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原理课后习题第八章

传播学原理课后习题第八章
传播学原理课后习题第八章

1、什么是传播效果,它有哪些内涵、层次和类型?

A.传播效果:传者发出信息,经过媒介到达受众,对受众思想行为造成影响。效果研究是大众传播研究中最受重视的研究领域,历来被认为是大众传播研究的基石。

B.大众传播的效果:

a.从外在形态上来说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媒介的效果:大众传播所产生的直接效果;

媒介的效能:大众传播达成有关预期目标的功能;

媒介的效力:媒介在给定的条件下可能发挥的潜在影响力,或者说间接效应

b.从内在性质上,可以分为:政治效果,经济效果,文化效果,信息效果。

c.从作用范围来看,可以分为:对个人的影响,对小团体的影响,对社会机构的影响,对整个社会或者文化的影响。

C.美国传播学者麦克劳对传播的效果作了以下分类:

微观效果和宏观效果;改变效果和稳定效果;累积效果和非累积效果;短期效果和长期效果;态度、认知和行为效果;

D.美国传播学者戈尔丁从时间和意图出发,将传播效果划分为四个类型(图):

短期的预期效果(包括宣传与个人反应);短期的非预期效果(个人反应和集体反应);长期的预期效果;长期的非预期效果。

2、传播效果经历了哪几个阶段,分别有什么特点?

三大阶段:强——弱——强

第一阶段——从20世纪初到40年代初,被称为“强效果论”时期。

其代表性理论,即通常被称为“枪弹论”的“同一效果论”,认为大众媒介油强大的威力,在形成意见信仰、改变生活习惯、并或多或少按媒介控制者的意图支配受众的行为能方面,几乎无所不能。

它以思辨性的探讨为主,还几乎没有严格意义上的“科学”研究。

第二阶段——从20世纪40年代初至60年代初,被称为“弱效果论”或“有限效果论”时期。

所谓“有限效果”,并非说媒介毫无影响力,而是说媒介总在一个现存社会关系的结构和一个特定的社会文化情境中运行。

代表:拉扎斯菲尔德等人:“二级传播”;霍夫兰等人:劝服研究。

第三阶段——起始于20世纪60年代末,被称为“回归强效果论”或“多元效果论”时期。许多学者试图摆脱美国经验学派的研究框架,从不同角度,采用不同的方法,探寻媒介效果。最先提出为纽曼:沉默的螺旋;代表:卡茨、麦奎尔:使用与满足研究;麦考姆斯和肖:议程设置理论;格伯纳:培养分析理论。

此时的研究重点转向了“考察媒介的长期、潜在和间接的效果,以及信息认知、社会环境等中介因素、舆论气候、信仰结构、文化模式乃至社会制度等”。

3、劝服研究对实际工作有何意义?

A.劝服:有明显意图的传者欲向受众施加影响的行为。是以霍夫兰为首的耶鲁学派,较为深入地研究了这类极为常见的传播现象。

B.传者的条件:

信源的可信性效果:传播者决定信息的内容,但从传播或者说服的效果来说,不同的传播者人们对其的信息接受是不一样的。人们首先要根据传播者本身的可信性对信息的真伪以及价值做出判断。可信性包括两个含义:一是传播者的信誉,二是传播者的专业程

度。可信性的概念说明,对于传播者而言,树立良好的形象,争取受众的信任是改进传播效果的前提条件。例如在微博上,一开始我们总是关注名人,如明星、公共知识分子、媒体的官方微博等,因为他们具有很大社会影响力,微博内容具有一定权威性或趣味性。?休眠(假寐)效果理论:由于可信性带来的效果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霍夫兰等人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高可信度信源的信誉优势会消失。即人们一开始重视信誉的“光环”,但经过一定时间后就关注内容本身了。这提醒我们,信源、传者的权威性、可信度固然重要,但不能过分依赖乃至陷入迷信,归根结底,信誉取决于信息内容的质量。再举微博的例子,关注久了一个名人,也许没关注他微博之前,他在公众面前的形象是十分美好的。但是他的微博渐渐暴露了他很多缺点,比如对一些热点事件的转发、评论,比如他平日的微博内容,使其光环消失。

C.内容的构成:

?一面提示和两面提示:一面提示即向说服的对象传递自己一方或者有利于自己一方的观点;两面提示即向对方传递有利于自己的观点的同时,也传播不利于自己的观点。一面提示给人简洁明了的感觉,容易被原本持有赞同立场的人接受,容易被低学历者接受。

但一面提示的受者容易“反水”,引起说服对象的反抗。两面提示对持反对态度的人和高学历者更有效,具有“种痘效果”,即两面型致效者较为坚定。但存在反宣传的可能性。

?明示与暗示:明示结果即观点鲜明,易于受者理解,但是容易引起受者反感;暗示即不作明确的结论,给说服对象以自己得出结论的感觉,但这种方法隐晦,会增加说服的困难度。现实中,明示与暗示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

?诉诸感性和诉诸理性:即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一般来说,两者结合为佳。恐惧实验认为,如果利害关系直接而重大,需要人们尽快改变态度和行为,并操作起来不困难,宜采用强烈的“恐吓”手段,突出情感作用;反之则诉诸理性为佳。

?开头和结尾:许多实验表明,受众对开头和结尾的印象较深。因此,应考虑把观点放在开头和结尾处强调。

D.受众的特性:

霍夫兰研究发现,受众所属群体(信仰、规范)具有强大制约作用。因此,劝服应“因材施教”,“因地制宜”。

4、第三人效果理论对实际工作的意义。

A.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戴维森在《传播的第三人效果》一文中提出了第三人效果理论,引起了传播学界的广泛重视。其具体表述为:劝服传播所面临的受众总认为,劝服传播对他人比对自己有更大的影响。并且,无论是否信息的直接受众,对媒介影响他人效果的预期,将导致自己采取某种行动。任何传播效果,与其归因于直接受众的反应,不如归因于那些预期或自认为观察到他人反应的人的行为。

这包括两层意思:与感受有关,即人们认为大众传播的信息对他人比对自己有更大影响;

与效果有关,正因为有此感受,人们将采取一些行动,从而导致了传播的效果。在之前的研究中,学者比较关注第一层面,即认知层面的研究;近来研究的注意力越来越多地转向第二层面,即效果研究。

B.近年来,第三人效果的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检验第三人效果的适用范围;探讨第三人效果的起因和生成机制。

C.对实际工作的意义:

?第三人理论提示的是一种强大的间接的媒介效果。

?它可以帮助我们解释很多传播现象。例如:审视媒介的审查制度是否合理:当今互联网

时代,要求阻止或者限制暴力的呼声一直没有停止,提议者显然不会认为自己也会受到这些信息的影响,但第三人效果理论促使我们思考:究竟有什么证据可以证明这些提议者比一般受众能更好地抵制这些有害信息?

?第三人效果理论还可以帮助传播者更有效地进行传播活动,特别是说服、宣传活动,即如何避免目标对象的逆反心理。

?研究第三人效果有助于传媒素养的培养。传媒素养就是指人们面对媒体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以及思辨的反应能力。根据第三人效果,人们往往认为媒介对他人的影响大,对自己的影响小。其实并非如此。

我们应该让大众了解到第三人效果,明白自身其实对媒介的抵抗力没有想象的大,从而能够客观面对媒介影响。

5、联系实际述评“信息流程”理论。

A、所谓的“信息流程”,也叫“传播流程”,指信息从传到受的流动过程,包括信息流动的

状态、特征、方向、作用等。这也可以说是一种结构、过程研究。

B、信息流程研究的发展阶段:

1)两级传播模式(图)的发现:拉扎斯菲尔德等人通过一项有关总统选举的投票研究,发

现选民的政治倾向很少因大众传播的作用而改变,反而是人际传播的作用更大。他们认为,信息通常先到达所谓的意见领袖,然后通过意见领袖传递给普通民众,即信息的流动过程是大众媒介——意见领袖——一般受众。

2)之后,拉扎斯菲尔德等人受此启发,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开拓意义的思想:

a)预存立场:选民在接触前就具有的态度。

b)选择性接触:对于大众传播媒介所提供的大量信息,人们并不会完全接受,而是根

据其中的一部分进行接触。

c)人际影响优势:人际传播的效果要好多大众传播。

d)意见领袖的作用:意见领袖在受众中间发挥中重要作用。

3)两级传播模式的验证:拉扎斯菲尔德等人再次进行了一项个人影响力研究,进一步比较

了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的效果,进一步把握意见领袖的特征。

4)对两级传播模式的批判:20世纪50年代,这一经典成果遭受质疑:在重大消息发生时,

意见领袖没有插足的余地。其实这一理论并无大错,只是存在疏漏,意见领袖的现象多存在于“影响流”之中。

5)对两级模式的补充:罗杰斯的创新扩散理论:把个人接受新事物的过程看作是一个认识

到决定的过程,包括认知、关心、评价、试用、采用。罗杰斯认为,对认知来说,媒介信息源最重要;对评价来说,人际信息源最重要。

D.联系实际

意见领袖的作用:举例

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相结合,效果最佳

6、试联系实际评述培养理论。

A.培养(cultivation)理论,又称培养分析、涵化分析理论。从20世纪60年代起,培养理论主导了大众传播研究的一个主要方面,即大众媒介(主要是电视)如何影响受众有关社会现实的观念。

B.培养理论来源自李普曼两个环境的理论,其中心内容为:

1)电视观众更有关社会现实的观念,更接近于电视所表述的符号现实,而非客观现实

2)电视反应了主导社会地位的文化和社会的价值观念

3)这一倾向,在收看电视较多的人中,要比在收看电视较少的人中更为明显。

两个主要假设:

1)观众的电视收视状态,相对来说是无选择性的。

2)大多数收看电视多的人,对各类电视节目都看得多。

美国宾州大学J·格伯纳创立了其基本框架(图)

培养效果产生过程的概念:

1)主流化过程——收看电视多的人,尽管他们彼此的人口统计指标不尽相同,但通常有可

能共享某种观念。多看电视使人们对真实世界的看法趋于一致。

2)共振(共鸣)过程——电视中的世界与真实世界重合,引发了共振并大大加强了培养的

效力。

C.联系实际评价

不同于有限效果论,培养理论关注累积的、长期的效果,强调受众的无选择性,从而突出大众媒介的强大效力。

具体阐释

社会要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存在和发展下去,就需要社会成员对该社会有一种“共识”,也就是对客观存在的事物、重要的事物以及社会的各种事物,各个部分及其相互关系要有一个大体一致或接近的认识。只有在这个基础上,人们的认识、判断和行为才会有共通的基础,社会生活才能实现协调。

在现代传媒社会里,提供“共识”是大众传播一项主要任务。一方面,大众传播通过象征性事件的选择、加工、记录和传达活动,向人们提供关于外部世界及其变化的信息,用以作为社会成员认识、判断和行动的基础。另一方面,大众传播把同一内容的信息传达到社会的任何阶层和任何角落。

电视媒介在形成“共识”中具有重要作用。因为电视拥有最多的观众,每天的接触时间最长,不需要接触印刷媒介所必需的识字能力,把视听觉手段结合在一起,拥有强烈的目击感、现场感和冲击力。现代人从幼年时代就与电视生活在一起,很难把“电视中的世界”与现实世界加以区别,电视广泛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部分。因此,应特别注重电视媒介的作用。

网络作为后起之秀,获得了越来越多人的青睐,我们已有网民X人,人们在网络上发表言论、交流感情、购物、看新闻,网络生活已经关系到我们现实生活的方方面面。网络世界的构建和培养也至关重要。

7、联系实际评述知识沟理论

A、背景:20世纪60年代,美国政府提出通过大众传播的手段改变贫困儿童受教育的条件,

但是相关调查却一再表明,此宣传活动在社会地位低下的群体中收效甚微,而社会地位较高的群体却获益甚多,原有的社会不平等反而加剧了。

B、提出:1970年,美国明尼苏达大学蒂契纳、多诺霍和奥里黑三位学者发表了《大众传播

的流动和知识差别的增长》,受此建构了“知识沟”理论。即当大众传媒信息在一个社会系统中的流通不断增加是,社会经济地位高的人将比社会经济地位低的人以更快的速度获取信息,这两类人之间的知识沟呈扩大而非缩小趋势。

C、产生原因:

a)受众传播技能的差异:阅读技能和理解技能的差异

b)原有信息储备的差异:知识多更容易深入理解

c)相关社会交往的差异:经济条件好的人社会联系、交往范围广

d)对信息的选择性接触、理解性记忆:经济状况差的人很难找到与其价值观和态度想

协调的媒介信息,兴趣降低。

e)大众媒介系统本身的特性:对较高阶层的人服务

D、对知识沟的批判——知沟并非一种恒态,甚至出现了反知沟,出现了上限效果理论(天花板效应)。反命题:“上限效果”假说

提出:艾蒂玛和克莱茵

观点:个人对特定知识的追求并不是无止境的,达到某一“上限”(饱和点)后,知识的增量就会减速乃至停止下来。社会地位高者过的知识的速度快,其“上限”

到来的也就早,那些经济地位低者虽然知识增加的速度慢,但随着时间推移最

终能够在“上限”上赶上前者。

内涵:大众传播的信息传达活动不是带来“知沟”的扩大,而是它的缩小

论据:①信息源的性质决定的“上限”②受众本身具有的“上限”③现有知识已经达到“上限”

E、卡茨曼“信息沟”理论,其主要观点:

①新传播技术的采用将带来整个社会的信息流通量和信息接触量的增大,这对每一个社

会成员来说都是如此

②新技术的采用所带来的利益并非对所有社会成员都是均等的

③与人的能力相比,电脑等机器的信息处理和积蓄能力要强大得多,既有的信息富裕阶

层通过早期采用和熟练使用这些先进机器,能够比其他人更拥有信息优势

④新媒介技术层出不穷,更新换代周期越来越短,其趋势可能是“老沟”未平,“新沟”又不断出现

E、应用研究:①新媒介的普及过程研究②地区开发和社会发展研究

?知识沟假说提醒我们:社会作为一个整体,有必要采取措施,确保全体社会成员都能均衡地获取信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硬件软件都存在一定的差距,贫富差距也比较大,应加快发展,同时全面缩小知识沟差距。

?我国在新媒介的普及领域仍存在地方差距,因此政府应在硬件方面对欠发达地区或低收入阶层给予特殊的扶持政策,推进硬件设施的普及政策。如加大家电下乡的力度。

?在媒介使用能力方面,社会各阶层或者群体之间的差距也正在出现并呈扩大趋势,应增进在欠发达地区、低收入人群中的宣传普及教育,提高他们的新媒介使用能力。

8、议程设置功能和框架理论有何异同?

A.议程设置理论

?由美国学者M·麦考姆斯和D·肖提出。其中心观点为:大众媒介反复报道某类新闻,不断强化某类话题在受众心目中的重要程度。他们认为,大众媒介往往不能决定人们对于一件事情的看法,但却可以通过提供信息和安排相关的议程来左右人们关注哪些信息。

议程设置决定者人们对周围大事的重要性判断。

?特点是:媒介效果分为认知、态度和行动三个层面,议程设置主要影响认知层面;议程设置强调的是整体的大众媒介在较长一个时间跨度里的影响;暗示了媒介史从事环境再构成的机构。

B、框架理论:

?框架理论源自基模理论,框架概念,可理解为一个动词和名词的复合体。作为动词,是界定外部事实,并心理再造真实的框架过程;作为名词,就是形成了的框架。所谓“框架”某一事件,就是传者把认为需要的部分挑出来,在报道中加以特别处理,以体现问题的界定、归因推论、道德评估以及处理方式的建议等。

?新闻框架的观点进一步认为,新闻不是自然产物,而是一种客观现实的建构过程,并且是媒介组织和社会文化妥协的产物,具有转换或传达社会事件的公共功能。

?完整意义的框架理论至少包括四个方面:框架建构、框架设定、个人层面的框架效果、作为受众的新闻记者。

C、相同点:

框架理论和议程设置理论一样,主要关注新闻信息中的公共政策问题、投票者的思想和行为等,麦考姆斯等人认为,议程设置是一个过程,它既能影响人们思考什么问题,也能影响人们怎样思考,框架理论是议程设置理论扩展的新理论领域。

D、不同:

E、两种模式的假设、前提、知识背景、研究设计均不同。议程设置理论和框架理论在理论

上就不同,前者是态度接近性与机遇记忆的信息处理模式,即媒介之所以能影响受众对特定议题的显著性判断,是由于这些议题与受众记忆的联系最为紧密;后者的前提来自期望理论,即媒介对事件的叙述方式的微妙差异,能影响受众对事件的解释。

9、魔弹观与沉默的螺旋理论有何异同?

A、魔弹观:

⊙核心观点:传播媒介拥有不可抵抗的强大力量,他们所传递的信息在受传者身上就像子弹击中躯体,药剂注入皮肤一样,可以引起直接速效的反应;它能够左右人们的态度和意见,甚至直接支配他们的行动。

⊙原因:①大众传媒发展迅猛势头所产生的社会冲击是巨大的。(传媒发展)

②这个时期内,无论是国家、政党、团体还是社会活动家、企业广告宣传人员,

对传播媒介的利用都达到了空前的程度。(社会利用)

⊙背景:与当时西方流行的本能心理学和社会学理论有密切的关系。

人的行为受到本能的“刺激—反应”机制的主导,施以某种特定的“刺激”使能引起大致相同的“反映”。

大众社会论:现代社会生活破坏了传统社会中的等级秩序和密切的社会联系,使社会成员变成了均质的、分散的、孤立的“原子”,个人在获得自由的同时也失去了统一的价值观和行为参照系,也失去了传统社会结构对他们的保护;这种状况,使得他们在任何有组织的说服或宣传活动面前都处于孤立无援、十分脆弱的状态。

⊙评价:是错误的。它是一种唯意志论观点,过分夸大了大众传播的力量和影响,忽视了影响传播效果的各种客观社会因素,并且否定了受众对大众传媒的能动的选择和使用能力,对传播过程做了过于简单的描述:一方是全能的媒介在发送信息,另一方是分散的大众在等待着接受它,其间别无他物。

B.沉默的螺旋

⊙三个命题:①个人意见的表明是一个社会心理过程

②意见的表明和“沉默”的扩散是一个螺旋式的社会传播过程

③大众传播是通过营造“意见环境”来影响和制约舆论

⊙三个要点:①舆论是大众传播、人际传播和人们对“意见环境”认知心理三者相互作用的结果。

(舆论的②经大众传媒强调提示的意见由于具有公开性和传播的广泛性,容易被当作“多数”或“优

形成)势”意见所认知。

③这种环境认知所带来的压力或安全感,会引起人际接触中“劣势意见的沉

默”和“优势意见的大声疾呼”的螺旋式扩展过程,并导致社会生活中占压倒优势的“多数意见”——舆论的诞生。

⊙舆论观:舆论是“公开的意见”,也就是说,只有那些“被认为是多数人共有的,能够在公开场合公开表明”的意见才能成为舆论。一种意见一旦具备了这种性质就会产生一种强制力——公开与之唱反调就会陷入孤立状态,遭受社会制裁,为了避免这种制裁,人们只有在公开的言行中避免与其发生冲突。

“沉默的螺旋”强调的是舆论的社会控制功能,诺依曼“舆论——我们的社会皮肤”观点表明。舆论是个人感知“社会意见气候”的变化,调整自己的环境适应行为的“皮肤”;它在维持社会整合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就像作为“容器”的皮肤一样,防止由于意见过度分裂而引起社会解体。

②效果观。强调了大众传播具有强大的社会效果和影响。“强大影响”不止于认知阶段,而且包括了“认知——判断意见——行动”全过程。传媒提示和强调的少数人的意见也会被人们当做“多数意见”来认知,其结果也会引起“沉默的螺旋”过程的始终,引起人们判断和行动的连锁反应。换句话说,传播媒介具有“创造社会现实”的巨大力量。

⊙不足:①对“社会孤立的恐惧”和“意见环境”内容的局限性

②在说明舆论的形成过程之际极力强调“多数”或“优势”意见的压力以至于忽

略了舆论的变化过程和“少数派”的作用

⊙意义:①把对舆论形成过程的考察从现象论的描述引向了社会心理分析的领域,强调了社会心理机制在这个过程中的作用。

②强调了大众传播对舆论的强大影响,并正确的指出了这种影响来自大众传播营造的“意见环境。”

C.异同

同:他们都属于大众传播的强大效果观。

本质的不同:第一,沉默的螺旋仅仅指出了“舆论一律”现象产生的可能性依旧存在,即媒介要产生强大的效果是有条件的;第二,沉默的螺旋细致地分析了各种条件,如言论的垄断化、从众心理的形成机制等,由于它建立了一系列时政研究的基础上,所以更为细致深入。

第8章习题及答案

第88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章习题及解答 8-1 什么是设备独立性?引入这一概念有什么好处? 答:所谓设备独立性是指,用户在编制程序时所使用的设备同实际使用的设备无关,也就是在用户程序中仅使用逻辑设备。 引入设备独立性,可使应用程序独立于物理设备。此时,用户编程只需用逻辑设备去请求使用某类设备。当系统中有多台该类设备时,系统将其中的任一台备分配给请求进程,而不必局限于某一指定设备。这样,可以显著地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和可适应性。 独立性还可以使用户程序独立于设备类型。例如,在进行输出时,既可以利用显示终端进行输出,也可以利用打印机进行输出。有了这种适应性,就可以很方便地实现输出重定向,类似地可以实现输入重定向。 8-4 什么是缓冲?引入缓冲的原因是什么? 答:缓冲是两种不同速度的设备之间传输信息时平滑传输过程的常用手段。 引入缓冲技术的原因有如下几点。 (1) 缓和CPU 和I/O设备之间速度不匹配的矛盾。 (2) 减少中断次数和CPU 的中断处理时间。如果没有缓冲,慢速I/O设备每传一个字节就要产生一个中断,CPU 必须处理该中断;如果采用了缓冲,则慢速I/O 设备将缓冲填满时,才向CPU发出中断,减少了中断次数和CPU 的中断处理时间。 (3) 解决DMA 或通道方式下数据传输的瓶颈问题。DMA或通道方式都用于成批数据传输,在无缓冲的情况下,慢速I/O设备只能一个字节一个字节的传输信息,成了DMA 或通道方式数据传输的瓶颈。缓冲的设置适应了DMA 或通道方式的成批数据传输方式,解决了数据传输的瓶颈问题。 8-5 常用的缓冲技术有哪些? 答:常用的缓冲技术有双缓冲、环形缓冲和缓冲池。 引入双缓冲以提高处理机与I/O设备之间的并行操作程度,例如,输入设备备先将第一个缓冲装满数据,在输入设备向第二个缓冲装数据时,处理机就可以

有机化学第8章课后习题答案

第八章 立体化学 一、下列化合物有多少中立体异构体? 1. CH 3CH CH CH 3 Cl Cl CH 3CH 3 CH 3 CH 3 Cl H H H H H H 3CH 3 Cl Cl Cl Cl Cl 2. CH 3CH CH CH 3 Cl OH CH 3Cl CH 3 CH 3 CH 3 CH 3 CH 3 CH 3 CH 3 Cl Cl Cl OH OH OH OH H H H H H H H H 3. CH 3CH 3 CH CH CH 3 OH CH 3CH 3 H OH HO H CH(CH 3)2 CH(CH 3)24. CH 3CH CH CH CH 2CH 3 Cl Cl CH 3 CH 3 CH 3 CH 3CH 3 CH 3CH 3CH 3CH 2CH 3 CH 2CH 3 CH 2CH 3 CH 2CH 3CH 2CH 3CH 2CH 3CH 2CH 3CH 2CH 3Cl Cl Cl Cl Cl Cl Cl Cl Cl Cl Cl Cl Cl Cl Cl Cl Cl Cl Cl Cl Cl Cl Cl H H H H H H H H H H H H H H H H H H H H H H H H Cl 5. CH 3CH CH Cl Cl CH 3 6. CH 3CH(OH)CH(OH)COOH CH 3 CH 3COOH COOH CH 3 CH 3COOH COOH OH OH OH OH OH OH OH OH H H H H H H H H 7. BrCH 2CH 2CH O

3CH 2C=C=C H CH 2CH 3 H CH 3CH 2 C=C=C H CH 2CH 3H 9.1,3-二甲基环戊烷,三种 3CH 3CH 3 3 H H 二、写出下列化合物所有立体异构。指出其中那些是对映体,那些是非对映体。 解:颜色相同的是对映体,不同的为非对映体。 1. CH 3CH=CH CH CH 3 OH CH 3 C=C H H CH 3 H OH CH 3 H OH H C=C H CH 3H C=C CH 3 H OH H CH 3 CH 3 C=C OH H H CH 3 H 2. CH 3 CH 3 CH 3 3 3 3 H H 四种立体异构,两对对映体

C 试题-第八章

C++第八章试题 一.填空题(每空1分) 1. B类继承自A类,则称A类是B类的_基(父)类,B类是A类的_派生(子)类。 2. 类的继承有三种继承方式,分别是_公有继承_、___保护继承_和___私有继承___。 3. B类继承自A类,则B类__不能___访问A类的私有数据成员。 4. C类继承自B类,B类继承自A类,则创建C类对象时,构造函数的调用顺序为先__A__类构造的函数,再__B__类构造的函数,最后__C__类的构造函数。 5. A类中有函数fun( )、现有B类、C类都继承A类,D类同时继承B类、C类,为避免D 类对象访问fun( )函数时冲突,则在A类中把fun( )函数声明为__虚__函数可以解决冲突问题。 二.选择题(每题2分) 1. 关于对象和类的关系,说法正确的是(C)。 A.同属于一类的对象,具有相同的数据成员和成员函数。 B.对象是具体,是类的对象,同其他变量一样,先定义后使用。 C.同一类的不同对象,其具有的操作可不同,具体的操作也不同。 D.不同类的对象,可有相同的操作。 2. 对基类和派生类的关系描述中,错误的是(B) A.派生类是基类的具体化 B. 基类继承了派生类的属性 C. 派生类是基类定义的延续 D. 派生类是基类的特殊化 3. 在公有派生类的成员函数不能直接访问基类中继承来的某个成员,则该成员一定是基类中的(A) A. 私有成员 B. 公有成员 C. 保护成员 D. 保护成员或私有成员 4. 构造函数是在(B)时被执行的。 A. 程序编译 B. 创建对象 C. 创建类 D. 程序装入内存 5. 下列关于虚函数的说明中,正确的是( B )。 A.从虚基类继承的函数都是虚函数。 B.虚函数不得是静态成员函数。 C.只能通过指针和引用调用虚函数。

第8章部分习题答案

第8章 1.单片机存储器的主要功能是存储()和()。 2.试编写一个程序(例如将05H和06H拼为56H),设原始数据放在片外数据区2001H单元和2002H单元中,按顺序拼装后的单字节数放入2002H。 3.假设外部数据存储器2000H单元的内容为80H,执行下列指令后: MOV P2,#20H MOV R0,#00H MOVX A,@R0 累加器A中的内容为()。 4.编写程序,将外部数据存储器中的4000H~40FFH单元全部清零。 5.在MCS-51单片机系统中,外接程序存储器和数存储器共16位地址线和8位数据线,为何不会发生冲突? 6.区分MCS-51单片机片外程序存储器和片外数据存储器的最可靠的方法是:(1)看其位于地址范围的低端还是高端 (2)看其离MCS-51芯片的远近 (3)看其芯片的型号时ROM还是RAM (4)看其是与RD信号连接还是与PSEN信号连接 7.在存储器扩展中,无论是线选法还是译码法,最终都是为扩展芯片的()端提供信号。 8.请写出图8-18中4片程序存储器27128各自所占的地址空间。 9.起止范围为0000H~3FFFH的存储器的容量是()KB。 10.在MCS-51中,PC和DPTR都用于提供地址,但PC是为访问()存储器提供地址,而DPTR是为访问()存储器提供地址。 11.11根地址线可选()个存储单元,16KB存储单元需要()根地址线。12.32KB RAM存储器的首地址若为2000H,则末地址为()H。 13.现有8031单片机、74LS373锁存器、1片2764 EPROM和两片6116 RAM,请使用它们组成一个单片机应用系统,要求: (1)画出硬件电路连线图,并标注主要引脚; (2)指出该应用系统程序存储器空间和数据存储器空间各自的地址范围。 14.使用89C51芯片外扩1片E2PROM 2864,要求2864兼作程序存储器和数据存储器,且首地址为8000H。要求: (1)确定2864芯片的末地址; (2)画出2864片选端的地址译码电路; (3)画出该应用系统的硬件连线图。

应用回归分析,第8章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第8章 非线性回归 思考与练习参考答案 8.1 在非线性回归线性化时,对因变量作变换应注意什么问题? 答:在对非线性回归模型线性化时,对因变量作变换时不仅要注意回归函数的形式, 还要注意误差项的形式。如: (1) 乘性误差项,模型形式为 e y AK L αβε =, (2) 加性误差项,模型形式为y AK L αβ ε = + 对乘法误差项模型(1)可通过两边取对数转化成线性模型,(2)不能线性化。 一般总是假定非线性模型误差项的形式就是能够使回归模型线性化的形式,为了方便通常省去误差项,仅考虑回归函数的形式。 8.2为了研究生产率与废料率之间的关系,记录了如表8.15所示的数据,请画出散点图,根据散点图的趋势拟合适当的回归模型。 表8.15 生产率x (单位/周) 1000 2000 3000 3500 4000 4500 5000 废品率y (%) 5.2 6.5 6.8 8.1 10.2 10.3 13.0 解:先画出散点图如下图: 5000.00 4000.003000.002000.001000.00x 12.00 10.00 8.006.00 y

从散点图大致可以判断出x 和y 之间呈抛物线或指数曲线,由此采用二次方程式和指数函数进行曲线回归。 (1)二次曲线 SPSS 输出结果如下: Model Summ ary .981 .962 .942 .651 R R Square Adjusted R Square Std. E rror of the Estimate The independent variable is x. ANOVA 42.571221.28650.160.001 1.6974.424 44.269 6 Regression Residual Total Sum of Squares df Mean Square F Sig.The independent variable is x. Coe fficients -.001.001-.449-.891.4234.47E -007.000 1.417 2.812.0485.843 1.324 4.414.012 x x ** 2 (Constant) B Std. E rror Unstandardized Coefficients Beta Standardized Coefficients t Sig. 从上表可以得到回归方程为:72? 5.8430.087 4.4710y x x -=-+? 由x 的系数检验P 值大于0.05,得到x 的系数未通过显著性检验。 由x 2的系数检验P 值小于0.05,得到x 2的系数通过了显著性检验。 (2)指数曲线 Model Summ ary .970 .941 .929 .085 R R Square Adjusted R Square Std. E rror of the Estimate The independent variable is x.

最新第八章试题

一、判断题(每题5分,共75分) 1.我国现行宪法在序言中明确规定:“本宪法以法律的形式确认了中国各族人民奋斗的成果,规定了国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是国家的根本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 选择一项: 对 错 2.一些法律、法规,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可以同宪法相抵触。() 选择一项: 对 错 3.宪法的基本原则是贯穿于宪法规范始终,集中体现宪法的基本精神,统率宪法的基本内容,对宪法的制定、修改、实施、遵守等环节起指导作用的基本准则。(√) 选择一项: 对 错 4.宪法的指导思想是宪法制定或者修改时确定宪法的发展方向和基本原则的理论基础,是宪法的核心和灵魂。() 选择一项: 对 错 5.公民所享有的为宪法确认并保障的各项权利,叫做宪法权利,也称为公民基本权利。() 选择一项:

对 错 6.1982年宪法作了五次修改和补充,形成了五十二条修正案。但宪法条文仍然是原来的138条。() 选择一项: 对 错 7.国家工作人员就职时应当依照法律规定公开进行宪法宣誓。() 选择一项: 对 错 8. 宪法宣誓仪式可以采取单独宣誓或集体宣誓的形式。() 选择一项: 对 错 9. 新中国成立后,1954 年宪法首次专章规定了“国旗、国徽、首都”。() 选择一项: 对 错 10.为落实宪法规定,全国人大先后于1990年、1991年和2017年颁布《国旗法》、《国徽法》和《国歌法》三部单行法。()

选择一项: 对 错 11. 特别行政区的制度和政策均以基本法的规定为依据。() 选择一项: 对 错 12. 特别行政区依法享有行政管理权、立法权、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 选择一项: 对 错 13.基层政权为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提供指导、支持和帮助,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协助基层政权开展工作。() 选择一项: 对 错 14.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包括城市和农村按居民居住地区设立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 选择一项: 对 错

第17章课后题答案

第17章 光的衍射答案 17-2. 衍射的本质是什么?衍射和干涉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答:光波的衍射现象是光波在传播过程中经过障碍物边缘或孔隙时发生的展衍现象,其实质是由被障碍物或孔隙的边缘限制的波振面上各点发出的子波相互叠加而产生。而干涉则是由同频率、同方向、相位差恒定的两束光波的叠加而成。 17-7. 光栅衍射和单缝衍射有何区别?为何光栅衍射的明条纹特别明亮而暗区很宽? 答:光栅衍射是多光束干涉和单缝衍射的总效果。其明条纹主要取决于多光束干涉,光强与狭缝数成正比,所以明纹很亮;又因为相邻明条纹间有个暗条纹,而且一般较宽,所以实际上在两条明条纹之间形成一片黑暗背景。 17-8. 试指出当衍射光栅常数为下述三种情况时,哪些级次的衍射明条纹缺级?(1)a+b=2a; (2)a+b=3a; (3)a+b=4a. 答:当(1)a+b=2a 时,±2,±4,±6…2k…(k=±1,±2,…)级缺级; 当(2)a+b=3a 时,±3,±6,±9…3k…(k=±1,±2,…)级缺级; 当(3)a+b=4a 时,±4,±8,±12…4k…(k=±1,±2,…)级缺级。 17-9. 一单色平行光垂直照射一单缝,若其第三级明条纹位置正好与600nm 的单色平行光的第二级明条纹位置相重合,求前一种单色光的波长。 解:单缝衍射的公式为: 2)12(sin λ θ+=k a 当nm 600=λ时,k=2, ' λλ=时,k=3, 当其第三级明条纹位置正好与600nm 的单色平行光的第二级明条纹位置相重合时,θ相同,所以有: 2 )132(2600)122(sin ' λθ+?=+?=a 由上式可以解得 nm 6.428'=λ 17-10. 单缝宽0.10mm ,透镜焦距为50cm ,用5000=λ埃的绿光垂直照射单缝,求:(1)位于透镜焦平面处的屏幕上中央明条纹的宽度和半角宽度各为多少? (2)若把此装置浸入水中(),中央明条纹的半角宽度又为多少? 解:中央明纹的宽度为f na x λ 2=?,半角宽度为na λ θ1sin -= (1)在空气中,1=n ,所以有 3310100.55.01010.010500022---?=????==?f na x λ m 3310 1 1100.51010.0105000sin sin -----?=??==na λθrad

现电--第八章习题答案(新版教材)

第八章习题答案 8.1 一个12位加权电阻型DAC ,若希望输出误差不超过由LSB 引起的输出变化的一半,问: (1) 如果只有MSB 位的电阻有误差,则允许ΔR 的变化范围是多少? (2) 如果只有LSB 位的电阻有误差,则允许ΔR 的变化范围是多少? 解:加权电阻型DAC 不同权值电阻i R 产生的相应电流为i 1 REF i n V I 22R +=,则12位DAC 的1LSB 对应的电流为REF REF 1LSB n 111V V I 2R 2R -= =。 (1) 若只有MSB 位的电阻有误差,则 REF REF REF 12 V V V R R R 2R ?-≤+ 则R ?的容许变化范围为:121211R ~R 22 - + (2) 若只有LSB 位的电阻有误差, REF REF REF 111112V V V 2R 2(R R )2R ?-≤ + 则R ?的容许变化范围为:1 R ~R 3 - 8.2 题图8.2为一权电阻网络和梯形网络相结合的DAC 。试证明该电路为八位二进制码DAC 。 8V o 题图8.2 证明:由图可知,S 4~S 7中任一闭合(接右边)时,对电流I ∑的贡献为:REF i 7i V I (i 4,5,6,7)2R -= =; S 0~S 3中任一闭合时的情况较S 4~S 7闭合复杂。当S 0闭合时,电路如下图: 8V o 8V o

可求得R EF REF 04R V V 7I 84128R 8R R 8R R 157=?=++;同理R EF REF 18R V V 13I 8864R 8R R 4R R 1513 =?=++, 于是有结论:3 7 7i REF REF REF i i i 7i 7i 7i 0i 4i 0V V V I D D 2D 2R 2 R 2R ∑--====+=∑∑∑。可得输出电压: 7 i REF F o F i 7i 0 V R V I R 2D (V )2R ∑==-=-? ∑。从结果可见该电路为8位二进制DAC 。 8.3 在题图8.3所示的倒T 形电阻网络DAC 中,设V REF =5V ,R F =R =10k Ω,求对应于输入4位二进制数码为0101、0110、1101时的输出电压V o 。 V o LSB 题图8.3 解:根据倒T 形电阻网络DAC 输出电压表达式REF o n V V D 2=-,对应4位二进制数0101的输出电压为:V o =-25/16 ≈ -1.563V ,同理可得0110和1101的输出电压分别为:-1.875V 、-4.063V 。 8.4 一个满度输出为10V 的12位DAC ,其积分非线性误差为±0.5LSB ,零点温度系数为 6210/C -±??,增益温度系数为62010/C -±??,设该转换器已在25℃时进行了零点和增益校准。问 (1) DAC 分辨率是多少? (2) 当工作温度为0~100℃时,可能出现的最大误差为多大? 解:(1) 分辨率为:12位;0.0244%FSR ;624410(244ppm )-?;2.44mV 。 (2) 温度引起的最大误差:66(10025)(202)10165010---?+?=?,也即16.5mV 。加上积分非线性误差引起的误差1.22mV ,则最大误差为17.72mV ,也即约7.26LSB 。 或:最大误差为 66 6 1650100.5244107.26LSB 24410 ---?+??≈? 8.5 若ADC(包含采样/保持电路)输入模拟电压信号的最高变化频率是10kHz ,试说明取样频率的下限是多少?完成一次A/D 转换所用时间的上限是多少? 解:根据采样定理,取样频率的下限为:max 2f 20KHz =;转换时间上限为 3 1 50s 2010μ=?。 8.6 用逐次比较ADC ,若n=10,已知时钟频率为1MHz ,完成一次转换所需要的时间是多少? 若完成一次转换时间小于100μs ,问时钟频率应为多大? 解:逐次比较型ADC 的转换时间为n+1个时钟周期,故所需时间为11us 。若完成一次转换时间小于100μs ,时钟频率应大于:1/(100÷11)=110KHz 。

第八章课后习题

第八章课后习题 8-1 空气以s m c f /180=的速度在风洞中流动,用水银温度计测量空气的温度,温度计的读数为70℃。假设空气在温度计周围得到完全滞止,求空气的实际温度(即所谓热力学温度)。 解: 2* 1 2f p c T T c =+ 8-2 进入出口截面面积2210cm A =的渐缩喷管的空气初态参数为 C t Pa p ?=?=27,102161,初速度很小,可以忽虑不计。求空气经喷管射 出时的速度、流量以及出口截面处空气的状态参数22,t v ,设喷管背压力分别为、1MPa 。空气的比热容4.1),/(005.1=?=k K kg KJ C p 。 解: 当背压 时, 】

当背压时, 8-3 燃气经过燃气轮机中渐缩喷管形的通道绝热膨胀。燃气的初参数为C t MPa p ?==750,7.011,燃起在通道出口截面上的压力MPa p 5.02=,经过通道的流量s kg q m /6.0=。若通道进口流速及通道中的摩擦损失可以忽虑不计,求燃气外射速度及通道出口截面面积。燃气的比热容按变值计算,设燃气的热力性质近似地和空气相同,其热焓可查附表8。 解:查附表 查附表 】 8-4 一玩具火箭内充满空气,其参数为C t MPa p ?==3.43,8.1311,空气

经一缩放喷管排向大气产生推力。已知喷管喉部截面面积为12 mm,出口截面压力与喉部压力之比为1:10,试求启动初始火箭的净推力。 。 p1.0 MPa 解: 8-5 内燃机排出的废气的压力为,温度为550℃,流速为100m/s。若将之引入渐缩喷管,试确定当背压力为时废气通过喷灌出口截面时的流速,并分析若忽略进口流速时引起的误差。

第八章测试题

填空题 1、无筋矩形截面混凝土构件在扭矩作用下的破坏,首先在其( )中点最薄弱处产生一条斜裂缝,然后向两边延伸,形成( )开裂、( )受压的一个空间扭曲的斜裂缝,其破坏性质属于( )。 2、通过对钢筋混凝土受扭构件扭曲截面承载力的分析可知,抗扭纵筋一般应沿截面周边( )布置。 3、剪扭相关性体现了由于扭矩的存在,截面的抗剪承载力( );由于剪力的存在,截面的抗扭承载力( )。 4、钢筋混凝土受扭构件根据所配箍筋和纵筋数量的多少,构件的破坏有四种类型,即( )、( )、( )、( )。其中当( )和( )时,钢筋强度能充分或基本充分利用,破坏具有较好的塑性性质。 判断题 1、钢筋混凝土构件在弯矩、剪力和扭矩共同作用下的承载力计算时,其所需要的箍筋由受弯构件斜截面承载力计算所得的箍筋与纯剪构件承载力计算所得箍筋叠加,且两种公式中均不考虑剪扭的相互影响。( ) 2、《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对于剪扭构件承载力计算采用的计算模式是混凝土和钢筋均考虑相关关系。( ) 3、在钢筋混凝土受扭构件设计时,《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要求,受扭纵筋和箍筋的配筋强度比应不受限制( ) 4、弯剪扭构件当扭矩较大、弯矩与剪力较小时,发生扭型破坏。( ) 选 择 题 1、均布荷载作用下,弯剪扭复合受力构件当满足( )时,可忽略剪力的影响。 A 、0.175t t T f W ≤; B 、0.35t t T f W ≤; C 、00.35t V f bh ≤ 2、钢筋混凝土纯扭构件,受扭纵筋和箍筋的配筋强度比为0.6 1.7ζ≤≤,当构件破坏时,[ ]。 A 、纵筋和箍筋都能达到屈服强度; B 、仅纵筋达到屈服强度; C 、仅箍筋达到屈服强度; D 、纵筋和箍筋都不能达到屈服强度。 3、《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对于剪扭构件所采用的计算模式是[ ]。 A 、混凝土承载力及钢筋承载力均考虑相关关系;

新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七章课后习题答案

第十七章第一节《电流与电压和电阻的关系》 在探究电阻一定时电流与电压关系的实验中,小明得到的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 (1)为分析电流与电压的定量关系,请你在图17.1-2 的方格中建立有关坐标轴并制定其标度,把表中的数据 在坐标系中描点。 (2)小英说,从图中可以看出,这些数据中有一组是 明显错误的,跟其他数据的规律完全不同,可能是读取 这组数据时粗心所引起的,分析时需要把它剔除掉。这 是哪组数据? 2. 在电阻一定时探究电流与电压关系的实验中,小凯把 定值电阻、电流表、电压表、滑动变阻器、开关和电源 连接成了图17.1-3 所示的电路,正准备闭合开关时,旁 边的小兰急忙拦住他,说接线错了。 请你检查一下电路,错在哪里?小兰发现只要改接一根导线就可以,请把接错的那一根导线找出来,打上“×”,再画线把它改到正确的位置上。 第一节《电流与电压和电阻的关系》课后习题答案 1.(1)图略 (2)“1.2V 0.40A”这组数据跟其他数据的规律完全不同,需要剔除。 2.如图所示 ×

第十七章第二节《欧姆定律》 1. 一个电熨斗的电阻是80 Ω,接在220 V 的电压上,流过它的电流是多少? 2. 一个定值电阻的阻值是10 Ω,使用时流过的电流是200 mA ,加在这个定值电 阻两端的电压是多大? 3. 某小灯泡工作时两端的电压是2.5 V ,用电流表测得此时的电流是300 mA ,此 灯泡工作时的电阻是多少? 4. 某同学认为:“由I = U/R 变形可得R = U/I 。这就表明,导体的电阻R 跟它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电流成反比。”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 第二节《欧姆定律》课后习题答案 1. 2.75A 2. 2V 3. 8.3Ω 解析:1.根据公式I=R U 2.根据公式U=IR 3.根据公式R = U/I 4.这种说法不对,因为导体的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它只与导体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有关,还受温度影响,而与导体两端的电压及通过导体的电流大小无关,公式R = U/I 只是一个电阻的计算式,通过此公式可以求出导体的电阻,但不能决定导体电阻的大小,当导体不接入电路时,其阻值不会改变。 第十七章第三节《电阻的测量》 1. 一个小灯泡上标着“ 2.2 V 0.25 A ”,表明这个小灯泡工作时的电 阻是8.8 Ω。图17.3-2 是一位同学为检 验小灯泡的标称电阻是否准确而连接的 实验线路。他的连接有三个错误。请你 指出这三个错误分别错在哪里。应怎样 改成正确的连接? 2. 已知流过一只电阻为242 Ω 的灯泡的电流是0.91 A 。如果在灯泡两端再并联一个电阻为165 Ω 的电烙铁,并联电路的总电流变为多大? 3. 图17.3-3 是用伏安法测量某未知电阻的电路图。 (1)根据电路图将图17.3-4 所示的实物图连接起来; (2)读出图17.3-5 所示电流表和电压表的示数; (3)算出被测电阻本次的测量值。

第八章 练习题

第八章绩效测量与信息管理 一、选择题 1、【2011年7月】14.“需要时数据和信息容易访问或获得”属于数据和信息特征中的( ) A.及时性 B.完整性 C.可用性 D.可靠性 2、【2011年4月】15.一旦明确了测量系统运行的前提条件,便可计埘测量活动, 这一步骤的输出结果是() A.测量对象 B.测量方法 C.测量时间 D.测量规程 3、【2010年7月】16.确保在数据和信息处理过程中没有危险,这是指数据和信息的( ) A.可靠性 B.安全性 C.保密性 D.准确性 4、【2010年7月】17.以下测量组织绩效的指标中,属于财务和市场方面的指标是( ) A.顾客抱怨 B.交货期 C.减少废气 D.业务增长 5、【2010年4月】23.以下测量组织绩效的指标中,属于监管和社会责任方面的指标是( ) A.顾客满意B.投资回收C.公司治理结构的有效性D.产品与服务质量 6、【2009年7月】16.在绩效测量指标中,缺陷率、可靠性、反应速度、技术支持等属于( ) A.以顾客为中心指标B.财务和市场指标 C.供应商和合作伙伴指标D.监管和社会责任指标 7、【2009年4月】14.日常运营绩效信息如产量、生产周期、生产率等,属于 绩效测量指标的() A.执行层面 B.过程层面 C.组织层面 D.计划层面 8、【2008年7月】30.以下测量组织绩效的指标中,属于组织有效性的测量指 标有( ) A.运营利润B.生产的灵活性 C.产品与服务质量D.周期时间E.投入市场时间

9、【2008年4月】14.信息管理好的组织,其数据和信息都很容易访问或获得, 这表明数据和信息具有( ) A.及时性B.可用性C.完整性D.准确性 10、【2008年4月】29.绩效测量的步骤包括() A.明确前提条件B.计划测量活动C.对新的测量指标进行试 验 D.收集数据E.分析、综合、阐明结果并展示结果与建议 11、【2007年7月】14.正确决策的基础是() A.测量 B.计划 C.控制D.评价 12、【2007年7月】30.测量规程的主要构成包括() A.测量什么数据B.在何处进行测量 C.测量时间、方法、频次D.数据的储存和访问 E.实施人员 二、名词解析和简单题 【2010年4月】 33.信息管理 【2008年7月】37.绩效考核的主要功能表现在哪些方面? 【2007年7月】34.测量

第八章课后习题

第八章习题 1. 计算机的数据传送有两种方式,即方式和方式,其中具有成本低特点的是数据传送。 2. 异步串行数据通信的帧格式由位、位、位和位组成。 3. 异步串行数据通信有、和共3种数据通路形式。 4. 串行接口电路的主要功能是化和化,把帧中格式信息滤除而保留数据位的操作是化。 5. 专用寄存器“串行数据缓冲寄存器”,实际上是寄存器和 寄存器的总称。 6. MCS-51的串行口在工作方式0下,是把串行口作为同步移位寄存器来使用。这样,在串入并出移位寄存器的配合下,就可以把串行口作为使用,在并入串出移位寄存器的配合下,就可以把串行口作为使用。 7. 在串行通信中,收发双方对波特率的设定应该是的。 8. 使用定时器/计数器设置串行通信的波特率时,应把定时器/计数器1定为工作方式,即方式。 (三)选择题 1.调制解调器(MODEM)的功能是 (A)数字信号与模拟信号的转换 (B)电平信号与频率信号的转换 (C)串行数据与并行数据的转换 (D)基带传送方式与频带传送方式的转换 2.串行通信的传送速率单位是波特,而波特的单位是 (A)字符/秒(B)位/秒(C)帧/秒(D)帧/分 3.80C51有一个全双工的串行口,下列功能中该串行口不能完成的是 (A)网络通信(B)异步串行通信 (C)作为同步移位寄存器(D)位地址寄存器 4. 帧格式为1个起始位、8个数据位和1个停止位的异步串行通信方式是 (A)方式0 (B)方式1 (C)方式2 (D)方式3 5. 通过串行口发送或接收数据时,在程序中应使用 (A)MOV指令(B)MOVX指令(C)MOVC指令(D)SW AP指令 6. 以下所列特点中,不属于串行工作方式2的是 (A)11位帧格式(B)有第9数据位 (C)使用一种固定的波特率(D)使用两种固定的波特率 7. 以下有关第9数据位的说明中,错误的是 (A)第9数据位的功能可由用户定义 (B)发送数据的第9数据位内容在SCON寄存器的TB8位中预先准备好 (C)帧发送时使用指令把TB8位的状态送入发送SBUF中 (D)接收到的第9数据位送SCON寄存器的RB8中保存 8. 串行工作方式1的波特率是 (A)固定的,为时钟频率的1/12 (B)固定的,为时钟频率的1/32 (C)固定的,为时钟频率的1/64 (D)可变的,通过定时器/计数器l的溢出率设定

第8章英语题库

一、单选题 1. The Smith's family, which____B________rather a large one,____________very fond of their old house. A、were ... were B、was ... were C、were ... was D、was ... was 1. — The trousers ___D_________you well, madam. — But the color ____________me. A、fit ... don't suit B、fits ... doesn't suit C、fits ... don't suit D、fit ... doesn't suit 2. The conductor and composer _____B_______by a crowd of people. A、are greeted B、is greeted C、greets D、have been greeted 4. Either John or his friends ____A_______to blame for the bad results. A、are B、is C、was D、has been

3. E-mail, as well as telephones,_____A______an important part in daily communication. A、is playing B、have played C、are playing D、play 4. War and peace_____A_______a constant theme in the history of the world. A、is B、are C、have been D、has been 5. Large quantities of water______B______cooling purposes. A、are needed for B、is needed to C、are need to D、is need for 6. Either of these young ladies_____C_______perfectly qualified to teach Greek, Latin and French. A、were B、are C、is D、have been 7. Mathematics as well as other subjects_____B_______a science.

第八章方阵问题经典例题和 练习题

第八章 方阵问题 1、知识要点及基本方法 方阵问题应用题就是把人或物按照一定的条件排成正方形,再根据已知条件求出人或物的数量的应用题。特点是:方阵每边的实物数量相等,同边上相邻两层的实物数量相差2,相邻两层的实物数量相差8。 数量关系: (1)方阵每边人数和四周人数的关系: (每边人数-1)×4=四周人数 四周人数÷4+1=每边人数 (2)方阵总人数的计算方法: 实心方阵:每边人数×每边人数=总人数 空心方阵:外边人数×外边人数-内边人数×内边人数=总人数 若将空心方阵分成4个相等的矩形计算,则: (外边人数-层数)×层数×4=总人数 二、例题精讲 例1 四年级同学参加广播操比赛,要排列成每行8人,共8行方阵。排列这个方阵共需要多少名同学? 解题分析这是一道实心方阵问题,求这个方阵里有多少名同学,就是求实心方阵中布点的总数。排列成每行8人点,共8行,就是有8个8点。 求方阵里有多少名同学,就是求8个8人是多少人? 解:8×8=64(人) 答:排列这个方阵,共需要64名同学。 例2 有一堆棋子,刚好可以排成每边6只的正方形。问棋子的总数是多少?最外层有多少只棋子? 解题分析依题意可以知道:每边6只棋子的正方形,就是棋子每6只1排,一共有6排的实心方阵。根据方阵问题应用题的解题规律,求实心 方阵总数的数量关系,总人数=每边人数×每边人数,从而可以求出棋 子的总数是多少只。而最外层棋子数则等于每边棋子数减去1乘以行数

4,即(6-1)×4只。 解:(1)棋子的总数是多少? 6×6=36(只) (2)最外层有多少只棋子? (6-1)×4=20(只) 答:棋子的总数是36只,最外层有20只棋子。 例3 一堆棋子排成一个实心方阵,共有8行8列,如果去掉一行一列,要去掉多少只棋子?还剩下多少只棋子? 解题分析 排成方阵的棋子,无论排在任何地方,都既是其中一排的棋子,也是其中一行的棋子,所以,无论去掉哪一行和哪一列,总会有一只棋子被重复去掉1次,因此,要求出去掉一行一列去掉多少只棋子,就是要求出比原来方阵中2行的棋子数少1只。另外,要求出剩下多少只棋子,就要先求出棋子的总数,然后减去去掉的棋子数,就是剩下的棋子数。 解:(1)去掉多少只棋子? 8×2-1=15(只) (2)还剩多少只棋子? 8×8-15=49(只) 答:要去掉15只棋子,还剩下49只棋子。 例4 育英小学四年级的同学排成一个实心方阵队列,还剩下5人,如果横竖各增加一排,排成一个稍大的实心方阵,则缺少26人。育英小学四年级有多少人? 解题分析 排成一个实心方阵队列,还剩下5人,说明是多出5人,如果横竖各增加一排后,缺少26人,说明横竖各增加一排所需要的人数是5人与26人的和,那么(5+26)人相当原来方阵中两排的人数多1人,从(5+26)人中减去角上的1人,再除以2,就可求出原来方阵中一排的人数。因此,可求出原来方阵中的人数,然后加上剩下的5人,就可求出四年级的总人数是多少人。 解:(1)原来方阵中每排有多少人? (5+26-1)÷2=15(人) (2)四年级共有多少人? 15×15+5=230(人) 答:育英小学四年级有230人。 例5 同学们排成一个三层的空心方阵。已知最内层每边有6人,这个方阵共有多少人?

C语言课后习题答案第八章

作业八:函数程序设计答案 (一)选择题(30分) 1.以下正确的函数定义形式是A__。 A)double fun(int x,int y) B)double fun(int x;int y) C)double fun(int x,int y); D)double fun(int x,y); 2.以下正确的函数形式是D__。 A)double fun(int x,int y) { z=x+y; return z; } B)fun(int x,y) { int z; return z; } C)fun(x,y) { int x,y; double z; z=x+y; return z; } D)double fun(int x,int y) { double z; z=x+y; return z; }(重要) 3.以下正确的说法是A__。 在C语言中A)实参和与其对应的形参各占用独立的存储单元 B)实参和与其对应的形参共占用一个存储单元 C)只有当实参和与其对应的形参同名时才共占用存储单元 D)形参是虚拟的,不占用存储单元 4.若调用一个函数,且此函数中没有return语句,则正确的说法是D__。 该函数A)没有返回值 B)返回若干个系统默认值 C)能返回一个用户所希望的函数值 D)返回一个不确定的值(重要) 5.以下不正确的说法是B__。 C语言规定A)实参可以是常量、变量或表达式 B)形参可以是常量、变量或表达式 C)实参可以为任意类型 D)形参应与其对应的实参类型一致 6.C语言规定,简单变量做实参时,它和对应形参之间的数据传递方式是B__。 A)地址传递 B)单向值传递 C)由实参传给形参,再由形参传回给实参 D)由用户指定传递方式 7.以下程序有语法性错误,有关错误原因的正确说法是C__。 main() { int G=5,k; void Prt_char(); ……

第八章试题

书据结构课程(本科)第八章试 题 一、单项选择题 1.在无向图中定义顶点的度为与它相关联的()的数目。 A. 顶点 B. 边 C. 权 D. 权值 2.在无向图中定义顶点v i与v j之间的路径为从v i到达v j的一个()。 A. 顶点序列 B. 边序列 C. 权值总和 D. 边的条数 3.图的简单路径是指()不重复的路径。 A. 权值 B. 顶点 C. 边 D. 边与顶点均 4.设无向图的顶点个数为n,则该图最多有()条边。 A. n-1 B. n(n-1)/2 C. n(n+1)/2 D. n(n-1) 5.n个顶点的连通图至少有()条边。 A. n-1 B. n C. n+1 D. 0 6.在一个无向图中,所有顶点的度数之和等于所有边数的( ) 倍。 A. 3 B. 2 C. 1 D. 1/2 7.若采用邻接矩阵法存储一个n个顶点的无向图,则该邻接矩阵是一个( )。 A. 上三角矩阵 B. 稀疏矩阵 C. 对角矩阵 D. 对称矩阵 8.图的深度优先搜索类似于树的()次序遍历。 A. 先根 B. 中根 C. 后根 D. 层次 9.图的广度优先搜索类似于树的()次序遍历。 A. 先根 B. 中根 C. 后根 D. 层次 10.在用Kruskal算法求解带权连通图的最小(代价)生成树时,通常采用一个()辅助结构,判 断一条边的两个端点是否在同一个连通分量上。 A. 位向量 B. 堆 C. 并查集 D. 生成树顶点集合 11.在用Kruskal算法求解带权连通图的最小(代价)生成树时,选择权值最小的边的原则是该边不能在 图中构成()。 A. 重边 B. 有向环 C. 回路 D. 权值重复的边

8 第八章习题及答案

8.3 Given five memory partitions of 100 KB, 500 KB, 200 KB, 300 KB, and 600 KB (in order), how would each of the first-fit, best-fit, and worst-fit algorithms place processes of 212 KB, 417 KB, 112 KB, and 426 KB (in order)?Which algorithm makes the most efficient use of memory? Answer: a. First-fit: 1.212K is put in 500K partition 2.417K is put in 600K partition 3.112K is put in 288K partition (new partition 288K = 500K - 212K) 4.426K must wait b. Best-fit: 1.212K is put in 300K partition 2.417K is put in 500K partition 3.112K is put in 200K partition 4.426K is put in 600K partition c. Worst-fit: 1.212K is put in 600K partition 2.417K is put in 500K partition 3.112K is put in 388K partition 4.426K must wait In this example, Best-fit turns out to be the best. 8.5 Compare the main memory organization schemes of contiguous-memory allocation, pure segmentation, and pure paging with respect to the following issues: a. external fragmentation b. internal fragmentation c. ability to share code across processes Answer: c ontiguous memory allocation scheme suffers from external fragmentation as address spaces are allocated contiguously and holes develop as old processes dies and new processes are initiated. It also does not allow processes to share code, since a process’s virtual memory segment is not broken into non-contiguous fine grained segments. Pure segmentation also suffers from external fragmentation as a segment of a process is laid out contiguously in physical memory and fragmentation would occur as segments of dead processes are replaced by segments of new processes. Segmentation, however, enables processes to share code; for instance, two different processes could share a code segment but have distinct data segments. Pure paging does not suffer from external fragmentation, but instead suffers from internal fragmentation. Processes are allocated in page granularity and if a page is not completely utilized, it results in internal fragmentation and a corresponding wastage of space. Paging also enables processes to share code at the granularity of pages. 8.9 Consider a paging system with the page table stored in memory. a. If a memory reference takes 200 nanoseconds, how long does a paged memory reference take? b. If we add associative registers, and 75 percent of all page-table references are found in the associative registers, what is the effective memory reference time? (Assume that finding a page-table entry in the associative registers takes zero time, if the entry is there.) Answer: a. 400 nanoseconds; 200 nanoseconds to access the page table and 200 nanoseconds to access the word in memory. b. Effective access time = 0.75 ×(200 nanoseconds) + 0.25 ×(400 nanoseconds) = 250 nanoseconds.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