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山-兴蒙褶皱带1
1中国不同时代形成的煤和地区分布之间的关系

1中国不同时代形成的煤和地区分布之间的关系?煤是由植物经过复杂的作用形成的,而植物为了适应环境生存,植物界形成了不同的部落,出现植物分区,为成煤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
所以,形成了我国地史上的聚煤期有14个,其中早石炭世、晚石炭世-早二叠世、晚二叠世、晚三叠世、早-中侏罗世、早白垩世和第三纪为主要聚煤期。
在这7个主要聚煤期中,以晚石炭世-早二叠世、晚二叠世、早-中侏罗世和早白垩世4个聚煤期更为重要,相应煤系地层中赋存的煤炭资源占我国煤炭资源总量的98%以上,煤层气资源占我国煤层气资源总量的99.5%以上。
1、主要聚煤期含煤地层分布晚石炭世至早二叠世晚石炭世至早二叠世的聚煤作用在我国北方形成海陆交互相石炭-二叠系含煤地层,主要赋存在华北赋煤区,含煤面积80万km2,构成了我国最主要的煤层气聚气区,即华北聚气区。
该区大地构造单元为华北地台的主体部分,地理分布范围西起贺兰山-六盘山,东临勃海和黄海,北起阴山-燕山,南到秦岭-大别山,包括了北京、天津、山东、河北、山西、河南、内蒙南部、辽宁南部、甘肃东部、宁夏东部、陕西大部、江苏北部和安徽北部的广大地区。
在华北赋煤区内,还广泛发育了早-中侏罗世含煤盆地,并见零星上三叠统和第三系含煤地层分布。
晚二叠世晚二叠世聚煤作用在我国南方十分强烈,含煤地层广泛分布于秦岭-大别山以南、龙门山-大雪山-哀牢山以东的华南赋煤区内,构成了我国华南煤层气聚气区。
该区大地构造单元属扬子地台和华南褶皱系,地理分布范围包括西南、中南、华东和华南的12个省区。
华南赋煤区内除有以龙潭组为代表的上二叠统含煤地层外,还有上石炭统、上三叠统-下侏罗统、第三系等含煤地层分布。
下-中侏罗统下-中侏罗统含煤地层主要分布在西北赋煤区,在华北赋煤区的分布也较为广泛。
西北赋煤区由塔里木地台、天山-兴蒙褶皱系西部天山段和秦祁昆仑褶皱带、祁连褶皱带、西秦岭褶皱带等大地构造单元组成,地理分布范围包括秦岭-昆仑山一线以北、贺兰山-六盘一线以西的新疆、青海、甘肃、宁夏等省区的全部或大部。
中国大地构造分区

中国大地构造分区中国大地构造分区一、从活动论观点划分大地构造单元1、大地构造分区的主要原则大地构造单元的基本观点 2、划分3、划分古板块的标志4、划分大地构造单元的步骤二、中国大地构造轮廓及构造分区1、槽台观点对中国大地构造单元的划分观点对中国大地构造单元的划分 2、板块3、中国大陆构造域的划分一、从活动论观点划分大地构造单元1、大地构造分区的主要原则由于地壳构造活动性的不均一性,因而可以从空间的角度将地壳各部分的区域性分异与构造阶段的发展变化联系起来进行大地构造单元划分或大地构造分区。
大地构造分区的主要依据是构造活动程度,由于地壳演化中各个地区构造活动程度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所以进行大地构造分区时,必须具有历史分析的现点,即区分不同的构造阶段进行。
1、大地构造分区的主要原则现代全球古大陆再造和板块划分,一般以850-250Ma泛大陆旋回(Pangea-250)的构造格局进行划分的,因为该阶段的地质记录最全、研究程度最高。
至今,进入一个泛大陆裂解时期,其板块划分的代表方案就是LePichon(1968)等的现代板块划分。
Pangea-850以前(太古宙-元古宙)的板块划分涉及太古宙-元古宙的造山带和古缝合线识别,存在较多争议。
故一般以850-250Ma泛大陆阶段的板块划分和大地构造分区。
欧亚、美洲、非洲、澳大利亚将连为一体,形成超大陆2、划分大地构造单元的基本观点(1)活动论和固定论所谓活动论是指地表大陆和海洋在地质历史中的发展变化而言。
大陆和海洋在地表上的位置变化可能有两个方面,一是大陆和海洋相对于地极和赤道位置的变化;一是大陆和海洋相互之间的相对之间的相对位置变化,承认曾经发生过两种变化,就必须承认地壳运动以水平位移为主导形式。
相反,不承认大陆和海洋曾经发生位移,或承认移位,而将移位归因于地壳大规模垂直运动,如别洛乌索夫所主张的造洋运动,就是固定论者。
活动论和固定论的争论牵涉到地质学和地球物理学的各个方面,是近百年来地质学中带根本性的问题之一。
内蒙区域地层

2区域地质背景2.1 区域地层研究区域出露的地层有中元古代白云鄂博群、上志留统地层、上石炭统阿木山组、下二叠统三面井组和额里图组、上侏罗统张家口组、下白垩统巴彦花组、第三系上新统和第四系。
现将地层系统列于表2-1,并按照由新到老的顺序分述于后。
表2-1 区域地层表Table 2-1 Regional stratigraphic chart(1)第四系①中—下更新统:主要为灰白色砂砾层及浅黄绿色细砂层,厚度15m左右。
上界被全新统覆盖,下界与上新统平行不整合接触,在地貌上形成高平台。
②全新统:沉积类型分为冲积、风积、湖积、冲洪积、残坡积五种成因类型。
主要为砂砾层、砂层、淤泥层、含砾细砂层等。
厚度常在数米至10余米,闪电河的冲积层最厚可达150m左右。
(2)新近系上新统分布于大面积的低洼地,仅在冲沟和井下才能见到露头。
岩性主要为砖红色含钙质结核的泥岩及粘土岩,可见古脊椎动物化石。
与下伏巴彦花组不整合接触,厚度小于150m。
(3)白垩系下统巴彦花组地表未见出露,据钻探资料,在闪电河断陷和哈毕嘎凹陷的深部均有此地层。
上段主要为粉砂岩夹七个煤组,含植物、叶肢蚧和鱼类化石。
下段主要为砂砾岩、页岩夹三个煤组,厚度大于220m,与张家口组呈不整合接触。
(4)侏罗系上统张家口组分布于宝昌火山断陷盆地及其它大小不等的盆地中。
下部主要为流纹岩、粗面岩及凝灰角砾岩,中部主要为玄武岩和粗安岩。
上部主要为流纹岩、珍珠岩及凝灰岩、凝灰角砾岩。
与下伏地层呈不整合接触,厚度大于2217m。
(5)二叠系下统三面井组和额里图组出露于矿区以北约10km的额里图牧场附近,岩性主要为不等粒岩屑砂岩、含砾中粗粒砂岩夹灰岩透镜体、岩屑晶屑凝灰岩及粉砂质凝灰岩等,含蜓类、珊瑚、腕足、双壳类及植物化石。
厚度大于1846m。
(6)石炭系上统阿木山组出露在矿区以北约50km的正镶白旗大西庙附近及矿区以东约40km的正蓝旗五七军马场附近。
主要岩性为细砂岩和粉砂岩,上部夹灰岩,产丰富的腕足及蜓化石。
新疆区域地质构造

新疆区域地质构造一、新疆大地构造分区按全国矿产资源潜力评价项目《地质构造研究工作技术要求》(以下简称"技术要求"),结合新疆地质构造实际情况,将新疆大陆大地构造划分为天山兴蒙造山系(Ⅰ)、塔吉克-塔里木陆块区(Ⅱ)、秦祁昆造山系(Ⅲ)、西藏-三江造山系(Ⅳ)四4个一级大地构造单元,进一步又可划分为10个二级构造单元,23个三级构造单元,37个四级构造单元。
具体划分见表1-1。
表1-1 新疆大陆大地构造分区简表二、大地构造单元特征(一)天山-兴蒙造山系(Ⅰ)天山-兴蒙造山系包括阿尔泰弧盆系、查尔斯克-乔夏哈拉缝合带、准噶尔弧盆系、天山弧盆系等四个二级构造单元。
1、阿尔泰弧盆系(Ⅰ-1)阿尔泰弧盆系包括阿尔泰古生代陆缘弧和阿尔泰南缘晚古生代弧盆系。
①阿尔泰古生代陆缘弧(Ⅰ-1-1)由诺尔特晚古生代上叠裂陷盆地和哈龙古生代岩浆弧组成。
由于蒙古湖区震旦-寒武纪洋盆的封闭而拼贴于西伯利亚板块的西南缘。
发育震旦纪-中奥陶世的巨厚陆源碎屑岩建造沉积,志留纪为残留海盆,接受了复理石建造沉积。
由于斋桑洋盆向北俯冲,志留纪时发生大规模的花岗岩化,片麻-花岗岩穹隆。
晚古生代的俯冲与碰撞,生成花岗伟晶岩。
该区经受加里东期、华力西期两次来自南北方向的俯冲,导致侵入岩的大量发育和复杂的构造变形及变质作用。
形成低绿片岩相-低角闪岩相变质岩系,断裂构造十分发育,形成一系列向南逆冲的叠瓦式构造推覆体。
由于斋桑洋盆向北俯冲,在阿尔泰古生代陆缘弧之上形成诺尔特上迭裂陷盆地,发育晚泥盆世-早石炭世中-酸性火山岩建造堆积,并伴随有S型石英斑岩-钾长花岗岩类次深成侵入体。
②阿尔泰南缘晚古生代弧盆系(Ⅰ-1-2)斋桑洋盆向北俯冲,在阿尔泰陆缘弧的前沿,形成了阿舍勒、冲乎尔、克兰、麦兹4个弧后裂陷盆地、卡尔巴-哈巴河晚古生代弧前盆地和额尔齐斯晚古生代构造杂岩带三个四级构造单元。
弧后裂陷盆地沉积了早-中泥盆世拉张阶段的双峰式火山岩建造,晚泥盆世转入汇聚,于晚石炭世早期隆起为陆,出现"S"型花岗岩类。
松辽盆地可地浸砂岩型铀矿成矿地质条件

松辽盆地可地浸砂岩型铀矿成矿地质条件【摘要】松辽盆地为中国北方大型内陆盆地之一,总面积达26万平方公里,它位于中亚可地浸砂岩型铀矿带的东延部分,在盆地的发展过程中,发育有含油气建造,含煤建造和杂色陆相碎屑岩建造。
在杂色碎屑岩建造中有层间氧化带和“泥—砂—泥”结构发育,同时盆地内具有良好的地下水循环体制,是寻找可地浸砂岩型铀矿的有利地区。
【关键词】松辽盆地;可地浸;铀矿;条件分析松辽盆地位于我国东北,包括黑龙江西南部、吉林省西部、内蒙古自治区东部和辽宁省北部。
1 大地构造位置在大地构造位置上,处于天山—兴蒙褶皱区(Ⅰ级),吉黑褶皱系(亚Ⅰ级)之松辽坳陷(Ⅱ级),西侧为大兴安岭优地槽褶皱带(Ⅱ级),内蒙古优地槽褶皱带(Ⅱ级)。
南部与内蒙地轴(Ⅱ级)相接。
见图1。
1.吉黑褶皱系1-1 松辽坳陷1-2 张广才岭优地槽褶皱带1-3 佳木斯隆起2.内蒙-大兴安岭褶皱带2-1 大兴安岭优地褶皱带2-2 内蒙优地槽褶皱带3.中朝准地台3-1 内蒙地轴3-2 燕山台褶皱带3-3 胶辽台隆4.延边褶皱系5.那丹哈达优地槽褶皱带(属锡霍特褶皱带)6.上黑龙江冒地槽褶皱带(属蒙古-鄂霍次克褶皱带)7.额尔古纳褶皱带2 盆地特征2.1 盆地基底松辽盆地基底主要岩石类型有花岗岩、片麻岩、片岩、砂板岩、石灰岩等,在松辽盆地的中部以片麻岩一片岩为主,面积达3万平方公里,其西部以矿板岩—碳酸岩为主是兴安地槽的延伸部分,其东部是片岩—砂板岩—石灰岩分布区与吉黑地槽区相过渡。
花岗岩是松辽盆地基底岩石的重要组成部分,分布广泛,可分为三个期次,有加里东期,海西期和燕山期。
松辽盆地基底断裂构造十分发育,对盆地的形成和发展起控制作用。
在基底构造中,主要有北北向、东西向、北西向三组深断裂为主干断裂。
北北向主干断裂有四条,它们具有切割深,规模大,活动时间长等特点。
其中嫩江-白城-扎鲁特深断裂和依兰-伊通深断裂控制着盆地的东、西边界。
孙吴-双辽断裂和海沦-伏龙泉断裂控制的盆地内二、三级构造单元,并决定着盆地内构造-沉积特征的东西分带特点。
浅析内蒙古大兴安岭地区地质构造特征及成矿条件

64矿产资源M ineral resources浅析内蒙古大兴安岭地区地质构造特征及成矿条件祁永恒,罗 岩(甘肃省有色金属地质勘查局兰州矿产勘查院,甘肃 兰州 730030)摘 要:文章以内蒙古大兴安岭地区为例,对其地质构造特征及区域成矿条件进行梳理,大兴安岭地区为我国北疆重要的成矿带,地质构造事件复杂,成矿条件极好。
本文以区域地质构造及构造发展史为切入点进行分析,希望为该地区基础地质研究提供依据。
关键词:大兴安岭;地质构造;成矿条件中图分类号:P618.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1-5004(2020)18-0064-2收稿日期:2020-09作者简介:祁永恒,男,生于1990年,蒙古族,青海乐都人,地矿中级工程师,研究方向:地质找矿。
1 区域地质构造及构造发展史按板块构造划分,研究区前中生代属于西伯利亚板块南缘陆缘增生带,属古亚洲构造域,中生代以来,主要受太平洋板块与欧亚板块相互作用的制约,属滨太平洋构造域。
按全国矿产资源潜力评价对研究区大地构造的划分,研究区整体位于天山—兴蒙造山系之大兴安岭弧盆系,前中生代隶属于额尔古纳岛弧,南邻海拉尔—呼玛弧后盆地。
从构造演化阶段来看,研究区晚元古代-早古生代阶段具有复杂的地质演化史;晚古生代由于受古亚洲构造域的影响,体现了丰富多彩的构造景观,并对晚古生代的构造格局进行改造;中生代遭受了蒙古鄂霍次克构造域和环太平洋构造域双重叠加改造,属于大兴安岭岩浆弧,额尔古纳火山-侵入岩带。
1.1 地质构造事件根据研究区地层的属性及彼此间接触关系,分析构造之间切割关系,以及岩浆活动、变质事件、构造样式组合,构造形迹间复合关系,变形场特征等因素,研究区共经历12个地质事件和7个地质年代跨度。
D 1-D 2:晚元古代-早寒武世界洋盆裂解、扩张与岛弧-弧后盆地沉积:研究区位于西伯利亚板块南缘,在伸展背景下接受浅海相沉积,并伴随弱的火山喷发,形成倭勒根岩群大网子岩组陆源碎屑岩、夹中基性火山岩,早寒武世的早加里东构造运动使形成的倭勒岩群大网子岩组地层遭受低绿片岩相区域变质改造,经历拉张剪切、褶皱作用,板理、片理化发育,受后期构造运动的影响局部形成韧性剪切带。
甘肃扫子山地区703东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思路

2023年 5月上 世界有色金属85找矿技术P rospecting technology甘肃扫子山地区703东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思路陈 浩,陈镇海,鲁光荣(甘肃省有色金属地质勘查局张掖矿产勘查院,甘肃 张掖 734012)摘 要:703东金矿是在1∶1万土壤测量的基础上发现,其发现验证了土壤测量在北山戈壁残丘地貌的良好找矿指示效果。
通过对703东金矿地层、构造、岩浆岩等成矿条件进行叙述,分析研究矿床成因,总结找矿标志,探讨了找矿前景,提出矿区及周边下步找矿思路。
关键词:703东金矿;找矿标志;找矿前景;找矿思路;扫子山地区中图分类号:P618.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65(2023)09-0085-3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Prospecting Ideas of 703 East Gold Depositin the Shaozishan Area of Gansu ProvinceCHEN Hao, CHEN Zhen-hai, LU Guang-rong(Zhangye Mineral Exploration Institute of Gansu Nonferrous Metals Geological Exploration Bureau,Zhangye 734012,China)Abstract: The 703 East Gold Mine was discovered on the basis of 1∶10000 soil measurements, which verified the good prospecting indication effect of soil measurements on the residual hill landform of the Beishan Gobi. Based on the description of the formation, structure, magmatic rock and other metallogenic conditions of 703 East Gold Mine, the Ore genesis is analyzed and studied, the prospecting indicators are summarized, the prospecting prospect is discussed, and the next prospecting ideas in the mine area and its surrounding areas are proposed.Keywords: 703 East Gold Mine; Prospecting markers; Prospecting prospects; Exploration ideas; Saozishan area收稿日期:2023-03基金项目:甘肃省基础地质调查、甘肃省地勘基金项目资助成果。
14天山-兴蒙造山系

四、天山 (晚海西)
天山山脉是亚洲最大的山系,一半在 哈萨克斯坦境内称西天山,我国境内 属东天山,夹于准噶尔、塔里木两大 盆地之间,绵延2000km延入蒙古人民 共和国称戈壁天山。天山山脉雄伟陡 峻西高东低,西部海拔4000~6000m, 向东1000~2000m延至北山基本属于 剥蚀低山丘陵。
(伊犁、准噶尔-吐哈地块) (松嫩、布列亚-佳木斯-兴凯地块)
(4) 天山(北山) 晚海西 (8) 内蒙-吉黑 晚海西 (③南天山南缘断裂-索伦-西拉木伦河断裂) 塔里木板块 (9) 阴山北 加里东-晚海西
第二节 西部区二级构造单元特征
(1)阿尔泰 晚加里东-早海西 (2)外准噶尔中海西(D-C1) (3)哈萨克斯坦微板块 (伊犁、准噶尔-吐哈地块) (4)天山(北山)晚海西
③南天山南缘-星星峡-索伦-西拉木伦河-延边对接地壳消减带 (C1-T3)这是南北两大古植物区的界线,根据地质、地球物理综 合分析确认为可能是中朝-塔里木(西域)板块与西伯利亚古板块 两大陆缘区最终对接的地缝合线。
上述构造带的展布,标志了海陆转换的 时间,也指出了古亚洲洋两侧陆缘增生 的极性。对接缝合线作为古亚洲洋消亡 的标志,其北看作西伯利亚古陆逐次向 南增生的陆缘区;其南看作中朝-塔里 木板块逐次向北增生的陆缘区,前者比 后者宽阔得多,故二者是偏对称发育的。
中天山出露一条狭长的变质岩带,由结晶片 岩、片麻岩组成,称星星峡群。过去认为是 太古界(Ar)故称“中天山结晶轴”,80 年代所测同位素年龄多在850-1700Ma,并 发现叠层石,因此被认为属于中元古宙 (Pt2)的变质岩系,在博乐霍洛山发现其 上有震旦系(Z)冰碛砾岩覆盖,目前多数 人认为它是扬子运动(塔里木运动)的产物, 与塔里木地台曾同属一体,为塔里木运动后 形成的稳定克拉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外准噶尔中海西造山带
• • • • 环绕准噶尔盆地分布, 环绕准噶尔盆地分布,称准噶尔界山 以吉利湖为界分为东、西准噶尔造山带。 以吉利湖为界分为东、西准噶尔造山带。 西准噶尔造山带是北东走向的马立奇尔山 东准噶尔造山带是北西走向的克拉美丽、 东准噶尔造山带是北西走向的克拉美丽、北塔 二者形成一个向北突出的弧形造山带 一个向北突出的弧形造山带。 山,二者形成一个向北突出的弧形造山带。
大地构造轮廓与分区
东部 (1)额尔古纳早加里东 造山带(额尔古纳地块) 额尔齐斯-克鲁伦河断裂-德尔布干?地壳叠接消减带) (①额尔齐斯-克鲁伦河断裂-德尔布干?地壳叠接消减带) (2)外准噶尔中海西造山带 (2)兴安中海西期造山带(兴安地块) 克拉美丽-索伦-贺根山-黑河地壳叠接消减带( (②克拉美丽-索伦-贺根山-黑河地壳叠接消减带(D3-C1) (3)天山(北山)晚海西造山带 (3)蒙古-吉黑晚海西造山带 (包括了东西两大地块群) 哈萨克斯坦微板块 黑龙江中小地块群 (伊犁、准噶尔-吐哈地块) (松嫩、布列亚、佳木斯、兴凯地块) 它们都是多岛小洋盆中的地块组合 南天山-索伦-西拉木伦河-延吉对接地壳消减带( (③南天山-索伦-西拉木伦河-延吉对接地壳消减带(C1-T3) (4)阴山北加里东-晚海西造山带 (4)塔里木板块北缘 西部 (1)阿尔泰晚加里东造山带
阿尔泰晚加里东- 阿尔泰晚加里东-早海西造山带
• 位于阿尔泰山主峰的南坡 。 主体构造是 NW 走 位于阿尔泰山主峰的南坡。主体构造是NW NW走 向的富蕴复背斜,主要由O 向的富蕴复背斜 , 主要由 O、S 浅变质岩系组 80年代于核部分出了一套深变质的混合 成 。 80 年代于核部分出了一套深变质的混合 片麻岩、片岩夹大理岩,相当中—晚元 岩 、 片麻岩 、 片岩夹大理岩 , 相当中 晚元 古宙,是这里迄今发现的最古老的岩石。 古宙,是这里迄今发现的最古老的岩石。 • 奥陶 - 志留系 为一套浅变质 砂岩 、 板岩 、 奥陶- 为一套浅变质砂岩 板岩、 砂岩、 千枚岩组成,厚达8500 8500m 千枚岩组成,厚达8500m; • 中 - 上泥盆统 为 岛弧型 钙碱性酸性火山岩 岛弧型钙碱性酸性火山岩 与碳酸岩,厚度4000 8000m 4000- 与碳酸岩,厚度4000-8000m,北部为弧后盆 沉积。 地沉积。
3.古亚洲洋消亡的时间 3.古亚洲洋消亡的时间
根据古地磁、 根据古地磁、古沉积和古植物资料推算 应该在早二叠世末到晚二叠世 西部),( 早二叠世末到晚二叠世( ),(东 应该在早二叠世末到晚二叠世(西部),(东 一直延续到三叠纪。 部)一直延续到三叠纪。因为在南北两大陆缘 区晚二叠世普遍以陆相和半咸水沉积为主, 区晚二叠世普遍以陆相和半咸水沉积为主,出 现了安加拉和华夏植物的混生带, 现了安加拉和华夏植物的混生带,说明早二叠 世以后由于板块的对接使陆块接近, 世以后由于板块的对接使陆块接近,最后至三 叠纪古亚洲洋消亡。 叠纪古亚洲洋消亡。 但是, 但是,国外学者更倾向于鄂霍茨克海消亡 于晚侏罗世末。 于晚侏罗世末。
中 国 大 地 构 造 背 景 图
这个构造带其间发育多条蛇绿岩 而且自北而南在时代上由老变新, 带,而且自北而南在时代上由老变新, 有一定的规律性。 有一定的规律性。蛇绿岩套作为古洋 壳的残片, 壳的残片,经常被当作古洋壳俯冲边 界的标志, 界的标志,提示我们这里曾经存在过 一个已消亡的古海洋, 一个已消亡的古海洋,古海洋是由北 向南逐渐迁移的。 向南逐渐迁移的。这种认识得到了古 地磁、古动植物、古气候资料的支持, 地磁、古动植物、古气候资料的支持, 这个古海洋就是通常称为的 称为的“ 这个古海洋就是通常称为的“古亚洲 洋”。
天山- 天山-兴蒙造山带
• 简述天山—兴蒙造山带时空分布特征及 其构造迁移规律。 • 回答天山—兴蒙造山带最后对接带的位 置及其时代。 • 简述新疆地貌特征与大地构造特征之间 的关系。 • 简述天山造山带构造演化史
大地构造属性
• 天山-兴蒙造山带是我国北方囊括天 天山-兴蒙造山带是我国北方囊括天 山以北、 山以北、蒙古高原到大兴安岭以及东 北辽阔地域的造山带。 北辽阔地域的造山带。它夹于西伯利 亚板块和中朝-塔里木(西域) 亚板块和中朝-塔里木(西域)板块 之间,属于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中亚- 之间,属于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中亚- 蒙古构造带或称乌拉尔-蒙古- 蒙古构造带或称乌拉尔-蒙古-鄂霍 茨克弧形构造带的一部分,90年代以来 茨克弧形构造带的一部分 年代以来 被称为中亚造山带 中亚造山带。 被称为中亚造山带。
阿尔泰山 准噶尔界山
南天山 阿尔金山
昆仑 山
东准噶尔造山带由两套蛇绿岩套 和巨厚的复理石建造所组成( 和巨厚的复理石建造所组成 ( 阿尔曼 奥陶-志留系、克拉美丽泥盆 泥盆- 泰 奥陶 - 志留系 、 克拉美丽 泥盆 - 下 石炭统分别发育了两套基性火山岩 分别发育了两套基性火山岩、 石炭统 分别发育了两套基性火山岩 、 放射虫硅质岩,其中有很富的Cr Fe、 Cr- 放射虫硅质岩 , 其中有很富的 Cr-Fe 、 Cu-Ni矿床和巨厚的复理石建造 矿床和巨厚的复理石建造) Cu-Ni 矿床和巨厚的复理石建造 ) , 属典型的海沟沉积( 准格尔洋) 属典型的海沟沉积 ( 准格尔洋 ) 。 早 海西期和阿尔泰造山带恰好构成一组 沟-弧-盆体系。 盆体系。
• 泥盆纪末 , 早海西运动强烈褶皱 、 变质 , 泥盆纪末, 早海西运动强烈褶皱、 变质, 沿着背斜核部有早海西期花岗岩的侵入, 沿着背斜核部有早海西期花岗岩的侵入 , 下石炭统为一套杂色碎屑岩夹中酸性火山 与下覆呈不整合接触。 岩,与下覆呈不整合接触。 • 中-晚海西期有大规模花岗岩(γ42-3)沿 晚海西期有大规模花岗岩( 背斜核部侵入, 背斜核部侵入 , 形成了我国最大的伟晶岩 据统计达十几万条之多, 富含稀土、 田 , 据统计达十几万条之多 , 富含稀土 、 绿柱石) 铍 ( 绿柱石 ) 、 金 、 铜 - 铅 、 铜 - 镍等多 金属矿床。 金属矿床。 • 造山带以额尔齐斯断裂为南界。 造山带以额尔齐斯断裂为南界。
1. 古地磁特征
早二叠世( 早二叠世 ( P1) 西伯利亚大陆的古纬度 大于45 ;而中朝古陆处于10 大于 0N;而中朝古陆处于 0-200N,北京 , 西山约在14 , 西山约在 0 N, 相当于现代海南岛至南沙群 岛的位置; 岛的位置 ; 两古陆的古地磁极移轨迹曲线亦 不相同, 说明两古陆之间曾经间隔了一个辽 不相同 , 说明两古陆之间 曾经间隔了一个辽 阔的古亚洲洋( 蒙古- 鄂霍茨克海) 阔的古亚洲洋 ( 蒙古 - 鄂霍茨克海 ) 实际是 古泛大洋( 古泛大洋 ( Panthalassic ocean) 的东北支 。 ) 的东北支。 据古地磁推算P 两陆间的海洋宽约2500- 据古地磁推算 1 时 两陆间的海洋宽约 - 3000km, 有人推算古生代时曾相距 , 有人推算古生代时曾相距4000- - 5000km。 。
存在问题: 1. 德尔布干断裂是不是缝合带? 德尔布干断裂是不是缝合带? 2. 晚古生代是否存在一个统一的佳-蒙古陆(王成文) 晚古生代是否存在一个统一的佳-蒙古陆(王成文)
南天山南缘-星星峡-索伦-西拉木伦河- 南天山南缘-星星峡-索伦-西拉木伦河-延边对 接地壳消减带( 接地壳消减带 ( C1-T3) 是南北两大古植物区的界 并根据地质、地球物理综合分析确认为是中朝 线,并根据地质、地球物理综合分析确认为是中朝 塔里木(西域) -塔里木(西域)板块与西伯利亚古板块两大陆缘 区最终对接的地缝合线。 区最终对接的地缝合线。 上述构造带的展布,标志了海陆转换的时间。 上述构造带的展布,标志了海陆转换的时间。 对接缝合线作为古亚洲洋消亡的标志, 对接缝合线作为古亚洲洋消亡的标志,其北看作西 伯利亚古陆逐次南迁的陆缘区;其南看作中朝-塔 伯利亚古陆逐次南迁的陆缘区;其南看作中朝- 里木(西域)板块逐次向北增生的陆缘区, 里木(西域)板块逐次向北增生的陆缘区,前者比 后者宽阔得多,故二者是偏对称发育的。 后者宽阔得多,故二者是偏对称发育的。
2.古生物地理区系特征 2.古生物地理区系特征
中朝板块晚石炭-早二迭世( 中朝板块晚石炭-早二迭世(C3-P1) 为主要成煤期,广泛发育铝土矿;包括朝鲜、 为主要成煤期,广泛发育铝土矿;包括朝鲜、 日本在内皆属华夏植物区 大羽羊齿发育, 皆属华夏植物区, 日本在内皆属华夏植物区,大羽羊齿发育, 树干化石无年轮,表明热带、 树干化石无年轮,表明热带、亚热带雨林植 物群;同时发育暖水型太平洋动物群 发育暖水型太平洋动物群, 物群;同时发育暖水型太平洋动物群,如长 身贝、希瓦格蜓。然而,西伯利亚、 身贝、希瓦格蜓。然而,西伯利亚、蒙古及 我国东北晚石炭- 我国东北晚石炭-早二迭世均属安加拉植物 安加拉羊齿发育,有冷水型北方动物群, 区,安加拉羊齿发育,有冷水型北方动物群, 如厚板珊瑚、厚壳大石燕、单通道蜓等。 如厚板珊瑚、厚壳大石燕、单通道蜓等。
天山晚海西期造山带
天山山脉是亚洲最大的山系 , 天山山脉 是亚洲最大的山系, 夹于准 是亚洲最大的山系 噶尔、 塔里木两大盆地之间, 绵延2000 2000km 噶尔 、 塔里木两大盆地之间 , 绵延 2000 km 延入蒙古人民共和国称戈壁天山。 延入蒙古人民共和国称戈壁天山。 分布蛇绿混杂岩和构造混杂岩, 断续分布蛇绿混杂岩和构造混杂岩 断续 分布蛇绿混杂岩和构造混杂岩 , 表明曾经有古洋盆存在- 南天山洋。 表明曾经有古洋盆存在 - 南天山洋 。 晚二 叠世- 三叠纪洋盆闭合, 形成古天山山脉。 叠世 - 三叠纪洋盆闭合 , 形成古天山山脉 。 洋盆闭合是沿着南天山南缘- 星星峡- 洋盆闭合是沿着南天山南缘 - 星星峡 - 索 西拉木伦河- 延边。 伦 - 西拉木伦河 - 延边 。 这是南北两大古 植物区的界线, 是中朝- 植物区的界线 , 是中朝 - 塔里木板块与西 伯利亚板块最终对接的缝合线。 伯利亚板块最终对接的缝合线。
准噶尔- 准噶尔- 吐哈地块
根据准噶尔盆缘和吐哈盆地南缘出露 皆为深海浊积岩,故认为中海西 的D-C3皆为深海浊积岩,故认为中海西 期这里除东准噶尔-吐哈微陆块以外, 期这里除东准噶尔-吐哈微陆块以外,大 部是古洋盆。 部是古洋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