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中的武装起义为何都在南方发生
辛亥革命的区域差异和发展差异

辛亥革命的区域差异和发展差异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重要事件,它的爆发和发展在不同的地区具有很大的差异性。
在不同的地方,革命爆发的原因、形式和影响都有不同的表现,这反映了中国在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差异以及中国内部的地区间发展不平衡的状态。
一、江苏浙江地区江苏浙江地区是当时中国经济最发达、民财最富裕的地区之一。
在这里,地方政治力量相对较强,尤其是清朝晚期的话,美国、英国、德国等外国在上海等沿海城市设立了领事馆和商社,使得上海这座城市成为了中国第一大城市和金融中心。
然而,这里的经济繁荣也为革命的爆发提供了土壤。
在民初时期,上海和江苏、浙江一带成为了我们的国民政府所在地,同时也是各种文化、文艺、科技事业的重心。
二、广东地区广东是湘桂粤区域的中心,也是革命爆发最早、影响最大的地区之一。
广东地区在晚清时期中过失过哥伦布时期,这里的经济发展在当时繁荣异常。
在这里,中国、西方国家的商品秀丽纷呈,便于委派,虽然存在许多外国人居住在此,但当地群众的民族精神仍然异常强烈,发动革命的士绅们想方设法去催生群众,激发民众的爱国情感。
在广东的革命历程中,黄花岗起义、广州起义等一系列事件的爆发都体现了革命的高涨状态。
三、湖南地区湖南地区历来以造纸业、铜业、食盐业出名,这里的生产力在当时是处于相对发达的状态。
在革命形势下,湖南士绅们浩浩荡荡地走上了革命道路。
在当时,第二次北伐中湖南起义与张家界起义的爆发,使得湖南成为了革命的中心地带。
而十月革命的胜利,更是掀起了湖南和整个中国人民的士气,使得中国的革命浪潮得以爆发。
四、山东地区山东地区在清朝末年就是一个相对富裕的地区,也因此在革命纲领中,山东成为了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出发点,很多革命派别在这里活动。
山东地区的发展主要以农业为主,特别是小麦等农产品产量极高。
在革命面前,山东农民们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辛亥革命爆发後,山东省发生了由孙中山发起的起义,孙中山北上井冈山,進行了为期三年的抗日战争,并成立了政府。
辛亥革命为什么在南方新军中发动成功?

辛亥革命为什么在南方新军中发动成功?>中国近代南方比北方早开放了20年,封建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得早,资本主义经济关系比北方发达,特别是西方新思想新事物传播要比北方广泛普遍得多。
甲午战后,南方的救国之路走的是维新变法、反清革命,北方走的则是“扶清灭洋”,中国南北方整体不同的救国之路,很值得我们细细思考其中的道理。
自1905年中国同盟会成立至1911年武昌起义前,孙中山和其他革命党人发动领导了十几次大小规模不等的反清武装起义。
众所周知,这些起义无论策划多么周密,准备多么充分,作战多么勇敢,最后都失败了。
可就在大家以为革命短期难以成功的时候,武昌起义却迅速取得了成功。
有人说武昌起义是新军士兵“意外的第一枪”引发的,那为什么普通士兵意外的第一枪引发的起义成功了呢?辛亥武昌起义是在组织发动起义的机关被破坏,主要领导人逃亡,地方当局严密防范的恶劣情势下,由湖北新军第八镇工程第八营普通士兵程正瀛帮棚目(班长)对付哨长(排长),举枪击毙了哨长,这一枪就成了辛亥武昌首义的第一枪。
显然,这一枪本不在起义计划之内,从程正瀛“二次革命”后参与镇压革命党被革命党人抓获沉入江中淹死、与哨长打仗的棚目金兆龙后来任职北洋与北伐军作对等事实看,武昌首义的第一枪确实可以说是个意外。
但是,这意外的第一枪敲响了大清王朝的丧钟,却并非偶然。
武昌“意外的第一枪”引发了新军下级军官自发组织起义,随即有众多新军与军事学堂的学生参与,最终取得成功,新军起义是武昌起义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清末新军是“新建陆军”的简称。
清末十年新政时期,清政府裁汰或改编旧式军队为“巡防营”或巡警,由地方督抚负责督率保卫地方(这些由督抚督率的地方武装在辛亥革命过程中很少有主动起义造反的,大多都站到了革命的对立面);计划编练新军三十六镇(师),作为国家主体武装力量。
但由于财政窘迫,最后只练成十四镇,十八个混成协(旅),禁卫军两协和陆军四个标(团),共计17万余人。
这些新军虽然人数不多,但却是当时清政府的主要军事力量。
最新-高中历史 辛亥革命中“武昌首义,诸省响应”的成因及影响教材精解素材 精品

辛亥革命中“武昌首义,诸省响应”的成因及影响1911年10月10日,湖北新军的革命党人发动了武昌起义,随后,各省纷纷响应,到11月,全国有江苏、湖南、广东等14个省区宣布脱离清政府独立。
是什么原因造成“武昌首义,诸省响应”的态势呢?原因之一:革命党人的长期活动和领导。
1918年中国同盟会成立后,在国内设立上海、重庆、香港、烟台、汉口等五个支部,汉口居中,香港、烟台分居南北,上海、重庆分布东西。
各支部除组织盟员在该省区开展武装起义等革命活动外,还大力辅射邻近省区,或深入新军、会党中开展思想宣传和组织发展等工作,或发动武装起义等,进行了大量卓有成效的革命活动,为后来各省的革命发展奠定了基础。
除同盟会外,其他革命团体如湖南的共进会等也开展了类似的革命工作。
武昌起义后,部分省区的革命党人策动新军或率领会党相继发难,宣布独立,如1911年10月22日,湖南共进会首领焦达峰、陈作新率会党及新军攻入长沙,驱逐清巡抚,建立了都督府。
除湖南外,还有陕西、江西、上海、安徽、广东等省区。
原因之二:立宪派的迅速成长和倾向、参加革命。
在清末立宪运动中,立宪派奔走呼号,不断向清王朝施压。
19O9年,清王朝被迫在各省成立谘议局,其领导权几乎全为立宪派控制。
谘议局作为地方谘议机关,虽无监督行政的权力,但却使立宪派利用这个合法机构,开展活动,大大地扩大了立宪派的影响。
1911年“皇族内阁”的出笼,使原本寄希望于通过立宪参与政权的立宪派吁声一片,大失所望。
立宪派随之迅速分化。
立宪派并不接受民主共和的主张,但在推翻清王朝这方面,其中相当一部分人已与革命党人形成默契。
武昌起义后,部分省区的立宪派代表人物通过谘议局或劝说巡抚宣布独立,或径自宣布独立,从而加入到当时的独立浪潮中。
前者如广西立宪派劝说巡抚沈秉堃宣布独立,后者如广东绅商联络各界,由谘议局开会商议,宣布广东独立。
原因之三,部分汉族地主背离清王朝加入独立浪潮。
汉族势力的不断上升是晚清政治的一大特点。
辛亥革命前革命派的反清斗争的高峰广州黄花岗起义的意义[第2页]
![辛亥革命前革命派的反清斗争的高峰广州黄花岗起义的意义[第2页]](https://img.taocdn.com/s3/m/b3dfa910ae45b307e87101f69e3143323968f5b8.png)
辛亥革命前革命派的反清斗争的高峰广州黄花岗起义的意义[第2页]1906年12月,湘、赣两省交界的萍乡、浏阳、醴陵起义正式爆发。
起义军称中华国民军华南革命先锋队,推龚春台任都督,蔡绍南、魏宗铃为左、右卫都统领。
十日之内,各处会党首领数百人先后举兵。
起义群众以安源煤矿工人为主力,贫苦农民和防营士兵纷纷参加,总数达三万人以上。
这次起义鲜明地显示出同盟会的政治影响,以都督龚春台名义发布的檄文,宣布不仅要推翻清朝统治,“且必破除数千年之专制政体,不使君主一人独享特权于上。
必建立共和民国,与四万万同胞享平等之利益,获自由之幸福。
而社会问题,尤当研究新法,使地权与民平均,不至富者愈富,成不平等之社会。
”檄文还特别强调:“党无帝王思想存于其间,非中国历朝来之草昧英雄以国家为一己之私产者所比”④,而是为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这一新的政治制度而斗争。
起义军纪律严明,“所到之处,并不骚扰,惟索军械、粮食、白布,而所劫者,皆办团之绅董”⑤。
“故各地居民不特不生嫌恶,反多表同情者。
”萍浏醴起义很快在全国引起巨大反响,各地同盟会员纷起应援,有的及时驰赴前线,有的加紧联络学界、会党和军队,亟谋响应。
大江南北,苏浙荆襄,革命潮流涌起,具有同萍浏醴汇成万顷波澜之势。
消息传至海外,同盟会“东京之会员,莫不激昂慷慨,怒发冲冠,亟思飞渡内陆,身临前敌,与虏拼命。
每日到机关请命投军者甚众”⑥。
孙中山、黄兴先后派朱子龙、梁钟汉、孙毓筠、权道涵、段书云等回国,赴鄂、皖、苏、浙等省发动会党、军队响应。
辛亥革命前革命派的反清斗争的高峰广州黄花岗起义的意义清政府预感到革命风潮的迅猛难挡,一面集中兵力围剿萍浏醴地区,一面饬令各省加意防范,残暴地镇压人民响应起义。
革命党人热忱有余,谋略不足,且心情稍近躁急,因而易于暴露,以致各处响应都相继无效,许多革命者身陷囹圄,不少人惨遭杀害。
而起义军仅凭从地方团防局夺来的二三千枝枪,与清军奋战近月,交战二十余次,表现了英勇顽强的战斗精神,终因寡不敌众而失败。
辛亥革命中的武装起义为何都在南方发生

辛亥革命中的武装起义为何都在南方发生一百年前,由保路运动引发的武昌起义突然爆发,引起了一连串连锁反应,十多个省先后起事,宣布独立,脱离清政府。
当时,清朝政府手上已经没有足够的武力平定这些叛乱。
而且,执掌满清政府军队的实权人物——袁世凯早已和清廷离心离德。
最后,在各种力量作用下,南北议和,清朝皇帝宣布退位,改制共和,成立中华民国。
国家实权被袁世凯掌握,中国社会进入了一个新的内乱时期。
从1895年10月孙中山先生在广州组织第一次武装起义开始,到1911年4月27日,黄兴率领120余名敢死队员猛攻两广总督署,同盟会先后在南方发动了十次武装起义。
第十次起义也失败了,黄兴负伤逃往香港,喻培伦、方声洞,林觉民等被捕遭杀害,死难的同盟会会员有名可考者86人,其中72人的遗骸由秘密革命党人潘达微葬于广州东郊红花岗。
后来,潘达微把红花岗改名为黄花岗,这次起义因而被称为“黄花岗起义”。
黄花岗起义十分悲壮,牺牲烈士均为同盟会骨干成员,这次起义失败对孙中山和黄兴是极大打击,他们心中一度十分悲观。
孙中山先生远赴国外筹款,以图后来举事,黄兴则隐匿在上海等待时机。
令他们意外的是,武昌起义轻易获得了成功。
历史的进程总是由必然和偶然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当年苏俄十月革命获得成功,正统的历史学家解释为:“锁链总是在最薄弱的环节上被砸断。
”武昌起义的成功与其有相似之处,如果不是端方带走六千新军入川,也许,武昌的革命党人起义还需时日。
在研究那段历史时就会发现,辛亥革命中的一系列武装起义都是在中国南方发生和发动的。
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有两个。
首先,南方清廷的统治和钳制力量相对较弱,因而革命力量易于萌发和积蓄。
清朝晚年,满清贵族颟顸无能,许多汉族高官掌握了地方实权,而且最终能影响朝廷的决策。
在义和团事件时期,慈禧太后利用义和团,杀害教民,毁损教堂,甚至攻击外国驻京使领馆,杀害外交人员,这是严重违背国际公法的行为,为一切文明和法制国家所不齿。
武昌起义和南昌起义的联系是什么

武昌起义和南昌起义的联系是什么南昌起义是由中国共产党势力的军队针对中国国民党的分共政策而发起的武装反抗事件,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南昌起义和武昌起义的联系,让我们一起来了解。
南昌起义和武昌起义的联系武昌起义和南昌起义这两场起义在历史上并没有什么联系,甚至连时间也是相差甚远,但是若是说真的有什么相似的地方,大概就是这两场起义都是中国内部的斗争。
武昌起义和南昌起义的时间分别是一九二七年八月一日和一九一一年十月十日。
首先南昌起义是由中国共产党针对国民党的分共政策而组织发起的反抗,在起义中的领导人有周恩来、谭平山、刘伯承等共产党人领导。
南昌起义的原因是因为国民党在武汉的汪精卫和南京蒋介石的不合作,所谓的“宁汉分裂”,而这种影响也在持续扩大;甚至从四月起南京政府开始大量的逮捕共产党人进行处决,而武汉的国民党也决定开始“清党”。
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南昌起义爆发;其主要目的就是要告诉广大人民,中国共产党势要把革命进行到底。
而武昌起义是一九一一年十月十日在湖北武昌发动的起义,起义的目的是为了推翻清政府的统治,可以说武昌起义是辛亥革命的开端。
武昌起义的主要原因是因为保路运动,因为清政府擅自将铁路归国所有并且将铁路擅自卖给将英、法、德、美4国银行团而激起民愤,众多人民开始上街请愿反抗。
但是四川总督却将保路同志会的代表罗纶等抓了起来,甚至强杀了上百的请愿百姓,武昌起义也因此打响了第一枪。
可以说武昌起义和南昌起义在本质上没有什么相似的地方。
南昌起义的背景南昌起义是发生于近代中国的一次起义,人们也叫它“八一南昌起义”,因为这次起义是在八月一日爆发的。
那么南昌起义背景是什么呢?为什么会有这样一场起义呢?总得来说,南昌起义背景是很复杂的。
在这场起义发生的一年前,共产党本来是和国民党一起联合对嚣张的军阀开始作战的。
后来,国民党的第一人孙中山突然生病离世。
这让党派的内部局面变得很混乱,党内的两个人蒋介石和汪精卫开始了争夺权力的战争。
孙中山的革命基地:南方城市的角色

孙中山的革命基地:南方城市的角色南方城市在孙中山的革命事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这些城市不仅仅是政治和军事的中心,更是革命的温床。
本文将重点探讨南方城市在孙中山的革命基地中的作用。
一、南方城市:政治和军事中心南方城市如广州、上海等成为了革命活动的重要集聚地。
广州被誉为孙中山的“革命策源地”,不仅是孙中山多次发动起义的地方,也是南方革命力量的中心。
而上海则成为了革命党的总部,从这里发起了许多重要的政治活动。
南方城市的政治和军事地位为南方方面的革命事业奠定了基础。
二、南方城市:革命温床南方城市作为人口密集、经济发达的地区,提供了革命思想传播的肥沃土壤。
在南方城市,孙中山和其他革命志士积极宣传和组织起义,使得南方地区的群众逐渐觉醒,并融入到革命运动中。
革命活动在南方城市中蓬勃发展,为孙中山的革命事业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三、南方城市:文化交流中心南方城市的开放和多元化成为了文化交流的中心。
在这些城市,孙中山与各界人士进行广泛的交流和合作,促进了革命思想的传播和社会进步。
南方城市的文化繁荣也为革命事业提供了舆论支持,帮助孙中山争取更多的支持者。
四、南方城市:经济支持基地南方城市以其发达的经济实力成为了革命事业的重要经济支持基地。
许多商业家和富豪在南方城市积极捐款支持革命活动,为孙中山提供了充足的经费。
这些资金不仅用于购买武器和组织革命力量,还用于推动社会改革和民主运动。
南方城市的经济支持为革命事业的成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五、南方城市:后方保障南方城市作为革命事业的后方保障,为革命军队的补给和人员转移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南方城市的地理位置使得孙中山可以在北方受到围剿时,选择南下发展革命力量。
南方城市的人员资源和物资储备为革命军队的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总结:南方城市在孙中山的革命基地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作为政治和军事的中心,它们提供了革命活动的基地;作为革命的温床,南方城市为革命思想的传播和社会进步提供了支持;作为文化交流中心,它们促进了革命思想的交流和合作;作为经济支持基地,南方城市为革命事业的成功提供了重要的资金支持;作为后方保障,南方城市为革命军队的补给和人员转移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历史人民版ⅰ3.2辛亥革命每课一练(2)

历史人民版ⅰ3.2辛亥革命每课一练(2)[课时跟踪训练](时间:25分钟总分值:50分)【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32分)1、孙中山说:“假设没有四川保路同志会的起义,武昌革命或者要迟一年半载的。
”这说明了()A、保路运动为武昌起义创造了有利时机B、保路运动和武昌起义都由革命派领导C、保路运动是武昌起义成功的根本原因D、革命党人发动武昌起义的条件不成熟解析:此题旨在考查学生分析理解的能力。
湖北新军去镇压保路运动,使武汉地区兵力空虚,为武昌起义创造了有利时机。
答案:A2、1851年与1911年都是辛亥年,在中国发生了两场大规模的革命运动。
这两场革命运动的相似之处是()A、领导者都希望按照西方的政治模式改造中国B、革命者都是为生计所迫才揭竿而起的C、两者都建立了革命政党,创办了刊物D、革命都是从中国南方开始,高潮发生在长江流域解析:1851年太平天国运动爆发,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A、C两项符合辛亥革命,B项符合太平天国运动,D项为这两场革命运动的相似之处。
答案:D3、1911年4月21日,中国海军巡洋舰“海圻”号出航,它出使英国参加乔治五世国王的加冕庆典,并出访美国、古巴。
13个月后它回到上海时应升起的国旗是()A、大清王朝的龙旗B、中华民国的五色旗C、中华帝国的青天白日旗D、新中国的五星红旗解析:13个月后应是1912年5月,上海属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统治区,故应升中华民国的五色旗。
答案:B4、孙中山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A、总统B、参议院C、总理D、国民全体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教材重要知识的识记能力。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它规定国家的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答案:D5、一个剧团在排练有关辛亥革命的剧目时,有如下几个场景,其中与史实不符的是()A、街头上出现“民主共和”的标语B、孙中山在灯下阅读《民报》C、几艘外国军舰在长江上航行,向革命党施压D、报刊登出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正式大总统的消息解析:中华民国成立时,孙中山就任的是南京临时政府临时大总统,不是正式大总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辛亥革命中的武装起义为何都在南方发生
一百年前,由保路运动引发的武昌起义突然爆发,引起了一连串连锁反应,十多个省先后起事,宣布独立,脱离清政府。
当时,清朝政府手上已经没有足够的武力平定这些叛乱。
而且,执掌满清政府军队的实权人物——袁世凯早已和清廷离心离德。
最后,在各种力量作用下,南北议和,清朝皇帝宣布退位,改制共和,成立中华民国。
国家实权被袁世凯掌握,中国社会进入了一个新的内乱时期。
从1895年10月孙中山先生在广州组织第一次武装起义开始,到1911年4月27日,黄兴率领120余名敢死队员猛攻两广总督署,同盟会先后在南方发动了十次武装起义。
第十次起义也失败了,黄兴负伤逃往香港,喻培伦、方声洞,林觉民等被捕遭杀害,死难的同盟会会员有名可考者86人,其中72人的遗骸由秘密革命党人潘达微葬于广州东郊红花岗。
后来,潘达微把红花岗改名为黄花岗,这次起义因而被称为“黄花岗起义”。
黄花岗起义十分悲壮,牺牲烈士均为同盟会骨干成员,这次起义失败对孙中山和黄兴是极大打击,他们心中一度十分悲观。
孙中山先生远赴国外筹款,以图后来举事,黄兴则隐匿在上海等待时机。
令他们意外的是,武昌起义轻易获得了成功。
历史的进程总是由必然和偶然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当年苏俄十月革命获得成功,正统的历史学家解释为:“锁链总是在最薄弱的环节上被砸断。
”
武昌起义的成功与其有相似之处,如果不是端方带走六千新军入川,也许,武昌的革命党人起义还需时日。
在研究那段历史时就会发现,辛亥革命中的一系列武装起义都是在中国南方发生和发动的。
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有两个。
首先,南方清廷的统治和钳制力量相对较弱,因而革命力量易于萌发和积蓄。
清朝晚年,满清贵族颟顸无能,许多汉族高官掌握了地方实权,而且最终能影响朝廷的决策。
在义和团事件时期,慈禧太后利用义和团,杀害教民,毁损教堂,甚至攻击外国驻京使领馆,杀害外交人员,这是严重违背国际公法的行为,为一切文明和法制国家所不齿。
当时,南方各省重要督抚,如两广总督李鸿章,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等就公开抵制朝廷的乖张措施,提出了“东南互保”的口号,仍然拥护朝廷,但是不同意参加朝廷发布的对外战争。
这种公然拒绝中央政府命令的行为不但在清朝历史上是第一次,在中国历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
义和团事件平息以后,南方诸省督抚的权利进一步加强,执政也更为开明。
就连满清贵族端方在担任两江总督后,也大力提倡办新学,开放言论,对于革命党人,他也采取怀柔政策,希望能挽回一些人心。
在这样的政治环境下,有利于革命党人的发展和活动。
张之洞在湖北
训练的新军一万六千余人,到后来,约有三分之一的士兵和下层军官倾向革命,直接加入文学社和共进会的达两千余人。
相比而言,北方诸省督抚较为保守,对于民间异端思想和结社行为十分警惕,往往采用严厉手段镇压。
袁世凯在小站训练的新军,完全使用家长式的训导管理,一切官兵都要忠于袁世凯本人,革命党人要想在北洋新军中发展和活动十分不易。
还有一个重要原因,许多研究者未曾提及。
笔者以为,1900年发生在北京、直隶、天津、山东诸省的义和团运动,遭受到清朝政府和外国军队的残酷镇压,被杀者数十万人,反清力量大伤元气。
一场武装革命,不但要有革命理论来动员,还要有革命领导人具体组织指导,更需要数以万计的热血青年,拼死捐躯,奋勇杀敌。
在北方,自义和团运动失败后,在民众中,反清力量较为弱小,不能形成打击力量。
所以,当革命党人在南方一次次举行武装起义时,在北方,反清革命较为沉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