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卫健委

合集下载

卫健委发文,最新18项医疗核心制度来了!

卫健委发文,最新18项医疗核心制度来了!

卫健委发文,最新18项医疗核心制度来了!卫健委发文,最新18项医疗核心制度来了!文档编号:WJW-2022-18发布日期:2022年5月1日一、医院管理制度1、将医院管理作为医院品质安全的基础,制定全新的医院管理制度,包括医疗质量管理、安全管理、资产管理和人员管理等。

2、完善医院医疗质量管理制度,建立医疗事故报告和处理机制,并加强对医学技术质量的监督和评估。

3、加强医生和医院相关人员的培训和职业道德规范建设,促进医疗质量不断提高。

二、医疗服务制度4、建立全面的医疗服务制度,包括实施预约服务、医疗费用管理、医疗救助和服务质量评估等。

5、加强医疗服务品质管理,严格执行医疗费用政策,保障患者权益,提高医疗服务满意度。

6、加强对慢性病患者的管理和服务,提高管理效率和服务质量,健全慢病管理体系。

三、医药管理制度7、制定全新的医药管理制度,加强医药管理工作,规范医药市场秩序,建立药品供应保障体系,提高药品质量和安全。

8、实施药品营销行为规范,禁止虚假宣传,打击非法药品销售和违规行为。

9、建立药品生产、流通、使用和监管全过程的质量管理体系,提高药品的质量和安全性。

四、医保制度10、完善医保制度,提高医疗保障水平,支持医保走向全国,确保基本医疗保险全面覆盖和按疾病支付的目标实现。

11、压缩医疗费用,优化医疗资源配置,控制医疗保险基金支付费用,提高医保管理效率和支付精度。

12、加强医保基金管理,健全监管、调配和使用机制,加大对医保违规行为的惩罚力度。

五、医疗器械管理制度13、完善医疗器械管理制度,加强对医疗器械的标准制定和认证,规范医疗器械生产、流通和使用行为。

14、对医疗器械的使用和维护进行严格的管理和监督,建立完善的医疗器械使用和维护记录和档案。

六、医疗人材培养制度15、加强医疗人材培养制度建设,完善医学人材培养体系,提高医学人材的素质和技能水平。

16、加强医学人材队伍建设,提高医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道德规范,完善医生评价和考核机制。

河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关于印发健康河南行动—心脑血管疾病防治行动实施方案(2024—2030年)的通知

河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关于印发健康河南行动—心脑血管疾病防治行动实施方案(2024—2030年)的通知

河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关于印发健康河南行动—心脑血管疾病防治行动实施方案(2024—2030年)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河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公布日期】2024.03.12•【字号】豫卫应急〔2024〕9号•【施行日期】2024.03.12•【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健康促进正文河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关于印发健康河南行动—心脑血管疾病防治行动实施方案(2024—2030年)的通知各省辖市、济源示范区卫生健康委、发展改革委、教育局、科技局、工业和信息化局、民政局、财政局、市场监管局、文化广电和旅游局、体育局、疾控局、总工会、红十字会:为贯彻党中央关于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决策部署,落实《健康中国行动—心脑血管疾病防治行动实施方案(2023—2030年)》,河南省卫生健康委等13个部门联合制定了《健康河南行动—心脑血管疾病防治行动实施方案(2024—2030年)》。

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2024年3月12日健康河南行动—心脑血管疾病防治行动实施方案(2024—2030年)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健康中国行动—心脑血管疾病防治行动实施方案(2023—2030年)》《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健康中原2030”规划纲要》《健康中原行动(2020—2030年)》要求,结合我省心脑血管疾病防治工作,特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健康中国行动、健康河南行动决策部署和目标任务,紧密围绕省委、省政府关于健康河南建设的总体要求,坚持以基层为重点,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创新体制机制和工作模式,倡导健康生活方式,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动员全社会行动起来,加强政策引导和资源统筹,有效降低人群心脑血管疾病风险和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提升心脑血管疾病高危人群健康相关生活质量,为共建共享健康河南奠定重要基础。

国家卫健委2023新血糖标准

国家卫健委2023新血糖标准

国家卫健委2023新血糖标准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慢性疾病的发病率也呈现出逐年增加的趋势。

其中,糖尿病作为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给人们的健康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国家卫健委2023年提出了新的血糖标准,以更好地指导人们预防和控制糖尿病。

一、新的血糖标准的制定背景1. 疾病情况日益严重近年来,我国糖尿病患者数量呈现出逐年增加的趋势,给人们的健康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成年人糖尿病患病率已经超过10%,而且还在不断增加。

这说明糖尿病已经成为我国人群健康面临的严重问题。

2. 旧的标准已经不能满足需求过去的血糖标准已经不再适用于当前的疾病形势。

对于糖尿病的预防和控制,需要更为科学、合理的标准来指导人们的生活和治疗。

3. 国家卫健委的责任作为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其责任就是保障人民的身体健康,提出更为科学、合理的血糖标准来指导人们的生活和医疗治疗。

二、新的血糖标准的制定过程1. 调研分析国家卫健委组织了一系列的调研分析活动,对全国范围内的糖尿病患者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查,并对其血糖数据进行了深入分析,以了解目前疾病的发展趋势和潜在风险。

2. 专家论证国家卫健委邀请了一批权威专家对新的血糖标准进行了深入论证,充分考虑了各方面因素,确保新标准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3. 草案征求意见国家卫健委还向全国各地的医疗机构、专家学者和相关部门征求了意见,以充分考虑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确保新的血糖标准符合实际,得到广泛认可。

4. 最终确定经过反复论证和修改,国家卫健委最终确定了2023年新的血糖标准,并将其正式发布实施。

三、新的血糖标准的主要内容1. 血糖分类根据血糖值的高低,将血糖分为正常血糖、糖耐量受损和糖尿病三个分类,以指导人们对自己的血糖情况进行及时的监测和干预。

2. 血糖标准针对不同人群的血糖标准进行了详细的规定,包括成年人、儿童、孕妇等,这既有利于不同人群的健康监测,也有利于及时预防和控制疾病的发生。

国家卫健委“三定”方案出炉

国家卫健委“三定”方案出炉

国家卫健委“三定”方案出炉原内设机构计划生育基层指导司、计划生育家庭发展司、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司三个与计划生育相关的内设机构,均已撤销,转而变成新的人口监测与家庭发展司;此外,老龄健康司、职业健康司、保监局为新设内设机构。

9月10日晚,据中国机构编制网,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职能配置、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即“三定”方案正式公布。

规定指出,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是国务院组成部门,为正部级,下设内设机构21个,分别为:办公厅、人事司、规划发展与信息化司、财务司、法规司、体制改革司、疾病预防控制局、医政医管局、基层卫生健康司、卫生应急办公室(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中心)、科技教育司、综合监督局、药物政策与基本药物制度司、食品安全标准与监测评估司、老龄健康司、妇幼健康司、职业健康司、人口监测与家庭发展司、宣传司、国际合作司(港澳台办公室)、保健局。

记者注意到,原内设机构计划生育基层指导司、计划生育家庭发展司、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司三个与计划生育相关的内设机构,均已被撤销,转而变成新的人口监测与家庭发展司;此外,老龄健康司、职业健康司、保监局为新设内设机构。

根据规定,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机关行政编制525名(含两委人员编制10名、援派机动编制4名、离退休干部工作人员编制29名)。

设主任1名,副主任4名,司局级领导职数88名(含机关党委专职副书记1名、卫生健康监察专员10名、离退休干部局领导职数2名)。

按照规定,国家卫健委的主要职责是:(一)组织拟订国民健康政策,拟订卫生健康事业发展法律法规草案、政策、规划,制定部门规章和标准并组织实施。

统筹规划卫生健康资源配置,指导区域卫生健康规划的编制和实施。

制定并组织实施推进卫生健康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普惠化、便捷化和公共资源向基层延伸等政策措施。

(二)协调推进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研究提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重大方针、政策、措施的建议。

组织深化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推进管办分离,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制定并组织实施推动卫生健康公共服务提供主体多元化、提供方式多样化的政策措施,提出医疗服务和药品价格政策的建议。

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关于开展2024年国家医疗队巡回医疗工作的通知

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关于开展2024年国家医疗队巡回医疗工作的通知

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关于开展2024年国家医疗队巡回医疗工作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公布日期】2024.08.26•【文号】国卫办医政函〔2024〕311号•【施行日期】2024.08.26•【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医政医管正文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关于开展2024年国家医疗队巡回医疗工作的通知国卫办医政函〔2024〕311号山西省、内蒙古自治区、安徽省、江西省、湖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重庆市、四川省、贵州省、云南省、西藏自治区、陕西省、甘肃省、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健康委,各委属(管)医院:为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提高优质医疗服务可及性,我委决定继续以中西部省份的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脱贫县、少数民族聚居县、陆路边境县等医疗服务能力薄弱地区为重点,组织国家医疗队赴相关地区开展巡回医疗工作。

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国家医疗队组成2024年派出国家医疗队数量从2023年的16支增加到44支,由各委属(管)医院选派责任心强、业务水平高、有一定管理能力、身体健康的医务人员分别组建,以副高及以上职称的医务人员为主,适当配备管理人员。

每支国家医疗队不少于5人,其中专科医院可联合相关医院共同组建队伍,若专科医院单独组建队伍则不少于3人。

二、重点工作各医院按照2024年国家医疗队巡回医疗地区分布表(见附件)派出医疗队,重点开展以下工作:(一)推动优质医疗服务下沉。

根据受援省份卫生健康行政部门确定的地市、县、乡的实际需求,开展疾病诊疗、健康宣教等服务,将优质医疗服务送到人民群众身边。

(二)开展技术支援和管理指导。

根据受援地区医疗机构实际发展情况和当地居民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求,从加强临床专科服务能力建设、提升临床技术水平、提高医院管理水平等方面,重点对地市级医院和县医院进行指导,提升医院综合服务能力。

通过集中授课、教学查房、病例讨论等形式对受援地区医务人员开展培训,提高医务人员疾病规范化诊疗意识和临床技术水平。

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局、国家疾控局关于印发国家卫生应急队伍管理办法的通知

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局、国家疾控局关于印发国家卫生应急队伍管理办法的通知

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局、国家疾控局关于印发国家卫生应急队伍管理办法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公布日期】2024.03.19•【文号】国卫医急发〔2024〕11号•【施行日期】2024.03.19•【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卫生应急正文关于印发国家卫生应急队伍管理办法的通知国卫医急发〔2024〕11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健康委、中医药局、疾控局:为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国家卫生应急队伍管理工作,提升突发事件卫生应急能力和处置水平,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我们组织制定了《国家卫生应急队伍管理办法》。

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局国家疾控局2024年3月19日国家卫生应急队伍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和规范国家卫生应急队伍建设与管理,全面提升国家卫生应急队伍的应急处置能力和水平,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法律法规,以及《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国家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救援应急预案》等预案,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国家卫生应急队伍(含国家卫生应急移动处置中心),是指由国务院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国务院中医药主管部门、国务院疾控主管部门)建设与管理,参与特别重大及其他需要响应的突发事件现场卫生应急处置的专业医疗卫生救援队伍。

国家卫生应急队伍主要分为紧急医学救援类、重大疫情医疗应急类、突发中毒事件处置类、核和辐射突发事件卫生应急类(上述4类队伍由国务院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负责建设管理)、中医应急医疗类(国务院中医药主管部门负责建设管理)、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控类(国务院疾控主管部门负责建设管理)。

国家卫生应急队伍成员(以下简称队员)来自医疗卫生等机构,平时承担所在单位日常工作,应急时承担卫生应急处置任务。

第三条省级、地市级和县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中医药主管部门、疾控主管部门)要根据突发事件风险评估,加强地方卫生应急队伍建设,原则上所有医疗卫生机构均应具备卫生应急处置能力,形成完善的卫生应急队伍体系。

2023年国家卫健委发布的诊疗指南

2023年国家卫健委发布的诊疗指南

2023年国家卫健委发布的诊疗指南一、背景介绍在当前社会上,疾病的种类和数量不断增加,给人们的生活和健康带来了不小的困扰。

对于常见病症的诊疗指南的发布显得尤为重要。

2023年国家卫健委发布了诊疗指南,对广大患者和医护人员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诊疗指南的内容2023年国家卫健委发布的诊疗指南包括了各种常见病症的诊断和治疗方式,具体涵盖了以下内容:1. 对于感冒、发热等常见病症的诊断和治疗方法进行了详细的说明。

2. 对于常见的慢性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的治疗方法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归纳。

3. 对于一些新发病症或者少见病症的诊断和治疗方法也有一定的讲解。

4. 针对妇幼健康、老年疾病等特殊裙体的诊疗也做了相应的指南。

5. 对于医护人员在诊疗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和技巧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参考。

三、诊疗指南的意义发布诊疗指南的目的在于为医生提供辅助决策,以便更好地指导他们在对患者进行诊断和治疗时的决策。

也可以帮助患者更好地了解自己的疾病,主动参与治疗过程。

诊疗指南还有助于规范临床诊疗行为,提高医疗质量,降低误诊率和漏诊率。

四、诊疗指南的实施有关部门应当积极宣传和贯彻执行诊疗指南,以促进全社会对医疗保障工作的了解和认同。

医院和卫生机构也应当通过多种途径,如通过教学、讲座、宣传册等方式,向医护人员和患者发布诊疗指南的内容,以便更好地指导他们的临床实践和个人健康。

五、诊疗指南的完善由于疾病的类型和治疗方法都在不断变化,因此诊疗指南也需要不断地更新和完善。

有关部门应当加强对临床医疗研究的投入,及时总结新的临床经验和成果,以便及时更新和完善诊疗指南的内容,保障指南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六、结语诊疗指南的发布对于提高医疗质量和患者的医疗体验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希望有关部门能够进一步完善和贯彻执行诊疗指南,使其真正成为医疗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文件。

七、诊疗指南的影响诊疗指南的发布对于医疗健康领域具有深远的影响。

它可以帮助医护人员在临床实践中更好地把握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提高了医疗工作的规范性和专业性,为医生提供了更加科学的治疗方案。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关于印发疾病预防控制机构食品安全和营养健康工作细则的通知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关于印发疾病预防控制机构食品安全和营养健康工作细则的通知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关于印发疾病预防控制机构食品安全和营养健康工作细则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公布日期】2024.08.19•【文号】国卫食品发〔2024〕29号•【施行日期】2024.08.19•【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食品安全正文关于印发疾病预防控制机构食品安全和营养健康工作细则的通知国卫食品发〔2024〕29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健康委、疾控局,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为贯彻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食品安全法、传染病防治法等法律法规要求,落实食品安全战略、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指导地方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全面履行食品安全和营养健康工作职责,加强能力建设,国家卫生健康委会同国家疾控局制定了《疾病预防控制机构食品安全和营养健康工作细则》。

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附件:疾病预防控制机构食品安全和营养健康工作细则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疾控局2024年8月19日附件疾病预防控制机构食品安全和营养健康工作细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疾病预防控制机构食品安全和营养健康工作,根据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食品安全法、传染病防治法等法律法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国民营养计划(2017-2030年)》以及国家卫生健康委有关食品安全风险监测、风险评估、食源性疾病监测报告、标准管理、营养相关监测等管理规定,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地方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依法依规在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和疾控行政部门的统一领导、协调或委托下,承担食品安全风险监测、风险评估、食品安全事故流行病学调查、标准宣贯和制定修订、国民营养计划和合理膳食行动、不同人群营养健康监测、营养健康队列调查、食物成分监测、食物消费量调查、总膳食研究、食品安全与营养风险交流和科普宣教等工作。

第三条地方各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应当对工作开展评估、指导,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要协助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加强对下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指导,督促工作落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卫健委最新指南神外前沿脑胶质瘤诊疗指南(2022 年版)编写审定专家组组长:江涛副组长:万经海、邱晓光、毛颖、马文斌、蒋传路、尤永平、康德智、李维平、康春生、李文斌、刘云会、毛庆、屈延、王伟民、王磊、杨学军、于如同、余新光、牟永告、魏新亭、张剑宁成员:艾琳、陈凌、陈谦学、陈礼刚、窦长武、戴宜武、费舟、冯华、丰玉功、洪涛、胡飞、吉宏明、季楠、黄玮、计颖、李刚、李桂林、李良、李少武、李蕴潜、林志雄、刘献志、刘艳辉、刘志雄、罗林、吕中强、吕圣青、牛朝诗、潘亚文、庞琦、漆松涛、秦智勇、盛晓芳、陶荣杰、施炜、张俊平、王磊、王睴、王茂德、王晓光、吴劲松、吴安华、张建民、张志文、张忠、张伟、赵刚共同执笔:张伟、樊星、李守巍、刘幸、李博、刘彦伟、陈宝师、柴睿超、陈绪珠、王政、李冠璋、王引言神经外科相关指南共识127篇(2016-2021)中国脑胶质瘤指南共识15篇一览(2014-2020)指南全文/yzygj/s2911/202204/a0e67177df1f439898683e1333957c74 /files/2888d8e5c72c48ca8a9844000f55be58.pdf文字版全文如下:脑胶质瘤诊疗指南(2022 年版)一、概述脑胶质瘤是指起源于脑神经胶质细胞的肿瘤,是最常见的原发性颅内肿瘤,2021 年版WHO 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将脑胶质瘤分为1~4 级,1、2 级为低级别脑胶质瘤,3、 4 级为高级别脑胶质瘤 1。

本指南主要涉及星形细胞、少突胶质细胞和室管膜细胞来源的成人高、低级别脑胶质瘤的诊治 2, 3。

我国脑胶质瘤年发病率为5~8/10 万,5 年病死率在全身肿瘤中仅次于胰腺癌和肺癌。

脑胶质瘤发病机制尚不明了,目前确定的两个危险因素是:暴露于高剂量电离辐射和与罕见综合征相关的高外显率基因遗传突变。

此外,亚硝酸盐食品、病毒或细菌感染等致癌因素也可能参与脑胶质瘤的发生。

脑胶质瘤临床表现主要包括颅内压增高、神经功能及认知功能障碍和癫痫发作三大类。

目前,临床诊断主要依靠 CT 及 MRI 等影像学诊断,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 , DWI )、弥散张量成像( diffusion tensor imaging , DTI )、灌注加权成像(perfusion weighted imaging,PWI)、磁共振波谱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 , MRS )、功能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正 12 电子发射体层成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PET)等对脑胶质瘤的鉴别诊断及治疗效果评价有重要意义。

脑胶质瘤确诊需要通过肿瘤切除手术或活检手术获取标本,进行组织病理和分子病理整合诊断,确定病理分级和分子亚型。

分子标志物对脑胶质瘤的个体化治疗及临床预后判断具有重要意义。

脑胶质瘤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结合放疗、化疗等综合治疗方法。

手术可以缓解临床症状,延长生存期,并获得足够肿瘤标本用以明确病理学诊断和进行分子遗传学检测。

手术治疗原则是最大范围安全切除肿瘤,而常规神经导航、功能神经导航、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和术中 MRI 实时影像等新技术有助于实现最大范围安全切除肿瘤。

放疗可杀灭或抑制肿瘤细胞,延长患者生存期,常规分割外照射是脑胶质瘤放疗的标准治疗。

胶质母细胞瘤(glioblastoma,GBM)术后放疗联合替莫唑胺同步并辅助替莫唑胺化疗,已成为成人新诊断GBM 的标准治疗方案。

脑胶质瘤治疗需要神经外科、神经影像科、放射治疗科、神经肿瘤科、病理科和神经康复科等多学科合作(multi-disciplinary team,MDT),遵循循证医学原则,采取个体化综合治疗,优化和规范治疗方案,以期达到最大治疗效益,尽可能延长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时间和总生存时间,提高生存质量。

为使患者获得最优化的综合治疗,医师需要对患者进行密切随访和全程管理,定期影像学复查,兼顾考虑患者的日常生活、社会和家庭活动、营养支持、疼痛控制、康复治疗和心理调控等诸多问题。

二、影像学诊断(一)脑胶质瘤常规影像学特征。

神经影像常规检查目前主要包括 CT 和 MRI。

这两种成像方法可以相对清晰精确地显示脑解剖结构特征及脑肿瘤病变形态学特征,如部位、大小、周边水肿状态、病变区域内组织均匀性、占位效应、血脑屏障破坏程度及病变造成的其他合并征象等。

在图像信息上 MRI 优于CT。

CT 主要显示脑胶质瘤病变组织与正常脑组织的密度差值,特征性密度表现如钙化、出血及囊性变等,病变累及的部位,水肿状况及占位效应等;常规 MRI 主要显示脑胶质瘤出血、坏死、水肿组织等的不同信号强度差异及占位效应,并且可以显示病变的侵袭范围。

多模态 MRI 不仅能反映脑胶质瘤的形态学特征,还可以体现肿瘤组织的功能及代谢状况。

常规 MRI 扫描,主要获取 T1 加权像、T2 加权像、液体衰减反转恢复(fluid attenuated inversion recovery, FLAIR)序列成像及进行磁共振对比剂的强化扫描。

脑胶质瘤边界不清,表现为长T1、长T2 信号影,信号可以不均匀,周边水肿轻重不一。

因肿瘤对血脑屏障的破坏程度不同,增强扫描征象不一。

脑胶质瘤可发生于脑内各部位。

低级别脑胶质瘤常规 MRI 呈长 T1、长 T2 信号影,边界不清,周边轻度水肿影,局部轻度占位征象,如邻近脑室可致其轻 34 度受压,中线移位不明显,脑池基本正常,病变区域内少见出血、坏死及囊变等表现;增强扫描显示病变极少数出现轻度异常强化影。

高级别脑胶质瘤 MRI 信号明显不均匀,呈混杂 T1、T2 信号影,周边明显指状水肿影;占位征象明显,邻近脑室受压变形,中线结构移位,脑沟、脑池受压;增强扫描呈明显花环状及结节样异常强化影。

不同级别脑胶质瘤的 PET 成像特征各异。

目前广泛使用的示踪剂为氟 -18- 氟代脱氧葡萄糖( 18F- fluorodeoxyglucose ,18F-FDG )及碳 -11 蛋氨酸( 11C- methionine,11C-MET)。

低级别脑胶质瘤一般代谢活性低于正常脑灰质,高级别脑胶质瘤代谢活性可接近或高于正常脑灰质,但不同级别脑胶质瘤之间的 18F-FDG 代谢活性存在较大重叠(2 级证据)4。

氨基酸肿瘤显像具有良好的病变- 本底对比度,对脑胶质瘤的分级评价优于 18F-FDG,但仍存在一定重叠。

临床诊断怀疑脑胶质瘤拟行活检时,可用 PET 确定病变代谢活性最高的区域。

18F-FET 和 11C-MET 比,18F-FDG 具有更高的信噪比和病变对比度(2 级证据)5。

PET 联合 MRI 检查比单独 MRI 检查更能准确界定放疗靶区(1 级证据)6。

相对于常规MRI 技术,氨基酸PET 可以提高勾画肿瘤生物学容积的准确度,发现潜在的被肿瘤细胞浸润/侵袭的脑组织(在常规MRI 图像上可无异常发现),并将其纳入到患者的放疗靶区中(2 级证据)7, 8。

18F-FDG PET 由于肿瘤/皮层5 对比度较低,因而不适用于辅助制定放疗靶区(2 级证据)9。

神经外科临床医师对神经影像诊断的要求很明确:首先是进行定位诊断,确定肿瘤的大小、范围、肿瘤与周围重要结构(包括重要动脉、皮层静脉、皮层功能区及神经纤维束等)的毗邻关系及形态学特征等,这对制定脑胶质瘤手术方案具有重要的作用;其次是对神经影像学提出功能状况的诊断要求,如肿瘤生长代谢、血供状态及肿瘤对周边脑组织侵袭程度等,这对患者术后的综合疗效评估具有关键作用。

除基础 T1、T2、增强 T1 等常规 MRI 序列,多模态 MRI 序列如 DWI、PWI、MRS 等,不仅能反映脑胶质瘤的形态学特征,还可以体现肿瘤组织的功能及代谢状况。

DWI 高信号区域提示细胞密度大,代表高级别病变区;PWI 高灌注区域提示血容量增多,多为高级别病变区;MRS 中胆碱( choline , Cho )和 Cho / N- 乙酰天门冬氨酸(N- acetyl-aspartate,NAA)比值升高,与肿瘤级别呈正相关。

DTI 、血氧水平依赖( blood oxygenation level dependent,BOLD)等 fMRI 序列,可明确肿瘤与重要功能皮层及皮层下结构的关系,为手术切除过程中实施脑功能保护提供证据支持。

多模态 MRI 对于脑胶质瘤的鉴别诊断、确定手术边界、预后判断、监测治疗效果及明确有无复发等具有重要意义,是形态成像诊断的一个重要补充。

表 1 脑胶质瘤影像学诊断要点(二)脑胶质瘤鉴别诊断。

1.脑内转移性病变脑内转移性病变以多发病变较为常见,多位于脑皮层下,大小不等,水肿程度不一,表现多样,多数为环状或结节样强化影。

脑内转移性病变的18F-FDG 代谢活性可低于、接近或高于脑灰质;氨基酸代谢活性一般高于脑灰质。

单发转移癌需要与高级别脑胶质瘤鉴别,影像学上可以根据病变大小、病变累及部位、增强表现,结合病史、年龄及相关其他辅助检查结果综合鉴别。

2.脑内感染性病变脑内感染性病变,特别是脑脓肿,需与高级别脑胶质瘤鉴别。

两者均有水肿及占位征象,强化呈环形。

脑脓肿的壁常较光滑,无壁结节,而高级别脑胶质瘤多呈菜花样强化,囊内信号混杂,可伴肿瘤卒中。

绝大部分高级别脑胶质瘤的氨基酸代谢活性明显高于正常脑组织,而脑脓肿一般呈低代谢。

3.脑内脱髓鞘样病变与脑胶质瘤易发生混淆的是肿瘤样脱髓鞘病变,增强扫描可见结节样强化影,诊断性治疗后复查,病变缩小明显,易复发,实验室检查有助于鉴别诊断。

4.淋巴瘤对于免疫功能正常的患者,淋巴瘤的 MRI 信号多较均匀,瘤内出血及坏死少见,增强呈明显均匀强化。

18F-FDG 代谢活性一般较高级别脑胶质瘤高且代谢分布较均匀。

5.其他神经上皮来源肿瘤包括中枢神经细胞瘤等。

可以根据肿瘤发生部位、增强表现进行初步鉴别诊断。

(三)脑胶质瘤影像学分级。

1.常规 MRI 检查除部分 2 级脑胶质瘤(如多形性黄色星形细胞瘤、第三脑室脊索瘤样脑胶质瘤和室管膜瘤等)外,高级别脑胶 7质瘤 MRI 常有强化伴卒中、坏死及囊变。

MRI 有无强化及强化程度受到诸多因素影响,如使用激素、注射对比剂的量、机器型号及扫描技术等。

2.多模态 MRI 检查包括 DWI、PWI 及 MRS 等。

DWI 高信号区域,提示细胞密度大,代表高级别病变区;PWI 高灌注区域,提示血容量增多,多为高级别病变区;MRS 中 Cho 和 Cho/NAA 比值升高,与肿瘤级别正相关。

3.PET脑胶质瘤代谢成像的肿瘤-本底对比度偏低,而氨基酸肿瘤显像具有较好的组织对比度,因此建议采用氨基酸PET 脑显像评价脑胶质瘤级别(2 级证据)1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