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煜与纳兰性德词之意境风格比较
李煜与纳兰性德词作的纯真美

李煜与纳兰性德词作的纯真美李煜与纳兰性德词作的纯真美发布日期: 2013-07-10 发布:摘要:李煜,晚唐五代词人中的杰出代表;纳兰性德,清初复兴词坛的主将之一。
李煜与纳兰性德,一为亡国之君,一为乌衣承平之少,身份经历固不可同日而语,然综观二人之心路历程、词作之情感特征与美感,却有着诸多惊人的相似之处,均是以其纯真、率性的情怀,喷薄出对事物敏锐的感触,字字珠玑,声声血泪。
围绕二人词作中所体现的纯真美这一核心的共同点展开论述,或可借以管窥二人词作之亲缘关系。
国论文网 /5/view-4190069.htm关键词:李煜纳兰性德纯真赤子之心一、“词之言情,贵在得真”沈祥龙《论词随笔》曰:“词之言情,贵在得真。
”况周颐在《蕙风词话》中说:“真字是词骨,情真,景真,所作必佳。
”“真”,乃文学之第一要义,是艺术感染力之深厚根源。
故为词人、为词,纯真的气质是极为宝贵的,而后主与容若,则共同禀赋了一颗“赤子之心”,并将其贯穿于一生的创作之中,因而在二人的词作中明显放射出一种纯真之美。
王国维《人间词话》评李煜说:“词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故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是后主为人君所短处,亦即为词人所长处。
”所谓“赤子之心”,李贽说:“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
”{1}后主词的情感抒发是以“真”取胜,以“真”感人。
以亡国为界,后主词明显呈现出两种基调,但在基本上却有一点不变的特色,即于词中贯以全心倾注的一份纯真深挚的感情,使其作洋溢着纯真之美,彰显着那颗不易的赤子之心。
同样,王国维认为,容若“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此由初入中原,未染汉人风气”{2}。
容若的词作有意识地追求“纯任性灵,纤尘不染”,其真挚、浓郁、深沉、缠绵的情感时时给人以心灵的撞击。
张任政在《纳兰性德年谱》自序中说道:“先生之待人也以真,其所为词,亦正得一真字,此其所以冠一代排余子也。
”这道出了纳兰词重真性、讲实感的特点。
而容若自身也主张以对生活实践的真情实感为诗歌创作的第一要义,他在《渌水亭杂识》中说:“诗乃心声,性情中事也”,“作诗,欲以言情耳”。
纳兰性德真的可以比肩词帝李煜吗?两人的词有哪些相似之处?

纳兰性德真的可以比肩词帝李煜吗?两人的词有哪些相似之处?纳兰性德和李煜是经常被拿来做对比的两个人,主要原因是两者的身世和情致都有相似之处。
李后主贵为一国之君,纳兰则是相国公子,两人的词却又都显示出与身份不相符的天真和质朴;后主有亡国之恨,纳兰有丧妻之痛,所以他们的词在后期都是以哀婉动人。
李煜和纳兰性德的不一样中国历史上,他们那不朽的词篇和独特动人的人格魅力,如暖风下的清池之水,至今仍在人们心中依洄。
两位才子,一个是偏安一隅的没落国君,一个是身居“华林”的王公子弟李煜一心留恋的不过是昔日豪华富贵温暖欢乐的生活描写宫廷豪华生活的词中《玉楼春》是一个代表作:晓妆初了明肌雪,春殿嫔娥鱼贯列。
风箫声断水云闲,冲按《霓裳》歌彻遍。
临风谁更飘香屑?醉拍栏杆情味切。
归时休放烛花红,待踏马蹄清夜月。
还有一首是《浣溪沙》:红日已高三丈透,金炉次第添香兽,红锦地衣随步绉。
佳人舞点金钗溜,酒恶时拈花蕊嗅,别殿遥闻箫鼓奏。
北方的后周他不敢与之交战,就连东边比较弱的吴越他也不敢碰,沿江巡检卢绛曾经对他说:“吴越是我们的仇敌,将来肯定会和宋朝一道攻击我们,做其帮凶,我们应当先下手灭掉他,免去后患。
”李煜却说:“吴越是北方大朝的附庸,怎么能轻举妄动,发兵攻击呢?”卢绛说:“臣请陛下以属地反叛为名先予以声讨,然后向吴越乞求援兵,等他们的援兵到了,陛下就发兵阻挡,臣再领兵悄然前去偷袭,就能一举灭掉吴越。
”李煜根本就听不进去。
文武大臣们也只好随他一起等着北宋军队来收拾南唐了。
纳兰性德他要过的是一种“闲云野鹤”式的生活:“仆亦本狂士,富贵轻鸿毛”君主政治的统治下,官僚们都是结党营私互相排斥的,纳兰容若最看不惯这种事情,因此在另一首送给顾梁汾的词里又道:“共君此夜须沉醉,且由他蛾眉谣诼,古今同忌,身世悠悠何足问,冷笑置之而已!”“蛾眉谣诼”这句典故出于屈原的离骚。
屈原的离骚里有两句是“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为善淫。
”“众女”就是指那些专门爱说人坏话的小人。
试比较李煜与纳兰性德的人生悲剧与人格境界

试比较李煜与纳兰性德的人生悲剧及人格境界08级汉语言文学班尹可猛内容提要:李煜与纳兰性德作为词史上的两大重要词人,他们都属于词中性灵派。
李煜的词抒写亲身经历和现实感慨,亡国之音任情而行;而纳兰的词同样充满无限的感伤情怀,被誉为“古之伤心人”。
不同的生活朝代,相近的生活际遇使他们产生了思想感情上的共鸣,而不同的感伤内容又反映了其各自不同的人格境界。
本文将围绕两人的生平及词作来展开论述。
关键词:李煜纳兰性德人生悲剧人格境界纳兰性德是清代重要词人。
在词史上向来与朱彝尊、陈维崧并称,是清初词坛的巨擘。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将他誉为“北宋以来一人而已。
”他在短短的一生中,把自己善感的心灵、绝世的才华溶入了词章,为清初词坛增添了一抹灿烂而奇丽的光彩。
梁启超曾说:“容若小词,直追后主。
李后主有亡国之痛,容若有时代哀音,因此二人为词,眼界大而感慨深。
”①纳兰自己也曾在《渌水堂杂识》之四中说:“花间之词,如古玉器,贵重而不适用,宋词适用而少贵重。
李后主兼有其美,更饶烟水迷离之致。
”②因此纳兰极力推崇李煜的词,而且词的风格与李煜的一脉相承。
他们的相似之处,也许在于他们不仅全部都属于皇室或贵族官僚社会,而且也都具有一种独有的心理、独有的艺术气质,一种敏锐的纯真富于感受的天然禀赋。
他们都生于优裕的物质文化环境中,在这种环境里培育了他们纤细敏感的心灵,摧生了他们超异的才华,却又不同程度地窒息了他们的精神世界。
不同的生活遭遇使他们感受到了人生的苦难,摧毁了他们生命的活力,但他们又都依照自己纯真的心声唱出了自己的悲歌。
一李煜与纳兰性德人生悲剧的比较李煜与纳兰,一个是偏安一隅的没落国君,一个是身居“华林”的王公子弟,尽管生活经历不同,但他们的精神气质却有着惊人的相似。
读他们的词,你会感觉到朴素自然中饱含的挚意深情。
因为无论是李煜还是纳兰性德都极重感情,讲义气,无论是对兄弟还是对闺中伴侣都是“竭其忠诚,沥其肝胆。
”但是,他们的一生无疑是悲剧的一生。
论纳兰性德词和李煜词创作风格的异同

论纳兰性德词和李煜词创作风格的异同北京语言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指导记录表教务处制目录引言 (2)一、纳兰性德与李煜的生平(一)纳兰性德生平 (2)(二)李煜生平 (3)二、纳兰性德词和李煜词在创作风格上的相似性及成因(一)两者词创作的风格和类别 (3)(二)家庭背景对词创作前期的影响 (3)(三) 遭遇变故的人生经历对词创作后期的影响 (4)三、纳兰性德词和李煜词在创作中的差异及成因(一)两者词创作风格的差异 (5)(二)两者的功名利禄观对词创作的影响 (5)(三)两者的师承涉猎对词创作的影响 (6)四、纳兰性德词和李煜词的艺术价值及对后世词创作的影响(一)纳兰性德词的艺术价值及对后世词创作的影响 (7)(二)李煜词的艺术价值及对后世词创作的影响 (7)(三)两者词创作艺术价值及对后世的影响 (8)结论 (9)主要参考文献 (1)摘要纳兰性德和李煜分别是我国清代和五代十国时期重要的词人,今人若想更好地研究和传承我国古代词的创作,就不得不深入研究和探讨他们在词创作风格上的相似点和不同点,并结合各自生活时代以及家庭背景分析其成因,如能脚踏实地的研究两者对研究和传承我国古代词创作的风格是不无很大裨益的。
两人所处时代相距六百七十多年且词风酷似,纳兰性德和李煜是历史上经常被拿来做对比的两个人,主要原因是两者的身世和情致都有相似之处。
李后主贵为一国之君,纳兰则是相国公子,两人的词却又都显示出与身份不相符的天真和质朴;后主有亡国之恨,纳兰有丧妻之痛,所以他们的词在后期都是以哀婉动人。
关键词:纳兰性德;李煜;词创作风格;相似性;差异论纳兰性德词和李煜词创作风格的异同引言纳兰性德和李煜分别是我国清代和五代十国时期重要的词人,今人若想更好地研究和传承我国古代词的创作,就不得不深入研究和探讨他们在词创作风格上的相似点和不同点,并结合各自生活时代以及家庭背景分析其成因,如能脚踏实地的研究两者对研究和传承我国古代词创作的风格是不无很大裨益的。
论纳兰性德词对李煜词的继承和超越

论纳兰性德词对李煜词的继承和超越
纳兰性德的词被称为“纳兰家词”,它是词人的精神追求的最高体现。
纳兰性德的词以简洁、淡然、抒情著称,他以自然之美、宁静之情和心灵深处的内心感悟为主要表现对象,以他对自然和社会的感受和理解为主要表达方式,以抒发心中的思想情感为主要写作目的。
纳兰性德的词也受到李煜词的影响,他也追求简洁、淡然、抒情。
但是他的词比李煜的词多了一种哲理性。
他的词更注重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悟,他多用词来表达心灵深处的感受,多用词来抒发心中的情感。
他的词也有强烈的反抗社会不公正和精神挣扎的思想。
由此可见,纳兰性德的词既继承了李煜词的精神,又在表达方式上有了超越。
李煜与纳兰性德都很优秀,你认为两人写的词谁更胜一筹?

李煜与纳兰性德都很优秀,你认为两人写的词谁更胜一筹?李煜和纳兰性德,就好比山茶花和兰花,各有各的美。
有人喜欢山茶花,有人喜欢兰花。
因为它们各有各的魅力。
我只能说,他们两个,各有千秋、各有特色。
李煜和纳兰,一个生在帝王家,成为亡国之君,一个生在贵族家庭,是养尊处优的贵族公子。
他们两人的身上,除了相似的贵族气质之外,还有一个共同之处,便是都擅长词。
他们的词风有相似之处,但也有很大的不同。
李煜的词,寓情于景,感情真挚。
他特殊的人生经历,从一国之君到笼中之鸟,大起大落,对人生的感悟非一般人能比。
李煜作为南唐国君可能不是很成功,但是却是一名出色的诗人、画家、书法家、音乐家。
他多才多艺,精通书法、绘画,对音律也很有研究。
李煜对晚唐诗坛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他在温庭筠、韦庄等花间派词人的风格上加上自己的特色,又吸收了父亲李璟、冯延巳等人的优点,形成自己鲜明的特色。
李煜的词常用比喻,形象生动。
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
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他笔下的词,字字含情,字里行间充满对故国的思念之情,感人至深。
春天,李煜想起故乡的景色,触景生情: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
别时容易见时难。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秋天,万物萧条,秋风习习,他更怀念记忆里的故国: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李煜像南国的山茶花,独特而高雅。
山茶花落花时,不像其他花一样花瓣四散飘零,而是整朵飘落。
到死都保持自己的尊严,正如失去自由的李煜,仍然维持着自己的温柔和优雅,写下无数诗句,让后人欣赏。
纳兰性德,字容若。
容若是纳兰公子自己起的,因为他对汉文化非常喜欢,并深入研究。
这个只活了三十岁的才子,是清代词坛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纳兰容若出身显贵,他的父亲纳兰明珠,是康熙年间权倾朝野的重臣,官居内阁,长达十三年。
他虽然出身于这样显赫的家族,身上全无半点纨绔子弟的不良习气。
毕业论文-论李煜与纳兰性德词风之异同-定稿

论李煜与纳兰性德词风之异同论李煜与纳兰性德词风之异同重庆师范大学重庆师范大学 文学与新闻学院文学与新闻学院 03汉教一班汉教一班 张画张画摘要:李煜与纳兰性德,中国历史上两位才华绝代的才子。
一位是偏安一隅的没落国君,一位是身居华林的贵胄子弟.不同的生活经历与相似的精神气质,不同的生活经历与相似的精神气质,铸就了两人词作中的异与同铸就了两人词作中的异与同.李煜词多富贵气,李煜词多富贵气,多愧疚多愧疚绝望之感;纳兰词多闲适之意,有雄浑壮阔之势。
然而两人却又有一个最大的共同点,他们的词作大多清新俊秀,哀感顽艳。
哀感顽艳。
关键词:李煜,纳兰性德,异同关键词:李煜,纳兰性德,异同Abstract :Li Y Abstract :Li Yu u and Na lan xing de, two talents certainly generation of talented person in Chinese history. The declining monarch which is rules in one corner of the kingdom, is the body occupies Hualin the noble descent juniors . The different life experience and the similar mental makings, cast on two person of words have made different and with similarities. Li Y u’s word is rich in noble gas, feels ashamed despairs; Na lan’s word is comfortable meaning, has the vigorous grand potential . However ,two people actually also have a biggest common ground, their word does mostly pretty fresh, and sadness.Key words: Liyu, Na lan xing de,,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云:“温飞卿之词,句秀也;韦端己之词,骨秀也;李重光之词,神秀也。
清代古诗赏析——纳兰性德与李渔

清代古诗赏析——纳兰性德与李渔清代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鼎盛时期,也是古代文学的繁荣时期之一。
在众多的文学作品中,清代的古诗以其豪放洒脱、情感真挚、意境深远而闻名于世。
其中,纳兰性德和李渔两位清代才子更是以其卓越的才华和独特的风格成为了后人传颂不息的诗人。
1. 纳兰性德与他的诗歌艺术纳兰性德(1655年-1685年),字少伯,号溪山外史。
他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从小聪明过人。
在接触到文学之后,他展露出了非凡的天赋和才华。
他在写作上以爱情、离别、人生哲理等主题为己任,并深入探索了人物内心世界。
1.1 纳兰性德的生平与背景纳兰氏本姓邢,改姓黄氏并入籍满洲正白旗汉军地主家族中。
他祖父黄梦得曾祖母蒙古部落哈达骑兵系统成员。
蒙古八旗直至天命年间,满洲才能参军-祥符元年黄梦得后征司署治杨乃善弟和杨子要家族成为真正的遗民(“复谈到汉地”。
与其他归类为满洲者非同一族)就连克明府亡,宜关莱城被金石堕河。
1.2 纳兰性德的主要诗作纳兰性德以其敏感细腻、情感深邃的风格,在清代文坛上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佳作。
他的诗歌创作不拘泥于传统格律和押韵,而是更加注重意境和表现力。
其中最有名的作品包括《浣溪沙》、《采桑子》等。
1.3 纳兰性德的艺术特点纳兰性德在诗歌艺术上有着独特的风格和个人特点。
他写诗讲究用字简洁、意境深远,并且注重内心情感的抒发。
他的诗作多写自己的内心体验,以及对人生和爱情的思考。
他常借景抒怀,善于运用比喻和意象来表达复杂的情感。
2. 李渔与他的诗歌艺术李渔(1611年-1680年),字伯明,号隐峦。
他是清代一位多产且多才多艺的文人,擅长诗歌创作、散文写作等。
他精通古文诗词,并注重形而上学的思辨,在清代文坛上也有着重要地位。
2.1 李渔的生平与背景李渔出生在一个学者世家,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
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古代诗词格律有着深入研究,并将其运用于自己的创作中。
除了写诗之外,李渔还涉足于戏曲、绘画、小说创作等领域,广泛积累了各种艺术经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造物弄人,与人间独自惆怅——李煜与纳兰性德词之意境风格比较(2)摘要:一个是偏安一隅的没落国君,一个是身居华林的王公子弟。
李煜与纳兰性德跨越了七百年的时空,站在历史长河的两端,以他们那不朽的词篇相映成辉。
后世评论家多认为二者风格有相似之处,如梁启超认为:"纳兰小词,直追后主。
" 纳兰性德继承了李煜词"哀感顽艳"的词风以及多感慨、少修饰、大胆自然等特色;但也有形成了自己的读他风格。
本文就两人的意境和风格等方面,对李煜与纳兰性德的词作异同进行分析。
关键词:李煜词,纳兰性德词,意境,风格异同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言"。
意境是一种情景交融的艺术空间,具有虚实相生、意与境谐、深邃幽怨的审美特征。
因此,词人在作品中所营造出的意境也是我们评价其艺术风格的重要因素。
李煜和纳兰性德这两位著名的词人在自己的文学创造实践中,分别形成了自己的风格,或称词风。
在本文中,我会从风格和意境、词作表现形式等方面对这两位词人的作品展开更深层次的探讨。
一、同中有异的艺术风格李煜自幼"生于深宫,长于妇人之手",工诗词、善书画、晓音律,是位多才多艺的才子,以他的性格、气质来说,更适合做一个放荡诗酒的文人墨客,寄情山水的隐者逸士。
正因生活范围的狭窄与思想追求的纯净淡泊,使得李煜的词没有受到花间派浮靡词风的影响,他的词清而不浮、艳而不淫,形成一种清丽的风格。
如《玉楼春》:"晚妆初了明肌雪,春殿嫔娥鱼贯列。
笙箫吹断水云间,重按霓裳歌遍彻。
临风谁更飘香屑,醉拍阑干情味切。
归时休放烛花红,待踏马蹄清夜月。
"由于生活的巨变,李煜后期的词内容多追怀往事,悲伤阶下囚的不幸。
作品一洗过去红绿妩媚的气氛,变得凄切悲婉。
就艺术特色来看,李煜后期的词在表达自己的感情是采取了直抒胸臆的手法。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都是他成为阶下囚后,触景生情,尽情倾泻自己昔日生活的逝去及国破家亡之感的表现,情真思深。
他的抒情是善于概括、善于暗示,感染力强,造境生动,对于周围事物具有特殊的敏感,因而构成了一种清新的风格。
李煜之词出语天然,其感人之处全在性情之真、感悟之深,原无从模拟,而纳兰性德词风却也哀感顽艳、清新隽永颇近后主。
王国维评价说"纳兰容若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此由初入中原未染汉人风气,故能真切如此。
北宋以来一人而已。
"纳兰性德一出生就被命运安排到一个天皇贵胄的家庭里,他的一生注定是荣华富贵。
然而纳兰性德偏偏是"虽履盛处丰,抑然不自多。
于世无所芳华,若戚戚于富贵而以贫贱为可安者,身在高门广厦,常有山泽鱼鸟之思。
"如此高逸旨趣与"未染汉人风气"相结合,缔造了纳兰性德词"纯任性灵,纤尘不染"的高贵气质。
在他的词作中,体现的是成熟的贵族化倾向,进入到比较自然、纯粹、本质的境地,那种冲淡、平和、自然,正是对优越的物质和精神生活的超越。
"容若词,一种凄惋处,令人不能卒读。
"纳兰性德词与后主词虽有同样"凄惋"的神韵,但他不以凄写凄,以愁写愁,而是从平实出来,淡语抒尽深情,却跌宕流连,往情感深处去。
与李煜词相比,正如顾贞观所评"婉丽凄凉,观其词,哀乐不知所主。
"另一处与后主不同的是,作为满人后裔,纳兰性德并不是一位只会感伤,吟风弄月的书生。
韩菼说他:"上马驰者,柘弓做霹雳声,无不中。
"虽然纳兰性德的豪放词为数不多,只占纳兰性德词的三分之一,但风神迥绝,深得个中三昧。
如他的《相见欢》:"微云一抹遥峰,冷溶溶,恰与个人清晓画眉同。
红蜡泪,青绫被,水沉浓,却与黄茅野店听西风。
怎不见一丝欢?"这样的作品即使是与辛弃疾、苏轼的豪放之作放在一起也毫不逊色。
纳兰性德的这种刚柔兼备的词风也正是他独特气质的反映。
纳兰性德本是骁勇善战的满人后裔,却十分羡慕汉文化;他文武双全、阅世很深,既有偎红倚翠的风流,也曾铁戈金马、驰骋边塞绝域;他既有颗多愁善感的诗人之心,同时又具有坚强果敢的个性。
在纳兰性德身上,流淌着柔婉和阳刚两种血液,体现在词作中别具风格。
因此,陈维崧认为纳兰性德词与李煜词风格虽相近,但纳兰性德词中富有豪放、青春气息,因此长于后主。
二、异中见同的意境意境是真切鲜明地表现出来的情景交融的诗意空间,主要侧重于作者的主观感受。
不同的创造个体在营造自己的诗意空间时定会融入自身特点的某些因素,因此,纳兰性德词和李煜词的差异性是不言而喻的。
即使是同一题材,同一风格的作品也不例外。
下面,我就着重选取两人的"梦境"来进行比较。
在读《饮水词》和李煜词时,我们会发现"梦"这个意象在在两个人的作品中大量出现。
纳兰性德348 首词中,"梦"字出现了120次,还有一些不带"梦"字的梦词。
南唐后主李煜流传至今的词作不过三十余首,而其中涉及到"梦"的竟达到了一半左右,这在极其喜欢写梦的中国古代文人中也是非常罕见的现象。
"梦"既是词人内心世界的折射,又是他们笔下丰富的题材,更是各自展现艺术魅力的舞台。
所以,抓住这个关键词进行分析和阐释,就等于是找到了一把开启两大词家之门的钥匙。
纳兰性德和李煜自觉不自觉的选择梦作为他们词作的主体意象,这与他们独特的身世和人生道路有密切关系。
综观二人词作之梦的母题意象的表现,大体有以下几种不同质的梦:烦恼悲伤、伤愁巨恨的怨梦,怀念家乡、追忆亲友的残梦,沉溺于饮食男女的春梦,趋向空寂、复归宁静的空无之梦。
示例如下:两位词人的"梦"词"清新隽秀,自然超逸"。
不事雕饰,天籁自鸣,运笔如行云流水,毫不沾滞,任由真纯充沛的情思自然流露笔端。
经过分析,二人梦词的艺术特色可以归纳如下:第一,充分发挥想象,将虚幻的梦境与真实的情意融为一体。
第二,突出梦境的特点,强调人物活动。
第三,感情自然真率,纯任性灵。
第四,善用白描手法,形象性和艺术概括性强。
第五,语言单纯明净,不事雕琢。
李煜与纳兰性德以梦的意象为中心,建筑起他们词作的整体意象群。
由于梦意象的折射和观照,使他们的词作有了梦一样的意境。
而梦一样的意境又赋予他们词作梦一般的语言,不浅不露,明净含蓄,不生不涩。
而由这样的语言构建的意境中,隐约可见苍凉、旷远的深邃的宇宙情节与宏大开阔广袤的情怀。
仅从李煜的"梦"词中,我们不难看出"李重光之词,神秀也","词至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
而纳兰性德对李煜词风的继承并不断发展,后人对他的词作的评语:"北宋以来,一人而已","《饮水词》哀感顽艳,得南宋二主之遗"等就不足为奇了。
但细分析起来,二人的此类词作也不尽相同。
首先,在比例上,纳兰性德笔下写得最多的是残梦,李煜写得最多的是春梦和怨梦。
其次,在内容上,李煜的梦词主要涉及爱情、歌舞宴饮、思乡怀旧、岁月人生等内容。
而纳兰的梦词主要涉及了爱情、悼亡、思念情人、思乡、思友、塞外风光、抒怀吊古、羁旅凄凉等内容。
较之前者内容要丰富得多。
杜甫曾说:"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天末怀李白》),正是两个人的不顺利、不如意的人生成就了他们的梦词。
总括起来,他们的意境可以归结以下几个共同之处:首先,两位词人的词有似曾相识的共性之美李煜、纳兰性德两人词作所反映的便是这种人人感觉似曾相识的共性之美。
他们把自身的欢欣、愁怨或不安都真率地写进词中。
他们有足够的才力写人能感而不能言的心绪,概括了某些为绝大多数人能共同理解的喜怒哀乐的情感,使之上升为带有普遍意义的人生体验,令不同时代和不同阶层的人都能从中受到触发和感染。
但就词的境界而言,李煜的境界更大、更为开阔,涵概了整个人生及宇宙。
他能跳出自己的一己哀愁,从而扩大到了读者群。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这样的词作,亡国之人看了固然有所感慨,追忆往昔之人、客居他乡之人见了也会心有戚戚焉。
而"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人生愁恨何能免?"这样的句子更富有亘古不变的人生哲理,更能打动任何类型的读者。
再次,两人的词都具有风神超逸的感伤之美王国维《人间词话》云:"李重光之词,神秀也。
"顾贞观云:"容若天资超逸,翛然尘外,所为乐府小令,婉丽清凄,使读者哀乐不知所主,如听中宵梵吹,先凄惋而后喜悦。
"以上所引可知,李煜词"神秀",纳兰性德词"天资超逸",都在说他们的词作风神超逸,李煜词"清怨",纳兰性德词"婉丽清凄"都是说他们的词具有感伤之美。
如"新月才堪照独愁,却又照梨花落。
"(《秋千索》)"到而今、独伴梨花影,冷冥冥、尽意凄凉。
" (《青衫湿遍》)浸染着沉重的生命叹喟与浓郁的感伤情调。
至于在他的词中还有一些常见的意象如"暮春"、"残秋"、"黄昏"、"落花"等,更是弥漫着一种无可排遣的感伤。
如"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
沉思往事立残阳。
"(《浣溪沙》)结语:综上所述,两位词人词风在大同之下多有小异,李煜抒写了人类一些典型性的思想感情,李煜是亡国贱俘,至微至陋,且随时都有生命之虞,他的满腔"愁恨"不得不吐,又不可写的直率露骨,于是,他巧妙的把自己封建皇帝变为"阶下囚"的具体愁恨化为人类一种抽象的人类共同的普通的"愁"情,表达在特殊境遇下人类某种共同的情绪。
而纳兰性德的表现的主观情绪比较浓厚。
同时,纳兰性德的艺术风格较之李煜呈现出了一种以婉约为主的多元化形式。
这种风格的由繁到简也体现了词的发展。
参考文献:【1】《纳兰词与李煜词之比较》宋培德《承德民族师专学报》1986 年12 月【2】王国维.人间词话[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3】《哀感顽艳得南唐二主之遗--论纳兰性德词的风格特征》曾建喀什师范学院学报2003 年3 月【4】《纳兰词笺注》.张草纫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5】周笃文.婉约词[M].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