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商史料整理

合集下载

殷商史料汇编

殷商史料汇编

殷商史料整理之一:政治篇一、奴隶制度3000年前的殷商,奴隶制度依然占据着统治地位。

以商王为首的各级奴隶主占有着不同数量的土地,残酷的剥削和压迫着奴隶,奴隶们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

这种奴隶主对奴隶的惨无人道,都集中体现在人殉制度和人祭制度上。

人殉制度是指以使用大量的奴隶作为奴隶主死后陪葬的制度。

从目前所发现的商朝墓葬看,每一个大、中型墓(这些都断定为奴隶主之墓)中,都有数量不等的殉人,少则几人,多则数百人。

人祭或人牲制度是指使用奴隶作为“牺牲”来祭祀的制度。

甲骨文中关于人祭的记载,记有人数的有1992条,共用13050人,没记人数的1445条,估计也有上万。

甲骨文中还记载有各种人祭的方式,如“焦妾”,就是用熊熊烈火活活烧死女奴以求雨;“沉妾”,就是把女奴投于水中以祭神;“伐羌”,就是杀死羌奴以祭祖。

另外,奴隶主在宫殿、居室奠基之时,也会在其四周埋上若干奴隶和牛、羊、狗等,以保佑宫殿的坚固和居室的吉利。

面对残酷的压榨和剥削,奴隶们以怠工和逃亡等方式来反抗奴隶主的残暴统治,殷商的统治者因此设立了监狱,并制定了包括砍头、剖腹、割鼻、活埋、刖足和剁成肉酱等各种酷刑来进行镇压。

其中,刖足是商朝最流行的刑罚之一,是用铜锯从脚踝骨处锯断下肢,以示警示和惩罚。

殷商时期的奴隶种类较多,主要包括农业奴隶、家内奴隶和手工业奴隶。

其中,农业奴隶占了奴隶的大多数,称为“众人”。

甲骨文中的众字,上边一个太阳,下边三个人,就像许多奴隶在烈日下劳动,指的就是商朝的农业奴隶。

当奴隶们在烈日下劳动的时候,都有甲骨文中称作“小臣”的奴隶主在旁监督。

除了农业劳动外,奴隶们还要承担各种劳役和军役。

其次是家内奴隶。

家内奴隶称为“臣”,女性则称为“妾”或“仆”。

在众多的奴隶中,极少数的奴隶可能摆脱奴隶的悲惨命运。

比如伊尹原来为家内奴隶,后得到成汤的信任;傅说原是罪徒,后得到武丁的赏识。

最后,他们都荣升为最高统治阶级的一员。

奴隶之外,拥有人身自由的平民被称为“小人”。

殷商文化简介

殷商文化简介

殷商文化简介
殷商,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朝代。

商王朝的开创者盘庚,是一个具有雄才大略、励精图治的君主,他对当时的社会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

他任用贤能、提倡节俭,整顿朝纲、减轻赋税,使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国力不断增强。

盘庚迁殷后,使殷都的经济和人口得到了较快发展,国势也日渐强盛起来。

盘庚死后,其子武丁继位。

武丁是一位雄才大略、励精图治的君主。

他在位期间,继承和发展了他祖父和父亲两代人的改革成果。

商朝国力不断增强,政治、经济、军事、文化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和进步。

商代甲骨文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文字资料之一,它对于研究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和文字发展提供了珍贵的材料。

商代甲骨文的发现与研究是我国历史上一件具有重要意义的大事。

商代甲骨文也是研究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字发展很有价值的资料。

它不仅对商代历史有重要研究价值,而且对中国古代文学史、文字学、音韵学、古文字学、红学等都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殷商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 1 —1 —。

关于商朝历史简介

关于商朝历史简介

关于商朝历史简介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朝代,是中国第一个有直接的同时期的文字记载的王朝。

今天小编整理了商超相关资料,大家一起来看看吧!商朝历史(约公元前1600年—约公元前1046年)从商汤建国致商纣自焚,商朝历史一共经历近600年的历史。

大约在公元前1766年,商汤正式兴兵伐夏。

商汤联合各方国的军队,采取战略大迂回,绕道到夏都以西,出其不意,攻其无备,突袭夏都。

夏桀仓促应战,西出拒汤,同商汤军队在鸣条(河南洛阳附近)一带展开战略决战。

在决战中,商汤军队奋勇作战,一举击败了夏桀的主力部队,夏桀败退归依于属国三朡(山东定陶东一带)。

商汤发扬速战速决、连续作战的作风,乘胜追击,攻灭了三朡。

夏桀穷途末路,率少数残部仓皇逃奔南巢(安徽寿县南)后被商军追上俘获,放逐在这里,不久病死于此地。

夏王朝宣告灭亡。

一个新的强盛的统治王朝,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奴隶制王朝——商朝建立了起来。

从公元前1600年至前1046年,商朝经历了三个大的阶段。

第一阶段是“先商”;第二阶段是“早商”;第三阶段是“晚商”,前后相传17世31王,延续600年。

末代君王商纣王于牧野之战被周武王击败后自焚而亡。

商族的历史与夏同样久远,传说简狄吃了玄鸟的卵而生了商的祖先契。

从契到汤共传了十四代,恰好与夏相始终。

商经过五百年而强大,最后经鸣条之战灭掉了夏。

商汤之后,由太甲到太龙,是商朝巩固和发展时期。

汤的孙子太甲在位时还发生过伊尹放太甲的故事,此后商的统治很稳固。

[1] 盘庚在位时曾几次迁都,最后定都在殷,所以商朝也叫做殷朝,迁都促进了经济与文化的发展。

[1]商朝基本上是王位世袭制,从兄终弟及、父死子继到商后期确立了嫡长子继承制,这也是后来周朝宗法制的重要基础。

同时,商的占卜也很出名,现存的甲骨文便是占卜的记录。

商王的统治仅仅限于狭小的中央地带,四周及边缘地区是王室诸子及各族的领地,中央集权还没有形成。

商朝的矛盾在中期后加剧,王权的争夺尤为激烈,同时还有奴隶的反抗斗争。

中国历史文化概论04、殷商

中国历史文化概论04、殷商

——玛雅文字与汉字外貌不同但实质如出一辙 (表意与表音结合,字形呈方框状)。
——玛雅人与中国人一样具有高超的玉雕技术, 并都把玉与生命联系在一起,如在葬礼上给死 者戴上涂着朱砂的玉面罩。
(金缕玉衣、银缕玉衣)
上一页 下一页27
殷商文化“幼稚”性格的体现
——玛雅历法以20天为一月, 18个月零5天为一年,酷似 彝族历法。
2、牧业“发达”表现
——祭祀、殉葬杀牲甚多。
3、商业“发达”表现
——发明马车(相土)、牛 车(王亥)等交通工具。
——使用世界上最早的金属 货币——铜贝。
——“商人”之称来自“商 族人”之名。
上一页 下一页34
殷商道路遗迹
上一页 下一页35
殷商文化“幼稚”性格的体现
4、青铜冶铸技术达到颠峰 杰出代表:司(后)母戊鼎——高133厘米,
上一页 下一页32
殷商文化“幼稚”性格的体现
(二)农牧商青铜冶铸全面发展 1、农业“发达”表现 (1)水利事业初步发展 契——曾助禹治水,因功而被任为司徒。 冥——因治水而死。(契六世孙) (2)历代商君都以天干为名 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

上一页 下一页33
殷商文化“幼稚”性格的体现
(29)文丁 (28)武乙(27)庚丁 (30)帝乙(31)帝辛(纣)
上一页 下一页24
殷商文化“幼稚”性格的体现
三、东渡大洋,走出中国(?) (一)“殷人东渡”的迹象 1、殷人与海外关系密切 文献记载——“相土烈烈,海外
有截” (《诗经·商颂·长发》) 考古发现——占卜用龟甲不少是
来自深海的大海龟甲。
上一页 下一页19
第三节 殷商文化“幼稚”性格的体

殷商持续时间及都城变迁考证

殷商持续时间及都城变迁考证

殷商持续时间及都城变迁考证本文根据对历史资料的分析、对比,确定商朝的延续时间、都城的变化。

一、商王朝的持续时间要确定商王朝的持续时间,首先要确定的是商朝的历代君主及其在位时间,《竹书纪年》的古本和今本对商代君主的记载,在称号和顺序上是一致的,在位时间上略有不同。

今本《竹书纪年》是在宋朝出现的,古本《竹书纪年》是后人根据史料中引用的纪年的材料进行收集而成的,二者虽稍有差异,不能以真伪而论。

相比较而言,通过干支纪年和公元纪年的推算,古本纪年在和干支推算是相吻合的,而今本纪年和干支的推算有多处不吻合,因此,古本纪年虽为残编汇集,应该更接近《竹书纪年》的原貌。

按照纪年的记载,商朝从商汤到帝辛一共30位君主,按照甲骨文商人周祭中的商王世系,商朝有29位君主。

我们把商朝的君主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居于亳的时期,这一时期,纪年记载有9为君主,周祭记载有8位君主,纪年比周祭多出了仲壬和沃丁,周祭比纪年多了大丁,总的来说周祭比纪年少了一位。

第二阶段是九世之乱时期,也就是从仲丁到阳甲时期,两者的记录是一致的,只是名字稍有差异,分别是卜壬和外壬、戋甲和河亶甲、羌甲和开甲,这应该是文字演变和传抄讹误所致。

第三阶段是居住证殷地,也就是河南安阳时期,这一时期,两者的记载基本吻合,差别是周祭多了个祖己,纪年多了个冯辛,总数一样,名字上的差别有文丁和文武丁,庚丁和康丁。

总的看来,纪年、史记和甲骨文对商代君主的记载总体上是一致的,只是在君主的名字和在位具体年限上有所差异。

鉴于甲骨文资料没有在位年限的记载,我们只能根据典籍资料来判断商代的延续时间了。

周祭中的商王世系大乙---大丁---大甲---卜丙---大庚---小甲---大戊---雍己---中丁---卜壬---戋甲---祖乙---祖辛---羌甲---祖丁---南庚---阳甲---盘庚---小辛---小乙---武丁---祖己---祖庚---祖甲---康丁---武乙---文武丁---帝乙---帝辛纪年中的商王世系商汤---外丙---仲壬---太甲---沃丁---小庚---小甲---雍己---大戊---中丁---外壬---河亶甲---祖乙---祖辛---开甲---祖丁---南庚---阳甲---盘庚---小辛---小乙---武丁---祖庚---祖甲---冯辛---庚丁---武乙---文丁---帝乙---帝辛据《竹书纪年》记载:汤灭夏以至于受,二十九王,用岁四百九十六年(始癸亥,终戊寅)。

商朝的历史编年与纪事记录

商朝的历史编年与纪事记录

商朝的历史编年与纪事记录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有实证记载的朝代,它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开端。

商朝的历史编年与纪事记录对于研究中国古代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商朝的历史编年与纪事记录进行探讨和总结。

商朝的历史编年主要是根据史书中的记载以及考古学的发现进行整理而成。

商朝起始于公元前约1600年,终止于公元前1046年,历时约550年左右。

商朝的第一个君主是商汤,商汤继位后,夺取了桀王的政权,成为中原地区的领导者,建立了商朝的基础。

商朝的首都位于今天的河南省商丘市一带。

商朝的历史编年可以分为早商、中商和晚商三个阶段。

早商阶段是商朝的建立阶段,此时商朝的统治范围相对较小。

中商阶段是商朝的繁荣阶段,此时商朝的疆域扩大,国力逐渐增强,社会经济也得到了发展。

晚商阶段是商朝的衰败阶段,此时商朝面临着内忧外患,内部的统治危机和外部的侵略压力导致了商朝的覆灭。

商朝的纪事记录主要体现在商朝的文献和铭文中。

商朝的文献主要是指商朝的历史记载和文化著作,如《尚书》、《商周易传》等。

这些文献记录了商朝的政治制度、社会风貌、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内容,为我们了解商朝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商朝的铭文主要是指商朝时期所铸的青铜器上的文字纪录,这些铭文记载了商朝的重要事件、祭祀仪式等,对于研究商朝的历史和文化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商朝的历史编年和纪事记录对于我们研究中国古代历史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它们提供了关于商朝社会、政治、宗教等各个方面的详细信息,帮助我们了解商朝的兴衰成败以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其次,通过对商朝历史的编年,可以帮助我们掌握历史事件的发展脉络,了解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

同时,通过对商朝纪事记录的研究,还可以探索商朝的文化特点和社会制度等方面的内容。

综上所述,商朝的历史编年与纪事记录是研究中国古代历史的重要依据。

通过对商朝的历史编年和纪事记录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商朝的历史演进和文化风貌,为我们研究和理解中国古代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支持。

皇帝档案商朝总结:历554年传17代31王,6次迁都5次复兴

皇帝档案商朝总结:历554年传17代31王,6次迁都5次复兴

皇帝档案商朝总结:历554年传17代31王,6次迁都5次复兴摘要:本文是对此前商朝帝王篇的归纳总结,此文之后,将会展开周朝帝王篇章,敬请期待。

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朝代,也是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朝代,从商汤灭夏起,到商纣王帝辛毁国截止,商朝共经历了554年,从公元前1600到前1046年,商朝分了两个时期,早商和晚商,以九世之乱结束盘庚为分界线,早商有18王,晚商有13王。

商汤商朝在历史上也称殷或殷商,因为直至盘庚迁都为殷后,商王朝才得以稳定,商朝有过6次迁都,9个都城,但是以殷为都城的时间长达273年。

商朝31位帝王中,29位属于病逝,1位是自杀火焚,1位被雷电击杀。

商朝有5位著名的帝王,分别是早商的商汤、太甲,晚商的盘庚、武丁、商纣。

商朝还有一个大的特征,就是帝王继承人制度居然以兄终弟及居多。

早商时期NO1.商汤(商太祖,前1600年—前1588年),第一代,在位13年,都城南亳。

NO2.外丙(商哀王,前1587年—前1586年),第二代,在位2年,都城南亳。

NO3.中壬(商懿王,前1585年—前1582年),第二代,在位4年,都城南亳。

NO4.太甲(商太宗,前1581年—前1550年),第三代,在位33年,都城南亳,第一次复兴。

NO5.沃丁(商昭王,前1549年—前1530年),第四代,在位19年,都城南亳。

NO6.太庚(商宣王,前1529年—前1505年),第四代,在位25年,都城南亳。

NO7.小甲(商敬王,前1504年—前1488年),第五代,在位17年,都城南亳。

NO8.雍己(商元王,前1487年—前1476年),第五代,在位12年,都城南亳。

殷商NO9.太戊(商中宗,前1475年—前1419年),第五代,在位57年,都城南亳,第二次复兴。

NO10.仲丁(商孝成王,前1418年—前1408年),第六代,在位11年,迁都于嚣,死后九世之乱开启。

NO11.外壬(商思王,前1407年—前1398年),第六代,在位10年,都城嚣。

商朝历史,商代历史

商朝历史,商代历史

商朝历史,商代历史【商朝】(前562年?—1066年?) 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个王朝,与夏、周并称为中国的“三代”,在中国历史上有着相当重要的地位。

据传说,商王的祖先是五帝的后代之⼀。

约在公元前16世纪,⼀个以鸟为图腾的⽒族——商在黄河下游崛起,其⾸领成汤深得民⼼;在⼤⾂伊尹、仲虺等⼈的⼤⼒辅佐下,开始了伐桀的战争。

先消灭了个葛、韦、顾、昆、吾等夏的盟国,翦除了夏桀的⽻翼,后⼜在有娀之墟与鸣条两次⼤败夏桀军队。

成汤回师毫⾢后,便正式即位为王,各路诸侯前来朝贺,商王朝正式建⽴。

成在位⼗⼆年⽽死,死后由外丙即位。

⾃外丙经仲壬⾄太甲⼏代执政时间都很短,商朝的⼤权实际掌握于伊尹⼿中。

太甲即位后,不遵先法,胡作⾮为,伊尹便把他放逐到桐。

及⾄悔过,伊尹⼜亲迎太甲回来继续执政,商的统治⼜呈现出清明⽓象。

太甲死后,传位于其⼦沃丁,其后历经太庚、⼩甲、雍、太戊四代,商朝统治曾⼀度衰落,直⾄太戊执政期间,商朝才再度兴盛起来,出现了继成汤之后最好的政治局⾯,故商⼈称太戊为“中宗”。

商朝中期的⼏百年间,历代统治者由于朝廷内部的分争及经济等各⽅⾯的原因,曾多次迁都:仲丁⾃毫迁于嚣;河檀甲⾃嚣迁于相;祖⼄居庇;南庚⾃庇迁奄;盘庚⾃奄迁殷。

⾃盘庚迁都到殷起,商朝的国势⼜开始上升。

武丁即位后,⼤⼒选拔⼈才,任⽤傅说、⽢盘、祖已等贤能志⼠,征服了周围的各⽅国,⼤⼤的扩充了商朝的疆域和⼈⼝,为⽣产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这段时间,商朝的政治、经济、⽂化都有了空前的发展,达到商朝后期的⿍盛时期,史称“武丁中兴”。

武丁之后的商朝,开始逐渐⾛向了衰亡。

武丁之⼦祖庚、祖甲相继即位后,在政治上没有才能,⼜荒淫⽆道,致使社会混乱,民不聊⽣。

⽽⾃祖甲之后的六个国王(廪⾟、康丁、武已、⽂丁、帝已、帝⾟)则⽐祖甲有过之⽽⽆不及。

⾄帝⾟(商纣王)时,商王朝终于⾛到了崩溃的边缘。

商纣王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暴君,宠爱美⼥妲⼰,将商容、⽐⼲、微⼦、箕⼦等贤⾂逐⼀废除贬斥,将政务完全交给费仲等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殷商史料整理之一:政治篇一、奴隶制度3000年前的殷商,奴隶制度依然占据着统治地位。

以商王为首的各级奴隶主占有着不同数量的土地,残酷的剥削和压迫着奴隶,奴隶们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

这种奴隶主对奴隶的惨无人道,都集中体现在人殉制度和人祭制度上。

人殉制度是指以使用大量的奴隶作为奴隶主死后陪葬的制度。

从目前所发现的商朝墓葬看,每一个大、中型墓(这些都断定为奴隶主之墓)中,都有数量不等的殉人,少则几人,多则数百人。

人祭或人牲制度是指使用奴隶作为“牺牲”来祭祀的制度。

甲骨文中关于人祭的记载,记有人数的有1992条,共用13050人,没记人数的1445条,估计也有上万。

甲骨文中还记载有各种人祭的方式,如“焦妾”,就是用熊熊烈火活活烧死女奴以求雨;“沉妾”,就是把女奴投于水中以祭神;“伐羌”,就是杀死羌奴以祭祖。

另外,奴隶主在宫殿、居室奠基之时,也会在其四周埋上若干奴隶和牛、羊、狗等,以保佑宫殿的坚固和居室的吉利。

面对残酷的压榨和剥削,奴隶们以怠工和逃亡等方式来反抗奴隶主的残暴统治,殷商的统治者因此设立了监狱,并制定了包括砍头、剖腹、割鼻、活埋、刖足和剁成肉酱等各种酷刑来进行镇压。

其中,刖足是商朝最流行的刑罚之一,是用铜锯从脚踝骨处锯断下肢,以示警示和惩罚。

殷商时期的奴隶种类较多,主要包括农业奴隶、家内奴隶和手工业奴隶。

其中,农业奴隶占了奴隶的大多数,称为“众人”。

甲骨文中的众字,上边一个太阳,下边三个人,就像许多奴隶在烈日下劳动,指的就是商朝的农业奴隶。

当奴隶们在烈日下劳动的时候,都有甲骨文中称作“小臣”的奴隶主在旁监督。

除了农业劳动外,奴隶们还要承担各种劳役和军役。

其次是家内奴隶。

家内奴隶称为“臣”,女性则称为“妾”或“仆”。

在众多的奴隶中,极少数的奴隶可能摆脱奴隶的悲惨命运。

比如伊尹原来为家内奴隶,后得到成汤的信任;傅说原是罪徒,后得到武丁的赏识。

最后,他们都荣升为最高统治阶级的一员。

奴隶之外,拥有人身自由的平民被称为“小人”。

平民依照井田制分得小块土地维持生活,但他们在政治上和经济上都隶属于贵族,随时可能沦为奴隶。

《孟子•滕文公》上记载:“殷人七十而助。

”即每户领田七十亩为私田,另外为官府贵族义务耕种公田七亩,其剥削率亦为“什一”。

另,殷商的奴隶来源于战俘、罪犯以及被商朝征服的民族部落和小国,被蔑称为“畜民”。

又因为只有奴隶主贵族才允许拥有姓氏,所以统称为“百姓”。

二、封建制度3000年前的殷商,按照西方封建的定义,已经初步实行了封建制度。

因为分封制度已经出现。

殷商的疆域分为内服与外服,内服由商王直接管理,外服则分封给各位诸侯。

各位诸侯则对王室履行奉命征伐、守边、纳贡及服役的义务。

这被历史学家们称为中国古代的封爵制度。

甲骨文中发现了大量的候、伯、子、男、田、亚等封建爵名,相信周代的封建制度已胚胎于殷商。

据考证,候、伯、子、男、田、亚等封建爵名都是氏族的别名或扩大。

如商王的妻及子封为妇、子,是其与商王的血缘关系的标识;外围边防之官封为侯与伯,近郊耕作之官封为男与田,仅是一种职责区分,侯男之间并无等级之分。

由此说来,殷商的分封制度与严格意义上的封爵制度并不相同,仅仅是萌芽。

殷商初步实现封建制度的另一个表征,就是自有农的出现。

商王在向诸侯征收贡品的同时,也要求农人助耕公田(籍田),收获皆为统治者所得。

这种劳役租被称为“助”。

殷商史料整理之二:行政篇一、王权与神权殷商的国家形式有些类似后世的封建大家长制。

整个国家以王族为主体,以各旁系或支系的贵族大家族为分支;商王既是王族的族长,又是商朝各贵族家族的大家长,掌握着国家大权,是国家的最高支配者。

“乃有不吉不迪,颠越不恭,暂遇奸宄(gui),我乃劓(yi),殄灭之,无遗育,无俾易种于兹新邑。

”《尚书》中记载盘庚迁都时的说法证明了商王生杀予夺的权力,由此可以推定,殷商的王权已是极高。

甲骨文中占卜”王旬无祸“、”王今夕无祸“的记录很多,证明商王的安全受到极大的重视。

实际上,殷商已经建立起以商王为中心的中央机构。

商王是全国的权力中心,也是四方诸侯的共主。

此外,商代统治者“尚鬼”、“尊神”,所奉行的最高政治原则是依据上帝鬼神的意志治理国家。

所谓“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神权在政治生活中也是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二、王位继承制度《史记•殷本纪》上记载,自汤至帝辛,三十帝中“兄终弟及”者占14人,但至殷商后期,自小乙(第二十一王)至帝辛,九代之中,七代传子。

即是说,到了殷商后期,王位继承制度已由“兄终弟及制”逐渐转变为”传子制“。

三、官制殷商的官制,文献记载与甲骨文并不一致。

据陈梦家《殷墟卜辞综述》第十五章所述,可分为三类:一为臣正,包括臣正、臣、小臣、多臣等官;二为武官,包括多马、多服、射、卫、犬、多犬、戍、五族戍等官;三为史官,包括尹、多尹、乍(zuo)册、卜、多卜、工、多工、史(史,北史,卿史,御史)、吏(御吏、大吏、我吏、上吏、东吏、西吏)。

见于当时青铜器铭文的四类:一为臣正,包括小臣;二为武官,有多亚、戍等;三为史官,有尹、乍(zuo)册、乍册右史、卿吏等;四为其他,如宰、宗、子等。

《礼记•曲礼篇》中有记,殷有“六太”掌“六典”,“六太”为太宰、太宗、太史、太祝、太士、太卜;又有“五官”司“五众”,“五官”为司徒、司马、司空、司士、司寇。

此外,《尚书》有邦伯、师长、百执事、父师、少师等;甲骨文有史、尹、籍、小臣、射、马、正等字,也指官职。

另,司徒司力役,司空司工程,司寇司刑狱。

简单来说,殷商官制中有内服和外服之分。

以上皆为内服官,即任职中朝的官员,外服则为分封京畿之外的官吏。

内服按其职司,又分外廷政务官和内廷事务官。

1、外廷政务官主要有尹、卜、作册、亚服等。

其中,尹负责辅佐商王,类似于后世的相,又称“相、阿、保”。

卜、巫(祝)、史等是负责占卜和祭祀的事务官,属于僧侣贵族。

卜负责占卜,巫(祝)负责祈祷鬼神,史负责记录占卜和祭祀的过程。

殷商的卜、巫(祝)、史具有较世俗贵族更高的文化传统,并充当了神与人之间沟通者的角色,因此,具有很高的地位,对殷商的政治、经济和军事,拥有不小的决定权。

作册是殷商的史官,负责记载和保管典籍。

甲骨文中称乍(zuo)册,青铜器铭文上称的乍册右史、御史等,文献记载称守藏史、内史。

亚服是殷商的武官,如:亚,多亚,大亚。

还有射,主要管理特种部队多射、三百射等;犬,主要是管理田猎并参加征伐;戍主要管理众人并守卫边防或征伐邦方。

这些高级官吏统称卿士。

三公,则是因人而设的一种尊贵职称,并不常设。

另,武官之长称为师长,乐工之长称为太师、少师等,百工之长称为司工。

2、内廷事务官(即宫官)主要是总管的宰和亲信的臣,负责管理王室各项具体事务。

其中,宰实际是商王的家臣,相当于外廷官的尹。

臣与小臣的身分比较复杂,尤其是小臣,有的是属于奴隶阶层的。

臣与小臣,有的为商王管理农业;有的为商王管理田庄,称为小藉臣,有的为商王管理众奴,称为小众人臣;有的为商王管农业收刈,称为小■臣;有的为为管理车马或养马的奴隶,称为小多马羌臣;有的随商王征伐,有的还能参加祭祀活动或负责贡纳,等等。

宰和臣,有的由奴隶主贵族担任,有的从臣服部族或奴隶中提拔的,如伊尹,本是陪嫁的奴隶媵臣。

他们因为是商王的近侍,颇得商王的信宠,常被任命为外廷要职,所以,商代的内、外廷官有时很难区分清楚。

另,掌粮食收藏的为啬,掌畜牧的为牧正,掌狩猎的为兽正,掌酒的为酒正,掌王车为的车正,为商王御车的为服(又称仆、御),侍卫武官为亚,卫士为亚旅,掌教育贵族子弟的为国老,掌外地籍田的为畋(tain)老。

外服则多为身为方国首领的侯、伯,也有为王朝服役的男、有守卫边境的卫。

殷商的青铜器上常常有代表官职的金文或者可以说是徽章出现。

能够频繁出现在日用器具上,或许是因为其代表了某个氏族的荣誉与骄傲,这也是中国人文字崇拜的一个表现。

当然,主要的原因是世袭制。

殷商的官吏铨选采取世袭制,亦称世卿世禄制,盛行于夏、商、周。

依据血缘关系确定各级官员任命,依据血缘亲疏确定等级尊卑和官爵高下,凡定爵位与官职者都世代享有采邑和封地,比之禅让制,世袭制更好的维护了王权与族权统一。

四、律制殷商的律法以习惯法为主,礼刑并用,当然,还混有一点点神权思想。

殷商的律法统称汤刑,刑罚很残酷,有死刑、肉刑、流刑、徒刑等。

死刑包括剖腹、脯醢(pu''hai)、炮烙等,还有劓殄(tian),可能是族诛。

殷商已具有成文法律,在古文献中有明确记载,并在考古发掘中得到证实。

殷商设司寇理刑,但没有专门的司法机构,而且审判权受皇权左右。

五、军制殷商的军队十分庞大,且有有一定的编制。

武丁、文丁出土的甲骨文卜辞有“王作三■:右、中、左”的记录,“■”用作屯聚之屯,即作三营以屯驻三军,这是后世三军的起源。

从殷商征伐的用兵人数推测,每军可能达一万人左右,三军合计三万余人。

根据甲骨文记载,商王为殷商的最高军事统帅。

军队往往由商王往往统军亲征,贵族大臣与方国诸侯则为高级军事将领;王族和朝廷贵族的家族,即“王族”和“多子族”,是军队的核心力量;甲士多数由平民充任,是军队中的基干。

此外,商王还拥有受过专门训练的常备军,如驭马的“多马”和善射的“多射”、“新射”等,都是商王的侍卫武装。

方国诸侯的军队平时独立存在,战时听王调用。

军政官吏实行世卿世禄制,实行奴隶主贵族血缘种族兵役制和军政一体、文武不分的民军制。

殷商出现了“师”的编制单位,建立了“登人”、“登众”的兵役、动员制度和以射、御、田猎为内容形式的训练制度。

军队分车兵和徒卒,以车兵为主,主要装备是战车。

每辆战车驾马两匹,车上有甲士3人:1人御车,1人持戈或矛,1人持弓箭。

战车后面和两边跟着徒兵,他们是从奴隶中征发来的,这种征发叫做“収人”或“収众”。

六、女权殷商时期的妇女,和男子一样参加政治活动,甚至可以受封,成为一方之主。

例如武丁之妻妇好,不但参与祭祀活动,而且还能带兵打仗,最后甚至被分封为诸侯。

随着宗法制度的加强,妇女在社会上的地位逐渐降低,终于退出了政治舞台,再也不能在国家机构中发挥作用。

殷商史料整理之三:经济篇一、农业殷商以农业为主要生产,食物的主要来源依靠农业地。

甲骨文中还多次见到“其受年”(能获得丰收吗?)的卜辞。

从甲骨文考察,殷商的主要农作物有黍、稻、禾、麦,即小米、大米、谷子和麦子。

其中,禾为殷商的首要作物,甲骨文中“年”字,作谷子连根拔起状,意为禾的一次收获即是一年。

其次是黍,因为殷商人好酒,常常用小米酿酒。

但是黍喜欢高寒,往往种植在较北的高寒地区,口感也不是很好,战国时就种得少了。

殷商酿作物有酒、醴、鬯。

醴是带汁滓的釀制品,其味类似啤酒,鬯是黑黍加香草釀成,都是祭祀时的重要物品。

殷商的农作技术依然依靠人力。

大量的奴隶使用木、石、兽骨、蚌壳制成的农具进行耕作,如耒耜、石镰、石犁、石铲、骨铲、骨锄、蚌镰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