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胶质瘤诊断和治疗指南更新
中国中枢神经系统胶质瘤诊断和治疗指南

髓母细胞瘤——主要推荐
方式和方法:
– 建议术后24~72 h做脑增强MRI;术后2~3周做脊髓增强MRI;脑积液细胞学检
查应在术后2周以后
–
全脑全脊髓照射CS+后颅凹加量照射PF;照射分割剂量1 8 Gy/
次
• 一般风险组:CS 36 Gy;PF加量至54~56 Gy;或CS 23 4 Gy; PF 加量
MRI增强
无强化
通常无强化或轻微强化
囊实性节细胞胶质瘤表现为囊性病灶内见实性壁结节;囊性成分呈 T1WI低信号 T2WI高信号;水抑制T2WI多为低信号;实性节细胞胶质 瘤表现为T1WI稍低信号 T2WI稍高信号
实性部分呈T1WI等信号 T2WI稍高信号;囊变呈T1WI低信号 T2WI高 信号;钙化呈T2WI低信号;梯度回波序列T2WI呈明显低信号
替莫唑胺TMZ75 mg/m2同步放化疗;并随后行6个周期的
TMZ蛋氨酸 18F乙基酪氨酸的PET有助于鉴别假性进
展和肿瘤进展;动态观察MRI的变化;是目前最好的建议
处理:TMZ联合放疗后出现早期无体征和临床症状的影像学进展性病变;原则上
应继续替莫唑胺辅助化疗 如出现明显临床症状;或增强病灶短期快速增大;则应对
至54~56 Gy;联合化疗
• 高风险组:CS 36 Gy;PF 加量至54~56 Gy;联合化疗
•
应用三维适形或调强放射治疗技术照射
靶区的确定:
– 全脑照射野+全脊髓照射野; – 后颅窝区肿瘤应整个后颅窝加量照射;或推荐一般风险患者仅瘤床加量照射
联合化疗
放/化疗联合:高风险患者:联合放化疗;一般风险患者:减量放疗应联合化疗
>65岁 术前神经功能状况较差者KPS<70 脑内深部或脑干部位的恶性 脑胶质瘤和脑胶质瘤病
脑胶质瘤诊疗指南(2022年版)

脑胶质瘤诊疗指南(2022年版)一、概述脑胶质瘤是指起源于脑神经胶质细胞的肿瘤,是最常见的原发性颅内肿瘤,2021年版WHO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将脑胶质瘤分为1~4级,1、2级为低级别脑胶质瘤,3、4级为高级别脑胶质瘤1。
本指南主要涉及星形细胞、少突胶质细胞和室管膜细胞来源的成人高、低级别脑胶质瘤的诊治2,3。
我国脑胶质瘤年发病率为5~8/10万,5年病死率在全身肿瘤中仅次于胰腺癌和肺癌。
脑胶质瘤发病机制尚不明了,目前确定的两个危险因素是:暴露于高剂量电离辐射和与罕见综合征相关的高外显率基因遗传突变。
此外,亚硝酸盐食品、病毒或细菌感染等致癌因素也可能参与脑胶质瘤的发生。
脑胶质瘤临床表现主要包括颅内压增高、神经功能及认知功能障碍和癫痫发作三大类。
目前,临床诊断主要依靠CT及MRI等影像学诊断,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灌注加权成像(perfusion weighted imaging,PWI)、磁共振波谱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MRS)、功能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正电子发射体层成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PET)等对脑胶质瘤的鉴别诊断及治疗效果评价有重要意义。
脑胶质瘤确诊需要通过肿瘤切除手术或活检手术获取标本,进行组织病理和分子病理整合诊断,确定病理分级和分子亚型。
分子标志物对脑胶质瘤的个体化治疗及临床预后判断具有重要意义。
脑胶质瘤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结合放疗、化疗等综合治疗方法。
手术可以缓解临床症状,延长生存期,并获得足够肿瘤标本用以明确病理学诊断和进行分子遗传学检测。
手术治疗原则是最大范围安全切除肿瘤,而常规神经导航、功能神经导航、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和术中MRI实时影像等新技术有助于实现最大范围安全切除肿瘤。
中国胶质瘤诊断和治疗指南化疗更新ppt课件

增加
1. Anticancer Res,
2013, 33(8):3467- 研究证明TMZ长
3474.
期疗程降低死亡
2.
风险,并且未显
Neurology. 2007,6 著增加毒性
8(9):688-690.
* 类别,是指这一更新点较2012版指南的内容,属于“增加、修改、删除”中的哪一类
.
14
第
六 章
体化治疗方案。
修改
多个临床研究
表明,间变性
1. J Clin
少突胶质细胞
Oncol, 2013 , 瘤患者放疗联
20;31(3): 337- 合PCV化疗与
343. 2. J Clin
单独放疗相比,
Oncol. 2013 , 20; 中位OS延长,
31(3): 344-350.) 尤其是伴
(1p 19q 的联
* 类别,是指这一更新点较2012版指南的内容,属于“增加、修改、删除”中的哪一类
.
19
第
六 章
主要更新内容
更新点 内容
类别*
支持证据
理由
髓母细胞瘤的化疗
删除
不属于胶质瘤
* 类别,是指这一更新点较2012版指南的内容,属于“增加、修改、删除”中的哪一类
.
20
主要更新内容
更新点 内容
类别*
支持证据
理由
提出老年患者的不同治疗 模式:老年及虚弱患者可 采用单独TMZ化疗;老年 但身体状况良好的患者可 采用标准Stupp方案;70 岁以上患者,采用大分割 放疗;MGMT启动子甲基 化患者,建议TMZ化疗。
修改
多个III期临床
1. Lancet Oncol. 2012 Sep; 13(9):916-926. 2. Lancet Oncol. 2012 Jul; 13(7):707-715.
2024中国胶质瘤诊断和治疗指南更新RT202401

2024中国胶质瘤诊断和治疗指南更新RT202401中国胶质瘤诊断和治疗指南是中国医学领域胶质瘤诊断和治疗的权威指导文献之一,它由中国临床肿瘤学会、中国抗癌协会胶质瘤专业委员会联合制定。
指南的更新意味着根据最新研究成果和临床实践经验,对以往版本进行了修订和完善。
胶质瘤是一种常见的颅内恶性肿瘤,其病理类型多种多样,病情复杂多变,治疗难度较大。
因此,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诊断和治疗指南对于提高胶质瘤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一般而言,这份指南包含了胶质瘤的诊断、分期、手术治疗、放疗、化疗等方面内容。
其中,诊断部分主要包括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病理学检查等,以确定患者是否患有胶质瘤。
分期部分则是为了评估病情的严重程度和指导治疗选择,包括TNM分期、WHO分级等。
手术治疗是胶质瘤的主要治疗方式,本指南对手术适应症、手术方式和手术后的康复护理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指导。
放疗和化疗是手术治疗的重要辅助手段,也是胶质瘤患者延长生存期的关键措施,指南对其适应症、疗效评估和不良反应处理等内容进行了详细论述。
此外,该指南还着重强调了个体化治疗的重要性。
胶质瘤病情复杂多变,不同患者可能需要个别的治疗方案。
因此,在制定治疗方案时,要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病情、合并症、生活质量等方面因素进行综合评估,选择最适合患者的治疗方案。
总之,中国胶质瘤诊断和治疗指南的更新,标志着胶质瘤领域的研究和治疗取得了新的进展,为医生和患者提供了更科学、更规范的指导。
通过遵循指南中的建议,医生可以更好地诊断和治疗胶质瘤患者,提高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达到预期的治疗目标。
同时,患者也能够更加理解胶质瘤的基本知识,积极参与治疗过程,提高治疗依从性和康复效果。
中国脑胶质瘤分子诊疗指南(全文)

中国脑胶质瘤分子诊疗指南(全文)胶质瘤是中枢神经系统最常见的原发脑肿瘤,也是目前神经肿瘤领域内的难点。
传统上,胶质瘤主要通过形态学进行分类与分级。
但越来越多研究显示,基于形态学的病理分类并不能很好的反映某些胶质瘤的生物学特性。
例如,有些病理上诊断为低级别的胶质瘤(良性),短期内复发与进展,而有些高级别胶质瘤(恶性)却可以长期保持稳定。
又如,部分胶质瘤对放化疗特别敏感,而同样是相同恶性度的胶质瘤却对治疗无效。
如何准确的预测胶质瘤患者的预后及选择合适治疗方案,是目前基础与临床的工作重点。
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我们已能够在分子水平对胶质瘤进行“解剖”,并且发现了一些能够预测胶质瘤患者预后及治疗反应的分子标记,如1p19q杂合性缺失(详见本网站相应博文)及MGMT。
为了能够科学规范的检测及使用分子标记物,中国胶质瘤协作组经过1年多的酝酿,组织国内胶质瘤领域内的专家撰写了《中国脑胶质瘤分子诊疗指南》,并发表于《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14年第5期。
作为指南的编写组成员,我体会到,国内在胶质瘤诊疗方面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基本达到欧美发达国家水平。
以下是本指南的主要内容,供患者及医务人员参考。
指南编写组成员名单:马文斌(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神经外科)、于士柱(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天津市神经病学研究所神经肿瘤研究室)、王任直(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北京协和医院神经外科)、王伟民(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神经外科)、王洪军(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外科)、王永志(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王政(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王引言(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毛颖(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毛庆(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神经外科)、尤永平(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史之峰(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白红民(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神经外科)、李文斌(北京市世纪坛医院神经肿瘤内科)、李学军(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神经外科35病区)、李桂林(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神经病理科)、吴安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陈凌(解放军总医院神经外科、全军神经外科研究所)、陈忠平(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神经外科)、邱晓光(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放疗科)、杨学军(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神经外科)、周良辅(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周定标(解放军总医院神经外科)、林毅(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赵继宗(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康春生(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神经外科、天津市神经病学研究所神经肿瘤实验室)、姚坤(首都医科大学北京三博脑科医院病理科)、蒋传路(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外科)、秦智勇(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赛克(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神经外科)、樊小龙(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院神经科学和脑发育实验室)、颜伟(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
中国抗癌协会脑胶质瘤整合诊治指南 总结

我国抗癌协会脑胶质瘤整合诊治指南总结近年来,脑胶质瘤作为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其治疗一直备受关注。
我国抗癌协会的脑胶质瘤整合诊治指南为医生和患者提供了一个权威的指导,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处理脑胶质瘤的相关问题。
在本文中,我将总结该指南的重点内容,分析其对脑胶质瘤治疗的意义,并共享一些个人观点和理解。
学习我国抗癌协会脑胶质瘤整合诊治指南,我们首先需要了解其中包含的内容。
该指南主要涵盖了脑胶质瘤的诊断、手术治疗、放射治疗、化学治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支持治疗和随访等方面。
其深度和广度都较为全面,涵盖了脑胶质瘤治疗的方方面面,为医生提供了很好的参考依据,也为患者提供了完整的治疗信息。
在阅读指南的过程中,我注意到其中对于诊断和治疗的要求都颇为严格,这表明在脑胶质瘤治疗中,精准和标准化的操作至关重要。
该指南对于手术切除、放疗和化疗等治疗手段的应用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强调了各种治疗手段的适应症和禁忌症,这有助于医生更科学地制定治疗方案,避免不必要的风险。
除了针对已有的治疗手段,我国抗癌协会的脑胶质瘤整合诊治指南也对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新型治疗手段进行了介绍和推荐。
这一点在当前癌症治疗领域尤为重要,因为新型治疗手段的研究和应用可以为部分难治性脑胶质瘤患者带来新的希望。
从个人观点来看,我认为我国抗癌协会的脑胶质瘤整合诊治指南给予了脑胶质瘤患者更为全面和科学的治疗建议,也为医生提供了更严谨的诊疗流程。
在未来的临床实践中,我们应该更加注重该指南的贯彻应用,以期为更多脑胶质瘤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效果。
我国抗癌协会脑胶质瘤整合诊治指南是一部值得医学界和患者关注的重要指南。
它对于脑胶质瘤的诊断和治疗提出了标准化和规范化的要求,为医生和患者提供了权威的指导和参考依据。
希望在未来的医疗实践中,能够更好地贯彻该指南的精神,为脑胶质瘤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效果。
《我国抗癌协会脑胶质瘤整合诊治指南》作为一份全面的脑胶质瘤诊疗指南,对于临床实践和患者管理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中国中枢神经系统胶质瘤诊断和治疗指南

PPT文档演模板
中国中枢神经系统胶质瘤诊断和治疗 指南
•不同胶质瘤的MRI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
胶质瘤类型
毛细胞型星形细胞 瘤 毛细胞粘液型星形 细胞瘤 多形性黄色星形细 胞瘤
星形细胞瘤WHO II 级
室管膜瘤
少突胶质细胞瘤 WHO II级
MRI平扫
肿瘤实性部分呈T1WI稍低信号、T2WI稍高信号;囊性部分呈 T1WI低信号、T2WI及水抑制T2WI均为高信号。
PPT文档演模板
中国中枢神经系统胶质瘤诊断和治疗 指南
胶质瘤病理诊断的操作流程
•胶质瘤病理诊断 •操作流程图
PPT文档演模板
中国中枢神经系统胶质瘤诊断和治疗 指南
指南内容
影像学诊断 病理诊断及分子生物学标记 手术治疗 放射治疗 化学治疗 复发治疗与随访 康复治疗
PPT文档演模板
中国中枢神经系统胶质瘤诊断和治疗 指南
上
• 人群中发病率明显增高。
• 尽管神经影像学及胶质瘤的治疗均取得了一定进展,但胶质瘤的 • 预后远不能使人满意。
•CBTRUS,美国脑肿瘤注册中心
PPT文档演模板
中国中枢神经系统胶质瘤诊断和治疗 指南
•2012《中国中枢神经系统胶质瘤诊断和治疗指南》的 •目的及变化
•目的
➢ 更新2009版“中国中枢神经系统恶性胶质瘤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
• 适用于:优势半球弥漫浸润性生长者、病灶侵及双侧半球者、老年患
者(>65岁)、术前神经功能状况较差者(KPS<70)、脑内深部或脑 干部位的恶性脑胶质瘤和脑胶质瘤病。
开颅手术活检:适用于位置浅表或接近功能区皮质的病灶; 立体定向(或导航下)活检:适用于位置更加深在的病灶。
中国中枢神经系统胶质瘤诊断与治疗指南(最全版)

中国中枢神经系统胶质瘤诊断与治疗指南(最全版)第一章概述胶质瘤是指起源于神经胶质细胞的肿瘤,是最常见的原发性颅内肿瘤,WHO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将胶质瘤分为WHOⅠ~Ⅳ级,Ⅰ、Ⅱ级为低级别胶质瘤,Ⅲ、Ⅳ级为高级别胶质瘤[1]。
本指南主要涉及低级别胶质瘤、高级别胶质瘤、大脑胶质瘤病和室管膜瘤的诊治。
近30年来,原发性恶性脑肿瘤发生率逐年递增,年增长率为1%~2%,在老年人群尤为明显[2]。
根据美国脑肿瘤注册中心(Central Brain Tumor Registry of the United States, CBTRUS)统计,胶质瘤约占所有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27%,约占恶性肿瘤的80%;在原发性恶性中枢神经系统肿瘤中,胶质母细胞瘤(Glioblastoma, GBM, WHOⅣ级)的发病率最高,占了46.1%,约为3.20/10万,且男性多于女性;其次是弥漫性星形细胞瘤,发病率为0.53/10万。
GBM的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最高发的年龄为75~84岁,新诊断的中位年龄是64岁[3]。
胶质瘤发病机制尚不明了,目前确定的两个危险因素是:暴露于高剂量电离辐射和与罕见综合征相关的高外显率基因遗传突变。
近年来,高级别胶质瘤发病机制研究的热点包括:等位基因的杂合性缺失及基因的遗传性变异研究,DNA错配修复,细胞信号通路紊乱(如EGFR及PDGF通路),PI3K/Akt/PTEN、Ras和P53/RB1通路基因突变和肿瘤干细胞研究等。
胶质瘤临床表现主要包括颅内压增高及神经功能缺失。
目前,诊断主要依靠CT及MRI检查等影像学诊断,一些新的MRI序列,如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和弥散张量成像(DWI和DTI)、磁共振灌注成像(PWI)、磁共振波谱成像(MRS)和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开始应用于临床,对提高诊断水平及判断预后有重要意义。
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ET)和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术(SPECT)对于鉴别肿瘤复发与放射性坏死有一定帮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
五
章
放射治疗
第五章 放射治疗
2012版
一、高级别胶质瘤 二、大脑胶质瘤病 三、低级别胶质瘤 四、室管膜瘤 五、髓母细胞瘤
2015版
一、高级别胶质瘤 二、低级别胶质瘤 三、大脑胶质瘤病 四、室管膜瘤
2015版指南--原则
高级别胶质瘤
• 强烈推荐术后尽早开始放化疗,建议采用3D-CRT或IMRT技术进行肿瘤局部放 疗,以总剂量54~60Gy,常规剂量分割的方式进行。
室管膜瘤
• 手术是室管膜肿瘤的首选治疗方法
• 放疗是WHOII-III级室管膜瘤术后主要的辅助治疗方式,对于间变性室管膜瘤, 推荐: 脊髓MRI和CSF检查均阴性的性肿瘤局部照射,上述检查阳性的,须行 CSI。
靶区勾画指南推荐
治疗前:完善影像资料、病理明确 靶区勾画 治疗技术要点和剂量分割
2015版指南--推荐 “胶质瘤影像学检查流程”
✓ 增加内容:大脑胶质瘤(GC)放疗的靶区勾画,应以MRI为基本图像,提出I型、II型GC 靶区范围设定,同时应勾画出需限定的重要保护器官。照射技术上推荐用IMRT或3DCRT
✓ 修改大脑胶质瘤(GC)放疗的剂量,推荐PTV1=45~54Gy,PTV2=60Gy,分次剂量 1.8~2.0Gy/次
➢ Ⅰ型GC靶区范围设定如下: GTV1 = MRI T2/FLAIR上异常区域, CTV1 = GTV1 + 0.7cm (0.5~1.5cm) PTV1 = CTV1 + 0.3cm (0.3~0.5cm) ➢ Ⅱ型GC靶区范围设定如下: GTV2.=强化病灶(增强MRI上的强化灶) CTV2. = GTV2. +0.5cm (0.2~0.5cm) PTV2 = CTV2 + 0.3cm * 放疗剂量必须要考虑临床获益与放射毒性的平衡。
➢ GC肿瘤细胞恶性程度高、浸润力强,具有沿神经纤维束扩散的能力,靶区变化较大, 过去采用全脑放疗或扩大野照射,长期的随访发现放疗范围过大会加重认知功能障 碍。
➢ 推荐以MRI T2/FLAIR异常信号区域外放0.8~2cm作为局部照射野的靶区。
2015版指南--更新要点 “大脑胶质瘤病-放疗靶区的勾画”
M. Niyazi et al. / Radiotherapy and Oncology./10.1016/j.radonc.2015.12.003
危及器官(organs at risk,OAR)
靶区勾画中放疗医生对靶区范围的修正非常重要, CTV的勾画应是放射治 疗医师根据解剖结构进行修正后产生CTVs,在此基础上外扩0.3~0.5cm即 PTVs。
• 强烈推荐TMZ 75mg/m2化疗同步放疗,继6个周期的TMZ辅助化疗。
低级别胶质瘤
• 强烈推荐低级别胶质瘤放疗的总剂量为45-54Gy,以1.8-2.0Gy/次。
• 强烈推荐根据患者预后风险高低来制定治疗策略。
大脑胶质瘤病
• 治疗标准未确定,手术可取病理和减瘤减压,主要依赖个体化的放疗和/或化疗。
M. Niyazi et al. / Radiotherapy and Oncology./10.1016/j.radonc.2015.12.003
2015版指南--更新要点 “大脑胶质瘤病-放疗靶区建议局部野照射”
修改大脑胶质瘤(GC) 放疗的靶区,更多的证据建议以局部野照射
2015版指南--更新要点 “高级别胶质瘤-Ⅲ级星形细胞瘤患者治疗策略修改”
Ⅲ级星形细胞瘤患者治疗策略修改
➢ 近年有些临床中心对于Ⅲ级星形细胞瘤患者或者病灶范围较广泛的患者采 取稍降低总剂量和分次剂量的治疗策略,以降低放射治疗的后期反应,结 果患者生存期与常规治疗相当。
EORTC和RTOG两组织推荐的GBM靶区勾划
2015版指南--更新要点 “室管膜瘤-放疗三种方式”
增加放射治疗三种方式,靶区勾画和剂量
1. 局部野照射:远离室管膜腔的原发于颅内的室管膜根据术前和术后的影像(通常用 MRI的增强 T1和FLAIR/T2)来限定颅内肿瘤的靶区范围,GTV是术前肿瘤的边缘和术 后显示的所有异常区域,CTV=GTV+1~2cm,给以照射剂量54~59.4Gy,1.8~2Gy/ 次。 2. 全脑全脊髓照射:全脑包括硬脑膜以内的区域,全脊髓上起第一颈髓、下至尾椎硬 膜囊,全脑全脊髓照射总剂量36Gy,1.8~2.0Gy/次,后续颅内病灶区缩野局部追加剂 量至54~59.4Gy,脊髓病灶区追加剂量至45Gy。 3. 脊髓室管膜瘤照射范围:原发于脊髓的室管膜瘤术后无脑脊液播散证据的,推荐局 部照射,总剂量45~50.4Gy,1.8~2.0Gy/次,如果肿瘤位于脊髓圆锥以下时,总剂量 可以提高至60Gy。术后有脑脊液播散证据的,推荐CSI照射,总剂量36Gy, 1.8~2.0Gy/次,对脊髓病灶可考虑增加剂量至45Gy,颅内病灶局部加量至54~59.4Gy。
WHO 病理分级的更新
中国胶质瘤指南所引2007 WHO CNS分类
2016 WHO CNS病理分类更新
最新版NCCN指南CNS 诊疗路径
最新版NCCN指南CNS 诊疗路径
最新版NCCN指南CNS 诊疗路径
最新版NCCN指南CNS 诊疗路径
2015版指南--更新要点 “高级别胶质瘤-修改放疗靶区的设定方法”
靶区勾画中放疗医生对靶区范围的修正非常重要,除了避开正常重 要结构外,还应参考术前MRI,帮助区分术后改变和肿瘤残留。
放疗靶区设定 :GTV为术后可见病灶(T1+C),GTV向外扩展1~2cm 得到CTV(T2/FLAIR异常信号区),CTV的勾画应是放射治疗医师根据 解剖结构进行修正后产生CTVs,在此基础上外扩0.3~0.5cm即PTVs。 推荐GTV的剂量60Gy,CTVs的剂量40~50Gy。
案例分享
(靶区勾画)
• LGG(鲍丛林) • GBM(袁长大) • GC(晋玉梅) • Ependymal (范相伟)
原发脊髓的间变室管膜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