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城市主义策略体系初探-浅析荷兰《鹿特丹城市农业空间》研究

合集下载

荷兰空间规划体系的演变及启示

荷兰空间规划体系的演变及启示

荷兰空间规划体系的演变及启示作者:暂无来源:《资源导刊》 2017年第9期文l蔡玉梅高延利张丽佳荷兰是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国土面积为4.19万平方公里,土地利用结构中农地占60%,水域占18%,建成区占12%。

荷兰是全球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农产品出口国、欧洲农业强国。

同时在城市快速发展中仍然拥有优美的自然环境和生态空间,因此其空间规划享有国际声誉。

分析荷兰空间规划体系的演变,对构建我国空间规划体系,实现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目标具有借鉴意义。

空间规划体系的演变空间规划体系通常由法律、行政区划和运行体系构成。

荷兰国家空间规划运行体系与三级行政建制一致:国家和省级编制结构远景规划,属于战略性非法定规划;市级编制两层规划,上层是结构远景规划,一个市编制或几个市联合编制;下层是具有法律效力的土地利用规划,是土地用途管制的依据。

总体看,空间规划体系的演变过程主要有3个阶段:源于住宅需求的空间规划体系雏形(1941~1965年)。

荷兰历经第一次技术革命引致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加上大型基础建设加速了城镇空间的集聚,导致城市中心住宅环境简陋,而富裕阶层搬迁至城市外围带来城市蔓延。

因此,1901年制定了《住宅法》,提出了发展公共住宅与城市规划的框架。

规定人口1万以上或过去5年中人口增加了20%及以上的城市需要编制城市发展规划,旨在规范私人的建设项目开发活动。

到20世纪20年代,城市规划扩展到乡村领域。

在此基础上,1941年成立重建与公共住房部国家规划局,开始尝试空间规划编制。

1956年《空间规划法》草案送交国会,1965年正式生效实施,标志着荷兰空间规划迈入新阶段。

集权主导的垂直型等级体系(1965~2008年)。

1965年的《空间规划法》奠定了荷兰规划体系的制度基础。

按照这一体系,中央政府编制了第2次~第5次国家空间政策,分别是1966年“组团式分散”理念的政策文件、1973年“新城式分散”理念的政策文件、1988年“紧凑城市”为理念的国家结构规划、1996~2006年“城市网络”理念下以实现竞争力、活力、安全和保护为目标的国家规划战略。

基于都市农业概念下的城郊住区规划模式探讨——以荷兰阿尔梅勒农业发展项目(Agromere)为例

基于都市农业概念下的城郊住区规划模式探讨——以荷兰阿尔梅勒农业发展项目(Agromere)为例

基于都市农业概念下的城郊住区规划模式探讨——以荷兰阿尔梅勒农业发展项目(Agromere)为例张玉坤;陈贞妍【摘要】从规划模式、工作流程以及工作内容三个方面深入剖析了荷兰阿尔梅勒都市农业项目,并以该项目为例,引申探讨了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引入都市农业概念的规划实践模式.通过对国外先进案例的研究为我国城郊住区开发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通过对比分析我国当前城乡结合部建设中所出现的问题,提出了通过将都市农业同自下而上武的住区开发相结合,引导集约式城市郊区发展的新理念.【期刊名称】《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2(014)005【总页数】5页(P412-416)【关键词】都市农业;阿尔梅勒农业发展项目;城郊住区;自下而上【作者】张玉坤;陈贞妍【作者单位】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天津300072;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天津30007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984.12历史上,无论是在中国还是世界其他地方,农业都曾是城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城市经济系统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见图1)。

然而在现代主义城市规划理论中,农业却被排除在规划设计之外,城市的发展开始导致人工环境和自然环境之间形成强烈的对抗。

20世纪以来,这种状况随着城镇化进程所带来的城市高速扩张而不断恶化。

在城郊结合部,城市建设对农田的占用难以遏制。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二:一是在政策层面上,城市发展是用大量的建设来置换环境,因此面对城市建设,农业、自然环境都必须退居其次;二是用于建设房屋的土地和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在价值上存在显著差异,为了追逐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低价土地功能不得不为高价值土地功能让出发展的空间。

基于上述问题,20世纪60年代发达国家一些研究者提出了“都市农业”概念,并围绕该课题进行了理论和实践研究。

他们尝试将农业重新引入到城市中,建立起城市生活和田园生活之间的联系。

随着研究及实践的展开,人们开始意识到都市农业对于保护城市生态环境,供应新鲜安全的农产品,提供休闲和教育场所有着重要的意义。

荷兰外向型农业发展浅析

荷兰外向型农业发展浅析

荷兰外向型农业发展浅析
李璐
【期刊名称】《广东农业科学》
【年(卷),期】2011(038)002
【摘要】荷兰是世界上典型的人多地少的国家,自然条件不利于农业生产.但荷兰通过发展外向型农业,依靠科技进步与制度创新.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大循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从荷兰农业的经济特征出发,结合其外向型农业的发展,分析了荷兰外向型农业成功的因素,并探讨了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总页数】2页(P209-210)
【作者】李璐
【作者单位】华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广东广州51064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222.2
【相关文献】
1.滨州市外向型农业发展现状及建议 [J], 代惠芹
2.以色列外向型设施农业发展战略——对天津市设施农业发展的启示 [J], 张淑荣;付俊红
3.加大农业综合开发力度推动区域创汇农业发展——湖北省襄樊市襄阳区农业综合开发推动区域外向型创汇农业发展的实践与探索 [J], 郭跃;姜小俊
4.新疆兵团第九师外向型农业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措施 [J], 赵文;王刚
5.甘肃省农业技术创新与外向型农业发展的动态关系研究 [J], 胡瑜杰;朱万里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荷兰特色小镇建设对农业转型发展的启示

荷兰特色小镇建设对农业转型发展的启示

荷兰特色小镇建设对农业转型发展的启示荷兰是一个充满魅力的国家,这里不仅有美丽的风景和悠久的历史,还有许多独特的小镇,展现出异彩纷呈的文化和传统。

荷兰特色小镇建设对农业转型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它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借鉴,对于我国农业转型发展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荷兰特色小镇建设的成功经验来自于多方面的因素,其中农业转型发展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荷兰小镇的建设,不仅注重了城市的发展和文化传承,更注重了农业的转型发展,将农业与城市紧密结合,形成了独特的城乡统筹发展模式。

这种模式为农业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发展空间,使得农业产业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耕种和畜牧,而是向着多元化和现代化发展。

这种模式给予了我国农业转型发展以很好的启示,为我国的农业产业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参考。

荷兰特色小镇建设对农业转型发展的启示在于注重农业产业的创新和多元化发展。

荷兰特色小镇建设所倡导的农业模式,不再是传统的耕种和畜牧,而是注重了对农业新技术的应用和农产品的加工销售。

荷兰的许多特色小镇都建设了农业科技园区,引导农民进行农业科技创新,推广高效节水的耕作方式和现代化的养殖方式,提高了农业产业的科技含量和竞争力。

荷兰的特色小镇也注重了农产品的加工和销售,将精心打造的农产品进行包装加工,并推广到城市和国际市场,为农民创造了更多的收入来源。

这种创新的农业模式,给予了我国农业产业发展以很好的启示,可以借鉴荷兰的经验,注重农业产业的创新和发展,推动我国农业的转型和升级。

荷兰特色小镇建设对农业转型发展的启示是多方面的,它给予了我们很多宝贵的经验和借鉴,对于我国农业转型发展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荷兰的特色小镇建设不仅注重了农业产业的创新和多元化发展,更注重了城乡一体化发展和生态环保可持续发展,为农业产业的升级和转型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和市场需求。

我国农业转型发展可以借鉴荷兰的经验,积极推动农业产业的创新发展和现代化转型,注重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和生态环保可持续发展,推动农业产业的绿色发展和高品质发展。

荷兰空间规划体系研究

荷兰空间规划体系研究

基于垂直协调视角下的空间规划体系研究——以荷兰国家空间规划为例摘要作为重视政府干预的国家,荷兰自上世纪50年代开始了国家层面的基于公共和市场干预的战略规划,逐步建立国家空间规划体系,统筹完善协调机制,以管制性而著称。

本文将以荷兰空间规划体系中的垂直协调为重点,阐述各层级规划内涵以及规划新动向,最后提出我国可以从规划模式、规划体制、协调机制等方面参考和借鉴荷兰经验,从而完善和优化我国国土空间规划体系。

关键词荷兰;空间规划;纵向协调1背景1.1研究背景我国的空间规划开展之初就建立了相应的规划体系,但是随着各部门越来越重视空间规划,现有空间规划体系存在的问题逐渐暴露出来:大多数的空间规划和相关规划由不同等级不同部门组织编制,以致于空间规划类别虽多但规划内容与职能常常相互重叠冲突,空间规划分级明确但下级规划受限且不能结合实际,最终导致空间规划难以协调和衔接。

因此,我国迫切需要对现有空间规划体系进行调整,总结国外先进国家和地区规划的经验教训,建立和完善我国国土空间规划体系。

1.2研究目的与意义1完善我国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寻求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平衡荷兰国土空间规划历史悠久,特点鲜明,在欧洲乃至世界处于领先地位,尤其规划思想和追求的生态理念对世界规划界产生深远影响,实现了社会、经济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因此研究学习荷兰的空间规划理念,对于推进我国城镇化背景下节约用地、经济建设和绿色和谐发展具有积极的启发和借鉴价值。

2汲取荷兰国土空间规划经验,在有限土地资源中创造宜居环境荷兰国土面积只有4.15万平方公里,人口密度为408人/平方公里,却承担了欧洲水路运输门户、世界重要空港、国际金融中心等重要职能,是欧美世界中密度最高的国家之一。

本次研究旨在更好地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在保证良好生态环境和农业空间的基础上满足城镇发展需求,建设高水平宜居环境。

3探讨荷兰规划垂直协调机制,优化我国空间规划纵向协调管理长期以来,我国各层级政府的规划权、决策权、审批权及财权混乱而僵化,部门规划权限范围自我膨胀、互相重叠,加之缺乏统一的编制标准和目标体系,多种空间规划自成一体、各自为政现象明显。

荷兰乡土圩田景观空间设计方法初探

荷兰乡土圩田景观空间设计方法初探
第14卷第24期 Vol.14 No.24
南方农业 South China Agriculture
2020年8月 Aug. 2020
荷兰乡土圩田景观空间设计方法初探
陈 斐
(西安欧亚学院艾德艺术设计学院,陕西西安 710065)
摘 要 荷兰人对于土地的改造创造了可以让荷兰人世代栖居的低地圩田景观。圩田景观作为荷兰的乡土景 观,一直以维持农业生产功能为发展重点。然而近年来,政府和社会对其娱乐、历史和自然生态功能提出了更高的 要求,希望圩田景观能够带给游览者更多元化的空间体验。基于圩田景观空间设计的新需求,提出感官体验、场所 记忆和四维自然空间3种设计思路,结合分析已建成的圩田景观项目,细化提出乡土景观空间的设计逻辑方法。 关键词 荷兰圩田景观;乡土景观;感官设计体验;场所记忆;四维自然空间 中图分类号:TU982.5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ki.1673-890x.2020.24.024
1 荷兰乡土圩田景观介绍
乡土景观是一系列自然和文化相互作用的结果 [1], 每个地区的乡土景观都是在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的多层 复杂系统的叠加过程,每一层都为后来一层提供一个空 间上的背景环境 [1]。根据阿尔多·罗西的“类似性城市” 思想,乡土景观也是某个区域一群人们的“集体记忆” 所在地,是场地历史和个人历史的记录,当乡土景观中 的某些空间场景触发了人们的某些记忆,那么那段历史 就会被呈现出来。
文化的产物转向景观作为一种媒介生产和丰富文化 [5]。 基于圩田景观新的设计要求,未来设计创新重点可以转 向表达空间特点和文化特征之间的关系。
在设计过程中,应在不破坏现有圩田景观空间的基 础上创造新的景观空间体验,指导未来圩田景观设计。 基于上述目标,结合圩田景观现有空间和历史特点,提 出 3 种空间设计方式,分别是感官体验设计、场所记忆 设计和四维自然空间设计。通过结合已建成圩田景观设 计方案,细化分析此 3 种设计方法是如何进行空间细节 设计和表达,从而提高游览者的空间认知和体验效果。

农业城市主义策略体系初探_浅析荷兰_鹿特丹城市农业空间_研究_高宁

农业城市主义策略体系初探_浅析荷兰_鹿特丹城市农业空间_研究_高宁

The Exploration about Agricultural Urbanism Strategic System: A Case Study of “Room for Urban Agriculture in Rotterdam ”高宁 华晨 朱胜萱 葛丹东农业城市主义策略体系初探——浅析荷兰《鹿特丹城市农业空间》研究Gao Ning, Hua Chen, Zhu Shengxuan, Ge Dandong摘要:《鹿特丹城市农业空间》研究基于农业城市主义的理论背景和“可食的鹿特丹”社会背景,提出确定城市农业可能的类型、绘制城市农业机会地图以及进行案例研究的城市农业空间系统研究方法。

在分析该案例的基础上,本文进一步将农业城市主义策略体系总结为:技术联合以形成本地食物系统,空间整合以形成有农城市形态,行为整合以形成多元参与机制。

Abstract: The research of “Room for Urban Agriculture in Rotterdam ” is based on the theoretical background of agricultural urbanism and the social background of “Edible Rotterdam ”. The research method about urban agriculture spatial system was proposed, which include urban agriculture promising types, urban agriculture opportunity map and case studies. The agricultural urbanism strategic system can be concluded on the basis of the research: to form local food system through technical integration, to form urban morphology with agriculture through spatial integration; to form multi-participatory mechanism through behavior integration.关键词:农业城市主义;鹿特丹;城市农业;农业空间;食物系统Keywords: Agricultural Urbanism; Rotterdam; Urban Agriculture; Agricultural Space; Food System本文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资助项目(09YJCZH108),上海市科委基金资助项目(11DZ1501300)作者:高宁,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博士。

荷兰乡村城镇化研究历程及意义

荷兰乡村城镇化研究历程及意义

第43卷湖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Vol.43第2期Journal of Hubei Normal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No.2,2023荷兰乡村城镇化研究历程及意义刘 涛袁戴 敏(郑州大学历史学院,河南郑州 450001)〔摘 要〕 荷兰城市史研究多散见于经济史和农业史研究之中,专论研究并不多见,集中探讨乡村城镇化历程的更为少见。

本文以学者们关注的时代为顺序,结合荷兰城市史相关的研究,对以下问题探讨:罗马文明与公元八世纪之后尼德兰地区城市发展之间的关系,有学者提出了肯定罗马化存在助力尼德兰城市复兴的罗马原因论,而反对此论的学者则提出了“商业推动论”;近代早期荷兰城乡关系得到国内外部分学者的关注,丰富了我们对城市发展和乡村经济演化等方面的认识;工业革命时代以来,对荷兰经济做出重要贡献的农业引起部分学者的兴趣,然而城乡关系的研究却有所弱化。

荷兰乡村城镇化历程研究无论在整体方面还是在细节方面都有待加强,这方面的工作既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又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荷兰;乡村;非农化;城市化〔中图分类号〕K56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3130(2023)02⁃0067⁃07doi:10.3969/j.issn.2096-3130.2023.02.010 尽管城市聚落早已有之,但其只有在经济生产出现产出盈余以及较明显的劳动分工时才有可能出现。

在人类社会发展历程中,从城乡关系层面出发,以农为本的乡村聚落的出现先于以非农经济为主的城镇。

乡村聚落向城市聚落演变是人类城市演变史中的重要内容。

可以说,一方面,城市的出现和发展是相应地区经济发展的体现或标志;另一方面,城市的出现和发展更多的时候并非自然而然的事情,而是事在人为的结果。

故而,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特定地区的人们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意推动加快城市聚落的从无到有,从而进一步助推相应地区的经济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限制。
划学科的研究中,空间联合是主体,技术联合、行为联合是
研究者希望利用城市农业机会地图协助政府在公共政策 空间联合的支撑系统。
的层面决定最大限度有利于城市农业活动的形式,使城市农
业成为城市向可持续系统进化的战略部分。研究者认为对城 3.1 技术联合与闭合的本地食物系统
市农业的管理并不应该通过严格的规划和管制,而应该致力
为了更为详细地描述机会地图,研究者选择了四个可能 大量城市周边的耕地流转为建设用地,农业被慢慢挤出城
的地点进行案例研究,把这些案例结合到一起就可以代表鹿 市系统 ;与此同时,城市的消耗不断增加,城市自给自足
特丹城市农业可能的形式。这些案例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并 的食物系统转变为依靠外来供给的线性食物系统。这样的
国际城市规划 2013 Vol.28, No.1 75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城市研究
信息分析的基础上绘制城市农业机会地图(图 3),可视化 发展空间,并将农业发展与地区发展相联系,利用农业整合
了每种城市农业类型在鹿特丹城市中可能的空间区位。需要 地区的食物、休闲、健康、商业等方方面面,形成以城市农
说明的是,这张地图并不是一个明确的指明了每种农业活动 业、城市农民为中心的新型的城市社会和空间结构。通过对
于潜在的能生存的商业模式之上,以保证其实现的可能性。 批发商—长途运输户—销地批发商—小贩—市民”等多个
因此,研究者认为这些案例可以在其他的城市进行复制。图 中间环节,每个环节至少加价 5%。尤其是“最后一公里”,
屋顶农业
在遍布于城市的屋顶上进行水 丰产的绿色屋顶,具有环境和美
果和蔬菜的种植
学的效益
屋顶水培温室 在轻质的屋顶温室中进行蔬菜 利用屋顶空间,促进城市的持续
种植
更新
复合养殖
结合了鱼和蔬菜以及其他可能 对休耕土地和废弃建筑的临时利 的与自循环圈相关的作物的复 用,回收利用有机废物 合养殖
资料来源:根据参考文献[11]整理
1 农业城市主义相关背景
实际上,自“城市农业”一词于 1977 年在美国农业经济学家艾伦 尼斯的《日本农业模式》中正式出现,多数国家即对在城市中纳入农业 活动持支持态度,并进而研究对城市中农业活动的管理和规划。2005 年, 英国布莱顿大学的卡特琳 · 波尔和安德烈 · 维翁所著的《CPULs 连贯生 产性城市景观》开启了将城市农业活动纳入城市设计体系的研究 [5],连 贯式生产性景观、可食用的景观、城市食物系统、食物空间、社区支持 农业等词汇也开始陆续进入中国学者的视野。2005 年以后,各国城市 农业活动的实践和研究进入活跃期,各类组织、研讨会、研究报告、展 览、设计、实践纷纷涌现,各国政府也开始关注并介入到城市农业活动 的管理引导中。如伦敦政府在城市中实行“增加健康水平和可持续的食 物”战略以加强本地食物系统从生产到处理再到食用的短链联系,最 近的战略则准备通过为社区提供实践和经济支持以实现“具有更高可 达性的食物生长空间”[6] ;纽约市在 2007 年地球日启动名为“PlaNYC 2030”的项目,给建造“屋顶农场”的市民减税优惠 [7] ;芝加哥都市规 划局(CMAP)在 2010 年所制定的地区战略规划《GO TO 2040 Plan》 中明确提出促进可持续的本地食物系统,关注地区食物生产以及可负担 的、营养的新鲜食物的可达性 [8]。
且能够显示出城市农业的发展潜力。从可食的绿地到屋顶温 线性系统由于高昂的农产品中间成本及其所带来的碳排放
室,每一个案例都有独特的平衡城市社会、环境和空间品质 而不断受到诟病。在我国的食物系统中,蔬菜从农民“菜
的内在机制。它们是城市食物系统有益的补充方式,并且基 园子”到市民“菜篮子”,一般要经过“菜农—小贩—产地
形式确切地点的规划图,而是指出某种农业活动形式在某个 该研究的分析和总结,可以认为,农业城市主义的策略体系
地区有可能找到合适的具有潜力的空间,这些地区能够从城 主要包括 :通过技术联合形成本地食物系统,通过空间联合
市农业活动中获益并且对城市农业活动有较少的限制或者没 形成有农城市形态,通过行为联合形成多元参与机制。在规
图 1 研究范围图
资料来源:参考文献[11]
图 2 城市农业可能的形式分析矩阵
资料来源:参考文献[11]
表 1 城市农业类型表
城市农业类型
特点
可能的区位
农业公园
分层多年生植物混合种植坚果、 公共、半公共绿地,用于自然科 水 果、 根 茎 类 和 其 他 的 可 食、 普教育 不可食作物
小块耕作土地 在遍布于城市的小块土地上进 利用后院和公共绿色空间的边角 行水果和蔬菜的种植
2.2 城市农业可能的类型 鹿特丹城市农业空间的研究区域为鹿特丹的城市地区
以及北部和南部的边缘地带(图 1)。由于城市中的农业在 形式和组织方式上都不同于传统的农业并且被城市条件所 影响,因此,研究首先对城市农业可能的形式进行了分析 (图 2)。研究认为城市的肌理特征、地区区划、资源、土 壤条件等为每种城市农业类型提供了不同的机会。基于这些 联合的空间指标,可以判断每种城市农业类型在城市中可能
技术联合是指将农业的生产、加工、运输、分配、食用
于在正确的地点引导和激发参与者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和废物处理过程整合到城市的环境、能量、营养、水、交通、
公共设施等基础设施结构中,以形成闭合的本地食物系统。
2.4 案例研究
随 着 我 国 城 市 化 的 迅 速 推 进, 城 市 不 断 向 郊 区 蔓 延,
的空间区位(表 1)。
2.3 鹿特丹城市农业机会地图 基于每种城市农业类型对于技术、空间、社会经济条件
的不同要求,在对鹿特丹的空间、环境、社会经济进行地理
2 鹿特丹城市农业空间研究
2.1 研究背景 在鹿特丹,城市农业是永久的地方议程。自 2007 年起,
一群来自各个领域的专家活跃在鹿特丹都市农业协会“可食 的鹿特丹”运动中,致力于通过城市农业提升城市的宜居性。 在鹿特丹都市农业协会制定的“可食的鹿特丹”的宣言中, 认为城市农业具有社会、经济和文化多种功能,包括提供新 鲜的本地食品、教育、锻炼、休闲、工作机会和促进社会融 合的社区活动等 ;有助于改善环境和促进城市生态可持续发 展 ;促进地区食物系统的形成,使城市发展更有弹性 ;能够 在城市中为乡村打开一扇联系城市居民和地区农民以及农产 品的窗户 ;能够使不同城市发展目标的相互依赖性更为明显, 激发多元主体联合运作方式并取代传统的单主体模式 [10]。《鹿 特丹城市农业空间》研究即建立在这样的背景下,其主体是 绘制鹿特丹城市农业的机会地图,并通过设计案例对机会地 图进行检测和验证,揭示实现机会地图的可能性。该研究与 其他关于城市农业的倡议和规划的不同之处在于 :这是一种 对于理想和现实的结合,一种具体的连接城市与农业活动的 空间策略。这种策略强调以一种对土地低干扰的方式展开农 业活动,这些活动可以在城市宽广的尺度中灵活实施并能够 作为一个整体对城市施加积极的影响 。 [11]
关键词 :农业城市主义 ;鹿特丹 ;城市农业 ; 农业空间 ;食物系统
Keywords: Agricultural Urbanism; Rotterdam; Urban Agriculture; Agricultural Space; Food System
本文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资助项目 (09YJCZH108),上海市科委基金资助项目(11DZ1501300)
作者 :高宁,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博士。 tintin1980@ 华晨,博士,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教授。 huachen1212@ 朱胜萱,东联设计集团,首席设计师。 shengxuan-zhu@ 葛丹东,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副教授。 zjugdd@
74 2013 Vol.28, No.1
国际城市规划
高宁 华晨 朱胜萱 葛丹东 农业城市主义策略体系初探——浅析荷兰《鹿特丹城市农业空间》研究
2009 年,新城市主义的创始人之一安德雷斯 · 杜安尼 (Andres Duany)提出农业城市主义理论(Agricultural Urbanism),致力于将众多农业相关活动,包括生产、加工、运输、 分配、消费、废物回收的过程以各种规模的农场、菜园、作坊、 农夫集市、有机餐厅等组织到城市空间中,通过以农业为导 向的创新规划方法,营造一种耕作社区 [9]。农业与城市关系 研究从将农业纳入城市规划体系演进到以农业、食物生产的 视角组织城市空间。在诸多基于农业城市主义视角的研究中, 荷兰《鹿特丹城市农业空间》所提出的方法具有广泛应用的 可能性,该研究由荷兰建筑师赫拉夫(Paul de Greaf)及其 团队开展于 2009 至 2011 年间,致力于探索“可食的鹿特丹” 的空间可能性。
城市研究
文章编号 :1673-9493(2013)01-0074-06 中图分类号 TU984.11+3 文献标识码 :A
农业城市主义策略体系初探 ——浅析荷兰《鹿特丹城市农业空间》研究
The Exploration about Agricultural Urbanism Strategic System: A Case Study of“Room for Urban Agriculture in Rotterdam”
近年来,有关中国城市中农业活动的报道屡见报端等媒体,并引发 一系列争议,学者、市民、城市管理人员对于在中国的城市中是否应该 有农业活动的存在以及如何管理往往各执一词,莫衷一是。既有学者(如 蔡建明、宁超乔、单吉堃、马杰等 [1-4])呼吁将农业活动纳入到城市规 划中来,也有社区物管制定政策禁止在社区中进行农业活动 ;既有市民 热火朝天地开荒种菜,也有市民不胜其扰屡屡举报。在食品安全危机频 繁爆发,“蒜你狠”、“火箭蛋”等食品价格巨大波动的社会背景下,城 市居民对于农业活动的热情更加高涨,对于城市农业活动应该是支持还 是反对,成为亟待解决的城市问题。目前国内鲜少对城市农业活动进行 系统研究和分析,因此,对国外研究的介绍和总结或许可以为中国的城 市与农业关系问题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