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类耳石研究及应用进展

合集下载

获取洁净的久置鱼耳石的方法

获取洁净的久置鱼耳石的方法

获取洁净的久置鱼耳石的方法获取洁净的久置鱼耳石的方法获取洁净的久置鱼耳石的方法,它涉及获取鱼耳石的方法。

本发明是要解决现有技术对于久存鱼采集出的耳石会或多或少带上部分组织和粘液,很快干燥后耳石会呈现出一团毛绒状态,为后续检测带来极大干扰,对腐鱼采集出的耳石甚至会带有大量污垢,而且难以去除的问题。

方法:将鱼预处理,并将头部截下,在解剖镜下,将耳石取出,剔除周围组织和淋巴液,滴加盐酸胍溶液,并用蒸馏水清洗,使用透明指甲油或环氧树脂将耳石封存并固定,得到洁净的久置鱼耳石;制备方法:将鱼预处理,然后将耳石取出,置于盐酸胍溶液中浸泡,然后置于蒸馏水中浸泡保存,得到洁净的久置鱼耳石。

本发明用于获取洁净的久置鱼耳石的方法。

【专利说明】获取洁净的久置鱼耳石的方法【技术领域】[0001]本发明涉及获取鱼耳石的方法。

【背景技术】[0002]鱼类耳石存在于鱼体内耳膜迷路中,共有三对,主要由碳酸盐类矿物质和少量有机质和微量元素构成,生理学上起着听觉和平衡的作用。

耳石很早就得到了鱼类研究者的关注,最早是作为年龄鉴定的有效途径,比鳞片上的年轮更加准确易读。

自1971年Pannella首次发现日轮以来,利用日轮进行的各种相关研究已有大量报道,耳石一度成为研究的热点。

[0003]耳石作为生命矿物,兼具生命体和矿物质的优良特性。

它不仅记录着鱼类生长及生活史中的相关信息,而且还标示着其生活水环境的现状和变迁,耳石一旦形成便呈现出生物惰性,通过其上的微结构和微化学形式将这些数据永久保存下来。

将耳石中微量元素的特性与日轮结合起来研究,可以有效解决很多鱼类生态学问题。

目前,以耳石为媒介进行信息分析的应用涵盖了鱼类生态学研究的诸多方面,如鱼类的孵化和早期发育生长、产卵场和产卵期判定、年龄鉴定与种群鉴定、个体迁移等。

且随着相关理论和技术的发展,成为一种揭示鱼类生活史以及水体环境域变的关键技术。

[0004]因此,耳石的摘取特别是获得洁净易读的样本在分析中显得尤其重要。

耳石在鱼类年龄与生长研究中的应用_邓维德

耳石在鱼类年龄与生长研究中的应用_邓维德

动物学杂志Chinese Journal of Zoology 2010,45(2):171 180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No.30870285),云南联合基金项目(No.U0936602),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重要方向性项目(No.KSCX2-YW-Z-016);*通讯作者,E-mail :fish@ ;第一作者介绍邓维德,男,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鱼类学;E-mail :dddwade@ 。

收稿日期:2009-10-13,修回日期:2009-12-19耳石在鱼类年龄与生长研究中的应用邓维德①②赵亚辉②康斌③张春光②*叶恩琦②(①云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昆明650091;②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动物进化与系统学重点实验室北京100101;③云南大学亚洲国际河流中心昆明650091)摘要:有关鱼类耳石的研究已有100多年的历史,目前已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研究领域,在多个研究层面上深入开展,但年龄与生长至今仍然是鱼类耳石研究的主要方面。

本文分别从耳石的年轮、日轮和重量方面,介绍了当前耳石在鱼类年龄与生长研究中的应用与发展。

我们认为,对耳石日轮的研究仍将会是耳石研究的重要方向;相关研究将会逐渐由个体尺度向种群尺度发展,并可为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鱼类;耳石;年龄与生长中图分类号:Q95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250-3263(2010)02-171-10Application of Otolith in Studies on Fish Age and GrowthDENG Wei-De ①②ZHAO Ya-Hui ②KANG Bin ③ZHANG Chun-Guang ②*YE En-Qi ②(①College of Life Sciences ,Yunnan University ,Kunming650091;②Key Laboratory of Zoological Systematics and Evolution ,Institute of Zoological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100101;③Asian International Rivers Center ,Yunnan University ,Kunming650091,China )Abstract :With more than 100years of history ,studies on fish otolith have become a special field in the ichthyology ,and fish age and growth in the studies is still one of the major themes.We reviewed the past research of otolith on fish age and growth from three aspects :otolith ’s annual rings ,daily increments and weight.Especially ,the otolith daily increments ’study has been and will continue to be the most important subject on the research of fish otolith.In our opinion ,studies related to otolith will develop from individual to population gradually.Meantime ,the sustainable use of fisheries resources will benefit a lot from the otolith study.Key words :Fish ;Otolith ;Age and growth鱼类的耳石是一种钙化组织,存在于鱼类的内耳中。

盐酸四环素标记斑马鱼耳石效果及对抗氧化力的影响

盐酸四环素标记斑马鱼耳石效果及对抗氧化力的影响
B(A因其具有价格低% 标记效果显著% 标记 时间持久等特点& 已在国内外 使 用 &" 余 年*#'X#2+ ) 荧光染料标记法虽效果显著& 但高浓度和较长时间 的浸泡可能对标记鱼类产生生理胁迫& 对机体造成 不同程度的损伤进而影响其生长% 发育% 行为& 最 终造成死亡*#1X#0+ ) 而荧光染料标记对鱼类是否会 造成生理胁迫和损伤等方面的相关报道甚少& 多数 研究主要还是侧重荧光染料标记鱼类的效果和持久 度) 斑马鱼作为一种模式生物& 由于其个体小& 繁 殖发育周期短& 胚胎透明易于观察& 特别是实验品 系具有遗传背景相同& 对药物反应具有一致性等特 点& 被广泛用做毒理实验模型*#3+ ) 因此& 本研究 以斑马鱼为研究对象& 考察其对 B(A染料的敏感 性以及在不同浓度和浸泡时间下的标记效果和抗氧 化酶活性的影响& 并对 B(A标记鱼类进行效果和 安全评估)
淡水渔业 !"#$ &$! '' 7'3% ?JI/;R.EIJ?G/;IJGI/%%%%% %
!"#$ 年 ' 月 a.J>!"#$
盐酸四环素标记斑马鱼耳石效果及对抗氧化力的影响
郭%鹤# 徐莉佳# 叶%勤! 陶怡曦# 苏%英# 吴荣华#' 李%云#'
#>西南大学动物科技学院 重庆三峡生态渔业产业技术研究院 重庆 &""0#2 !>西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重庆 &""0#2
%%增殖放流中关键的组成部分是标志与回捕鉴定 技术*#+ ) 目前& 鱼类标志技术主要有外部% 内部% 化学% 生物和分子标记等主要种类*!X'+ ) 化学标记 技术可在短期内标记大量鱼种& 并且具有效果显 著% 成本低% 对标记对象伤害较小的优点& 故在渔 业增殖放流和水产养殖中得到了更广泛的应用和发 展*&+ ) 其中& 荧光染料技术利用荧光物质可在鱼 体的钙化组织 ! 如鳞片% 耳石% 鳍条等" 上沉积 以产生荧光标记的特点& 已在标记生长率调查% 年 龄确认和种群与区域鉴定方面的研究中得到了较好 的应 用*2X3+ ) 目 前& 盐 酸 四 环 素 ! B(A" % 茜 素% 茜素络合物% 钙黄绿素等荧光染料已被广泛应用于 鱼类的增殖放流标记& 不同鱼类对不同染料的耐受 性和敏感性也存在较大差异*$X#!+ )

茜素络合物对鲤仔鱼耳石标记特征研究

茜素络合物对鲤仔鱼耳石标记特征研究

重 要 意 义 。
(Scophthalmus maximus)仔 鱼I1 、月鳢 (Channa asi.
研 究 表 明 ,对 增 殖 放 流 鱼 类 进 行 标 记 是 评 atica)仔 鱼 _】9】、秦 岭 细鳞 (Brachymystax lenok tsin
估 效果 的重 要 手段 之 一 [5]。迄 今 ,相关 的标 记技 1ingensis) 、稀有 绚 鲫(Gobiocypris rarus)和彭 泽
贝等 的人 工增 殖 放流 工作 。]。2010年和 2016年农 涉 及 到 的种 类 包 括 半 滑 舌 鳎 (Cynoglossus sem—
业 部 亦 分 别 印 发 了 《全 国水 生 生 物 增 殖 放 流 总 ilaevis)苗 种 、白鲑 (Coregonus lavaretus) ”]、 日
以锶 (sr)和 钙 (ca)为 代 表 的 基 于 耳 石元 素微 化 学 果 评 价 的 研 究 尚很 少 ,特 别 是 在 增 殖 放 流 主 要
“指 纹 ”标 记 亦 属 化 学 标 记 。叭。 相 对 于 传 统 标 类 群 的大 宗淡 水 鱼类 上几 近缺 乏 。
记 ,耳 石 荧 光 标 记 操 作 简 单 ,甚 至 可 在 短 时 间
以及 鱼体 ALC浸 泡 、 续 养 恢 复 与 耳 石ALC标 记 区域 形 成 和 消 失 的 时滞 进 行 研 究 。 结 果 显
示 ,3种 耳 石 在 可 见 光 和 荧 光 下 均 能 检 测 到 明 显 的标 记 环 。 其 中 星 耳 石 的 标 记 效 果 最 佳 ,微 耳石次之 。耳石 上荧光信 号 出现和消失 的时 间与鱼体ALC浸泡开始和结束 的 时间

鱼类耳石形态研究进展

鱼类耳石形态研究进展

鱼类耳石形态研究进展何文平【摘要】鱼类耳石形状具有高度的物种特异性,在种类及种群识别研究方面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综述了鱼类耳石形态的特征参数、耳石形态研究方法及其在鱼类种类及种群识别中的应用.%Fish otolith morphology is in high species specific with the important research value in species and population identification research. The characters of otolith morphology and research methods of otolith morphology and application in species and population identification were summarized.【期刊名称】《安徽农业科学》【年(卷),期】2012(000)030【总页数】3页(P14760-14762)【关键词】耳石;形态特征;种群识别【作者】何文平【作者单位】西南大学荣昌校区水产系,重庆40246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917.4耳石是存在于硬骨鱼类内耳的膜迷路内石灰质硬组织,主要由碳酸钙构成,起平衡和听觉作用。

内耳的椭圆囊、球囊和听壶中分别具有微耳石(Lapillus)、矢耳石(Sagittaes)和星耳石(Asteriscus)各1对。

鱼类耳石的形态、大小、功能和微结构特征随种类而存在差异[1]。

微耳石和星耳石通常为圆形或卵圆形,而矢耳石为镰刀状(Sickleshaped)或针状(Needle shaped)[2]。

骨镖鱼类和其他硬骨鱼类之间在耳石形态和大小上存在较显著的差异。

在骨缥鱼类中,可能由于与听力密切相关,星耳石和韦伯氏器(Weberian apparatus)靠得很近,且比矢耳石大得多。

骨镖鱼类以外的其他硬骨鱼类,矢耳石通常最大[3]。

长江口崇明水域鲻鱼耳石元素微化学分析

长江口崇明水域鲻鱼耳石元素微化学分析
品 … 历来 在渔 获物 中占有重 要地 位 。近 4 年 来 , , O 尽
类 生 活 史 的重 要 方 法 之 一 。利 用 电 子 显微 探 针 仪
管国内外学者在鲻鱼 的繁殖生物学及育苗培育等
方面做 了大量 的尝试 和研 究 , 累 了不少 经验 , 积 但就 生产 实践 而 言 , 规 模 化人 工 育 苗技 术 至 今 尚未 成 其 熟 。其 中很 重要 的原 因之 一 就是 对 鲻鱼 洄 游过 程 中可能存 在 的多样 性 以及 生 活史历 程所 需生 境 的变
水交汇处 , 环境 的适应 能力特 别强 , 对 淡水 、 咸淡水 或 高盐 度 的海水 中均能 正常生 长 。秋 冬鲻 鱼在 沿岸 较 深处产 卵 , 春常溯河 到淡水 区 , 至可进入太 湖 , 早 甚 秋
季长 至体长约 2 l 5 l时又 回到海 中[ 1 ea 13 2] -  ̄根据本研 究
个耳 石 均 显 示 S/a r 比值 变动 高 的第一 阶段 与第 二 C
件的优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32 鲻鱼 洄游方 式的特 征 .
本研究 中3 尾鲻鱼个体耳石 S C 比值 的结果 ra /
明显 地 反 映 出 鲻 鱼 的洄 游 方 式 存 在 多 样 性 。MC 1
和 MC 仅 往 返 于河 口半 咸水 、 水 环境 生 长和 发育 3 海 (r a S/ 比值 均 高 于 5, 至捕 获 亦 不 进 入 淡 水 。而 C )直
耳石核心部位) 和早期发育 阶段 以及被捕获时的环
境 盐 度 类 似 , 生 活 于 s浓 度 较 高 的半 咸 水 环 境 均 r
从核心 向边缘方 向的1 4 ~280 m范围, r a 0 5 g 3 S/ C 比值最 高; 三 阶段 的 S C 比值 最低。同样 M 3 第 ra / C

西北太平洋秋刀鱼耳石形态学分析

西北太平洋秋刀鱼耳石形态学分析

秋刀鱼在西北太平洋 中从 亚热带到亚寒带南部都有 广泛 分布 , 它是一种资源量较 丰富的上层鱼种 , 其主要捕捞国和地 区为 日本、 俄 国、 韩 国以及我国的台湾省 。其 中 日本的渔获量
1 5 8 。 2 6 E 。样本采集时 , 从 每个 站点 的渔获 中随机抽取秋 刀
鱼2 0尾 ( 不足 2 O尾 则 取 所 有 样 本 ) 。
加得愈加 明显 , 翼 叶的增长速度大 于基 叶。幂 函数拟合秋刀鱼 T S L与体长 ( B L ) 的关系式为 T S L=0 . 7 0 2 7 4×B L 蜥
( i . 2 = 0 . 7 6 8 5 , / t ' = 1 2 3 ) , 秋刀鱼 T S L与体 长之 间的关 系为显著 ( P< 0 . 0 5 ) 。耳石最后端到耳石背面 的长度与体长 之间
定精确至 0 . 1 c m, 重量 的测定精确 至 0 . 1 g , 参考 E h r h a r d t 的
动与环境之 间的关系、 资源评估 与管理 、 摄食 特性、 渔具 渔法 等方面进行了研究 。耳石 是鱼类 良好 的信息载体 , 其形 态
特征常用于种类或种群 鉴定 , 国外的一些 学者也对幼龄 秋刀
同时为下一步利用耳石 日轮技术研究秋刀鱼年龄 与生长打下
( 上海海洋大学海 洋科学学 院, 上海 2 0 1 3 0 6 )

摘要 : 秋刀鱼是大洋性的重要经济鱼类 , 其耳 石包含着 重要 的生态信 息。根据 2 0 0 9年 5 —8月于西北太 平洋公
海采 集的 1 2 3个秋刀鱼耳石样本 , 分 析其 耳石 的外部形 态 , 探讨其 耳石 的形 态差异及生 长模 式 。主成 分分析认 为 , 耳 石总长 ( T S L ) 、 耳石最后端到耳石背面的长度 ( D E D) 、 耳石腹 面到耳石 基叶 的长 度 ( D V R ) 、 耳石基 叶的长度 ( T a L) 可 用来 表征耳 的形 态特征。通过 灰色星座 聚类方法用 以上几个 主成分 的形 态特征指标对 西北太平 洋秋 刀鱼 的种群结 构进行聚类分析 , 根据综合指标值 以及星座 图的聚类情况可知 , 此次试 验渔获 的西 北太平洋秋 刀鱼只存在 一个 种群 。

耳石症

耳石症
Parnes和McClure以及Welling在进行后
半规管填塞术时观察到,后半规管中有 颗粒存在(“自由浮动的颗粒”),为 解释这种疾病的发病机制提供了证据。 但是现在还不能通过MRI检查客观地在 眩晕发作时看到内淋巴腔或囊斑。
临床症状
这种疾病的病理生理基础是一个或多个
半规管的耳石松动。原因可能是头部外 伤、耳石变性或者其他的内耳疾病所致。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患者常常在夜 间床上转头或者体位变化、快速卧床或 站立时发生眩晕。患者自述是一种非常 危险的眩晕,有潮起潮落的感觉,一般 不超过1分钟。
诊断
在临床上除了半规管耳石症和壶腹顶的
耳石症外还有所谓的耳石堆积症以及半 规管或者壶腹顶的封闭(canalith jam)。 Epley对这种情况的诊断和治疗进行了详 细的描述。
物理治疗
对于所有类型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都应该进行物理治疗,即所谓的手法复 位。所有治疗的目的是让迷失的耳石从 半规管进入椭圆囊。使用加速力和重力 的作用有帮助作用。 后半规管耳石症可以采用Semont手法或 者Epley手法进行复位。
物理治疗
Semont手法(松动手法)主要使用加速
力(快速的、突然的头-躯体的被动运 动),当然也有重力作用。Epley手法是 一种“复位手法”,主要是在重力的影 响下,飘动的耳石从半规管坠入椭圆囊。 后者只是有条件地使用加速力。更多的 情况是这两种手法联合使用。个别情况 下,植物神经反射严重的情况下会给诊 断和治疗带来困难。
临床症状
耳石症也可以双侧发病,特别是颅脑外
伤后。也可以发生于一侧2个不同的半规 管(治疗后从后半规管进入水平或上半 规管),但很罕见。这种情况下诊断非 常困难。这个时候应该想到,如果眼震 反应不典型,可能是容易与良性震发性 位置性眩晕相混淆的位置性眩晕的不典 型的变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熊瑛等(2015)利用电子显微探针元素分析技术(EPMA)对黄海南部野生银鲳和鮸鱼的耳石进行了 锶和钙沉积特征的初步分析。定量线分析结果表明,两种鱼类耳石的Sr/Ca之间存在显著的种 间差异。银鲳耳石Sr/Ca比,银鲳孵化和早期发育应需要盐度适中的生境,当龄鱼在后期的生 长中需洄游经过两段高盐生境(其中之一在第1龄时)。鮸鱼耳石Sr/Ca比反映了鮸鱼孵化及 初期发育阶段可能生活在高盐度生境,而当龄鱼随后阶段的生长和发育过程则会洄游至盐度有所降 低的生境中进行。
叶振江(2010))以耳石长宽比、侧叶长度比等具体形态学分析参数,比较了黄海蓝点马鱿不同群体间耳石的形态学 特征。结果表明,吕泅三个批次样品间耳石形态无显著性差异,赣榆群体与吕泅及胶南群体在个别形态指标上呈显著 性差异,吕泅和胶南群体在各项指标均没有显著性差异。因此耳石形态学分析是鱼类群体鉴别的有效手段。 利用2006年4月和2008年10月分别采自南海北部湾和渤海长岛海域的119尾细条天竺酮和57尾黑鳃天竺酮标本,研 究了两种天竺鳃耳石形态的差异。结果表明利用耳石形态学特征变量对两种天竺酮的判别分析成功率分别高达 82.5%和88.2%,显示耳石形态学分析是天竺鱼鱼种识别的有力手段。 孟晓梦根据中国鲈耳石具体形态学特点选取了耳石长、宽等 10 种量度指标,并以相互之间的比例作为形态学比 较参数,比较了日本花鲈、中国鲈的舟山、福州、厦门和广西近海群体,共 101 尾样本的耳石的形态学特征。根 据耳石形态学分析的结果,中国近海不同海域的中国鲈群体具有明显的地理变异,初步认为前述中国近海的中国 鲈群体可分为三个不同的地理种群,即中国鲈舟山种群、中国鲈福州-厦门种群和中国鲈广西种群。
12
Part 1
Part 2
Part 3
Part 4
微化学结构分析 → 生活史

黎雨轩等(2014)通过设计3 个温度( 18 ℃、22 ℃、26 ℃) × 3 个盐度( 17、25、34) × 3 个锶( Sr) 元素 组( 低、中、高) 来研究环境因子对大黄鱼( Larimichthys crocea) 耳石中钡( Ba) 元素沉积的影响。研究结 果表明: 温度、盐度和锶元素含量对耳石钡分配系数具有显著的影响,盐度的影响最大,锶元素的影响 其次,温度的影响最小,温度和盐度对耳石钡分配系数具有显著的交互作用。所有试验组中耳石Ba /Ca 值均随着盐度的增加而降低,根据盐度与耳石Ba /Ca 值的定量关系就可以反演大黄鱼所经历的盐度史。 为大黄鱼野生种群的资源补充和洄游生活史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利用鲤鱼星耳石中的磷含量分析结果,可以对鲤鱼生活期间的水体磷含量变化 趋势进行初步判断,对未来蓝藻“水华”爆发进行预警预报。基于本研究,鲤 鱼耳石可以作为其生活水域富营养化状况和重金属污染的环境指示标型,为湖 泊水质中富营养化元素与重金属元素丰度的动态变化及长时段监测提供一个潜 在的生命矿物学方法。
13
Part 1
Part 2
Part 3
Part 4
外源标记—追踪、放流效果评估
王臣等(2014)以人工繁育大麻哈鱼(Oncorhynchus keta)发眼后胚胎为研究对象,设置4 个茜素红染料质量浓 度梯度(10 mg/L, 20mg/L, 40 mg/L, 80 mg/L)和4 个浸染时间梯度(8 h, 16 h, 24 h, 32 h),分析茜素红染料在耳石 上的沉积情况,以及不同暂养天数的动态变化, 以期为大麻哈鱼标志放流技术及效果评估提供基础参考。 结果表明,茜素红在矢耳石和微耳石上都能形成良好标记,在可见光和黄绿激光下均检测到标记带。 王臣等(2015)利用电子显微探针技术( EPMA) 探明外源Sr2+在大麻 哈鱼耳石上的沉积状况,结果表明: 不同浓度Sr2+均在大麻哈鱼耳石 上产生明显的深红色标记环。检测结果还表明,锶在大麻哈鱼耳石 上的沉积是逐渐进行的,有明显的滞后现象,高峰后能恢复到正常 水平. 这些特点符合对放流标记技术的要求,表明可以利用外源 Sr2+对大麻哈鱼耳石进行标记.外源Sr2+在大麻哈鱼耳石上沉积的特 点能很好地吻合对鱼类放流标志的要求,使利用人工控制在耳石上 打上明显的“锶标记”成为可能. 王正鲲等(2015)用茜素络合物( ALC) 对唐鱼( Tanichthys albonubes) 进行荧光标记,通过测定唐鱼耳石的标记 率、死亡率、SGR 和DWG 等指标,讨论不同浓度ALC 对唐鱼耳石标记效果和对其生长和存活的影响,探讨应 用该标记技术追踪唐鱼野外种群迁移行为的可行性。结果表明茜素络合物对唐鱼耳石的标记能持续较长时间, 因此可用于追踪其生活史过程、迁移规律、估算其种群数量动态等研究。
11
Part 1
Part 2
Part 3
Part 4
微化学结构分析 → 生活史
卢明杰等(2015)利用电子探针微区分 析技术,对大辽河口红狼牙鰕虎鱼 ( Odontamblyopus rubicundus)的耳石进 行了锶和钙元素微化学研究。耳石锶含 量面分布结果直观地显示,自核心到边 缘区域中对应于淡水( 蓝色) 、半咸水 ( 绿色) 、海水( 黄红色) 生境不同颜色同 心环轮的变化过程。推测大辽河口的红 狼牙鰕虎鱼可能存在3个生活史类型( 淡 水孵化、半咸水孵化和海水孵化) 。结 果表明了大辽河口红狼牙鰕虎鱼的孵化 和早期生活史生境的多样性,反映出其 对各种盐度水体环境的高度适应性,另 外,也显示出大辽河口是其混栖的水域, 为以后对大辽河口的红狼牙鰕虎鱼资源 评价及其人工繁殖等应用技术的实施提 供了基础生物学资料。
研究主题都有啥?
9
有哪些应用?
Part
3
Part 1
Part 2
Part 3
Part 4
耳石与鱼类生长
胡贯宇等(2014)根据2011 年6~8 月我国资源探捕船在摩洛哥南部沿岸海域采集的沙丁鱼( Sardina pilchardus) 样本, 测量其耳石的全长、宽度、背长等6 个外部形态参数,利用方差分析研究性成熟和个体大小对耳石生长的影响。研 究结果表明,性成熟和个体大小与耳石外部形态参数有一定的关系,并影响耳石的生长。 区又君等(2014)通过矢耳石日轮对采自珠江口的黄唇鱼 Bahaba flavolabiata 幼鱼进行日龄鉴定, 并据此研究其产卵期和生长特性。研 究结果表明, 利用耳石日龄来推算黄唇鱼的产卵期是可行的,并可据 此推算其特定阶段的生长模型。 麻秋云等(2013)根据2008 年11 月至2009 年8 月在胶州湾海域进行 的逐月定点底拖网调查, 选择12 种常见的饵料鱼类作为研究对象,分 析了每种饵料鱼类的体长与耳石形态大小, 并建立回归方程。 多数鱼种体长与耳石长度和宽度的拟合效果要略好于体长与耳石半 径的拟合效果,而且与耳石半径相比,耳石的长度和宽度更容易测 量,,因此在实际应用中,可以通过测量耳石的长度和宽度来推算饵料 鱼类的体长等形态参数。另一方面,由于多数鱼类的耳石比较脆, 尤 其是耳石的两端更容易破损,因此与耳石长度相比,耳石宽度与体 长的回归方程更加适合于实际应用。为深入研究高营养级鱼类的摄 食生态和食物网营养动力学提供基础资料。
16
Part 1
Part 2
Part 3
Part 4
环境污染监测及预警
杜凤琴等(2013)利用激光剥蚀等离子质谱分析方法,对2008年采集的太湖小 溪港47尾野生鲤鱼中3-4龄的耳石富营养化元素和重金属元素的丰度进行了原 位测试分析;并与2005-2008年太湖小溪港水域距水面1.50m深水体中富营养化 元素和重金属元素的环境监测历史数据进行对比分析。 研究结果表明:太湖小溪港鲤鱼微耳石中的磷元素相对于水体中的磷元素存在 强烈的富集效应,测定微耳石的磷含量比直接测定水体的磷含量更便捷。虽然 不同鲤鱼个体中微耳石对磷的吸收虽然存在很大差别,但其中的磷含量在相同 时段内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因此研究微耳石个体中磷含量变化与水体磷含量 变化的相关性是可行的。
14
Part 1
Part 2
Part 3
Part 4
鱼类年龄鉴定
刘子俊等(2015)综述了国内外近50 年来南极冰鱼年龄与生长的研究进展,概述了南极冰鱼基本分 类及其在南极海域的地理分布。在总结南极冰鱼年龄与生长研究的基本方法( 包括渔获物体长频度法 及钙化组织分析法等) 的基础上,着重对南极冰鱼耳石处理及研究进行了归纳,通过耳石前处理( 直 接观察、燃烧和切割打磨) 和轮纹鉴定等,对耳石研究中的耳石鉴龄方法、耳石形态学及耳石日轮等 做了总结。
沈建忠等(2002)按年龄组以耳石重量与相应的体长作图,对耳石重量直接用于确定鱼类年龄的可能 性作了分析和探讨。本研究表明,鲫耳石重量与年龄高度相关,即使在年龄组内体长生长差异大,年 龄组间体长重叠明显的情况下,各年龄组间耳石重量交叉重叠却相对较少,建立鱼类耳石重量与年龄、 体长关系图,可帮助验证通过计数钙化组织上年轮确定年龄的可靠性;而分析耳石重量频率分布可分离 大小相似而年龄不同的个体;用耳石重量与年龄关系估计的年龄与实际观测年龄无显著差异。因而认 为,耳石重量可作为验证钙化组织上观测年龄的准确性的辅助手段。
相当稳定,记录了鱼类个体生活过程中丰富的
生物一物理一化学环境信息,所以,耳石信息分 析可以揭示鱼类的生活史及其所经历的环境 变化。
椭圆囊 (utriculus) 球囊 (Sacculus)
微耳石 ( lapillus ) 矢耳石 ( sagittae)
星耳石 (asteriscus)
听壶 ( lagena)
鱼类耳石研究和应用进展
汇报人:李晓莉 2015级海洋生物学硕士
目录页
CONTENTS PAGE
1.简介
2.研究热点
3.应用
4.问题和展望
耳石是什么?
Part
1
Part 1
Part 2
Part 3
Part 4
鱼类耳石的定义?
耳石是硬骨鱼类在生长过程中沉积在内耳
的膜迷路内的结石,主要矿物成分是碳酸钙,起 声音接收和平衡定向作用。耳石中的轮纹由 于在形成过程中其轮纹形态结构与化学组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