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 小儿肌性斜颈中医临床路径(试行版)

合集下载

推拿治疗小儿肌性斜颈临床经验总结

推拿治疗小儿肌性斜颈临床经验总结

推拿治疗小儿肌性斜颈临床经验总结
赵锦涛;赵霞;王亚军;王文超
【期刊名称】《实用中医药杂志》
【年(卷),期】2022(38)11
【摘要】小儿肌性斜颈(congenital muscular torticollis,CMT)是指因一侧胸锁乳突肌纤维化挛缩,导致颜面旋向健侧,头颈部持续性向患侧倾斜的病证[1]。

本病发病率约为0.3%~2.0%[2],近年有上升趋势。

一般根据肿块的存在与否,临床分为“肿
块型”、“非肿块型”两种[3],肿块型患儿一般有产伤史,一侧颈部有卵圆形肿块或条索状硬块,肿块较大,质稍硬、边界清,其走向与胸锁乳突肌一致,颈部旋转受限明显。

【总页数】2页(P2011-2012)
【作者】赵锦涛;赵霞;王亚军;王文超
【作者单位】甘肃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甘肃省中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49.27
【相关文献】
1.刃针配合小儿推拿治疗小儿肌性斜颈30例临床观察
2.推拿联合家庭康复治疗小儿肌性斜颈的临床应用效果
3.以伸筋液为介质推拿治疗小儿先天性肌性斜颈临床
观察4.中药熏蒸联合蜡疗及推拿治疗小儿肌性斜颈临床观察5.推拿配合纠形颈托
治疗小儿肌性斜颈的临床观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医推拿治疗小儿肌性斜颈的研究进展

中医推拿治疗小儿肌性斜颈的研究进展

中医推拿治疗小儿肌性斜颈的研究进展摘要:小儿肌性斜颈是指肌肉性受损之后,导致颈部组织的角度出现改变。

一般在半岁内患儿可以用手法按摩,部分患儿能够完全恢复,还有一部分患儿可能需要借助手术进行治疗,这样才能使其颈部的组织形态上取得改变性效果。

中医推拿治疗在临床应用较广泛,且干预效果良好,为更好诊疗患儿,促进其预后,我们针对该疾病给予中医推拿治疗。

综述如下:关键词:小儿肌性斜颈;中医推拿;手法按摩;综述前言小儿肌性斜颈主要病变在于颈部两侧的胸锁乳突肌发生纤维化所致。

由于纤维化的肌肉不能实行正常的收缩以及放松,患儿常引起功能障碍,同时还会限制其颈部的运动。

长期以往,两侧的肌肉发育不对称,还会出现大小脸,甚至有的患儿还会出现斜视的情况。

常规药物治疗,多选择多巴胺类、苯二氮卓类的药物等,如果出现有骨性的斜颈还应通过手术进行治疗。

中医推拿是中国特色医学技术。

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医推拿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和重视,其应用效果显著,能够直接解决患者问题,易被患儿、家长所接受。

现就针对中医推拿治疗小儿肌性斜颈的效果进行综述,旨在为临床提供参考。

1.小儿肌性斜颈临床表现及早期诊断现代医学中发现小儿肌性斜颈者多在出生后有一侧胸锁乳突肌的中下段摸到肿块,随着肌肉移动,可发现病变的一侧胸锁乳突肌挛缩变短[1]。

临床上,患儿一般表现为头向病侧偏斜,下颏转向对侧,当2岁后,会出现颜面部畸形,主要表现为面部不对称,双侧眼外角至口角的距离不对称,患侧距离缩短,健侧增长。

对此,当新生儿出生后,如果发生上述症状,可以通过X线片检查,诊断该疾病,同时在对全身检查中注意观察双侧颈部是否对称,双侧胸锁乳突肌内有无肿块,婴儿头颈是否经常向同一方向倾斜,从而判断是否为小儿先天性肌斜颈。

1.中医推拿治疗2.1推拿特色疗法中医推拿治疗是目前临床上开展较多的一项治疗方法。

该疗法对治疗小儿肌性斜颈有一定的治疗优势,并且副作用较小,一般经过规范化的治疗都可以得到有效的改善。

儿科 小儿肌性斜颈诊疗方案(试行版)

儿科 小儿肌性斜颈诊疗方案(试行版)

小儿肌性斜颈诊疗方案一、诊断:(一)诊断标准:诊断标准:参照《临床常见疾病诊断标准》(陶天遵主编,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3 年)、《上海市中医病证诊疗常规》第 2 版(张明岛主编,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2003 年)、《实用小儿骨科学》第 2 版(潘少川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年)。

(1)出生后发现一侧胸锁乳突肌上有软骨样的包块,肌肉变短,失去弹性;(2)头向患侧偏斜,下颌部指向健侧;(3)严重时面部发育不对称,患侧面部和颅骨均较健侧为小,双眼裂水平不对称。

(4)彩色超声波检查:彩色超声波显像患侧胸锁乳突肌增粗、增厚,或可探及肌性肿块,回声增高或减低。

(5)除外其他疾患所致的斜颈。

如:颈椎先天性畸形(半椎体、先天性短颈),颈椎损伤(骨折或旋转性半脱位),锁骨产伤骨折,炎性病变(扁桃体炎、颈淋巴腺结核、颈椎结核)引起胸锁乳突肌痉挛,自发性颈椎半脱位,视力障碍引起头部倾斜等。

(6)必要时,拍颈椎 X 线片以明确诊断。

(二)疾病分类1.肿块型:(1)卵圆形肿块型,在临床上多数患儿肿块位于患侧胸锁乳突肌的中下段, 且肿块大小不一,大者约6×5 cm ,轮廓清晰,不需触摸;小的1.5×1 cm,需要触摸方知,肿块质地较硬,其形状为卵圆形。

(2)条索状肿块型,在临床上患儿肿块不明显,但胸锁乳突肌变粗而短,可摸及到条索状包块。

2.非肿块型:患侧胸锁乳突肌轻度痉挛,无肿块,头部畸形,下颌斜向健侧, 患侧颜面小于正常颜面,头部活动受限。

二、治疗方案(一)小儿推拿1.肿块型:(1)患儿及医者体位:患儿仰卧位,医者坐于患儿头顶侧,使患儿头面部转向健侧,充分暴露患侧胸锁乳突肌;(2)点摩法:医者先用中指指腹点患侧翳风、缺盆、扶突穴,再用食、中、无名指指腹并拢在患侧颜面及颈部做顺时钟方向摩动,以肿块处为操作重点;(3)按揉法:应用拇指指腹按揉患侧胸锁乳突肌、斜方肌上 1/3 部分及颈后肌群,同时按揉人迎、水突、扶突、肩井及风池穴,以肿块处为操作重点;(4)弹拨法:医者用食、中二指固定肿块一侧,然后用拇指对肿块反复进行弹拨。

四步推拿法治疗小儿肌性斜颈50例临床观察

四步推拿法治疗小儿肌性斜颈50例临床观察
中医认 为4",JL肌性 斜颈 属“筋缩 ”范 畴 ,主 要 由于患 儿 胸 锁 乳 突 肌 发 生 纤 维 性 挛 缩 或 发 育 不 良 ,以 及 斜 方 肌 发 育 不 良引 起 的 。 推 拿 可 促 进 局 部 气 血 循 环 ,改 善 局 部 肌 肉营养 ,舒 筋解 挛 ,软 坚 散 结 。推 揉 患 侧 胸锁 乳 突肌 能缓 解痉 挛 ,消结 软坚 ;拿 捏 胸 锁 乳 突 肌及 牵 引 颈部 可 舒 筋 ,以助纠 正畸 形 ,改 善 颈 部 活动 功 能 。小儿 皮 肤 娇 嫩 ,推拿 时手 法宜轻 柔 舒 缓 ,切 忌 粗 暴 ,以免 再 次 损 伤 , 被 动 活 动 时 不 可 超 过 正 常 生 理 活 动 范 围 ,应 循 序 渐 进 。 4",3L肌性 斜颈 若能 及 早 发 现 ,多 能 完全 治 愈 ,患 儿 年 龄 越 小 ,病 程越 短 ,治 疗效 果越 好 ,绝 大多 数 患儿 治 疗 1~ 3个月 可获 痊愈 。若 治疗 不及 时 ,患侧 颜 面 部发 育受 影 响 ,健侧颜 面 也会 发生适 应性 改 变 ,使颜 面 不对 称 ;晚期 斜颈 患儿 一般 伴有 代 偿 性胸 椎 侧 凸 。患儿 年 幼 不 易 配 合 ,故按摩 体 位多 以患 儿 不 哭 闹 时 为佳 ,嘱患 儿 家 长 在 患儿 睡眠 、喂奶 或怀 抱 患 儿 时将 患 儿 头 部 向健 侧 扭 转 , 以矫 正畸形 ,家长平 时 可 轻 按 揉 患 儿 患侧 胸 锁 乳 突 肌 , 使 其 充分 放 松 ,医 患 相 互 配 合 方 可 取 得 良效 。综 上 所
小儿 先天 性肌 性斜 颈 是 指 小 儿 一 侧 胸锁 乳 突肌 挛 缩或 发育 不 良而 致 头 颈 部 向 一 侧 倾 斜 ,颜 面部 旋 向 健 侧 ,颈 部 活动受 限 ,并 常伴 有 患 侧 面 颊 部及 眼 睛较 健 侧 变小 的一 种先 天性 肌性 的颈 部 畸形疾 病 。临床 中 ,斜 颈 除 了脊柱 畸形 引起 的骨 性斜 颈 、视 力 障碍 的代偿 姿势 性 斜 颈 和颈 部肌 麻痹 导致 的神 经性斜 颈 者外 ,一般 是指 患 侧 胸锁 乳 突肌 挛缩 形 成包 块 而 致 头 歪所 引起 的包 块 型 肌性斜 颈 ,以及 患侧 胸 锁乳 突 肌 、斜方 肌等 发 育 不 良而 致 头歪 所 引起 的 营养不 良型 肌性斜 颈 。西 医采用 手术 、 超 声波 、超 短波 、磁疗 、热 敷 、功 能训 练 等 方 法 治 疗 肌 性 斜 颈 ,但远 期效 果不 佳 ,且 不 能解决 其伴 随症 状 如头颅 、 面部五 官 畸形 以及胸 腰段 脊柱 出现 的代 偿性 侧弯 等 ,患 儿 家 属 不 易 接 受 。 笔 者 临 床 采 用 推 拿 治 疗 肌 性 斜 颈 ,可 有 效改 善患 儿 的主要 症状 及伴 随症 状现 ,报 道如 下 。 1 临 床 资 料 1.1 一般 资料 选 取 2015年 1月 至 2017年 6月在 普 泰 诊所 推 拿 门诊 就 诊 的 50例 患 儿 ,其 中男 28例 ,女 22例 ;年 龄最 小 20 d,最大 1周 岁 ,平均 0.5岁 ;病 程 最 短 20 d,最 长 1年 ,平均 0.5年 。 1.2 诊 断标 准 ① 患儿 头 部 处 于 被 动 体 位 ,头 向 患侧 倾 斜 ,颜 面旋 向健侧 ,头 向患 侧 旋 转 受 限 。② 患 侧胸 锁 乳 突肌 中部 或其 胸锁 骨 端 附 着处 触 及 大 小 软 硬 不 等并 随之移 动 的梭形 肿物 ,无 疼痛 ;如发 现较 晚 ,肿物虽 不 明 显 ,但 因水肿 机 化形成 挛 缩 ,患 侧胸 锁乳 突肌 紧张 变硬 、 变 短 ,突 出如条 索 。③患 侧颜 面发 育不 良,继 发性 畸形 。 病期 较 久者 ,甚 至颅 骨发 育 不 对 称 ,颈 椎 及 上 胸椎 出 现 侧 弯 畸 形 。 2 治 疗 方 法

儿科中医临床路径

儿科中医临床路径

儿科中医临床路径目录小儿紫癜(过敏性紫癜)中医临床路径 (1)一、小儿紫癜(过敏性紫癜)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1)二、小儿紫癜(过敏性紫癜)中医临床路径住院表单 (3)肺炎喘嗽(肺炎)中医临床路径 (6)一、肺炎喘嗽(肺炎)轻症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6)二、肺炎喘嗽(肺炎)中医临床路径住院表单 (8)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中医临床路径 (10)一、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中医临床路径标准门诊流程 (10)二、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中医临床路径门诊表单 (12)治疗后随访 1~6 月情况 (12)治疗后随访 7~12 月情况 (13)小儿哮喘(支气管哮喘)中医临床路径 (14)一、小儿哮喘(支气管哮喘)中医临床路径标准门诊流程 (14)二、小儿哮喘(支气管哮喘)中医临床路径门诊表单 (15)小儿哮喘(支气管哮喘)中医临床路径 (16)一、小儿哮喘慢性持续期和临床缓解期中医临床路径标准门诊流程 (16)二、小儿哮喘慢性持续期和临床缓解期中医临床路径门诊表单 (18)小儿泄泻(小儿腹泻病)中医临床路径 (20)一、小儿泄泻(小儿腹泻病)中医临床路径标准门诊流程 (20)二、小儿泄泻(小儿腹泻病)急性期中医临床路径门诊表单 (21)三、小儿泄泻(小儿腹泻病)迁延性及慢性期中医临床路径门诊表单 (22)小儿泄泻(小儿腹泻病)中医临床路径 (24)一、小儿泄泻(小儿腹泻病)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24)二、小儿泄泻(小儿腹泻病)急性期中医临床路径住院表单 (26)三、小儿泄泻(小儿腹泻病)迁延性及慢性期中医临床路径住院表单 (28)五迟、五软、五硬(脑性瘫痪)中医临床路径 (30)一、五迟、五软、五硬(脑性瘫痪)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30)二、五迟、五软、五硬(小儿脑性瘫痪)中医临床路径住院表单 (32)小儿紫癜(过敏性紫癜)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过敏性紫癜的患儿。

一、小儿紫癜(过敏性紫癜)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紫癜(TCD 编码:BEZ240)。

推拿治疗小儿肌性斜颈床进展及诊疗方案临

推拿治疗小儿肌性斜颈床进展及诊疗方案临

不同手法施治
李氏用揉按法、挤拉法、弹拨旋转法、提 拿法等手法治疗小儿肌性斜颈
周氏用三步推拿治疗小儿肌性斜颈 范氏采用拧挤手法为主治疗重症小儿肌性
斜颈
张氏用推、揉、捻、摇等手法为主治疗小 儿肌性斜颈
整体观念施治
董氏认为治疗小儿肌性斜颈既应注重患侧胸锁 乳突肌局部调整,又要注意斜方肌等颈项肩部 相关组织的整体调节,同时健侧也应予以适当 调理
发育紊乱学说
是先天和环境因素影响导致SCM 先天发育不 良,加以分娩时在外力和重力过重负荷下被伸 展, 反应性肉芽组织产生, 出现SCM 肿块
Green DW 认为CMT 与臀肌发育不良存在 一定关系
唐盛平等用巨微解剖方法研究小儿尸体SCM 的血供,发现其血供有多个起源,不支持头颈前 曲、侧弯和外旋会造成SCM 缺血
4
1.4严重倾斜 (>15º)
6
胸锁
2.1对称、无挛缩
0
乳突
肌变
2.2略粗、无挛缩
2

2.3较粗硬、有挛缩
4
2.4粗硬、挛缩
6

3.1无肿块
0

3.2小 (厚度:<10mm)
2


3.3较大(厚度:10-15mm)
4
3.4大 (厚度:>15mm)
6

4.1无肿块
0

4.2软
2

4.3较硬
4

4.4硬
含义
指由于一侧胸锁乳突 肌挛缩而造成以头向患 侧歪斜、前倾,颜面旋 向健侧为其特点的斜颈
胸锁乳突肌解剖特点
胸锁乳突肌
起点两个(胸骨上外端、锁骨内 侧端)止点(颞骨乳突)
当两侧胸锁乳突肌收缩时,使头 抬起

儿科全部临床路径

儿科全部临床路径

儿科全部临床路径 Document number【980KGB-6898YT-769T8CB-246UT-18GG08】儿科中医临床路径目录小儿紫癜(过敏性紫癜)中医临床路径..............................451 肺炎喘嗽(肺炎)中医临床路径.......................................455 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中医临床路径....................................460 小儿哮喘(支气管哮喘)中医临床路径..............................464 小儿泄泻(小儿腹泻病)中医临床路径..............................467 五迟、五软、五硬(脑性瘫痪)中医临床路径.....................471 小儿肌性斜颈中医临床路径 (476)儿科中医临床路径— 450 —小儿紫癜(过敏性紫癜)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过敏性紫癜的患儿。

一、小儿紫癜(过敏性紫癜)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紫癜(TCD 编码:BEZ24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过敏性紫癜(ICD-10 编码:)。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新世纪教材《中医儿科学》(汪受传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 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疗指南——小儿内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着,人民卫生出版社)和《诸福堂实用儿科学》第七版(胡亚美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 年)。

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紫癜(过敏性紫癜)诊疗方案”。

小儿紫癜(过敏性紫癜)临床常见证候:风热伤络证血热妄行证阴虚火旺证气不摄血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紫癜(过敏性紫癜)诊疗方案”。

小儿肌性斜颈

小儿肌性斜颈

小儿肌性斜颈发布时间:2021-05-17T15:06:29.247Z 来源:《时代教育》2021年4期作者:吴泽炳[导读] 小儿肌性斜颈,也称先天性斜颈,是一种较多见的畸形,它的主要病变是在胸锁乳突肌,故又称肌性斜颈。

吴泽炳山东协和学院山东济南一、概述小儿肌性斜颈,也称先天性斜颈,是一种较多见的畸形,它的主要病变是在胸锁乳突肌,故又称肌性斜颈,属于中医的“歪头”范畴。

它是指以头向患侧斜、前倾,颜面旋向健侧和颜面部变形为特点。

临床上,斜颈除极个别因视力障碍的代偿姿势性斜颈,脊柱畸形引起的骨性斜颈和颈部肌麻痹导致的神经性斜颈患者外,一般系指一侧胸锁乳突肌痉挛造成的肌性斜颈。

二、祖国医学认识小儿肌性斜颈,在祖国医学中,属“筋痹”的范畴。

与督脉、筋血为病有关。

如《素问·骨空论篇》“督脉为病,脊强反折。

”《景岳全书·痉证》:“愚谓痉之为病,强直反张病也。

其病在筋脉,筋脉拘急,所以反张。

其病在血液,血液枯燥,所以筋挛。

”“筋痹”语出《素问·痹论》,指以肌肉症状为主的痹症,又称肌痹。

“痹”者,闭也,即有闭阻不通之意。

在这里泛指邪气闭阻躯体或内藏经络而引起的病症。

小儿肌性斜颈,为胸锁乳突肌受伤,造成该肌血离经脉,气血瘀阻而形成的筋痹。

若瘀血留着,聚而不散,经筋挛缩日久,发生筋结则难治。

临床上通过手法治疗,按其经络疏通郁闭之气,摩其塞聚,可以疏通经脉,活血化瘀,软坚散结,促使血液循环,改善局部营养状态。

在拉牵胸锁乳突肌的操作过程中,可以滑利关节,矫正畸形,使疾病早愈。

正如《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诀》所言“:按摩可使筋节舒畅,血脉流通。

盖按其经络,以通郁闭之气,摩其壅聚,以散淤结之肿,其患可愈”。

(1)病因病机小儿斜颈虽临床表现大致相同,都是头颈歪斜,活动受限.其病理多为气滞血瘀,经脉失畅,颈筋挛急而致.但是,深入仔细观察,就会发现不尽如此,而可以将该病证概括分为虚实两大不同临床证型.实证(气滞血瘀,筋脉挛缩)或因胎儿在宫内活动不利(胎位不正、胎儿过大、羊水过少等),或因分娩受阻(难产而致产程过长,助产不当、急产等),造成颈部经脉损伤,使脖颈血脉不畅,气机凝涩,筋肉挛急,而见颈部肿块,头颈歪斜,活动不利. 虚证(气血虚弱,肌肉萎软)或因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失养,致小儿气血不足,脾胃虚弱.脾主肌肉,血养筋脉,气充躯干,3-4个月的小儿正是直立抬头之时,亦是脖肌用力之时,如气血不足,则气不充肌,血不养筋,必然导致筋肉萎软无力,而见头颈歪斜,活动不灵.正如《幼幼集成》日“有小儿生下颈便软者.胎气不足也.’ 三、临床诊断(一)辨病诊断1.临床诊断①斜颈畸形斜颈特有的姿势,头向患侧倾斜、前倾,面部向健侧旋转,下颌指向健侧肩部,患侧耳朵向下接近胸锁关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儿肌性斜颈中医临床路径
一、小儿肌性斜颈中医临床路径标准门诊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小儿肌性斜颈(ICD-10编码:Q68.002)。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诊断标准:参照《临床常见疾病诊断标准》(陶天遵主编,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3年)、《上海市中医病证诊疗常规》第2版(张明岛主编,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2003年)、《实用小儿骨科学》第2版(潘少川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

2.疾病分类
(1)肿块型
(2)非肿块型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小儿肌性斜颈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小儿肌性斜颈。

2.患儿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治疗时间为≤90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小儿肌性斜颈(ICD-10编码:Q68.002)的患儿。

2.患儿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若在治疗期间无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3.伴有颈部皮肤破溃、颈椎发育不良及哭闹会加重相关疾病的患儿可暂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患儿侧颈部彩色超声检查
(2)颈部检查相关内容:
①颈部触诊:是否有肿块,若有肿块,应触及肿块的大小、硬度、具体位置(与胸锁乳突肌的关系)、是否有粘连及活动度;若无肿块,应触及胸锁乳突肌
的硬度、活动度。

②头颈部活动情况:≤3个月患儿被动活动患儿头部,观察头部旋转及侧倾是否受限;≥3个月患儿可诱导其主动转头及头侧倾,观察患儿头部活动是否受限,若受限明显,再被动检查患儿头部活动的最大范围。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患儿病情需要而定,如颈椎正侧位X线片检查。

(八)治疗方法
1.小儿推拿
2.中药外敷
3.其他疗法:根据病情需要,选择应用颈托矫形器、TDP加磁疗、超激光照射等疗法。

4.护理:嘱家长注意患儿日常头颈部姿势的控制。

(九)完成路径标准
1.头颈部无歪斜,活动自如,各方向活动不受限。

2.肿块减小或消失。

(十)有无变异及原因分析
1.合并有其他系统疾病者,需要特殊处理,导致治疗时间延长、费用增加。

2.治疗过程中发生了病情变化,出现严重并发症,退出本路径。

3.因患儿及其家属意愿而影响本路径的执行,退出本路径。

二、小儿肌性斜颈中医临床路径门诊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小儿肌性斜颈(ICD-10编码:Q68.002)
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
进入路径时间:年月日结束路径时间:年月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