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文化资源的构成

合集下载

《黑龙江省详细介绍》课件

《黑龙江省详细介绍》课件

中等教育
全省各地市都有完备的中等教育体系 ,包括初中和高中,为学生提供良好 的学习环境。
艺术与文学
艺术
黑龙江省的艺术氛围浓厚,有哈 尔滨大剧院、哈尔滨音乐厅等众 多艺术场馆,定期举办各类艺术 活动。
文学
黑龙江籍的作家和诗人众多,如 萧红、萧军等,他们的作品在中 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传统节日与习俗
人口与民族
人口数量约3800万 ,以汉族为主,还有 满族、回族、蒙古族 等少数民族
人口分布不均,主要 集中在哈尔滨、齐齐 哈尔、牡丹江等城市
拥有丰富的民族文化 和传统,是中国民族 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2023
PART 02
黑龙江省经济
REPORTING
农业
农业概况
黑龙江省是中国的重要农业省份 之一,拥有广阔的耕地和适宜的 气候条件,是中国的粮食主产区
随着消费升级和城市化进 程的加速,黑龙江省的服 务业发展前景广阔。
2023
PART 03
黑龙江省文化
REPORTING
教育
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
黑龙江省拥有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 滨工程大学等多所著名高校,为本地 和外地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
黑龙江省的职业教育发展迅速,为学 生提供各种专业技能培训,满足社会 对不同人才的需求。
,是旅游者喜爱的景点。
五大连池
五大连池火山群是中国著名的火 山景观之一,拥有壮观的火山地
貌和独特的生态环境。
镜泊湖
作为中国最大的高山堰塞湖,镜 泊湖有着优美的湖光山色和丰富
的水产资源。
人文景观
哈尔滨冰雪大世界
作为世界最大的冰雪主题公园,哈尔滨冰雪大世界展示了独特的 冰雪文化和建筑艺术。

黑龙江省文化资源的构成

黑龙江省文化资源的构成

黑龙江省文化资源的构成摘要:黑龙江省是我国的边疆资源大省,文化资源十分丰富,主要可分为自然文化资源民族文化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三种类型。

对资源类型及其内涵加以系统的梳理,将有助于文化资源的进一步保护和开发。

关键词:黑龙江省;文化资源;构成地域辽阔、四季分明的黑龙江省,文化资源十分丰富,而且资源特色鲜明。

世界旅游组织专家把黑龙江旅游形象定位为:黑龙江—中国旅游COOL(酷)省。

这是黑龙江凉爽怡人的气候,独特神奇的生态旅游资源,时尚浪漫的旅游产品和独具地域民族特色的人文景观的高度概括。

下面本文将对黑龙江境内主要的文化资源类型加以具体分析:一、自然文化资源(一)地质资源1.黑龙江森林旅游资源十分丰富。

境内有大兴安岭、张广才岭和完达山脉等林区,森林覆盖率达 42.9%, 居全国第一,可开发系列森林旅游产品。

2.江河湖泊网络四布。

境内有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嫩江、牡丹江、兴凯湖、镜泊湖、五大连池、连环湖、扎龙、莲花湖等,极具开发价值。

3.湿地类型多、面积大。

三江平原和松嫩平原集中了大面积保存较好的草原和湿地,三江平原湿地达200万公顷,松嫩平原湿地达123万公顷,目前保护完整的湿地原始点落超过20万公顷的有迎春湿地和扎龙湿地,超过10万公顷的有兴凯湖和镜泊湖湿地,最小的原始湿地也有871公顷。

湿地为冷湿环境重要组成部分,最具生态原始品质和生物多样性。

4.西部和东部草原辽阔。

草原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11.2%,达7 600万亩,属全国拥有大草原的10个省份之一,草种1 000多种,分布于松嫩平原、三江平原和几大山系与平原交会处,具有放牧、观光价值。

(二)气候条件黑龙江冰雪旅游资源得天独厚。

冬季降雪量大,雪期长达5个月,积雪时间在100天以上。

坡向、坡度适宜,雪盖稳定,雪质较好,海拔1 000米左右的可建大中型滑雪场的资源点近100处,冰雕、雪塑、冬泳、冬钓资源也十分丰富,具备开展冰雪旅游的优越条件。

黑龙江是全国开展冰雪旅游最早的省份。

黑龙江地域文化

黑龙江地域文化

黑龙江地域文化黑龙江地域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文化最有活力的一部分,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

黑龙江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在发展历程上与其他地区存在着极大的差异,从而使黑龙江地域文化具有了独特的气质。

在其漫长的发展演变过程中,曾多次出现过繁荣昌盛的时期,对中华文明的形成做出过重要贡献。

一黑龙江的概括与自然地理中国四个极点东极抚远、西极喀什、南极三亚、北极漠河,东北两个极点都在黑龙江境内。

黑龙江省是中国最东北的省份,面积为45万多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4.7%。

省会哈尔滨。

共划12个地级市、1个地区、18个县级市、46个县、1个自治县、64个市辖区。

黑龙江省的地势大致是西北部、北部和东南部高,东北部、西南部低;主要由山地、台地、平原和水面构成。

西北部为东北一西南走向的大兴安岭山地,北部为西北一东南走向的小兴安岭山地,东南部为东北一西南走向的张广才岭、老爷岭、完达山脉,土地约占全省总面积的24.7%;海拔高度在300米以上的丘陵地带约占全省的35.8%;东北部的三江平原、西部的松嫩平原,是中国最大的东北平原的一部分,平原占全省总面积的37.0%,海拔高度为50—200 米。

二黑龙江的悠久历史发展历程黑龙江地域有自己极为独特的历史沿革。

从旧石器时代晚期,黑龙江地区就有人类活动。

从商周到清代,其中鲜卑、契丹、女真、蒙古和满族,都曾入主中原,先后建立过北魏、辽、金、元、清等王朝,对推动多民族融合与发展,促进我国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科技的交流做出过重要的贡献,形成了黑龙江特有的历史积淀。

多民族的文化优势黑龙江省是一个多民族的边疆大省,满、赫哲、鄂伦春、达斡尔、锡伯、鄂温克、柯尔克孜、蒙古、朝鲜、回、汉等众多民族聚居在这里,漫长的社会历史和各自不同的民族差异,形成了黑龙江省古老、独特的渤海文化、金源文化和满族文化。

在近代历史中,东北人民一次又一次的抵抗沙俄日本等外来侵略者,显示出具有鲜明中国传统文化特征的民族强凝聚力和向心力。

黑龙江省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策略研究

黑龙江省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策略研究

黑龙江省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策略研究黑龙江省位于中国东北地区,是一个具有丰富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省份。

本文将研究黑龙江省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策略。

开发民俗文化旅游资源需要进行资源调查和评估。

黑龙江省民俗文化资源丰富,包括传统民俗节日、民间艺术表演、传统手工艺等。

对这些资源进行系统调查和评估,了解资源的数量、质量、分布等情况,为后续开发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制定开发规划和保护政策。

根据资源调查和评估结果,制定详细的开发规划,明确开发的目标、内容、时间表等。

制定保护政策,明确对民俗文化遗产的保护措施和标准,并加强对民俗文化从业人员的培训,提升其保护意识和专业水平。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为了更好地开发和保护民俗文化旅游资源,需要建设相应的基础设施,如道路、桥梁、公厕等。

建设旅游设施和配套设施,如民俗文化展示馆、民宿等,提升游客的体验和参与度。

第四,开展宣传推广活动。

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推广活动,向游客介绍黑龙江省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并吸引他们前来参观和体验。

可以结合互联网和传统媒体,推出全方位、多层次的宣传活动。

第五,加强合作与交流。

与其他地区和国家的旅游机构、企业进行合作与交流,共同开发和保护民俗文化旅游资源。

可以开展合作推广活动,互相推荐和宣传旅游资源,并开展人员的交流和培训,提升整体的开发和保护水平。

加强监管和执法力度。

对于违规开发和破坏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行为,要加强监管和执法力度,严厉打击违法行为,确保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

黑龙江省具有丰富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为了更好地开发和保护这些资源,需要进行资源调查和评估、制定规划和政策、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开展宣传推广活动、加强合作和交流,同时加强监管和执法力度。

通过这些措施,可以实现黑龙江省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和保护。

黑龙江区域少数民族多元文化的形成与传承

黑龙江区域少数民族多元文化的形成与传承

黑龙江区域少数民族多元文化的形成与传承汪淑双【摘要】无论是从历史上还是现在,黑龙江省一直都是我国北方少数民族的生产、生活较多的地区之一.从当前现有的少数民族中,主要包括满足、蒙古族、回族、朝鲜、柯尔克孜、鄂温克、鄂伦春和赫哲等10余个少数民族生活在黑龙江地区.少数民族凝聚了黑龙江区域少数民族多元文化,从少数民族多元文化的形成入手,探索其传承与发展路径,为本次研究奠定坚实基础.少数民族多元文化的形成依赖于历史文化形态与少数民族的生活印记,通过长时间的发展最终形成有价值的文化形态,也就形成了本民族文化.而对多元文化的传承,就是将少数民族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形成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进行保护、传递与发展下去,其根本宗旨放在促进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与民族精神的传承上.【期刊名称】《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8(039)001【总页数】3页(P95-97)【关键词】少数民族;多元文化;形成;传承【作者】汪淑双【作者单位】绥化学院, 黑龙江绥化 15206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C95;D621.5一、黑龙江区域少数民族多元文化概况黑龙江少数民族多元文化形成需要从多个角度来分析,从文化角度来看,原始文化诞生于1700年前,由生活在黑龙江东、西、南部地区的三大族系——肃慎、鲜卑、扶余三大族系合力创造,而在其后的1600年期间,黑龙江土著文化发展达到巅峰,以渤海文化和金源文化为主[1]。

而后,黑龙江在金、元、明、清时期被实施边缘化统治,由此产生了所谓的“北大荒”。

各文化之间的相互碰撞、渗透与交流,从而在本地区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移民文化[2]。

同时,这种新的文化氛围与文化环境,也使得多个少数民族进入本地区,在本地区继承与弘扬本民族的传统文化,也造就了黑龙江区域少数民族多元文化的形成。

多元文化的形成也使得黑龙江区域少数民族呈现出新的发展特点,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十分丰富,具体内容包括民族语言、民族风俗、民族宗教、民族艺术与民族物质文化资源等等,正是这些多元文化内容,为黑龙江区域少数民族多元文化内涵的丰富奠定坚实基础[3]。

黑龙江省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策略研究

黑龙江省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策略研究

黑龙江省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策略研究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民俗文化旅游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领域。

黑龙江省作为中国北方的边疆地区,拥有着独特的民俗文化资源,对于保护和开发这些资源,制定科学的策略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针对黑龙江省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现状,以及保护和开发策略进行分析研究。

一、黑龙江省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现状分析1.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源黑龙江是我国少数几个满族人口分布较为集中的省份之一,同时也是汉、蒙、回等民族聚居的地区,拥有着丰富多样的民俗文化。

春节期间的庙会、元宵节的花灯、端午节的赛龙舟,以及在哈尔滨和阿城市举办的冰雪节,都是黑龙江省的重要民俗文化活动。

此外,黑龙江还有许多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如东北二人转、三毛流浪记等。

2.多元化的旅游资源黑龙江旅游资源非常丰富,除了民俗文化资源之外,还有众多自然风光景观、文化古迹和现代城市风貌等。

黑龙江拥有世界自然遗产嫩江三江平原、长白山天池等,以及世界文化遗产雪乡、上甘岭、滨江文化园等景点,还有现代城市风光,如哈尔滨中央大街等。

3.存在的问题虽然黑龙江省拥有丰富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但是也存在开发和保护方面的问题。

一些民俗文化活动已经成为商业化活动,缺乏原汁原味的民间文化感觉;一些市场化的旅游产品同质化很严重,缺少新意和创新性;还有一些景点内部管理欠佳,给游客带来了诸多不便。

1.加强传统文化教育传承和保护民俗文化需要从教育方面入手,应该重视传统文化教育。

加强民俗文化教育,让年轻一代更多地了解民俗文化的内涵和价值,同时也能够培养他们的文化自信心,从而促进民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2.增加非商业化的民俗文化活动保护和传承民俗文化,需要避免让民俗文化消失在商业化的迷雾之中。

政府应该鼓励民间组织和个人组织非商业化活动,增加更多的原汁原味的传统习俗活动。

3.推广多元化旅游产品旅游产品同质化的问题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应该推广多元化的旅游产品。

例如,推出更有故事性和情趣味的民俗文化旅游产品,充分调动游客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游客更好地接触到民俗文化。

黑龙江人文地理经济介绍(全)

黑龙江人文地理经济介绍(全)

省长:王宪魁省会:哈尔滨政府地址:哈尔滨市南岗区中山路电话:5邮编:150001网址:黑龙江省有着悠久的历史。

公元前4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就有夫余政权建立,地跨今黑龙江省南部。

唐代设渤海都督府、黑水都督府、室韦都督府。

辽时归东京道管辖。

金时属上京道管辖。

元设开元路、水达达路。

明设奴儿干都司。

清设黑龙江将军和吉林将军,管辖黑龙江地区。

新中国成立后,设黑龙江省和松江省,1954年将两省合并为黑龙江省。

地理和自然状况黑龙江省位于中国东北部,是中国位置最北、纬度最高的省份,东西跨14个经度,南北跨10个纬度。

北、东部与俄罗斯为界,西部与内蒙古自治区相邻,南部与吉林省接壤。

全省土地总面积47.3万平方公里(含加格达奇和松岭区),仅次于新疆、西藏、内蒙古、青海、四川,居全国第6位。

地貌黑龙江省地势大致是西北部、北部和东南部高,东北部、西南部低,主要由山地、台地、平原和水面构成。

西北部为东北—西南走向的大兴安岭山地,北部为西北—东南走向的小兴安岭山地,东南部为东北—西南走向的张广才岭、老爷岭、完达山脉,土地约占全省总面积的24.7%;海拔高度在300米以上的丘陵地带约占全省的35.8%;东北部的三江平原、西部的松嫩平原,是中国最大的东北平原的一部分,平原占全省总面积的37.0%,海拔高度为50—200米。

黑龙江是中国位置最北、最东,纬度最高,经度最东的省份。

黑龙江省西起121°11′,东至135°05′,南起43°25′,北至53°33′,南北跨10个纬度,2个热量带;东西跨14个经度,3个湿润区。

全省年平均气温多在—5~5°C之间。

冬季漫长寒冷,夏季短促,春秋干燥凉爽,年降水量400~700毫米。

北部和东部与俄罗斯相邻,边境线长3045千米,是亚洲与太平洋地区陆路通往俄罗斯和欧洲大陆的重要通道,是中国沿边开放的重要窗口。

土地黑龙江省土地总面积47.3万平方公里(含加格达奇和松岭区),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4.9%。

黑龙江省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策略研究

黑龙江省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策略研究

黑龙江省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策略研究黑龙江省位于中国东北部,是我国重要的边疆省份,拥有丰富的原住民和多民族文化遗产。

这些文化遗产包括建筑、音乐、舞蹈、风俗习惯等方面,展现了黑龙江省的丰富多彩的文化底蕴。

为了保护和开发这些旅游资源,我们应该采取以下策略:一、加强文物保护黑龙江省有很多文物古迹,如清代的避暑山庄、张家界的铁石砚、五大连池的温泉等等。

这些历史古迹是黑龙江省民俗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需要特别保护。

政府应该注重加强文物保护,制定相关政策,加强监管,防止文物被破坏或盗窃。

二、提高旅游基础设施质量旅游基础设施是保障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条件。

黑龙江省应该加强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提高质量,方便游客的出行和住宿。

同时,政府应该鼓励和支持企业投资旅游业,促进旅游产业的发展。

三、推广民俗文化活动民俗文化是黑龙江省本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吸引游客的亮点。

政府和企业应该积极推广各种民俗文化活动,如传统节日庆祝活动、地方特色美食展示、地方特产展销等。

这些活动可以增加游客的参与度和体验感,有益于吸引更多游客前来旅游。

四、加强旅游宣传旅游宣传是吸引游客的重要手段。

政府和企业应该联合起来,利用各种宣传渠道,如电视、广播、报纸、互联网等,向全国和海外游客广泛宣传黑龙江省的旅游资源、旅游项目和旅游服务水平,以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旅游。

旅游管理是保障旅游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

黑龙江省应该加强旅游管理,建立健全管理制度,确保旅游活动的安全、有序和文明。

政府应该积极扶持旅游企业,提高服务水平,为游客提供更好的旅游体验。

同时,应该加强旅游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实施,保护游客的合法权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黑龙江省文化资源的构成摘要:黑龙江省是我国的边疆资源大省,文化资源十分丰富,主要可分为自然文化资源民族文化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三种类型。

对资源类型及其内涵加以系统的梳理,将有助于文化资源的进一步保护和开发。

关键词:黑龙江省;文化资源;构成地域辽阔、四季分明的黑龙江省,文化资源十分丰富,而且资源特色鲜明。

世界旅游组织专家把黑龙江旅游形象定位为:黑龙江—中国旅游COOL(酷)省。

这是黑龙江凉爽怡人的气候,独特神奇的生态旅游资源,时尚浪漫的旅游产品和独具地域民族特色的人文景观的高度概括。

下面本文将对黑龙江境内主要的文化资源类型加以具体分析:一、自然文化资源(一)地质资源1.黑龙江森林旅游资源十分丰富。

境内有大兴安岭、张广才岭和完达山脉等林区,森林覆盖率达 42.9%, 居全国第一,可开发系列森林旅游产品。

2.江河湖泊网络四布。

境内有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嫩江、牡丹江、兴凯湖、镜泊湖、五大连池、连环湖、扎龙、莲花湖等,极具开发价值。

3.湿地类型多、面积大。

三江平原和松嫩平原集中了大面积保存较好的草原和湿地,三江平原湿地达200万公顷,松嫩平原湿地达123万公顷,目前保护完整的湿地原始点落超过20万公顷的有迎春湿地和扎龙湿地,超过10万公顷的有兴凯湖和镜泊湖湿地,最小的原始湿地也有871公顷。

湿地为冷湿环境重要组成部分,最具生态原始品质和生物多样性。

4.西部和东部草原辽阔。

草原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11.2%,达7 600万亩,属全国拥有大草原的10个省份之一,草种1 000多种,分布于松嫩平原、三江平原和几大山系与平原交会处,具有放牧、观光价值。

(二)气候条件黑龙江冰雪旅游资源得天独厚。

冬季降雪量大,雪期长达5个月,积雪时间在100天以上。

坡向、坡度适宜,雪盖稳定,雪质较好,海拔1 000米左右的可建大中型滑雪场的资源点近100处,冰雕、雪塑、冬泳、冬钓资源也十分丰富,具备开展冰雪旅游的优越条件。

黑龙江是全国开展冰雪旅游最早的省份。

我省的冰灯、冰雕雪雕的历史悠久,其规模及市场影响均居全国前列,黑龙江冰雪在中国有很高知名度。

自1998年创办中国黑龙江国际滑雪节以来,每年一度的滑雪节正在引起市场对黑龙江冰雪旅游的更多关注。

(三)边疆地缘优势黑龙江与俄罗斯接壤,边境线很长,有23个边境口岸,有着特殊的发展边境旅游的地缘优势。

19世纪末中东铁路的修建使省会哈尔滨成为连接中俄铁路的重要枢纽。

欧式建筑、音乐和时装,使这座城市充满了浪漫情调与现代气息。

二、民族文化资源黑龙江省民族资源丰富,其中赫哲族、鄂伦春族、满族、回族、朝鲜族、蒙古族、达斡尔族、鄂温克族、柯尔克孜族、锡伯族等民族包括语言在内的口传文化、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礼仪节庆、关于自然和宇宙的民间传说、传统手工艺技能,以及与上述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资源应重点保护和挖掘。

赫哲族、鄂伦春族是黑龙江地区的原住民族,其原生态文化资源是目前为止现存的可供考察原始渔猎文化形态的“活化石”。

(一)赫哲族文化赫哲族主要居住在松花江、黑龙江、乌苏里江沿岸,以渔猎为生,2007年人口普查留存4 640人。

20世纪初期以前处在氏族部落的社会组织结构中,新中国成立后融入新体制。

民族语言属阿尔泰语系,但没有文字,同满语相当接近。

目前赫哲族通用汉语,少数老年人会讲赫哲语。

信奉自然神崇拜、祖先崇拜和北方原始宗教萨满教。

创造了口头说唱文学史诗伊玛堪,擅长鱼皮手工艺制作。

居住撮罗子、地窨子、马架子等,房东侧有鱼楼用作仓房。

交通工具有桦皮船、木板船、滑雪板、狗拉雪橇等。

饮食有食鱼、兽肉,拉拉饭、莫温古饭、野菜等。

婚俗有抢婚、条件婚、转介婚、许配婚等。

葬俗有树葬、木克楞葬、土葬、送魂等形式。

节日有秋天九月九日鹿神节、年三十祭祖的烧包袱、春天三月三驱瘟神的跳路神。

阴历五月十五的乌日贡等许多岁时节令庆典风俗保存至今。

(二)鄂伦春族文化鄂伦春族人口目前全国有4 000多,黑龙江约占 3 000 多人,主要居住在大小兴安岭一带,塔河县十八站、呼玛县白银纳、伊春的嘉荫县、黑河地区的逊克县。

过着以狩猎为主,采集、捕鱼为辅的生活。

创造了包括神话传说、说唱故事在内的口头文学、民间歌舞、书面文学。

鄂伦春族的桦皮手工艺、兽皮手工艺制作等绝技、篝火节等岁时节令风俗正在成为鄂伦春族的文化符号,推进了我省的文化产业发展。

人类的原始渔猎采集生活持续了漫长的50万年,进入游牧、农耕、工业、信息社会,时间跨度越来越短。

当赫哲族、鄂伦春族等渔猎、狩猎、采集民族赖以生存的空间发生了巨大变化,濒危就成为不可避免的事情。

所以,保护和挖掘龙江境内的民族文化资源是发展黑龙江文化产业工作中刻不容缓的大事。

(三)满族文化满族是分布较广的少数民族,在龙江境内文化遗存较多,应集中挖掘遗址遗迹、历史文献、有一定特点的居住群落等。

满族文化博大精深,《大清律》全面总结了封建社会的历代法治。

《四库全书》堪与明朝《永乐大典》相比。

随着满族势力的不断发展壮大,满文成为权威的官方文字,留下了大量的上谕诰敕、大臣疏奏、公文往来、档案记事等多种文本,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

西清的8卷本《黑龙江外记》,分记山川、疆域、卡伦设置、种族人口、官制兵制、风俗市易、谪戍人物等,林林总总,保存了许多珍贵的历史资料。

(四)鲜卑文化鲜卑文化应充分挖掘北魏石窟、石刻文化遗存。

存留在大兴安岭嘎仙洞的摩崖石刻是北魏太平真君四年(443年),派中书侍郎李敞等人前往“祖庙石室”进行“告祭”,在石室壁上刊刻的祝文。

祝文揭示了北魏祖先拓跋鲜卑的起源。

嘎仙洞出土的石镞、骨镞等狩猎工具和獐、狍等野生动物骨骼表明了拓跋鲜卑曾经创造的狩猎文化形态。

“祖庙石室”是研究鲜卑民族发展史的一个地理坐标。

三、历史文化资源在中国的历史上,黑龙江流域在17.5万年前就有人类生存活动,居住在这一地区的鲜卑、契丹、蒙古,女真、满族,先后建立北魏、辽、金、元、清等王朝,形成渤海文化、金源文化、流人文化等内地传统文化与边疆文化相结合的黑龙江旅游最具异质性的历史文化资源。

(一)古代文化资源1.渤海文化渤海文化是粟末靺鞨人创造的,粟末靺鞨人于公元698年,在黑龙江地区建立渤海国,传国十五世,历时229年之久,其疆域西起松花江、嫩江汇流处以西,东至日本海,南到新罗,北达黑龙江下游,所辖有五京、十五府、六十二州,居民十余万户,常备兵员数万人,京都设在上京龙泉府(今黑龙江省宁安县渤海镇)。

渤海文化挖掘范围较为广泛,渤海时期,出现了黑龙江历史上的几个“第一”——第一个国立图书馆,第一所大学,接受了第一个外国留学生。

现宁安市渤海镇保存了上京龙泉府、兴隆寺、石灯幢、兽头石刻、渤海墓葬等遗址遗迹,还有见诸于历史文献的书、表、牒、笺、碑文等,均为艺术创作、文化旅游、工艺美术制作、科研等诸多领域提供了丰富资源。

渤海国国家机构设置、五京设置、宫廷建筑全以唐朝为样板,基本使用汉字。

畜牧业、农业、手工业、交通运输等行业获得很大发展,诸京、府、州、县兴办学校,诗歌、音乐、绘画、雕刻、书法以及造船、航海、历算、医药、育种、城邑、宫殿营造技术都达到很高的水平。

2.金源文化“金源文化”的发祥地在上京会宁府(现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阿城区)。

公元12世纪初,女真人完颜部在现黑龙江阿什河流域崛起,后由完颜阿骨打建立了金国。

女真人挥师灭辽与北宋后,于1 153年迁都中都(今北京)。

其疆域东北至今日本海、鄂霍次克海,以及外兴安岭地区。

西北控制蒙古高原各部落,西至陕西与西夏为邻,南从秦岭、淮水与南宋对峙,统治大半个中国120多年。

金源文化狭义指女真民族以阿什河流域阿城为中心创造的文化,即金上京地区或金代早期文化。

广义是指整个金代文化,《满族源流考》称“白山黑水,其名始见于《北史》,而显著于金源”。

阿城是金源文化肇兴之地,金王朝开国之都。

据专家称,以阿城南郊的金上京城为中心,阿什河流域及哈尔滨周边地区已发现并认定的金代古城达170余座。

从金上京历史博物馆、阿骨打陵址、亚沟摩崖石刻、道教松峰山遗址、大岭墓葬群等遗址遗迹看,以阿城为中心的早期文化遗存是研究金初原生态文化、金初文化与中原文化融合的重要资源,也是广义金源文化研究重要组成部分。

3.流人文化流人文化是黑龙江边疆文化的特殊组成部分,也是一个亮点。

流人文化的形成,源于古代黑龙江地区曾作为获罪之人(流人)的流放地,海林、宁安、齐齐哈尔等地都是流人集中的地方,许多流人被流放到这里,尤其是在清朝初年人数最多。

这些流人中很多都是在中原很有影响的人,他们在这里生活、繁衍,带来了中原地区的风俗、生活方式以及多元的优秀文化,这些中原文化与黑龙江当地土著文化相结合,形成了黑龙江地区特有的流人文化。

(二)近现代文化资源1.“闯关东”文化“闯关东”是中国乃至世界移民史上最大的一次迁徙活动,今天的黑龙江人,大多是当年“闯关东”人的后裔。

天下第一关是山海关城的东门,出了这个门便到了关外大地(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地域)即是关东,而进了这个门便是中原。

从清朝到民国数百年间因自然灾害、战乱等原因,数以千万计背井离乡以山东人为主力军的华北穷苦百姓,历尽艰辛地跨过山海关门,闯荡到东北大地谋求生存,这种历史罕见、规模巨大、充满传奇色彩的移民现象就被称为“闯关东”。

移民关东之所以被称为“闯”,第一是因为它在清初是一种越轨犯禁的行为,第二是因为去关东的人要面临远离家乡、艰难谋生的诸多挑战,从清顺治八年(公元1651年)至新中国成立之前,先后有3 000多万人相继踏上关东大地,只因为关东地广人稀,沃野千里。

“闯关东”其实是中华民族的苦难史,成千上万的华北百姓,或三五成群,或扶老携幼,向着梦中的黑土地艰难前行。

多少人怀揣着梦想倒在路边,留下堆堆白骨;到达目的地的人们又要在冰天雪地里农垦、采矿、放排、挖参、伐木,多少人葬身矿井、尸沉江底、匿迹深山。

经过这样的磨难,成功抵达关东的“闯关东”人,必然是不屈的、勇敢的、坚韧的,这正是“闯关东”文化的核心价值,也是今日龙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是文化信息的载体,人的流动实际上就是文化的流动,“闯关东”在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民俗文化的交融整合,今日的龙江文化正是中原文化和龙江土著文化的融合。

2.红色文化黑龙江革命历史悠久,产业工人革命历史最早。

1908年哈尔滨中俄工人在太阳岛举行万人纪念“五一”国际劳动节的活动,是中国工人阶级首次纪念自己的节日。

1918年,哈尔滨建立了全国最早的工会组织,到1920年共组织了4次中东铁路全路大罢工。

1924年,成立“中共哈尔滨组”。

1925年,我党派吴丽石到哈尔滨宣传马列主义,很快在“三十六棚”、哈尔滨机务段和车站等处发展了工人党员,建立了中东铁路第一个工人党支部。

在我党领导下,1928年哈尔滨爆发了震惊中外的以学生为主体的、反对日本在我国东北修筑五路的“一一九”运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