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信札里的清末江南文人群体
“江南三大儒”的丹青翰墨

“江南三大儒”的丹青翰墨作者:安健来源:《收藏/拍卖》 2016年第9期文/图:安健吾辈栖身于都市,到处都是尘嚣甚上的噪声与光怪陆离的繁景,都市既是人们向往的集居之地,又因交通拥堵,房价昂贵,环境污染,空气浑浊,人际关系复杂,工作压力山大,而逐渐使人烦躁不安,产生一种“都市厌倦症”。
故而让人特别仰慕历史上那些归隐湖山、不求闻达的逸士儒子,如魏晋的竹林七贤,晚明的袁中郎、陈眉公,近现代的马一浮、钱名山等。
柳亚子的老师——吴江金松岑,饱读诗书,十分自负,从不轻许当世人物,然其谓:“并吾世负文学资性,足推崇者,大江以南得三人焉,曰武进钱名山,昆山胡石予,金山高吹万。
”故世有“江南三大儒”之称。
此三人的丹青翰墨,我亦有收藏,并常悬挂于书斋,视为珍宝。
提起钱名山,江南的老辈文人大多知其名望。
钱氏,常州人,生于晚清年间,幼即颖慧,16 岁中秀才,19 岁中举人,29 岁中进士,授刑部主事。
因不满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且屡屡上书而不被采纳,便愤而挂冠,从此不求仕进,归隐乡间,筑寄园,以读书、著书、教书为务,教育出了很多人才。
著名书画鉴赏家谢稚柳和其兄长谢玉岑,幼年即问学于先生,谢玉岑后又成为先生的女婿。
钱名山后半生一直在乡间著书育人,被誉为“江南名儒”。
钱名山亦是一位颇负盛名的书法家。
民国元老、著名书法家于右任,称钱名山的书法造诣在其之上。
对书法十分自负的康有为赞许钱名山的书法为:“除我之外,当世无与此公匹敌者。
”张大千、徐悲鸿亦十分推崇他的书法。
徐悲鸿曾致书谢玉岑,托其收集钱名山的书作,“但求精品,不嫌其多”。
钱名山不主张卖字鬻书,认为受了润资,便不能择人而施,且不能乘兴而作,颇受拘束。
所以他的字在江南以外的地区传流不多。
但钱名山的墨迹在苏、锡、常一带的拍卖会上时有“露面”,皆因当年该地区遭遇荒年,民不聊生,钱名山无以为助,便鬻字赈灾,故墨迹流传于乡间。
我从郑逸梅等人的著述中识得钱名山的学问与人品,便注意收藏他的墨宝。
从《江南女性别集》看清代江南闺秀的文学偶像

关 键 词 清代 江 南地 区 女性文 学
Wo me n Wr i t e r s i n S o u t h o f t h e Ya n g t z e R i v e r i n Qi n g
样 的机会却是遥 不可及的 ,因此她们也尤 为珍视李 白杜甫
等 大家所创造 的艺术 世界和其 中所表现 的 自然世界 ,并极
易为之而深深陶醉。 由于很 少涉 足家庭 以外 的社会 生活 , 闺秀们也尤 为欣 赏 陶渊明诗歌 中所展现 的冲淡恬然 的世界 。江苏常熟女子
锡嘉在《 读太 白诗》 一 诗中慨 叹 : “ 偶 读古人诗 , 略知放眼界 。
深仰谪仙才 , 落落引天籁。” ② 李 白精妙绝伦 的诗歌艺术和天 马行空 的艺术想象力给后世 的女子 们带来 了震撼 。通 过阅 读这样的佳作 , 女性 的精 神世界可 以超越 闺阁的局 限 , 暂时
摆脱家庭琐事的束缚 , 她们可以随着诗人 的文笔 和思绪 , 畅 游天地 , 拓宽眼界 , 领略她们从未了解 的世界之美 。因此 , 她
章 的创 作 , 她 们 也 用 自 己 的笔 触 表 达 了对 于 前 代 文 人 的 仰 慕 和崇敬 , 并 将 他 们 视 作 自 己 的“ 文学偶像 ” 。 本 文 旨在 梳 理、 分 析 闺秀 们 对 前 代 文人 的评 价 和 看 法 , 了解 她 们 对 于 文
学 史 和 文 学人 物 的 见 解 与 看 法 ,进 而 剖 析 其 中折 射 出来 的 清代江南女性的文学观。
K e y wo r d s Q i n g D y n a s t y ; S o u t h f o t h e Y a n g t z e R i v e r ; w o m e n ’ S
诗人梁鼎芬手札选

诗人梁鼎芬手札选古人手札,处处可见人情物意之美。
比如,王羲之的《奉橘帖》:“奉橘三百枚,霜未降,未可多得。
”又如,胡介的《与康小范》:“笋茶奉敬。
素交淡泊。
所能与有道共者,草木之味耳。
”草木之味、四时佳兴与浅语温言搅拌在一起,用纸墨包裹着,在某个早上送进书房来。
良友,新茶,还有窗外的好天色,这样的时光过得越慢越好。
说到信札,晚清岭南名士梁鼎芬就因善作文情并盛之短札见称于时。
某年冬天大雪,他修书一封给好友吴子修:“门外大雪一尺,门内衰病一翁。
寒鸦三两声,旧书一二种。
公谓此时枯寂否,此人枯寂否?”寒天大雪,独处枯寂,想想“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的妙趣,忍不住就要给老友写信了。
梁鼎芬给缪荃孙的书札更是满纸妙墨,寒来暑往,春去秋来,皆有花影琴音留于纸上。
春天与友人骤别,他怅然提笔:“天涯相聚,又当乖离,临分惘惘。
别后十二到朱雀桥,梅犹有花,春色弥丽。
”到了秋天,他殷殷问讯:“秋意渐佳吟兴如何?”冬天的信最是佳妙:“寒天奉书,一室皆春气矣。
”据说梁鼎芬头大身矮,须眉如戟,相貌一点也不清秀,可他一管在手之时,却是素心如织,妙语绵绵。
捧读这样的信笺,真是“一室皆春气矣”。
梁鼎芬的手札兼具书法之美。
梁氏书法早年近黄、柳,中年自成一家,细筋入骨,瘦劲古雅,透逸之气,扑人眉宇。
梁对自己的书法也颇自矜。
王森然记一细节:“先生善书,每作短札,一事一纸,若数十事则数十纸,且于起讫处,盖用图章。
或问之,侈然曰:‘我备异日珍贵者之裱为手卷册页耳。
’”梁当年在张之洞幕下,座中皆是英豪,他与同为幕僚的杨守敬、沈曾植、郑孝胥皆为书法大家,彼此诗酒酬唱,切磋技艺,留下不少手札。
梁鼎芬给杨守敬的短简云:“羊头已烂,不携小真书手卷来,不得吃也。
”吃炖羊头,品小真书,前贤真趣,读来让人神往。
有性情的人多是有故事的人,有故事的人方可写出有意味的信札。
梁鼎芬在晚清群臣之中,是故事多多的人。
鼎芬自幼有“神童”之誉,乃岭南大儒陈澧的得意门生,少年得志,中进士,入翰林,可谓“皇恩浩荡”,故而发誓要做“骨鲠之臣”。
江南明清才女文化探源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明清江南女性文学创作繁荣探因 .................................................................................................. 7
一、江南得天独厚的地域优势 ..................................................................................................................... 8
人寻味的是这批闺阁才女在地域分布上体现了某种集中性,即大多集中于经济文化比较发到的江南地区。本文从区域文化的角度探究明清两代女性文人创作的整体风貌,了解其特点,并分析明清江南的地区的女性文学创作得到前所未有地发展的原因。
【关键词】明清 江南 女性 探因
目录
绪论 ........................................................................................................................................................... 2
四、女性诗社的盛行 ................................................................................................................................... 12
清朝的文人墨客与诗书雅集

清朝的文人墨客与诗书雅集清朝是中国历史上封建王朝中一个重要的文化时期,而文人墨客则是这个时代的重要角色之一。
他们以他们的诗词才华和雅集活动,为清朝的文化传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本文将探讨清朝的文人墨客与诗书雅集的关系,并介绍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文人和他们的雅集活动。
清朝的文人墨客以才华横溢和高尚的品性而著称,他们在文学艺术的创作和研究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他们以诗词为主要创作形式,通过优美的语言表达了他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对社会现象的思考。
清朝的文人墨客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他们参与各种雅集活动,通过交流和互相启发,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学修养和艺术水平。
其中,兰亭集是清朝著名的雅集之一。
兰亭集由清代文学家王士禛发起,并得到了许多清朝文人墨客的支持和参与。
这个雅集以崇尚自然和追求人文精神为主题,聚集了一批才华出众的文人。
在兰亭集的活动中,文人们互相交流诗词、议论文学艺术,形成了一种积极向上的氛围。
兰亭集的成立和发展,极大地推动了清朝文学的繁荣,也使得文人墨客的声誉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除了兰亭集,清朝还有许多其他的雅集,比如“桃花源”、“秋水堂”等等。
这些雅集以不同的主题和特色吸引了大量的文人参与。
雅集的形式多样,有时是一场诗会,有时是一次文学座谈,有时则是一幅画作的研讨。
不论形式如何,雅集都为文人提供了一个交流和展示自己才华的平台。
通过雅集,文人们能够互相切磋、取长补短,从而促进了文学艺术的进步和创新。
清朝的文人墨客在雅集活动中不仅仅是表现自己才华的舞台,更是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机会。
他们通过在雅集上的互动和讨论,研究经典文献,探讨古代文化的内涵和价值。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不仅仅传承了前人的智慧和文化传统,也提出了一些新的理念和看法。
文人墨客们通过他们的努力和创新,为清朝的文化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而言之,清朝的文人墨客以他们的诗词才华和雅集活动,为清朝的文化传承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品读王国维致罗振玉信札

品读王国维致罗振玉信札王国维和罗振玉,一个是清朝著名的文学大师,一个是他的学生、弟子,两人之间的师生情谊贯穿了王国维的一生。
他们之间的信札更是见证了他们之间深厚的情谊和学术交流。
今天我们就来品读王国维致罗振玉的信札,深入了解这两位文学大家之间的交流与情谊。
在清朝末年,中国文学正处在一个新的变革时期。
王国维是这个时期的杰出代表之一,他提出的“以人类学的思维、感情去读懂中国经典,通过比喻、象征去理解中国哲学。
”这一理念对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而罗振玉作为王国维的学生,他对王国维的学术思想和文学成就十分敬佩,两人之间的师生情谊也随之而生。
第一封信札中,王国维提到了对于罗振玉的学业和生活的关心,他勉励罗振玉要多读书,多思考,不要追求功利,要坚持自己的学术信仰。
他在信中写道:“我以为自己终生所以最最珍视、最多关心的事,无过这两是:一曰勤学肄业;一曰尚雅尚真。
”这段话不仅体现了王国维对罗振玉学业的期望,也展现了他对于品德和学术的看重。
这封信札中透露出了王国维对罗振玉的爱护和关怀,同时也展现了他对于学生的期望和教诲。
第二封信札中,王国维写道:“汝与诸子之间,究竟当如何处?”透露了他对于罗振玉与其他同学的交往方式和学术交流的关心。
他在信中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因此观之,义以求粹而宏扬,正以感激而弥都。
人之得道有此两途。
”这段话不仅反映了王国维对于学术研究的追求,也对罗振玉的学术发展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
信札中所体现出的并非是一味的责备或指责,而是一种启发和引导,这正是王国维对于学生的关怀和教导。
在今天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书信交流似乎已经成为了一种过去。
王国维致罗振玉的信札,却展现了一种真挚的情感和深刻的学术交流。
这些信札对于我们今天仍然有着重要的意义。
他们不仅是师生之间交流的见证,也是一种文化传承和学术交流的体现。
通过品读这些信札,我们可以深刻感受到王国维和罗振玉之间的师生情谊,也能够更加了解他们之间的学术交流和思想碰撞。
《清代学者像传合集》中的江南学者

《清代学者像传合集》中的江南学者叶衍兰,叶恭绰祖孙二人,历时半个世纪,编者成此书。
《合集》分两集,共收清代学者像三百七十一幅,第一集为叶兰台(衍兰)编者,每幅学者像都是叶衍兰根据所收辑的学着像“手自钩摹,凡废三十余年之力”而成,学者像背面手写精楷的传记,叶衍兰“参稽定稿所縻时日精力,不可胜数”(叶恭绰序),叶恭绰续编的第二集缺传记,称不上严格的像传。
1笔者统计《合集》第一集所收一百六十九人中,清代苏州府、太仓州、松江府、湖州府、嘉兴府、杭州府2的学者共七十四人,占总数的十之四五。
《合集》因为格于学者像搜集的限制,在有清一代的学者选取上,未必没有可议的地方(详后)。
笔者详稽《合集》第一集所收的江南学者传记,分析这十之四五的学者像传揭示了,《清代学者像传合集》第一集所收江南学者分布表各州府人数州府所辖各县人数分布苏州29 昆山3 长洲8 常熟6 吴江4 吴县7 昭文1 太仓14 嘉定7 镇洋2 县名不详5松江2 华亭1 青浦1清代江南文人与朝廷之间的近距离关系。
1叶衍兰,叶恭绰编:《清代学者像传合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陈林案:《合集》分别有谭延闿、于右任、蔡元培、罗振玉、郭沫若、顾廷龙的书名题字,均作“象传”,铅印的出版说明亦作“象传”,惟版权页作“像传”。
“像”、“象”两字虽可相通,但同一书中,宜规划如一。
2关于明清江南的界定为上述六个州府。
李孝聪:《中国区域历史地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244页):“明清以来,江南专指今镇江以东的苏南及浙北地区,即苏、松、杭、嘉、湖五府的行政范围。
”但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第八册,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1987年版,16——17页)清代苏南的行政范围尚包括“太仓州”(今上海嘉定、宝山、崇明及苏州东部的一些地区),亦即太仓州亦在李著所定义的“镇江以东的苏南及浙北地区”的范围内;而且清代设有驻上海县的苏松太道,亦是将太仓州与苏州府、松江府并为一道管理的。
南京图书馆藏韩国钧《朋僚手札》及其史料价值

南京图书馆藏韩国钧《朋僚手札》及其史料价值*夏 林(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江苏南京,210004)韩国钧(1857—1942),字紫石,又作止石,江苏海安人。
韩国钧在晚清民国政坛地位颇为显赫,历任江苏民政长(后改称巡按使)、安徽巡按使、江苏省长、督办江苏军务善后等职。
由于长期为官,韩国钧交友广泛,与朋僚多有书信往来。
他生前十分注意收集此类书信,据称曾先后整理有百余册。
韩国钧去世后,这些书信多有散失。
目前留存的书信主要收藏于江苏省档案馆,系1987年由韩氏后人捐赠,共计57册。
这部分书信于2003年入选《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
[1]根据这批书信,江苏省档案馆先后编有《韩国钧朋僚函札名人墨迹》《韩国钧朋僚函札史料选编》两书,另中共海安县委宣传部编有《韩国钧朋僚墨迹》一书。
笔者在南京图书馆查阅资料时发现该馆藏有韩国钧《朋僚手札》稿本两册,当为百余册朋僚函札中散佚的部分。
[2]一、 《朋僚手札》的作者与成文时间两册《朋僚手札》为线装,所收手札皆系原稿粘贴,封面题有“朋僚手札”字样但未署名。
南京图书馆将之题名为《韩紫石朋僚手札》。
查该手札的收信人被称为“紫石”“紫公”或“止公”,为韩国钧之字;所称“节使”“省长”的官衔亦与韩国钧相符。
细察其内容,所述事迹与韩国钧的经历也是一致的。
所以手札的收件人是韩国钧,这一点没有疑问。
南京图书馆在数据库中对两册《朋僚手札》做了标号,但从手札作者和成文时间来看,该馆的排序并不准确,兹将其重新编排为第一、二两册。
第一册共收录手札30封,第二册共收录手札26封,总计56封。
经笔者仔细辨识和考证,这批手札的作者有4位,分别是许鼎霖、贾士毅、蒋楙熙和胡广渊。
许鼎霖(1857—1915),字九香,江苏赣榆人,是清末民初“江北名流”,立宪派的重要人物,与张謇关系密切。
1913年11月,任政治会议议员。
1914年2月,北京政府举办知事试验,任主试委员。
9月,改任江北苇荡营督办,主持垦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050 I MODERN SUZHOU
对于同僚,俞撼也情义有加。当洪尔振陷入政治 困境时,俞撼为其多方奔走,在官场中为其斡旋,涉 及江苏巡抚松寿、江苏巡抚陆元鼎、江苏布政使濮子 潼、江苏巡抚聂缉规、江苏候补道张子虞、浙江巡抚 任道鎔、元和县令窦甸膏等人。而大刀王五因事变去 世后,因俞陛云曾受其庇护,俞擂很是感念,曾在信 中向洪尔振感叹,更透露曾拟为其作传。
文人在对文化的追求与积累过程中,与诸多文化 名人相互往来,其中既有源于志趣相投的诗文唱和,
MODERN SUZHOU I 049
江南文人的心性与生活
玄A 篁
监 用
覽
•礬
松豐
杀 亦有因观点不同而产生的学术
彳二a 辩论;交往的形式既有众人参 与的文会、结社,亦有私下的
M诗文唱和、书信往来。可以
妙@ 说,文化的积累和传承,仍然 去饥 是他们所注重的。
洪尔振的孙子洪衡孙曾跟随吴昌硕学习书法,吴 昌硕即写给老友的信中一再表示看好洪衡孙。
影响着时代文坛的部分走珍视情义的儒家伦理道德
纵观这些清末江南文人的信札,流露出责任与情 义的交流内容,占很大一部分。
俞撼对家中晚辈的关爱,溢于信纸之上。从俞 楓写给洪尔振的信札中,有询问俞家“大小姐”的病 况,写信告知安胎之方,托人送去参末和《难产神验 方》《保产说》,去信建议洪尔振为俞氏进补,可说 十分关心。
典型如明代苏州的文氏世家。“市隐”的政治 态度与“和而介”的处世哲学,对士风有极其深远影 响。而且江南科举世家间重重的姻亲关系,又聚集、 共享着各种社会资本,众多文化世族组成的社会网络 引领着社会文化发展的方向,并奠此基础。
洪尔振即是一例。其举人出身,做过多地知县小 官,年轻时娶俞穗从孙女为妻;朋友圈中有许多彼时 赫赫有名的人物,与吴昌硕为挚友,作为淞社重要成 员,与王国维、吴昌硕、缪荃孙等往来颇密切,是清 末民国时期苏州、上海文化圈的重要参与者。
因此无论何种类型,科举功名都是必须,是家族 共同的追求目标。江南文人家族对教育的投入巨大, 但回报更激励这些文化世族乐此不疲。
这些文人知识分子虽为应举而读书,为获政治权 力而赴任为官,却不乏治国平天下的抱负。这是他们作 为文人士大夫的一面,也是中国每个知识分子都有的 一面。
江南文化世族本身的文化精神,教导子孙坚守着 一份独立精神。因而江南文人儒雅性格背后隐含着外 柔内刚,“刚”在对文化事业全力投入,在经济领域 幵拓进取,在庙堂之上仗义执言,在民族危亡之际, 又表现出坚贞的民族气节。这种家族内里的文化基因
期。江南土著士族在政治斗争中落败,转向文化上发 展。蛰伏到明清时期,借助于科举制度,也即通过教 育,许多江南家族不仅获得了政治权力,更在文化领 域取得丰硕成果,即便一些商贾之家,也成为别具风 格的文化世家。其中,既有吴县大阜潘氏这样的官宦 型文化世族,明代书画艺术世家文氏这样的学术型文 化世族,也有吴趋汪氏这样的儒商型文化世族。
W _t /
耳窠
俞樋八十自寿诗札稿
闪利闲希、辛
洪尔振、吴昌硕二人交 情甚笃,他与吴昌硕之间的诗 文往来唱和在当时的官吏之间 传为美谈,甚至引领了风尚。 这在吴昌硕写给洪尔振的诗札
可与之相印证。这些信札中,谈及诗作的很多。1913
年至1916年间,洪尔振、李瑞清等人曾经组成著名社
团淞社,几乎唱和无虚日。无疑,他们的交往和交流
而当1906年洪尔振仕途受挫、以事削职时,吴昌 硕写信去安慰,提到自己见到诸多民间疾苦,却无法 凭一己之力为其分忧,选择辞官此也是原因之一。在 吴昌硕与朋友日常书信往来中,对子孙远宦的惆怅、 对时局的担忧与失望时常表露于信中。
传统文化审美取向引领风尚
这些江南文人在科举、官场失意时,最佳的排 解就是在自己的各种爱好。字画、琴曲、园林、古玩 等,都展现了他们作为文人的一面。而他们所处文化 世族作为文化素养和社会地位较高的群体,其行为方 式和审美取向往往引领着地方社会风尚的走向。
也表现为对嘉言善行的追慕与规训,关注家族内部或 乡里社区的道德与秩序;在朝廷政权或儒家文化面临 危亡的时候,又关注着宏大的儒家文化的命运。
俞撼致洪尔振父子信札内容可见俞撼老迈退居苏 州后,一为国事放心不下,尤以庚子纪录及遭遇庚子 事变为重,他对此异常关注,曾将所获第一手相关信 息抄录数纸,附洪尔振知之。
羽滋 艮 %
歙再
瓦 穹
沒
f
尚 场
益 敖 戈
山 %
话2
e
下 班 梢 於
緘 虜
二X
处只
4髻 不
穹 祁 本 刊 眉 上 久 年
牡
•.爲
免 沧
:^ 坯
辱
云r
紳 扌 丄
囱 省 传
巾 w嘲
W
初
* 2
A
捂G
诊A
仙 三龙
对M
爲
材
小
的
东
竊
祝
俞樋致洪尔振有关俞平伯抓周及庚子事变的重要家书
洪尔振在吴昌硕罢官后一度生活颇为拮据之时, 时常资助。吴昌硕有时写信感激洪尔振的宴请与馈 赠,有时也为自己或代他人向洪尔振寻求帮助。
048 | MODERN SUZHOU
中,居于乡野之间,获得了科举功名,拥有了 “文化 权力”,位列“社会精英”,通过自己拥有的“文化 权力”参与到社会生活方方面面,并借助于所在家族 对社会产生广泛影响。
依照江南区域社会文化史研究专家徐茂明的研 究,这些江南文人家族的文化精神传承,普遍依靠家 族自身的努力,家族特性大多家风清白、家学渊源、 尚文重教、关心乡里、积德行善,世系绵延久远。据 其论著,江南文人家族的历史根源,溯及两晋南朝时
江南文人的心性与生活
那些信札里的清末江南文人群体
记者丨丁云
〃 产^闩园藏札》中所收信札、诗文等作为代 《 程艸耒,尽现清末江南士人生活、交游、 乂 比T唱和的昔日风雅,也吐露了官场甘苦、
提携后辈、友朋支持、家常性情等人间长短,百多年 后再读,也让人颇为感慨。
治国抱负与坚贞气节
从某种程度上讲,江南文人几乎等同于江南的 乡绅,是了解江南传统社会的窗口。士绅居于官民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