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戏的几大剧种
藏戏名词解释

藏戏名词解释藏戏是西藏地区的传统戏剧形式,也是藏族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藏戏源于古代的宗教仪式,经过演变与发展,成为一种独特的戏剧形式。
下面我将为大家解释一些与藏戏相关的关键词。
1. 藏戏:藏戏是指西藏地区的传统戏剧形式,也是藏族人民的主要文化娱乐活动之一。
藏戏通常在宗教节日和盛大庆典时上演,内容常常涉及宗教故事和传统神话。
藏戏以歌舞表演为主,结合了音乐、舞蹈、戏曲和文化性的表演形式。
2. 唢呐:唢呐是藏戏中常用的乐器,又被称为“圣乐”。
它是一种双簧乐器,形状像长笛,音色高亢激昂。
唢呐在藏戏中被用来伴奏和引领演员的表演,起到提升气氛和推动剧情发展的重要作用。
3. 藏戏剧种:藏戏剧种指的是藏戏中的不同剧目类型。
主要分为四大类:布达(描写宗教故事和神话)、嘎尔(表演英勇的民族英雄和历史故事)、悲剧(以悲剧传说为主题)、随剧(根据演员玩票曲而命名)。
每一类剧种又包含了许多不同的剧目,形式丰富多样。
4. 藏戏演员:藏戏演员是藏戏中的表演者,通常是由男性扮演女性角色。
他们根据具体剧目的要求进行表演,有的需要高亢激昂的称颂,有的需要柔和细腻的表情和动作。
藏戏演员通常经过长时间的培训和学习,具备扎实的演艺技巧和丰富的表演经验。
5. 藏戏服饰:藏戏服饰是藏戏表演中的重要元素,对于展示角色身份和情节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
藏戏服饰通常使用鲜艳的颜色和华丽的布料,以反映角色的身份和社会地位。
同时,服饰也采用了丰富的装饰,如金银丝线、宝石、珠饰等,以增添演出的豪华感和视觉效果。
6. 藏戏舞蹈:藏戏舞蹈是藏戏表演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舞蹈的动作和肢体语言来表达情感和剧情发展。
藏戏舞蹈通常具有独特的舞步和动作设计,包括踢踏、跳跃、转身、旋转等,以展现人物的品格和心情。
7. 藏戏布景:藏戏布景是指在表演过程中搭建的舞台和背景,用来展示剧场的场景和主题。
藏戏布景通常精心设计,采用传统的造型和装饰,如龙、鹿、云等,以营造戏剧氛围和增加观众的视觉享受。
藏戏 (1)

藏戏的特色之三——演出时间
长
藏戏演出的三个部分
一是“温巴顿”,意为猎人净地,就是身着猎人装 者手持彩箭首先出场,净场地,高歌祝福。其次是 “加鲁钦批”,即太子降福。就是着太子装者登场, 象征加持舞台,给观众带来福泽。最后是“拉姆堆 嘎”,即仙女歌舞。就是着仙女装者慢慢起舞,表示 仙女下凡,与人间共享欢乐。这是藏戏开场的序幕。
藏戏的特色之一——
面具
面具运用( 剧中的人物(
、
)的手法,使戏
、 )。
面具运用象征、夸张的手法,使戏
剧中的人物
形象突出、性格鲜
明。
白色面具
表示人物性格纯 洁、善良、温和, 无害人之心,意 味老者长寿。
黄色面具
表示容光焕发、 功德广大、知识渊 博,系活佛、仙翁 所戴。
蓝色面具
表示正义、勇 敢,为勇士相。
绿色面具
象征贤良智慧; 美貌端庄,属于 示足智多谋、智勇双 全。凡扮演国王、大 臣者均戴红色面具。 有时藏戏里宗教跳神 中一些男性呈忿怒状 也常用红色。
黑色面具
表示凶恶,为凶怒相。
半白半黑面具
表示嘴甜心毒,两面三 刀,专门挑拨离间者。
藏戏剧种
那时候,雅鲁藏布江上没有什么桥梁, 数不清的牛皮船,被掀翻在( )的激 流中,许多试图过江的百姓,( )。
那时候,雅鲁藏布江上没有什么桥梁, 数不清的牛皮船,被掀翻在野马脱缰般的激 流中,许多试图过江的百姓,被咆哮的江水 吞噬。
藏戏的特色
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是戴着面具演出的呢? 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在演出时是没有舞台的呢? 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是一部戏演出三五天还没有 结束的呢?
5.传说故事剧目
《白玛文巴》 《卓娃桑姆》
《顿月顿珠》
六年级下册《藏戏》知识点

六年级下册《藏戏》知识点藏戏是中国西藏地区的一种传统戏剧形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本文将从藏戏的起源、表演形式、剧目类型和艺术特点等方面介绍藏戏的知识点。
一、藏戏的起源藏戏起源于西藏自治区,它是源于宗教信仰的一种表演形式。
最早的藏戏可以追溯到公元7世纪的吐蕃王朝时期,是宗教仪式的一部分。
随着时间的推移,藏戏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戏剧形式,融合了吐蕃、汉、印度等多种文化元素。
二、藏戏的表演形式藏戏通常在寺庙、庙会、节日等场合进行演出,有时也在剧院进行专场演出。
演员们身着华丽的戏服,戴着精美的面具,通过唱、念、做、打等表演技巧,将剧情生动地呈现给观众。
同时,藏戏还伴随着独特的舞蹈动作和乐器伴奏,给人耳目一新的感受。
三、藏戏的剧目类型藏戏的剧目类型繁多,常见的有历史剧、神话剧、寓言剧、悲喜剧等。
历史剧主要讲述吐蕃王朝和西藏历史上的英雄事迹,体现了西藏人民的崇高品质和智慧。
神话剧则描绘了西藏民间传说中的神仙与魔鬼的故事,给人以神秘、幻想的感觉。
寓言剧通过动物形象和寓意深刻的情节,传达了道德教育和人生哲理。
悲喜剧则以喜剧手法展现人物的喜怒哀乐,引人发笑或思考。
四、藏戏的艺术特点藏戏以其独特的艺术特点而闻名于世。
首先,它注重身体的表达,演员们通过精确的舞蹈动作和丰富的面部表情,将角色形象栩栩如生地展现出来。
其次,藏戏的音乐和唱腔独具一格,常采用西藏传统乐器如手鼓、二胡等,配合着浓烈的节奏和悠扬的旋律,使演出更具魅力。
同时,藏戏还注重色彩的运用,装饰华丽的服饰和独特的面具,给观众带来视觉上的享受。
总之,藏戏是中国西藏地区的一种独特的戏剧形式,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浓郁的文化内涵。
通过了解藏戏的起源、表演形式、剧目类型和艺术特点等知识点,我们可以更好地欣赏和理解这种民族艺术形式,为推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贡献。
(注:本文仅供参考,具体内容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拓展和修改。
)。
藏戏剧种分类研究

塘藏戏 、 道孚藏戏 、 德格 藏戏 、 木雅藏 戏 、 达藏戏 色 ( 属拉 b 楞藏戏 ) 阿坝藏 族 自治州有 阿坝 藏戏 ( ; 属 拉卜 楞藏戏 ) 、 戎藏戏⑥ 青海省 黄南藏族 自治州 ⑤嘉 。
③“ 前后 藏” 西藏地 域的汉语传 统称谓 , 是 它来 自藏族 的地 区称谓 “ 卫藏” “ 指拉 萨、 , 卫” 山南等地 , 即所谓 “ 前藏” “ ” ; 藏 指
日喀 则 一 带 , 所 谓 “ 藏 ” 即 后 。
④在 紧邻 四川德格县 的西藏 昌都地 区 岗托县也 有德 格戏 流传。 ⑤ 在甘孜 州北部石 渠、 色达等操安 多方言 的牧 区县份 , 有安 多藏 戏( 卜 也 拉 楞藏 戏 ) 流传 。 ⑥四川甘孜 藏族 自治州的丹 巴县操 嘉戎方 言地 方 , 也有 嘉戎藏戏流 传。
● 田联 韬
[ 摘 要】 藏戏是藏族的一种集戏剧、 乐、 学、 音 文 舞蹈为一体的综合性 艺术形式。藏戏传播 于不 同的藏语 方言区,
包括 了多个不 同的剧种 , 中以卫藏方言 区的 白面具藏戏与蓝面具藏戏历 史最为悠久 , 藏族分布地 区 其 在 影响最大。试对各种藏戏剧 种 , 作整体性的 系统建构。
呆 研 究
有黄南藏戏 、 华锐藏戏 。甘 肃省甘南 藏族 自治州有 拉 b 楞藏戏 。 云南迪 庆藏族 自治州历史上也 曾有藏
或少 地受 到汉 族戏 曲 的影 响 。例 如拉 b楞藏 戏 的 编创 者 琅仓 活佛 即 曾长期 居 留 于北京 , 汉 族戏 对
戏演 出 , 但失传 已久 。 如按藏语方 言区观察藏戏 剧种的分布 , 由于藏
六下课文藏戏笔记

六下课文藏戏笔记
《藏戏》是一篇介绍藏族戏剧的文章,主要讲述了藏戏的形成、特点和风格。
以下是关于《藏戏》的笔记:
1.藏戏是一种综合表演艺术,主要以民间歌舞形式表现故事内容。
它是藏族文化的重要
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2.藏戏在形成过程中,吸收了印度梵剧和汉族戏曲的表演艺术,同时又保留了藏族独特
的风格和特点。
它的表演形式、服饰、音乐、面具等都体现了藏族文化的特色。
3.藏戏的演出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温巴顿”,是藏戏的开场白,由温巴和甲鲁表
演;第二部分为“雄”,是正戏部分,由主角表演;第三部分为“扎西”,是结尾祝福部分,由全体演员表演。
4.藏戏的服装具有独特的特点,从头到尾只有一套服装,演员不化妆,主要是戴面具表
演。
面具的制作技艺精湛,形态各异,具有强烈的象征意义。
5.藏戏的音乐丰富多样,包括唱腔、舞蹈、器乐等多种形式。
唱腔高亢激越、婉转悠扬,
舞蹈粗犷豪放、刚健雄浑,器乐则多采用法鼓、铜铃等乐器。
6.藏戏的影响广泛,在藏族地区,人们认为藏戏具有神圣的意义,可以驱邪祈福、保佑
平安。
同时,藏戏也是藏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通过演出藏戏,人们可以传承和弘扬藏族文化。
总之,《藏戏》是一篇介绍藏族戏剧的文章,通过学习这篇文章,我们可以了解藏戏的形成、特点和风格,更好地认识和了解藏族文化。
1。
藏戏的几大剧种

藏戏的几大剧种藏戏的几大剧种在我国戏剧理论界,历来把藏戏当作藏民族和藏族地区惟一的一个剧种对待。
及至《中国戏曲志》西藏卷、四川卷、青海卷、甘肃卷陆编编纂竣工,以及青、甘、川、藏四省区藏戏研究者们的努力,藏戏剧种问题的研究才有所突破,其研讨进展的速度在新中国成立后是空彰的。
藏戏剧种的真实面貌,由此而在戏剧理论界和藏学界获得了大体一致的共识。
如1998年11月初审《中国戏曲志·四川卷》书稿时,确认四川除有德格藏戏和传自甘南的阿坝和色达多藏戏外,还将传自西藏的刃区藏戏确定为一个单独的康巴戏剧种。
1989年5月《中国戏曲志·西藏卷》在西藏进行了终审,确认区内民族戏曲剧种有五个:藏族的的面具戏、蓝面具戏、昌都戏和传自四川的江达德格戏,还有一个门巴族的门巴戏。
同年8月对《中国戏曲志·青海卷》初审时,确认青海有三个剧种:属于安多藏语文言区的黄南藏戏、华热藏戏和传自甘南的果洛藏戏。
人们逐渐发现,中国戏曲中的藏戏实际上有一个包括不少剧种及其流派的系统。
白面具藏戏白面具藏戏,系藏族戏曲母体剧种,历史最为悠久,流传十分广泛,藏语文称为“拉姆拔嘎布”,是仙女白面具戏的意思。
相传是汤东杰布为营造铁索桥募捐而组织“仙女七姐妹”班子进行演出从而形成的戏剧形式。
它的起源和萌芽可追溯到藏族发祥时期,即第一代藏王聂赤赞普时代。
这时期西藏土着先民们就创造了比较灿烂的苯教文化。
从白面具藏戏传统剧目的故事内容和表演形式,至今仍可看到不少属于苯教文化的遗迹。
公元6世纪以后,已进人奴隶制的藏族社会,鲁体民歌从民间进人宫廷,苯教“摇鼓作声”的图腾拟兽面具舞蹈也被吸收进民间综合性歌舞表演中,产生了由人戴白山羊皮面具的民间艺术表演形式。
文成公主进藏以后,松赞干布以传人的汉族乐舞结合藏族的民间歌舞,训练十六名美女进行表演时,其舞蹈、歌唱和表演都开始有了一定的规范。
到8世纪赤松德赞时建桑耶寺,在落成典礼上,莲花生将佛学教义和苯教祈神仪式及土风舞相结合,创建了一种类似内陆古代摊舞的哑剧性跳神艺术。
六下 藏戏(完美)

六下藏戏(完美)六下藏戏(完美)一、藏戏的简介藏戏,又称为“戏剧之王”,是西藏民族的传统艺术形式之一。
它集音乐、舞蹈、杂技、说唱等多种艺术形式于一体,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广大观众。
藏戏是藏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西藏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二、藏戏的历史藏戏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7世纪。
最初,藏戏只是在宗教仪式中表演,后来逐渐发展为一种独立的戏剧形式。
经过长期发展,藏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并在西藏地区广为传播和演出。
三、藏戏的表演形式藏戏的表演形式多样,常见的有舞剧、杂剧、说唱等。
舞剧是藏戏的主要形式,它以舞蹈为主,并配上音乐、唱词、道具等元素,通过舞蹈的动作来表达情感和故事情节。
杂剧则以杂技为主,通过杂技表演的形式来展示节奏感和技巧性。
说唱是藏戏中非常重要的部分,通过说唱来讲述故事情节和表达主题思想。
四、藏戏的剧情和角色藏戏的剧情通常取材于历史故事、史诗和宗教经典。
剧情丰富多样,包括爱情、英雄故事、宗教寓言等。
角色形象独特,常见的角色有王公贵族、英雄好汉、仙女精灵等。
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独特的服饰和化妆,通过服饰和化妆来展现角色的特点和身份。
五、藏戏的音乐和舞台布景藏戏的音乐是藏戏不可或缺的部分,它具有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音乐使用乐器丰富,包括二胡、笛子、唢呐等。
音乐的旋律悠扬动听,节奏明快有力。
舞台布景也是藏戏的重要组成部分,舞台背景通常使用帷幕、灯光等元素来营造气氛。
舞台布景和灯光设计精美而细致,能够为观众带来视觉上的享受。
六、藏戏的意义和影响藏戏作为西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传承和弘扬西藏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藏戏通过表演形式来传达故事情节和传统价值观念,使观众更好地了解和认识西藏民族的历史和文化。
藏戏也对西藏地区的旅游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吸引了众多游客和观众。
七、藏戏作为西藏传统艺术的瑰宝,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它既是西藏民族的文化遗产,也是人们共同的文化财富。
六年级下册语藏戏知识点

六年级下册语藏戏知识点六年级下册语文学习 - 藏戏知识点在六年级下册的语文学习中,我们将开始学习有关藏戏的知识。
藏戏是西藏地区流传的一种传统戏剧形式,它不仅是西藏文化的瑰宝,也是我们了解西藏民俗和历史的重要途径。
在本文中,我们将重点介绍六年级下册语文学习中与藏戏相关的知识点。
一、藏戏的起源与历史藏戏起源于西藏地区,具有悠久的历史。
它是西藏地区民众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具有丰富多样的剧种和演出形式。
藏戏既有宗教性质的寺庙戏,也有社会性质的民间戏。
藏戏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几百年前,它不仅在西藏地区流传广泛,也在其他地区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二、藏戏的表演形式藏戏以舞蹈、歌唱和音乐为基础,融合了音乐、舞蹈、戏剧等多种艺术形式。
在表演形式上,藏戏可以分为红戏、白戏和滑雪戏等不同类型。
红戏是藏戏中最为重要的剧种,它通常由专业演员表演,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和喜庆氛围。
白戏是一种民间戏剧形式,以其生动形象和幽默故事脱颖而出。
滑雪戏则是一种独特的藏戏表演形式,演员们在雪地上滑行并表演精彩的节目,极具观赏性。
三、藏戏的服饰与道具藏戏的服饰和道具是其独特之处。
演员们身着华丽的服装,配戴各种珠宝和头饰,给人以绚丽多彩的视觉享受。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藏戏的面具,面具通常由木头或贝壳制作而成,栩栩如生,能够准确地表达角色的情感和特征。
四、藏戏的演出场所与意义藏戏一般在寺庙、街头和广场等开阔场所进行演出。
它不仅是一种娱乐形式,也是一种宗教仪式。
在藏族人的心目中,观看藏戏演出不仅能够带来快乐,还能够祈福祈福祛病消灾。
此外,藏戏演出还是藏族人民交流感情、传承文化的重要方式。
五、藏戏对我们的启示通过学习藏戏,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到西藏的文化和历史,而且还能够领略到不同的戏剧形式和表演艺术。
藏戏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也寓意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对幸福的向往。
同时,通过深入了解藏戏,我们也可以增强对多元文化的尊重和理解,培养自己的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藏戏的几大剧种藏戏的几大剧种在我国戏剧理论界,历来把藏戏当作藏民族和藏族地区惟一的一个剧种对待。
及至《中国戏曲志》西藏卷、四川卷、青海卷、甘肃卷陆编编纂竣工,以及青、甘、川、藏四省区藏戏研究者们的努力,藏戏剧种问题的研究才有所突破,其研讨进展的速度在新中国成立后是空彰的。
藏戏剧种的真实面貌,由此而在戏剧理论界和藏学界获得了大体一致的共识。
如1998年11月初审《中国戏曲志·四川卷》书稿时,确认四川除有德格藏戏和传自甘南的阿坝和色达多藏戏外,还将传自西藏的刃区藏戏确定为一个单独的康巴戏剧种。
1989年5月《中国戏曲志·西藏卷》在西藏进行了终审,确认区内民族戏曲剧种有五个:藏族的的面具戏、蓝面具戏、昌都戏和传自四川的江达德格戏,还有一个门巴族的门巴戏。
同年8月对《中国戏曲志·青海卷》初审时,确认青海有三个剧种:属于安多藏语文言区的黄南藏戏、华热藏戏和传自甘南的果洛藏戏。
人们逐渐发现,中国戏曲中的藏戏实际上有一个包括不少剧种及其流派的系统。
白面具藏戏白面具藏戏,系藏族戏曲母体剧种,历史最为悠久,流传十分广泛,藏语文称为“拉姆拔嘎布”,是仙女白面具戏的意思。
相传是汤东杰布为营造铁索桥募捐而组织“仙女七姐妹”班子进行演出从而形成的戏剧形式。
它的起源和萌芽可追溯到藏族发祥时期,即第一代藏王聂赤赞普时代。
这时期西藏土着先民们就创造了比较灿烂的苯教文化。
从白面具藏戏传统剧目的故事内容和表演形式,至今仍可看到不少属于苯教文化的遗迹。
公元6世纪以后,已进人奴隶制的藏族社会,鲁体民歌从民间进人宫廷,苯教“摇鼓作声”的图腾拟兽面具舞蹈也被吸收进民间综合性歌舞表演中,产生了由人戴白山羊皮面具的民间艺术表演形式。
文成公主进藏以后,松赞干布以传人的汉族乐舞结合藏族的民间歌舞,训练十六名美女进行表演时,其舞蹈、歌唱和表演都开始有了一定的规范。
到8世纪赤松德赞时建桑耶寺,在落成典礼上,莲花生将佛学教义和苯教祈神仪式及土风舞相结合,创建了一种类似内地古代摊舞的哑剧性跳神艺术。
到11世纪,西藏卓地大庙会上,就有了“巫师多人,自在女二十八人,戴面具,手持兵器,另有长辫女击鼓,随之而舞”的明显具有戏剧性质的表演艺术。
15世纪,藏族封建农奴制经济急剧发展,藏传佛教着名的云游高僧汤东杰布为募集造桥资金,利用吸收了已有的民族歌舞、说唱,包括宗教仪式和艺术,以及百艺杂技等等众多的表演形式,进行综合性的创造发展,编演佛本生故事和民间传说,逐渐创建形成了“拉姆拔嘎布”这样一种以羊皮面具歌舞表演故事的戏剧演出形式。
到17世纪受到五世达赖的重视和扶持,进一步向前发展,成为以唱为主,唱、诵、舞、演、白、技等各有一套初步程式,而又与一部分生活化表演、民间歌舞、技艺等融为一体,很快产生了琼结宾顿巴、盘纳若捏嘎。
雅隆扎西雪巴、尼木塔荣巴、吞巴伦珠岗、堆龙朗则娃六个着名的白面具藏戏班子,被规定为每年参加“哲蚌雪顿”演出的主要团体。
其中发展形成了具有不同表演风格的古老质朴的宾顿巴,由白面具衍变为黄面具的扎西雪巴和向蓝面具藏戏过渡的尼木巴三个艺术流派,所演剧目主要是《诺桑王子》及其片断。
蓝面具藏戏保留剧目《白玛文巴》剧照。
图为九头罗刹女王表演。
蓝面具藏戏蓝面具藏戏,是藏族中心地区卫藏方言剧种。
系传统最丰厚、艺术最发达、影响最大的藏族剧种,藏语文称为“拔温布”,即蓝面具戏,汉语文一般称其为藏剧或藏戏。
国内外一般人所说的藏戏主要就是指蓝面具藏戏。
它直接由白面具藏戏发展而来。
相传为汤东杰布晚年将山南宾顿巴白面具演出形式传回家乡日喀则昂仁迥·日吾齐寺后,逐渐形成的,并开始演出许多完整的大型正戏剧目。
后来又发展出诸多民间的蓝白具戏班,并不断创编新的剧目。
蓝面具藏戏积累了一批传统剧目,除“八大藏戏”外,如果将个别民间戏班编创和演出的剧目,如《若玛囊》《猎人贡布多吉》和《泽当琼琼》等也包括在内的话,总计有近二十个人小剧目。
蓝面具藏戏急剧发展起来,形成了以四个蓝面具戏班为中心的四大艺术流派:其一是靠近珠穆朗玛峰的昂仁县迥巴,唱腔保持了古老发声法,脑后音与胸腔共鸣运用较多,融入堆地区民间声腔音调,唱腔异常高亢宏亮,雄浑甜脆,其艺术影响流传到四川的甘孜。
二是雅鲁藏布江中游河谷盆地的仁布县江嘎尔,以古朴浑厚、庄重苍劲的喇嘛藏戏声腔和更为古老神秘、粗拙瑰奇的宗教色彩,以及更为地道的传统技艺,受到广大群众特别是僧众的偏爱。
三是后藏南木林山谷的香巴,以香河流域的民间歌舞和香巴噶举派宗教艺术为基础,吸收了其他几个藏戏流派艺术优长而自成一格。
四是历来为西藏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拉萨地区的觉木隆,它产生最晚,但发展最快,艺术最丰富成熟,精美活泼。
以男女演员分别扮演角色,善作世俗戏剧表演,并在内容和形式上创新发展较多而备受世人称道。
它在藏戏诸流派中,威望最高,影响最大,传播最广。
属于觉木隆派的民间戏班,遍布西藏全区各地,影响远及青、甘、川广大藏区,以及印度、尼泊尔等国家和地区。
除此之外,西藏和四川康区还有一部分民间蓝面具戏班,因各自历史发展情况不同,都有自己独特的表演艺术风格,如西藏的乃东藏戏,阿里的普兰藏戏,后藏的亚东藏戏,珠峰下定日的雪嘎藏戏,喜马拉雅山脊南坡的洛扎“鲁果”藏戏,羊卓雍湖畔的琼果孜藏戏,昌都察雅的香堆藏戏等,还有四川甘孜州的巴塘、理塘、甘孜。
道孚等地的康巴藏戏也受到蓝面具藏戏的直接影响。
康巴藏戏的“狮舞”康巴藏戏据《甘孜州藏戏志》称:“康巴藏族非单一的古代民族,包括吐蕃和西山诸羌两种不同的文化族源,今康巴地区的语言、文化仍保留了与藏族文化不完全相同的多元性特征……吐蕃时期发展起来的藏族文化,到11、12世纪喇嘛教兴起后得到了加强,元代统一了康藏……明清相沿元制,中央册封土司,呼图克图寺院集团分割统治,政治上隶属中央,宗教上则附庸拉萨或其他教派中心……康区近内地,历代军旅屯兵催粮,商贾经营,内地生产技术。
文化不断流人。
康区兼容并蓄了古氏羌文化、吐蕃文化、西夏文化、汉地文化,故尔,康区藏族文化,既同于卫藏,又异于卫藏。
”康区的巴塘。
理塘、甘孜、道孚、康定、木雅等儿个地方的藏戏,总的都属于从西藏传入的蓝面具藏戏,但传入以后,其中像巴塘藏戏、甘孜藏戏、道孚藏戏,虽传入较早,但出战乱或其他原因,大都时演时辍,有的甚至几次衰落几次恢复,多是在本世纪早期或中期,方才初具规模或形成定制。
同时,传人以后逐渐与个地康巴的歌舞。
说唱、民间艺术传统相结合,有的像道孚藏戏唱腔更多地运用了道李的山歌。
锅庄和跳神音调,与西藏的藏戏已有很大区别,形成了康巴藏戏的独有风格。
如巴塘藏戏渗入了巴塘弦子舞的舞蹈和音乐,甘孜藏戏渗入甘孜踢踏舞的舞蹈和音乐,理塘藏戏渗入理塘锅庄的舞蹈和音乐等。
像道孚乾宁藏戏,唱腔溶人本地山歌,舞是当地锅庄及法舞舞步,繁衍至今日已看不出渊源于西藏“降呷冉”派的痕迹。
有的在流传衍化中,由于吸收了康巴地区的一些舞蹈、山歌,将原西藏藏戏传人时保存下来的一些形式,也都康巴化了。
如开场时跳的“扎西雪哇”“降呷冉”两段表演性面具舞,已形成具有康巴特色的比较规范的程式化表演身段。
在音乐、唱腔上,由于受方言语音、民间音乐、宗教音乐方面的影响,风格上已和西藏藏戏有一定差异。
安多藏戏《米拉日巴劝化记》中的鹿安多藏戏安多藏戏,系影响仅次于藏戏的青、甘、川、等地的剧种。
最早酝酿产生于18世纪末叶青海黄南隆务寺,在寺院喇嘛夏令安居后举行“呀什顿”(夏日宴会)游乐活动时,喇嘛们根据在西藏习经期间所看到的藏戏演出和背回来的藏戏“经文本”,开始以安多语和安多民间说唱调来表演藏戏故事片断。
到19世纪中叶以后,演出的唱腔、音乐、表演、服饰更中丰富,也日趋规范,如戏师吉先甲把黄南地区的藏族山歌“拉依”糅进了唱腔。
而且还能演出完整的剧目《诺桑王子》。
与此同时,在甘肃省的甘南拉卜楞寺二世嘉木样的倡导下,贡塘仓丹白准美也开始采用西藏藏戏演出的办法,编演了《米拉日巴十万道歌集》中一段猎人受教化的故事,当进称为《鹿舞》,于每年的雪顿节上演出。
《鹿舞》还传到了拉卜楞教区的很多属寺中。
到本世纪40年代,五世嘉木样从西藏学法回来,又一次倡导创建甘南安多藏戏,由曾在内蒙讲学多年、比较熟悉西藏藏戏和内地京剧的朗昌活佛,创编了剧本《权赞干布》,唱腔音乐以安多民歌、牧歌、说唱调为主,表演采用民间歌舞和寺院跳神舞蹈,也借鉴京剧程式化动作,包括服装、道具也都借鉴京剧样式,注重舞台演出效果。
他们还大量编演了《格萨尔王传》中英雄史诗故事剧目。
甘南安多戏后来又传入青海果洛藏族自治州和四川阿坝州四个草地县,以及甘孜州的色达草地县。
甘肃和四川的安多戏,还编演了许多传统藏戏故事剧、民间故事剧、藏族文学名着改编剧和历史人物传奇剧等剧目。
昌都藏戏中的仙翁昌都藏戏昌都藏戏,系西藏昌都地方剧种。
19世纪末由七世帕巴拉倡导,四世西娃拉编创剧本,组织昌都强巴林寺朗珠扎仓的喇嘛模仿排演卫藏地区的藏戏,后因战火将寺院焚毁而停止活动。
1919年十世帕巴拉自拉萨学经回来,又组织阿却扎仓喇嘛,以演过戏的原朗珠扎仓喇嘛为老师,人物角色表演不用面具,主要运用昌都锅庄、弦子、热巴和其他当地民间的。
宗教的艺术表演形式,借鉴川剧的一些手法,发展创造出昌都戏独特的形式。
其特点是:正戏开始时,先由一位白胡子、白眉毛的老者讲解剧情;表演不戴面具,以锅庄舞蹈动作为主,吸收其他舞蹈和跳神的表演姿式,形成了昌都戏的每一动作都有程式和固定名字的表演动作;演出时比较重视场面调度和较为细腻的人物心理刻画;较多地运用了道白,且口语、韵词念诵兼用;唱腔以锅庄音乐为基础,并吸收了昌都的山歌、牧歌、酒歌,没有帮腔伴唱;伴奏乐器以鼓钹为主,鼓与钹比卫藏藏戏用的大,另外增加有几种大小不同的锣,音色不同的鼓,还有云锣、叮铃、唢呐和一些宗教乐器,其编制基本同寺院乐队;一部分鼓钹点子和武打动作,还有戏衣、道具、旗帜和演出用装饰品借鉴于川剧和秦腔。
四世西娃拉·嘎列强村编演了许多传统藏戏故事剧目,降若活佛编创了《拉鲁普雄》《索朗多》《释迦十二行传》等新剧目。
昌都藏戏运用的语言是康巴藏语方言区中昌都次方言。
昌都戏形成较晚,发展缓慢,传播范围也狭小。
嘉绒藏戏嘉绒藏戏,系四川马尔康地方嘉绒藏戏剧种,流行于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马尔康县、理县、金川县一带。
据《阿坝州藏戏志》记载:“在嘉绒地区,许多就学于西藏三大寺院(色拉、哲蚌、甘丹)的僧侣,学佛经之余目睹了西藏各大寺院的法舞和民间的藏戏排练以及献演活动……获得学位回阿坝后,便在本地寺庙排练西藏的拉萨藏戏,在当地演出。
当时称拉萨藏戏为‘阿支拉姆’或‘达支拉姆’,这是按拉萨语‘阿吉拉姆’借用专有名词为普通名词的藏戏代名词,这在嘉绒地区已约定俗成,至今嘉绒地区还沿用这个名词。
18世纪上半叶,马尔康地方松岗第八代土司为纪念清乾隆皇帝加封“宣慰司”,在理县杂谷脑寺修建“扎西楞灵塔”,为募集资金,请了从西藏派来的堪布为艺师,组织杂谷脑寺喇嘛学演西藏戏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