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元培 从新文化运动到五四运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蔡元培从新文化运动到五四运动

五四运动是在新文化运动的历史大背景下展开的,五四运动是新文化运动的继续。新文化运动的“科学与民主”旗帜,是五四运动的理念支柱。从微观的角度观察,五四运动是爱国学生发动的一场学潮,而五四精神的代表人物陈独秀、胡适、蔡元培以及李大钊、鲁迅等,则并非这场学潮的实际发起者,对学潮的态度也各不相同。

五四运动90周年之际,我们纪念五四精神,不可不追溯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贡献。其中值得永远纪念的思想先驱之一,即是五四时期的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他1916年应邀回国,同年12月26日出任北京大学校长,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与创新,被誉为中国近现代史上伟大的思想家与教育家。

五四运动的前提:教育独立和思想自由

北京大学之所以成为五四运动的温床,绝不是偶然的。蔡元培执掌北大后所推行的教育制度改革以及“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为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提供了土壤和营养。

蔡元培历来主张教育独立,他提出,以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

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取代清末“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的教育宗旨。北京大学前身乃清末之京师大学堂,实为一座“官僚养成所”,衙门习气深重,学生以“老爷”相称,上学只为混学历做官。蔡元培上任后强调:学生求学“宗旨不可以不正大”,不应以做官发财为目的,否则只能“误己误人”;主张“大学为纯粹研究学问之机关,不可视为养成资格之所,亦不可视为贩卖知识之所。学者当有研究学问之兴趣,尤当养成学问家之人格”。

蔡元培掌北大之后,提倡“思想自由”的学术民主,使之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和各种社会思潮的策源地。他积极提倡新文化,反对尊孔及封建伦常,提倡白话文;先后延聘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钱玄同、鲁迅、周作人等“新派”人物来校任教;一些站在新文化运动对立面的旧学代表人物,如辜鸿铭、刘师培、黄侃等,也同时在北大执教。

蔡元培“素信学术上的派别,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对于每一种学科中主张不同的教员,只要“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就让他们并存,令学生有自由选择的余地”。

五四精神是“科学与民主”。蔡元培是将教育科学化的第一人,也是推行大学管理民主化的第一人。他在北大校长任内,推行了一系列教育体制的改革。1917年他接受胡适的建议,改分级制为选科制,推行学分制,这是中国的大学选修课及学分制的由来。他率先将大学分为本科与专科。1919年,北京大学正式“废科设系”,将原隶属于科

的学门改为系,设立14个系。

蔡元培的教育理念是民主,他在北大不仅推行教授治校,也主张学生自治。他鼓励学生组建自己的社团。他认为组织学生自治会,“由学生传之各地方,一定可以提起国民自治的精神”。当时,北大成立了许多学生社团,组织各种社会、文化活动并办刊、出书,都得到蔡元培的支持,其中最著名的是傅斯年、罗家伦组织的新潮社与邓中夏、许德珩等组织的国民社,以及由守旧派教员支持的国故社。五四运动就是由前两个学生社团组织发动起来的。

“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教育独立”、“学生自治”、“自由结社”……没有这些元素的存在,也就不会有五四运动和五四精神。

五四运动中的蔡元培:从保护学生到去职复归

1919年春,中国以战胜国的地位出席巴黎和会,却未能废除列强在华特权及袁世凯与日本签订的《二十一条》密约。5月1日,外交失败的消息传到北京。次日,研究系的林长民在《晨报》发表《外交警报敬告国民》,披露了这一消息。同日,蔡元培也将北京政府密令签约的内幕告知北大学生罗家伦、傅斯年,并召集全校教职员开会商讨挽救之策。

5月4日,北大学生结队出发请愿时,蔡元培有过劝阻之举,但很快就放弃了。他一向主张“读书不忘救国”,同时也认为:“学生在学校里面,应以求学为最大目的,不应有何等政治的组织。其有年在二十岁以上,对于政治有特殊兴趣者,可以个人资格参加政治团体,不必牵涉学校。”过去他也曾两次劝阻过学生游行,但这一次态度不同,他在电话中回答教育总长傅增湘说:“学生爱国运动,我不忍阻止。”

游行学生焚烧曹汝霖住宅、痛殴章宗祥的事件发生后,蔡元培全力营救被捕学生,尽到了一位大学校长的天职。他向学生们说:“我做校长的有责任保护我的学生。我要救出这三十几个学生来。你们现在都回教室,我保证尽我最大的努力。”

5月5日,教育部下令要求各校校长将为首滋事学生一律开除。当日下午,蔡元培等14所大专院校校长在北大开会,认为“若指此次运动为学校运动,亦当由各校校长负责”,蔡元培表示“愿以一人抵罪”,当场议决成立校长团,向当局请愿营救被捕学生。5月7日,北京政府迫于全国舆论压力,释放了被捕学生,蔡元培亲率全体师生到北大红楼前广场迎接。

北洋当局认为蔡元培是学潮的幕后指使人,内阁会议上提出解散北京大学,撤换蔡元培等主张,教育总长傅增湘也遭众人围攻。被捕学生安全返校后,蔡元培为承担责任,于8日提出辞呈。同日,北京政府

内定由马其昶取代蔡元培,并下达三道命令:查办北京大学校长,将已释放的学生送交法庭,整饬学风。其中查办令因傅增湘拒绝副署未能公布。在这种情势下,蔡元培决定挂冠出走。

5月9日清晨,蔡元培离开北京,经天津南下上海,转抵杭州。他发表出京启事表明心迹说:“我倦矣!‘杀君马者道旁儿。’‘民亦劳止,汔可小休。’我欲小休矣!北京大学校长之职,已正式辞去;其他有关系之各学校、各集会,自五月九日起,一切脱离关系。特此声明,惟知我者谅之。”

蔡元培南下后,北大师生一再向教育部请愿,要求挽留蔡校长,其他院校师生也一齐声援。北京各大专院校校长同上辞呈,表示与蔡共去留。5月19日,北京学生总罢课。五四运动的影响播及全国,引发了全国学生的罢课,工商各界同仇敌忾,以罢工罢市作为声援。北京政府迫于压力,下令慰留蔡元培,罢免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电令中国代表团从缓在巴黎和约上签字。

6月15日,蔡元培发表《不肯再任北大校长的宣言》,提出:一、我绝对不能再作那政府任命的校长;二、我绝对不能再作不自由的大学校长;三、我绝对不能再到北京的学校任校长。三个“不”字,掷地有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