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李贺《雁门太守行》的语言特色

合集下载

李贺《雁门太守行》原文及赏析

李贺《雁门太守行》原文及赏析

雁门太守行[唐] 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分类标签: 边塞诗战争诗初中作品赏析【注释】:“雁门太守行”系乐府旧题。

李贺生活的时代藩镇叛乱此伏彼起,发生过重大的战争。

如史载,元和四年(809),王承宗的叛军攻打易州和定州,爱国将领李光颜曾率兵驰救。

元和九年,他身先士卒,突出、冲击吴元济叛军的包围,杀得敌人人仰马翻,狼狈逃窜。

从有关《雁门太守行》这首诗的一些传说和材料记载推测,可能是写平定藩镇叛乱的战争。

诗共八句,前四句写日落前的情景。

首句既是写景,也是写事,成功地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黑云压城城欲摧”,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

次句写城内的守军,以与城外的敌军相对比,忽然,风云变幻,一缕日光从云缝里透射下来,映照在守城将士的甲衣上,只见金光闪闪,耀人眼目。

此刻他们正披坚执锐,严阵以待。

这里借日光来显示守军的阵营和士气,情景相生,奇妙无比。

据说王安石曾批评这句说:“方黑云压城,岂有向日之甲光?”杨慎声称自己确乎见到此类景象,指责王安石说:“宋老头巾不知诗。

”(《升庵诗话》)其实艺术的真实和生活的真实不能等同起来,敌军围城,未必有黑云出现;守军列阵,也未必就有日光前来映照助威,诗中的黑云和日光,是诗人用来造境造意的手段。

三、四句分别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铺写阴寒惨切的战地气氛。

时值深秋,万木摇落,在一片死寂之中,那角声呜呜咽咽地鸣响起来。

显然,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正在进行。

“角声满地”,勾画出战争的规模。

敌军依仗人多势众,鼓噪而前,步步紧逼。

守军并不因势孤力弱而怯阵,在号角声的鼓舞下,他们士气高昂,奋力反击。

战斗从白昼持续到黄昏。

诗人没有直接描写车毂交错、短兵相接的激烈场面,只对双方收兵后战场上的景象作了粗略的然而极富表现力的点染:鏖战从白天进行到夜晚,晚霞映照着战场,那大块大块的胭脂般鲜红的血迹,透过夜雾凝结在大地上呈现出一片紫色。

雁门太守行诗词赏析

雁门太守行诗词赏析

第18首《雁门太守行》唐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一、诗句翻译首联:敌军像黑云一般压向城墙,城墙就要被毁坏,可是城内守军披坚执锐,严阵以待,铠甲迎着太阳光,如金色鳞片般闪闪发光。

颔联:悲壮的号角声,弥漫在深秋的天空中,边塞上将士的血迹在寒夜中凝为紫色。

颈联:半卷着红旗,部队悄悄临近易水;天寒霜重,鼓皮湿透,鼓声低沉,扬不起来。

尾联:为了报答国君的赏赐和厚爱,手持宝剑甘愿为国血战到死!二、诗句赏析(1)首联:1、修辞角度:“黑云压城城欲摧”:运用比喻和夸张手法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甲光向日金鳞开”:运用比喻写出城内守军披坚执锐、严阵以待的情形,与城外的敌军形成对比。

2、炼字角度:“压”是“逼迫”的意思,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

“开”是“依次排开”的意思,写出了守军披坚执锐,严阵以待,士气高昂与敌军形成鲜明对比。

3. 你能用你的语言,想象紧张的画面和氛围,描绘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所展示的画面吗?敌军像黑云一般压向城墙,城墙就要被毁坏,可是城内守军披坚执锐,严阵以待,铠甲迎着太阳光,如金色鳞片般闪闪发光。

4、对“黑云……金鳞开”这两句诗,王安石曾批评说“方黑云压城岂有向日甲光”,杨慎却称曾见到过此类景象,指责王安石不知诗。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答:艺术的真实和生活的真实不能等同起来,诗中的黑云和日光是诗人用来营造意境的手段,渲染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反衬将士们勇敢、顽强和爱国的精神。

(2)颔联:1、描写角度、炼字赏析:这两句从听觉视觉两个角度侧面描写战争的惨烈悲壮,为下面写友军的援救作了必要的铺垫。

“满”,写出战争的规模之大,“秋色”渲染凄凉悲壮的气氛。

“凝”字既表现了死伤惨重,又显示了动态变化过程,侧面烘托了战争的惨烈悲壮。

白居易的《轻肥》、李贺的《雁门太守行》,思考两人的诗歌风格特

白居易的《轻肥》、李贺的《雁门太守行》,思考两人的诗歌风格特

白居易的《轻肥》、李贺的《雁门太守行》,思考两人的诗歌风格特
白居易的《轻肥》与李贺的《雁门太守行》虽然都是唐代诗人的作品,但两者的诗歌风格有所不同。

《轻肥》是白居易用朱砂纸写给清河县令的捐书状,文中抒发了他对才子佳人的追求和向往的态度。

白居易的诗风以清新明快、情感真挚、言辞简练为特点,他的诗作常常表达生活的真实感受,娓娓道出自己的情感和思考。

在《轻肥》中,他运用直接明了的语言表达了自己的愿望,字句简短而质朴,很好地展现了他直爽而深情的个性。

《雁门太守行》是李贺的一首豪放洒脱的诗歌作品,描述了太守宴请英雄豪杰的场景。

李贺的诗风奔放激昂,用词华丽繁复,形象丰富多样,常常以感性的笔触表现出他的狂放不羁,反叛豪迈的性格。

在《雁门太守行》中,李贺运用鲜明的形象描绘了宴席的热闹场景,展示了他的豪情壮志和对英雄气概的赞颂。

总的来说,白居易的诗风较为温婉、恬静,注重情感的流露和呼应,而李贺的诗风则更加豪放洒脱、奔放不羁,重在表达自我情感和奔放的想象。

李贺雁门太守行的诗的特点

李贺雁门太守行的诗的特点

李贺雁门太守行的诗的特点
李贺的《雁门太守行》是一首描写边塞战斗场景的诗歌,其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浓烈的色彩和斑驳的意象:李贺善于运用浓烈的色彩和斑驳的意象来描绘场
景,使诗歌画面呈现出奇诡而又妥帖的特点。

在这首诗中,他运用了诸如“黑云压城”、“甲光向日”等生动的比喻和描绘,展现出战争前的紧张氛围和战斗的激烈程度。

2.独特的视角和想象力:李贺以独特的视角和丰富的想象力,展现了边塞战斗
的壮烈和悲凉。

他不仅从守城将士的角度出发,还通过描写敌军的惨败来反衬战斗的惨烈,使诗歌的视角更加全面。

3.富有节奏感的语言:李贺的语言表达富有节奏感,通过平仄、韵律的搭配和
词语的锤炼,使得诗歌具有很强的音乐性和节奏感。

这首诗中的语言简练而富有张力,使得诗歌的表达更加生动有力。

4.深入挖掘主题:李贺在《雁门太守行》中深入挖掘了战争的主题,不仅描写
了战斗的场面和气氛,还通过一些细节描写展现了将士们的英勇和忠诚。

同时,他也对战争的残酷和无情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使诗歌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和启示意义。

总的来说,李贺的《雁门太守行》以独特的艺术手法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展现了边塞战斗的壮烈和悲凉,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战争的深入思考。

《雁门太守行》全诗注释翻译与赏析

《雁门太守行》全诗注释翻译与赏析

《雁门太守行》全诗注释翻译与赏析雁门太守行唐·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注释](1)雁门太守行:(古乐府曲调名)雁门,郡名,位于山西代县。

(2)摧:毁坏。

这句形容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临危形势。

(3)向日:迎着太阳。

亦有版本写作“向月”。

(4)甲光:铠甲迎着太阳闪出的光。

甲,指铠甲,战衣。

(5)向:向着,对着。

(6)开:打开,铺开。

(7)金鳞开:(铠甲)像金色的鱼鳞一样闪闪发光。

金:像金子一样的颜色和光泽。

(8)角:古代军中一种吹奏乐器,多用兽角制成,也是古代军中的号角。

(9)塞土燕脂凝夜紫:长城附近多紫色泥土。

燕脂,即胭脂,深红色。

这里写夕晖掩映下,塞土有如燕脂凝成,紫色更显得浓艳(10)塞土:亦有版本写作“塞上”。

(11)燕脂:调脂饰女面,产于燕地,故曰燕脂,一种红色化妆品。

这里指暮色中塞上泥土有如胭脂凝成。

据说长城附近多半是紫色泥土。

一作“胭脂”。

(12)临:逼近,到,临近。

(13)易水:河名,大清河上源支流,源出今河北省易县,向东南流入大清河。

战国时荆轲前往刺秦王,燕太子丹及众人送至易水边,荆轲慷慨而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14)霜重鼓寒:天寒霜降,战鼓声沉闷而不响亮。

(15)声不起:形容鼓声低沉;不高扬。

(16)报:报答。

(17)黄金台:故址在今河北省易县东南,相传战国燕昭王所筑,置千金于台上,以招聘人才、招揽隐士。

(18)意:信任,重用。

(19)玉龙:宝剑的代称。

(20)君:君王。

翻译:(一):战争的乌云翻滚而来,像是要把城楼压垮;鳞片状的铠甲在日光照射下金光闪闪。

号角的声音在这秋色里响彻天空;夜色中塞上泥土犹如胭脂凝成,浓艳得近似紫色。

寒风卷动着红旗,部队抵达易水;凝重的霜湿透了鼓皮,鼓声低沉,扬不起来。

为了报答国君的赏赐和厚爱,手执宝剑甘愿为国血战到死!(二):战争的乌云翻滚而来,像是要把城楼压垮,将士的铁甲在阳光下闪耀,我自岿然不动。

雁门太守行的主要内容

雁门太守行的主要内容

雁门太守行的主要内容
《雁门太守行》是唐代诗人李贺创作的一首诗。

此诗描写了边塞的战争场面,展示了士兵们奋勇杀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全诗意境苍凉、格调悲壮,具有强烈的震撼力和艺术魅力。

具体来说,诗中首先描绘了边塞的险要地形和肃杀气氛,然后写出了守城将士严阵以待的情景。

接着,诗人通过描绘战争的激烈场面,表现了守城将士们的英勇无畏和坚定不移的信念。

最后,诗人以抒情的笔调表达了对守城将士们的赞美和敬仰之情。

此诗在艺术表现上具有独特的特点。

首先,诗人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比喻,使得诗歌具有很强的视觉和感官效果。

其次,诗人通过使用押韵和节奏感强烈的语言,使得诗歌具有很强的音乐性和节奏感。

最后,诗人通过对战争场面的生动描绘和对人物形象的刻画,使得诗歌具有很强的叙事性和故事性。

总之,《雁门太守行》是一首描写边塞战争场面的诗歌,通过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描绘,展现了守城将士们的英勇无畏和坚定不移的信念,具有强烈的震撼力和艺术魅力。

浅析李贺《雁门太守行》的语言特色

浅析李贺《雁门太守行》的语言特色

浅析李贺《雁门太守行》的语言特色
李贺是两宋人物,他以诗文处职而广受赞誉,其诗《雁门太守行》尤其引人瞩目,它
描述了一个古代太守在经历艰辛行程后到达雁门调第的景象,描写颇为情致细腻,看似简
洁而却不失深意,其语言特色也令人耳目一新。

首先,在艺术形式上,这首诗采用了古典行诗的结构,其诗句比例千分之二百,押韵
入韵,全篇歌颂了行者凭借毅力实现梦想的精神,既有庄重而又充满松柔,令人钦佩不已。

其次,这首诗采用了大量细腻的比喻,描写中使用了“黄金赶集”、“紫气腾腾”、“夜
色增添”等词语,淋漓尽致地描绘出太守行程上的场景,展现了古代人对日常生活的敏感
和追求,使之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

此外,这首诗还穿插了许多当时生活的特有内容,如元宵节、南郊、“亲仆同行”等。

总的来说,作品的造型表现让人看到了太守大当家漫长的行程不畏艰辛的精神,为表述此
种精神作者运用了富有戏剧张力的语言,如咏叹歌颂、对比比喻等,表现出自然而婉约之美,使太守经历的艰辛、美景真实可信,令人动容。

由此可见,李贺的《雁门太守行》在语言表达上的特色十分明显。

行诗的形式古雅端庄,充满了自然之美的比喻,反映了古代人对日常生活的追求,抒发了对太守毅力实现梦
想的钦佩之情。

它以生动可信的语言表达出太守奔赴雁门的凄凉及回忆,诠释了古人心灵
的深度,可谓一首传奇。

《雁门太守行》

《雁门太守行》

• 颈联: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 救援的军队半卷红旗,向易水畔进发,夜袭敌阵,夜里浓 重的寒霜,连战鼓也擂不响。 • 尾联: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 为报答君王的信任和重用,我们愿提起宝剑,誓死保卫祖 国的边疆。
五、合作探究
• 1,请依据表达方式,将诗歌分为三部分,并分别概括每部 分内容。(参考:表达方式有记叙、议论、说明、抒情、 描写) • 2,这首诗在写法上,有什么值得借鉴的地方,请说说,至 少说两处。
二、文体介绍
• 雁门太守行,是古乐府曲名,多写边塞征战之 事。行,是古诗一种体裁,如我们知道的《长 歌行》、《短歌行》等。
三、比比谁是最棒朗诵家
1,要富有感情。
2,要注意断句和重音。
3,和诗人感同身受。
四、自主学习,赏析诗歌内容
• 首联: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 敌军像黑云一样压向城垣,城垣马上就要被毁坏;城内守 军披坚执锐,严阵以待,日光照在战甲的鳞片上,闪烁着 金光。 • 颔联: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胭脂凝夜紫。 • 悲壮的号角,弥漫在深秋的天空中,边塞的泥土在紫色的 晚霞映衬下凝成胭脂的色彩。
第一部分:首联、颔联——(描写) 景物渲染战事紧张,严阵以待(比喻、 夸张)
内容 精要
第二部分:颈联(记叙)——夜袭敌 军
第三部分:尾联(抒情)——誓死报 国的决心(用典——燕昭王筑黄金台 招纳贤士)
• 1、运用比喻、夸张的修辞方法,使 语言更富感染力。 • 2、运用典故和奇特的想象,丰富文 章内容。
雁门太守行
李贺
一、走近“诗鬼”李贺
• 李贺(790-816),字长吉,福昌人,今河南宜阳人,体 貌细瘦,巨鼻,通眉,长指爪。外出背一破背篓,得句即 写投囊中,暮归卒成诗篇。20多岁即白发飘落,27岁卒。 作诗务求新奇,人称“奇才”。关于本诗,有一则小故事: 李贺带此诗求见韩愈,韩愈极困,就把他打发走了,可当 门人把此诗呈给韩愈时,读了前两句,愈即被打动,立马 命人邀请韩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李贺《雁门太守行》的语言特色摘要:李贺诗歌,仿佛一株绚丽夺目的奇葩,开放在百花争艳、众卉竞妍的唐代诗歌苑圃中。

他的诗上承《楚辞》、《九歌》与南朝《乐府》传统,下继李白浪漫主义精神,又受韩愈影响,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他的诗想象奇特,色彩浓厚,象征性强,语言丰富,在整个诗歌史上可以说是独辟蹊径,自成一家。

严羽《沧浪诗话》中这样评价他:“太白仙才,长吉鬼才。

”这正充分体现了李贺的诗风。

关键词:李贺《雁门太守行》语言特色姚文燮就说:“以贺诗为唐春秋可也。

”李诗以写天上,写鬼神居多,如《梦天》、《天上谣》等。

还写了不少闺怨、恋情和宫怨诗,如《三月过行宫》、《大堤曲》等。

另外,他还写了一些同情人民疾苦、抒发个人苦闷、歌颂家乡风光、歌颂人民创造性劳动的诗,如《老夫采玉诗》、《李凭箜篌引》等。

《雁门太守行》是他在吸取《楚辞》优点的基础创作的杰出作品。

用的是乐府旧题,原属相和歌瑟调曲三十八曲之一。

作者生活的年代,藩镇叛乱此起彼伏,经常发生规模较大的战争,构成了对李唐王朝极大的威胁。

因此,描写平定藩镇叛乱的战争,成为当时爱国主义诗人的重要题材。

本诗的内容,诗写边城将士一次艰苦的保卫贺出击之战,热情讴歌了他们为国效死的决心。

全诗如下: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脂。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一、《雁门太守行》赏析“雁门太守行”系乐府旧题。

李贺生活的时代藩镇叛乱此伏彼起,发生过重大的战争。

如史载,元和四年(809),王承宗的叛军攻打易州和定州,爱国将领李光颜曾率兵驰救。

元和九年,他身先士卒,突出、冲击吴元济叛军的包围,杀得敌人人仰马翻,狼狈逃窜。

从有关《雁门太守行》这首诗的一些传说和材料记载推测,可能是写平定藩镇叛乱的战争。

一、二句写战争形势的紧迫。

“黑云压城城欲摧”,比喻叛兵如黑云翻腾滚滚压来。

《晋书》说:“凡坚城之有黑云如屋,名曰军精。

”军队的精气可以映发黑云,自然是荒诞迷信的说法,不过李贺写诗作意好奇,他将这一类说法引入艺术构思,铸成这一名句,以富于象征意义的形象有力地刻画出敌军压境的汹汹气势和危城欲破的紧急情境。

一个“压”字,形象地描绘出叛兵来势的凶猛,“欲摧”二字则进一步刻画重“压”的势不可挡,把一幅大敌压境,危城欲摧的场面,极其鲜明地层现在我们面前。

诗人以愤怒的笔触,给叛兵涂抹上一层“黑”的色彩,给人以严酷,阴沉,幽冷逼人的侵压感。

“甲光向日金鳞开”,转写守军斗志昂扬和严阵以待、准备应战的情形。

“甲光”,指战士盔甲日光照射下闪耀着鳞鳞金光,“开”字,下笔劲拔,雄姿杰出。

形象地展示出将士们饱满的情绪,见出战阵井然有序地次第排开。

“摧”“开”两字相对,更反衬出边防将士维护国家统一的无畏精神。

这两句都得力于善于酿造气氛,具有更强烈地展示事物本质的力量。

“黑云压城”以状敌人压来之势,“甲光向日”以传英勇抗敌之神,都在可以感受而不可尽言之间,意象的内涵极为丰富。

诗人以形象的比喻和夸张的手法,描写鏖战之前敌我双方的军威和声势。

同时,这“黑云”与“金鳞”形成鲜明的对比,相互映衬。

既是写景,也是叙事。

作者以富于象征意义的形象,有力地渲染了临战前紧张的气氛和守军将士高昂的士气,并透露诗人的爱憎之情。

至于李贺写作此诗,时值安史乱后,藩镇蜂起,国土分裂,诸霸残酷地压榨人民。

他对此深恶痛绝。

所以,他以炽热的笔触,满怀热情地描绘守边将土。

此句一抑一扬,状景含情,褒贬分明。

三、四句写悲壮激烈的战斗场面。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这两句紧承“甲光”句,描绘守城将士杀出城门,舍身奋战。

作者没有从正面描绘两军短兵相接、兵刃交加的厮杀场面,而是从听觉和视觉两个方面来写战斗的激烈和悲壮。

由于众寡悬殊,孤军无援,最终只好败退孤城。

上句点明时令,对这场与强敌拼死的厮杀描写,一语不及兵刀交加的情景,只用秋色里角声满天暗示出来。

“角声满天”不就是催战的鼓角齐鸣,声震天地么!下句交代作战地点。

“紫”指长城附近的紫色泥土。

“燕脂”即“胭脂”,指边防将士所流血的颜色,暗示守边将士死伤惨重。

使读者仿佛看到了胭脂般殷红的血迹,在浓重的夜幕下凝结成一片紫色。

一个“满”字,扩大了激战的场面,反映出边防将士英勇杀敌的冲天气势;一个“凝”,字,形象地描绘出边防将土淋漓的鲜血流遍地的结果,即牺牲的重大,烘托出战斗的激烈。

随着时间的流逝,并已融进空旷苍凉的荒漠。

长城上色呈紫色,故有紫塞之称,诗人拈来表示血色的凝结,构思新巧,形象鲜明。

这些清冷凄惨的塞上寒夜的景物描写,衬托出孤城被困的紧急情势,这就很自然地过渡到后面对边防将士夜出奇兵的描写。

这艺术构思,出常格之外。

从“向日”到“夜紫”还自然地表现出从白昼鏖战到深夜。

这是一幅有声有色的战斗画面。

五、六句写守军出击的情景。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这是写被围孤城的戍边将土寒夜突围,奇袭敌军的情景。

“半卷红旗”写风大,表现出败阵后的低抑气氛;“临易水”,使人想起了“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土一去兮不复还”那样—种壮怀激烈的豪情,暗示出将土们已作好为国捐躯的准备。

“霜重鼓寒”写天寒,说明将士顶风冒寒作战,可见战斗的艰苦卓绝。

“声不起”,是用鼓声不振写军势将烈,已流露出浓重的悲剧气氛。

后一句写虽然鼓声不起而仍在敲击,说明虽败而心志不屈。

寒秋深夜,霜严风劲,战鼓嘶哑,红旗半卷,边地将士进军易水,夜袭敌兵的情景,俨然如画。

一个“临”字,刻画出边地将土突围的威猛气势和必胜信念。

一个“重”字,把寒冷描摹得好像有斤两可称,气氛低沉。

这两句语言凝练,景象苍凉,荡人肺腑。

这两句仍是着重以气氛显示事物的情势。

同时这两句在章法上又是一跌,衬托出末两句的英勇,百折不挠,以死报效国家信托之重。

以上六句是着重以气氛显示战争的情势,为末二句设造一个典型的氛围。

七、八句写将士们捐躯报国的决心。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黄金台”在易水之滨,即燕昭王置千金招贤纳土之台。

用战国时燕昭王的典故,他建此台招揽天下贤才,这里用以指受到国家重用。

“玉龙”即宝剑。

这两句诗人剖心明志,是全诗的主旨。

诗人生活在国势日衰,战乱纷起的唐朝后期,西有吐藩扰边,北有回纥、奚、契丹作乱。

他们各霸一方,时而联合叛上,时而恃强兼并,个个虎视眈眈,欲吞王室。

诗人作为唐宗室后裔,尽管平生倍受压抑,壮志未酬,但对于藩镇势力是切齿痛恨的。

他希望朝廷能像燕昭王那样选贤任能,平定四海。

这种思想反映了人民反对分裂,反对叛乱,维护国家统一的愿望,在当时是有进步意义的。

这末两句浸透着诗人的一种坚强意志,即一旦受到君主知遇,将不惜为国事而献身。

二、《雁门太守行》的语言特色1、语言的动画效果《雁门太守行》里:“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没见过黑云能压毁城池的,作者却以此来形容黑云之厚之沉之低,另一边则日辉明灿,直照射得战士的盔甲如金色鳞片漫漫洒开,可见兵之多,势之众。

强烈的明暗对照渲染出了局势之危急,令人动容。

曾有人质疑,黑云与火日并俱,且同出现在如此境遇下,是不可能的,而诗人却那样安排了,于是惊得韩公“即援带、命邀之”。

语言显示了强烈的动画效果,让读者身临其境的想象战争的场面。

2、语言的通感性“通感”原为心理学概念,是指一种心理现象,属于联想中的一种。

这一名称的广为人知不得不归功于钱钟书先生《通感》的介绍:“在日常经验里,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可以彼此打通或交通,眼、耳、鼻、舌、身各个官能的领域可以不分界限。

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气味似乎会有体质。

”简言之,通感即是感觉的相互沟通或挪移,而人的感觉主要有视、听、触、嗅、味,通感也就是通过这五种感觉的相互沟通产生。

诗中的颈联“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就有通感的存在,若按产生的心里机制归类的话,这里的通感属于由心里共感与形象夸张形成的通感。

通感所涉及的甲乙两事物,出现于同一空间,被人的感官同时感受(心理共感),为突出甲事物因之对其进行夸张,使本不具备甲事物特征的乙事物在甲的强大影响下也产生出甲的特征(形象夸张),于是形成通感。

“霜重鼓寒声不起”就是为突出天气的严冷、肃杀,言其连不可能有温度的鼓声也被染上了寒气。

导致其语意丰厚,形象有立体感,文面有变异之美:若按感官的互相沟通来分类的话,这里的通感又属于听、触通感。

即听觉感受于触觉感受的交互沟通,运用听觉与触觉的奇妙结合,诗人觉得鼓声也有了寒意这种通感的运用把简单的物象化为神奇的景象,使之所摹之物生机盎然,不仅给作品增色,给读者以丰富的联想和启迪,还体现出一种奇诡、冷艳和瘦硬的诗风。

3、语言的用色技巧《罔炉诗话》曾把拿贺诗沓为“中唐最高峰”:人们尤其赞叹李贺锤炼词语的功力,或口“镂别异藻”、“幽深诡谲”,或口“离绝凡近”“意新语丽”或日“设色妙,而词旨多寓篇外,刻于撰语,深于用意”。

确实,李贺非常注意语言的创新,特别注意色凋的运用:《雁门太守行》里就充分运用了各种色彩之间的互补组合,这种色彩的:互补组合使这首诗尢论从形象还是从意向来说都达到了和谐、协调的审美效果,令他笔下的艺术画面更加鲜明夺目。

一般说来,写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不宜用浓艳的色彩,而他却一反常理,整首诗几乎句句都有鲜明的色彩,其中如“金色、胭脂色、紫红色”,它们和“黑色、秋色、白色”等等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色彩斑斓的画面。

李贺就像是一位高明的画家,特别善于着色,以色示物,以色感人,他用压成的黑云暗喻敌军气焰嚣张,借向日之甲光显示守城将士雄姿英发,两者比照,色彩鲜明,爱憎分明,达到了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

综上所述.李贺诗歌的语言,反映出他读书之繁多,想像之丰富,创新之大胆,修辞之精到,笔耕之勤苦。

清代学者黎简说:“从来琢句之妙,无过于长吉者。

”(《李长吉集评》)叶衍兰说:“李长吉诗如镂玉雕琼,无一字不经百炼,真呕心而者也。

”《李长吉集跋》)这些都是对李贺诗歌语言的高度赞赏。

李贺接受了韩愈“务去陈言”的影响,不屑蹈袭前人,不受格律束缚,艺术上富于革新创造精神,一方面他“呕心”为诗,另一方面,他又吸收了楚辞、汉魏古乐府和齐梁诗歌的一些特点,善于通过奇特的想像、比物征事的手法和色彩浓重的语言表现其哀愤孤激之思,因而在诗歌的构思、造意、遣词、设色等方面都表现新奇独创的特色,形成了奇崛、丽、凄清的浪漫主义风格,在中唐诗坛,乃至在整个巾同诗歌史上都可以说是异军突起,独树一帜。

参考文献:[1]叶葱奇疏注.李贺诗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2]严羽.沧浪诗话[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3]陈治国.李贺研究资料[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4]习凿齿.汉晋春秋.转引自许钦承.千古名句诗话辞典[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9[5]陈寿.三国志.明帝纪[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6[6]李昉.太平广记[M].北京:中华书局1961[7]邵业昌.中国历朝帝王概览[M].长春:长春出版社1989[8]李昉.太平御览[M].北京:中华书局1960湖南商学院课程论文评审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