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资源监测系统指标体系的综述

合集下载

区域森林资源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

区域森林资源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

林业科学研究 2008,21(1):84~90F orest Resea rch 文章编号:100121498(2008)0120084207区域森林资源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党普兴1,侯晓巍1,惠刚盈23,赵中华2(1.国家林业局西北规划设计院,陕西西安 710048; 2.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研究所,国家林业局林木重点培育实验室,北京 100091)摘要:从构成和反映森林资源质量的物质基础出发,通过分析影响和决定区域森林资源质量的主要因素,结合目前现有的森林资源调查手段及已有的研究成果,运用专家会议法和Delphi 法建立和确定了由区域森林资源质量和构成森林资源质量物质基础的5个主要方面、决定和反映森林资源质量5个主要方面的15个指标、19个分指标、10个分指标的亚指标构成的5层递阶结构的区域森林资源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及其权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的直观的区域森林资源质量综合评价方法。

关键词:森林资源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评价方法中图分类号:S757文献标识码:A收稿日期:2007204216基金项目林业科技支撑计划(6B D 33)作者简介党普兴(6—),男,陕西富平人,高级工程师3通讯作者()Eva l ua ti on Ind i ca tor Syste m an d Eva lua ti on M e thodof Reg i o na l F or est Resour ce Qua lityDA NG Pu 2xing 1,HOU Xiao 2wei 1,HU I Gang 2ying23,ZHAO Zhong 2hua2(1.Nort hwest Institute of Fo res t I nventory,Planning and Design,Stat e Fo rest Adm inistrati on,Xi ’an 710048,Shaanxi ,China;2.Research I n stitute of Forestry,Ch i nese Acade my of Forestry,Key Laboratory of Tree B reedingand C ultivation ,St ate Forestry Adm ini s trat i on,B eijing 100091,China )Abstra ct:Based on the m ate rial basis constituting and reflecting the f orest r e s ource quality,and by ana lyzing the m a 2jor factors influencing and deciding the r egi onal f or e st res ource quality,the expert c onfer ence m ethod and Del phi m ethod were used t o establish and deter m ine 5ma in as pects describing regional forest res our ce quality and the m aterial basis,with present f orest r e s ource investigati on m easure m ents and r e search achieve ments obtained .The 5main as 2pects ar e:f or e st distribution,f or est str ucture,f orest pr oductivity,f or e st health and comprehensive forest utiliz a tion,inc luding 15indicators and 19classified indictors and 10sub 2classified indicators,which f or m ed a 52level evaluation syste m.B ased on the r esultsm enti oned above,a ne w and objective r egi onal forest r esour ce quality compr ehensive e 2valuation m ethod was put f or ward .Key wor ds:f orest r esource quality;c omp rehensive evalua tion indica t or syste m;co m prehensive evalua tion me thod 森林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对地球上生物界特别是人类的生存与发展起着决定性的和不可替代的作用。

区域森林资源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

区域森林资源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

森林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 ,对地球上生物界 特别是人类的生存与发展起着决定性的和不可替代 的作用 。随着全球自然资源的日益匮乏和生态环境 的持续恶化 ,森林问题已成为当今世界环境与发展的 核心与焦点 [1 - 3 ] 。为积极发展林业 ,保护森林和森林 的可持续发展 ,为政府确定整个林业产业在国民经济 中的地位和作用 ,制定林业发展规划与宏观决策等提 供科学依据和准确数据信息 ,对一个区域 (林区 、地
个分指标的亚指标构成的 5层递阶结构的区域森林资源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及其权重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
新的直观的区域森林资源质量综合评价方法 。
关键词 :森林资源质量 ;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综合评价方法
中图分类号 : S757
文献标识码 : A
Eva lua tion Ind ica tor System and Eva lua tion M ethod of Reg iona l Forest Resource Qua lity
2. 2 评价指标的量测与计算 2. 2. 1 森林分布 森林资源在地域空间上分布的 数量和质量是反映区域森林资源质量的一个重要方 面 。可用森林分布均衡度 、森林覆盖率和天然林比 重来衡量 。 2. 2. 1. 1 森林分布均衡度 (X1 ) [ 16 ] 用来衡量区域
森林资源在地域上分布的均衡程度 。用下式表达 :
林资源的质量状况 。 1. 1. 3 相对独立性 即同一层次的各项指标能各 自说明森林资源质量的某一方面 ,尽可能不互相重 叠或成为相互包含的因果关系 。 1. 1. 4 可比性 即指标对不同时空的同类事物应具有 比较一致的比较基础 ,使评价结果具有较强的说服力。 1. 1. 5 整体性 即全面性 ,指标体系能够综合 、全 面地反映森林资源质量特性 。 1. 1. 6 实用性 即指标的选取应充分考虑数据获取、 处理的难易程度 ,要具有简便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1. 2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与权重确定方法

林业生态体系建设的监测指标体系研究

林业生态体系建设的监测指标体系研究
然 可 以清 楚 地 解 释 经 济 运 行 过 程 中人 与人 之 间 的 关 系 , 在 解 决 人 与 自然 、 境 与 发 但 环 展 的关 系 问题 时 , 显 得 乏 力 了 , 解 决 这 一 问题 , 济学 理 论 本 身 需 要 发 展 。 目前 , 内外 还 没 有 关 于森 就 要 经 国
果 可 以揭 示森 林 资 源 在 宏 观 经 济 决 策 和微 观 资源 配 置 中 的 重 要 性 , 者 则 是 一 种特 征 评 价 , 价 结 果 用 以 后 评 监 督 和 控 制森 林 生 态 系 统 的 变 化 趋 势 和对 环 境 影 响 的 效 益 。从 实 践 上 看 , 经 济 学 为 理 论 依 据 的 计 量 研 以 究 , 理 论 基 础 无 论 是 西 方 的效 用 价 值 论 还 是 马 克 思 的劳 动 价 值 论 , 体 现 的 均 是 工 业 文 明 的传 统 价 值 其 所
维普资讯
林业勘察设计 ( 福建) 2 0 午箍 02
林 业 生 态 体 系 建 设 的 监 测 指 标 体 系 研 究
黄 清芳
( 州 市林 业 局 , 6 0 0 泉 32 0 )
摘要 通 过 林 业 生 态 监 测 指 标 体 系指 导 思 想 的 建 立 和 基 本 原 则 的 设 置 以及 基 本 思 路 的 构
展 森 林 、 护 和 改 善 生 态 环 境 为 主 要 内容 的管 理 职 能 转 变 。 反 映 这 一 职 能 转 变 要 求 的新 森 林 法 也 已经 颁 保 布 实 施 , 而 为 林 业 生 态 体 系 建 设 提 供 了政 策 与 法 律 保 障 。 因 此 , 究 并 建 立 科 学 、 行 的监 测 指 标 体 系 , 从 研 可

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中 图分 类号 :3 6 2 F 3 . 文献标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6 3 9 9 2 0 )6— 0 1 0 17 —5 1 (0 8 0 0 1 — 3
Re e c n he Ev l ton S t m fSusa na e De eop e to r s r s ur e s ar h o t a ua i yse o t i bl v l m n fFo e t y Re o c
l gc l c c e t e a i t f f r s e o o i a y t m o c n mi n o it , e o o e e o me se f r e o o c a d s ce y c n my d v lp n i l
续发展 的评 价指标体 系, 根据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 的特点 , 出了建立评价指标体 系的原则 ,包括 完整性原 则、系 提
统性原则、 操作性原则、 可 实用 性 原 则 、目的性 原 则 , 立 了森 林 资 源 可持 续发 展 评 价 指 标 体 系的 层 次 结 构 , 林 资 建 森 源 可持 续发 展 的 评 价 指标 体 系 分 为 三 个层 次 , 一 层 为 目标 层 、 第 第二 层 为 准 则层 、 三 层 为 指 标层 , 第 并选 择 了相应 的 评 价 指 标 , 出了相 应 的评 价 方 法,包括 物 种 的 多样 性 、 提 生产 能 力 、 保 持 、 林 生 态 系统 的健 康 和 活 力 、 全球 水 森 对 生 态循 环 的 贡献 、 林 生 态 系统 实现 社 会 和 经 济作 用 的 能 力 、 济发 展 水 平 、 源利 用情 况 。 森 经 资 关键 词 : 环 经 济 ; 林 资 源 ; 持 续 发展 ; 价 循 森 可 评

中国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监测指标体系-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中国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监测指标体系-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石漠化治理监测与评价规范编制说明石漠化治理监测与评价规范课题组2017年3月31日一、工作简况(包括任务来源、协作单位、主要工作过程、标准主要起草人及承担的工作)编制《石漠化治理监测与评价规范》标准的任务来源于国家林业局科学技术司。

起草单位为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荒漠化研究所。

项目下达后,起草工作组成员认真查阅了国内外有关岩溶石漠化治理及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等相关技术文件,结合我国国情和站情进行分析,构建编制我国西南岩溶石漠化治理监测与评价规范的总体框架,并进行任务分工,签订相关执行协议,明确起草工作组成员的责任和完成任务的时间。

《石漠化治理监测与评价规范》的初稿完成后,按照标准制定的要求,向我国长期从事石漠化治理的地方相关部门、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水土保持效益监测与评价研究的专家以及从事标准研制的专家发放了征求意见稿。

针对专家意见,起草工作组一一进行认真讨论,在此基础上,对初稿进行修改补充和完善,形成送审稿。

标准主要起草人及承担的工作:周金星:项目总负责人。

起草石漠化治理监测与评价规范的总体框架,修改完善《石漠化治理监测与评价规范》。

崔明、刘玉国:起草和修改编制说明及具体标准条款,编写气象、水文、土壤和生物等4部分观测指标,征求专家意见,并进行项目组织协调,准备相关报批材料,修改完善《石漠化治理监测与评价规范》。

郭红艳、秦伟、单志杰、殷哲、李柏:协助编写和修改完善具体标准条款。

二、标准的编制原则和标准的主要内容(如技术指标、参数、公式、性能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等)及其论据(包括试验、统计数据)。

修订标准时,应增列新旧标准主要技术指标的对比。

1、标准的编制原则(1)系统性和完整性:在指标选定时,应保证指标体系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将各个指标按系统论的观点进行全面考虑,构成完整综合的监测与评价指标体系。

石漠化治理监测与评价包括工程实施及政策执行情况、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四个方面。

(2)针对性:监测与评价指标要能确实反映我国西南岩溶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实施前后,生态系统的环境质量现状及变化特征,可以对所监测区域生态系统的特征以及社会经济进行定点定位长期追踪监测。

森林资源评价综述

森林资源评价综述
山 东林 业 科 技
20 0 9年 第 ON OR S R CE C D T C O O Y HA D G F E T Y S IN EAN E HN L G
20 . o 3 0 9N

文 章 编 号 : 0 2 2 2 ( 0 9 0 —0 6 —0 10 — 7 4 2 0 ) 3 1 5 4
森林 是 陆地生 态 系统 的 主体 , 仅 占有 近 3 不 O 的 陆地 面积 和地球 6 以上 的生物 量 , O 而且 存 在 巨 大 的生态 、 济和 社 会 效 益 。它不 仅 影 响 生 物 圈 中 经
式 。这一 阶 段研 究 的 内容 主要 是从 经 济学 的角 度对 森 林 资 源 的经济 效益 进行 评价 。 比较 成熟 的是 对木 材 资源 的评 价 。
原 木利 用 为 中心 , 森林 资源 的评 价 , 对 大致 限于对 资
源 的实 物量 的计 测 研 究 。到 了 1 9世 纪 即 工业 革 命 以后 , 由于森林 买卖 交换 的普 遍 化 , 要对 森林 有 客 需 观 的评 价标 准 , 并且 伴 随着 一 系 列 相 关 的 森 林 经 理 理 论 的产 生 , 因而产 生 了计算 林 价 、 林 较利 的森 林 森 评 价学 , 以研究 森林 资 源 的经济 评 价 问题 。 1 9世 纪 初 林价 算法 诞 生 以来 , 界 各 国学 者 建 立 了 各 种 理 世
( o t we tFo e t y Un v r iy,Ku mi g 6 0 2 i a S u h s r s r i e st n n 5 2 4 Ch n ) Ab ta t Th s p p rr p re h a e t d v l p n r c s f f r s e o r e s e s e t i h rd a d t e a s s sr c : i a e e o t d t e lt s e eo me tp o e s o o e tr s u c s a s s m n n t e wo l n h s e s me ti d x s s e o o e ts s an b e d v l p n . n n e y t m ff r s u t i a l e eo me t Ke wo d :o e tr s u c s a s s me t u t i a l e eo me t n e y tm y r s f r s e o r e s e s n ;s s an b e d v l p n ;i d x s s e

我国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质量指标体系与评价研究

我国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质量指标体系与评价研究

我国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质量指标体系与评价研究付 晓1,王雪军2,孙玉军3,张锦秋1(11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北京100083;21国家林业局调查规划设计院,北京100714;31北京林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北京100083)摘要:在科学性、完备性、可操作性和可比性的原则指导下,以森林生态学和系统论为基础,从森林生态系统生产力维护、森林生态系统的健康、森林分布和森林生态背景等4个方面来选择森林生态服务功能质量评价指标,从而构建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采用了层次分析方法、加权综合质量指数法来系统地评价中国各省区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质量状况,同时,在此基础上对各地区加权评价指标进行聚类分析,并根据聚类结果,把全国各省(区、市)划分为5个质量等级类型。

聚类分析的结果显示:我国各省(区、市)间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质量高低的基本分布格局大体上呈现出从南到北、从东到西的依次过渡趋势。

关键词:森林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指标体系中图分类号:S71815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6622(2008)02-0032-06Study on the Indicator System and Evaluation ofForest Ecosystem Services in ChinaFU Xiao ,WAN G Xuejun ,SUN Yujun ,ZHAN G Jinqiu(11College of A pplied Sciences and Humanities of B U U ,Beiji ng 100083;21Academy of Forest ry Inventory and Planni ng ,State Forest ry A dmi nist ration ,Beiji ng ,100714,P 1R 1Chi na ;3College of Resources and Envi ronment ,Beiji ng Forest ry U niversity ,Beiji ng100083,P 1R 1Chi na 1)Abstract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scientific ,comprehensive ,operational and comparative principles and based on fundamentals of forest ecology and system science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at the com 2posite index system of regional forest ecosystem service quality evaluation is composed of forest ecosys 2tem productivity ,forest ecosystem health ,distribution of forest and background of eco -environmental quality 1The value of forest ecosystem service quality for the provinces in China is analyzed by the method of AHP and the weighed average composite quality index 1On the basis of such an analysis ,cluster analysis on weighted evaluation indicators of the provinces is made 1Then ,the provinces are di 2vided into 5classes for forest ecosystem service quality 1The results reveal that the fundamental spatial pattern is characterized by high levels distributed in the southeast provinces probably due to relatively higher precipitation ,Then the levels rapidly decrease from the southeast provinces to the northwest provinces 1K ey w ords :forest ecosystem ,ecosystem services ,index system收稿日期:2007-11-20;修回日期:2008-02-03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基于森林资源清查的碳循环规律研究”(30571492);北京学研究基地2007研究项目“北京中心城区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价值评价”(BJ X JD -KT2007-B011)资助作者简介:付晓(1977-),女,四川金堂人,主要从事城市规划、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应用的研究。

国家重点公益林监测细则综述

国家重点公益林监测细则综述

国家重点公益林监测细则综述国家重点公益林监测细则是指为了加强对国家重点公益林资源的保护和管理,制定的相关监测细则。

公益林是指用于国土整治、水土保持、河流湖泊库区及山塘区生态修复、退耕还林还草、退牧还草、防沙治沙、石漠化治理、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等具有良好生态环境和公益功能的重要森林资源。

下面对国家重点公益林监测细则进行综述。

首先,国家重点公益林监测细则包括对公益林资源的基本属性进行监测。

这些基本属性包括公益林的位置、面积、土地利用方式等。

通过对公益林资源的基本属性进行监测,可以了解公益林的空间分布情况和利用现状,为公益林的保护和管理提供数据支持。

其次,国家重点公益林监测细则关注公益林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功能。

通过监测公益林的植被类型、物种组成、数量和分布等指标,可以评估公益林的生物多样性状况,并及时发现和采取措施保护濒危物种。

同时,监测公益林的水土保持能力、防风固沙能力、土壤质量等指标,可以评估公益林的生态功能,为科学合理利用公益林资源提供参考依据。

第三,国家重点公益林监测细则还关注公益林的经济效益。

通过监测公益林的生态旅游收入、木材产量、非木材林产品产量等经济指标,可以评估公益林的经济效益,并为合理开发公益林资源提供参考依据。

同时,监测公益林的经济效益还能为公益林资源的保护和管理提供经济支持。

第四,国家重点公益林监测细则还包括对公益林资源的安全和管理水平进行监测。

监测公益林的火险等级、病虫害发生情况、森林资源治理水平等指标,可以评估公益林的安全状况和管理水平,并及时采取措施提升公益林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水平。

最后,国家重点公益林监测细则还关注公众的参与和社会反馈。

通过监测公众对公益林资源的认同度、满意度、参与度等指标,可以评估公众对公益林资源保护和管理的态度和参与程度,为公益林的保护与管理提供社会支持。

综上所述,国家重点公益林监测细则为了加强对公益林资源的保护和管理,关注公益林的基本属性、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功能、经济效益、安全和管理水平以及公众参与和社会反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森林资源监测系统指标体系的综述摘要:森林资源监测体系是一个量测、记载和评价一定空间和时间范围内的森林资源动态的技术系统。

在监测体系中,监测的主体是人,监测的对象是森林资源。

人的主要任务是量测、记载和评价森林资源动态,而空间和时间则界定监测活动的范围及模式。

森林资源监测系统对林地的经营和管理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加强对监测体系的构建能够促进森林资源的可持续经营和管理。

但目前对森林监测的研究与评价,在范围上偏向于大尺度的国家级、区域级监测,在监测内容上主要以资源监测为主、辅以有限的生态状况监测。

本文主要是对监测系统指标体系做一个简单的评述。

关键词:森林资源;监测指标体系;综述Abstract:,themonitoringofthehumanbody,'smaintaskistomeasure,recordandevaluatethedynamicsoffores tresources,,.Keywords:forestresources;themonitoringindicatorsystem;commentary进入新世纪以来,人们对森林资源的要求发生了变化,使得森林经营已经从过去着眼于木材资源的开发转向注重多种资源的开发,从过去单纯追求经济效益发展到追求社会、经济和生态的多种效益,向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迈进;与此同时,森林资源监测已由传统的森林资源的经济利用转向环境保护的目标,特别是在森林健康监测以及森林资源监测方面越来越突出。

进行森林资源监测不仅能反映当前资源状况,并且能够对上一期经理措施效果进行评价以及为下一期经理措施提供依据。

1概念界定从上个世纪到当今学界,我国许多从事林学研究的专家和学者从不同角度都提出过森林资源监测的概念。

李宝银等提出森林资源监测就是对一定空间和一定时间的森林资源状态的跟踪观测,掌握其变化情况;构成森林资源监测体系必须具备森林资源监测的空间完整性、时间统一性、调查连续性、方案兼容性、标准统一性、成果可靠性和工作系统性[1]。

陈谋询等认为森林资源监测系统是对一定空间和时间范围内的森林资源状态进行量测、记载、分析和评价的技术系统,是森林资源经营管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定组织、规程、方法、手段和技术的有机体[2]。

刘安兴提出森林资源监测是指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利用各种信息采集和处理方法,对森林资源状态进行系统的测定、观察、记载、分析和评价,满足对森林资源评价的需要,为合理管理森林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依据[3]。

武刚却认为森林资源监测体系是一个量测、记载和评价一定空间和时间范围内的森林资源动态的技术系统,而森林资源动态是指森林资源由期初状态经过监测期内变化变成了期末状态的过程[4]。

曾伟生等认为按照通常的理解,森林资源监测是指利用各种技术方法和先进手段,对一定空间范围内的森林资源进行定期的调查、统计、分析和评价的过程;监测关注的是动态变化,强调的是连续过程,从这种意义上讲,多次连续的森林资源调查就构成了森林资源监测[5]。

尽管各个学者对森林资源监测的认识都不尽相同,但是他们都在监测是一个动态且复杂的过程的观点上达成了一致。

另外,对森林资源监测所运用的技术随着时代发生了变化,因此在界定森林资源监测概念时,会伴随着一些细小的变化。

2森林资源监测体系的组成林业部相关文件中规定:全国森林资源监测体系由国家森林资源监测、地方森林资源监测和资源信息通讯与管理系统组成[6]。

其中,国家森林资源监测是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为单位的森林资源连续清查和年度资源监测组成,地方森林资源监测是以县(林业局、自然保护区、场)为单位的资源监测,资源信息通讯与管理系统是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及通讯技术为主要手段,把自上而下的和自下而上的森林资源监测有机地连成一体,达到及时和迅速监测全国森林资源变化和辅助经营管理决策的目的。

在另一个文件中,又规定了地方森林资源监测体系一般分为3个层次,即省(区、市)、地(市)和县(局)森林资源监测,其中省、地森林资源监测是以省为单位,把资源监测数据落实到县(局)的宏观控制监测,县(局)森林资源监测原则上是以县(局)为单位,资源统计落实到乡(场)的宏观控制监测。

肖兴威等提出应该将“森林资源监测”的内涵扩展到“森林资源与生态状况综合监测”,认为全国综合监测体系包括组织体系和技术体系两部分,二者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有机联系[7]。

闫宏伟等提出,应按照现代林业建设的要求,在保持现有监测体系稳定的前提下,统筹国家和地方森林资源监测工作,统一技术标准,创新监测方法,整合监测成果,最终形成国家和地方森林资源监测工作“一盘棋”,森林资源“一套数”,森林分布“一张图”,建成上下一体、服务高效的森林资源“一体化”监测体系,具体包括组织管理、监测方法、技术手段和信息服务四个方面的一体化[8]。

总结上面这些研究成果及国家的相关文件,森林资源监测体系的构成应该包括以下要素:从层次来看,应该包括国家体系和地方体系;从组件来看,应该包括技术体系和组织体系;从实施来看,应该统筹国家监测和地方监测;从成果来看,应该做到数据共享和分级控制。

表1不同的森林资源监测模式(武刚,1996)表2不同的森林资源监测技术(武刚,1996)3我国森林资源监测现状森林资源调查监测种类我国森林资源调查管理制度的基本依据是《森林法》和《森林法实施条例》,按资源管理部门的职责将森林调查划分为三类七种:一是森林资源清查,也叫森林资源监测,俗称一类调查;二是二类调查,也叫林业规划调查;三是作业设计调查,包括伐期设计、造林设计、营业设计;四是专业调查,如土壤调查、植被调查、森林数表的编制、立地调查和更新调查等;五是森林资源评估;六是核查,采伐限额核查,造林、更新、飞播、封山育林的成活率和保存率实绩核查,也包括专项核查,“三北”工程核查、退耕还林工程核查;七是专项调查,是特殊的调查,如某一地方出现了异常情况,要对它临时进行调查,主要是针对案件进行的;八是灾害损失评估,常见的有火灾损失评估和病虫害损失评估;九是工程建设验收,如生态工程验收[9]。

森林资源监测制度是我国森林资源管理的基本制度之一。

我国的森林资源监测分为四类:国家森林资源连续清查(简称一类清查)、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简称二类调查)、森林作业设计调查(简称三类调查)、森林资源状况年度核查调查(简称年度核查调查)。

年度核查调查如年度森林采伐限额执行情况,年度人工造林、人工更新、封山育林、飞播造林及保存状况,年度征占用林地情况,年度林业工程实施情况、年度森林资源管理和生态公益林管护情况等[10]。

森林资源监测的分级体系和建设情况森林资源监测体系的分级、省级属于国家监测体系还是属于地方监测体系,有不同看法资源和生态环境监测评价包括国家级、省级、地方级三个层次[11]。

森林资源监测分为国家级森林资源监测体系和地方级森林资源监测体系,地方级森林资源监测体系再分为省级、地级、县级的森林资源监测体系[12]。

国家资源监测体系由中央与省二级组成,地方(三级)监测体系以分别地、市、州—县—乡(场)为宜,省是中央到地方的一个中间环节,地方各级必受它的约束[13-14]。

监测体系综合化森林资源监测体系的综合化,表现为监测内容的日益丰富、跨部门的协同合作和信息共享。

传统的森林资源监测重点主要在森林的蓄积、面积上。

而目前监测内容已经扩展到森林生态系统的各个方面,如森林健康、森林生物量、生物多样性、野生动植物、湿地资源等。

如德国等欧洲国家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在国家级的森林资源监测就有3部分组成:一是全国森林资源清查,二是全国森林损害调查,三是全国森林土壤调查[15]。

我国的森林资源连续清查一直注重于森林面积和蓄积数据,近年来随着对森林健康和环境情况的重视程度的提高,也增加了一些这方面的内容,如森林健康等级、湿地类型、荒漠化类型、森林群落结构、自然度等。

但从总体设计来看,以及从数据的处理、分析和利用看,重点依然在森林的面积和蓄积上。

国家林业局在1998年提出建立国家森林资源综合监测体系,进行森林多资源和森林生态环境的综合和动态监测。

2003年上半年开始实施这方面的整体方案研究工作,现正由国家林业局4个直属规划院及有关高校合作研究森林资源与生态状况综合监测体系的指标体系、技术方案等。

4指标体系构建监测指标是指为评价指标服务的具体调查和测定指标,一般又可分为核心指标和扩展指标。

在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时需要考虑到系统性、综合性、科学性及实用性原则。

森林资源和生态状况综合监测评价的对象主要是森林、湿地、荒漠等生态系统,因此可以重点从以下3个方面进行评价:森林状况、湿地状况以及土壤退化状况。

其中森林状况可以通过森林健康和功能两个方面来评价;湿地状况可以通过湿地状况和保护来评价;土壤退化状况可以通过荒漠化和水土流失来反应等[16]。

表3森林资源综合监测指标体系(曾伟生,2008)指标组指标类指标亚类核心指标森林健康指标森林健康森林结构土地类型、植被类型、工程类别、起源、林种、优势树种、林组、郁闭度、植被覆盖度、群落结构、林层结构森林活力生长率、枯损率、森林健康等级、森林经营等级森林灾害灾害类型、灾害等级森林功能生产功能森林面积、森林蓄积、用材林面积、用材蓄积、可采资源面积、年均生长量、年均消耗量涵养水源涵养水源:林地蓄水量、水源涵养林面积与比例生态功能保持水土:地表径流量、土壤侵蚀严重的林地面积与比例固氮释氧:生物量、碳储量、放氧量、储能量净化空气:吸硫量、降污量、降尘量土壤改良:土壤有机质含量、N、P、K含量生物多样性保护:森林类型、乔木树种、保护物种数量与面积比率5指标操作实施系统要完成森林资源监测体系所涵盖的内容,在实际操作中应包括连续清查系统、小班区划调查系统、GPS网点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和信息管理系统5个部分组成[17]。

连续清查系统连续清查系统的基本组成单元是固定样地,它包括省级和县级连清体系,连清体系只能提供总体为单位的宏观的森林资源数据。

省级连清体系为省提供有一定精度保证的森林资源现状和动态变化数据。

县级连清体系是各县为总体提供有一定精度保证的宏观森林资源现状和动态变化数据,累加一个地区内各县数据为该地区提供宏观数据[18]。

省级和县级连清的固定样地最好不要重复。

为保证数据的连续可比,样地调查方法应完全相同,在一个省范围内样地调查只能用一本操作细则,要保证数据的连续可比和各区域范围的引用。

并且,小班区划调查在一省范围内只能使用一本操作细则。

小班区划调查系统小班区划调查系统的最小单元是小班,数据来源于小班区划和各年度林业生产经营活动(如造林、工程建设、采伐等)的调查。

调查方法应采用连续小班区划方法,这种方法可以将各期调查的数据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提供连续可比与可落实到山头地块的森林资源现状、动态变化数据和图面材料,也为GIS系统提供连续可比的数据,同时可以减少野外调查的工作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