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诗经》

合集下载

经典常谈诗经知识点总结

经典常谈诗经知识点总结

经典常谈诗经知识点总结一、《诗经》的历史意义1. 反映社会风俗《诗经》是古代中国最早的诗歌集合,其中的诗歌内容涵盖了贵族、民间等不同阶层的生活和风俗。

通过对这些诗歌的研究,可以深入了解古代中国的社会生活、风俗习惯、礼仪制度等方面的情况。

2. 历史文化价值《诗经》的诗歌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历程和文化传统。

它保留了古代中国的语言、音乐、节奏等传统文化元素,对于我们了解古代中国的文化传统和历史变迁具有重要价值。

3. 彰显国学经典《诗经》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一,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它是中国国学经典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塑造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特色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诗经》的内容特点1. 诗歌形式多样《诗经》包括了大量的诗歌,这些诗歌形式多样,包括赋、颂、雅、颂等多种形式。

每种形式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风格,反映了古代中国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学风貌和审美情趣。

2. 内容广泛丰富《诗经》的内容涵盖了古代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包括了政治制度、社会生活、风俗习惯、人情世故等多个方面。

这些内容反映了古代中国的社会发展轨迹和文化传统,具有很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3. 哲理思想深刻《诗经》中的很多诗歌都表现出了深刻的哲理思想,包括了对人生、情感、社会道德等方面的思考。

这些诗歌精致而含蓄,对人们的情感和思想有很大的启发和熏陶作用。

三、《诗经》的影响1. 文学影响《诗经》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的鼻祖,它为后世的文人墨客留下了宝贵的文学遗产。

在古代文学史上,它对于后来的文学作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2. 思想影响《诗经》中的诗歌涵盖了丰富的思想内容,对于古代中国的政治、宗教、伦理道德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影响。

它为后世的哲学思想和思想文化传统奠定了基础,成为了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

3. 历史影响《诗经》中的诗歌内容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对于我们了解古代中国社会的发展和历史变迁有着重要的意义。

国学经典《诗经》

国学经典《诗经》

其中周颂31篇

鲁颂4篇

商颂5篇

“宗庙之音曰颂”(郑樵《通志 序》)
“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 告于神明者也。”(《毛诗序》)
三光日月星 四诗风雅颂
四始: 《国风》:《关雎》 《大雅》: 《清庙》 《小雅》: 《鹿鸣》 《颂》: 《文王》
《诗经》的表现手法
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
我心西悲。制彼裳衣,勿士行枚。蜎蜎者蠋,烝在桑野。敦 彼独宿,亦在车下。

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濛。果臝之实,
亦施于宇。伊威在室,蠨蛸在户。町畽鹿场,熠燿宵行。不
可畏也?伊可怀也。

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濛。鹳鸣于垤,
妇叹于室。洒扫穹窒,我征聿至。有敦瓜苦,烝在栗薪。自
我不见,于今三年。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
逝将去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
❖ B、换韵 ❖ 《邶风·静女》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3、政治制度
二、《诗经》与乐舞的关系
“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 各得其所。”(《论语·子罕》)
“儒者颂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 诗三百。”(《墨子·公孟》)
“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 雅、颂之音。”(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
《诗经》的内容
❖ 1、祭祖颂歌和周族史诗 ❖ 《大雅·生民》:后稷 ❖ 《大雅·公刘》:公刘 ❖ 《大雅·绵》:古公亶父 ❖ 《大雅·皇矣》:文王 ❖ 《大雅·大明》:武王
❖ (2)双声 ❖ 如“参差”、“踊跃”、“黾勉”、“栗烈” ❖ 《豳风·七月》:“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 ❖ (3)叠韵 ❖ 如“委蛇”、“差池”、“绸缪”、“栖迟” ❖ 如“如切如磋”(《卫风·淇奥》) ❖ “爰居爰处”(《邶风·击鼓》) ❖ “婉兮娈兮”(《齐风·甫田》)

国学经典《诗经》国风曹风大字注音直接打印(原文)

国学经典《诗经》国风曹风大字注音直接打印(原文)
彼 其 之 子,三 百 赤 芾。
wéi tí zài liánɡ bù rú qí yì
维 鹈 在 梁 ,不 濡 其 翼。
bǐ jī zhī zǐ bù chēnɡ qí fú
彼 其 之 子,不 称 其 服。
wéi tí zài liánɡ bù rú qí zhòu
维 鹈 在 梁 ,不 濡 其 咮 。
冽 彼 下 泉 ,浸 彼 苞 萧 。
kài wǒ wù tàn niàn bǐ jīnɡ zhōu
忾 我 寤 叹, 念 彼 京 周 。
liè bǐ xià quán jìn bǐ bāo shī
冽 彼 下 泉 ,浸 彼 苞 蓍。
kài wǒ wù tàn niàn bǐ jīnɡ shī
忾 我 寤 叹, 念 彼 京 师。
【 风 -153下 泉 】
liè bǐ xià quán jìn bǐ bāo lánɡ
冽 彼 下 泉 ,浸 彼 苞 稂 。
kài wǒ wù tàn niàn bǐ zhōu jīnɡ
忾 我 寤 叹, 念 彼 周 京 。
2
传承国学文化 弘扬民族精神
liè bǐ xià quán jìn bǐ bāo xiāo
《诗 经 •国 风 •曹 风 》
fēng
shī jiū
【 风 -152鳲 鸠】
shī jiū zài sānɡ qí zǐ qī xī
鳲 鸠 在 桑 ,其 子 七 兮。
shū rén jūn zǐ qí yí yì xī
淑 人 君 子,其 仪 一 兮。
qí yí yì xī xīn rú jié xī
bǐ jī zhī zǐ bú suì qí ɡòu
彼 其 之 子,不 遂 其 媾。

01第一篇 第一章《诗经》四首

01第一篇 第一章《诗经》四首
返回目录
赏析
诗中写一个男子思慕着一位美 丽贤淑的少女,由于爱恋深切, 这位少女的形象反复在他脑中 出现,使他不安,使他难以忘 却。他幻想着终有一天,能与 这位少女结为永好,成为夫妇, 过上和谐美满的幸福生活。诗 中所表达的感情质朴、真率, 千年后读起来,还是那么清新 动人。 全诗以滩头水畔的一对雎鸠鸟 的叫声起兴,然后写出自己的 一片情思。作者用雎鸠起兴, 生动形象地表明他的爱情纯洁 而又真诚,也暗示了淑女具有 贞洁的品德。
返回目录
译文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关关和鸣的雎鸠,相伴在河中的小洲。那美丽贤淑的女 子,是君子的好配偶。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参差不齐的荇菜,从左到右去捞它。那美丽贤淑的女子, 醒来睡去都想追求她。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追求却没法得到,白天黑夜便总思念她。长长的思念哟, 教人翻来覆去难睡下。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不齐的荇菜,从左到右去采它。那美丽贤淑的女子, 奏起琴瑟来亲近她。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参差不齐的荇菜,从左到右去拔它。那美丽贤淑的女子, 敲起钟鼓来取悦她。
返回目录
赏析
“投桃报李”这个成语,应当与 这诗的立意有关,只不过是作为 报答的东西更贵重,情意更深厚。 本诗在这里说的是男女两情相悦。 来而不往非礼也,这是我们这个 礼仪之邦的习惯和规矩。一般交 往中是如此,男女交往中更是如 此。男女交往中的“投桃报李”, 已不止是一般的礼节,而是一种 礼仪。礼物本身的价值已不重要, 象征意义更加突出,以示两心相 许,两情相悦。 仪式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着非常特 殊的作用,不可或缺,正如我们 不能缺少阳光和空气一样。仪式 绝不是一种空洞的形式,总与特 定的意义相联系。男女交往可以 减去不必要的形式,却不可不有 “投桃报李”的仪式。

国学有关的经典古诗文词

国学有关的经典古诗文词

国学有关的经典古诗文词
1.《论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2.《诗经》: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3.《论语》:不知道者不耻,不学习者不知道。

4.《诗经》: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5.《孟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6.《庄子》: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7.《楚辞》: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8.《史记》:满招损,谦受益。

9.《诗经》: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西出阳关无故人,读书忧人泪如雨。

10.《三字经》: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国学经典《诗经》PPT课件

国学经典《诗经》PPT课件

其他艺术修辞手法 夸张 对比 映衬 抒情方式 直接抒情 间接抒情
三、《诗经》的艺术创作和周文化精神
1
添加标题
《诗经》中的物象抽取和周文化精神
2
添加标题
思维方式、审美心理与作品的内在结构
四、《诗经》的语言艺术特征
名词动词的丰富多彩与具象化特征 重章复唱的章法形式与中心词语的多种形式锤炼
二、语言形式
《诗 经》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
演讲人姓名
第一节 《诗经》的编定和体制
《诗经》的编订
编订的方法 献诗说 删诗说 采诗说
2、编订的目的
01
宗教祭祀
02
政治外交
03
道德伦理
04
教育文化
05
娱乐宴飨
《诗经》的体例 风:十五国风,160篇 二南:周南、召南,25篇 十三国风: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135篇 “风土之音曰风”(郑樵《通志序》) “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谲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曰风。” (《毛诗序》) “凡诗之所谓风者,多出于里巷歌谣之作,所谓男女相与咏歌,各言其情者也。”(朱熹《诗集传序》)
(2)叠句
1
2
3
4
5
A、在不同诗章里叠用相同的诗句
B、在同一诗章中,叠用相同或相近的诗句
《周南·芣苢》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3、运用重言或双声叠韵形容词摹声摹形 (1)叠字(重言)
01
颂:三颂,40篇 其中周颂31篇 鲁颂4篇 商颂5篇 “宗庙之音曰颂”(郑樵《通志序》) “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毛诗序》)

《诗经》《论语》《大学》《中庸》《孟子》《尚书》《易经》《老子》《左传》《史记》《说苑》11部国学经典

《诗经》《论语》《大学》《中庸》《孟子》《尚书》《易经》《老子》《左传》《史记》《说苑》11部国学经典

《诗经》1.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诗经·周南·关雎》2.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诗经·周南·桃夭》3. 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诗经·周南·汉广》4.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诗经·邶风·击鼓》5.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诗经·秦风·蒹葭》6.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诗经·小雅·鹿鸣》7.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诗经·小雅·采薇》8.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修我甲兵,与子偕行!《诗经·秦风·无衣》9. 秩秩斯干,幽幽南山。

如竹苞矣,如松茂矣。

《诗经·小雅·斯干》10.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诗经·小雅·小旻》11.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称彼兕觥:万寿无疆!《诗经·豳风·七月》12.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诗经·郑风·子衿》13.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诗经·王风·采葛》14.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诗经·王风·黍离》15.瞻彼淇奥,绿竹猗猗。

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诗经·卫风·淇奥》《论语》1.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论语·学而》2.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3.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4.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国学经典名句十八句欣赏——《诗经》

国学经典名句十八句欣赏——《诗经》

1. 南有乔木,不可休思。

汉有游女,不可求思。

2. 今夕何夕,见此良人。

3.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4. 不愧于人,不畏于天。

5. 愿一日,有女同车,颜如舜华。

6. 琴瑟在御,莫不静好。

7. 式微,式微,胡不归?
8.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

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9. 夜如何其?夜未央。

10.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11.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12. 北风其凉,雨雪其雾。

惠而好我,携手同行。

13. 皎皎白驹,在彼空谷。

生刍一束,其人如玉。

毋金玉尔音,而有遐心。

14. 知我者,谓我心忧。

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15.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16. 有美一人,清扬婉兮。

17. 正月开岁,二月绀香,三月桃良,四月秀蔓,五月鸣蜩,六月精阳,七月流火,八月未央,九月授衣,十月获稻,葭月潜龙,腊月嘉年。

18. 如月之恒,如日之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朱熹《诗集传》
《豳风·七月》:
“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同我妇 子,馌彼南亩,田畯至喜。”
-
21
比:比喻。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朱熹《诗集传》
A、整首作比 《魏风·硕鼠》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逝将去
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 B、部分作比
《卫风·硕人》 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 眉。
❖ 其中大雅,31篇

小雅,74篇

❖ “朝廷之音曰雅”(郑樵《通志序》) ❖ “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
政有大小,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 (《毛诗序》) ❖ “若夫雅、颂之篇,则皆成周之世,朝 廷郊庙乐歌之词:其语和而庄,其义宽而密; 其作者往往圣人之徒,固所以为万师法程而 不可易者也。”(朱熹《诗集传序》)
❖ 2、西汉文帝时,《诗》首先被官方确认 为经,被当作治国经邦的政治经典列于学官。
-
8
四、传诗
1、齐诗:齐人辕固 2、鲁诗:鲁人申培 3、韩诗:燕人韩婴 4、毛诗:鲁人毛亨、赵人毛苌
-
9
四家诗的特点
齐诗:采用阴阳五行学说,以诗解说《易》 和律历。
鲁诗:据《春秋》大义,采先秦杂说,以诗 训诂,以诗印证周代礼乐典章制度,将诗作 为《礼》的说明。
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
25
❖ (二)其他艺术修辞手法 ❖ (1)夸张 ❖ (2)对比 ❖ (3)映衬
❖ (1)通过事件的简要叙述或抓住人物活动的 典型场景描述来塑造人物
❖ (2)通过简单的外貌描写和心理描写来塑造 人物形象
❖ (3)通过朴实无华的抒情议论来塑造抒情主 人公的形象
❖ 2、中国古典诗歌艺术境界的创始
❖ 3、高超的艺术技巧
-
20
(一)表现手法:赋、比、兴
赋:直接铺陈叙事
赋者,敷也,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
室家。 《周南·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
好逑。
-
24
C、赋兴兼用
《秦风·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
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
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
“儒者颂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 三百。”(《墨子·公孟》)
“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 颂之音。”(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
-
15
三、《诗经》的内容
❖ 1、祭祖颂歌和周族史诗 ❖ 《大雅·生民》:后稷 ❖ 《大雅·公刘》:公刘 ❖ 《大雅·绵》:古公亶父 ❖ 《大雅·皇矣》:文王 ❖ 《大雅·大明》:武王
-
16
❖ 2、农事诗 ❖ 例:《豳风·七月》《周颂·丰年》 ❖ 3、燕飨诗 ❖ 例:《小雅·鹿鸣》 《魏风·相鼠》 ❖ 4、怨刺诗 ❖ 例:《魏风·伐檀》《魏风·硕鼠》《邶风·新台》 ❖ 5、战争徭役诗 ❖ 例:《秦风·无衣》《小雅·采薇》 《豳风·东山》 ❖ 《卫风·伯兮》《王风·君子于役》 ❖ 6、婚姻爱情诗 ❖ 例:《周南·关睢》《邶风·静女》 《卫风·氓》
-
6
❖ 颂:三颂,40篇
❖ 其中周颂31篇

鲁颂4篇

商颂5篇

❖ “宗庙之音曰颂”(郑樵《通志序》) ❖ “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
于神明者也。”(《毛诗序》)
-
7
❖三、《诗经》名称的由来
❖ 1、《诗经》最初被称为《诗》或《诗三 百》,战国后期始称为经。
❖ 《庄子·天运》:“丘治《诗》、《书》、 《礼》、《乐》、《易》、《春秋》六经。”
-
17
❖第三节 ❖《诗经》的艺术形态
-
18
一、《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的 创作论意义
❖ 1、由原始诗歌的实用功能到功利主义的创作 自觉
❖ 2、由原始诗歌和民歌的集体歌唱到个体诗人 的出现
❖ 3、由原始诗歌的简洁素朴到艺术水平的提高
-
19
二、《诗经》 标志着中国抒情诗艺术逐渐发展成熟
❖ 1、抒情诗中人物形象的成功塑造
韩诗:继承先秦说诗的传统,断章取义,割 裂诗句以作自己论文的注脚。
毛诗:将《诗》和《左传》配合起来,以诗 论史。训诂简明,很少神学迷信内容。
-
10
第二节 《诗经》会形态
❖ 邰---------豳---岐--------丰邑--镐---❖ 始祖后稷---公刘-古公亶父--文王--武王--
❖ 战国时期
❖ A、前475年周元王元年--前221年
❖ (《史记》)
❖ B、前403周威烈王23年(韩赵魏三家分晋)--前
221年(《资治通鉴》)-
13

❖ 1、农业的发展 2、宗教思想 3、政治制度
-
14
二、《诗经》与乐舞的关系
“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 得其所。”(《论语·子罕》)
《诗 经》
-
1
第一节 《诗经》的编定和体制
-
2
一、《诗经》的编订
1、编订的方法 A、献诗说 B、删诗说 C、采诗说
-
3
2、编订的目的
(1)宗教祭祀 (2)政治外交 (3)道德伦理 (4)教育文化 (5)娱乐宴飨
-
4
❖二、《诗经》的体例
❖ 风:十五国风,160篇 ❖ 二南:周南、召南,25篇 ❖ 十三国风:邶、鄘、卫、王、郑、齐、
-
22
兴:起兴,有引起联想渲染气氛的作用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朱熹《诗集传》
A、只起调节韵律、唤起情绪的作用。 《小雅·鸳鸯》:“鸳鸯在梁,戢其左翼,君子万年,
宜其遐福。” 《小雅·白华》:“鸳鸯在梁,戢其左翼。之子无良,
二三其德。”
-
23
B、比兴兼用
《周南·桃夭》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
❖ 洛邑--❖ 平王---
-
12
❖ 春秋时期
❖ A、前770年平王东迁---前476年周敬王四十四年 (《史记》,共295年)
❖ B、前770年平王东迁---前403周威烈王23年(《资 治通鉴》)
❖ C、前722年平王四十九年鲁隐公元年---前481年周 敬王三十九年鲁襄公十四年(《春秋》,共242年)
魏、唐、秦、陈、桧、曹、豳,135篇

❖ “风土之音曰风”(郑樵《通志序》)
❖ “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谲 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曰风。”
❖ (《毛诗序》)
❖ “凡诗之所谓风者,多出于里巷歌谣之
作,所谓男女相与咏歌,各言其情者也。”
(朱熹《诗集传序》)-
5
❖ 雅:大小雅,105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