小时以上,连续给药7天,观察疗效。
1121111注射液的配制法阿昔洛韦500mg用20ml注射用水或生理盐水溶解,然后加入200ml平衡液中,滴注前临时配制。
1121112平衡液的配制法生理盐水、5%葡萄糖、5%碳酸氢钠按28B9B3进行配制。
所用阿昔洛韦由武汉普生制药厂提供。
11212口服给药阿昔洛韦100mg/片,2片/次,5次/日;连续服药7天,观察疗效。
阿昔洛韦片由湖北康纳制药有限公司提供。
两组均同时肌肉注射VitB12500L g,每日一次。
外用双冰片炉甘石洗剂。
113疗效判定标准痊愈为疼痛消失,红斑消退,皮疹全部结痂,大部分脱落;显效为大部分红斑消退,皮疹结痂愈合达70%以上,疼痛明显减轻;有效;疼痛减轻,红斑消退一半以上,皮疹结痂愈合在30%~70%之间;无效:疼痛略有减轻,红斑消退少于一半,皮疹结痂愈合在30%以下。
2治疗结果静脉组疼痛缓解时间1天,无新疹出现0天,开始结痂时间为第2、3天,大部分从第5、6天起开始脱痂;口服组疼痛缓解时间为第2、3天,无新疹出现1~3天,开始结痂时间为第4、5天,两组治疗结果有明显差异。
详见附表。
附表二种方法治疗带状疱疹疗效统计1例(%)2例数痊愈显效有效无效总有效率
静脉组65213680100
口服组6592824147815
治疗过程中口服组有个别患者出现轻微胃肠不适,静脉组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
两组均在疗前疗后进行血、尿、大便常规、肝、肾功能检查未见异常变化。
3讨论
阿昔洛韦为广谱抗病毒药,对疱疹病毒活性较大,在体内磷酰化后,能抑制DNA多聚酶并掺入病毒DNA中,从而抑制了病毒DNA的合成。
阿昔洛韦治疗带状疱疹,疗效肯定。
尤其是静脉给药避免了口服胃肠道吸收不完全的缺点,能快速控制病情,减轻疱疹病毒对神经的损害,从而减轻后遗神经痛或不遗留神经痛。
而且阿昔洛韦静注越早,后遗症就越轻甚至没有后遗症。
阿昔洛韦静注据我们观察,没有发现不良反应。
故临床应推广静脉给药。
静注液在配制时要严格按要求进行,才能保证阿昔洛韦发挥其抗病毒的最大活性。
另外,阿昔洛韦按常规用量,成人一次5~10mg/kg,一日三次,本组治疗采取一日两次,取得较满意的临床效果,且优于口服组,用药量小是否为未发生毒副作用的原因。
望同道共同商榷。
高压氧治疗带状疱疹疗效观察
伊和姿1,严如珍1,吴玉琴1,李裕梅2
(11上海复旦大学金山医院皮肤科200540;21上海复旦大学金山医院高压氧科200540)
中图分类号:R45416;R75811+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1310(2003)01-0024-02
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本病虽是自限性疾病,但由于病毒侵犯神经和皮肤,临床除了出现皮损还可产生疼痛,部分病人疼痛剧烈,难以忍受,持续时间长,所以治疗的关键在于如何减轻病人疼痛,促使皮损消退以缩短病程。
在高压氧下,氧分压增加,神经组织有氧代谢旺盛,促进神经组织炎性水肿消退,可有效地减轻疼痛,控制症状,根据这一机理,我们应用高压氧来治疗带状疱疹,目的在于加快皮损消退和减轻神经痛,共治疗30例,并与对照组(常规药物治疗)进行观察比较。
1资料与方法
111临床资料确诊为带状疱疹患者共60例。
11111治疗组30例,男16例,女14例,年龄10~78岁,平均年龄46192岁。
皮疹部位:躯干部16例,头面颈部9例,四肢4例,肚旁1例,30例均伴有疼痛。
11112对照组30例,男16例,女14例,年龄19~82岁,平均年龄4419岁。
皮疹部位:躯干19例,头面颈5例,四肢6例,伴疼痛27例,无自觉症状2例,1例伴痒感。
112治疗方法
24J Dermatology and Venereology,2003,Vel25,No.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