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的论文

合集下载

论文--中国的民族问题与民族政策

论文--中国的民族问题与民族政策

中国的民族问题与民族政策江泽民同志曾经指出:“民族、宗教无小事。

”民族问题,简单地说,就是一个“发展”,两个“关系”。

民族自身的发展问题。

民族自身的发展问题主要表现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

其中社会经济是支撑民族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民族的政治、文化发展是民族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个民族参与国家和制度建设的程度是其发展的一种标志。

民族的发展还表现在民族体制规模上。

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关系问题。

民族关系是民族和民族之间交往联系的状态。

民族之间关系的状况既有团结合作,也有冲突对抗。

就世界民族发展过程的规律而言,民族之间团结合作是主流,但由于民族差异,民族之间的矛盾冲突也是重要现象。

民族与国家的关系问题。

在民族形成后的整个发展过程中,无论是单一民族国家还是多民族国家,民族的存在和发展都是与国家的存在和发展密切联系着的。

在多民族国家中,由各民族共同利益而构成的国家利益至高无上,任何单个民族的利益,都必须服从于国家的整体利益。

民族问题在整个社会发展过程中,具有普遍性、长期性、复杂性、敏感性、国际性和重要性的特点。

新时期我国现阶段民族问题方面的大量矛盾都集中表现在发展上,地区发展水平的差距,造成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人们心理上的不平衡。

首先与沿海地区相比差距大,而且有不断扩大的态势。

中国发展战略是先东部、后西部,梯次发展,这种方式带动了整个经济的腾飞,但实际上也把西部放在后发展的位置上。

相对而言,集中在西部的少数民族地区和沿海地区的发展差距相对较大。

其次民族地区城乡差距大。

第三贫困问题比较突出。

当前一些民族地区贫困问题仍然非常严重。

这些地区社会教育程度低,劳动力素质普遍低下,自我发展能力弱。

地方财政困难,财政收支差距大,文教卫生事业落后,民族地区地方病种多,患病率高。

同时民族问题在一些地方往往和宗教问题交织在一起,如果对宗教问题处理不慎或不当,也会影响民族关系甚至酿或冲突。

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的民族理论同我国的民族实际相结合,坚持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共同繁荣的原则,坚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几十年的实践中,形成了一系列基本的观点和政策。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1]2篇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1]2篇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第一篇: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导言: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是一个国家中保护和促进不同民族和少数民族权益的重要工具。

本文将探讨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的概念和作用,以及不同国家在实践中所采取的具体措施。

一、民族理论的概念及作用民族理论是研究和解释民族问题的学科体系。

它以民族学为基础,通过对多个层面的民族现象进行综合研究,以期理解民族与族群形成、发展和变迁的规律,进而为实践提供指导和支持。

民族理论的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理论支持:民族理论为对民族问题的研究提供了基本框架和理论范式,可以帮助研究者明确研究对象和方法,提供理论支持和思路。

2. 社会认同:民族理论有助于人们理解自己所属的民族群体的历史、文化和特点,促进民族认同和团结,凝聚民族共识。

3. 解决矛盾:民族理论能够揭示民族问题背后的本质和原因,为解决民族矛盾和冲突提供理论指导,有助于促进民族和谐与稳定。

4. 促进发展:民族理论可以为民族群体的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发展提供借鉴和指导,有助于促进民族全面发展。

二、民族政策的概念及分类民族政策是国家对于不同民族和少数民族的权益保护和促进发展所采取的政策措施。

根据不同的目标和内容,民族政策可以分为多种类型。

1. 平等保护政策:即保护不同民族和少数民族在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平等权益,维护民族平等的基本原则。

2. 多元融合政策:即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融合和共生发展,建设多民族共和国。

3. 文化保护政策:即保护和传承不同民族的语言、宗教、文化和传统习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维护民族文化多样性。

4. 经济扶持政策:即通过经济手段,促进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缩小不同地区、民族之间的发展差距。

5. 教育培养政策:即通过教育和培训措施,提高少数民族群体的教育水平和综合素质,促进民族群体的全面发展。

三、不同国家的民族政策实践不同国家对于民族问题的处理和民族政策的制定存在差异,以下是一些国家在民族政策实践中的具体措施:1.中国:中国采取了多种民族政策,如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行各民族平等、促进少数民族发展等。

新中国论文民族政策论文合法性基础论文

新中国论文民族政策论文合法性基础论文

新中国论文民族政策论文合法性基础论文新中国论文民族政策论文合法性基础论文论新中国民族政策的合法性【摘要】新中国民族政策的合法性主要来源于意识形态、法理和绩效基础。

当前中国民族政策的合法性正面临着新的挑战,应从推进民族理论创新、加强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完善民族政策、将民族政策提升为民族法规等方面入手,巩固民族政策的合法性基础,使民族政策赢得社会的共同认可和广泛支持。

【关键词】新中国;民族政策;合法性;基础合法性是政策学的一个重要概念,也是政治学、法学、社会学、伦理学非常关注的一个问题。

所谓民族政策的合法性,是指民族政策符合某些普遍性规则(如法律、社会价值观、意识形态、传统典范等),并由此被社会承认、认可和接受。

合法性是民族政策存在和有效实施的前提,只有更多的不同民族的公民认为民族政策是合理合法的,民族政策才会得到支持和认可,否则它将因缺乏社会支持而失去效应,甚至产生负面效应。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民族政策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但也隐藏着合法性危机。

一、新中国民族政策合法性的基础合法性基础也就是合法性的来源,是指民族政策如何获得和维持实施的合法性。

新中国民族政策的合法性,主要来源于以下方面:(一)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民族政策合法性的意识形态基础意识形态是一定规模的社会集团所持有的系统性的价值判断,它反映了一个社会或团体的价值取向和利益取向,可以影响团体或个人的精神和行为,为公共政策合法存在提供理念支持。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国家的阶级属性决定了作为维护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马克思主义必然成为我国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处理和解决民族问题的理论。

因此,当中国共产党人接受马列主义时,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也同时被接纳,成为中国共产党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指导思想。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以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为指导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民族政策和措施,着力解决中国的民族问题。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论文【范本模板】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论文【范本模板】

浅论我国民族理论与政策的成就及学习意义内容摘要:中华民族是由许多民族共同体结合而成.自古以来就形成了互相展,边疆地区和中原经济文化联系的加强,中华民族各族人民相互了解和依存关系的加深,进一步导致政治上的接近和结合,从而逐步为组成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而奠定基础。

全国统一集中的发展趋势已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中国历史上统一与分裂的矛盾和斗争始终是有少数民族参加的在历史上不少朝代,如五胡十六国、北魏、辽、金、元、清,都是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它们或者统一了中国大部,或者统一了全国,这就从政治上说明了中国各民族共同创造了祖国的历史。

“民族团结对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统一具有重要意义,是全国各族人民的最高利益,有利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①民族的团结和民族凝聚力的强弱,与一个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前途有密切关系,他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标志之一。

各民族的大团结是我国统一、繁荣、昌盛的重要保证。

没有民族团结,就没有国家的安定,也就不能集中力量搞社会主义建设,各民族也就是去了依靠而难以发展。

因此,加强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是中华民中的最高利益,也是个民族的共同愿望。

关键词:民族政策;成就; 建国及改革开放以来;意义与启发二.中国的民族政策及成就(一)建国以来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面对中国56个民族长期共存且发展极不平衡,少数民族的经济社会发展比汉族相对滞后的实际情况,中国政府逐步制定了一整套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政策体系,其主要内容如下:(一)民族平等政策(二)民族团结政策(三)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四)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政策②为推动各民族尽快走上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道路,国家还在财政、税收、金融、贸易、资源开发、文化、教育、医疗卫生以及民族干部的培养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具体的特殊优惠政策帮助少数民族加快发展。

在政治方面,加大培养与任用少数民族干部,重视少数民族干部数量,质量的提高和结构的优化.在经济方面,民族自治地方的教育,科技事业有了较大的发展。

少数民族形势与政策论文2000字

少数民族形势与政策论文2000字

少数民族形势与政策论文2000字少数民族形势与政策论文摘要本论文旨在分析当前的少数民族形势并探讨相关政策。

首先,我们将简要介绍少数民族的定义和背景情况。

然后,我们将讨论当前少数民族所面临的挑战,例如经济发展、教育机会和文化保护等方面的问题。

接下来,我们将探讨政府应对少数民族问题所采取的政策和措施。

最后,我们将提出一些建议,以促进少数民族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融合。

1. 引言少数民族是指在主体民族以外的其他人群,通常由于地理、历史、文化和语言等原因形成。

在多民族国家中,如中国,少数民族问题一直是一个重要的议题。

本论文旨在探讨少数民族面临的形势和政府的政策措施。

2. 少数民族形势少数民族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其中包括:- 经济发展:由于历史原因和地理条件的限制,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滞后。

缺乏投资和就业机会使得少数民族的经济状况不稳定。

- 教育机会:由于文化和语言差异,少数民族的教育机会相对较少。

教育资源的不平等导致了教育差距的存在。

- 文化保护:少数民族的文化传统面临着外部文化冲击和内部转化的挑战。

全球化的影响威胁着少数民族的文化多样性。

3. 政府政策和措施为了解决少数民族面临的挑战,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包括:- 经济扶持政策:政府通过投资和贷款等方式,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

这些政策旨在提高就业机会和减少贫困率。

- 教育改革措施:政府提出了一系列的教育改革措施,以确保少数民族学生能够获得平等的教育机会。

这些举措包括提供多语种教育和减少教育资源的不平等。

- 文化保护法律: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文化保护法律和政策,以保护少数民族的文化传统和俗。

这些法律旨在鼓励和支持少数民族的文化发展。

4. 促进少数民族发展的建议为了进一步促进少数民族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融合,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加强民族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投资机会。

- 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投入,改善教育资源的分配。

- 建立多语种教育体系,提供多元文化的教育环境。

民族理论与政策论文

民族理论与政策论文

011140841 毛媛《民族理论与政策》论文∙为什么说原始社会末期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及其带来的结果促进了民族的形成?在最初的原始社会中生产力是极其低下的,人类以石器为主要劳动工具。

在当旧石器时代的早期,人口数量少,社会组织形态以家族为主,人们通过血缘关系来维持内部关系,经济上采用平均分配的方法,这样一个家族就是一个社会集团和生产单位,到了旧石器时代晚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转入了相对的定居生活。

人口逐渐增多,原先的原始人群为氏族公社所取代。

这就形成了最初的人类组织,也就是民族的雏形。

随着打磨制石器的出现,人类进入到新石器时代,产生了农业和畜牧业,磨光石器流行,并发明了陶器。

母系氏族达到全盛,人口数量急剧增加,在氏族内部,财产归集体共有,有威望的年长妇女担任首领,氏族的最高权力机关是氏族议事会,人们享有平等的表决权,每个氏族都有自己的名称、共同信仰和领地。

这时候民族的形态开始日趋完整。

在原始社会,通过道德规范、宗教规范特别是习惯来调整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氏族习惯是人们在长期的共同生产和生活中逐渐形成和演化,世代相传,成为氏族成员内在需要和外在自觉的行为模式或行为惯性。

这些社会规范涉及公共管理、婚姻家庭、财产继承、渔猎耕种、产品分配、血族复仇等方面,如严禁氏族内通婚、相互帮助、实行血族复仇、组织渔猎、采集和原始农业生产、平均分配产品、共同举行宗教仪式、参加氏族公共事务的讨论和管理等。

这些社会规范是由生产力极端低下所决定的,与当时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相适应,维持了原始社会的生产秩序和生活秩序。

原始社会以习惯为主的社会规范体现了全体氏族成员的共同利益和意志,依靠氏族部落领袖的威信、社会舆论和人们的自觉遵守来保证其实施。

这些社会制度的制定和产生都为后来民族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结合实例,谈谈加快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对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

曾经有这样一种说法“南网无电人口在云南,云南无电人口在昭通。

《民族政策与理论》论文

《民族政策与理论》论文

浅谈傣族语言文字危机及对策傣语文是傣族人民思想表达、信息传播和沟通交流的重要工具。

傣语文承载着丰富的傣族文化,本身也是傣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前,傣语文的使用状况如何?是否存在消亡的危机?如何来挽救濒危的傣语文?这些问题是值得我们探究的课题。

傣语文的消亡,意味着傣族文化将失去存在和发展的根基,从而最终导致傣族文化的消失。

这种后果,对世界文化来说也是一种无法挽回的损失。

本文主要是对德宏地区傣语文的现实状况、存在问题、应对措施进行一些粗浅探讨,为傣语文的挽救复兴工作提供一些参考。

一、傣族概况傣族是中国56个民族中人口过百万的民族之一,据2010年11月1日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统计表明,全国总人口为1339724852人,傣族为1261311人,占总人口的0.094%,在少数民族人口中位居第18位。

傣族主要聚居在云南省的南部和西南部(德宏和版纳两个自治州傣族人口相对集中)。

傣族通常聚居在江河流域、坝区和亚热带雨林气候地区;傣族历史悠久,是“古越人”的后裔;与壮族、侗族、水族、布依族、黎族、毛南族、仡佬族等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

具有共同的分部区域、经济生活、文化习俗和民族特点,语言方面至今仍保留着大量的同源词和相同的语法结构。

傣族是一个跨国界民族。

它与缅甸第三大民族掸族、老挝的主体民族佬族和泰国的主体民族泰族,印度阿萨姆邦阿霍姆人有历史和文化渊源,语言和习俗接近。

三、傣语文现状傣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为人类的文明和进步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傣族人民的智慧、技艺、宗教、风俗、历史、文化都深深蕴藏在傣族的语言和文字里。

傣语文是傣民族灵感的源泉、创造力的钥匙、智慧的结晶,是文明传承的载体。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人员的往来,文化的交融,傣族地区的思想观念、传统习俗、文化生活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尤其是傣民族的语言文字更是岌岌可危!语言萎缩退化是一种全球现象。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绪论一、中国民族概况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汉族人口有11.3亿多人,约占全国总人口数的91.59%;其余55个民族共1亿多人,约占全国总人口数的8.41%。

在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在1千万以上的有:壮族和满族2个民族;人口在千万以下、百万以上的有:蒙古、回、藏、维吾尔、苗、彝、布依、朝鲜、侗、瑶、白、土家、哈尼、哈萨克、傣、黎等16个民族;人口在百万以下,十万以上的有:傈僳、佤、畲、拉祜、水、东乡、纳西、景颇、柯尔克孜、土、达斡尔、仫佬、羌、仡佬、撒拉、毛南、锡伯等17个民族;人口在十万人以下、一万人以上的有:布朗、阿昌、普米、塔吉克、怒、乌孜别克、俄罗斯、鄂温克、德昂、保安、裕固、京、基诺等13个民族;人口在一万人以下、五千人以上的有:独龙、鄂伦春、门巴等3个民族;人口在五千人以下的有:高山、塔塔尔、赫哲、珞巴等4个民族。

少数民族的经济类型:有比较发达的封建农业经济;有一定的资本主义产业活动;有主要从事渔业经济的;有的从事原始狩猎经济的;有主要从事畜牧业的;有的民族虽然已过渡到接近汉区的农业经济类型,但仍沿用刀耕火种、广种薄收的原始生产方法;从事渔猎采集的民族。

少数民族的社会结构:封建地主所有制经济占据主导地位,还有部分资本主义所有制经济成分;封建农奴制;奴隶制;原始公社制残余。

少数民族地区政治制度:地主封建制度的保甲制度;世袭封建王公统治的盟旗制度;政教合一的僧侣贵族专政制度;父系血缘为纽带的家支制度;山官制度、千百户制度、头人制度、土司制度。

文化生活:语言种类较多,约80种左右;22个民族使用着28种文字;语言,大体可分为5个语系、10个语族、15个语支。

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萨满教、万物有灵和多神信仰、祖先崇拜、动植物崇拜、图腾崇拜。

我们这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在我国自远古至今漫长的历史过程中,逐步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秦始皇统一中国,初步奠定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于民族问题的正确认识
内容提要:民族问题是马克思民族理论的一个重要观点,对解决我国的民族问题具有重大的作用,我们在正确认识民族问题的基础上积极地采取措施,从而有利于加强民族团结,促进其经济、文化、政治、军事等的发展,最终将促进我国的社会主义的发展繁荣。

同时民族问题是社会问题的一部分,与社会总问题紧密联系一起。

我国现阶段的民族问题只有在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共同事业中才能逐步解决。

关键词:民族问题民族矛盾民族关系民族团结社会主义的发展
我们都知道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由五十六个民族组成。

因此民族问题在我国显得更加重要,因为民族问题如果处理恰当不仅能够促进我国各民族的团结,而且还有利于促进各民族的发展,促进我国的社会主义发展繁荣;相反,如果处理失当则会给我国带来重大的影响,给人民带来重大的财产损失甚至是生命威胁,以至于严重影响我国社会主义的健康发展。

因此,我们在正确认识民族问题的基础上采取恰当的措施促进各民族的团结,从而促进我们多民族国家的政治统一、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促进我国的社会主义健康发展。

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指出:“我们必须搞好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巩固各民族的团结,来共同努力于建设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

”江泽民总书记在1999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曾指出:“这些年来,我们在前进过程中遇到不少困难和风险,有政治领域的也有经济领域和自然界的,有来自国内的也有来自国外的,但我们都顶住了,保持了我国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

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我国五十六个民族始终同心同德、紧密团结”“民族问题始终是我国革命和建设中的一个重大问题。

”民族问题的重要地位可见一斑。

我们既然知道了民族问题的重要地位,那么我们就应该对民族问题的有关知识加深理解,比如最基本的什么是民族问题,民族问题产生的根源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它的表现是什么等等我们都应该加深理解。

“民族问题既包括民族自身的发展,又包括民族之间,民族与阶级、国家之间等方面的关系。

”【1】马克思、恩格斯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就曾指出“一个民族本身的整个内部结构都取决于它的生产力以及内部和外部的交往发展程度”;“各个民族之间的相互关系取决于每一个民族的生产力、分工和内部交往的发展程度。

”【2】同时,民族问题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从广义上讲,民族问题包括民族之间并涉及民族自然的发展以及民族和阶级、国家之间的关系问题。

从狭义方面讲,民族问题是指从民族产生、发展直至消亡的各个阶段,不同民族之间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发生的一切矛盾问题。

由此我们也可以知道民族问题并非是民族矛盾,我们也不能简单的理解为民族矛盾只是民族问题的一部分,它们之间是一种交叉关系。

但是民族矛盾我们可以简单的理解为是指民族之间的对立和冲突。

不同民族由于民族特点、社会生活条件不同,在经济、文化发展方面的要求不同,利害不同,在相互交往中不可避免地要产生各种错综复杂的冲突和矛盾。

民族矛盾在不同情况下具有不同的性质,可分为人民内部的非对抗性矛盾和敌我之间的对抗性矛盾。

在中国,各民族之间的关系,基本没有你死我活的非对抗性矛盾,各民族之间的矛盾大量的是非
对抗性的矛盾。

这种矛盾是在民族平等和各民族根本利益一致的基础上的矛盾。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它们之间只是有一部分交织的,不能说谁的范围更大。

再就是民族问题产生的根源可归结为两个基本的因素:“第一,民族差异是民族问题产生和存在的自然因素。

所谓的民族差异是指民族特征、特点上的不同。

具体包括:一是民族之间特征、各自特点的差异。

民族之间在交往联系的过程中,由于民族差异的存在,在一定条件下会引发民族之间矛盾冲突的产生。

二是民族发展上的差异,包括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上的差距。

第二,阶级剥削和压迫是产生民族问题的社会因素。

”【3】
民族问题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不是孤立存在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

民族问题发生的历史时代、具体社会条件以及民族的性质,决定着不同历史时代、具体社会中民族问题发生的内容、性质和表现形式。

民族问题的主要内容是民族压迫、剥削以及由此造成的民族之间的隔阂、歧视和冲突,甚至是战争。

阿拉伯与以色列的纷争,英国的北爱尔兰问题,斯里兰卡的民族纠纷等等不都是民族纠纷的典型案例吗?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剥削阶级与被剥削阶级已经不复存在了,但是历史遗留下来的经济、文化等发展差距仍然是不容忽视的。

西藏的“3.14”打砸、抢烧,新疆的“7.5”事件给我们已经敲响了警钟,我国的民族问题是急需解决的整个社会主义时期的基本问题的基本内容应该是消除历史遗留的民族间的差距。

民族间的差距消除了民族间的事实上的不平等也就解决了。

毛泽东、周恩来把消除旧中国遗留下来的事实上的不平等解决民族问题比喻成还债,我们应该以还债的情感与思想境界来帮助少数民族,这样才更有利于促进民族问题的解决。

民族问题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总问题中具有相应不同的内容和任务在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民族问题都是当时所处的特定历史阶段不同的社会总问题的一部分。

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时期,民族问题在本质上是统治民族或强大民族对被统治民族或弱小民族的压迫、剥削、掠夺和同化,以及被统治民族或弱小民族起来进行反抗和斗争的问题。

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民族问题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总问题的一部分。

资本主义上升时期,封建独裁、专制与资产阶级民主的矛盾,封建割据、关税壁垒与资本主义统一市场的矛盾日益尖锐起来。

随着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取得完全胜利,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和民族运动的发展,反对封建专制,反对封建割据,建立统一的民族市场,反对异族压迫,建立资产阶级的民主民族国家,是这一时期民族问题的主要内容,也是民主革命的主要任务。

在无产阶级革命时期,民族问题是无产阶级革命总问题的一部分。

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时代,少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已将世界瓜分完毕,在全球范围内形成了压迫民族与被压迫民族两大阵营的对立。

这个时期的民族问题已经超出一国的范围,而进一步扩大成世界性的民族殖民地问题。

民族和殖民地问题成为这一时期主要的民族问题,民族解放运动成为这一时期争取解决民族问题的重要形式。

在社会主义时期,民族问题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总问题的一部分。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了,社会主义时代的进程开始了。

废除以往的民族压迫剥削制度,确立起新型的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各民族平等的社会主义国家,面临着如何加快发展少数民族的经济和文化事业,消除各民族间事实上的不平等,实现共同发展繁荣的问题。

这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主要民族问题。

民族问题的特点:“首先民族问题的长期性。

它是由民族的自身特点和发展规律所决定的。

民族的产生、发展和消亡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只要民族存在,
民族问题必然存在。

”因此我们就应该清楚地知道民族问题是不可能在短时期内全部得到解决的,只能是一步一步的解决。

第二,民族问题具有普遍性。

所谓的民族问题的普遍性是指民族问题广泛存在于国际社会,涉及政治、经济和文化以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贯穿于当今世界主要矛盾的始终。

苏联解体不就是民族矛盾的典型案例吗?现在不是有许多人把民族问题和环境污染、资源分配等问题成为二十一世纪的三大问题吗?第三,民族问题的复杂性。

“民族问题的复杂性主要是由民族问题在社会问题中的特殊地位决定的。

民族问题的复杂性首先表现为产生民族问题的成因的复杂性上,其次,民族问题之所以复杂,不仅因为民族是人类历史的综合内容,常常表现为政治问题与经济问题交织在一起,民族问题与宗教问题交织在一起,现实问题与历史问题交织在一起,对抗性矛盾与非对抗性矛盾交织在一起。

这些矛盾互相影响、互相渗透,增加了它的复杂性。

”[4]第四,民族问题的国际性。

民族问题的国际性不仅在一国内部的民族间发生,甚至国与国之间也产生和存在民族问题。

第五,民族问题的重要性。

民族问题的重要性是指,民族问题对国家乃至人类社会的过去、现在和未来,都具有重大的影响。

通过我们加深对民族问题的特点的理解,我可以更准确的把握民族问题,从而能更好促进各民族的团结、经济的发展、国家的和谐和社会主义发展繁荣。

最后我们应该清楚民族问题是社会问题的一部分,与社会总问题紧密联系一起。

我国现阶段的民族问题只有在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共同事业中才能逐步解决。

一方面,只有社会总问题的解决,民族问题才能得到根本的解决;另一方面,民族问题的解决又有助于社会总问题解决。

面对我国当今民族问题的加剧,加快解决民族问题是迫在眉睫,国家应有针对性的采取措施,促进民族间的相互理解,促进少数民族的经济发展,加强各民族的团结,国家和先进民族必须采取各种措施,大力帮助落后民族在社会主义道路上更快地发展、繁荣、逐步缩小民族间经济、文化发展上的差距,同时不断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这对我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具有重大的促进作用,促进我国的社会主义发展繁荣。

参考文献:
[1] 江泽民.《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的讲话》1992年1月14日
[2]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年第678页
[3] 杨志强.我国社会主义时期民族问题中的主要矛盾[J] 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1994年2月第65页
[4] 丁龙召李晶.《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内蒙古: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9年7月第50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