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作品中乐观旷达思想对现代语文教学的影响和作用论文
论苏轼作品中乐观旷达思想对现代语文教学的影响和作用

论苏轼作品中乐观旷达思想对现代语文教学的影响和作用作者:包诗雨来源:《神州》2012年第35期摘要:在现代语文课程中,苏轼作品的学习占了很大比重。
而在苏轼作品的学习中,苏轼的词作是最值得学习和品味的元素之一。
关键词:苏轼词乐观旷达现代语文教学苏轼,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三苏”。
他在诗、词、文、书法、绘画和美学方面都有着很高造诣。
苏轼的思想深受儒佛两家思想的影响,既尊崇儒家的“入世”思想,又采取“听其所为而莫与之争”的洒脱、旷达态度。
儒家思想与佛老思想的并存、统一和矛盾,使他的创作内容丰富多彩。
既有儒家积极入世,关心国事、抨击弊端、提出改良建议的充满现实政治性的作品和评古论今、议论纵横、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作品,又有充滿幻想和豪迈情怀的浪漫主义篇章。
苏轼被誉为“词中之龙”,他对宋词的发展有着巨大的历史性贡献。
词从晚唐五代所奠定的香软柔媚基调,至柳永时已发展到极致,由上层社会的娱乐专属品走向市井、平民生活,但至此词的内容仍旧是局限于男女情爱和羁旅感伤等缠绵悱恻基调之上。
而在当时宋代积贫积弱、内忧外患的政治情况之下,香艳婉转的词风显然不能适应当时的社会现状,因此出现在此时的词体转型实际上是宋词为了适应社会现状避免被历史淘汰的一个必然过程,而此时北宋文坛最为活跃的全能型作家苏轼,便义不容辞的担当起此项重任。
这是历史的必然,由客观社会决定,又由苏轼文学思想和个人性格决定。
在现代语文教育中,对于苏轼在宋词领域的贡献,不仅仅要说个人之能,也要全面和客观的分析当时社会背景条件和民族现状。
苏轼词作典型地反映了苏轼的作品风格和处世之道。
其词作一扫绮罗香泽之态,突破了五代以来词作专写男女情爱、登不得大雅之堂的尴尬处境,空前地扩大了词的题材和表现范围,最重要的是,苏词风格大气磅礴,“有意为状词”,开创了豪放派的词风。
苏轼一生大起大落,而似乎是苦难造就英雄,苏轼最为出色的作品正是在他被贬谪期间写成的。
如他乌台诗案被贬黄州时所作词《念奴娇·赤壁怀古》被认为是最能反映其乐观矿大思想的词作。
作文《苏轼的豁达与乐观》

苏轼的豁达与乐观篇一苏轼的豁达与乐观要说苏轼这哥们儿,那真是个奇葩,乐观得没边儿。
搁现在,妥妥的精神导师级别的人物。
我以前总觉得这种“豁达”是书上写的,离我八竿子打不着,直到上个月去杭州玩儿,才算是有点体会。
那次去西湖,人巨多,就跟赶庙会似的。
本来想找个安静的地方看看风景,结果走到断桥边,被挤得跟沙丁鱼罐头似的,差点儿没把我挤成肉饼。
当时我心里那个憋屈啊,感觉所有美好的西湖意境都被这嘈杂的人群给破坏了,就想赶紧逃离这个“人肉战场”。
突然,我抬头看到断桥边上一棵老柳树,枝条低垂着,像个慈祥的老人在向我招手。
树下有个卖糖葫芦的大爷,满头白发,正乐呵呵地跟顾客聊天。
他那笑容,跟苏轼画像上那种洒脱的神情还真有几分相似。
我买了一串糖葫芦,酸酸甜甜的,吃着吃着,心里那股憋闷劲儿就消散了不少。
我坐在树下,看着熙熙攘攘的人群,突然觉得这场景有点意思。
这跟苏轼被贬黄州,还得自己动手种田,却依然能写出“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迈气概,是不是有点异曲同工之妙?他虽然遭遇了人生的低谷,但他并没有被苦难击垮,反而从中找到了乐趣,这是一种怎样的境界啊!在面对生活中的不如意时,他总能找到积极的一面,这正是一种令人钦佩的乐观精神。
而我,只是被挤了一会儿就心情不好了,真是比不了苏轼老先生的胸襟。
这糖葫芦,吃起来真不错。
篇二苏轼的豁达与乐观继续说苏轼。
他那乐观劲儿,你说是天生丽质还是后天修炼,还真不好说。
我琢磨着,大概两者都有吧。
基因好,再加上他那颗不服输的心,估计是造就了他这独特的性格。
记得我看过一个纪录片,讲苏轼被贬到黄州的故事。
那会儿他可真是倒霉透顶,官丢了,还被流放,可以说是人生低谷了。
但是,你看看人家,在黄州,他居然自己开荒种地,还写诗作画,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这要是搁我身上,估计早就哭天抢地,寻死觅活了。
我这人,就是比较玻璃心,一点小事都能让我愁眉苦脸好几天。
就拿前天的事儿来说吧,我新买的手机屏幕,不小心摔碎了,我当时那个心疼啊,感觉世界都崩塌了。
写苏轼乐观豁达改变了我的作文

写苏轼乐观豁达改变了我的作文我曾经是一个非常消极的人,总是抱怨生活的不公平和自己的不幸。
但是,苏轼的乐观豁达改变了我的一切。
苏轼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和画家。
他的作品充满了诗意和哲理,深受人们的喜爱。
我喜欢读他的诗歌和散文,因为他的文字充满了生命力和智慧。
在我读到苏轼的作品时,我感到自己仿佛被一股清新的空气所包围。
他的文字让我感到快乐和自由,让我不再沉浸在自己的烦恼中。
我开始学习苏轼的乐观豁达,尝试用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中的挑战。
例如,当我遇到困难时,我会告诉自己“困难是暂时的”,并且相信自己能够克服它们。
当我感到失落时,我会想起苏轼所说的“人生自古谁无死”,并且告诉自己要珍惜眼前的一切。
这些话语让我变得更加坚强和自信。
除此之外,我还从苏轼的作品中学到了很多关于生活的哲理。
例如,他曾经说过:“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这句话告诉我们要像天一样坚强不屈,像地一样包容宽厚。
这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只有拥有坚强的内心和宽容的心态,才能真正地享受生活。
苏轼乐观豁达的精神深深地影响了我。
他的文字让我变得更加积极向上,更加热爱生活。
我相信只要我们保持乐观的心态和勇敢的精神,就一定能够克服一切困难,迎接更加美好的未来!。
论苏轼文化人格的旷达放逸、乐观超脱--中学语文教材中苏轼作品的

愁煞人 的怨气给抹杀 了 , 就连 黄鸡啼老又如何 , 只是朱颜转 白 鬓 而未尝往也 ; 盈 虚者 如彼 , 而卒莫消长也 。盖将 白其变者而观之 ,
( 宋・ 苏轼 的《 水调歌 头・ 明 月几 时有》 ) 恨本 是恶果 , 人生 不恶 , 也
就无恨 。 但是那月盈月缺 , 欢聚悲离 , 只是人之常情 , 司空见惯 的,
人 常在 , 共 婵娟 , 如此甚好 , 这祈愿 洋溢着欢欣 , 似乎 一切 的不 幸 到最 后也成淡 云轻风 , 或是被那达 观的情愫所镇压 , 必是源 自于
一
斑。更何况以戴 罪之 身 , 贬居黄州 , 孑然一身倒是无妨 , 只是蒙 : 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道 出无尽的思想。 月常
受不 白之冤 , 若是以常人心境 , 怕是万万不堪 忍受 的。然而苏轼却 : 在, 竹 柏不 减 , 但只有 闲人可观 , 旁 人看 闲人 , 多是 无所事事之人 , 显示 出不羁放逸 的一 面 , 穷途末路又有何谓 , 就似流水 尚能复西 ,: 苏子贬居黄州 , 虚居官位 , 抱负可施展 , 确是 闲散之人 。但 苏子看 固然不能改变现处 的困境 , 但是能注 以生活一种 旷达洒脱 的催 化
苏 子对生活的 热爱 , 方能从 别离苦海 中解脱 , 在其作 品中也是 馨
香可 闻的。
三、 变换 角度 , 乐观 超 脱
人生百态 , 死胡同总是有 的。若是一意孤行 , 只朝这一方向迷 走, 怕是心无宁 日, 久久纠缠 。苏子只 因学会 了变换 角度 , 以新 眼 光处 百态 , 待万般情 态成常态 , 不 以物喜 、 不 以己悲便不在话 下 ,
苏轼旷达乐观作文

苏轼旷达乐观作文你要是问我历史上最旷达乐观的人是谁,我肯定第一个就想到苏轼。
这哥们儿啊,那一生过得就像坐过山车似的,起起落落,但他始终能保持着一种超酷的乐观态度,就像黑暗里永远能找到光的那种人。
苏轼的仕途那叫一个坎坷。
一会儿被皇帝看重,在朝廷里当官,风光无限;一会儿又因为各种政治斗争被打压,被贬到那些偏远得不能再偏远的地方。
要是换作别人啊,估计早就被这打击弄得一蹶不振了。
但苏轼不一样,他就像个打不死的小强。
他还特别会吃。
在黄州的时候,猪肉那是便宜得很,可大家都不怎么会做。
苏轼就琢磨出了一道“东坡肉”。
他把猪肉做得香喷喷的,还写了首诗来描述这道菜的做法。
这说明啥?说明他虽然身处困境,但是依然热爱生活,从日常的食物中都能找到快乐。
而且啊,他还经常和当地的老百姓混在一起,喝酒聊天,完全没有那种高高在上的架子。
还有一次,他被贬到岭南。
岭南那时候可是瘴气弥漫,条件恶劣得很。
可苏轼看到岭南的荔枝,立马就被吸引住了。
他写下了“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这样的诗句。
你看,别人觉得是苦地方,他因为有荔枝吃,都愿意一辈子待在那儿了。
这乐观劲儿啊,真不是一般人能比的。
他在面对人生的大起大落时,能这么旷达乐观,和他的心态是分不开的。
他就像是看透了人生的无常,知道不管遇到什么困难,只要自己的内心够强大,就能活得潇洒自在。
他的诗词里也常常表现出这种豁达的思想。
像“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下着大雨,别人都在找地方躲雨,他却能在雨中漫步,还潇洒地说这点雨怕什么呢?这种对风雨的坦然面对,就是他旷达乐观的写照啊。
苏轼的旷达乐观就像一束光,穿越千年的历史,依然能照亮我们的心灵。
他教会我们,不管生活给我们多少苦,我们都可以像他一样,在苦中找到甜,在困境中保持乐观,用积极的态度去拥抱生活。
论述《前赤壁赋》中苏轼豁达精神的现在实指导意义500字

论述《前赤壁赋》中苏轼豁达精神的现在实指导
意义500字
我们无论在学习中还是生活上,都要保持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不能因为学习上的一点小困难或者生活上的一些小摩擦,就自暴自弃,反而,我们应该像苏轼一样,积极进取,不达目的不罢休。
苏轼一生坎坷,屡遭贬谪。
苏轼因为乌台写诗一案从四十四岁开始被贬谪黄州,后来又贬至惠州和儋州,前后在贬六年,晚年才遇赦免北归。
而作为一个文学家和政治家,面对不幸的贬谪遭遇,苏轼却依旧保持乐观的人生态度。
苏轼在被贬到黄州之后的第三年,写了一首词叫做《定风波》,词的内容是这样的:“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枝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
作者的某些语言容易被误解为及时行乐,但这种思想并未从文章中直接反映出来,表明的观点是希望一个人不要发无病之呻吟,不要去追求那种看似超脱尘世其实并不现实防幻想境界;而应适应现实,在目前这种宁静恬适的环境中不妨陶醉于大自然的怀抱。
苏轼的这种观点包含一定的合理性,因为他不同意看问题绝对化,注意到事物相反相成的辩证关系。
但这种观点并非科学,因为作者沿袭了庄子的相对主义观点,否认衡量事物的客观标准,抹杀事物质与量的实际界限。
总之,在当时的背景下,作者的观点还是积极的。
这种“物我一致”的观点说明了苏轼对生命的肯定和对生活的热爱。
大自然是个无穷宝藏,可以作为人们的精神寄托,所以苏轼认为人对自然万物,不该取的不取,该取的就取。
不必因“吾生之须臾”而羡慕其“无穷”,而要使无穷的自然万物为“吾生”所享用,从中得到乐趣。
苏轼旷达乐观作文

苏轼旷达乐观作文
要说古代文人里谁最旷达乐观,那苏轼肯定得排在前头。
这苏轼啊,就像一颗打不倒的“文坛小强”,不管生活给他开了多少“坑”,他都能哼着小曲儿跨过去。
后来他又被贬到岭南,那时候的岭南可不是现在的旅游胜地,那是又热又潮湿,还有各种瘴气,简直是个“天然大毒坑”。
可苏轼到了岭南,看到满目的荔枝树,乐了,说“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他看到荔枝就像看到了宝贝,能把这么个被贬之地说得好像人间仙境似的。
这就好比一个人被扔到沙漠里,别人都在抱怨没水没食物,他却发现了仙人掌果,还高兴得不行,说这果儿可真甜。
再后来,他被贬到儋州,那更是天涯海角的地儿了。
但苏轼依旧没有被打倒,他在儋州办学堂,教当地的百姓读书写字,传播文化。
他就像个播种机,走到哪儿就把乐观旷达的种子播到哪儿。
他的这种乐观旷达,就像是黑暗中的一束光,不仅照亮了自己的生活,也让周围的人感受到温暖和力量。
苏轼的旷达乐观啊,其实就是他的一种生活智慧。
他不会被困境困住,不会被悲伤淹没。
他就像一个在生活的大海里乘风破浪的水手,不管多大的风浪,都能扬起笑脸。
他的这种态度也告诉我们,生活中难免会有不如意的时候,但只要我们像苏轼一样,有一颗旷达乐观的心,就能在苦中找到甜,在黑暗中找到光明,在风雨中翩翩起舞。
反正啊,苏轼就是这么一个超级酷的大文豪,他的旷达乐观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写苏轼乐观豁达改变了我的作文

写苏轼乐观豁达改变了我的作文说起苏轼,那可是个大名鼎鼎的人物。
他不仅诗词写得好,还特别会做人,那种乐观豁达的精神更是让人佩服。
记得有一次,我因为写不出一篇好作文而愁眉苦脸,心里就像被乌云遮住了一样。
就在这时,我想起了苏轼的那句名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这句话就像是一道光,照进了我心里,让我豁然开朗。
从那以后,我开始尝试用苏轼的方式去面对生活中的困难。
我发现,每当我遇到挫折时,只要想到苏轼那句“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我就能够保持一颗平和的心。
这种心态让我在写作的时候更加从容不迫,不再那么焦虑和紧张。
有一次,我在写一篇关于环保的作文时,遇到了一个棘手的问题。
那个问题好像总是绕着我转,让我难以下手。
我正想放弃的时候,突然想起了苏轼的那句“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这句话就像是一个魔法咒语,让我重新振作起来。
我决定放下包袱,像苏轼那样去面对这个难题,结果还真就解决了。
还有一次,我在参加学校的辩论比赛时,因为紧张而发挥失常,没有取得好成绩。
那次失败让我非常沮丧,甚至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
但是,当我想起苏轼那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时,我就明白了,每个人的成长道路都是不同的,我不能因为一时的失败就否定自己。
于是,我调整心态,重新开始训练,最终在比赛中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通过这些经历,我深刻体会到了苏轼乐观豁达精神的力量。
它不仅让我在写作上更加得心应手,还让我在生活中变得更加自信和坚强。
我想,这就是苏轼给我的最大礼物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苏轼作品中乐观旷达思想对现代语文教学的影响和作用摘要:在现代语文课程中,苏轼作品的学习占了很大比重。
而在苏轼作品的学习中,苏轼的词作是最值得学习和品味的元素之一。
关键词:苏轼词乐观旷达现代语文教学
苏轼,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三苏”。
他在诗、词、文、书法、绘画和美学方面都有着很高造诣。
苏轼的思想深受儒佛两家思想的影响,既尊崇儒家的“入世”思想,又采取“听其所为而莫与之争”的洒脱、旷达态度。
儒家思想与佛老思想的并存、统一和矛盾,使他的创作内容丰富多彩。
既有儒家积极入世,关心国事、抨击弊端、提出改良建议的充满现实政治性的作品和评古论今、议论纵横、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作品,又有充满幻想和豪迈情怀的浪漫主义篇章。
苏轼被誉为“词中之龙”,他对宋词的发展有着巨大的历史性贡献。
词从晚唐五代所奠定的香软柔媚基调,至柳永时已发展到极致,由上层社会的娱乐专属品走向市井、平民生活,但至此词的内容仍旧是局限于男女情爱和羁旅感伤等缠绵悱恻基调之上。
而在当时宋代积贫积弱、内忧外患的政治情况之下,香艳婉转的词风显然不能适应当时的社会现状,因此出现在此时的词体转型实际上是宋词为了适应社会现状避免被历史淘汰的一个必然过程,而此时北宋文坛最为活跃的全能型作家苏轼,便义不容辞的担当起此项重任。
这是历史的必然,由客观社会决定,又由苏轼文学思想和个人性格决定。
在现代语文教育中,对于苏轼在宋词领域的贡献,不仅仅要说个人之能,也要全面和客观的分析当时社会背景条件和民族现状。
苏轼词作典型地反映了苏轼的作品风格和处世之道。
其词作一扫绮罗香泽之态,突破了五代以来词作专写男女情爱、登不得大雅之堂的尴尬处境,空前地扩大了词的题材和表现范围,最重要的是,苏词风格大气磅礴,“有意为状词”,开创了豪放派的词风。
苏轼一生大起大落,而似乎是苦难造就英雄,苏轼最为出色的作品正是在他被贬谪期间写成的。
如他乌台诗案被贬黄州时所作词《念奴娇·赤壁怀古》被认为是最能反映其乐观矿大思想的词作。
开篇即为“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气势恢宏,雄浑奔放,将眼界放到滚滚历史长河之中,用词之大气,胸怀之宽广,很难看出这是在一个被贬士人的即兴之作。
再如他千古传唱的名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虽是感慨人有悲欢离合,却在结尾处仍旧献上美好祝愿: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些名篇被千古传唱以致耳熟能详的原因除却苏轼用词之巧妙大胆的原因之外,其乐观旷达情绪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在现代语文教育中,教师应将对苏轼其人乐观旷达思想的思想从单纯的对古人思想和风格的探讨上升为对学生思想情操的陶冶。
中国学生的压力大,这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在二零零六年五月初,中国社会调查所对北京、上海、广州、南京、武汉等地高校一千名大学生展开了一项针对“大学生心理”方面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超过四分之一的被访者曾经有过自杀念头。
而进行这场调查的原因
正是因为二零零六年被誉为“大学生自杀年”,在这一年,几乎每个月都有大学生自杀的事件发生;二零零九年二月二十六日,河北女大学生不堪就业压力自杀;二零一一年八月二十八日深夜,黑龙江省一所省重点中学高三学生纵身一跳,把自己十七岁的生命永远地留在了黑暗里。
从幼儿园到大大学,很多学生都接受着分数就是一切的教育,老师往往也只是看重成绩,对学生的心理问题没有足够重视,或许很多的心理疾病在小的时候开始形成,但因为没有及时发现,而造成不可挽回的结果。
学生自杀愈演愈烈,无数专家学者呼吁着教育体制改革。
然而在现如今中国社会,进行教育体制改革显然是困难重重、前途渺茫。
那么,如何用可行的方式缓解学生心理压力呢?在中国学生的生活中,与教师的接触几乎是最为频繁和直接的,因此,作为现代语文教学者,决不能为了教语文而教语文。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我们古代文学教学的重点是在于培养学生正确健康的精神意志,用古人的高尚情操去陶冶和影响现代学生。
苏轼的乐观旷达,正是现如今中国学生最为缺乏也是最为需要的精神之一。
作为语文教育者,如何将此种乐观旷达思想融入日常教育之中是值得思考和研究的。
苏轼词,并非只有大气磅礴之句,其中也不乏忧愁伤感、深沉委婉之作。
“拣尽寒枝不肯息,寂寞沙洲冷”、“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等等类似的伤感之句让人倍感凄凉,由此可见,苏轼毕竟是一生坎坷,有曾经茫然无措,也曾经痛思故人,也曾经感叹仕途不顺。
然而在寂寞彷徨之后,他却能重新振作,重新在现
实中找寻人生之乐,“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他不以“鬓微霜”消极,也不以自贬地方自暴自弃,相反地,他表现出积极分发的精神,希望能为国家立功杀敌。
他也写暮春,也写“佳人”,但不是单纯的伤春,更绝非偎红倚翠的风情,而是借将阑的春色,借全然不知宦游者坎坷忧愁的“佳人”来抒发胸中的郁结。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而在《定风波·常羡人间琢玉郎》中更是以平和宁静的口吻讲出历尽艰险之后的成熟和祥和:“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这就是苏轼,只要这颗心安宁祥和,只要老夫一息尚存,那么不管在哪里,都好像是我熟悉温暖的故乡一样。
对比苏轼,在对比当今学生现状,将苏轼的乐观旷达加以现代元素并同生活经历结合,用古人的经典和情操去陶冶学生,这才是语文教育的真谛。
作者简介:包诗雨(1992--)汉族,辽宁沈阳人,沈阳师范大学文学院对外汉语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