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尾斗鱼仔鱼耳石形态发育与日轮形成特征

合集下载

0172鱼的年龄与生长发育

0172鱼的年龄与生长发育
无法显示图像。计算机可能没有足够的内存以打开该图像,也可能是该图像已损坏。请重新启动计算机,然后重新打开该文 件。如果仍然显示红色 “x”,则可能需要删除该图像,然后重新将其插入。
4
二、 鱼类性是鱼类的一个特点。鱼类的生长具 有不均匀性,会在鳞片和骨骼上留下痕迹。 如春夏季食物充足,鱼类生长迅速,鳞片上形成 的环片宽,形成较宽的轮带,称为“宽带”或“夏 轮”。秋后入冬,鱼类摄食少,生长缓慢,鳞片上环 片窄,形成较窄的轮带,称为“窄带”或“冬轮”。 一年之中宽带和窄带就构成一个生长年带。 当年秋冬形成的窄带和次年春夏形成的宽带之间 的分界线就是年轮。这是年轮形成的主要形式之一。
无法显示图像。计算机可能没有足够的内存以打开该图像,也可能是该图像已损坏。请重新启动计算机,然后重新打开该文 件。如果仍然显示红色 “x”,则可能需要删除该图像,然后重新将其插入。
13
(2)生殖痕(产卵轮、产卵标志) 生殖痕(产卵轮、产卵标志) 这是由于生殖作用而形成的轮圈。 ◆生殖痕的表现是在鳞片的测区可以看到环片 的断裂、分歧和不规则的排列; ◆在鳞片的顶区常生成一个多少是变粗了的暗 黑色环片,这环片通常断裂成许多细小的弧形部分, 环片的边上时常紧接一个无结构的、光亮的间隙; ◆有由于生殖行为而造成鳞片损坏、折断等造 成被腐蚀的轮圈。 生殖痕在鲑鱼类中最为明显。
无法显示图像。计算机可能没有足够的内存以打开该图像,也可能是该图像已损坏。请重新启动计算机,然后重新打开该文 件。如果仍然显示红色 “x”,则可能需要删除该图像,然后重新将其插入。
3
鱼类的寿命
寿命:是指鱼类整个生活史所经历的时间。它 取决于鱼类的遗传特性和所处的外界环境条件。最大 年龄与寿命含义基本相同。 生理寿命(Physiological longevity):能正常完 成整个生活史所经历的时间。 生态寿命(Ecological longevity):由于遭遇到 不合适外界环境条件,而无法完成整个生活史所活的 寿命。 鲟科鱼类有的可达100岁。绝大部分鱼类的寿命 介于2—20龄之间;其中约60%左右的鱼类,其寿命 在5—20龄之间,能活到30龄以上的鱼类不超过10%, 大约5%的鱼活不到2龄。

养殖技术-美轮美奂的星星尾中国圆尾斗鱼

养殖技术-美轮美奂的星星尾中国圆尾斗鱼

养殖技术-美轮美奂的星星尾中国圆尾斗鱼提到斗鱼,大家首先想到的肯定是色彩艳丽的泰国斗鱼/暹罗斗鱼。

其实最早做为观赏鱼类来开发的却是我国的中国斗鱼(Paradise fish)。

德国著名的观赏鱼专家弗兰克-舍费尔在《迷鳃鱼大全》一书中就曾这样评价过中国斗鱼,称其为”最早的热带观赏鱼,也是迄今为止最美丽的鱼种之一。

”在西方国家,中国斗鱼是最受欢迎的观赏鱼种之一,甚至被冠以“天堂鱼”(Paradise fish)之名。

不过通常情况下,西方著作中所指的斗鱼都是中国南方的叉尾斗鱼,而非分布于长江以北的中国圆尾斗鱼。

由于中国圆尾斗鱼的观赏性较前者稍稍逊色,所以一直被原生鱼友所忽视。

不过近年来,随着鱼友对斗鱼品种的不断改良,圆尾斗鱼也重新焕发了光彩,甚至已经可以与叉尾斗鱼相媲美了,并成为原生观赏鱼界的新宠。

圆尾斗鱼(Roudtail Paradifis),属鲈形目,攀鲈亚目,斗鱼科。

广布于长江流域以北的广大地区,东三省、北京、河南、河北、山东、山西、湖南、湖北、安徽、江苏、上海、浙江、四川.甘肃.宁夏、陕西、新疆、内蒙古都可以见到其美丽的身影。

在各个地区圆尾斗鱼也有着不同的俗名,如在辽宁,被称为“太平鱼”,在河北叫“布鱼” “布老鱼”,北京则叫“斗鱼” ”火烧蝙“,江苏称其为“狮公鱼”“火烧螃皱”“草鞋鱼”,俗名较多。

而在四川,圆尾斗鱼则被称为”中国斗鱼”,上海叫做”红眼螃皱”,湖北叫做“蓑衣鱼”,也被称为“中华蝶鱼”和“小草鱼”。

尽管产地众多,但由于人们不太重视,因此除了少数原生鱼爱好者会认真饲养和繁殖之外,绝大部分人并没有认识到这种原生鱼的美丽之处。

在菜市场,喂养大型热带鱼的饲料鱼中,能频繁看到它们的身影,着实让人感觉可惜,它们的价值不应该仅体现在这些方面。

另外,由于农药、化肥的过度使用,以及电鱼、毒鱼等非法活动的猖獗,以圆尾斗鱼为代表的一批美丽的原生鱼类的数量正在急剧减少,亟待保护。

虽然圆尾斗鱼在全国有这么多产地,但总体来说各地区所产的圆尾斗鱼差别不大,都为小型鱼,体长很难超过1 3厘米,体型侧扁,呈长椭圆形,背腹凸出,略呈浅弧形。

鱼类学讲义-生态学

鱼类学讲义-生态学

第三篇鱼类生态学(生物学)第11章鱼类与环境重点和难点:掌握鱼类栖息环境的特点及各生态因子对鱼类的影响掌握鱼类种内、种间及其与其他生物之间的关系深入认识鱼类的生活环境及鱼类对生活环境的适应鱼类的环境:围绕着鱼类的一切生物和非生物因子11.1 水环境-水的性质一、水的性质1.密度:约为空气的800倍,相当粘稠→流线型体型;水在4℃时比重为1(鱼类:1.02-1.06);表面积/体积较大+体内有少量的空气和油脂,故鱼类可自如沉浮2.压强:深度↑→压强↑,每加深10 m,约增加1atm;深海鱼类:肌肉强度、骨骼中钙含量、维持鳔的能力等3.比热:较高→鱼类的分布4.透明度:纯净的天然水相当透明。

不同光线被水吸收的快慢不同:红光:5m深处基本被吸收;橙光:可达15m深处;绿光、黄光:可达20m深处;蓝光:可超过100m在浑浊和被污染的水中,光的穿透力减少。

不同光线的透射→鱼类的体色:20m或更深→含红色或橙色色素;无光线处→无色或具深黑色5.优良溶剂:溶解→O2、N2、CO2等气体,矿物质、盐类、许多有机物;溶解物质→直接或间接影响鱼类二、水环境的类型1.淡水环境:流水环境+静水环境仅占地表的1%;在温度、水流、深度、悬浮物质、溶解物质、基质和暂时稳定性等方面差异很大;已知种类的41%在淡水中。

2.盐水环境:广阔、时空连续;海底类型、水的运动、温度和盐量多变海底区域:大陆架带→深达200m上陆坡带→深至约1000m下陆坡带→可达3000m深海底带→可深达约6000m超深渊带→含深海沟水层区域:表海层带→深约至200m,约为有效光线透射深度和大陆架边缘中海层带→深约至1000m,是所有光线透射的界限深海层带→无光,深达6000m超深渊海层带→ 6000m以下的深海沟,最深处11000m三、水环境对鱼类的影响★种群与环境组成一个完整的统一体★不同种群生活在不同的生态环境中★水环境具有多样性1.淡水环境1.1 流水环境◇上游→水流急、基质岩石性、DO高、温度低具吸盘(如平鳍鳅)或特殊的呼吸机制(如双孔鱼类);体流线型、运动力强(如红鳟、红点鲑);一般独居性和有较高的代谢率;生活在水底或接近水底的种类无鳔或鳔退化或鳔包藏于骨囊中;卵沉性或具粘性。

青石斑鱼Epinephelus awoara仔、稚、幼鱼日龄和形态、生长发育的研究

青石斑鱼Epinephelus awoara仔、稚、幼鱼日龄和形态、生长发育的研究

青石斑鱼Epinephelus awoara仔、稚、幼鱼日龄和形态、生长发育的研究薄治礼;周婉霞;辛俭;毛国民【期刊名称】《浙江水产学院学报》【年(卷),期】1993(12)3【摘要】本文根据青石斑鱼仔、稚鱼形态变化划分为前仔鱼期、后仔鱼期、稚鱼期、幼鱼期。

背、腹棘的显著伸长是石斑鱼形态发育过程中的一个典型特征。

背棘、腹棘长短与仔鱼全长有明显关系。

背棘和腹棘比值近似1:1。

仔稚鱼全长和体重两者呈幂函数相关。

在整个仔、稚、幼鱼日龄生长中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5日龄前的仔鱼阶段,第二阶段为40日龄前的仔稚鱼阶段,第三阶段为60日龄前的稚幼鱼阶段。

各生长阶段均伴随着一个危险期。

导致各危险期的主要原因是(1)饵料,(2)变态,(3)自残。

对策是(1)确保适时、适口饵料供应,(2)防止水质恶化和饵料营养缺乏,(3)勤分苗和充分投饵。

在生长发育中,石斑鱼个体大小差异显著,导致此现象出现是因先天性和后天性二个方面造成。

【总页数】9页(P165-173)【关键词】青石斑鱼;形态;生长发育;稚鱼【作者】薄治礼;周婉霞;辛俭;毛国民【作者单位】浙江省海洋水产研究所【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965.39【相关文献】1.褐点石斑鱼(Epinephelus fuscoguttatus)胚胎及仔稚幼鱼发育研究 [J], 白丽蓉;赵志英2.云纹石斑鱼(♀)×鞍带石斑鱼(♂)杂交子代胚胎发育及仔稚幼鱼形态观察 [J], 吴水清;郑乐云;黄种持;仇登高;许朝辉;郑君飘;邱峰岩;吴精灵;刘银华;3.盐度对云纹石斑鱼(Epinehelus moara♀)×鞍带石斑鱼(Epinehelus lanceolatus♂)受精卵孵化的影响及杂交仔稚幼鱼形态发育观察 [J], 张梦淇;陈超;李炎璐;孔祥迪;刘莉;翟介明4.人工培育青石斑鱼仔,稚,幼鱼的饵料系列 [J], 周婉霞;薄治礼5.青石斑鱼Epinephelus awaoara仔稚,幼鱼日龄和形态,,生长发… [J], 薄治礼;周婉霞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鱼卵仔稚鱼的研究课件

鱼卵仔稚鱼的研究课件
卵的大小在种间波动较大。卵径小于0.5 mm或大于2 mm的硬骨鱼类较少:海水硬骨鱼类 的浮性卵,一般为球形,卵径大都在1 mm左右; 而淡水沉性卵卵径多数在 l-1.5 mm。
沉(粘)性卵(demersal eggs):形状较大,产 出后沉在水底的各种基质上发育,常见于淡水鱼 类,如大银鱼、鲑鳟鱼类等。
鳍条数
5)、头、体的棘:位置、数量和大小等。
前额
鼻孔部位 吻部的棘
眼眶下的棘
鮸鱼
蓝点马鲛
带鱼
鳀 鱼
斑 鰶
谢 谢 大 家!
4.稚鱼期 (juvenile stage):
• 形态:各鳍条基本形成,鳞片开始形成——进 入稚鱼期的标志。 • 营养:早期仍营浮游生活方式,摄食浮游生物,
后期才形成自己固有的生活方式。
5.幼鱼期(young stage):
鳞片、鳍条、侧线等发育完备,体色、斑纹、 身体比例以及栖息习性等和成鱼基本一致—— 进入幼鱼期。
定量采集:由海底至海面垂直或倾斜拖网,落网速 度为0.5m/s,起网速度为0.5-0.8m/s。
样本的固定和保存
1、一般固定: 在采集现场用5%海水福尔马林、室内换成70%酒精
固定。
2、特殊固定: 为了观察日龄和骨骼发育,最好在现场直接用70%
酒精固定。组织学研究用波氏液固定。 3、保存:
保存在避光、阴凉的环境中。
80
0.5
平拖拽及30m以深、200m以浅垂直
JP12(0.507)
采集鱼卵和仔稚鱼。
CQ14(0.505) 适用于30以浅垂直采集鱼卵和仔稚
50
0.2
JP12(0.507) 鱼。
CQ14(0.505) 这是联合国粮农组织推荐的国际上

叉尾斗鱼公母分辨方法

叉尾斗鱼公母分辨方法

叉尾斗鱼公母分辨方法
叉尾斗鱼是一种淡水鱼,雄性和雌性在外观上有一些特征差异,可以通过以下方法辨别:
1. 鳍的形状:雄性叉尾斗鱼的背鳍、臀鳍和尾鳍会更长,而雌性则相对较短。

2. 尾鳍的形态:雄性的尾鳍会有明显的分叉,呈现叉尾状,而雌性的尾鳍则没有这种形状。

3. 颜色的差异:雄性叉尾斗鱼体色鲜艳,通常会展示出繁殖期的亮丽色彩,如红色、蓝色、橙色等。

而雌性体色相对较暗,通常呈现出较为淡雅的颜色。

4. 体型的差异:雄性叉尾斗鱼的体型较大且较粗壮,雌性则相对较小。

5. 行为的差异:雄性叉尾斗鱼在求偶时会表现出一些特殊的行为,如摇头、摆尾、张嘴等,而雌性则相对较平静。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方法只能作为初步参考,最可靠的分辨方法是观察叉尾斗鱼的繁殖行为或者通过DNA检测。

斗鱼及其养殖

斗鱼及其养殖
斗鱼喜生活在沟渠、小溪、池塘和水田中。由于 鳃上具副呼吸器,能浮于水面呼吸,故斗鱼耐浊水和 缺氧,对水质要求不严。最适水温是 !# % !+,,平时 多在水体上层活动,休息时下沉水底,杂食性。
! 饲养
从野外浅水水草丛中捕获的完好的或购得的健 康斗鱼均可人工饲喂。斗鱼 适 应 性 强,容 易 饲 养。 在准备好的玻 璃 鱼 缸 内 注 入 清 洁 河 水、池 水 或 放 置 一天以上的自来水,将斗鱼放入缸中即可(缸中盛水 不可过满,否 则,斗 鱼 会 跳 出 )。 可 在 缸 内 放 入 钟 乳 石、鹅卵石,以给斗鱼营造隐蔽的环境。一缸可饲喂 两对或两对以上的斗鱼,以便观赏。斗鱼食性广,面 包屑、馒头屑、肉屑、红虫、蚯蚓(剪碎)、浮游动、植物 均是其喜食的饵料。每天每条成鱼饲喂 # - * % # - $., 分 ! % * 次饲喂。" % )# 天换 ) 次水,但生殖期间换 水每次只能换 掉 原 来 水 量 的 一 半,用 虹 吸 管 小 心 吸 去缸底污物,以免破坏斗鱼营造的浮巢或吸走幼鱼。 幼鱼孵化后成 群 浮 于 水 面,此 时 应 用 网 捞 出 放 于 小 型玻璃缸中专养。幼鱼宜用熟蛋黄研细加水调制成 糊状,撒于水面饲喂。每天每缸加 ) / & 个蛋黄即可, 过多则会因饵 料 过 剩 造 成 水 质 变 坏;同 时 应 向 缸 中
# 疾病防治
斗鱼的发病 是 鱼 体、病 原 体 和 水 环 境 之 间 相 互 作用的复杂表现。因此,预防发病要从以上 * 个方 面入手。精心饲养,定时、定量、定质喂食,食物要清 洗干净,活饵可 用 低 浓 度 的 高 锰 酸 钾 溶 液 消 毒 后 再 喂,以免腐败污物或各种病原体污染养殖缸,使斗鱼 被感染发生细菌性烂鳃、烂皮、肠炎等传染病。在整 个养鱼过程的 疾 病 和 死 亡 中,传 染 病 和 寄 生 虫 病 占 绝大多数。发 现 病 鱼、死 鱼 时,要 及 时 捞 出,妥 善 处 理,病鱼要隔离治疗,常用的治疗方法是将药物溶解 于水中,药浴病鱼。要将养殖缸中的老水废弃,消毒 后再换新水。同时对病鱼接触过的同群鱼和工具消 毒。对工具消毒可用开水洗烫、高温干烤,也可用药 物消毒。常用的消毒液有:&1 的硫酸铜,!#1 的高 锰酸钾。鱼病的 治 疗 可 根 据 鱼 体 鳃 部、体 表 的 病 变 确定患有哪种疾病后对症下药。最好对缸内的鱼定 期进行药浴,及时消除鱼体上的病原体,并且注意细 心操作,避免鱼体受创伤,减少鱼体受病原体侵染的 机会。

【渔业资源与渔场学】渔业资源与渔场学重点

【渔业资源与渔场学】渔业资源与渔场学重点

2015渔业资源与渔场学重点第一部分:名词解释第二章鱼类的种群及其研究方法1.种群(必须掌握):在一个种的分布区内,有一群或若干群体中的个体,其形态特征相似,生态、生理特征相同,特别是具有共同的繁殖习性,即相同的遗传属性——同一基因库的种内个体群。

2.基因库:一个种群中所有个体的基因型集合。

3.群体(渔业管理的基本单元):可认为群体是种群之下的一个研究单位,指能够满足一个渔业管理模式的那部分鱼,可定义为一个群体。

(由随机交配的个体组成具有时间和空间的生殖隔离,在遗传离散性上保持群体的形态、生理和生态性状的相对稳定。

)4.量度特征:量度特征又叫体型特征,主要是测量鱼体各有关部位的长度和高度,计算它们之间的比值, 主要项目有:全长与体长、头长与体长、体高与体长、吻长与头长、眼径与头长、尾柄高与尾柄长之比等。

第三章鱼类的生命周期与早期发育1.鱼类的生命周期(掌握):指鱼类个体从受精卵发育到成语,直至衰老的整个一生的生活过程,又称之为生活史或个体发育。

(了解)早期发育:鱼类生命周期中的早期阶段,从鱼卵到幼鱼的几个时期。

是鱼类数量最大、死亡最多,数量变化率最高的敏感时期。

2.鱼卵基本结构(必须掌握):(1)卵膜:位于卵的最外层,保护卵细胞免受外界因素的伤害,并使卵细胞保持一定形状,对外界环境起隔离的作用,以保证胚胎的正常发育。

1(2)卵黄:是一种特殊的蛋白质,由卵细胞质的液泡酿造而成,是胚胎发育所需要的营养物质。

卵黄的大小和胚胎发育时间的长短有关。

(3)油球:是许多种硬骨鱼类卵子的特殊组成部分,它是含有脂肪的,表面围有原生质薄膜的小球状体。

油球对于浮性卵不仅是营养的贮藏,还起到了“浮子”的作用,使卵子能经常保持在一定的水层;但对沉性卵只是营养的贮藏。

(4)卵质:就是卵子的细胞质,是构成卵细胞体的主要部分,是卵细胞营养和生命活动的中心。

卵质的多少决定了细胞的大小。

(5)卵核:又称生殖核或细胞核,卵裂、生长、新陈代谢都和核有直接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7卷第6期中国水产科学 Vol.17 No.62010年11月Journal of Fishery Sciences of China November 2010收稿日期: 2009−12−17; 修订日期: 2010−02−27.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30970555); 国家重大专项基金资助项目(2009ZX07211-009). 作者简介: 赵天(1986-), 男, 硕士研究生, 主要研究方向为鱼类生态学. E-mail: owfaowfa@ 通讯作者: 林小涛, 教授. E-mail: tlinxt@叉尾斗鱼仔鱼耳石形态发育与日轮形成特征赵天, 陈国柱, 林小涛(暨南大学 水生生物研究所, 热带亚热带水生态, 工程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广东 广州 510632)摘要: 对实验室人工繁殖的叉尾斗鱼(Macropodus opercularis )仔鱼耳石形态发育与日轮进行了观察研究。

结果显示, 叉尾斗鱼微耳石和矢耳石在胚胎时已出现。

微耳石在仔鱼刚孵化时为圆盘状, 随仔鱼发育转变为近椭圆形, 孵出后19 d 转变为中部圆凸两端较尖的菱形; 矢耳石在仔鱼刚孵出时为圆盘状, 随仔鱼发育转变为椭圆形, 孵出后19 d 转变为一端略尖的桃形; 星耳石在仔鱼孵出后第19天才出现, 呈中部略凹的椭圆形。

叉尾斗鱼仔鱼耳石长径(包括微耳石和矢耳石)与鱼体全长(TL, mm)呈线性相关。

仔鱼耳石上第一个轮纹在孵出后第2天形成, 其后每日形成1个新轮纹, 生长轮数目与仔鱼日龄(D )呈线性相关, 且线性方程斜率接近于1。

结论认为, 叉尾斗鱼仔鱼星耳石出现时间晚, 矢耳石形态在后期出现较大变化, 而微耳石在胚胎时即形成, 形态稳定; 日轮可读性较好, 故更适合做日轮研究的材料。

本研究旨在为叉尾斗鱼自然种群年龄结构调查及其资源保护提供基础数据。

[中国水产科学, 2010, 17(6): 1364−1370]关键词: 叉尾斗鱼; 仔鱼; 耳石; 形态发育; 日轮中图分类号: Q9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8737−(2010)06−1364−07叉尾斗鱼(Macropodus opercularis )隶属于鲈形目(Perciformes)攀鲈亚目(Anabantoidei)斗鱼科(Belontiidae)斗鱼属, 是一种广泛分布于中国南方及东南亚各国的内陆淡水小型鱼类[1−3]。

根据谢增兰等[3]的调查结果, 现阶段该物种资源量有下降的趋势, 甚至在某些地方处于濒临灭绝的状态。

以往对于叉尾斗鱼的相关研究大多集中在其形态分类, 生态习性, 胚胎发育, 繁殖和某些病理学方面[4−8], 对其耳石发育和日龄鉴定方面的研究很少。

而确定叉尾斗鱼仔鱼的准确日龄是研究其早期生活史和种群结构的关键,也是进一步探讨造成其种群数量下降原因的基础。

鉴于此, 作者对实验室人工繁殖叉尾斗鱼仔鱼的耳石进行连续观察研究, 寻找其形态发育特征和生长轮生长规律, 以期为叉尾斗鱼自然种群年龄结构的调查和叉尾斗鱼的资源保护提供基础数据。

1 材料与方法1.1 实验材料叉尾斗鱼亲鱼采自广东省从化市岐田村野外溪流和沼泽, 并在实验室驯养半年以上。

取性成熟的雌、雄鱼各1尾放入同一鱼缸中自然产卵受精, 在水温(26±0.5)℃的条件下约38 h 后孵化出膜。

随后将仔鱼转入4个1 000 mL 的烧杯中饲养, 每个烧杯放入仔鱼100尾。

3 d 后以64 µm 网目的浮游生物网从暨南大学明湖中捞取浮游动物作为开口饵料, 1周后以112 µm 网目的浮游生物网捞取浮游动物喂养至实验结束时的23日龄, 并在15日龄后投喂少量剪碎的摇蚊幼虫以保证其营养。

仔鱼培育期间水温控制在(26±0.5)℃, 室内自然光照, 每日 21︰00定时换水。

至实验结束时死亡率小于5%。

仔鱼孵出后第1周每日8︰00和第6期赵天等: 叉尾斗鱼仔鱼耳石形态发育与日轮形成特征 136516︰00取样2次, 以后每日16︰00取样1次, 每次各从4个烧杯中随机取3尾仔鱼, 共计12尾。

样品采集后, 先置于解剖镜下测量其全长, 然后用无水乙醇保存, 用于耳石的摘取。

1.2 耳石摘取在OLYMPUS解剖镜下用解剖针挑取仔鱼左右矢耳石、微耳石和星耳石, 蒸馏水洗涤, 95%乙醇脱水、干燥, 二甲苯透明, 中性树胶封存于载玻片上[9−10]。

1.3耳石测量在OLYMPUS光学显微镜下(10×40, 超过量程的耳石采用10×20)测量每个耳石的长径。

1.4 生长轮计数统计微耳石和矢耳石上的生长轮数目时, 将耳石置于光学显微镜下, 用DeltaPix Camera2005摄像装置多次拍照, iSolution Lite软件对照片进行处理, 再统计耳石上所有轮环的数目。

对同一样品进行多次重复计数, 当3次计数间的差异在10%以内时, 取其平均值作为耳石的最终轮纹数, 对于差异大于10%的样品则不采纳该数据[9,11]。

1.5数据处理所得数据利用EXCEL2003软件进行统计和回归分析。

2结果与分析2.1耳石形态发育在水温(26 ± 0.5)℃的条件下, 叉尾斗鱼的受精卵经过约34 h的胚胎发育, 听囊分化, 其后在听囊中央出现两对黑色的形状不规则的耳石。

胚胎发育约37 h后, 耳石逐渐沉积成圆形的结晶体, 前1对为微耳石, 后1对为矢耳石, 矢耳石略大于微耳石。

在叉尾斗鱼仔鱼的发育过程中, 矢耳石生长率最快, 微耳石次之, 而星耳石出现得最慢。

2.1.1 微耳石(Lapillus) 叉尾斗鱼的微耳石刚出现时为不规则的小型结晶体, 然后逐渐沉积为圆盘状, 孵出后7 d转变为近椭圆形, 孵出后19 d 转变为中部圆凸两端较尖的菱形(图版Ⅰ)。

2.1.2 矢耳石(Sagitta) 刚孵出时叉尾斗鱼矢耳石的形态特征与微耳石类似, 都为圆盘状, 孵出后7 d转变为椭圆形, 孵出后19 d转变为一端略尖的桃形(图版Ⅰ)。

2.1.3 星耳石(Asteriscus) 在叉尾斗鱼孵出后第19天首次发现星耳石, 占当日标本总数的10%。

孵出后第23天, 30%的标本出现星耳石, 其形状为中部略凹的椭圆形。

超过90%的星耳石含一个不定形的中心核, 但核内耳石原基不清晰(图版Ⅰ)。

2.1.4 中心核(Nucleus)和原基(Primordium) 叉尾斗鱼99.9%的耳石仅含有1个中心核和1个原基, 0.01%的微耳石出现1个中心核和双原基。

2.2生长特性2.2.1耳石长径增长叉尾斗鱼仔鱼的矢耳石长径(DS, μm)和微耳石长径(DL, μm)与鱼体全长(TL, mm)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图1), 其关系式为:矢耳石: DS=39.4TL−61.478(R2=0.950 1, P< 0.001, n=356)微耳石: DL=23.565TL−27.926(R2=0.949 6, P< 0.001, n=306)2.2.2 耳石轮纹沉积与日龄的关系依据实际测量的耳石标本的轮纹数与日龄的数据, 对日龄(D)与轮纹数(SI和LI)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拟合。

得到如下关系式(图2):矢耳石: SI=1.003 4D+0.054 5(R2=0.992 8, P< 0.001, n=165)微耳石: LI=1.016 2D−0.231 2(R2=0.994 2, P< 0.001, n=179)可以看出, 矢耳石、微耳石生长轮数目与日龄密切正相关(R2 >0.99),所得线性方程式中两者的斜率均与1无显著差异(P<0.001), 因此可以认为叉尾斗鱼耳石上的生长轮是每日形成一轮, 即为日轮。

2.2.3 耳石直径与日龄的关系叉尾斗鱼仔鱼矢耳石(DS)和微耳石(DL)的直径与日龄(D)呈线性正相关, 其关系式为(图3):矢耳石: DS=10.507D+33.019(R2=0.949 2, P< 0.001, n=356)微耳石: DL=6.272 5D+28.735(R2=0.9450, P< 0.001, n=306)2.3耳石轮纹特征孵化当天的仔鱼耳石上无标记轮出现, 1 d后1366 中国水产科学第17卷图1 叉尾斗鱼仔鱼全长与矢耳石、微耳石长径的关系Fig. 1 Relationship between total length and long diameter of sagitta and lapillusin larval Macropodus opercularis图2 叉尾斗鱼仔鱼日龄与矢耳石和微耳石生长轮数的关系Fig. 2 Relationship between lapilli and sagittae increments and daily age in larval Macropodus opercularis图3 叉尾斗鱼仔鱼日龄与矢耳石和微耳石长径的关系Fig. 3 Relationship between daily age and long diameter of sagitta and lapillus in larval Macropodus opercularis第6期赵天等: 叉尾斗鱼仔鱼耳石形态发育与日轮形成特征 1367在耳石上形成第1个轮纹(图版Ⅱ−a), 该轮纹相比于以后出现的其他轮纹颜色较深, 故可认为是孵化标记轮(图版Ⅱ−b)。

21.06%的叉尾斗鱼仔鱼样本在由内源性营养期向外源性营养期过度时, 会在耳石上形成营养转换轮(图版Ⅱ−e), 该轮纹一般在孵出4~5 d后出现, 同样颜色较深。

观察表明,耳石长半径上轮纹稀疏且多有轮纹紊乱不清区段,短半径上轮纹密集且清晰, 因此耳石日轮计数以短半径为准[12]。

3 讨论在硬骨鱼类的内耳中总共有3对耳石, 即椭圆囊(Utriculus)、球囊(Sacculus)和听壶(Lagena)中分别具有微耳石(Lapillus) 、矢耳石(Sagittae)和星耳石(Asteriscus)各1对[9−10,13], 主要由碳酸钙构成, 起平衡和听觉的作用[9]。

大多数鱼类在胚胎时期已形成两对耳石, 即矢耳石和微耳石, 而星耳石在孵出数天后才形成。

如唐鱼(Tanichthys al-bonubes)仔鱼在水温(26±0.5)℃时, 孵出后23 d 才观察到星耳石出现[9],同为溪流鱼类的稀有鲫(Diplostomum niedashui)在水温25℃时, 孵出后13~16 d出现星耳石[14]。

叉尾斗鱼仔鱼在水温(26±0.5)℃时, 孵出后19 d开始观察到星耳石, 一般多为个体较大的仔鱼星耳石出现较早, 这可能是个体较大者捕食能力强, 生长快, 食量大, 营养充足, 耳石沉积率快的原因[15−1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