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荷兰看都市农业的发展方向

从荷兰看都市农业的发展方向
从荷兰看都市农业的发展方向

从荷兰看都市农业的发展方向

荷兰是欧洲的一个小国:人口1 600万,相当于我国的上海市;国土面积4万多平方千米,大约是江苏省的2/5。10多年前,人们就已经注意到:在世界农产品净出口额的排行榜上,荷兰一直是仅次于美国的“银牌”得主,这就够令人惊讶的了。

然而进一步的研究发现:这里没有包括园艺类产品(鲜花、观赏植物等以及蘑菇)和渔业产品。这些产品荷兰都有大量的净出口,而美国则有可观的净进口。以1996~1999年4年的平均数为例,加上这两类产品后,荷兰的净出口值接近180亿美元,而美国则减少到了126亿美元;这种格局在2000年就更加明显[1]。总之,在农产品净出口方面,荷兰成了当之无愧的“世界冠军”!

应该说,荷兰在赢得农产品出口多块金牌的背后,有其“都市农业”的巨大贡献——都市农业代表着一种先进的生产力。没有园艺业和奶牛业的早期发展,难以想象荷兰农业有现在这样强大的国际竞争

力。

实际上,荷兰自己没有“都市型农业”的说法。但是,荷兰的人口密度大,农业紧靠大中城市,特别是荷兰西部三省(乌得勒支、北荷兰省、南荷兰省,简称“西三省”)人口尤其密集,铁路、公路密如蛛网,把荷兰最重要的城市连接起来,构成了一个城市连绵带。乌得勒支—阿姆斯特丹—海牙—鹿特丹—多德雷赫特这几个大中城市[2],构成了一个“大都市圈”,或非行政意义上的“大都市”。为了考察荷兰的都市型农业,我们不妨以包围这个大都市圈的“西三省”

及其主导产业——园艺业和奶牛业为例来进行研究。

荷兰是农业高度发达的国家。农业发展的目标,不再是追求产量,而十分强调农业与环境、自然的协调发展,重视农业的社会责任,这就为荷兰形成“绿色生产力”打下了一个很好的基础。在这个人口稠密的地区,其东侧保留着一个缺口,人们称之为“绿色心脏”[3]。在荷兰,土地利用被区分为“绿区”和“红区”,前者是指自然保护区、林地和农业,工业、城市住宅和各种基础设施用地,功能分明,并且

严格防止后者对前者的侵占。

研究荷兰“西三省”的都市型农业,我们不仅可以认识都市型农

业的一般特点,而且可以借鉴荷兰怎样在获得非凡的国际竞争力的同

时,保持着可持续发展的后劲。

一、“西三省”农业的特点

荷兰“西三省”的面积约7000平方千米(比上海市稍大些),

只占全国陆地面积的1/5左右,总人口有712万,约占全国总人口的

44%。本地区人口密度很高,为全国的2.2倍(约1100人/km2),是

欧洲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区之一。

“西三省”与我国传统的农业生产结构很不一样。“西三省”农

用地总面积有34.7万公顷。2001年,总共有农场约2.08万个,农

业劳动力7.97万个。每个农场的劳动力人数平均为3.82个,而荷兰

其他9个省平均只有2.62个,表明这个地区的农业相对来说是“劳

动密集”的,其中的原因将在下面再作分析。

荷兰土地的利用方式与我国的差别很大。虽然总起来说荷兰人均

土地面积比我国还小[4],但是农业用地中,农作物种植面积还没有牧

场的面积大。以“西三省”为例,牧草地达到20.9万公顷,大田蔬

菜3.4万公顷,其他农作物用地不到9.2万公顷,后面二者总面积仅

为牧草场的3/5。同时,“西三省”总共有玻璃温室约7 080公顷,

占全国玻璃温室面积的2/3以上;其中尤其是南荷兰省,集中了全国

玻璃温室的55.6%,形成了举世闻名的“玻璃城”。

1994年到2001期间,荷兰的农业就业人数从28.2万下降到26.8

万,即减少了5%。但是我们从“西三省”劳动就业中看到了一个有

趣的现象,即:奶牛业比较重要的乌得勒支省的农业就业人数减少得

最快,7年里几乎减少了14%,而南北荷兰两省的变化却很小,大致

保持在8万左右;其中,北荷兰省还有所上升。

根据欧洲统计署的资料,“西三省”农业生产项目中位居前三名

的分别如表1所示:

表1荷兰“西三省”主要的农产品及其占总增加值的比例

第一位第二位第三位劳均总增加值乌得勒支省牛奶,44%猪,19%肉牛,13%25 356

北荷兰省花卉,54%牛奶,19%蔬菜,7%32 880南荷兰省花卉,49%蔬菜,29%牛奶,10%43 934

资料来源:欧洲统计署(Eurostat),“劳均总增加值”是指标准农业劳动力

的总增加值,以欧元计算。

从这“西三省”主要的生产活动来看,花卉是特别重要的产

业,而奶牛业则是它们共同的一个重要产业。对比我国大城市郊区,

园艺业和奶牛业也逐渐成长为重要的支柱产业。这里是不是存在着某

种规律性的东西呢?

下面,我们就以园艺业和奶牛业为例,论述“荷兰式”都市

农业的先进性及其产生的强大的国际竞争力。

二、园艺业

荷兰以“欧洲花园”和“花卉王国”而驰名于世。荷兰的“园

艺业”包括花卉、蔬菜、蘑菇、水果和名目繁多的观叶植物、园林苗

木等等。在很多荷兰的文献中,“园艺业”与“农业”往往并列而称,

可见它的重要性非同一般。

荷兰西部地区发展花卉业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渊源,加上土壤和

气候条件比较适宜,花农积累了栽培花卉的许多经验,早就有很好的

声誉。另外,早在17世纪,荷兰的工商业就已经非常发达,城市繁

荣,富商麇集,人口密度大,园艺业产品从农村(实际上已经相当于

城郊)到城市不但距离短,而且不愁销路。这就为荷兰的花卉园艺业

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特别是荷兰还形成了独特的拍卖业,使那

些娇嫩的鲜花能够快捷、有效地销售到其他地区以至邻国,直到世界

各地。

作为典型的人多地少国家,荷兰的土地资源是非常稀缺的。因此,

如何从“每平方米”土地上实现最大的产值,就是农民最关心的一个

问题。很明显,在经济利用土地的问题上,以花卉为代表的园艺业要

优于一般的大田种植业,而温室园艺业又优于露地园艺业。“较高的

投入+更好的技术”——这就是荷兰农民从有限的土地上获得巨大收

益的一个“诀窍”(表2)。但是,园艺业发展到现在这样占有世

界意义的地位,基本上是近半个世纪的事情[5]。其中,作为世界园艺业产品最大的出口国,荷兰所起的作用是非常突出的。

表2荷兰园艺业的产值(单位:亿荷兰盾)

1980年1990

1994

1996

花卉和观叶植

24.3152.8165.7670.54

花卉球茎 5.447.129.119.74蔬菜22.7139.9738.4537.92水果 3.86 6.99 5.70 4.66苗木、种子等 5.4811.398.157.96

资料来源:荷兰农业、自然管理和渔业部。

园艺业在荷兰的迅速发展,还得益于欧盟(及早先的欧共体)的农业政策。一方面,欧洲各国因一些大宗农产品大量过剩而困扰,欧

共体从1980年代中期起对牛奶、谷物和其他一些农产品采取了限产

政策(详见下)。同时,由于欧洲经济的一体化,荷兰在“没有边界”

的统一大市场里,可以把优势农产品(特别是园艺业产品和乳制品)销售到周边各国,大大促进了荷兰园艺业的发展。

园艺业得到加速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人们对环境、自然景观和生活质量有了更高发要求。在空间狭小的荷兰,以奶牛业为代表的

畜牧业发展受到了不小的制约。在近几十年来,荷兰农业生产结构从

以畜牧业为主逐渐转向以包括园艺业在内的种植业为主(在种植业内部,园艺业占的比重要大于一般意义的大田种植业)。

荷兰的务农人数一直在减少,但为农业服务的就业岗位却在增加。园艺业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例子。在1985~2001年间,园艺业农

场从1.9万个下降到1.2万多个(表3)。1999年,荷兰花卉产业(包

括观赏植物在内)的农场有8 700多个,直接就业人数3.7万人,间

接就业(拍卖、递送、批发、出口、零售)的人数总计达4.9万人,

共为国家提供了8.6万个工作岗位。

与此同时,荷兰农场的平均规模[6]在不断扩大。在1975~2001年间,荷兰温室花卉农场的数量减少了1/4(表4),同期玻璃温室的

面积从3 060公顷增加到5 845公顷,增加了91%;温室农场的平均

面积从3 664平方米扩大到9 495平方米,即接近1公顷,大的甚至

达到了3公顷。在南荷兰省,大型的温室农场比较集中。荷兰花卉生

产的玻璃温室面积从1975年的7 900公顷增加到了2001年的1.06

万公顷,大约占全世界温室面积的1/4。

表3荷兰园艺业农场数量的变化

1985年1995年2000年2001

年温室花卉或蔬菜10 1599 3727 9087 395露地花卉或蔬菜 5 592 4 358 3 733 3 366花卉、蔬菜兼业农 2 389 1 489 1 124 1 075蘑菇767670516481总计18 90715 88913 28112 317

资料来源:荷兰农业经济研究所(LEI):《农业、园艺业数字》,2002年,

p. 23.

表4荷兰温室花卉的生产:农场的数量及其规模

公顷/农

场1975年1985年1995

2000

2001年

< 0.5 6 059 4 372 3 457 2 772 2 557 0.5~1 1 750 2 082 2 014 1 659 1 492 1~2471993 1 450 1 432 1 366 > 272254478712741总计8 3527 7017 399 6 575 6 156

资料来源:同表3,p. 93。

表5荷兰露地花卉种植面积的变化(单位:公顷)

1975年1985年1995年2000

2001年

郁金香 5 766 6 5888 0319 70510 050百合590 1 533 3 298 5 069 4 952

水仙 1 708 1 588 1 405 1 843 1 880大丽花 2 006 1 937 1 846 1 643 1 454风信子859954980 1 130 1 171总计13 01015 05518 08622 54322 618

资料来源: 同表3, p. 79。

玻璃温室切花生产是花卉业中最大的产业,其产值高达20

多亿欧元。2001年,最重要的温室切花是玫瑰,占地921公顷;其

他主要的有菊花、百合、非洲菊、小苍兰、兰花等等,品种繁多。一

年四季供应的鲜切花达5 500多种,不同的盆栽植物2 000多种,庭

院植物2 200多种。荷兰每天向世界出口1 700万枝鲜切花和170

万盆花。

露地花卉主要是球根花卉生产(表5),现在的种植面积已

经超过了2.2万公顷。球根花卉又可分为两种:鳞茎植物(如郁金香、

水仙、鸢尾、风信子、百合等)和球茎植物(如唐菖蒲、大丽花、番

红花等)此外,还有雪花莲、麝香兰、秋海棠、美人蕉、虎斑草等等。

2001年,荷兰有2 507家农场(公司)从事球茎花卉生产,

平均一个花卉农场的面积达到了9公顷。面积小于3公顷的农场,从

1975年5 301个减少到了1 038个;所占的比重从81.4%下降到41.4%;

而大于10公顷的农场,从9.5%上升到45.7%。

郁金香是荷兰的国花。种植郁金香的农场最多,有1 562家,

栽培的面积也最大,提供给拍卖行的郁金香品种就有200多个,年产

郁金香球茎30亿个。仅球根花卉一项的产值就占荷兰农业总产值的

3.5%。此外,百合、唐菖蒲、水仙等球茎产量也十分可观,总计达到

60亿个。荷兰每年出口的球茎有70亿个,价值7.5亿美元。荷兰花

卉作物产值从1980年的13.6亿欧元增加到2001年的82亿欧元。1999

年,荷兰鲜切花和观赏植物的出口额达到了37.24亿美元,占世界市

场47.8%的份额。

荷兰的蔬菜生产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出口。2001年,荷兰用

玻璃温室种植蔬菜的面积为4 271公顷,农场的平均面积已经达到

1.35公顷,这一平均规模还在不断扩大。截止2001年,拥有2公顷

玻璃温室的农场已经有644家,一下子比上一年增加了45家。

荷兰玻璃温室蔬菜的主要品种是番茄、甜椒和黄瓜,普遍采用无土栽培。荷兰还生产种类繁多的其他温室蔬菜,如小萝卜、茄子、西葫芦、生菜、菊苣、花椰菜、小白菜、中国大白菜、洋豌豆、白芹菜、茴香、小黄瓜、菠菜和芸豆等等,此外还生产草莓。在荷兰,玻璃温室蔬菜都由专业农场栽培,一般一个农场只种植一种蔬菜。一些公司专门从事温室蔬菜的育苗,幼苗种植面积每年保持在160到180公顷左右。专业化使种植者能够集中精力专攻一门,在技术知识方面精益求精,提高产量,改善质量。专业化还有利于机械化和计算机化,

降低生产成本。

在荷兰,除了马铃薯、干洋葱、胡萝卜等作为“大田作物”之外,还有白菜、甘蓝、花椰菜、卷心菜、菠菜和豌豆等也普遍在露地种植。这些蔬菜不但直接在市场上销售或供应出口,而且还为冷冻食品、罐装食品的生产厂家提供大量原料。

由于花卉生产(特别是温室花卉和蔬菜生产)需要大量劳动力,南荷兰省雇佣的劳动力特别多,家庭劳动力与雇工之比达到了1﹕1.08。这是荷兰唯一的一个雇工人数多于家庭劳动力的省。温室农场规模的不断扩大,需要采用新的技术,机器人技术有可能得到发展。

荷兰温室产业具有高度工业化的特征。由于摆脱了土地的约束和天气的影响,温室园艺产品可以实现按工业方式进行生产和管理,其种植过程不仅可以安排特定的生产节拍和生产周期,在产后的包装、销售方面,也同工业生产如出一辙,真正成了“工厂化农业”。

在这里,管理和技术一样的重要(甚至更重要)。

先进的技术和管理,加上“绿色”生产造就的园艺产品的高质量,为荷兰园艺业产品的出口铺平了道路。荷兰的花卉、观赏植物等向国际市场的出口值达到了37.24亿美元,占世界总出口额的48%(1999年);番茄、马铃薯、干洋葱等的出口额达到了14.78亿美元,占世界总出口额的15~23%(1997~1999年平均),均高居世界第

一位。

三、奶牛业

荷兰是世界最大的乳制品生产国和出口国之一。在1967年,荷兰的牛奶产量为752万吨,人均597千克;1983年达到了产量的高峰1 323万吨,人均923千克。1984年起,由于欧共体农业政策规定了牛奶的生产配额,不得不限制生产。此后产量逐步减少,最近的5年里,平均年产牛奶1 094万吨,人均牛奶占有量下落到700

千克左右[7]。

在1970到1995年期间,荷兰奶牛业的产值从31亿荷兰盾上升到了77.6亿荷兰盾(增加了1.5倍),而牛肉的总产值从15.7亿荷兰盾增加到了34.2亿荷兰盾(增加不到1.2倍),可见在荷兰,牛奶对于生产者和市场的重要性高于牛肉的生产。

欧盟的生产配额是在农产品大量过剩的情况下实行的。这实际上是一种“生产许可证”(“生产权”)。如果农场主有能力的话,可以从别人那里去购买;但是要用合理的价格买到配额并不容易,特别是在荷兰。这里有两个原因:首先,荷兰“配额”的价格比它的邻国高。荷兰饲养牛奶的气候、环境条件良好,牧场又是一种不动产,农场不肯轻易放弃牛奶场经营。同时,保护环境、恢复自然空间的呼声在欧洲日益高涨,在国土狭小的荷兰就更是如此。人们对牲畜场排泄物处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增加奶牛头数意味着环境成本的上升。在这种情况下,控制奶牛头数、增加奶牛单产,是比较明智的选择。

因此,“配额”制度客观上促进了荷兰奶牛业的技术进步。1985年,荷兰养牛的总数曾经达到524.8万头,2001年已经下降到404.7万头,减少了23%。奶牛同期从236.7万头减少到了2001年的154.6万头,将近减少35%。荷兰奶牛场的平均规模不断扩大,特别是饲养量小于30头的奶牛场大幅度减少;与此同时,每头奶牛的平均产奶量从1975年的4 625千克上升到2000年的7 416千克。在奶牛总数从221.8万头减少到150.4万头的情况下,总产量从1975年的1 028.6万吨增加到2000年的1 115.5万吨。

荷兰奶牛的饲养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在1960~2000年间,干草与青饲料之比从9:1变成5:95,其中牧草青贮饲料和饲料玉米分别占60%和35%,因此可消化的有机物质从60%上升到75%。在半年的时间里,牛日夜在牧场上吃草;在畜栏里,75%的饲料是青贮饲料和干草。荷兰的草场或饲用玉米的干物质产量每公顷可达12~15

吨,成为奶牛业的基础。牛奶的蛋白质含量高,黄油和奶酪的产量为

国内消费量的3倍和5倍。

奶牛场一个重要的特点是工作时间的连续性,并且需要比较多的人工劳动。除了每天两次挤奶,还有其他许多工作要做。不但有很多体力活(喂料、清扫等),管理工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荷兰大多数家庭农场只有2个劳动力,奶牛太多了就难以胜任。农场主若想进一步扩大规模,可能有两个选择:一是雇工,二是采用机器人。荷兰的工资水平比较高,雇佣工人的成本也高;在法定休息日,还要对劳动者额外支付高得多的工资。机器人的一次性投资非常高,但是它的优点也十分明显。机器人可以不分昼夜地工作,因此可以均衡地挤奶(一天3到4次),有效地提高奶牛的单产。另外,有了机器人,农场主有了更多的闲暇,可以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包括学习、培训等

等,甚至外出度假。

奶牛业本身有巨大的经济效益。在各类家畜当中,奶牛将饲料转化为人类营养品的效率比其他家畜更高。现在,世界农产品的贸易格局中,乳制品占12~15%,一项就超过了各类谷物的总和。不仅如此,奶牛业为肉牛业(以及肉类加工业)和皮革制造业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在缺乏农业机械的地区,牛是重要的、可再生的动力。很少有一种农业生产项目能够像奶牛业那样,能够提供以上4种产品——而且提供鲜奶和动力的时间可以持续好几年。

现在,荷兰是世界最大的牛奶和乳制品生产国之一,一半以上的产量销往国外。生产(以及大量的进口[8])的牛奶中,近一半被制成奶酪(荷兰是世界第五大奶酪生产国),其余的则被用来生产各种奶制品、黄油、奶粉和工业配料。荷兰乳制品有大量的出口,年出口总值可达25亿欧元,其中一些重要产品的出口额约占世界的1/6,是奶酪、凝乳等最大的净出口国(占世界总出口额的6%以上)。荷兰的农产品加工业不仅使农业原料大幅度增值,而且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1997年,荷兰食品、饮料工业的总增加值为219.58亿荷兰盾,占全国制造业的22.5%。就业人数达11.2万人,占制造业的16.8%。其中,乳制品工业使用的劳动力虽然不很多(由于技术进步),但仍

然达到了1.2万人。

不仅如此,由于奶牛业的生产链很长,单头奶牛所需的劳动力较多,对管理的要求也较高,需要各种配套服务,这一切都有利于

增加就业机会。牛奶销售和乳制品工业吸收了大量的农业中分离出来的劳动力。正如荷兰学者所说,荷兰在历史上就不存在农村劳动力“过剩”的问题。在某种意义上说,奶牛业既是培育农民合作精神的温床,也是激励农民提高技术和管理水平的一所学校。

从历史上看,奶牛业是欧美国家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基础。欧洲早就把牛(特别是奶牛)作为商品牲畜来饲养。16世纪关于奶牛的文献记载已经很多。早在17世纪,南荷兰、北荷兰两省以及泽兰省就有了发达的奶牛业,劳工平均日工资达到0.80~0.88荷兰盾。南、北荷兰两省的城市密集,市民收入较高,乳制品的需求旺盛,这更刺激了奶牛业的加速发展,并且促使饲养奶牛的农户向商业化方向转变,并且刺激了乳制品加工的发展。在1650~1805年期间,荷兰每年人均黄油的消费量就已经达到了10千克[9]。

由此可见,欧洲奶牛业的发展不但为奶农增加了收入,强健了人们的体格,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欧洲(特别是荷兰)经济与社会的发展。考虑到我国这样农村劳动力富余、人均牛奶及乳制品消费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现状,荷兰的经验有特别深刻的借鉴意

义。

四、都市农业的先进性

前面提到,“都市农业代表着一种先进的生产力”,依据何

在呢?

以现代园艺业和奶牛业为标志的园艺产品和乳制品,都不是为了自己消费,所以是“天然的”商品。这些产品的商品属性不但要求比较完善的营销链条,而且需要有发达的城市及其较高收入的消费者群体。既然这类产品需要产后服务,就为农业劳动力分工和转移提供了一个基本条件。农业劳动力转移到相关的服务业以后,必然会引起更多的分工和专业化,从而进一步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在荷兰花卉业直接就业的人数有3.7万人,而间接就业的更达到了4.9万人,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作为都市农业的典型,现代园艺业和奶牛业的先进性集中地表现在有利于制度创新、技术革新和管理革命以及促进城市化:

1.带动了农村合作社和加工业的发展。1886年,荷兰创立了乳品加工合作社[10]。合作社对于奶牛业的重要性超过了大多数农产品。因为牛奶是易腐品,在没有冷藏技术的条件下,必须当天卖完或者加工(这与小麦、土豆、鸡蛋、肉猪等很不相同),而在“单干”的情况下,每个奶农必须自己把挤出来的奶运送到城镇去卖,费时费力,因此奶农特别需要合作销售。花卉业也是一样,需要把大量的鲜切花以最快的速度运送到城市消费者手里,没有拍卖行这样的合作社也是难以办到的。合作社是一种有重大意义的制度创新。合作传统在荷兰得到发扬光大,与奶牛业、花卉业的发展是有密切联系的。

2.有利于资金的积累。牛奶和花卉的商品性培养了奶农、花农的赢利意识,与同行们的差距激励着他们追求更高的利润,而高产来源于良种奶牛,来源于艳丽、奇特的鲜花。奶农需要积累资金购买良种牛犊,花农需要培育或购买更好的花种,扩建温室。在缺钱的时候,需要农村的金融合作。荷兰拉博银行(农民合作银行)就是在这种背景下成立的合作社。农村金融的发展又为荷兰经济发展增加了一

个助推器。

3.有利于先进技术的传播。与很多农作物或猪、鸡不一样,奶农每天都可以看到自己牛奶的销售收入;如由合作社代销,至少也能够在一周、一月里结算一次。鲜花更是每天都可以了解自己送往拍卖行的花卉能不能得到客商的认可和青睐,能够卖出怎样的价钱。这些都是这二者的独特之处。奶农可以比较他邻居的生产和收入,从中感到差距、激发他学习别人经验的积极性。在收奶站,奶农们可以经常沟通信息,改进饲养技术。奶牛业、花卉业对技术进步的需求,刺

激了更多的发明和创新。

4.提高了经营管理在整个产业链条中的地位。在自给自足的小农生产中是无所谓经营和管理的,但在现代化的大生产中,管理往往比单项技术还要重要得多。单项技术必须进行“组装”,协调运转,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作者亲眼看到,荷兰一个种菊花的温室农场怎样把生产计划安排得精细入微——精确得像时钟一样,某些环节可以说是一个小时都不能够马虎。在这里,有产前、产后的各类公司周到

的服务和密切的配合。正因为有了这一切,荷兰的园艺业才能够达到

这么高的生产率。

5.奶农和花农容易接受城市生活的影响。他们通常生活在离城市不远的乡村。他们无论出售牛奶还是鲜花,都需要寻求比较大而稳定的市场,能够满足这个条件的就是人口较多的城镇。奶农和花农比较熟悉城里人的生活方式,了解城市里的各种职业。比较优越的生活环境对年轻人有较强的吸引力。一有机会,农民(特别是年轻一代)就会向其他产业(包括牛奶加工业、花卉销售)流动。工商业在吸收农村劳动力、推动城市化的同时,客观上也为扩大农场规模创造了条件。人多地少的荷兰能够实现这么大的农场规模,就是农村劳动力长

期流动的结果。

最后,这两类商品的主要销售地在城市。与城市相联系的是收入较高的消费者。在当今世界,为较高收入者提供产品的生产者,他们的收入往往也比较高。因此,奶农和花农构成了荷兰农民中收入比较高的阶层。总之,发展奶牛业和花卉业有利于提高农民的收入。

五、几点启示

从荷兰高效的都市农业中,我们看到了现代化农业的基本结构及其走向。下面把上面所说的归结为以下几点:

1.大都市的土地比一般地区更加稀缺,土地价格更加高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要追求较高的土地回报率,必须尽可能使每一平方米实现尽可能大的产值。从这个意义上说,以花卉业为代表的园

艺业最能够满足这个要求。

2.都市型农业大多以园艺业和奶牛业为主导产业。比起农村地区来,大城市的消费者的购买力比较强,需求的档次较高。园艺产品和奶牛业正好能够提供这类产品。较高档次的产品往往与较大的消费弹性相联系,因此也意味着有较大的市场风险。只有消费者群体比较集中并且足够大,才可能减轻这种风险。

3.农业现代化最重要的标志是有较高的劳动生产率。都市农业的发展有利于制度创新,推动着技术革新,因此有利于提高农业劳动

生产率。都市农业有利于农业产业链条的延伸,提供多样化的服务,促进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有利于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加快城市化进程。因此,都市农业的发展是整个国家农业现代化不可缺少的重要组

成部分。

4.密集的城市人口,往往对环境有更多的关注。国际经验表明:“绿色”意识是在人口比较密集的发达国家首先萌发的。“绿色生产力”是一种“环境友好”的可持续的生产力。在经济发展的马拉松竞赛中,是决定谁有希望胜出、跻身于世界前列的关键因素之一。多年来,荷兰能够成为农产品净出口的“世界冠军”,同它长期以来发展

“绿色”生产力是分不开的。

附录:“大都市圈”三省概貌

乌得勒支省。全省面积约1 400平方千米,人口114万,农业人口仅占1%。许多公路、铁路在本省交会,是全国重要的交通枢纽。农业以畜牧业为主,西部有发达的奶牛业,东部主要有养猪业和禽蛋业。2001年,全省有3 635个农场,农业用地68 689公顷,是全国农业用地面积最小的省份。但是其土地用于大田作物的只有7 151公顷,而人工牧草地却有58 732公顷,二者之比达到1﹕8.2,为全国之最。另外,本省还有露地园艺业用地2 206公顷,玻璃温室186公顷。

北荷兰省。全省面积约2 700平方千米,人口255.9万(农业人口占2%),人口密度为950人/平方千米。首都阿姆斯特丹曾经是欧洲的金融中心,工商业、旅游业发达,海陆交通非常便捷,离斯希波尔国际机场约10千米。2001年,北荷兰省有6 674个农场,有农业用地135 178公顷,其中大田作物面积38 385公顷,人工牧草地72 755公顷。花卉业是最重要的产业。玻璃温室1 037公顷,但是露地园艺业(特别郁金香等球根花卉)有20 459公顷,花卉种植面积占全国的19.5%,居全国的首位。阿尔斯梅尔(Aalsmeer)是世界最大的花卉拍卖场,距离斯希波尔机场很近,可以便利地把花卉发送到世界各地。埃丹和阿尔克马尔都以奶酪而著名,北边还有欧洲最早的蔬菜拍卖市场,皮尔默伦德则有规模很大的奶牛交易市场。服

务业为本省提供了77%的就业岗位。

南荷兰省。面积约2 900平方千米,人口342.5万,人口密度为1 190人/平方千米,均居荷兰之冠。农业人口也约占2%。荷兰第2大城市鹿特丹有59.3万人,是世界最大的港口。本省的气候和土质特别适宜郁金香、风信子等各种鳞茎花卉的生产。全省有农用土地面积143 256公顷,10 560个农场,其中温室农场有4 895个,种植郁金香等的露地花卉农场2 968个,另外兼有温室、露地的农场6 384个,农场数占全国的28%。在143 256公顷的农业用地中,用于露地园艺业占地11 375公顷,玻璃温室5 856公顷,温室面积占全国的56%。本省有大田作物面积46 258公顷,人工牧草地77 326公顷。奶牛业在本省也比较重要。

[1]2000年荷兰的净出口额超过146亿美元,而美国不足32亿美元。该年美国农产品出口之“惨状”或许只是一个特例,然而近年来美国农产品净出口下降的趋势确实是明显的。

[2]这5个城市的人口总和超过了320万,约占全国人口的1/5。

[3]从乌得勒支向西再向南到多德雷赫特,形成了一个人口最密集的Randstad,其人口超过600万,占全国人口的2/3。这个“大都市圈”形如一个稍稍倾斜的“匚”字,东部缺口是农田、牧场和树林,国家规定不得侵占,人称之为“绿色心脏”。

[4]荷兰人均的土地面积为0.058公顷。

[5]在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建立之时(1945年),花卉等园艺业产品所占的地位或许是“微不足道”的,所以在后来(1954年)出版的《生产年鉴》和《贸易年鉴》中都没有它们的地位。发展到今天,这些产品的贸易额已经远远大于其统计体

系包括的某些产品。

[6]荷兰用专门的“荷兰规模单位”(NGE)来评价生产规模,其依据是“标准毛利润”,即单位面积土地或牲畜的总收入中扣除专项成本后的毛盈利额(相当于增加值),用欧元表示。NGE具体的数值因年份的不同而调整。1998年,一个NGE等于1 390欧元。以此衡量,1公顷小麦等于0.91个NGE,1公顷玻璃温室的圆番茄为128.78个NGE。所以按NGE衡量,1公顷玻璃温室番茄农场的规模,比拥有140公

顷的小麦农场更大。

[7]据报道,1999年,荷兰每个奶牛场的配额平均为350吨。

[8]进口的原因就是国内的生产受到限制,进口的主要来源地是其邻国——德国,而目

的主要在于加工增殖。

[9]Jan de Vries, Ad van der Woude: The first modern economy. Successes, failure, and perseverance. 1500-1815. Wageningen, the Netherlands, 1995.

[10]这是世界上最早的一批农民合作社。丹麦的第一个合作社也是牛奶加工(诞生于1882年)。参见:J. Christenson: Rural Denmark 1750-1980. 现在,荷兰乳品企业90%是合作社。奶酪生产遍布全国各地,但是在“西三省”特别集中,最著名的产地是豪达(Gouda)和埃丹(Edam)。荷兰西南部的“康必奶”(Campina Melkunie)公司是最大的乳品(尤其是饮用奶)加工厂之一。

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研究所

厉为民研究员

荷兰的现代农业

荷兰的现代农业 作者:文章来源:发表时间:2013-12-20 点击量: 130 第一部分荷兰的现代农业概况 荷兰是重要的欧盟成员国,荷兰的农业在欧盟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同时,荷兰又是世界上第二大农产品出口国,在国际农产品贸易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荷兰农业的迅速发展代表了当今世界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 一.荷兰农业的地位 荷兰位于欧洲大陆西北部,西、北两面临海,东与德国接壤,南与比利时为邻,其疆域南北长约 250公里,东西宽约 180公里。从其幅员范围和地理位置上讲,荷兰仅仅是一个 “海边的小国”,但就其经济发展水平而言,荷兰却是世界上经济最发达的国家之一。特别是农业,荷兰自1989年以来一直是世界第三大农产品出口国,仅次于美国和法国。近两年来,由于法国农产品出口略有下降而荷兰农产品的进出口继续保持增长,如以净出口量计算,荷兰甚至超过了法国而排名世界第二。 荷兰的主要贸易伙伴为欧盟成员国,德国、比利时、卢森堡和法国是荷兰主要的农产品供应国,1998年约62%的进口来自欧盟;同时出口的80%也在欧盟内部,主要是德国、法国、比利时、卢森堡、英国和意大利;与德国的关系尤为密切,如荷兰60%蔬菜出口德国。 就欧盟现有的12个成员国的农业状况比较而言,荷兰的耕地面积、农业劳动力及农场规模等均无明显优势,荷兰农产品产值在本国经济中所占的比例等与其他成员国也没有太大的差别,荷兰农业惟一独特的是人均耕地最少,仅0.126公顷(约合1.89亩),而其农业劳动生产效率最高,与国内平均劳动生产效率之比达到0.93,明显地高于其他欧盟国家。 二.荷兰的农业生产 1.农业生产基本条件荷兰国土面积 4.2万平方公里,海岸线很长,有1075公里,境内均为低洼平原,25%的土地低于海平面,60%的土地海拔不到 1米,境内最高海拔321米;70%的土地用于农业种植,其中34%为耕地,6%用于园艺种植,60%为草场。全国人口 1600万,其中农业人口占全国人口的45%,人口密度达每平方公里435人,是一个典型的人多地少的国家。荷兰纬度较高,因而光照较少,但由于受黑潮暖流和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属海洋性温带阔叶林气候,温暖潮湿,冬暖夏凉,年降雨量600~800mm,且分布较均匀,一月份平均气温2℃~3℃,七月份为18℃~19℃,昼夜温差较大,地势平坦,土壤多为沙壤性淤积土。土壤和气候条件十分适宜蔬菜、花卉以及牧草的生产。 2.农业生产基本结构 荷兰农业分为种植业、畜牧业和园艺业。以高产值的畜牧业和园艺业为主,种植业不占主导地位。1995年,畜牧业产值占农业产值的51.3%,园艺业产值占35.4%,种植业仅占13.3%。20世纪90年代后,荷兰农业产业结构的变化表现为种植业产值下降,畜牧业产值、园艺业产值稳步增加。荷兰的主要粮食作物有小麦、黑麦、大麦、燕麦和马铃薯;主要经济作物有甜菜、亚麻、油菜籽。园艺作物以蔬菜、花卉为主, 大部分供出口,花卉品种多达上千种,其中最多的是郁金香,80%供出口。畜牧业历史悠久,在农业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全国约有三分之一的地区是牧场,主要饲养黑白花牛奶牛,奶牛业相当发达,全国共有6万个奶牛饲养场,饲养奶牛450万头,在畜牧业中奶牛及其奶制品占畜牧业产值的70%以上,其次是猪、羊及家禽。 3.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和规模荷兰的农业生产多以家庭为主的大农场经营, 集约化程度高、专业化水平也普遍较高。据统计, 1996年荷兰农场的总数为11.07万个,其中专业化农场为9.11万个。在这些农场中, 种植业农场(包括大田作物、园艺、多年生作物、混种作物)3.81万个,其中专业化农场3.23万个;畜牧业农场(包括放牧牧场、猪和家禽养殖场、畜禽混养场)6.76万个,其中专业化农场5.51万个;混合农牧场(即多种经营农场)4927个,其中专业化农场3682个。每个农场的平均规模在18公顷左右。 4.农业劳动生产力水平荷兰农业劳动生产力水平相当高,平均每个劳动力生产的农畜产品产量也远高于一些发达国家的水平。1994年平均每个劳动力生产谷物总量为6809.4公斤, 世界平均为1731.3公斤;生产块根和茎作物总量为38934.7公斤(第1位),世界平均为517.2公斤;生产蔬菜17894.5公斤(第1位),世界平均为431.0公斤;生产水果为4386.9公斤,世界平均为344.3公斤。平均每个劳动力生产肉类14201公斤(第2位),世界平均为173公斤;生产鸡蛋3045公斤(第1位),世界平均为35公斤;生产牛奶为54045公斤(第2位),世界平均为407公斤;生产羊毛(原毛)为21公斤,世界平均为2.4公斤。 .c.1999年,荷兰农业劳动力的人均产值达55862欧元,是当年欧盟国家人均农业产值平均值(21210欧元)的2.63倍;而且荷兰的农业效率与其国内总的劳

农业考察报告模板(完整版)

报告编号:YT-FS-1893-38 农业考察报告模板(完整 版) After Completing The T ask According To The Original Plan, A Report Will Be Formed T o Reflect The Basic Situation Encountered, Reveal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Put Forward Future Ideas. 互惠互利共同繁荣 Mutual Benefit And Common Prosperity

农业考察报告模板(完整版) 备注:该报告书文本主要按照原定计划完成任务后形成报告,并反映遇到的基本情况、实际取得的成功和过程中取得的经验教训、揭露存在的问题以及提出今后设想。文档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改和使用。 市人大常委会: 为了解我市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基本情况,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根据市人大常委会的工作部署,9月10日—11日,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吴水和,原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尚天法分别带领部分市人大常委会委员和农业小组人大代表,分赴林州市、县、县、县等县(市),听取了有关县(市)的工作情况汇报,认真察看了其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情况,并与基层干部群众进行了广泛的交谈,对我市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工作有了较深的了解。 一、我市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主要工作及成效 通过视察,大家认为: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工作,认真贯彻党和国家各项强农惠

农政策,切实加大对农业基础建设的投资力度,使全市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进展较快,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推进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一)“红旗渠精神杯”竞赛成绩突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明显加强。近年来,我市以“红旗渠精神杯”竞赛为动力,持续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较好地完成了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任务,连续14年获省政府颁发的“红旗渠精神杯”。在重点水利工程建设方面,先后实施了南谷洞、琵琶寺水库除险加固,河市区东段治理、茶店坡沟治理,引黄补源、跃进渠灌区节水技术改造等一批重点水利工程建设。在农村水利工程建设方面,通过建水库、机电井、旱井、水窖、集中供水处,初步形成了沟相通、渠能联、旱能浇、涝能排的防洪除涝抗旱减灾体系和水资源供给保障体系。节水灌溉面积已达370多万亩,年可节水3亿m3,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十分显著。 (二)重点林业工程进展顺利,林业生态市建设开

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其战略对策研究

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其战略对策研究 李燕凌汤庆熹 一、全面理解现代农业的深刻内涵 所谓现代农业,可以从三种不同视角全面理解“现代农业”的基本内涵。 (一)从阶段论视角来理解。在按农业生产力的性质和水平划分的农业发展史上,现代农业是指最新发展阶段的农业,主要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农业。按照阶段论观点,把历史上的农业区分为原始农业、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原始农业主要依靠人力和原始工具,传统农业主要依靠畜力和非石油动力机械,现代农业则主要依靠现代科学技术及先进技术装备、方法等。 (二)从状态论视角来理解。按照农业生产力发展状况、农业生产方式特征进行描述性定义,现代农业一般具有科学化生产、规模化经营、市场化流通、产业化组织、社会化服务等基本特征,并具有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产品商品率“多高”的显著特点。也有人更直截了当地把现代农业描述成机械化、电器化、化学化、工厂化、市场化、专业化等农业。 (三)从过程论视角来理解。从事物发展过程看,现代农业是一种动态的变化过程。现代农业在不同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内涵,有着不同的要求。当今世界所谓的现代农业,是指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提供的生产资料和科学管理方法的社会化农业。现代农业的核心是科学化,特征是商品化,方向是集约化,目标是产业化。改造传统农业的过程,即不断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的过程,就是农业现代化。 从以上可见,建设现代农业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改造传统农业、不断发展农村生产力的过程,就是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进农业又好又快发展的过程。现代农业的基本内涵,就是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的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的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的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的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的农业、依靠新型农民发展的农业。与传统农业相比,现代农业突破了传统农业主要从事

关于潍坊等市现代农业发展情况的考察调研报告

关于潍坊等市现代农业发展情况的考察调研报告 2009-04-20 字体:大中小 受伍杰忠副市长委托,湛江市委党校一行7人赴山东潍坊、寿光、青州、昌邑、烟台、青岛等地考察调研现代农业与龙头企业发展情况。现将考察情况报告如下: 一、潍坊现代农业发展的基本情况及主要特点 潍坊市地处山东省中部,幅员面积1.58万平方公里,人口867万,其中农业人口630万。从1993年开始,潍坊市在全国率先提出并组织实施农业产业化战略,依靠农业产业化探索出现代农业发展、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2008年,潍坊市生产总值达2491.8亿元,人均GDP达到4112美元(全国人均2000美元),实现农业增加值281.7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000多元。种植业上,蔬菜出口占全国的20%;养殖业上,鸭出口占全国出口总量的40%,肉类总产量104万吨;特种动物养殖皮380万张,居亚洲第一;加工业上,有加工企业2541家,国家级龙头企业14家,年销售收入650亿以上,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企业143家,肉鸡肉羊出口量占全国的28%以上。因此,有“全国农业看山东,山东农业看潍坊”的评价。其特点是: (一)思想观念新。潍坊是我国农业产业化的发源地,1993年在全国率先提出并实施了农业产业化战略。提出了农业发展的新思路,即以“以产业化提高农业、以工业化致富农民、以城市化带动农村”,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发展龙头企业为重点,积极实施“三化(农业产业化、标准化、国际化)、三带动(龙头带动、市场带动、科技带动)、三变(农民变职工、变民工、变市民)”战略和“公司+基地+农户”农业经营机制的创新,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 (二)特色产业优。近年来,该市积极推行区域化种养、规模化经营,建设一批区域特色鲜明、生产规模较大的经济带,全市形成了17个主导产业。例如,以寿光为中心的60万亩蔬菜种植区,以青州为中心的4万亩花卉种植区,以临朐县为中心的1.5 亿只肉鸭饲养区,以昌邑为中心的苗木种植区等有效地发挥了现代农业的规模效益。该市按照“蔬菜搭台、经贸唱戏、政府投资、百姓收益”的思路,从2000年开始,连续举办了九届国际蔬菜博览会,第九届菜博会面积达到35万平方米,交易金额接近70亿元,2007年,该市位列全国百强县(市)第53位。 (三)产品竞争力强。一是建立和完善了农业标准体系和质检体系。该市搜集整理了61项国家标准和24项进口标准,发布实施了154项地方标准,产业标准实行动态管理,适时更新。同时,投资2亿多元,建立了农业、畜牧、水产三个市级检测中心,20多个市级检测站,100余处乡镇检测点,近千处企业(市场)检测室,建立起市、县、乡、企业四级检测监控网络。二是建设标准化生产基地。以龙头企业为依托,发展一体化和合同生产基地,实行统一管理,提升基地标准化水平。三是精心培育农业品牌。该市大力实施三个“一批”战略,靠质量和诚信打造了一批品牌产业、品牌企业和一批品牌产品,通过实施品牌战略,形成了寿光蔬菜、青州花卉、昌邑苗木等一批品牌产业;培植了得利斯等一批品牌企业;全市认证农产品品牌500余个。 (四)科技含量高。这些年来,寿光先后推广引进了200多项国内外新技术、1000多个新品种和立体栽培、无土栽培等30多个种植新模式,吸引瑞士先正达、以色列海泽拉、荷兰瑞克斯旺等知名种植业公司在寿光建立了6处菜果新品种实验示范基地,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新业态新模式

精心整理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新业态新模式 前不久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要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在稳定粮食生产基础上,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由‘生产导向’向‘消费导向’转变,由单纯在耕地上想办法到面向整个国土资源做文章。要把产业链、”业1300多家,全国种业前10强中北京市占4家,全球10强种业巨头有8家在首都建立研发或分支机构。全国种业的交易交流中心。北京种业销售额占全国的10%,农作物种子进出口额占全国进出口总额的37%。搭建种业发展服务平台。搭建了农作物品种试验展示网络框架,构建了北京林木种苗网、花卉网、果树网等网络平台。

二、休闲农业。农业与“三产”的有机融合。利用农业和农村资源,为居民提供观光、休闲、度假、娱乐、健身等多项服务。北京休闲农业年接待游客3500余万人次,实现收入30亿元左右。主要有四种模式:一是休闲农园。从单一的入园观景、赏花、摘果、耕作、垂钓、狩猎等,到融合科研、观光、科普、餐饮、会议为一体,以“新技术、新品种、高科技、 加值,达到“举办一个展会、拉动一个产业、富裕一方农民”的目的。北京每年各类会展活动接待参观游览1000万人次,总收入达25亿元。主要有三种模式:一是节庆活动。以当地的特色产业、优势产业为依托,通过举办农业节庆活动的方式,带动乡村旅游、农村文化和产业发展。目前北京有一定影响力的农业节庆活动有60多个,如平谷的桃花节、大兴

的梨花节、昌平的草莓节、通州的葡萄节等。二是各类展会。以“展示成果、推动交流、促进贸易”作为宗旨,发挥展示、招商、信息交流等多种功能,积极寻求合作,努力开拓市场,促进农产品的销售,为农民增收开辟新的渠道。如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丰台种子交易会、顺义农博会等等。三是学术大会。以举办与产业紧密结合的、世界性农业学术会议为契 景观,使得农业的生产性、可持续性同审美性结合起来,成为生产、生活、生态三者的有机结合体。如昌平小汤山镇的“京承碧园”(四季蔬菜观光主题园),利用不同的品种选择、色彩搭配、播期调节、艺术造型等,搭建图案、色彩、造型各异的景观效果,形成了春意盎然踏青园、姹紫嫣红瓜果园、金秋十月赏菊园、寒冬保健菜园四个景观园和一个蔬菜迷宫。三

荷兰参观考察报告正式版

For the things that have been done in a certain period, the general inspection of the system is also a specific general analysis to find out the shortcomings and deficiencies 荷兰参观考察报告正式版

荷兰参观考察报告正式版 下载提示:此报告资料适用于某一时期已经做过的事情,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总检查、总评价,同时也是一次具体的总分析、总研究,找出成绩、缺点和不足,并找出可提升点和教训记录成文,为以后遇到同类事项提供借鉴的经验。文档可以直接使用,也可根据实际需要修订后使用。 荷兰参观考察报告 XX年1月21日至23日,全国城市农贸中心联合会马增俊会长赴荷兰出席世界批发市场联合会理事会会议。理事会期间,应荷兰vroegop rohe &co 公司的邀请,马会长与世批联主席格雷汉姆?沃雷斯先生,秘书长玛利亚?凯威特女士等在荷兰共同参观了该公司的物流配送中心和阿姆斯特丹食品中心。1月22日,vroegop rohe &co 公司高级项目经理乔治?范?厄尔迪克先生带领考察团队首先参观了布雷维斯克配送中心,又于1月23日参观了阿姆

斯特丹食品中心。 一、概况 (一)vroegop-windig公司的物流配送中心 vroegop-windig公司的布雷维斯克配送中心坐落于距离阿姆斯特丹50公里远的大型批发市场配送园内。该配送中心自XX 年开始运作,场地占地面积16,000平方米,库房占地面积125,000平方米。布雷维斯克配送中心拥有大约100名员工,为90多个商店进行配货,年吞吐量达12 800 000箱,装卸货物的港口达20个。 该配送中心专门为该市西部和西南的3家小型折扣连锁(约90家商店)提供新鲜水果和蔬菜配送的服务机构。vroegop-

赴xx考察现代农业及农业产业化考察报告

赴山东潍坊考察现代农业及农业产业化考 察报告 赴山东潍坊考察现代农业及农业产业化考察报告 学先进拓思路找差距抓重点 努力推动XX农业大提升大发展 这次参加XX市政府组织的学习考察团赴山东潍坊学习考察现代农业及农业产业化发展经验,机会难得,获益匪浅。特别是通过现场参观和辅导培训,看的眼热、听的振奋,收获很大、非常管用,既开阔了眼界,启发了思考,也看到了差距、感到了压力,进一步坚定了加快发展的信心和决心。围绕学习考察期间的所学、所思、所悟,谈一下个人的粗浅体会。 一、结合实际,我们学什么 潍坊市农业结构调整力度之大,龙头企业带动能力之强,现代农业发展水平之高,特别是呈现出的现代化、国际化的发展趋势,的确让人叹服。追寻他们发展的轨迹,有很多宝贵经验值得我们深思、学习,深入分析,主要有: 1、富有远见的思想观念。潍坊市现代农业和农业产业化水平之所以全国领先,首要的源于思想的不断

解放和观念的不断更新,他们从发展的视角出发,目光高远,把握大势,善于谋势,在1993年就在全国率先提出并实施了农业产业化战略。近年来,结合新形势创造性地提出了"以产业化提高农业、以工业化致富农民、以城市化带动农村",积极实施"三化、三带动、三变"战略,提出并实施了农业贸工农一体化、农业商品经济大合唱、农业产业化、农业国际化等农业发展的体制创新和以"公司+基地+农户"等三大模式、六小模式为主的农业经营机制创新。一系列的新思路,推进了农业产业化的深化升级,促进了现代农业的发展。 2、因地制宜的务实精神。潍坊各地坚持产业结构调整不动摇,各走各的特色路,各打各的优势牌,培植成一批优势产业和特色产品,农业产业结构向板块经济、规模经济发展。目前已形成以诸城、安丘、高密为主的禽肉、花生生产区;以安丘、寿光为主的蔬菜生产区;以青州、临朐为主的干鲜果品生产区;以潍城、寿光、青州为主的花卉生产区;以昌邑为主的绿化苗生产区等农产品生产和出口基地,全市基本呈现了"一县一品"格局,创造了"一业富全县"的特色。 3、做大做强的无畏气魄。他们目标定位都着眼于全国,生产建设都致力于一流,以大气魄、大手笔谋划推动大发展,使全市农业呈现出旺盛的生命力。他

世界农业结构研究之荷兰农业现代化

世界农业结构研究之荷兰农业现代化 荷兰位于西欧北部,面临大西洋的北海,处于马斯河、莱因河和斯凯尔特河的下游河口地区,国土面积为4.15万平方公里。人口1550多万,是世界人口密度最大的国家之一。多年以来,在世界农产品净出口额的排行榜上,荷兰一直可与美国和法国等传统农业强国匹敌。按农业就业人口计算,荷兰平均每个“农民”的年出口额将近百万元人民币,平均每公顷土地净出口额则惊人地超过10万元,遥遥领先于世界各国。除了享誉全球的鲜花和观赏植物等产品居世界市场份额首位之外,荷兰的蛋制品、啤酒、番茄和奶酪等农副产品的净出口额均名列世界第一。 然而从地理坏境来看荷兰并不优越,全国约有1/4的国土面积低于平均海平面,是一个低地国家,地势过于低平,东南部海拔一两百米的地方就能算是“高原”,北部紧靠北海,每个世纪,总会有一两次特大风暴潮袭击荷兰,海水内侵的记载常现于历史文献中酿成重灾,莱茵河、马斯河等几条河流也常常泛滥。但是1667年,荷兰人开始反击,在工程师Hendrick Steven的带领下开始了围海造田的伟大壮举,并在两个半世纪以后得以实现,从此克服恶劣的自然条件,建立起现代农业发展的坚实土地基础,而且密布全境的河流虽然带来了无穷的伤害,却给荷兰农业提供了转机,甚至构成了荷兰外向型农业的基础。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荷兰依据本国自然资源和环境条件确定农业发展战略。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探索,走出了一条适和本国国情特点的农业发展之路。由农产品进口国成为出口国。造就了荷兰现代化农业的奇迹。 荷兰农业包括: 1、农田作物及园艺生产。农田作物生产主要以马铃薯,小麦、甜菜为主。荷兰是世界上最大的马铃薯出口国,其良种输出占国际良种市场的60%以上,种用和商品马铃薯销往世界80多个国家。园艺生产在荷兰占相当份额,主要是蔬菜、水果、花卉、植物、鳞茎和苗木,蔬菜出口居世界第一,鲜花占全球市场的60%,大部分蔬菜鲜花在温室内生产。 2、畜牧业及渔业。荷兰乳品和肉类生产占农业总产值的6%,是世界上最大的乳品、猪肉出口国,1996年出口额达191亿荷兰盾。荷兰的牲畜设施、兽医兽约、种畜育种、牲畜饲料和饲喂技术都十分先进。荷兰的渔业主要运用高效和现代化的拖网捕鱼船队和近海捕鱼船队从事生产,1996年捕捞总值达85900万荷兰盾。 3、农产品加工和机械。荷兰的农产品加工业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专用的、高度自动化的食品加工设备及符合环境要求的包装机械和包装材料,先进的食品加工技术使荷兰食品在国际市场上占很大份额。农产品和蔬菜有60%以上经食品和饮料制造业加工成高质量、高附加值的最终产品。发展最快的产品有:干酪、肉类制品、巧克力、糖果、马铃薯制品和饮料。目前,食品和饮料加工业的营业额约占荷兰工业总额的近30%。温室产业是荷兰最具特色的农业产业,居世界领先地位。目前,荷兰温室建筑面积为11亿平方米,占全世界玻璃温室面积的1/4,主要种植鲜花和蔬菜。园艺作物产值1995年力132.3亿荷兰盾。其中,蔬菜为98.72亿,花卉为60.91亿。球根鲜花及耐寒种苗为20.6万亿。 分析荷兰农业现代化的几个特点可以看出;1、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的生产。荷兰耕地不足,促使其比任何国家都更注重提高劳动生产率。因此,大多农业企业都采用集约化,规模化的生产方式。荷兰温室农业无论是蔬菜或花卉,一般都是专业化生产,多品种经营。2、荷兰温室产品经营,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寻求独到的市场,完全按市场需求决定企业生产经营方向,有效的遏制了相同产业或产品挤占市场“独木桥”的弊端。各园艺生产企业都有各自的经营特色,独领风骚,使市场行为更加规范有序。3.规范有序的市场经营模式,在荷兰,农产品的销售是一个完整的体系,集卖市场在这个体系中扮演了提供商品生产信息及产品质量标准,调节市场供需,控制市场进程的重要角色。规范化的市场体系为荷兰的温室产品快速进入消费领域提供了优质的服务和保障。温室企业生产的产品均标有生产厂家、

对发展现代农业的认识

对发展现代农业的认识 中国作为一个传统农业大国,对于农业的发展已经有了上千年的历史;同时,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农业产业的发展状况在世界上仍处于一个相对落后的水平,目前我国已基本完成了工业化进程,工业化发展达到实现工业反哺农业的水平。在此基础上,发展现代农业已成为继续发展我国农业产业,实现农业现代化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方式和途径。为看发展现代农业实现农业现代化,首先应该正确认识现代农业的含义,才能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去运用和发展它。 一、现代农业的内容 现代农业是指以物质和能量的开放式循环为特征,以现代科技为支撑,在家庭承包的基础上,市场化运行、产业化经营、科学化管理、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农业。与传统农业相比,现代农业具有四大特点:一是突破了传统农业仅仅或主要从事初级农产品原料生产的局限性,实现了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生产,使得农工商的结合更加紧密;二是突破了传统农业远离城市或城乡界限明显的局限性,实现了城乡经济社会一元化发展,有利于城乡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组合;三是突破了传统农业部门分割、管理交叉、服务落后的局限性,实现了按照市场经济体制和农村生产力发展要求;四是突破了传统农业封闭低效、自给半自给的局限性,发挥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实现了农产品优势区域布局、农产品贸易国内外流通。 二、发展现代农业的意义 中国是一个人多地少的国家,人均耕地面积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40%,而且中低产田占到耕地总面积的2/3以上。中国的农村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接受过系统职业技术教育的农民不足总数的5%,农业劳动生产率仅相当于国内第二产业劳动生产率的1/8,仅相当于国内第三产业的1/4。中国农业不仅要解决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还需要满足不断增加的工业原料的需求。据统计部门估算,中国粮食需求每年增长40亿-50亿千克,而土地资源的约束必将更加突出。与此同时,中国农业还承担着实现农民增收、确保食品安全、维护生态

欧洲有机农业考察报告简易版_1

The Short-Term Results Report By Individuals Or Institutions At Regular Or Irregular Times, Including Analysis, Synthesis, Innovation, Etc., Will Eventually Achieve Good Planning For The Future. 编订:XXXXXXXX 20XX年XX月XX日 欧洲有机农业考察报告简 易版

欧洲有机农业考察报告简易版 温馨提示:本报告文件应用在个人或机构组织在定时或不定时情况下进行的近期成果汇报,表达方式以叙述、说明为主,内容包含分析,综合,新意,重点等,最终实现对未来的良好规划。文档下载完成后可以直接编辑,请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套用。 欧洲有机农业考察报告 由农业部优质农产品开发服务中心组织的 赴欧洲有机农业考察团一行12人,于11月30 日--12月11日对欧盟以德国为主进行有机农业 等情况的考察,现将考察情况报告如下: 一、欧盟有机农业整体情况 (一)有机农业生产 有机农业的概念从提出到生产实践,在不 到20年的时间里,特别是近几年在欧洲发展较 快。据FIBL的统计,截止,欧洲8各国家从事 有机农业生产的农场共有101,227个,比1999 年增长136%。其中:意大利49,500个,增长

165%;奥地利20,000个,增长104%;德国12,740个,增长122%;法国8,300个,增长132%;瑞士5,162个,增长102%;丹麦3,600个,增长171%;英国2,865个,增长183%;荷兰1,300个,增长163%。从事有机农业生产的农场规模也在扩大,上述8个国家农场平均规模为27公顷/农场,其中:英国147公顷/农场;丹麦44公顷/农场;德国43公顷/农场;法国39公顷/农场;荷兰22公顷/农场;意大利19公顷/农场;奥地利18公顷/农场;瑞士18公顷/农场。 2、有机农产品的消费 欧洲有机农业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同时有机农产品在欧洲的消费市场发展较大,据FIBL的统计,8个国家的有机农产品销售额已

荷兰农业概况

荷兰农业 荷兰是欧盟的第六大经济体,其国内生产总值(GDP)占欧盟的5%。荷兰是欧盟各国中人均收入最高的国家之一。2003年荷兰的人均GDP为27500欧元,高于欧盟平均水平15%。 1概况 虽然农业生产只占荷兰全国GDP的25%,但荷兰却是世界主要的农产品出口国之一。 按照荷兰农业部2002年统计,农业及其相关产业(加工、运输、销售、研发、咨询)创造的增加值为393亿欧元,占GDP的10%,为全国提供了67万个就业岗位。 荷兰农业多以家庭为生产单位,共有农户86万户,农业用地约200万公顷(占全国土地面积的57%)。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农业信息化、机械化、集约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生产资料不断地向大农户集中。农户用地的平均规模已从1990年的16公顷发展到2003年的225公顷。有1500户用地超过100公顷。据荷兰农业部预测,在未来的10~15年内,将有40%的小农户在激烈竞争中难以为继,因而被淘汰出局。目前,25%的农户生产了2/3的农产品。 荷兰农业为出口导向型,其生产的农产品70%用于出口。出口的大宗农产品为花卉、蔬菜和畜禽产品。出口的主要市场为欧盟成员国,德国是其最重要的出口目的地国家。2002年荷兰农产品出口增长35%,进口下降05%,农产品进出口顺差约为200亿欧元。 2002年,荷兰农户的平均收入约为4万欧元,其中14万元为来自农场以外的经济收入。 荷兰农业依赖于欧盟的巨额补贴。2004年,荷兰预计得到的农业补贴高达157亿欧元(1999年可比价)。 2花卉蔬菜园艺业 近年来,荷兰的花卉蔬菜园艺业发展迅速。其中,温室大棚生产扮演了重要角色。2002年,温室大棚生产了价值118亿欧元的蔬菜,213亿欧元的切花,129亿欧元的盆栽植物。通过建造温室大棚,农业实现了全天候、高度机械化、计算机管理生产,大大减少了劳动力的投入。同时,温室大棚生产使种植业实现了农产品的优质、高产、稳产。以三种主要蔬菜为例,西红柿每平方米的最高单产为60~65公斤、黄瓜为75~90公斤,甜椒为28~32公斤。 农业高产需要高投入。在荷兰建造1公顷现代化温室大棚所需投资为约100万欧元。目前,荷兰拥有超过1万公顷的现代化温室大棚。 2001年,荷兰花卉蔬菜园艺业出口达152亿欧元,占出口总额的6%,大大超过畜禽产品的出口。 3畜禽养殖业 据2002年统计,荷兰共饲养150万头奶牛,110万头肉牛,140万只羊,690万头猪,3889万只蛋鸡,5466万肉鸡。除羊、小肉牛和肉鸡外,其它动物的饲养量都有较大幅度的下降。按照欧洲共同农业政策,分配给荷兰产奶总配额为110亿公斤/年。 近年来,畜禽养殖业连遭重大挫折。自1997年以来,疯牛病例时有发生,至今未能根除。2003年,荷兰爆发了禽流感,造成了2500万只禽类动物

现代农业发展趋势分析

现代农业发展情况及趋势分析 武汉市农业局种植业(蔬菜处)处长王火明 一、概述 建设现代农业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之一。党中央把“农业、农民、农村”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工作的重中之重。现代农业是当前国内学术界的一个热门话题.在我国农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的背景下,如何结合我国实际国情,理清和挖掘具有我国特色的现代农业的概念和内涵,明晰国内外现代农业的发展现状与趋势,是新阶段我国农业发展的理论和实践要求。如何在新的形势下推进现代农业的建设和发展,是我国农业发展亟需思考的问题。 二、现代农业的概念与内涵 当前,学术界关于现代农业的定义较多,有些从阶段论的角度来定义现代农业,认为现代农业是继原始农业、传统农业之后的一个农业发展新阶段,也另有观点认为现代农业是一种包含现代科技、管理等在内产业体系。笔者认为,阶段论和产业体系论分别是从广义和狭义两个角度对现代农业进行解释的。 现代农业解释之一:现代农业是继原始农业、传统农业之后的一个农业发展新阶段。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大体上起始于19世纪中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现代农业迅速发展。许多西方发达国家实现了农业现代化,农业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和商品率等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使农业发展成国民经济中一个高度发达的现代基础产业。 现代农业解释之二:卢良恕(原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认为我国现代农业一般可定义为,以现代工业和科学技术为基础。重视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充分汲取中国传统农业的精华,根据国内外市场需要和WTO规则.建立起采用现代科学技术、运用现代工业装备、推行现代管理理念和方法的农业综合体系。 现代农业解释之三:所谓现代农业,实质是以现代科学技术及其应用水平、现代工业技术及其装备水平、现代管理技术及其管理水平、现代农产品加工技术及其加工水平、现代农产品流通技术及其营销水平为基础的产供销相结合的、贸工农一体化的高效率高效益科技创新产业。它既包涵有水平的综合生产能力,诸如有现代科技、现代装备、集约化、可持续发展等特征;又包涵有现代制度,诸如有现代管理、专业化、社会化、商品化、标准化等特征的具有较强竞争能力的产业体系。 现代农业解释之四:现代农业是以保障农产品供给、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科学发展理念为指导.以现代科学技术及其应用、现代工业技术及其装备、现代管理理论及其实践、现代农产品加工和流通为基础的.产供销相结合、贸工农一体化的,高效率与高效益相统一的新型农业。 三、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意义 从2004-2012年中共中央连续发了9个“一号文件”.这9个“一号文件”都有着自己的主题。 2004年的“一号文件”主题:千方百计地增加农民的收入,这是做好“三农”工作的核心问题; 2005年的“一号文件”主题是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建设,这是农业发展的关键所在; 2006年的“一号文件”主题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农村全面小康建设的一个根本性任务; 2007年“一号文件”明确地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把建设现代农业放在首位.这

现代农业调研报告

现代农业招商调研报告 一、世界现代农业发展趋势 目前,现代农业已发展到了一个较高级的阶段,世界现代农业表现出如下主要发展趋势:一是农业抗灾能力越来越强,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越来越受到重视,农业从弱势产业向强势产业转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显著增强。二是高新科学技术对农业的支撑和助推作用越来越显著,农业智能化程度越来越高,现代农业生产越来越依靠高科技,科学技术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高达70%~80%。三是生产规模越来越大,经营越来越产业化、一体化和社会化,通过增加投入、应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装备、强化组织管理等,集约化的现代农业生产规模越来越大。四是生产趋于标准化,质量走向安全化,现代农业要求对产品的生产、加工、贮藏、运输、销售等全过程实行标准化管理。五是交融于世界经济循环,农产品贸易自由化和国际化,农业品牌竞争白热化。 二、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现状 一是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取得巨大成就,农民收入获得极大提高。二是主要农产品不仅数量大幅增长,而且质量迅速提高。中国谷物、籽棉、油菜、肉类产量和花生、水果产量上升至世界各国产量的第1位。中国用占世界约9%的耕地生产了占世界25%左右的粮食产量,基本具备了年产4.5~5亿吨粮食的综合生产能力。三是现代农业装备设施水平提高,初步形成了现代农业技术体系。我国现代农业园

区建设规模不断增长,截至2010年,我国各类农业科技园区已达4000多个,农业园区用地面积已经达到1180万公顷左右。 三、陕西省现代农业发展现状 一是现代农业建设基础较为坚实。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增强;果业产量、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苹果面积、产量、品质稳居全国首位;以生猪、奶牛为重点的畜牧业保持快速增长态势,规模化、集约化养殖水平不断提升;设施蔬菜发展势头强劲,成为西北地区面积最大的省份;干杂果生产稳步扩大。农业产业布局与结构不断优化,初步形成了关中奶畜、秦川牛、强筋小麦、猕猴桃产业带,渭北苹果、设施蔬菜产业带。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快速推进,建设各类园区1004个。农业物质装备条件显著改善,农机总动力达到2000万千瓦,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52%。科技支撑能力稳步提高,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2%。 二是发展现代农业条件更加有利。主导产业发展、服务体系和农民组织化建设等方面形成了一系列具有前瞻性的典型模式,成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有效载体。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为改造传统农业提供了现代生产要素和管理技术,为推动适度规模经营创造了有利时机。扩大内需和优势农产品走出去战略的积极实施,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消费需求和广阔的市场空间。以农业生物技术、工程技术、信息技术等为核心的高新技术广泛应用和推广,以杨凌示范区为引领的科技创新和示范推广功能明显增强,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强劲的动力。

几种新型农业发展模式简析

几种新型农业发展模式简析 1精准农业(Precision Agriculture ) 1.1精准农业的提出精准农业(也称精确农业、精细农业)是美国等经济发达国家在20 世纪80 年代末期继LISA (低投入可连续农业)后,为习惯信息化社会进展要求对农业进展提出的。目前,一些发达国家已将精准农业技术系统应用于农业生产与治理,如作物的估产、长势监测、产量推测、病虫害预报、确定灌溉方法和最佳施肥量、评判一项新的农业技术对作物生产的阻碍及分析由于气候的不确定性而带来的生产风险等方面。目前,我国一些地点也已开始了这方面的应用研究与试验。 1.2精准农业的概念精准农业是一种把科学的精确性引进农业生产的方法,即通过全球卫星定位系统、遥感技术、地理信息技术、自动化操纵技术等,利用大型的机械设备进行田间治理,能够做到精确配方施肥、定点施药,在减少投入的情形下增加或坚持产量、提升农产品质量、降低成本、减少环境污染、节约资源及爱护生态环境,适用于种植业、畜牧业、园艺和林业等,精准农业将现代科学技术(包括电子、运算机和信息技术等)运用在农业中,是一种关于农业治理系统的战略思想,并与可连续农业紧密有关。 1.3精准农业技术与一样农业技术的不同,一样的农业技术是通过品种、施肥、灌溉等措施来提升农作物产量,而精准农业技术是通过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和运算机技术,精确地运算出一块地所需的投入,从而达到减少不必要的投入、幸免资源白费及提升效益的目的,以确保农业可连续进展。 1.4精准农业的进展前景精准农业是信息技术进展的必定结果,是农业现代化的必定趋势。至今为止,农业仍是投入/产出转换效率专门低的产业,其中重要的缘故之一确实是由于对作物的投入不是按照作物的实际需要。另外,农业造成的环境污染及农产品残留毒害也愈益引起人们的重视,其解决的途径也必定是采取精准农业战略。从长远看,环境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也只有在采取精准农业战略的前提下才有可能真 正实现。 2都市农业( Urban Agriculture )

现代农业发展四种模式及五点启示

现代农业发展的四种模式及五点启示 我国不同地区的资源禀赋、经济条件、农业结构、产业特色千差万别,农业生产力发展水平差距较大,农业生产的多层次性和不平衡性也十分明显,因此,在选择建设现代农业的模式上必须立足当地实际,因地制宜。 中国农科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现代农业研究室主任蒋和平: 一、龙头企业带动型 所谓龙头企业带动型的模式,是指由龙头企业作为现代农业开发和经营主体,本着“自愿、有偿 、规范、有序”的原则,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组织形式,围绕一个产业或产品,实行 生产资料供应、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经营,并通过向农民租赁土地使用权,将大量分散在千家万户 农民的土地纳入到企业的经营开发活动中,形成龙头连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产业化、商品化、规模化 生产经营格局。这种由龙头企业建立生产基地,在基地进行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和产业化开发,将企业 与农户和市场整合为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运行模式,称为龙头企业带动型的现代农业模式。 广东省温氏集团从1986年开始与农户合作,开创了“公司+农户”产业化经营的先河,逐步建立 了农产品的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管理、产业化经营体系,确保了产品质量,提高了经济效益。这种运 行模式对农民的土地,劳动力和公司的市场、资金、管理经验和技术等生产要素进行了有机整合,从 而实现公司与农户的优势互补、资源互补,并形成了紧密的利益共同体,最终实现共赢。在温氏集团 发展过程中,经过农户与公司合作双方多次博弈,形成了能够节约交易费用的合作机制,公司与农户

之间已经突破一般的经济合同关系。在“公司+农户”经营方式的背后,是一系列的利益机制的安排。 温氏集团通过与各个利益主体建立的牢固的经济利益共同体,妥善处理和协调了各种利益关系。这些 利益关系是建立在合同和信誉基础上的平等的市场交易关系。公司依靠一套成熟的经营模式,在发展 养鸡产业时,从鸡苗的供应到销售的链条的核心技术都牢牢控制在公司手中,在保证肉鸡食品安全和 质量的同时,让农户得到稳定的收入,从而使得合作能长期稳定地进行,并能够连年滚动式地扩张。 温氏集团在处理和农户的利益关系时,始终把农户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往往在市场风险出现时,以公 司综合经营的收益来保证农户的利益。例如,温氏集团承诺按保护价收购农户养殖的活鸡,由于农户 所用的饲料和技术服务都是由公司提供,而且按挂帐方式进行,农户的饲养成本比较容易控制,在保 护价高于成本的情况下,公司仍按保护价回购,实际上稳定了农户利益。此外,为稳定保护价政策, 平抑可能出现的购销倒挂所产生的亏损,温氏集团还开展了多种经营,建立风险基金制度,以最大限 度地降低市场风险。由于成功地运用了“公司+农户”的经营方式,温氏集团正确处理了公司和农户间 的利益关系,让农民真正感受到实惠,保持了该集团增长的持久不断活力。 近10年来,温氏集团始终保持着30%以上的发展速度。截至2007年,公司养殖规模达到了上市肉 鸡5.3亿只,肉猪182万头,成为全国规模最大的肉鸡(猪)饲养集团。温氏集团还在广东、广西、福 建、湖南、湖北、江苏、浙江、安徽、江西、四川、重庆、河南、河北、云南等省市建立了80多家集 种苗生产、饲料供给、技术服务、农户养殖、产品销售等环节为一体的养殖公司,企业职工人数达到2

关于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彬县农牧局 关于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各位主任、委员: 根据人大安排,近期,我局组织专门力量对全县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调研采取现场观摩、向有关部门、群众和技术人员询问了解和召开座谈会等方式进行。通过多方面走访了解,基本掌握了全县现代农业园区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明确了今后努力的方向,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现代农业园区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载体和主要突破口,在推动农业科技创新、示范、推广,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以及农业产业化发展,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现代农业园区主要分为以下7种类型:新农村家园、农村科技园区、农业旅游园区、农业产业化园区、城市型生态农业园、生态餐厅园区、农产品物流园区。近年来,在彬县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业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县依托资源优势,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园区,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目前,全县已建成以自然、人文景观为依托,集农业观光、休闲、采摘为一体的现代农业园区4个;建成以本地现有资源为依托的循环农业示范园区1个;建成以弘扬彬县人口文化为主的新农村家园1个;

主要涉及6个村,累计投资5259.5万元。还有1个规划100亩的高智能型现代农业科技观光示范园区,正在设计当中。 我县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主要特点是: (一)规划设计合理,突出特色。通过调研,可以看出,为了确保全县现代农业园区建设质量和标准,各相关单位及时组织专业人员实地调查,反复论证,制订切实可行的规划和工作方案。全县5个现代农业园区亮点纷呈,炭店乡林家堡生态农业观光园,主要体现的是渭北窑洞居住文化、饮食文化、农耕文化和民俗文化;底店乡侍郎湖休闲农业观光园,主要体现的是内陆淡水湖休闲垂钓、农事体验、山间鸟语花香等乐趣;香庙乡程家川村休闲观光农业园区,充分展示了古豳流传千年的传统民俗风情、文化底蕴、清代古民居建筑群独特风采;润杨休闲农业观光园,是由彬县润杨开发责有限任公司建设的,主要展示的是大棚晋枣高效栽培技术、柿子栽培技术及其系列产品的加工技术等;龙高镇龙马村循环农业示范园,主要以当地苹果树枝为原料制作菌棒,生产优质平菇、香菇、金针菇,废弃的菌棒再循环利用到苹果园中,形成大棚蘑菇循环生产技术,示范推广大棚蘑菇标准化生产技术;太峪乡寺家庄村新农村家园,主要展示我县别墅型新农村建设成果、首家村级人口文化园,在品尝彬县特色小吃的同时,感受彬县村级人口文化的淳朴、厚道,体验彬县传统民俗表演。 (二)以科技为先导,园区基础坚实。以农业科技示范工程为载体,以增强现代农业园区辐射带动功能为目标,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