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兰性德与江南文人交游考
纳兰性德的生平简介

纳兰性德的生平简介纳兰性德的生平简介纳兰性德,叶赫那拉氏,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满洲正黄旗人,清朝著名词人。
父亲是康熙朝一代权臣纳兰明珠,母亲是英亲王阿济格第五女、一品诰命夫人。
下面是店铺带来的纳兰性德的生平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生平简介:纳兰性德(1655-1685),满族人,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清朝诗人。
他的诗词不但在清代词坛享有很高的声誉,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上,也以“纳兰词”在词坛占有光采夺目的一席之地。
他生活于满汉融合的时期,其贵族家庭之兴衰具有关联于王朝国事的典型性。
他虽侍从帝王,却向往平淡的经历。
这一特殊的生活环境与背景,加之纳兰性德个人的超逸才华,使其诗词的创作呈现独特的个性特征和鲜明的艺术风格。
文学成就:纳兰性德词作现存348首(一说342首),内容涉及爱情友谊、边塞江南、咏物咏史及杂感等方面,写景状物关于水、荷尤多,尽管以作者的身份经历,他的词作数量不多,眼界也并不算开阔,但是由于诗缘情而旖旎,而纳兰性德是极为性情中人,因而他的词作尽出佳品,况周颐在《蕙风词话》中誉其为“国初第一词手”。
《纳兰词》不但在清代词坛享有很高声誉,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上也占有光彩夺目的一席之地。
纵观纳兰性德的词风,清新隽秀、哀感顽艳,颇近南唐后主。
而他本人也十分欣赏李煜,他曾说:“花间之词如古玉器,贵重而不适用;宋词适用而少贵重,李后主兼而有其美,更饶烟水迷离之致。
”此外,他的词也受《花间集》和晏几道的影响。
[12]《纳兰词》在纳兰容若生前即产生过“家家争唱”的轰动效应,身后更是被誉为“满清第一词人”、“第一学人”。
清家学者均对他评价甚高。
到了民国时候,纳兰还是很出名的才子早逝的典例。
王国维赞其曰“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
初入中原未染汉人风气,北宋以来,一人而已”。
张恨水的《春明外史》更写到一位才子,死于三十岁的壮年,其友恸道:“看到平日写的词,我就料他跟那纳兰容若一样,不能永年的。
”[12]纳兰性德逝世三百周年纪念之际,承德纳兰性德研究会成立,纳兰研究进入一个高潮。
纳兰性德诗词赏析 纳兰性德古诗鉴赏

纳兰性德诗词赏析纳兰性德古诗鉴赏纳兰性德(1655年-1685年)纳兰性德诗词赏析,叶赫那拉氏,字容若,满洲正黄旗人,原名成德,避太子保成讳改名为性德。
至今还流传了很多纳兰性德的古诗词,以下是纳兰性德诗词赏析我为大家整理推荐关于纳兰容若经典诗句,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纳兰容若经典诗词1、薄情转是多情累,曲曲柔肠碎,红筏向壁字模糊,忆共灯前呵手为伊书——纳兰容若《虞美人秋夕信步》2、读《离骚》。
洗尽秋江日夜潮。
——纳兰容若《忆王孙》3、 "我是人间惆怅客, 知君何事泪纵横, 断肠声里忆平生。
——纳兰性德《浣溪沙》"4、然诺重,君须记。
——纳兰容若5、骊山语罢清宵半,泪雨霖铃终不怨。
——纳兰容若《木兰辞》6、人生何如不相识,君老江南我燕北。
何如相逢不相合,更无别恨横胸臆。
留君不住我心苦,横门骊歌泪如雨。
君行四月草萋萋,柳花桃花半委泥。
江流浩淼江月堕,此时君亦应思我。
我今落拓何所止,一事无成已如此。
平生纵有英雄血,无由一溅荆江水。
荆江日落阵云低,横戈跃马今何时。
忽忆去年风月夜,与君展卷论王霸。
君今偃仰九龙间,吾欲从兹事耕稼。
芙蓉湖上芙蓉花,秋风未落如朝霞。
君如载酒须尽醉,醉来不复思天涯。
——纳兰容若《送荪友》7、浮生如此,别多会少,不如莫遇。
——纳兰容若《纳兰词》8、拨灯书尽红笺也,依旧无聊。
玉漏迢迢,梦里寒花隔玉萧。
几竿修竹三更雨,叶叶萧萧。
分付秋潮,莫误双鱼到谢桥。
——纳兰容若《采桑子》9、一片冷香惟有梦,十分清瘦更无诗。
标格早梅知。
——纳兰性德10、绿阔千红无处觅,缘何只遇凋残。
一声诗韵锁窗寒。
由来舟不系,因果总相关。
本是云台清净客,相逢怎在秋山。
来时容易去时难。
任凭风做主,长伴月儿弯。
——纳兰容若《临江仙?寒柳》11、谁省?谁省?从此簟纹灯影——纳兰容若《如梦令》12、西风乍起,?励志,人间天上!除却我心而外,芸芸谁会秋凉。
不忍见萧萧黄叶,匆忙忙闭锁疏窗。
闭锁疏窗,几多旧事,几度思量。
论纳兰性德的江南意象_王凝萱

第28卷第6期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Vol.28No.6 2011年11月Journal of Suzhou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Nov.2011论纳兰性德的江南意象*王凝萱(苏州大学社会学院,江苏苏州215123)摘要:清代著名词人纳兰性德作为生于北方、长于北方的满人,却在诗词等文学创作中运用了大量与江南有关的意象。
透过其诗词以及其他文献,可以看出,纳兰笔下的江南并非真正的江南,而代表着特定的江南意象。
这意象不仅代表了美丽的景致、优雅的风尚和繁荣的文化,更代表了与其自身完全不同的生活方式,寄托了他对自由精神的追求。
关键词:纳兰性德;江南;意象中图分类号:I222.8=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0695(2011)06-0050-04纳兰性德(1655—1685年),字容若,康熙朝重臣明珠之子。
他自幼聪慧好学,二十二岁考中进士,被授予三等侍卫,不久循迁为一等。
纳兰性德身为满人,但受康熙帝为巩固统治、笼络汉族人心而实施的一系列政治文化政策的影响,一直倾心汉家文化,工于填词,以“纳兰词”在清代词坛占有重要地位。
这样一位满族文人,一生生活于帝都,却对遥远的江南有着特殊的眷顾,仅在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他唯一一次随驾扈从江南途中,便留有《梦江南》、《忆江南》等词作共十一首。
此外,更有四十八首词作,或描写提及江南景物,或与江南文士唱和,共占其词作的16.9%。
①与词相比,纳兰并不长于诗,但仍有《虎阜》、《金陵》、《江南杂诗》等共五十首诗作与江南有关,占其诗作总数的14.2%②。
在其所著《通志堂集》中,仅收有赋五首,其中便有《金山赋》与《灵岩山赋》。
从这些数据中,不难发现,纳兰对江南情有独钟,在文学创作中频繁地使用与江南相关的意象,③来阐述自己的思想,抒发内心的情怀。
那么,纳兰作品中与江南有关的意象是何内涵?驱动他如此频繁地运用江南意象的原因何在?笔者拟就以下三个方面展开探讨,以丰富纳兰性德的相关研究。
《木兰词·拟古决绝词柬友》详细介绍_会让你爱上这首词_爱上纳兰容若

④骊山语罢清宵半,泪雨霖铃终 不怨:
• 《太真外传》载,唐明皇与杨玉环曾于七月七日 夜,在骊山华清宫长生殿里盟誓,愿世世为夫妻。 白居易《长恨歌》:“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 作连理枝。” 对此作了生动的描写。后安史乱起, 明皇入蜀,于马嵬坡将杨玉环赐死。杨死前云: “妾诚负国恩,死无恨矣。”又,明皇此后于途 中闻雨声、铃声而悲伤,遂作《雨霖铃》曲以寄 哀思。这里理解成李杨二人当初发愿立誓,后来 虽然一方为一方而死,也不生怨。 比喻感情忠贞, 至死不渝。
若,人生若只如初见,多好。他仍是他的旷世明主, 她仍做她的绝代佳人,江山美人两不侵。
没有开始,就没有结束。
容若与卢氏容若在表妹入宫后不久便结识了 第一任妻子,刚开始容若并不想与其成婚, 因为他等着他的表妹,那才是他理想的正 配。而他的表妹一样在等待着与他的再相 逢。“深禁好春谁惜,薄暮瑶阶伫立。别 院管弦声,不分明。又是梨花欲谢,绣被 春寒今夜。寂寂锁朱门,梦承恩”这是容 若描写了他的恋人与一般宫女望幸的相反, 表明表妹依旧女儿身,始终属于自己罢了。 不过在她还未出宫,容若便去了另一个世 界。而容若的表妹则因倾心容若的缘故无 端遭人猜忌,被送入冷宫。那些与容若在 一起的时光不知是否让她在寂寂冷宫回忆 着“夕阳谁唤下楼梯,一握香荑,回头忍 笑阶前立,总无语,也依依”
李隆基与自己原儿媳杨玉环那场惊天动地的 “黄昏恋”开始于骊山。那是历代皇家的行宫, 一个很不叫人安分的地方,比如周幽王烽火戏诸 侯的事儿就是在这儿做出的。结果,亡了四百多 年的西周。再后来,唐玄宗在这里遇上杨玉环, 断送了开元盛世。
纳兰性德《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鉴赏及译文

《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 清代:纳兰性德 身向云山那畔行,北风吹断马嘶声,深秋远塞若为情! 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城。
古今幽恨几时平! 《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译文 向着北方边疆一路前行,凛冽的北风吹散了骏马的嘶鸣。
在遥远的边塞,萧瑟的深秋季节,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
落日时分,一抹晚烟荒凉萧瑟的营垒上,半竿红日斜挂在旧时关城,令人不禁想起古往今来金戈铁马的故事,心潮起伏不平。
《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注释 浣溪沙:词牌名,本唐教坊曲名,又名《浣沙溪》、《小庭花》等。
双调四十二字,五平韵。
那畔:那边。
若为:怎为。
荒戍垒:荒凉萧瑟的营垒。
戍:保卫。
《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创作背景 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八月,纳兰受命与副都统郎谈等出使觇梭龙打虎山,十二月还京,此篇大约作于此行中,抒发了奉使出塞的凄惘之情。
《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赏析 该词上片“身向”句说明行程辽远。
“北风”句谓寒风吹来,满耳尽是马嘶之声。
然后作一小结。
下片“一抹”二句写眼前景色,末句画龙点睛,指出了这首词的主旨在于“古今幽恨”。
全词情景交融,结尾处更是点明主旨,加强语意,抒发情感。
“身向云山那畔行”,起句点明此行之目的地,很容易联想起同是纳兰的“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
“北风吹断马嘶声。
”“北风”言明时节为秋,亦称“秋声”。
唐苏颋《汾上惊秋》有:“北风吹白云,万里渡河汾。
心绪逢摇落,秋声不可闻”。
边地北风,从来都音声肃杀,听了这肃杀之声,只会使人愁绪纷乱,心情悲伤。
而纳兰在此处云“北风吹断马嘶声”。
听闻如此强劲,如此凛冽的北风,作者心境若何,可想而知。
难怪他会感慨“深秋远塞若为情”。
“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城”以简古疏墨之笔勾勒了一幅充满萧索之气的战地风光侧面。
晚烟一抹,袅然升起,飘荡于天际,营垒荒凉而萧瑟;时至黄昏,落日半斜,没于旗杆,而关城依旧。
论汉族文人对纳兰性德的影响

摘要纳兰性德是清初著名的文学家,有着文人、贵族、御前侍卫的三重身份,一生却喜结汉族文人。
纳兰性德与汉族文人的交往对他自己有着很大影响。
本文从他的诗文入手,分析他大致的交游情况并对他的文学成就作简单论述。
然后选取对纳兰性德影响较大的徐乾学和顾贞观为代表,分别论述他们对纳兰性德的影响,分析纳兰性德与汉族文人交往对他自身的影响。
关键词:纳兰性德;交游;徐乾学;顾贞观;影响ABSTRACTNalan Xingde is a famous writer in the early Qing Dynasty, who has three identities, namely, scholar, noble and imperial guard. He likes making friends with the Han literati. And this kind of exchanges has a great impact on his own.This article started with his poetic prose to analyse his affairs about keeping company,and simply discuss his literary achievements.Then selected Xu Qianxue and Gu Zhenguan as representatives those who had greater effect on Nalan Xingde,and discuss individually about the influences which they affect Nalan Xingde,and to analyse the influence on himself when he associated with literati of the Han nationality.Keywords: Nalan Xingde; exchange; Xu Qianxue; Gu Zhenguan; effect目录第一章引言 (1)第二章纳兰性德交游及其文学成就 (3)2.1 纳兰性德的交游 (3)2.1.1 诗词唱和的体现 (3)2.1.2 书信的真情见证 (4)2.1.3 友人哀挽诗文的深刻悼念 (5)2.2 纳兰性德的文学成就 (5)2.2.1 评价甚高《饮水词》和《今词初集》不凡的艺术观 (6)2.2.2《渌水亭杂识》的卓越见解 (6)2.2.3《通志堂经解》的学术价值 (7)第三章经学启蒙恩师情 (8)3.1 经学的启蒙指导 (8)3.2 《通志堂经解》的问世 (9)3.3 徐乾学晚年辑刻《通志堂集》 (9)第四章词学独抒性灵友共鸣 (11)4.1 相同的词学观 (11)4.2 情感上的影响 (11)第五章结论 (14)参考文献 (15)致谢 (16)第一章引言纳兰性德(1654——1685),原名成德,因避讳而改名性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满洲正黄旗人,太傅明珠长子。
纳兰性德《望江南·咏弦月》诗词赏析

纳兰性德《望江南·咏弦月》诗词赏析望江南·咏弦月清代:纳兰性德初八月,半镜上青霄。
斜倚画阑娇不语,暗移梅影过红桥,裙带北风飘。
译文初八的月亮,如同半面妆镜,悬挂青空。
她斜靠在雕花的栏杆上娇媚不语,梅花的影子随着月光暗暗移过红桥。
北风吹来,裙裾飘飘。
注释望江南:词牌名。
又名“忆江南”“梦江南”“江南好”。
小令,单调二十七字,三平韵。
初八月:上弦月,即农历每月的初七或初八前后的月亮。
青霄:蓝天,天空。
画阑:刻有画图的栏杆。
红桥:当指有雕饰的桥,或仅仅是对桥的雅称。
一说为位于瘦西湖南端的红桥,始建于明末崇祯年间,原为红色栏杆的木桥,后在乾隆元年改建为拱形石桥,取名虹桥。
裙带北风飘:语出李端《拜新月》:“细语人不闻,北风吹裙带”。
创作背景这首词的写作时间不详。
据词意可知,一日晚,作者和闺中佳人(妻子)在月下说话,作者看见佳人倩影,心生怜爱之情,于是写下这首词。
赏析古诗词中往往有些短章,言少情多,含蓄不尽。
词人驾驭文字,举重若轻,而形往神留,艺术造诣极深。
纳兰的这首《望江南》即其一例。
这首小词清丽空灵。
前两句平淡起笔,以碧空悬半镜喻初八上弦之月,随意着墨之间勾勒出一派清冷素雅景致。
后接以倚阑不语的娇人情景,又转而刻画月移梅影极蕴情昧的景象。
清初文人吴绮在《扬州鼓吹词序》中是这样描述它的:朱栏数丈,远通两岸,彩虹卧波,丹蛟截水,不足以喻。
而荷香柳色,曲槛雕盈,鳞次环绕,绵亘十余里。
春夏之交,繁弦急管,金勒画船,掩映出没于其间,诚一郡之丽观也。
戏曲作家李斗亦形容它如“丽人靓妆照明镜中”。
在桥上观瘦西湖美不胜收,文人墨客皆好在此凭栏吊古,吟诗赋文。
连通两岸的红栏木桥,荷花飘香杨柳映色,春夏之际空气中浮动着乐声香气,在这精工雕画的红桥四周形成一种令人沉迷的情境。
清代诗人王士稹(后人亦称王渔洋)也是为红桥之美深深着迷的人之一。
康熙三年(1664年)春,他与诸名士游赏红桥,一连作了《冶春绝句》二十首,其中脍炙人口的一首是:红桥飞跨水当中,日午画船桥下过,一字栏杆九曲红。
纳兰性德与《浣溪沙》的解读

纳兰性德与《浣溪沙》的解读1. 引言1.1 概述纳兰性德是清代文学史上一位杰出的文人,他的作品《浣溪沙》更是享誉千古。
本文旨在对纳兰性德与其代表作《浣溪沙》进行深入解读,并探讨其中所蕴含的情感表达和意义。
通过对纳兰性德及其作品的全面分析,可以进一步认识和赏析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贡献。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分为五个部分来展开论述。
首先,将对纳兰性德进行简要介绍,包括他的生平背景、文学成就以及在文坛中的影响和地位。
然后,将对《浣溪沙》进行总览,包括该作品的来源与背景、内容与形式特点,以及主题与意义评析。
接着,将重点探讨《浣溪沙》中所呈现的情感表达,包括爱情主题呈现与描写技巧、忧伤与无奈的情感表达,以及对人生、社会和自然的体悟与思考。
最后,在总结部分对纳兰性德及《浣溪沙》进行评价,并探讨其对后世的影响和价值,以及未来相关研究方向和探索的建议。
1.3 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对纳兰性德与《浣溪沙》的解读,深入挖掘其情感表达和意义,并评价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贡献。
通过本文的撰写,希望能够进一步推动对纳兰性德及其作品的研究与赏析,并为后续相关研究提出新的思路和方向。
2. 纳兰性德简介:2.1 生平背景:纳兰性德(1655年-1685年),字子瞻,号青谷子,清代著名诗人、文学家。
他的祖籍是江苏省镇江市,出生在一个文化世家。
父亲纳兰容若是一位有才华的文人,因此性德从小接受了良好的教育。
然而在他4岁时,父亲去世了,这给他带来了巨大的打击和创伤。
2.2 文学成就:纳兰性德以诗词创作而闻名于世。
他尤其擅长用琵琶曲调来配合他的词作,并且对乐府文学也有深入的研究。
他在创作中注重情感表达,将自身内心的苦闷、失意和追求真理的困惑等种种情感通过独特细腻的文字表达得淋漓尽致。
纳兰性德被誉为“浣溪沙之作者”,成名作品《浣溪沙》堪称中国文化中最为优秀和精致的传世经典之一。
此外,在戏曲创作方面,纳兰性德也有卓越的贡献。
他根据自己的演唱和故事情节的特点,改编了一些旧有的戏曲剧本,并创作了一些新的剧本,这些剧本受到了当时戏曲界和观众们的高度赞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9 年第
7期
安徽文学
199
பைடு நூலகம்
历 史 回 廊
友的名单: 陈维崧、 秦松龄、 严绳孙、 姜宸英、 朱彝尊, 再加上顾 贞观、 梁佩兰以及之后被明珠父子救出并坐馆于其家的吴兆 骞。当然与性德交往的还有翁叔元、 张纯修、 韩菼、 叶方蔼等 等, 但由于他们和性德的交往不如上面几位密切, 因此不在本 论文中讨论。 这些江南文人都在文坛有一定的地位, 朱彝尊、 陈维崧乃 一派宗师, 而顾贞观、 吴兆骞更是早年就在江南成名的才子, 朱彝尊与姜宸英、 严绳孙并称 “三大布衣” 梁佩兰与屈大均、 , 陈恭尹并称为 “岭南三大家” 只有秦松龄稍稍逊色, , 但他却在 经学上较有建树, 《毛诗日笺》 著有 。他们在学术和文坛上都 有一定的影响力, 而他们又都是性德的好友, 几乎都接受了性 德慷慨的帮助, 在这几个共同点之下, 笔者把他们和性德结识 的时间和交游的经历作为本论文考查的重点。 朱彝尊在为纳兰性德所写的祭文中说: “曩岁癸丑, 我客 潞河, 君年最少, 登进士科, 伐木求友, 心期切磋, 投我素书, 懿 好实多。 可见这时二人之间已有书信来往, ” 且从朱彝尊的叙 述中可以看出是纳兰性德主动结识朱彝尊的。 其后的祭文又 说: “改岁月正, 积雪初霁, 训履布衣, 访君于第。 在第二年 ” 的年初两人第一次见面, 这是康熙十三年 (1674) 的事。 康熙十二年 (1673) 姜宸英结识了性德, , 其祭文曰:我始 “ 见兄, 岁在癸丑, 时才弱冠, 扣无不有, 马赋董策, 弹丸脱手, 拔 帜南宫, 掩芒北斗。 从这翻话看来姜宸英对性德是佩服得五 ” 体投地, 之后, 姜宸英又说:兄一见我, “ 怪我落落, 转亦以此赏 我。标格人事多乖, 分袂南还, 旋复合并。于午未间, 我蹶而 穷, 百忧萃止, 是时归兄, 馆我萧寺。 看来在康熙十七、 ” 十八 年 (1678、 间, 1679) 姜宸英还在性德的资助下在千佛寺住了一 段时间, 而这正是姜宸英人生最困难的时刻, 求仕无门, 又逢 母丧, 其心情可谓是悲痛万分, 性德适时的帮助给了他莫大的 安慰, 也使他看到了一点希望。 性德、 严绳孙、 秦松龄都有[金 缕曲 ]词记载此事。 严绳孙识性德于康熙十二年, 其与秦松龄合撰的祭文写 道: 绳孙客燕, “ 辱兄相招, 下榻高斋, 情同漆胶, 迨今十年, 不 忘久要。 又云: 始余以文字交于容若时, ” “ 容若方举礼部为应 时之文。丙辰以后, 旁观百家。 而严绳孙同时也把好友秦松 ” 龄介绍给了纳兰性德,当时秦松龄正从军湘楚。秦松龄说: “嗟余两人先后缔交, ……松龄客楚, 惠间良厚, 谓严君言子才 可取, 虽未识面, 与子为友无何相见, 遂同故旧。 由此观之, ” 性德与秦松龄定交应该是在康熙十四年 (1675) 且二人在定 , 交之前就有了书信来往。 康熙十五年 (1676) 纳兰性德在徐乾学、 , 严绳孙的介绍下 认识了其一生知己——顾贞观。顾贞观在和性德 [金缕曲]之 后的附注云: 岁丙辰, “ 容若二十有二, 乃一见即恨识余之晚, 阅数日, 填此曲为余题照。 其祭文云: ” “屈指丙辰, 以迄今, 聚而散, 散而复聚。 在二人相识的岁月里, ” 时聚时散, 但两 人的友谊却是日久弥新的, 为了顾贞观在京师有一个安身之 所, 纳兰性德还专门为他建了茅屋。而自从见了顾贞观写给 吴兆骞的两首 [金缕曲 ] 后, 性德就以 “绝塞生还吴季子” 为己 任了, 这件壮举为性德短暂的一生加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为 促进民族和解作出了贡献, 而且使他们之间的友谊成为千古 佳话。 陈维崧于康熙十七年 (1678) 末入京, 并曾一度居于性德 宅中。康熙十六年 (1677) 陈维崧过昆山曾在徐乾学家小住, 他也应该是徐乾学介绍给性德的, 但已经找不到更早的关于 二人交往的记录了。 性德的另一位朋友梁佩兰在他写给性德 的祭文中说: “呜呼!我离京师距今四年, 此未见公, 欢倍于 前, 留我朱邸, 以风以雅, 更筑闲馆, 渌水之下。……” 梁佩 兰于康熙二十年 (1681) 离京返粤, 性德有词寄之, 可见二人之 前就已经相识了。梁佩兰 《赠成容若侍中》 中有: “讵期故人 书, 托雁相衔将。上言报亲友, 下言抒衷肠。劝我如帝京, 结 束衣与裳。 这首诗的具体创作时间已不可考, ” 但它应该作 于梁佩兰入京之前, 那么它至少不会晚于康熙二十年 (1681) , 也就是说梁佩兰与性德定交的时间不应晚于康熙二十年。 而 从诗中不难看出是性德主动结识梁佩兰的, 且言辞颇令人玩 味。对于当时仅是一介布衣的梁佩兰来说, 受到相国公子的 青睐, 其心中必定将他引为知己了。 综上所述, 性德和他德几位朋友相交的时间大约是在康 熙十二年 (1673) 至康熙十五年 (1676) 之间, 且都是经人介绍 后, 由性德主动去结交他们的, 并且在经济上对他们多有资 助。那么纳兰性德为什么要如此大费周章, 不遗余力地帮助 这些江南文人呢?文学上的声气相通、 引为同道, 对彼此卓越 才华的惺惺相惜, 成为至交、 知己, 境遇上的相似, 心境的相同 似乎都无法合理、 完整地解决这个问题, 更何况这些江南士子 几乎人人都受惠于纳兰性德。如果没有明相雄厚的财力支 持, 单凭性德一个人, 恐怕无法养活这么许多人。 而从性德与 诸人的书信中, 我们或许可以找到一些线索。从史料记载来 看, 性德对这些江南文人是有心提拔, 在仕途上帮他们一把 的, 如姜宸英馆明珠家, 纳兰性德 “从公学, 颇欲援之登期” , 性德在秦松龄落职后写给严绳孙的信中有劝其不必为留仙事 担心, 事已办好之语。 顾贞观在祭文中有:自谗口之见攻, “ 虽 毛里之戚, 未免至于投杼, 而吾哥必阴为调护。 从中我们可 ” 以知道纳兰性德为了这群江南文人可谓是费尽心机, 用心良 苦, 也多少证实了我们的猜测——性德和江南文人之间的关 系并非单纯的以文会友那么简单。 三、 结识性德后江南文人的命运 作为一个封建文人, 要实现 “齐家、 治国、 平天下” 的愿望, 要达到光宗耀祖、 衣锦还乡的目的, 其唯一的途径就是科举, 所以早在清兵入关之初, 洪承畴就为清廷定下了开科取士的 政策。 《海滨外史》 卷一记载: 大清入中国, “ 经略洪承畴教以 收拾人心之策, 以为中国所以俯首归诚, 实缘贪图富贵。 若辈 作八股文者, 苟得富贵, 旧君固所不惜。于是甲申即位, 乙酉 即行乡试。 而顺治一朝却屡屡以科举打击汉族地主阶级, ” 使汉族知识分子陷入了进退维谷的两难境地。进求仕而无 门, 退守身却已背上背叛的大罪, 以至于这一时期的士人都表 现出了一种无可奈何的情绪。 康熙十四年, 明珠由兵部尚书转任吏部尚书, 从而把中下 级官吏的任免、 考核之权掌握手中。 于是, 当明珠之子纳兰性 德以文人形象出现在江南士子面前的时候, 他们也就意识到 翻身的时机到了。 而性德虽为满人, 但汉文化造诣极高, 有了 “文人” 头衔的掩护, 双方的交流不会被外人非议, 认为江南文 人为求功名拜于明珠门下, 可就算如此, 朱彝尊结交成容若还 是被人讥为 “以为梯荣之地” 而徐乾学更被看作与明珠为 。 一丘之貉,清史稿》 《 记其与明珠相结, 《清朝野史大观》 而 卷三 《清人逸事》 “爱公知人” 条亦有 “后明珠招引高江村徐健庵为 党” 的记载。可见徐乾学在明珠权势如日中天时乃与明珠 为同一阵线。 而与徐乾学一起被时人讥为 “九天共赋归东海, 万国金珠献淡人” 的高士奇也是在做了性德老师之后被明 珠推荐给康熙皇帝, 从而进入内廷的。 康熙十七年 (1678), 下徵博学鸿儒诏, (下转第 211 页) 夏
因人而变。 然而, ” 顺治末年对士人, 特别是江南士人的打击 为从文化上根本解决民族问题制造了人为的阻碍。 冲龄即位 的康熙皇帝, 对汉族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有着无比的热情, 康 熙八年 (1669) 除鳌拜集团, (1670) 九年 七月下令进呈经筵日 讲仪注。十年 (1671) 二月, 在太和殿举行经筵典礼。于是从 朝廷开始 “流泻出一种压抑不住的对汉文化的热忱” 。康熙 年间, 满族贵族子弟拜汉儒为师形成风气, 如饶余亲王阿巴泰 的曾孙文昭拜王世禛为师, 纳兰性德为徐乾学的门生等等。 这种满族统治者自上而下地学习汉民族文化的现象, 体现了 他们对于汉民族文明的一种认同与接受, 而对被统治者的文 化的认同与接受对于消除民族之间尖锐对立起到了至关重要 的作用。 而满族贵族子弟与汉儒之间所结成的这种或师或友 的关系更是极大地促进了民族的融合与社会的进步。 谢正光在其 《清初诗文与士人交游考》 《顾炎武、 中 曹溶论 交始末》 一文里说: “在康熙中叶以前, 清廷大吏和明遗民之 间, 或于论学上通声气, 或于诗歌辞赋创作上引为同道, 甚或 在幕府中建立起府主和宾客的关系, 情谊的深浅, 各有不同。 这许许多多复复杂杂的关系, 有的是出于清朝官吏的慕名访 求, 有的是出于明遗民的主动干谒, 也有的是通过师友、 同年、 同乡、 姻亲、 世好等已成的关系建立起来的。凡此种种, 都值 得作进一步的探讨。 ” 如同谢正光所言, 纳兰性德与他的朋友们, 有的是同年, 有的是世好, 但更多的是通过其老师徐乾学的引荐而认识的。 他们多是徐乾学的朋友, 或者是清初有名的徐乾学幕府中的 一员。 那么他们到底是如何认识彼此的呢?这是本文考查的 重点。 二、 性德的江南朋友 康熙十八年(1679) 暮春, 性德与众人同游张纯修山庄, 作 [浣溪沙]联句词: 出郭寻春春已阑,陈其年) ( 东风吹面不成寒,秦松龄) ( 青村几曲到西山。 (严绳孙) 并马未须愁路远,姜宸英) ( 看花且莫放杯闲,朱竹垞) ( 人生别易会常难。 (成容若) 虽然只是文字游戏, 却仍可见出作者之间的心意相通, 且 可以看出各人的不同, 容若的句子比之其他几人, 带有明显的 感伤情绪。 这里也为我们提供了比较明确的性德江南文人朋
纳兰性德 (1655-1685) 生于顺治十一年十二月十二日, , 卒于康熙二十四年, 字容若, 号楞伽山人, 满洲正黄旗人, 权相 明珠长子, 康熙之近侍。在其短短三十一年的人生旅程中为 后人留下了 《饮水词》 、 《侧帽词》 、 《通志堂经解》 、 《渌水亭杂 识》 等等著作, 并与顾贞观一起编选了 《今词初集》 纂录清初 , 30 年间 184 人的作品。他以一位满族贵族文人的身分留名 词史, 是清初词人的代表。 作为一个满族贵族青年, 在康熙前 期这样一个民族矛盾异常尖锐的历史时代中, 他却放下身份 和那些备受打击的汉族文人, 特别是那些来自江南的文人交 游, 并且利用自己权相之子, 皇帝侍卫的特殊身份为他们争取 利益。 性德为什么在这样一个敏感的时期大肆和这些落魄的 江南文人建立友谊呢? 一、 性德结识江南文人的深层原因 余秋雨在他的历史散文 《一个王朝的背影》 中写道:一切 “ 军事争逐都是浮面的, 而事情到了要摇撼某个文化生态系统 的时候才会真正变得严重起来。 一个民族、 一个国家、 一个人 种, 其最终意义不是军事的、 地域的、 政治的, 而是文化的。” 高翔的 《康雍乾三帝统治思想研究》 中也这样认为: “民族矛 盾, 就其实质或焦点, 则是两种文化的冲突与对立。 ……导致 清初民族矛盾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成为社会主要矛盾的关键 性因素是: 一些满洲贵族从本民族利益出发, 在祖宗 ‘淳朴旧 制’ 的驱使下, 力图将自己的文化模式强加于汉人, 力图按自 己传统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行使对中原地区的统治, 从而 使以士人队伍为核心的汉民族产生了 ‘用夷变夏’ 、 ‘天崩地 解’ 的强烈文化危机感, 不得不起而抗争, 在根本的文化深层, 形成了两个民族的尖锐对立。 这也许才是那些柔弱的文人 ” 在武夫们纷纷投降之后依旧坚持抗清的最主要原因。 究其本 质来说, 他们在乎的是以一种怎样的文化方式来统治自己, 而 并非是谁来统治自己的问题。 ” 如何从深层次的文化方面解决士人队伍的心理顾虑, 是 清初满族政权面临的主要问题, 清初名臣范文程在顺治二年 (1645) 上疏言:治天下在得民心, “ 士为秀民。 士心得, 则民心 得矣。 看来清政府的有识之士早在入关之初就意识到了文 ” 人在广大汉族人心目中的不可替代的位置。对此, 梁启超也 认为:他们 “ (满族统治者——笔者) 觉得用武力征服那些降将 悍卒没有多大困难, 最难缠的是一班 ‘念书人’——尤其是少 , 数有学问的学者。 因为他们是民众的指导人, 统治前途暗礁, 都在他们身上。满洲政府全副精神对付这问题, 政策也因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