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论复习课件.ppt

合集下载

2025届高考一轮复习:文言文教材回顾《六国论》课件

2025届高考一轮复习:文言文教材回顾《六国论》课件
为:治理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 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是又在六国下矣。
而:但是 以:介词,凭借 故事:旧事,前例
苟:如果 从:跟随

①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 ②沛公兵十万,在霸上。 ③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④上兵伐谋,其次伐交。
易:轻易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 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 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礼:礼敬,名作动 势:势力,形势 劫:威胁、胁迫 日、月:每天、每月,名作状
下咽:咽下喉咙 积威:积久而成的威势
迁灭:灭亡 迁,变迁、流放 与:亲附,结交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 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 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 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 用武而不终也。
始:起初 斯:这 再:两次
义:坚持正义,名作动
始:才
速:招致
洎(jì):及,等到
诛:被杀死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 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 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 较,或未易量。
殆:几乎
智力:智谋和国力
诚:实在
向使:假使ຫໍສະໝຸດ 爱:爱惜。数,天数、命运
理:与“数”同义
当:“倘”,倘若
或:也许。
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战国策·周策》)
二、用作连词。 (一)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

《六国论》PPT课件

《六国论》PPT课件
2、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 亡。 有这样的形势,却被秦国积久而成的威势所胁迫,土地天 天削减月月割让,以致于走向灭亡。
• 姜尚渭水钓鱼 • 秦琼长安卖马 • 苏武北海牧羊 • 张飞蜀都卖肉 • 诸葛亮隆中种菜 • 关羽荆州卖豆腐
嬴政吞并六国(苏轼)
探一探
任务一
“向课文学写作”课文就是学习的本质,为了更好 的探究六国破灭的原因,请你化身为六国国君之一, 回望这段历史,请阐述一下本国灭亡的原因。(结合 文本和史实小组交流讨论)
现实意义
历史照进现实
六国灭亡已经成为历史,在新的形势下, 我们从六国破灭的故事学到了什么?
15
总结
本文借六国灭亡的历史教训,告诫


理 北宋统治者要吸取历史教训、不能重

交 融
蹈覆辙。作者借古讽今,体现了中国
讽 今
传统知识分子,在国家命运面前的深
深忧患之情和责任担当意识。
课后作业
作业
1、背诵全文。 2、完成《秦亡论》为题的作文。(不少于800字)
六国论
苏洵
素材积累
1、上下同欲者胜,同舟共济者兴。 适用主题:团结互助、同心协力 2、失于一物之细,疏于一事之微。 适用主题:注重细节、防微杜渐 3、心有所畏方能行有所止,严以修身方能严以 律己。 适用主题:心怀敬畏、演绎律己
唐太宗李世民在其明相魏征去世后, 感慨的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 明得失。”
回顾重点文言知识。


1、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先例,旧事
2、率赂秦耶?
全部、一概
3、日削 月割 一天天地;一月月地 名词作状语

16.2《六国论》课件 (共56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ppt

16.2《六国论》课件 (共56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ppt
弥、愈:更加。
判:确定,断定。 译文:既然如此,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强暴的秦国的欲望没 有满足,六国送给秦国土地越多,秦国侵犯六国就越急迫。所以, 不用作战,谁强谁弱谁胜谁负已经确定了。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 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至于:以致
颠覆:灭亡。 以:用。 固:本来。 然:这样。 事:侍奉。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较:与……比较。 之: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而:因果承接。 其实:它的实际数目。
译文:把秦国受贿赂所得到的土地,与战胜而得到 的土地比较,(前者)实际数目多百倍。
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 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所亡:所丢失的土地。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于:跟,对。 再:两次。 而:连词表并列。却:使……退却,使动。 赵尝五战于秦:介词短语后置句。
译:赵国曾经与秦国交战五次,打了两次败仗,三次胜仗。后 来秦国两次攻打赵国,(赵国大将)李牧接连打退秦国的进攻。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割:割让。
然后:这样以后。 安:安稳。 寝:休息,睡觉。 而:可是,转折连词。
译文:今天割让五座城,明天割让十座城,这样以后才能得 到一夜的安睡;第二天起来一看四周边境,秦国的军队又到了。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 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然则:既然这样,那么。
厌:通“餍”,满足。 奉:献,送。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终:最后。 迁灭:灭亡。 与:亲附、亲近。
译:齐国不曾贿赂秦国,(可是)最后也随着五国 灭亡,为什么呢?这是因为齐国亲附秦国而不帮助五国。

《六国论》优秀PPT课件

《六国论》优秀PPT课件
• 1、暴霜露 “曝”,曝露 • 2、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通“倘”,倘若 • 3、暴秦之欲无厌 通“餍”,满足 • 4、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通“勿”,不要
21
古今异义
• 1、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 古义:它实际上的数量 今义:实际上
• 2、思厥先祖父
古义:祖辈和父辈
今义:父亲的父亲
• 3、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形容词,适合,得当
然后得一夕安寝

动词,获得
35
文言虚词
•而 •之 •以 •为 •其 •则 •与
36
文言虚词



(1) 连词,表因果。 赂秦而力亏

(2) 连词,表修饰。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

(3) 连词,表转折。 而秦兵又至矣/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与赢而不助五国也/燕虽小国而后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而为秦人积
在苏洵看来,六国破灭的原因是什么?
开门见山,直陈观点
六国破灭, 弊在赂秦
(1)赂秦而力亏 (2)不赂者以赂者丧


7
六国破灭,弊在赂秦
小邑 得百倍
大城 失百倍
数量上
对 大欲 得难
有限
大患 献易 无厌
程度上
比 奉繁
侵急
不尽
不灭
道理上
赂 秦 力 亏 , 破 灭 之 道
8
不赂者以赂者丧
齐、燕、赵并不“赂秦”,其灭亡的原因是什么?
48
2024/10/15
49
12
• 老泉论六国之赂秦,其实借论宋赂契丹之事,
而卒亡于此,可谓深谋先见之识矣。

《唐宋文举要》甲编卷八引

《六国论》一轮复习教学PPT课件(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六国论》一轮复习教学PPT课件(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F、而从六国破灭之故事
前例、旧事。今指真实的或虚构的有人物有情节的事情。
• 2、指出下列句子中词类活用情况
• A、日割月削
“日”“月”,名词作 状语
• B、以地事秦 名词“事”带宾语“秦”,用作动词:侍

• C、义不赂秦 “义”,用作状语:坚持正义
• D、不能独完 完,形容词用作动词:保全。
• E、李牧连却之 却,动词使动用法,使------退却;击退。
2、向使三国各爱其他,齐人勿附于秦,刺 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 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3、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 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 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1、六国的灭亡,并不是(因为他们的)武器不锋利,仗打不好,弊
端在于拿土地贿赂秦国。拿土地贿赂秦国亏损了自己的力量, (这就)是灭亡的原因。
2、假使韩、魏、楚三国都爱惜他们的国土,齐国不依附秦国。(燕 国的)刺客不去(刺秦王)(赵国的)良将李牧还活着,那么胜 败的命运,存亡的道理,假若与秦国相比较,也许还不容易判断 (出高低来)呢。
3、真可悲叹啊!有这样的有利形势,却被秦国积久的威势胁迫,天 天割地,月月割地,以至于走向灭亡。治理国家的人不要被积久
• (用简洁的故事切入话题,引出文章的观点。)

• 如果说"拥有"是宝贵的财富,我们因为拥有知识 和能力而骄傲自豪,因为拥有亲情和友谊而幸福 快乐;而不知道珍惜却使它埋没于凡庸,就会分 文不值。
• 花开绚烂,只因有爱花的蜂蝶才倍加美丽; 漠视它,只会在花败英残后哀叹感伤。日出灿 烂,只因有热爱阳光的人才倍加温暖;藐视它, 只会在黑夜里孤寒后悔。
• 也有哲人说, “人如负筐采石者,于岁月的崎岖 蜿蜒间采撷心爱的珍宝,载着越来越重的行囊, 追赶流逝着的光阴而怀揣曾经希望的未来。”当 衣食使人沦于琐屑庸俗,成败使人堕为钩心斗角, 拥有,竟成了累赘。或许,让昨天随风而逝,让 明天姗姗而至,失去些拥有,我们会更轻松。

《六国论》ppt课件

《六国论》ppt课件

❖ 2.用,任用。 ❖ ①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涉江》)
12 以
❖ (五)名词。译为:缘由,原因。 ❖ ①古人秉烛游,良有以也(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 ❖ 古代的人秉烛夜游,的确是有原因的

(六)通假 1.通“已”,已经。 ❖ ①固以怪之矣。 ❖ 本来就诧怪这件事。 ❖ ②日以尽矣。

2.通“已”,止。 ❖ ①无以,则王乎? ❖ (如果)一定要说,那么还是说说行王道的事吧!
• 厥:代词,其 • 祖父:古今异义,祖辈父辈 • 暴:通“曝”,暴露 • 以:连词,表示结果,有“因
而”“以至”的意思 • 举:全 • 以:拿,介词 • 然后:古今异义,这以后 • 然则:这样,那么 • 故:所以 • 厌:通“餍”,满足 • 至于:古:表由于上文所说的情
况,引出下文的结果,译为“以 至于”,今:表另提一事
(二)连词。
12 以
❖ 1.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 ❖ ①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 ❖ 平坦而又近的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多 ❖ ②忽魂悸以魄动。(《梦游天姥吟留别》) ❖ 猛然间心惊胆颤,神志恍惚 以在这里是连词,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
❖ 2.表示承接关系,前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 可译为"而"或省去。
九日和韩魏公 宋·苏洵 晚岁登门最不才,萧萧华发映金罍。 不堪丞相延东阁,闲伴诸儒老曲台。 佳节久从愁里过,壮心偶傍醉中来。 暮归冲雨寒无睡,自把新诗百遍开。
文体知识
1.论,是古代散文的一种文体,以论证为主,要求善于析 理。分为两种:
(1)政论:主要用于发表作者对于时政的见解和主张。 (2)史论:通过评论历史,总结历史教训,为当时统治 者提供治国借鉴。 2.《六国论》属于政论还是史论?

《六国论》PPT精品课件

《六国论》PPT精品课件

食之不得下咽 yàn
胜负之数 shù
《六国论》课件(31张PPT)
《六国论》课件(31张PPT)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 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 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六国被击破被灭亡,并不是(他们的)武器不锋利, 仗打不好,弊病就在拿土地贿赂秦国。拿土地贿赂秦 国使自己的力量亏损,(这)是被灭的原因。有人会 问:“六国相继灭亡,全都是因为贿赂秦国吗?” (回答)说: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有)贿赂秦国 的国家而灭亡,因为(不行贿赂的国家)失掉了强有力 的外援,不能单独地保全。所以说:弊病就在贿赂秦 国。
《六国论》课件(31张PPT)
《六国论》课件(31张PPT)
小邑 大城
对比 大患 献易 侵急
数量上 态度上
引用古语小结(引用论证) 道理上
赂秦力亏 破灭之道
《六国论》课件(31张PPT)
《六国论》课件(31张PPT)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 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 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 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 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 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 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 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 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 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八大家
课题解释
论:是散文的一种,以论证 为主,其特点是善于说理。 “六国论”在这里是一个省 略式短语,实际应是“六国 破灭之论”。
《六国论》课件(31张PPT)

2025届高三一轮复习《六国论》课件

2025届高三一轮复习《六国论》课件

兵器 军队 战争,武力 战争,武力 兵法,战略
率 • 率赂秦耶 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顾汝也 子路率尔而对曰 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
全都 顺着 直接的,草率的 带领

• 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获得
•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 得到的土地
• 此言得之
正确,合宜
• 则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能够
逐而得之。审视,巨身修尾 捕获,抓住
2024届高三一轮复习
《六国论》重点知识梳理
复习目标
1 背诵课文 2 写对易错字 3 积累三个重点实词:兵、率、得
三个次级实词:始、速、视
4 弄懂一个特殊句式:状语后置 5 重点句子翻译
然后得一夕安 寝 . 与 嬴 而不助五国也
兵 • 非兵不利 • 而秦兵又至矣 • 斯用兵之效也 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 伐兵
(节选自苏洵《管仲论》) 【注】威公,即齐桓公。
1.给文中划线句子断句。
夫功之成非成于成之日,盖必有所由起,祸之作不作 于作之日,亦必有所由兆。
句意:功业的完成并不是完成在成功之日,必然是由 一定的原因引起;祸乱的产生不是发作时所产生,也 会有一定的根源和预兆。
2.下列对文中加颜色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
既得其尸于井
找到
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清楚
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实现,满足
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必须
得 虑而后能得
处事合宜

•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
起初
•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才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开始
郭橐驼,不知始何名
起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情节的事情。)
• 2、下列各句没有通假字的一句是 (D)
• A、暴霜露 “暴”同“曝”。读pù,晒, 引申为“暴露”,意为“冒着”
• B、暴秦之欲无厌
“厌”同“餍”。读yàn,满足。
• C、为国者无使为积威所劫哉
“无”通“毋”,读 wù 不,不要。
• D、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3、指出下列句子中词类活用情况
不尽
不灭
道理上

第三段:齐、燕、赵灭亡的原因是什么?
齐 与嬴不助五国
不赂者 燕 以荆卿为计
不能独完
赵 洎牧以谗诛
第四段在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 第五段得出了什么结论?
第四段-----第五段------
承上亡之故事
课堂练习
• 1、指出下面古今异义词的古今不同含义
韩、魏、燕、赵、楚、齐、秦是战国时期的七个强国。 从土地面积看,楚国最大,秦、赵、齐次之,魏、燕又次之, 韩国最小。从地理位置看,秦在今陕西、甘肃和川北地区, 韩、魏、赵与秦为邻,楚稍远之,齐、燕离秦国最远。秦孝 公任用商鞅变法后,国富民强,跃居七雄之首,他急切地向 外扩张,大大威胁着六国。六国虽曾联合起来对抗秦国,但 由于各有打算,联合实际上是貌合神离,同床异梦,很不巩 固。如离秦国远而国力又强的齐、楚,对外在抗秦最前线的 韩、魏、赵并不予全力支持,甚至还自相攻伐。而离秦国最 近的魏、韩屈于秦国压力,多次割地求和,助长了秦国的气 焰。六国最终在秦的“远交近攻”配以反间计的策略下,被 秦国逐个击破,先后灭亡。据《史记》记载,前230年秦灭 韩,前228年秦灭赵,前225年秦灭楚,前222年秦灭燕, 齐国最后也于前221年被灭。
举:拿出去。 予:给。 厌:满足。
奉:送,给。此处指割地给秦国。
弥:更加。 繁:多。
判:辨别清楚。
至于:到……的结果。 颠覆:被推翻,也就是灭亡。
宜:合适,应该。 然:代词,这样,如此的意思。 用来指上面所说的情况。
得:用做动词,有得到、 合乎的意思。
古今异义词:
古:是 两个词语,其:代词。
其实
熟悉内容
(分论点1)
非兵不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中 心 论 点
利,战 不善,
––––韩魏楚 告戒北宋王
弊在赂 (分论点2)


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 (借古讽今、
援,不能独完–––齐燕赵 切中时弊 )
语言生动,气势充沛
论点鲜明,论证严密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
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 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 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 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 曰弊在赂秦也。
•A、日割月削 “日”“月”,名词作状语
• A、其实百倍 (那实际情况。今:实际上)
• B、思厥先祖父 (祖辈父辈。今指父亲的父亲)
• C、后秦击赵者再 (两次。今表示又一次。)
• D、始速祸焉 (速:招致。今指速度快。)
• E、可谓智力 (智谋和力量。今为一个词,指人认
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 等解决问题的能力。)

F、而从六国破灭之故事 (前例、旧事。今指真 实的或虚构的有人物有
兵:兵器。 善:擅长。 弊:毛病,病根。 赂:赂本指送给别人物品,此处专指割地。
道:原因,理由。力亏:指削弱了自己的力量。 互丧:互是交互、相继的意思。丧,指灭亡。
盖:原来,大概。 独完:独指单独,完是指保全。
特殊句式
判断句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六国灭亡,不是因为武器不锋利,仗打 不好,弊病在于贿赂秦国。贿赂秦国,自己 的实力就亏损,这是灭亡的原因。有人说: 六国相继灭亡,都是因为他们贿赂秦国吗? 回答说:不贿赂秦国的国家由于贿赂秦国的 国家而灭亡。因为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失去了 其他国家强有力的援助,就不能单独保全。 所以说弊病在于贿赂秦国啊。
六国与秦的有关史实
(1)韩魏楚以地赂秦大事年表 前290年 韩割武遂予秦。前280 年楚割汉北及上庸予秦 。 前275年魏割温予秦 。 前273年 魏割南阳予秦。 (2)秦灭六国时间表 前230年灭韩 前225年灭魏 前223年灭楚 前222年灭赵、灭燕 前221年灭齐 (3 )、六国抗秦大事年表 前269年赵将赵奢击秦,大破之。前257年魏信陵君救赵秦兵解 去。前247年信陵君率五国兵败秦军河外。前233年秦攻赤丽、 宜安,被赵将李牧击退。前232年秦攻番吾,又被李牧击退。
六 国苏 论洵
学习目标:
1、疏通文字 2、掌握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
和用法及特殊语法现象。 3、能够正确翻译文章。
解题
论:是散文的一种,以论证 为主,其特点是善于说理。 “六国论”在这里是一个省 略式短语,实际应是“六国 破灭之论”。文章旨在分析 六国失败的原因,借古讽今。
六 国 地 图
[战国历史背景]
文章第一段四句的关系怎样?
六国破灭, 弊在赂秦
(1)赂秦而力亏 (2)不赂者以赂者丧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 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 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 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 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 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 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 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 不灭。”此言得之。
获:得到。
邑:小城、市镇。
实:实质,实在内容。
亡:丢失,丧失。 所亡:指丢失的土地。
欲:动词,希望。 所大欲:是一个名词 词组,表示欲所涉及的事物,可译为“最 希望的事”。
患:担忧,害怕。 固:当然,本来。
厥:代词,表领属关系,相当于“他们的”。
祖父:指祖辈和父辈的意思。
斩荆棘:披荆斩棘,表示创业艰难。
实:实质,实在内容。
今:副词,表示所说的实际情况。
颠覆
古:灭亡。
今:采取阴谋手段,从内部 推翻合法政府。
祖父 古:祖辈,父辈。
今:父亲的父亲。
第二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本段最好可 分几层?论证的是什么?
小邑
大城
得百倍 失百倍 数量上
对 大欲
大患
赂 秦
得难
献易


有限
无厌
程度上

比 奉繁
侵急
破 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