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眸上海(2)民国初期

合集下载

上海历史变迁总结

上海历史变迁总结

上海历史变迁总结1. 引言上海是中国最大的城市之一,也是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贸易港口。

自19世纪末以来,上海经历了数十年的变迁和发展,成为中国现代化的缩影。

本文将从上海历史的角度总结其变迁过程,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回顾上海的发展历程。

2. 开埠初期上海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5世纪,但真正的发展是在19世纪初。

1843年,上海以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深水港口成为中国开放的港口之一。

此后,上海迅速发展成为一个国际贸易中心。

在此期间,一些外国殖民地在上海建立起来,包括英国租界和法国租界,这对上海的贸易和经济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3. 近代化进程随着上海成为国际贸易中心的地位日益巩固,许多外国企业和机构纷纷进入上海。

他们带来了新的商业和技术理念,推动了上海的现代化进程。

此时期的上海建设了许多现代化的设施,包括新式码头、铁路和电力供应系统。

上海也成为中国最早引进西方文化和教育的城市之一,大量的西方学校和大学在上海建立起来。

4. 江南工业中心20世纪初,上海成为中国重要的工业中心之一。

许多大型工厂和企业在上海设立,为中国的工业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上海的纺织、钢铁、造船和机械制造业都蓬勃发展。

此时期,上海出现了许多工人运动和工会组织,为工人争取权益发挥了重要作用。

5. 抗日战争和解放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上海成为日本侵略的重点目标。

在这段时间里,上海经历了惨烈的战争和破坏。

然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最终导致了上海的解放。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上海成为中国共产党的重要基地,发展成为社会主义制度的范例之一。

6. 经济改革和开放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开始推行经济改革和开放政策。

上海作为中国重要的经济和金融中心,成为这一改革的试验田。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上海逐渐崛起为亚洲最重要的金融中心之一。

如今,上海是中国最发达的城市之一,拥有现代化的市区和国际化的商业氛围。

7. 现代化建设近年来,上海不断加大对现代化建设的投资。

大量高楼大厦、现代化交通系统和文化设施在城市中崛起。

上海近代建筑变迁

上海近代建筑变迁

上海近代建筑变迁上海,是一座经济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经过百年的沧桑变迁,在近代中国的血雨腥风中,愈来愈焕发出自我独特的光芒。

建筑是文化领域中最具有时代性、社会性和民族性的因素,整体而又集中地体现了民族传统、地域特性、时代精神和社会的价值取向,建筑所反映的空间与时间关系,其深度和广度是无可比拟的。

而与现代城市发展密切相关的上海近代建筑,则综合反映了上海的近代社会和城市的演变历程。

自1843年11月开埠以来,上海逐渐发展成为国际大都会,成为中国其他城市不可替代的经济中心、贸易中心、金融中心和文化中心。

中国的封建社会最早在上海解体,并奠定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础,并且又发展成为一种折衷混合的社会,上海变成一座独特的城市,完全不同于中国的其他城市。

一、开埠前的上海上海的近代建筑有着十分丰富的内涵,在近百年的建筑中,几乎囊括了世界建筑各个时期的各种风格,简直就是一部活生生的世界建筑史。

在许多情况下,上海的近代建筑又与社会的现代化和商业化结合在一起,把舶来文化变成自己的文化。

因此,上海的近代建筑也构成了自己的特色。

上海现存的地面建筑文物可以追溯到唐代的陀罗尼经幢(859)和泖塔(874-879)、宋代的兴圣教寺塔(1068-1094)、元代的清真寺(1341-1368)和明代的豫园(1559始建)等,在开埠以前,大体上保持了传统的延续性,上海古代建筑,在建筑技术和建筑艺术上达到了较高水平。

嘉定孔庙和龙华寺各建筑群格守中国传统的中轴线排列,形制完整,布局严谨;南翔寺双塔和文庙魁星阁是中国木构架结构典型,体现了古代完美的结构工艺;龙华塔和真如寺的地基处理因地制宜,坚实牢固;书隐楼的木雕和砖雕艺术精湛,形象逼真。

所有这些均体现了上海在建筑造型和布局、传统的木构架结构、软土地基的处理、装饰彩绘、施工工艺方面的创造性和重要的贡献。

二、开辟租界/最初的西式建筑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依照1842年签订的中英南京条约,上海成为五个对外通商口岸之一,允许英国上海设立租界。

上海的发展史

上海的发展史

上海的发展史
上海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繁荣的贸易港口,其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七世
纪东晋时期的吴淞江,而真正的繁荣发生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清朝末
期和民国时期。

1860年,英国人在黄浦江畔的上海租界开埠,并逐步扩大领土,各
国先后相继进驻,形成了今天的外滩。

在工业化进程的推动下,上海港口
贸易地位逐步上升,成为中国外向型经济和金融中心。

1930年代,上海成为全球最大的亚洲口岸之一,有着极为发达的银
行和金融服务业、贸易和船运、工业制造业和高级服务业等领域。

然而,1937年的抗日战争和1949年的解放战争给上海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程度的
挫折。

20世纪70年代,上海经历了一场大规模的文化革命,但在改革开放
政策的推动下,上海再度成为中国的经济和金融中心。

上海在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科技、教育等多个领域快速发展,具有较高的地位和影响力,被誉为新中国的骄傲和世界大都市之一。

和上海的发展密切相关的是中国
改革开放政策。

上海经济的发展史

上海经济的发展史

上海经济的发展史
上海经济的发展史可以追溯到1843年,当时上海开埠,开始了成为世界级大都会的历程。

特殊的出海口地位,使得上海能在开埠之后,能够逐渐将内河、长江、沿海和远洋的航运贸易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一张发达的航运网络。

在民国时期,上海的工业发展在全国就遥遥领先。

然而,在新中国成立后的一段时间内,由于国家认为上海处于国防前线,不宜作为重点建设地区,所以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156项重点工程没有一个安排在上海。

1956年,国家对上海的政策发生战略转变,上海提出了“充分利用,合理发展”工业的方针。

此后,上海逐渐成为中国的重要工业基地和财政支柱。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上海的发展揭开了新篇章。

特别是1978年以来,上海不断扩大开放,深化改革,率先走出一条具有特大城市特点的科学发展之路。

在这个过程中,上海房地产市场也经历了三次繁荣,推动近代上海跳出老城厢,以外滩为原点,沿黄浦江、苏州河、南京路、淮海路、四川路等向外“绽放”出十里洋场“商贾辐辏、百业骈阗”的“海上之花”。

总的来说,上海经济的发展史是一个从封闭到开放,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变过程。

这个过程中既有国家政策的引导和推动,也有市场力量的作用和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

上海老街旅游景点介绍

上海老街旅游景点介绍

上海老街旅游景点介绍景点地址方浜中路(中华路-河南路)上海老街景点介绍若要回眸往昔,探究旧上海,“上海老街”将带你穿越时光隧道,回到100年前。

上海老街,原名方浜中路,西起河南南路,东至人民路,全长825米,由西到东的建筑风格和业态布局展示了老上海从明清向民国直至西洋文化涌入时期的一段历史文化的演变。

全街的商业经营以传统特色行业为主流,突出传统民俗文化,营造海派文化氛围。

重建的上海老街全长825米(人民路——河南路),分为东、西两段,东段从人民路到馆驿街,西段从河南路到馆驿街。

上海老街是豫园商业旅游区东西走向的一条重要景不雅通道。

历史上曾以庙前大街为名,汇集了一批上海最早的钱庄、金店、银楼、酒肆、茶馆、戏楼、商行,一直是连接十六浦和城隍庙、豫园地区的人流走廊。

曾是中国民间360行聚集的“上海老街”,再现几经失传的传统行业:钱币庄、红木安排店、典当行、老式茶楼、旧时酒铺、绣庄等。

上海老街以馆驿街为界分为东西两段,东段经过装饰和改造,保留了清末民国初年的民居特色,老街两侧恢复了花格窗、排门板、范氏栏杆、落地摇杆门等,再配以屋顶上的飞檐翘角,花边滴水和马头墙。

西段的房屋外立面仿明清建筑,突出上海老城厢的民俗风情,黛瓦粉墙,红柱飞檐。

上海老街重现了童涵春、老同盛、吴良材、万有全、裘天宝、老上海茶馆、德顺酒菜馆、喜气洋洋楼、西施豆腐房、丁娘子布庄、荣顺馆、博印堂等百年老店,同时开设丹凤茶楼、名医堂等富有传统特色的商铺。

它和北侧的“明星街”一起向您呈现出老上海商旅百业、市井百态的一幅“清明上河图”。

交通线路:11路、64路、66路、126路、926路公交车。

上海老街美食老街的小吃,一如老街的历史,精美、芳香,让人赞不绝口,回味无究。

1)泰国竹筒饭它把蒸好的糯米塞到拇指粗细的新鲜竹筒内,其中可以加上香蕉、葡萄等不同种类的水果。

然后放在烤炉上烘烤。

因为使用了新鲜的竹子,故可感受自然的清香。

购买后,卖竹筒饭的妹妹会帮你剥好,露出竹膜包裹的糯米棍,递给你时。

解放前的上海和现在的上海对比文章

解放前的上海和现在的上海对比文章

解放前的上海和现在的上海对比文章
现在的上海比民国的上海更具有国际影响力。

的确,民国时上海在全国的地位是超然的。

民国的上海地位可能更高。

现在的亚洲最摩登的城市是上海,香港虽然没落,地位也还是崇高的。

放到民国,别说香港了,东京都不知道是那个土鳖的犄角旮旯。

香港嘛,有脏又破,完全不入上海人的法眼。

就比如在日本人心中,上海过去的形象过于高大上了(想当年的确是东方最摩登。

西有巴黎东有上海),所以改革开放大批日本人来华,迫不及待的想看看上海,没想到80年代的上海变得又臭有脏,弄堂里不大的地方住满了人,马路脏脏。

巨大的反差对日本人造成了冲击,同时日本人觉得自己阔起来了,迫不及待的要凸显自我,于是乎
至今不遗余力的,黑上海。

尤记得小时候看的金田一少年事件簿漫画?有一集是来到了上海,然后开始嘛,就开始酸了。

大意上海原来这幅德行什么的。

由此也可以窥见上海曾经的地位,和在亚洲人民心目中的形象。

同时不仅经济贸易地位崇高,还是东方的娱乐产业电影制作一
大中心。

诞生了一大批明星,导演等等。

之后因为历史原因,这一大批人相当多的移居香港,直接的影响了香港电影的发展,可以说,香港电影的辉煌,直接继承了上海的衣钵。

(卧阳君讲历史)
同时因为历史原因,大批上海的人才与资本(家)流入香港,也因为上海之后的状态,香港成了唯一沟通大陆的桥梁。

可以说之后香港能够作为国际金融贸易中心如此那般的辉煌过,得多么感谢上海。

说上海在民国时期是东方第一大都会,这个不是乱说的好伐。

影响力,杠杠的。

人教版高中历史总复习一轮总复习课后习题 考点规范练12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

人教版高中历史总复习一轮总复习课后习题 考点规范练12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

考点规范练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一、选择题1.有学者指出,新文化运动造就了一大批具有新思想、新观念的青年,他们大多掌握了一种表达思想、交流思想的利器。

有了这个利器,他们能够很方便地与社会各阶层联络,把自己的思想主张传播出去,造成中国从未有过的大规模的社会动员。

文中的“利器”主要指( )A.新思想、新观念的影响B.文学革命推广白话文C.民主科学思想的传播D.教育平民化思潮的推动,把自己的思想主张传播出去”,可知“利器”是指通俗易懂的白话文,白话文有利于新思想的传播,故B项正确;题干材料中的“利器”是一种传播思想的工具,新思想、新观念和民主科学思想都不符合“利器”的范畴,故A、C两项错误;题干材料反映的是具有新思想、新观念的青年对外传播自己的思想主张,并非是推动教育平民化,故D项错误。

2.徐树铮曾写信给袁世凯,向他提出忠告:“变更国体……民信不孚,干戈四起,大局之危,可翘足而待。

惟有速下罪己之令,去奸谀之徒。

收已去之人心,复共和之旧制……而国势定矣。

”这段史料与下列哪一历史事件有关( )A.护国战争B.二次革命C.护法运动D.五四运动,干戈四起,大局之危……复共和之旧制……而国势定矣”,可知反映的是护国战争,故选A项;二次革命是孙中山等领导的武装反抗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斗争,排除B项;护法运动是反对段祺瑞破坏《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斗争,排除C项;五四运动爆发的直接原因是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排除D项。

3.陈独秀主张国民应该“脱离夫奴隶之羁绊,以完其自主自由之人格”。

李大钊主张“介在我与世界中间的家国、阶级、族界,都是进化的障碍,生活的烦累,应该逐渐废除”。

这反映了新文化运动( )A.提倡民主与科学B.批判伦理纲常C.呼吁人的解放D.倡导文学革命,以完其自主自由之人格”“介在我与世界中间的家国、阶级、族界,都是进化的障碍,生活的烦累,应该逐渐废除”,可知两人均主张人性的自由和解放,因此题干材料反映了新文化运动呼吁人的解放,故C项正确;民主与科学、批判伦理纲常以及文学革命均未在题干材料中体现,故A、B、D三项错误。

上海工业发展史

上海工业发展史

上海工业发展史上海作为中国最大的城市之一,具有悠久的工业发展历史。

从清朝末年开始,上海逐渐成为中国的工业中心,其工业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

首先,近代上海的工业发展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的清朝末年。

当时,上海作为一个沿海港口城市,吸引了大量外国投资者和企业家。

这些外国资本的引入促进了上海的现代工业化。

特别是在1890年代和1900年代,外国银行和工商公司相继进入上海,大大促进了当地的工业发展。

上海工业主要以纺织、造纸、烟草等非常传统的行业为主。

其次,上海的工业发展在中华民国时期迈上了一个新阶段。

民国时期,上海的工业板块开始多元化发展,涉及到机械制造、电力、化学等新兴行业。

1930年代,上海建立了第一个国营机器制造厂,并且建立了一个庞大的机械制造产业群。

此外,在这一时期,上海还建立了第一家电影制片厂,并且成为当时中国电影的中心。

第三,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上海的工业发展进入了一个高速增长时期。

上海成为中国生产力最集中的城市之一,涉及到了多个行业。

上海成为重工业和轻工业的集结地,制造业规模迅速扩大。

特别是在1950年代和1960年代,上海聚焦于重工业的发展,如钢铁、机械、船舶等产业。

上海还建立了对外贸易港,进一步推动了工业的发展。

最后,改革开放以来,上海的工业结构和重心发生了巨大变化。

1980年代以来,上海逐渐向高新技术和现代服务业转型。

在上海浦东新区的建设下,许多跨国公司进入上海,并带来了先进的科技和管理经验。

上海成为中国最大的金融中心、贸易港口和创新中心之一。

同时,上海在汽车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领域也取得了显著发展。

总的来说,上海的工业发展经历了从传统工业向现代工业的转型过程。

从外国资本引入到国有企业的建设,再到改革开放的转型,上海不断适应时代的需求,不断调整产业结构。

上海的工业发展也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海明朝时的老城厢
管弦乐:二泉映月中国爱乐乐团演奏
glm制作G-802
(2)“中外记者笔下的上海”丛书之

主编贾树枚
二十世纪民国初期到抗日战争爆发之前的时期是上海迅速崛起的时期,无论是在这里发生的经济发展、文化影响、市政建设、海外介入、政治冲突、军事事件无疑都是全中国的聚焦点,远比后来的几个十年更为引人注目。

到了1932年,上海已成为世界第五大城市,常驻的外国居民就有七万余人。

下面的图片介绍的就是二十世纪一十年代和二十年代上海各方面的情况。

第二章:民国初期
申报馆。

《申报》最早于1872年由一英国商人开办,是上海第一家中文报纸,很快成为全国性的大报。

1907年开始由中国人主办,此后一直是上海乃至全中
工人正在装运《新闻报》。

《新闻报》创办于1893年,比《申报》稍晚。

但很快成为可与后者竞争的上海大报。

运报车上的文字:“日销十五万份”足以证实其影响。

别以为交通问题是现代人才会有的头痛。

看民国初期上海街道上的堵车似乎比今天还严重。

民初时年轻的杜月笙的照片。

1915年上海街上就有Lotto了。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明星电影公司的办公室内景。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明星电影公司在拍外景。

卖蛇小贩。

在家里自娱自乐的两
个女孩。

邮筒多少年都是老样子。

香皂广告上穿旗袍的女孩在打高尔夫球。

工厂是日本人的,商标是英文的,中国女孩玩的是洋人的游戏。

这张图画中西洋的、东洋的、中国的因素混杂,正体现当年上海的特
点。

买主在查看米里有没有虫子。

这家店不知是卖米兼卖棺材还是卖棺材兼卖米。

卖年货。

卖甘蔗。

第三部分:乐不思蜀的洋人
这是外滩公园1917年设立的园规招牌。

规则第一条就是本公园仅对外国社区开放。

第四条是狗与自行车禁止入内。

这大概就是“华人与狗禁止
入内”的出处。

这是Jessfield Park(现中山公园)门口的牌子,与外
滩公园的牌子类似,但第一条还加了“exclusively”一字,意思更加明确:绝
对不能放一个中国
人进来。

1924年外滩举行纪念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仪式。

明明是欧洲人自相残杀的一场战争,和中国人一点关系也没有,却要在中国搞煞有介事的纪念活动,还在风景秀丽的黄浦江畔建立了一个又高又丑的纪念碑。

当年中国人软弱可欺,只好认这
1911年:法租界外滩码头上停泊的Linan号和Pekin号轮船。

当年很多留法的中国留学生就是乘这类的船从这里去法国的,包括周恩来、邓小平等人。

轮船在海上漂流的生活钱钟书的《围城》有生动的描述。

Sir Robert Hart (1835-1911)的雕像建于1913年。

Robert Hart1863年来到上海之后,由清政府任命为上海海关总督,一任就是四十多年。

他的雕像和一战纪念碑同样的命运:二战时被日本人拆去做炮弹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