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中考历史复习专题训练 中国古代史 明清时期(含解析) 新人教版

2020年中考历史复习专题训练 中国古代史 明清时期(含解析) 新人教版
2020年中考历史复习专题训练 中国古代史 明清时期(含解析) 新人教版

明清时期

一、选择题

1.太庙和社稷坛分别象征着()

A. 祖先和国土

B. 国土和祖

先 C. 上帝和祖

先 D. 国土和皇帝

2.(2017·荆门)明朝前期,我国是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为了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明政府采取的措施是()

A. 派鉴真东渡日本

B. 派郑成功驱逐荷

夷 C. 派张骞通西域 D. 派郑和出使西洋

3.郑和下西洋这一历史事件得以实现的主要原因是()

A. 明初国力强盛

B. 海上交通发

达 C. 指南针的应

用 D. 造船技术高超

4.“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好地方,自从出了个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这段凤阳花鼓词中的“朱皇帝”指的是()

A. 唐太宗

B. 元世

祖 C. 明成

祖 D. 明太祖

5.想了解中国17世纪的手工业发展的情况,你首选的资料是()

A. 《天工开物》

B. 《本草纲

目》 C. 《农政全

书》 D. 《唐本草》

6.清朝中期中国明显落后于世界,根本原因是()

A. 清朝实行闭关政

B. 清政府实行残酷的文化专制政策

C. 西方国家发展迅

D. 清朝社会制度的落后

7.在康熙帝的御驾亲征下,清军取得了对噶尔丹叛军胜利的战役是()

A. 台州战役

B. 雅克萨战

役 C. 尼布楚战

役 D. 乌兰布通战役

8.强调人类要与自然相协调,人力与自然相配合的科学家是()

A. 贾思勰

B. 李时

珍 C. 宋应

星 D. 徐光启

9.600多年前,率领船队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的中国航海家是()

A. 卫温

B. 郑

和 C. 戚继

光 D. 郑成功

10.长城是中华民族聪明智慧、艰苦勤奋、坚韧刚毅和充满向心凝聚力的精神象征。明长城的起止点为()

A. 东起山海关,西至嘉峪

关 B. 东起辽东,西至临洮

C. 东起鸭绿江,西至临

洮 D. 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

11. 清朝乾隆皇帝在致英国国王乔治三世的信中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远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依此指出清政府所采取的对外政策的含义是()

A. 完全禁止海外贸易

B. 严格限制对外交

往 C. 只是禁止对英贸易 D. 对外自由开放

12. 下列关于中国古代工程建筑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战国时期修建的都江堰是闻名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

B. 我们今天见到的长城大都是清朝修建的

C. 大运河开凿于隋炀帝时

D. 故宫修建于明朝,是我国也是世界建筑之林的瑰宝

13.在闭关政策下,清政府开放的唯一的对外贸易港口是()

A. 北京

B. 广州

C. 苏

州 D. 泉州

14.承德避暑山庄的修建用时()

A. 近30年

B. 近50

年 C. 近80

年 D. 近100年

15.君臣礼仪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的外在表现。图1到图3的变化实质上反映了()

A. 君主权力的强化

B. 社会的文明进

步 C. 生活习惯的变化 D. 封建制度的完善

二、材料题

16.材料一:乾隆给英王的敕谕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材料二:嘉庆帝的上谕说:“天朝富有四海,岂需尔小国些微货物哉?”

(1)结合材料谈谈清朝此时对外采取了什么政策?

(2)这种政策的影响如何?

(3)你认为这段历史对当前我们国家的建设有什么启示?

17.材料一:中国古代农业虽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它毕竟主要是在小农分散经营的条件下形成的。由于传统农具明清后没有继续得到改进,由于人口增加、人均占有耕地面积减少,由于经营规模的狭小和分

散,劳动效率低下,这极大地限制了其他经济文化事业发展的广度和深度。另一方面,尽管中国古代很早就出现了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因地制宜全面发展农业生产的思想,但在封建制度和分散经营条件下,不可能更大规模合理利用经济资源协调发展。

材料二:明清时期手工业的兴盛突出反映在民间私营手工业迅速发展,取代官办工场、作坊,占据了主导地位。在这种背景下,开始孕育出主要通过对运用生产技术和调配劳动力等环节加强管理来提高经济效益的新型地主经营;从手工工场主中转化出类似西方资本主义中的早期“资本家”。据《明神宗实录》、乾隆《苏州府志》等文献记载,“明万历苏民多以丝织为生,东北半城皆居机户,郡城之东皆习机业”。表明自明中后期至鸦片战争前,已经进入产业革命和工业化的准备阶段并向工业文明发展的过渡阶段。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明清时期我国手工业领域出现的新变化。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中后期至鸦片战争前手工业发展中所孕育的新型生产关系的发展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18.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二的大帝国,不顾时世,安于现状,人为隔绝于世界并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欺。这样一个帝国注定最后要在一场殊死的决斗中被打垮。完成(1)~(3)题:

(1)材料中的“帝国”指我国的什么朝代?

(2)这个“帝国”当时采用什么政策最终出现这样的危机?

(3)这个政策造成了什么影响?

19.发展“教育”是兴国之要。社会发展与国家政策则深刻地影响着教育体制的变革和教育内容的变化。材料一:

孔子聚徒讲学,弟子三千。其中不少学子“贫且贱”,没有社会地位。

材料二: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之四百六十余人也。

——(清)顾炎武

材料三:读书人,最不济。烂时文,烂似泥。国家本为求才济,谁知道变作了欺人技。三句承题,两句破题,摆尾摇头,便道是圣门高第,可知道“三通”“四史”是何等文章,汉祖、唐宗是哪朝皇帝?——(清)徐大椿

材料四;中国传统教育体制是一种培养官僚绅士的制度……洋务运动兴起后,清政府创办了新式学堂,培

养近代实用人才,这是近代教育改革之始。新式学堂除开设外语、中文外,把近代西学中的自然科学、应

用科学、工艺制造、军事技术等方面的知识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科学技术在课程中成为重要内容,…… (1)西周以来,学在官府,学校教育被贵族所垄断,而孔子打破了这一局面。结合材料一,说说孔子是

如何打破这一局面的?观察材料一中的《汉代讲学图》,说说汉代讲学的最高学府叫什么?

(2)阅读材料二与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八股取士”的危害。

(3)阅读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洋务运动兴起后,清政府创建的第一所新式学校的名称。

(4)阅读材料四,联系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鸦片战争前后,中国教育在教学内容上

变化的总趋势。依据材料四,概括中国的传统教育与近代教育在人才培养方向上的主要不同点。

答案解析

一、选择题

1.【答案】A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明清皇宫史实的识记。依据北师大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1课大一统气派与中华民族的象征,第一子目明清皇宫中的内容:“紫禁城前方的左右两侧分布着气象庄严的太庙和社稷坛,太庙祭祀祖先,社稷坛祭祀国土和五谷。”可知,太庙和社稷坛分别象征着祖先、国土和五谷,故选A。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主要考查学生对明清皇宫史实的识记。对于这一内容,还可以考查明清皇宫的概况和价值。

2.【答案】D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了扩大明朝的政治影响,加强与海外的联系,明政府派郑和出使西洋,促进了我国与亚非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比欧洲航海家远航美洲和印度早半个多世纪,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所以答案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一般,考查的是郑和下西洋的知识。

3.【答案】A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郑和下西洋的主要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前期,国力强盛,积极遣使到亚非各地,促进中外交流,于是1405-1433年郑和七次下西洋,最远到达了红海沿岸和非洲东岸。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加强了我国与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故选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郑和下西洋的主要原因。

4.【答案】D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368年,明末农民起义推翻元朝,朱元璋以应天为南京,建立明朝。朱元璋是明太祖;A是李世民;B是忽必烈;C是朱棣。题文的“朱皇帝”指的是明朝建立者朱元璋。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

5.【答案】A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首选的资料应是《天工开物》。《天工开物》是中国古代一部综合性的科学技术著作,作者是明朝科学家宋应星。外国学者称它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点评】本题考查对历史基础知识的识记,难度不大。

6.【答案】D

【解析】【分析】这是基础题,需要学生有较好的知识积累,学生通过自己历史知识的储备,通过阅读题干,不难得出正确答案,另外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抓住根本原因,清朝中期中国明显落后于世界的根本原因是制度落后。故选D.清朝社会制度的落后。【点评】本题是对基础知识的考查。

7.【答案】D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清朝平定准噶尔部叛乱的史实。根据题干中“御驾亲征”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A台州战役是戚继光抗倭的战役,应该排除,雅克萨战役和尼布楚战役都是发生在康熙帝在位时期,但都不是其“御驾亲征”,应该排除BC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清朝平定准噶尔部叛乱的史实。

8.【答案】C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天工开物》内容的识记。在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21课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一,第二子目古典科技巨著的涌现的内容中,有这样一句话:“明朝末年,杰出的科学家宋应星,深入到工农业生产现场,进行调查和探索,写了一部《天工开物》。作者在书中强调人类要与自然相协调、人力与自然相配合。”由此可知,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主要考查学生对《天工开物》内容的识记。

9.【答案】B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600多年前,率领船队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的中国航海家。600多年前,率领船队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的中国航海家是郑和,卫温是三国时期到达夷州的吴国大将,戚继光是明朝中期的抗倭英雄,郑成功是清朝初年收复台湾的民族英雄。故答案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郑和下西洋的相关知识,难度适中。

10.【答案】D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识记能力。明长城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全长约6 300千米。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的是明长城的知识。

11.【答案】B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清朝实行的闭关锁国政策的理解。清朝前期实行的闭关锁国政策主要表现是严格限制对外贸易,而不是严禁一切对外贸易,当时,清政府最初开放四处通商口岸,后来只开放广州一处为通商口岸,并由广州十三行专门管理外贸事宜和外国商人,由此可见,清政府当时是严格限制对外贸易,并没有严禁一切对外贸易。因此选B。

12.【答案】B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中国古代著名建筑的知识,其中ACD三项所述内容均是正确的,而B项我们今天见到的长城大都是清朝修建的,是不正确的,是明朝修建的,故答案选B。

【点评】本题有一定难度,考查的是中国古代著名建筑的知识。

13.【答案】B

【解析】【分析】这是基础题,需要学生有较好的知识积累,学生根据自己的历史知识储备,清政府规定:“外国商船只准在广州一口通商贸易;对中国出海的商民限制返回,如逾期不归则不准回国。”故选B.

广州。【点评】本题是对闭关锁国知识点的考查。

14.【答案】D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伦会盟与避暑山庄史实的识记。依据北师大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0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第三子目多伦会盟与避暑山庄中的内容:“清朝用近一个世纪的时间,在承德建造避暑山庄,并在山庄外围修建十二座宏伟的喇嘛庙。”可知,清朝承德避暑山庄的修建用时近100年,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主要考查学生对多伦会盟与避暑山庄史实的识记。对于这一内容,还可以考查避暑山庄的建造情况、作用。

15.【答案】A

【解析】【分析】从图1(汉)坐而论道到图2(宋)站议时政再到图3(清)跪受笔录,反映了古代君主权力的加强。相权的不断削弱。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君主专制的强化。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充分理解三幅图的含义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二、材料题

16.【答案】(1)闭关政策。

(2)清政府闭关锁国,与世隔绝,既看不到世界形势的变化,也未适时地向配方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了,失去了对外贸易的主动权。

(3)启示:闭关锁国必然导致落后,只有坚定不移地实行改革开放,国家才能富强。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的是闭关政策的知识。阅读材料所给关键信息:“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判断明清时期收到了来自西方国家的威胁,明清政府为了自卫实行了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对外交往,只留广州一地和外交通商。(2)本题考查的是闭关政策的影响的知识。清政府闭关锁国,与世隔绝,既看不到世界形势的变化,也未适时地向配方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了,失去了对外贸易的主动权。(3)本题考查的是闭关政策的启示的知识。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让我们清楚的认识到,盲目的排斥外来东西,选择了将自己与外界隔绝开来,最终导致自己的落后。无论是思想上,还是经济上难以追上世界的潮流。因此,

我们必须要坚持改革开放,将自己与这个世界紧密相联系,了解这个社会未来的发展趋势,吸收外面先进思想,技术来不断的提高自我,否则就要被这个社会所淘汰。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的是闭关政策的知识。

17.【答案】(1)特点:分散经营;劳动效率低下;经济资源协调能力不高。

(2)新变化:私营手工业发展迅速,取代了官营手工业的主导地位;丝织领域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形成早期“资本家”。特点:发展缓慢

(3)原因:封建制度的阻碍,重农抑商,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等。

【解析】【分析】第(1)问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归纳回答。第(2)问根据材料二进行概括,抓住关键词“明清时期”“手工业领域”“新变化”。第(3)问注意问题的时间,抓住关键词“新型生产关系”“发展特点”,分析原因时要从当时社会现状出发。

【点评】考查明清经济的发展

18.【答案】(1)清朝前期。

(2)闭关政策。

(3)一定程度上有自卫作用,但它限制了中外正当的经济文化交流,不利于我国人民接触外国的先进文化和科学技术,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解析】【分析】

(1)本题主要考查清朝的相关内容。从材料在“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二的大帝国”“不顾于世,安于现状”“隔绝于世界”等字眼可以判断,材料中国的“帝国”是指我国的清朝前期,因为当时,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使自己“隔绝于世界”。

(2)本题主要考查清朝前期的对外政策。当时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造成中国与世隔绝,既看不到世界形势的变化,也未能适时地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使中国在世界上落伍了,最终导致近代面临着被侵略的危机出现。

(3)本题主要考查清朝前期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它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起到一定的自卫作用,同时造成中国与世隔绝,既看不到世界形势的变化,也未能适时地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使中国在世界上落伍了,最终导致近代面临着被侵略的危机出现。

【点评】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

19.【答案】(1)兴办私学太学。

(2)禁锢思想,摧残文化,败坏人才。

(3)京师同文馆。

(4)由儒学向西学从培养官僚绅士到培养近代实用人才。

【解析】【分析】(1)第一问,依据材料一所给信息“其中不少学子‘贫且贱’,没有社会地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孔子主张“有教无类”,认为人人都应该有接受教育的要机会,他创办私学,不问出身贵贱和家境贫富,广收门徒,打破学校教育被贵族所垄断的局面。第二问,依据《汉代讲学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创建了中央太学与地方郡国学两级官学,确立了封建官学制度。太学是汉代讲学的最高学府。

(2)依据材料二所给信息“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之四百六十余人也”和材料三信息“国家本为求才济,谁知道变作了欺人技。三句承题,两句破题,摆尾摇头,便道是圣门高第”可知,八股取士只许在“四书”“五经”的范围内命题,应考者不能自由发挥,禁锢思想,摧残文化,败坏人才。

(3)依据材料四信息“洋务运动兴起后,清政府创办了新式学堂,培养近代实用人才,这是近代教育改革之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适应洋务运动的需要,洋务派创办了第一所新式学校——京师同文馆,选送留学生出国深造,培养了一批翻译、军事和科技人才。

(4)第一问,依据材料一、二、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前后,中国教育在教学内容上变化的总趋势是由儒学向西学。第二问,依据材料四信息“中国传统教育体制是一种培养官僚绅士的制度……洋务运动兴起后,清政府创办了新式学堂,培养近代实用人才,这是近代教育改革之始”可知,中国古代是培养官僚绅士,近代是培养近代实用人才。

【点评】本题考查了中国古代在教育方面的发展变化的有关知识,难度适中。学生还要掌握京师同文馆和京师大学堂的区别。

中考历史材料解析题的解题技巧

xx历史材料解析题的解题技巧 在中考历史题型中,材料解析题是最具有历史特色的综合性、主观性试题,它本身既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将课本知识和课外知识相结合,具有“制作巧、容量大、灵活性和区分度强”的特点,摒除了过去传统的死记硬背,更将开卷形式充分发挥。如何把握好这类试题的答题技巧,提高解题能力,对于中考考生来说尤为重要。 一、正确阅读历史材料是解题的基础。 历史材料解析题都有两部分组成,一是材料部分,二是设问部分。要求考生具备一定的语言能力,全面、系统、准确地把握材料所反映的内容和观点。因此,考生一定要认真阅读材料,了解和掌握材料涉及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注意各段材料的联系,读出材料叙述的核心内容。 在阅读材料时,要带着设问仔细读材料,将材料读懂、读透。因为设问的实质是为解析材料确定方向,使考生在阅读材料时能够充分提取材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所以明确设问要求,据设问考查的方向重新仔细读材料,是尽快获取有效信息的捷径。这样既避免阅读材料的盲目性,也节约时间。如2015年中考题中给出这样的设问:(1)据所学知识指出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国家工作重点实现了怎样的转移?(2分)(2)据材料三指出邓小平提出四项基本原则的背景。(2分)(3)并写出四项基本原则的任一项内容。(2分)带着设问去阅读材料,就有了明确的方向。 另外,阅读材料时,还应注意从主体材料(正文)的开头、结尾以及省略号两边获取有效信息。一般情况下,从某句开始摘录到某句为止,这开头和结尾两句,当然得考虑为答题服务;省略号删去的是与答题无关的内容,省略号两边保留的内容必定是重要的,肯定隐含着重要信息。 二、准确找出历史信息是解题的关键。 阅读历史材料的过程,也是思考历史史实的过程,从历史材料中找出符合题意的相关历史信息,对于正确解题是至关重要的,需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历年中考历史选择题专题训练

2009年中考历史选择题专题训练 1、文字狱自古就有,统治者实行文字狱的目的都是为了 A.笼络人才 B.选拔官吏 C.稳定社会秩序 D.从思想上控制人民 2、为保卫祖国的边疆不受侵犯,亲自组织两次雅克萨自卫反击战,大败俄军的清朝皇帝是 A.顺治 B. 雍正 C.康熙 D.乾隆 3、在维吾尔等族人民的支持下,清军平定了大小和卓的叛乱。清朝为加强对西北地区的管辖设置了 A.驻藏大臣 B.伊犁将军 C.乌里雅苏台将军 D.黑龙江将军 4、在清朝前期,共同管理西藏事务的是 ①达赖②伊犁将军③班禅④驻藏大臣 A. ①② B.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5、毒品鸦片对中国产生的危害及林则徐虎门销烟的壮举,告诉我们要 ①与贩毒活动斗争②远离毒品③抵制毒品的诱惑④开展禁毒教育 A.①②③ B. ①②③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6、有人说,英法发动的第二次鸦片战争是“海盗式的扩张”,给中国文化和人类文明带来了不可估量的损失,以下各项最能说明这一点的是 A.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B.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C.列强获取大量赔款 D.英法联军攻占北京,洗劫并焚毁圆明园 7、《马关条约》中,体现了帝国主义时代特征的条款是 A. 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 B.赔款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 C.增开新的通商口岸 D.日本可以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8、20世纪初,有人说清政府是“洋人的朝廷”,这种看法 A.是正确的,因为它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B.是正确的,因为中国已经成为殖民地 C.是错误的,因为它还是中国人的政府 D.是错误的,因为它根本不可能去统治洋人 9、戊戌变法的历史作用主要表现在 A. 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B.促进了思想解放,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 C. 创建了近代第一批机器工业员 D.挽救了民族危亡,使中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 10、抗击外来侵略、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之一,下列体现这一传统的史实中,不准确的一项是

专题训练: 板块综合(一) 中国古代史

板块综合训练(一) (时间:90分钟,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2019·南京调研测试)魏晋时陆机在《五等诸侯论》中说:“……于是乎立其封疆之典,裁其亲疏之宜,使万国相维,以成磐石之固;宗庶杂居,以定维城之业。”该观点主张() A.宗法制B.分封制 C.郡县制D.行省制 解析:选B。“于是乎立其封疆之典,裁其亲疏之宜,使万国相维,以成磐石之固”指的是分封诸侯,故B项正确,A、C、D三项错误。 2.(2019·汕头二模)下图为春秋后期吴国属地淹城的平面图,该城的设计规划突出体现了实用价值。该图反映了春秋后期() A.城市商品经济高度发展 B.皇权至上的观念逐渐形成 C.社会动荡战乱频繁的政局 D.中央集权制度的雏形出现 解析:选C。从图片中可以看出,吴国的淹城由外城、内城和子城等组成,在外城之外有护城河和外城城墙,在内城外有内城护城河和内城城墙,在子城外有子城城墙。结合春秋时期战争频仍可知,这是为了战争的需要设计的,体现了防御的价值,故选C项;从图中看不出其与经济有关的设计布局,排除A项;皇权至上的观念是在秦朝以后形成的,排除B项;从图中看不出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体现不出中央集权制度,排除D项。 3.(2019·济南二模)下表是秦朝九卿的名称和职能,据此可知秦朝()

A. B.官僚政治逐步取代了贵族政治 C.确立了强干弱枝的中央集权制度 D.政治体制有明显家国同构色彩 解析:选D。九卿是国家的行政机构,但从表格中可以看出,郎中令、卫尉、少府、宗正等都是主要处理皇家事务的,体现了家国同构的色彩,故选D项;九卿的职责分工表看不出国家是否统一,排除A项;官僚政治是在中央对官员的选拔和任命的基础上建立的,贵族政治是建立在贵族血缘和世袭基础上的,九卿的任职来源在表格中没有体现,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地方制度,无法判断是否强干弱枝,排除C项。 4.(2019·滨州二模)下表为西汉丞相出身表 这反映出西汉时期( A.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加强B.丞相权力逐渐被削弱 C.外戚干政导致社会衰弱D.儒学政治影响力增强 解析:选D。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丞相任用由以功臣、功臣子为主转变为以掾史文吏、经学之士为主,经学是儒家思想的重要表现,这主要反映了儒学政治影响力的增强,故选D项;材料主要涉及西汉丞相出身变化,无法从整体上体现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增强,也并未体现丞相权力的变化,排除A、B两项;根据材料可知,外戚宗室任丞相数量较少,排除C项。 5.(2019·重庆二模)唐玄宗时简选翰林学士入值内廷,承命制诏书敕、批答表疏。德宗时翰林学士陆贽常参与机要,时人“目为内相”;穆宗时宰相李逢吉势倾朝野,“惟翰林学士李绅……常排抑之”。由此可知,唐代翰林学士之设() A.提高了行政效率B.加强了监察机制 C.保证了决策质量D.牵制了外朝相权 解析:选D。根据材料可知参与机要的陆贽被看作“内相”、李绅敢于“排抑”大权在握的宰相,这都体现出受到皇帝重用翰林学士对相权进行牵制,故选D项;材料体现出受到皇帝重用翰林学士对相权进行牵制,但材料并未涉及减少手续,提高效率,排除A项;监察机制是指对机关或工作人员的监督(督促)考察及检举,与材料主旨皇帝重用翰林学士对相权进行牵制无关,排除B项;材料主旨为皇帝重用翰林学士对相权进行牵制,与保证决策效果及提高决策质量无关,

初中历史中考材料解析题答题技巧

初中历史中考材料解析题答题技巧 一、材料解析题的解答思路和方法: 1.带着问题读材料 2.重视材料出处 3.读懂材料,挖掘引申含义 4.善于提取有效信息 5.规范做答 6.分析材料 二、解答材料题,三步入手 一读:解题的基础 这一步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读什么?也就是阅读的内容。二是如何读?也就是阅读的顺序。 先说一下阅读的内容。 材料题都由两部分组成,一是材料部分,二是问题部分。 在阅读材料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读全,也就是不能忽视材料的标题、注释、出处这些内容。这些说明性文字,它们往往能够提供材料的时间、国别、背景、作者及其身份等信息,给考生某种暗示和引导,是考生琢磨材料的重要因素,应该给予足够重视,不可漏读。 再说一下阅读的顺序。

如何去读确有讲究。根据我自己的实践,在读题环节中,先读问题,以掌握题目设置的要求,带着问题阅读材料,这样既节省阅读材料的盲目性,又节约时间。阅读材料也不能忽视材料标题、注释、出处这些内容。 从后往前读,也就是先读设问部分,后读材料部分。 原因有三: 一是先读材料有一定的局限性和盲目性,特别是遇到一些难懂的或生疏材料,易于产生惧怕心理,影响答题。 二是每道材料题都有一个主题,而命题者就是围绕着这个主题来设问的。所以先读设问部分,可以抓住材料的主题,这样在没读材料之前,就已经给材料内容定了位,这样我们的思维就有了目标。 然后再带着问题去阅读材料更是有的放矢了。 二想:解题的关键 读的同时,也是想的过程,找的过程,要边读边想边找,需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1.找材料与设问的相关点。 设问和材料关系密切,设问提出的是有关材料的问题,回答设问离不开材料。所以,找到材料与设问的相关点很重要。先在设问部分找出关键词,然后带着关键词再去材料中找相应的关键词或句。通过对关键词句的分析,结合相关的知识信息,对号入座,对问思答。一般情况下,问题就解决

2018年中考历史专题训练卷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

“ “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 1.中华民族在近百年伟大复兴历程中,通过“中国新生”和“伟大转折” 实现了国家的独立和富强。 中国新生” 指的是 A .辛亥革命成立中华民国 B .抗日战争取得了胜利 C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D .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2.建国前夕,毛泽东、周恩来联名邀请留居上海的宋庆龄“北来,参加此一人民历史伟大的事业,并对于如何建 设新中国给予指导”。此信邀请宋庆龄参加的会议应该是 A .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B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C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D .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3.历史学家费正清说: 中国的革命正是由这样两种梦想推动着:一是爱国主义者想看到一个新中国傲立于世界民 族之林;二是提高处于社会底层的农民的地位,消除古代旧有的……社会差别。”第一种梦想变为现实的标志性事 件是 A .开国大典 C .三大改造 B .土地改革 D .香港回归 4.协议规定,西藏是祖国大家庭的一个组成部分,驱逐帝国主义势力出西藏;中央人民政府在西藏设立军政委员 会和军区司令部……此协议是 A .和平建国的《双十协定》 B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C .《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 D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5.李晓明同学搜集到下面三幅历史图片进行研究性学习。他研究的主题应该是

“ ” 》 A .人民解放军进军大西南 B .抗美援朝 C .解放西藏 D .大炼钢铁运动 6.一位美国高级将领在分析一场战争失败的原因时说: 我们是在一个错误的时间,一个错误的地点,和一个错误 的对手,打了一场错误的战争!”他说的这场“错误的战争”被我们称为 A .北伐战争 C .解放战争 B .抗日战争 D .抗美援朝 7.“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90 周年大会上,胡锦涛总书记提出要继续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坚定不移地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60 多年前, 中央人民政府为解决新解放区广大农民的生计问题而采取的措施是 A .开始进行土地改革 B .开始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 C .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 .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8.1950 年 6 月,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大规模的土地改革运动在全国展开。 土地改革运动的成果不包括 A .消灭了封建土地剥削制度 B .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 C .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D .废除了土地私有制 9.某同学利用下面《李庄农户构成变化表(单位:户) 开展研究性学习。研究的结论应是

中国古代史专项练习题

中国古代史专项练习题 1、以下表明夏朝已经进入文明社会的史实有:①私有制的产生②奴隶和奴隶主阶级的分化③禅让制为王位世袭制所取代④监狱、军队、管理的产生和设立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②④ D、③④ 2、说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历史的进步,主要依据是 A、奴隶社会比原始社会更有利于社会大多数成员实现自身的价值 B、奴隶社会的社会成员之间更加平等、和谐 C、原始社会末期大规模屠杀战俘的现象基本消失,奴隶主阶级富有人性 D、运用国家权力保护私有财产更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3、史学界把“商汤伐桀”和“武王伐纣”的斗争称之为“汤武革命”,予以充分肯定。其最可能的原因是: A、其领导的斗争代表了广大奴隶和平民的利益 B、汤、武本身就是奴隶或平民 C、斗争解放了奴隶和平民 D、斗争推翻了暴政、解放了生产力 4、东周和西周时期的最大不同点是: A、都城位置 B、疆域版图 C、周王地位 D、生态环境 5、关于春秋列国之间战争的说法正确的是: A、目的是为了“尊王攘夷” B、主要在大国之间进行,小国没有卷入 C、社会经济遭到巨大的破坏 D、战争都是非正义的,没有丝毫的积极意义 6、春秋战国时期战争连绵不断,但学术文化却异常活跃,科技成就也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其原因主要在于: A、各诸侯国统治者重视学术文化的发展 B、广大知识分子的地位有了较大的提高 C、与境外各国的文化交流的频繁 D、社会大变革推动学术文化的发展 7、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与此有关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灭六国是秦朝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确立的必要前提: B、中央集权制的建立促进了秦朝国力的发展,对多民族国家的形成起了推动作用 C、长城和灵渠的修建表明中央集权制有利于集中国力进行大型工程建设 D、六国的灭亡表明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已经形成

2020中考历史复习方案专题8材料分析题专题提分训练

专题(八)材料分析题 专题提分训练 ·题型特点 河北中考非选择题历史部分第一题多以第26题出现,2018年和2019年均为材料分析题(9分),其中2018年侧重考查“世界史”内容,2019年侧重考查“中国史”内容。试题的基本特点是:三段材料、三个设问(分值分配一般为2,4,3),侧重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归纳”能力。第(1)(2)问主要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的相关信息(多为原因、经过、历史人物的贡献、成就等)的能力;第(3)问多设问“影响”“意义”,属于对题干材料“共性”内容的考查。 ·方法解读 本题型为典型的材料分析题,解答时注意:首先要审清设问,准确把握具体的考查对象,即“考什么”,河北中考在这方面多侧重对“原因”“经过”的考查;其次注意相关提示词,如“据材料一”“综合材料”,这就提示答题的范围在所出示的材料中;然后就要带着问题阅读材料,做到“对材料每一句”的合理解读——分析同设问的关系;最后组织答案,做到详略得当、史实准确、论据合理等。 ·针对演练 1.[原创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上了轨道的国家,政党的争权绝不使用武力,所以不致引起内战。军队是国家的,军队总服从政府,不问主政者是属于哪一党派。却是民国初年,在我们这里,军权就是政权。 材料二为什么民国初年的军队不尽忠于民国?我们老百姓的国民程度是很低的。他们当兵原来不是要保御国家,而是要解决个人生计问题的,而工商界及学界的人在专制政体下做了几千年的顺民,不知道什么是民权。学界人士偏于文字方面,古书愈读得多,思想就愈腐旧。 材料三中山先生把建国的程序分为军政、训政、宪政三个时期。但是时人不信他,因为他们不了解他的思想。中山先生并没有健全的革命党做他的后盾,至于革命军更谈不到。当时军队的政治认识仅限于排满一点,此外都是些封建思想和习惯,只够做反动者的工具。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蒋廷黻《中国近代史》(1)据材料一,指出民国初年引起内战的原因。 (2)据材料二、材料三,归纳民国初期国家混乱的原因。

中考历史复习专题训练 中国古代史综合三(含解析) 新人教版

中国古代史(三) 一、选择题 1.下面对青铜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青铜器造型雄伟,纹饰古朴,既有实用价值又有艺术价值 B. 目前我国已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是司母戊鼎 C. 青铜工艺是商周文明的重要标志 D. 青铜器造型雄伟,纹饰古朴,只有实用价值没有艺术价值 2.公元前210年,一位前往南海郡做生意的商人携带的货币是() A. 铲形币 B. 刀形币 C. 圆形方孔半两钱 D. 蚁鼻钱 3. 端午节即将到来,相传端午节最初是为了纪念一位战国时期伟大的爱国诗人,其作品中所反映出来的爱国主义思想和上下求索精神,融汇成湖湘文化的重要特征。这位诗人是() A. 屈原 B. 贾 谊 C. 王船 山 D. 曾国藩 4. 来中国唐朝留学,曾经在扬州为官的崔致远来自于() A. 新罗 B. 日 本 C. 意大 利 D. 印度 5.隋唐科举制度的进步意义最主要的一点是() A. 改善了用人制度,扩大了封建统治的社会基础 B. 促进了科技文化的发展 C. 对皇帝的权力有一定的制约作用 D. 削弱了显贵的特权 6.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她的第一个王朝的建立者是() A. 秦始皇 B. 齐桓

公 C. 启 D. 禹 7.戚家军抗倭取得台州九战九捷是在今天的() A. 山东 B. 浙 江 C. 福 建 D. 广东 8.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写道:“倘使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明清两代是可以的.”以下可以佐证这一说法的史实是() ①设置丞相②建立厂卫特务机构③设立军机处④制造文字狱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②④ 9.下图是10世纪中期的中国地图,这一时期民族政权并立,其中定都于上京临潢府(今内蒙古巴林左旗南)、由契丹人建立的政权是() A. 辽 B. 北宋 C. 西 夏 D. 吐蕃10.下图材料中的“吾”是( ) A. 唐高祖 B. 唐太 宗 C. 武则 天 D. 唐玄宗 11.李冰父子修筑的都江堰在()

全国中考历史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专题练习(选择题,含解析)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1、(2016?烟台)历史推论离不开对史实的正确解读,下列推论错误的是() A.商鞅变法-秦国实现了富国强兵 B.汉武帝“罢黜百家”-实现了思想上的大一统 C.张骞出使西域-促进了丝绸之论的开辟 D.官渡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考点】官渡之战.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史实辨析能力. 【解答】据所学知,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是秦国进行的一场变法运动,使秦国走上了富强的道路,成为战国七雄中最强大的国家,故A项的推论是正确的.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实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从此儒家学说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实现了思想上的大一统,故B项的推论是正确的.张骞出使西域,促进丝绸之路的开辟,故C项的推论是正确的.在赤壁之战中,周瑜指挥孙刘联军用火攻大败曹操,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故D项这个推论是错误的. 故选D. 2、(2016?聊城)“烈火西焚魏帝旗,周郎开国虎争时.交兵不假挥长剑,已挫英雄百万师.”这首诗描述的是() A.官渡之战 B.赤壁之战 C.淝水之战 D.澶州之战 【考点】赤壁之战. 【分析】本题考查赤壁之战. 【解答】从题干“烈火西焚魏帝旗,周郎开国虎争时”,可知是公元前208年孙刘联军采取火攻打败曹操的赤壁之战,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的形成奠定了基础,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废掉汉献帝,自称皇帝,国号魏,定都洛阳,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222年,孙权称王,国号吴,后定都建业,形成三国鼎立局面. 故选B. 3、(2016?菏泽)中国古代以少胜多的战役不胜枚举,下表描述的中国古代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是() 统帅周瑜--曹操 兵力对比5万--20万(号称80万) 结果曹操失去了在短时间内统一全国的可能性 A.长平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 【考点】赤壁之战. 【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 【解答】据题干框表关键信息“周瑜--曹操”“5万--20万”“曹操失去了在短时间内统一全国的可能性”可知是赤壁之战.208年赤壁之战是东汉末年孙刘联军抗击曹操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争.曹操统一北方后.孙权和刘备共同抗曹,派周瑜在赤壁与曹操决战.孙刘联军利用曹军不善于水战,用火攻大败曹操. 故选C 4、(2016?海南)赤壁之战是一场以少胜多的战役,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这一战役的交战双方是曹军与() A.匈奴大军 B.孙刘联军 C.前秦军队 D.东晋军队 【考点】赤壁之战. 【分析】本题考查赤壁之战的相关知识.

2020年全国高考历史试题中国古代史42题专项训练3

2020 年全国高考历史试题中国古代史42 题专项训练编选张书林 12 分开放题每题10 分钟做完,每次训练2 题20 分钟做完,自己批改,也可请老师批改,计算平均分,总结经验教训。 5。(2016 全·国卷Ⅱ)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 材料 玄奘(602~664),为寻求准确的佛经文本,西行“求法”,历尽艰辛,十余年中,行程数万里,游历百余国。回国后,他译出佛经1 300多卷,精炼而准确。由他口授而成的《大唐西域记》一书,是研究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典籍。 鉴真(688~763),深明佛学,50 余岁时,受日本邀请,发愿东渡。他排除千难万险,历时12 年,经6 次努力,最终到达日本。鉴真东渡,对日本的佛学、建筑、雕塑、医药、艺术乃至日常生活,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据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等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其他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

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白蛇传说是中国民间四大传说之一,其故事在流传过程中经过不断加工和创造,已从一 个简单的故事不断丰富、完善并发展成为一部部文学著作。下表是白蛇故事演变历程中不同文本对主要人物白娘子、许仙、法海艺术形象的描写 ——摘编自高艳芳《中国白蛇传经典的建构与阐释》等从表格中任选一个或多个人物,提取其艺术形象演变的相关信息,结合中国古代史和近现代史的相关知识,从艺术形象的时代性角度进行论述。(说明: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12 分) 2020 年全国高考历史试题中国古代史42 题专项训练3 答案 编选张书林 5。(2016 全·国卷Ⅱ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材料

陕西省2017年中考历史副题(解析版)

2017年省初中毕业学业考试(副题) 历史试卷 第Ⅰ卷(选择题共12分) 注:1~12题为思想品德试题 13. 朝的“书同文”“行同伦”政策,最早可以上溯到孔子,子思在《中庸》中转述孔子的话说:“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这说明() A. 儒法两家思想互相补充 B. 代奉行儒外法思想 C. 文化统一成为时代要求 D. 百家争鸣文化局面形成 14. 他们从国家主义出发,采用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使先进的生产方式在国家主义的招牌下被堂而皇之地搬进了小生产的千年古国。这一方式对中国社会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出现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指的是() A. 鸦片战争后外商企业的出现 B.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洋务企业的出现 C. 甲午战争后维新变法的兴起 D. 八国联军侵华后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 长征的胜利是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的关键,表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据此回答15~16题。 15. 1958年,在谈到长征时说:“不是我们自己要走两万五千里,你没事了,想散步,想散那么长?那都是委员长逼着我们走嘛,所以一路扭秧歌就扭到了陕北。”下列说法中,能体现“委员长逼着我们走”的事件是() A. 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 B. 介石背叛国民大革命 C. 第四次反“围剿”的失利 D. 王明“左”倾路线的影响 16. 对下图a、b、c、d四处所发生的历史事件描述正确的是() ①a处召开的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②b处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

③c处中央红军同陕北红军会师 ④d处会师标志着长征的胜利结束 A. ①②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17. 下表列出了1917~1940年欧洲主要国家社会发展部分指标的年均增长率。对该表解读正确的是() 国家 联德国英国 项目 每千居民受过普 5.1 0.9 0.1 教人数 每千人口拥有医 5.7 12 生数 城市人 2.3 0.3 0.2 口比重 婴儿死亡率 2.4 2.7 3.0 ②斯大林模式产生了积极作用 ③各国指标变化与其起点有关系 ④联社会生活水平超过西方国家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18. 如果给右面漫画选择一个主题,最贴切的是() A. 地球生态环境危机 B. 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C. 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D. 东欧剧变与联解体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28分) 19. (9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汉武帝一生七次巡海,积极开拓海疆,探索域外航线,且每次出巡随从数万,率船

2019中考历史专题练习资料-中国近现代史部分

2019中考历史专题练习资料-中国近现代史部分2 第八单元中华人民国旳成立和巩固 一、识记 1.新中国成立旳时间、开同大典图、毛泽东像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 2.1951年和平解放·至此,祖国大陆获得了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 二、理解 1.新中国成立旳历史意义· (1)中华人民国旳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 (2)中国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旳屈辱历史,真正成为独立自主旳;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旳主人· (3)新中国旳成立,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旳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旳斗争· 2.黄继光、邱少云旳英雄事迹 (1)黄继光、邱少云等是抗美援朝战争中中国人民志愿军英雄旳代表· (2)黄继光是上甘岭战役中旳一位战斗英雄·在一次战斗中,黄继光用自己旳身躯堵住了敌人旳机枪口,掩护战友夺回阵地,自己壮烈牺牲· (3)邱少云在一次潜伏任务中,敌人炮火燃起旳烈;火烧到身上,为了保证战斗旳胜利和潜伏部队旳安全,邱少云严守纪律,纹丝不动,

直至被大火吞噬,壮烈牺牲,表现出了钢铁般旳意志· (4)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发扬高度旳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被誉为“最可爱旳人”· 3.废除封建土地制度旳意义· 容: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国土地改革法》,实行土地改革,到1952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土地改革基本完成,农民真正获得了解放· 意义:土地改革旳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旳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阶级被消灭;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旳主人·这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也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旳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第九单元社会主义道路旳探索 一、识记 1.第一个五年计划旳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旳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 2.1954年颁布了第一部《中华人民国宪法》,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旳宪法· 3.1956年底,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旳社会义改造,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旳任务·我国三大改造旳基本完成,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旳初步建立·

部编版中考历史《中国古代史》专项练习题(含答案)

部编版中考历史《中国古代史》专项练习题(含答案) 一、选择题 1.东汉史学家班固写的《汉书·司马迁传》中,称赞《史记》是“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这反映了() A.《史记》题材多样B.司马迁史德高尚,公正记事 C.司马迁史学知识丰富D.艺术价值相当高 2.契丹,一个彪悍的民族,公元916年建立起庞大帝国,它的建立者是 A.颉利可汗B.耶律阿保机C.皮罗阁D.铁木真 3.“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这首童谣反映出东汉中期以后政治腐朽,社会混乱的的状况,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 A.分封制的推行B.焚书坑儒C.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D.黄巾起义4.唐朝国势由盛到衰的转折点是 A.黄巢起义B.五代十国C.安史之乱D.藩镇割据 5.“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下列封建王朝中结束了长期分裂走向统一的有 ①秦朝②西晋③隋朝④元朝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6.“学而优则仕”(注:学习学好了就可以去做官)是我国古代读书人毕生追求的目标。以下能体现这一原则的制度是 A.分封制B.郡县制C.推恩令D.科举制 7.为进一步强化军权,增设特务机构东厂的皇帝是 A.明太祖B.建文帝C.明成祖D.明熹宗 8.历史课上,小华问小东:“‘暴君’是什么意思?”小东得意地说:“‘暴君’是指统治极度暴虐腐朽的统治者。”下列君王中不属于暴君的是 A.夏桀B.商王汤C.商纣王D.周厉王 9.历史上,结束三国两晋南北朝300多年的政权分立局面,于589年重新完成统一的朝代是 A.秦朝B.西晋C.隋朝D.元朝 10.隋朝作为统一的朝代存在的时间是 A.581--618年B.589--618年C.581--600年D.588--618年

2018中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8历史人物二专项训练_(有答案)

8.历史人物 一、选择 1. 华盛顿和拿破仑是张同学非常感兴趣的历史人物,为此张同学对他们的主要活动等进行了如下概括总结,其中正确的是( )。 ①都是19世纪杰出的资产阶级政治家、军事家②都是在国家和民族处于危难时刻登上政治舞台③都曾为了国家和民族利益与外来势力英勇斗争④都毕生致力于维护资产阶级民主共和 A.①④ B.②③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2. 某同学编写历史剧,要为李鸿章配台词,其中不符合其身份的是( )。 A.新疆不复,于肢体之元气无伤;海疆不防,则心腹之患愈棘手 B.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 C.我办了一辈子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 D.变者,天下之公理也 3. 每个人一生中都有自己最重要的选择,康有为选择了变法,孙中山选择了革命,张謇选择了实业。三人的选择都是为了( )。 A.挽救中华民族 B.实行君主立宪制 C.推翻清朝政府 D.建立民主共和国 4. 晚年的毛泽东,说他自己一生干了两件事,一件是打倒了蒋介石,另一件就是发动了“文化大革命”。对此,正确的观点是( )。 A.这句话浓缩了毛泽东一生的丰功伟绩 B.这两件事都发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C.毛泽东一生只做了这两件事 D.毛泽东没有认识到发动“文化大革命”是错误的 5. “他是连任四届的轮椅总统,颁布过《全国工业复兴法》,出席了雅尔塔会议……”“他”是( )。 A.威尔逊 B.罗斯福 C.杜鲁门 D.尼克松 二、非选择 6. 在中国历史上有很多英雄令我们感动,请根据提示写出相对应的人物。 (1)虎门销烟,显我斗志——

(2)维护主权,收复新疆—— (2)艰苦创业,“铁人”美誉—— (4)“两弹”元勋,人民楷模—— 7. 在历史长河中,历史人物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各不相同,让我们探寻人物,见证历史。 【跨越时空碰撞的思想者】 伏尔泰是欧洲启蒙运动的先驱,民主政治的创立者之一,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家。然而……伏尔泰一生中最崇拜的人,就是中国的孔子。孔子的民本思想,让伏尔泰欣喜不已。孔子启蒙伏尔泰,伏尔泰启蒙西方。 (1)结合材料分析伏尔泰吸收了孔子的什么思想。“伏尔泰启蒙西方”的思想精髓在法国大革命中是以什么文献体现的? 【同一时空,迥异的领导者】 乾隆和华盛顿两个人一个是留辫子,一个是穿西装的总统。乾隆与华盛顿是同时代的人,而且都是在1799年去世的。两个人身上的现代性实在相差太大,在某种程度上这也就是两个国家的差异。 (2)“两个人身上的现代性实在相差太大”在政治体制上的表现分别是什么? 【同一地域,战争的疯狂者】 人物一:……世界近代史上的风云人物,他在革命的暴风雨中崛起,他为法兰西的新生立下了赫赫战功,也曾给欧洲留下了难以抚平的战争创伤。 人物二:他被称之为“战争的召唤者”、“魔鬼的代言人”,因为他给世界带来的是灾难和灭亡,是无尽的战争和流血。一个曾使德国一度辉煌而又亲手毁了德国的人。 (2)材料中的两位“人物”分别是谁?他们都曾想武力统一欧洲,却都以失败告终。你如何评价他们发动的战争? 8. 阅读材料并回答问。 材料一:这位先生作为军官……将比联邦中的任何其他人更能博得全美国的支持,更能联合东部十三州的真诚努力。 ——大陆会议上关于大陆军总司令人选的提议 材料二:这位身材不高,有着钢铁般意志和锐敏头脑的思想巨人,正在创造着人类历史上的奇迹:他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独自与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相抗衡,并成功地粉碎了他们的一切武装干涉…… ——《世界上下五千年》 材料三:我们唯一所恐惧的就是恐惧本身——一种无名的、缺乏理性的、没有根据的恐惧,它会把由退却转变为前进所需要的种种努力毁掉。 ——1933年美国第32届总统就职演说 材料四:(他)号召人民抗击法西斯,说“红军、海军和苏联全体公民必须保卫每一寸苏维埃土地,战斗到最后的一滴血,莱保卫城镇和村庄”。 ——《世界历史》 (1)材料一中的“这位先生”是谁?他就任“总司令”后的重大历史贡献是什么? (2)材料二中“他”领导的哪一次革命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3)材料三中的“恐惧”是哪一事件导致的?“总统”为战胜“恐惧”实施了什么政策?

2020年中考历史复习专题训练中国古代史明清时期(含解析)新人教版

、选择题 1. 太庙和社稷坛分别象征着( ) A. 祖先和国土 C. 上帝和祖 D. 国土和皇帝 2. (2017·荆门)明朝前期,我国是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为了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 施是( ) D. 造船技术高超 4. “说凤阳, 道凤阳, 凤阳本是好地方, 自从出了个朱皇帝, 十年倒有九年 荒。 皇帝”指的是( A. 唐太宗 5. 想了解中国 17 世纪的手工业发展的情况,你首选的资料是( A. 《天工开物》 C. 《农政全 书》 D. 《唐本草》 6. 清朝中期中国明显落后于世界,根本原因是( ) A. 清朝实行闭关政 策 B. 清政府实行残酷的文化专制政策 C. 西方国家发展迅 速 D. 清朝社会制度的落后 明清时期 C. 明成 D. 明太祖 B. 国土和祖 明政府采取的措 A. 派鉴真东渡日本 B. 派郑成功驱逐荷 C. 派张骞通西域 D. 派郑和出使西洋 3. 郑和下西洋这一历史事件得以实现的主要原因是( A. 明初国力强盛 B. 海上交通发 C. 指南针的应 这段凤阳花鼓词中的“朱 B. 元世 B. 《本草纲 目》

) A. 东起山海关,西至嘉峪 关 至临洮 C. 东起鸭绿江,西至临 洮 鸭绿江,西至嘉峪关 11. 清朝乾隆皇帝在致英国国王乔治三世的信中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远不籍 外夷货物以通 有无。”依此指出清政府所采取的对外政策的含义是( ) C. 只是禁止对英贸易 12. 下列关于中国古代工程建筑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战国时期修建的都江堰是闻名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 B. 我们今天见到的长城大都是清朝修建的 C. 大运河开凿于隋炀帝时 D. 故宫修建于明朝,是我国也是世界建筑之林的瑰宝 13. 在闭关政策下,清政府开放的唯一的对外贸易港口是( ) A. 台州战役 B. 雅克萨战 役 C. 尼布楚战 役 D. 乌兰布通战役 8. 强调人类要与自然相协调,人力与自然相配合的科学家是 ( ) A. 贾思勰 B. 李时 珍 C. 宋应 星 D. 徐光启 9.600 多年前,率领船队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的中国航海家是( ) A. 卫温 B. 郑 和 C. 戚继 光 D. 郑成功 ) 7. 在康熙帝的御驾亲征下,清军取得了对噶尔丹叛军胜利的战 役是( 10. 长城是中华民族聪明智慧、艰苦勤奋、坚韧刚毅和充满向心凝聚力的精神象征。明长城的 起止点为 B. 东起辽东, 西 D. 东起 A. 完全禁止海外贸易 B. 严格限制对外交 D. 对外自由开放

2017中考历史第一轮复习教案(中国古代史)

中国古代史 第一轮基础知识复习教案

试题详见课件或复习资料 5.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交融的措施。

⑤在《隋律》的基础上,修订,它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备法典。 考点二隋唐科举制度的主要内容 1.诞生于朝: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官吏;隋炀帝时设科,科举制正式诞生。 2.完善于朝: (1)考试科目:唐朝常设的考试科目很多,以明经科、进士科最重要。 (2)关键人物:①:大大扩充了国学的规模。②武则天:首创、。③:诗赋成为进士科的主要考试内容。 3.意义:科举制度僵化于明朝。明清时期实行“八股取士”,考试内容脱离了现实生活,无法培养实际能力,科举制在很大程度上演变成统治者钳制人们思想的工具,到清朝末年(1905年)被废除。 考点三唐朝与吐蕃等民族交往的史实 1.政策: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被北方各族尊奉为“”。 2.吐蕃概况:族的祖先,生活在青藏高原一带。7世纪前期,吐蕃赞普统一了青藏高原。 3.吐蕃与唐朝的关系:唐太宗时,公主嫁给了松赞干布,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关系;8世纪初,公主嫁给尺带珠丹,唐蕃“”。考点四遣唐使、玄奘西行、鉴真东渡等史实,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 1.唐朝与日本:日本多次派到唐朝学习典章制度、天文历法、书法艺术、建筑技术、生活习俗等先进文化。唐玄宗时,东渡日本传播唐朝文化,除讲授佛经外,他还详细介绍了中国医药、建筑、雕塑、文学、书法等。 2.唐朝与天竺:唐太宗时,佛教高僧西行天竺(即今)取经,著有《》。 考点五宋代的都市生活 1.物质生活: (1)衣:官员、贵族的衣饰由节俭到奢侈。受北方少数民族的影响,劳动者多穿小袖狭身短衣,妇女缠足的陋习逐渐传开。 (2)食:东京城里有两百多种食品,夜市小吃很多,夏季有冷饮。 (3)住:农村百姓住低矮的茅屋,富裕人家以茅屋与瓦房相结合。城市平民住四合院,贵族官僚宅第宏丽。 (4)行:多用牛车、驴车,达官贵人乘轿。交通比较发达,旅店业兴旺。 2.文化生活: (1)娱乐:东京城内有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叫“”(瓦舍)。 (2)节日:传统节日很多,其中春节在宋代称,最受重视。

中国古代史专题复习试题

中国古代史专题复习试题 1.自秦朝开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建立起来,历代封建王朝在巩固政权方面做了很多大胆的尝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新皇帝开始将早先在本国取得辉煌成功的法家学说应用到全中国,他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个行政区,每一个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判断“新皇帝”是谁?为巩固统治,“新皇帝”在地方推行什么制度? ①秦始皇;②郡县制; 材料二:“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唐太宗 (2)材料二表明唐太宗采取了怎样的民族政策?在唐太宗一系列措施的作用下,促进了什么历史局面的形成? ①唐太宗开明的民族政策;②贞观之治; 材料三:(元朝的疆域)“北逾阴山,西及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汉唐极盛之际不及焉”。——《元史·地理志》 (3)元世祖忽必烈为实现对“汉唐极盛之际不及焉”疆域的有效管辖实行了什么制度? 行省制度 材料四:秦始皇以武力得天下,以武力治天下,二世而亡。汉高祖以武力得天下,以文功治天下,汉祚四百年(指西汉和东汉四百多年的统治历史)。于是大家明白,马上得天下,不能马上治天下。——著名学者周有光 (4)材料四中“马上得天下,不能马上治天下”的含义是什么? 利用武力可以夺取天下做君主,但是却不能只用武力来治理国家,含义是指要用文、用德、用科学的管理... (5)概括指出三位封建帝王在我国历史发展进程中所起的共同作用。 促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2.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 材料一:中国几千年来一直采用君主制,政权归皇帝一人掌握。皇帝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表现为高度的中央集权,这是占主导地位的制度。——张岂之《中国文明史十五讲》 (1)材料一中“占主导地位的制度”指的是什么制度?该制度开创者是谁? ①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1分)②秦始皇(1分) 材料二: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官吏选拔制度。这种制度执行到后来就演变成只从名门望族中选拔官吏,久而久之,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局面。 (2)隋朝开创了什么选官制度改变“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局面?选官依据发生了怎样变化?除选官之外,还给思想文化的发展带来了哪些变革? ①科举制。(1分)②由注重门第向注重才能转变;凭才学做官;③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答对其中的一点即可得1分) 材料三:1368年至1848年是明朝和清朝前期。这一时期,反抗外来侵略、维护国家领土主权的完整,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发展和巩固。

初中历史材料分析题的答题技巧

初中历史材料分析题的几种类型 1.文字型材料题 这是中考材料题中的传统题型。一般都是选择书上的引文或学生比较熟悉的文章,这类题目一般是问得直接明了,考生较好回答。这种类型的材料题旨在考查阅读材料并寻找有效信息的能力及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图表型材料题 图表型材料题是以数字表格或图像(线)变化为信息载体,通过一定的数量关系来反映事物的数量特征、变化规律及内在联系。 解决这类材料题的关键是通过图表材料所呈现出的数字或线段的变化,来确定材料所要展示的信息。要先读设问部分,带着问题再去分析表格,有意识地去观察分析材料。通过观察发现现象之间的联系,再分析原因然后组织答案。 3.开放型材料题 近年来开放型材料题命题的一个趋势就是选择材料时,是考生熟悉的、非教材中的材料,如新闻时事、名人名言、谚语诗歌、漫画海报等,材料来源无法预知。但考生应当把握一点,即无论材料千姿百态,所选择的材料必定是以历史课程中的重点知识为依托,所设问题必我所学、必我所能,不会超标,所考问题必然是历史课程中的重点知识。 在解答这类材料题时,一定要史论结合,论从史出,能敢于创新、充分表达自己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获得高分的保证。 材料分析题是近年来历史中考的必考题,也是很多学生日常考试中比较畏惧的题目之一,其实只要我们掌握了基本的历史知识,运用了正确的解题方法,这类题目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难。 1、看题目 看懂题目,注意关键词 (1)看清有几问?谨防粗心漏答。(2)答题有何要求 ▲如“依据材料”,则是在材料中找答案即使与所学知识不符也要按照材料回答;▲如“结合所学知识”,则是以材料做引子用教材中的语言作答; ▲如“不得引用原文”,请自己组织概括答案; ▲如“有何变化”,即从什么变成什么或“不同”,则要前后对比; ▲如有“如何”,一定要基于史实答题; ▲如有“反映什么”或“含义”,那就是就材料表面意思回答; ▲如问“启示”,就要注意联系现实,并且一定要围绕主题来回答。 如:看到“改革”就想到“实事求是,根据国情,与时俱进,勇于创新”、看到“工业革命”就想到“教育兴国,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看到“仁”就想到“和谐社会”、看到“污染”就想到“保护环境,持续发展”、看到“闭关锁国”“学习西方”就想到“坚持开放”、看到“日本右翼”就想到“以史为鉴,面向未来”。 ▲还有时间、空间的限制等等,如某一时间段、某一国家……(在问中划出来) ▲如对某种观点的认识,就要先肯定(或否定)再说出自己的论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