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作文教案写自己最熟悉最动情的东西教案

合集下载

习作:我的心爱之物教案

习作:我的心爱之物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表达、创作等环节,学会如何描绘自己心爱的物品。

(2)培养学生运用恰当的词汇和句式进行习作,提高写作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学会观察生活中的物品,发现其特点和价值。

(2)引导学生学会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喜爱之情。

(3)通过小组交流、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珍惜物品的价值观,增强学生对生活的感悟和赞美之情。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学会观察和描述自己心爱的物品。

2. 运用恰当的词汇和句式进行习作。

难点:1. 如何将物品的特点和自己的情感有效结合。

2. 创作具有个性和独特性的习作。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出示自己心爱的物品,引导学生关注物品的特点和价值。

(2)学生分享自己心爱的物品,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情感。

2. 观察与思考:(1)教师组织学生观察自己心爱的物品,引导学生发现物品的特点。

(2)学生思考自己为什么喜欢这件物品,与同学交流感受。

3. 表达与创作:(1)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恰当的词汇和句式描述心爱的物品。

(2)学生进行习作创作,教师巡回指导。

四、教学评价:1. 学生习作完成情况,关注表达清晰、条理分明、情感真挚的作品。

2. 学生在小组交流中的表现,关注合作能力、口语表达能力。

3. 学生对生活物品的观察和感悟,关注对生活的热爱和珍惜之情。

五、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习作展示,分享自己的作品和创作心得。

2. 教师推荐学生阅读有关描述物品的优秀文章,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水平。

3. 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多观察、多表达,培养对生活的热爱和珍惜之心。

六、教学资源:1. 实物资源:学生心爱的物品、教师心爱的物品。

2. 图文资源:相关优秀习作、图片、文字资料。

3. 网络资源:相关习作展示平台、阅读材料。

七、教学步骤:1. 观察与描述:(1)教师出示心爱的物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注意物品的形状、颜色、材质等特点。

写自己最熟悉最动情的东西

写自己最熟悉最动情的东西

《写自己最熟悉最动情的东西》作文教案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实验中学于宪平写作要求:1.用心感悟生活,写自己最熟悉的东西;2.精心描绘生活,写自己最动情的东西。

教学思路:一、写什么?1.交流自己的写作体会。

2.写作的基本要求:(1)写自己:自己的生活和感悟等。

(2)写自己最熟悉的:熟悉到什么程度写到什么程度。

(3)写出自己的动情之处:抓住最打动自己的细节。

二、怎么写?1.小:选取生活中的小事情,善于从平凡中挖掘其不平凡。

2.细:精心描绘动人的细节。

3.深:主题挖掘要深刻,要有启发性。

寄语:给自己一双慧眼,学会观察生活;给自己一双巧手,学会描绘生活;给自己一颗良知,学会回报生活。

三、出示题目:作文题目:那次,我真的了在与父母、老师、同学相处的日子里,在自由自在的假期中,在学习某种新东西的过程中,你一定曾经有很多时候开心地笑过、伤心地哭过……静心回忆回忆,写下你最动情的事情。

1.补充题目。

2.讲述题目背后的故事。

四、范文引路。

五、写作。

例文:那次,我真的成功了孙晓可以每天看到妈妈的微笑,真好!我其乐融融地品着手中的菊花茶,心却陡然一落,想起了那个微笑的故事和一个美丽的谎言。

哦,那次我真的成功了。

回到家,把书包一放,听见厨房里传来妈妈的唉声叹气:“谁这么缺德?真是的!”原来,妈妈下班时,发现自己丢了二百元钱。

虽然家庭生活还算富裕,可妈妈却在长期的压力下总是埋怨太多。

我走回房间,真不希望妈妈把别人的缺点记在心里。

我想天天看到妈妈的微笑,妈妈到底多久没笑过了呢?我的目光落在桌角那张落满灰尘的照片上,年轻的妈妈笑的好开心。

拉开抽屉,我的心头一亮,天助我也!那是我的一张储蓄卡,翻开,里面有200多元钱呢,于是有个美丽的计划划过黑暗的心际,流星一般。

“妈,我去理发了!”我一把把储蓄卡塞进口袋。

“你没发烧吧?”老妈夸张地摸着我的脑袋。

“怎么会呢?我们班同学说我再不理发就不帅了!”说完,我便马上开溜了。

谢天谢地,虽然损失了一头秀发,但200元的“私有财产”总算取回来了。

写自己最熟悉、最动情的东西(语文版七年级选修教案设计)

写自己最熟悉、最动情的东西(语文版七年级选修教案设计)

写自己最熟悉、最动情的东西(语文版七年级选修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为什么写作文”和“写什么”。

2.培养学生“说真话”、“我写我”的作文意识,学习写自己最熟悉、最动情的东西。

○教学重点选材范围(自己、熟悉、动情〕.解决“无米下锅”的问题。

○教学方法讨论交流、口头作文、教师参与。

○教学过程导入:同学们,从小学到初中,我们已经写了好几年作文了,为什么要写作文呢?分数、成绩并不是写作文的终极目的。

写作文是为记叙自己的生活,表达自己的感情,抒发自己的感受体验,是为了熔炼自己多方面的做人素质,养成说真话、写真事、抒真情、做真人的习惯。

“自己”是我们作文训练的基点。

作文是一种自我肯定、自我实现的手段。

现实生活中的真善美与假恶丑,通过你们心灵的折射,通过你们情感的过滤,写到作文里,就具有了你们的情感温度,就烙上了你们心灵的色彩。

当别人从你的作文中读出一个默契而会心一笑的时候,当别人读你的作文赞许点头的时候,当你的作文给语文成绩添光彩的时候,当你的作文变成铅字见诸报端或者获得某种竞赛大奖的时候,那种快乐,是语言难以表达的。

我相信同学们都希望获得这种感受。

湖南一位语文老师说:作文无差生,每个会写汉字的同学,都有着写出好文章的潜能。

这话说得好!我们作文训练的目的就是要开发同学们的这种潜能,使同学们不仅能写出符合大纲要求的作文,还能写出具有创新思维,具有独特个性的好文章。

师:同学们喜欢写作文吗?学生回答可能有三种情况:(1)喜欢——青年教育家魏书生说:“写作文会使自己的头脑更清醒、更轻松,会使自己和别人,和集体,和社会相处得更和谐。

”勤于练笔会使自己获得长足进步;(2)无所谓——既然写作文是为了张扬个性,陶冶情操,那就不能采取“无所谓”的态度,而要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写作兴趣;(3)不喜欢——不知道写什么。

师:同学们不喜欢写作文的原因是不知道写什么,今天这节训练课,就重点讲一下这个问题一、写什么?写自己最熟悉、最动情的东西。

习作:我心动之物 教案

习作:我心动之物 教案

习作:我心动之物教案介绍本教案旨在通过研究写作方式和技巧,帮助学生表达和描述他们心动的事物。

通过这个主题,学生将研究如何运用形容词、比喻和其他修辞手法来传达自己内心的感受。

这个教案适用于中学生,可以作为写作课或者创意表达课的一部分。

目标- 研究运用形容词来描述物品的特征- 研究使用比喻来增强表达的效果- 研究使用适当的修辞手法来传达情感和感受- 练写作短文,表达自己心动的事物教学过程1. 引入(5分钟)引入(5分钟)- 向学生介绍主题:“我心动之物”- 与学生分享自己的心动之物,并解释为什么对它们心动2. 研究形容词(10分钟)学习形容词(10分钟)- 观察并讨论一些形容词的例子,如“美丽的”、“令人兴奋的”、“温暖的”等- 学生根据自己的心动之物,选择适当的形容词进行描述3. 使用比喻(15分钟)使用比喻(15分钟)- 解释什么是比喻,并提供一些例子,如“他的笑容像阳光般明亮”、“她的声音如同天籁”- 学生根据自己的心动之物,运用比喻来增强表达效果4. 运用修辞手法(15分钟)运用修辞手法(15分钟)- 介绍其他修辞手法,如排比、反问、拟人等,解释它们的用途和效果- 学生练运用修辞手法来表达自己对心动之物的情感和感受5. 写作练(25分钟)写作练习(25分钟)- 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写一篇关于自己心动之物的短文- 鼓励学生使用所学的形容词、比喻和修辞手法6. 分享和反馈(10分钟)分享和反馈(10分钟)- 学生可以选择读出自己的短文,并与同学分享- 教师提供反馈和建议,帮助学生进一步改进他们的写作7. 总结(5分钟)总结(5分钟)- 回顾本课所学的内容和写作技巧- 鼓励学生在日常写作中运用所学的方法和技巧扩展活动- 学生可以以所学的写作技巧,写一篇关于其他主题的短文,例如“我心动的地方”或者“我心动的人物”等- 学生可以尝试将所学的技巧应用到其他写作任务中,如写作作文、电影评论等总结通过这个教案,学生将学习如何用形容词、比喻和修辞手法来表达心动的事物。

写自己最熟悉、最动情的东西(写作教学设计)(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写自己最熟悉、最动情的东西(写作教学设计)(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写自己最熟悉、最动情的东西(写作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体会写自己最熟悉、最动情的东西的重要性。

2. 引导学生发现并挖掘自己生活中的素材,培养观察力和感悟力。

3. 通过写作实践,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情感传递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写作的重要性2. 写自己最熟悉、最动情的东西的意义3. 如何发现和挖掘生活中的素材4. 写作技巧与方法5. 写作实践与点评三、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谈论自己最熟悉、最动情的东西,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2. 讲解:讲解写自己最熟悉、最动情的东西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发现和挖掘生活中的素材。

3. 示范:教师展示自己的写作实例,让学生体会写作的力量和情感传递。

4. 练习:学生分组讨论,互相分享自己最熟悉、最动情的东西,并共同探讨如何将其写出来。

5. 指导:教师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提供写作技巧和方法。

6. 写作实践:学生根据讨论的内容,进行写作实践。

7. 点评: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点评,给予鼓励和建议。

四、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讨论和写作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和表现。

2. 评估学生在写作实践中的表达能力和情感传递能力。

3. 收集并分析学生的作品,了解学生的写作进步和问题。

五、教学资源1. 教师自己的写作实例。

2. 相关写作技巧和方法的资料。

3. 学生的写作作品。

教学设计说明:本教案旨在通过引导学生写自己最熟悉、最动情的东西,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情感传递能力。

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参与和实践,鼓励学生发现和挖掘生活中的素材,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感悟力。

教师提供写作技巧和方法,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点评,以促进学生的写作进步。

六、教学难点1. 引导学生发现并挖掘自己生活中的素材。

2. 帮助学生掌握写作技巧和方法。

3. 培养学生表达能力和情感传递能力。

七、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写作技巧和方法的资料。

2. 准备学生的写作作品示例。

3. 准备教室环境,确保学生有足够的写作空间。

作文教案 写自己最熟悉的东西

作文教案 写自己最熟悉的东西

作文教案写自己最熟悉的东西第一章:引言1.1 课程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让学生理解写自己最熟悉的东西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

1.2 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认识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熟悉的事物和经历;强调写自己熟悉的东西能够提高写作质量;激发学生对写作的热情和兴趣。

1.3 教学活动:开场提问:学生们最熟悉的事物和经历是什么?分享例子:老师或学生举例说明写自己熟悉的东西的重要性;小组讨论:学生们分组讨论自己最熟悉的事物和经历,并分享给其他小组。

第二章:观察和描述2.1 课程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让学生学会观察和描述自己熟悉的事物,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和表达能力。

2.2 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观察自己熟悉的事物,发现其中的细节和特点;教授描述技巧,如何用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练习写作:学生尝试写一篇关于自己熟悉事物的短文。

2.3 教学活动:示范观察:老师展示如何观察和描述一个熟悉的事物;学生观察:学生自己观察一个熟悉的事物,并记录下来;描述练习:学生练习用语言准确描述自己观察到的事物;写作练习:学生根据观察和描述写一篇短文。

第三章:情感和态度3.1 课程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让学生意识到写作中的情感和态度的重要性,以及如何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态度。

3.2 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认识到情感和态度对写作的影响;教授表达情感和态度的技巧;练习写作:学生尝试在写作中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态度。

3.3 教学活动:情感讨论:学生讨论自己在观察和描述中的情感和态度;示范写作:老师展示如何在写作中表达情感和态度;写作练习:学生尝试在写作中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态度;分享和反馈:学生分享自己的写作,并互相给予反馈。

第四章:组织和结构4.1 课程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让学生学会组织和结构写作,使文章更加清晰和有逻辑。

4.2 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写作的目的和受众;教授组织和结构写作的技巧;练习写作:学生尝试写一篇有组织和结构的关于自己熟悉事物的文章。

作文教案写自己最熟悉的东西

作文教案写自己最熟悉的东西

作文教案之写自己最熟悉的东西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写作的基本技巧。

2. 培养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的能力。

3. 帮助学生表达对生活中熟悉事物的独特感受。

二、教学内容:1. 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美好。

2. 教授如何从生活中选取素材,进行写作。

3. 指导学生如何通过细节描写,展现自己对事物的深刻理解。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培养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的能力。

2. 难点:如何将生活中的素材融入到作文中,使其具有个性化和独特性。

四、教学方法:1.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优秀作文案例,让学生了解写作技巧。

2. 实践指导法:引导学生进行生活观察,培养学生的体验能力。

3. 讨论互动法:分组讨论,分享彼此的观察和体验,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讲解,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美好。

2. 案例分析:分析优秀作文案例,让学生了解如何从生活中选取素材,进行写作。

3. 实践指导:教师布置观察任务,让学生在生活中寻找素材,并进行体验。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彼此的观察和体验,激发创作灵感。

5. 作文指导:教师引导学生如何通过细节描写,将生活中的素材融入到作文中。

6. 学生作文: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和自己的观察体验,进行作文创作。

7. 作文讲评:教师对学生的作文进行讲评,提出改进意见,帮助学生提高写作水平。

8. 总结与反思:教师和学生一起总结本次课程的收获,反思自己的写作过程,为下次写作做好准备。

六、教学评价:1. 通过学生的作文质量和课堂参与度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2. 关注学生在观察生活和体验生活方面的进步。

3. 评估学生对写作技巧的掌握程度,以及能否将生活素材生动地融入作文中。

七、教学资源:1. 优秀作文案例:用于分析和示范如何运用生活素材进行写作。

2. 观察任务清单:帮助学生有目的地观察生活,寻找写作素材。

3. 作文评价标准:用于对学生的作文进行量化评价。

作文教案写自己最熟悉的东西

作文教案写自己最熟悉的东西

作文教案写自己最熟悉的东西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如何写自己最熟悉的东西的方法和技巧。

2.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表达能力,提高写作水平。

3. 增强学生对作文的兴趣和自信心。

二、教学内容:1. 如何选择自己最熟悉的题材2. 如何突出自己最熟悉的东西的特点3. 如何运用适当的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4. 如何组织文章结构,使文章条理清晰5. 如何进行修改和润色,提高作文质量三、教学过程:1. 引导学生思考自己最熟悉的事物,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经验和感受。

2. 分析优秀作文,让学生了解如何写自己最熟悉的东西。

3. 进行写作练习,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4. 组织学生进行作文交流和讨论,互相借鉴和学习。

5. 教师对学生的作文进行评价和指导,提出改进的建议。

四、作业布置:1.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和感受,写一篇关于自己最熟悉的东西的作文。

2. 要求学生在作文中突出自己最熟悉的东西的特点,运用适当的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并组织好文章结构。

五、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的作文内容是否充实、具体、有趣。

2. 评价学生的作文结构是否合理、条理清晰。

3. 评价学生的作文表达方式是否恰当、修辞手法是否得当。

4. 评价学生的作文是否具有创造性和独特性。

5.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作文交流和讨论,提高写作能力。

六、教学策略:1.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一些优秀的作文案例,让学生了解如何将自己的熟悉事物写得生动有趣。

2. 小组讨论: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的写作心得,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3. 互动式教学:教师与学生互动,解答学生在写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给予针对性的指导。

4. 激励性评价:注重鼓励学生,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让他们在写作过程中感受到成就和快乐。

七、教学资源:1. 优秀作文案例:收集一些关于写自己熟悉事物的优秀作文,用于分析和讨论。

2. 写作工具:提供一些写作工具和资源,如词汇表、修辞手法指南等,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写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一作文教案写自己最熟悉最动情的东西教案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 [Q8QX9QT-X8QQB8Q8-NQ8QJ8-M8QMN]
初一作文教案
作者:罗云
作文训练:写自己最熟悉,最动情的东西
教学目的: 1.了解写最熟悉、最动情的东西的意义;
2.要写具体,写出情意。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内容:写最熟悉、最动情的东西。

教学过程:
1.指导阅读教材,抓住内容要点。

2.组织讨论。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发言。

)
(1)为什么要从自己最熟悉、最动情的东西写起(对举手发言的同学热情鼓励)
因为有内容可写,而且能写得具体、生动、有感情。

最熟悉、最动情的东西是自己所亲身经历的,有真体验,真感受,能写得见人见物见精神,能绘声绘色,生动描述。

文学是脱离不开一个人的实际生活经历的,即使是作家,也只有写他们最熟悉的事物,才能写出好作品来,我们写文章也是如此。

(2)怎样写好最熟悉、最动情的东西
要善于观察周围的人和事,用心感受。

一件细微的小事,一句动人的话语,一个细致的动作,一处独具特色的景物,都能引起人们的某种感受,成为写作的契机和切入点。

要有再现客观事物和表现主观情意的能力,所谓再现客观事物,就是把所见所闻的客观事物,如实地再现出来,形象地描绘人物和事物的状貌,清楚顺畅地表述人物的经历或事情发生的过程,让读者也有所感知。

表现主观情意,就是要写出自己的感情和思想、意旨。

凡是优秀作品,都是感于物而动于情的有感而发之作。

文章不是无情物,人们说,没有情意的作品好像是泥胎、木偶、纸花,这是不无道理的。

3.例文借鉴。

下面选两篇初一同学的作文供参考。

这两篇作文,一篇写同学,一篇写老师。

两篇文章都是写熟悉的事、动情的事,不仅写得具体,而且写出了情意。

类似文章中的事,在我们的生活中都会遇到,我们不也可以写出来,而且也能写好吗
例文一
我的新朋友
从小学走人中学,我告别了旧时的伙伴,走进了一个崭新的世界——初一(3)班。

这个新组成的集体对我来讲是那么陌生。

这里都是新的老师、新的同学,使我感到十分生疏和寂寞。

9月1日参加完开学典礼,我们便回到班里坐着听班主任曹老师说事情。

一会儿,曹教师说:“下面你们抄一下课程表。

”我忽然一惊,哎呀,我忘记带纸和笔了!报到那天老师还提醒我们了呢,可是我还是忘记了。

不抄课表,怎么知道上什么课呢我想着,汗珠慢慢顺着我的脸颊往下流。

“怎么了没带纸”我被一声细小的声音从失望中拉了回来。

我一看,说话的是我的同桌。

“嗯!”我无可奈何地点了点头。

她听了马上从她那漂亮精致的小笔记本上撕下了纸,又从铅笔盒中拿出一枚圆珠笔:“给你。

”我惊讶地望着她:我们并未相识,我感激地对她点了点头,并且说了声:“谢谢!”就这样,我对我的同桌——那位热心帮助我,而我又不知道她姓名的小女孩产生了好感。

开学两天了,这两天中,我跟我的同桌交上了朋友。

第一天上课时,老师在黑板上写字,我坐在最后一排往前看,总是模模糊糊的,很多字都看不清。

这回我又着急了:这可是笔记啊!我抄不下来,回去怎么复习啊!我不禁扭头看了看我的同桌,她正低着头专心致志地写着。

这可怎么办我又扭回了头。

突然,一个写着工工整整的字的本子,推到了我的面前。

我一扭头,又是她!那个梳着长辫子,文文静静的女孩。

我心中充满感激地抄完了笔记,把本还给了她。

下了课,我对她说道谢的话,她却说:“谢什么,我们是同桌。

交个朋友吧!”我非常愿意,满口答应了。

这样,我们两个就成了新班级里的新朋友。

我们彼此介绍后,我也知道了她的名字——李伊娜。

我为我能有这样一个好伙伴而高兴。

我相信,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们彼此间的帮助会更多,我们彼此间的友谊会更深厚。

(张扬)
讨论:
1.在日常生活中,你遇到过类似这篇文章写的“小事”吗
(提示:从各个方面想想,尽量回忆印象深的触动自己的一些事。

)
2.你准备怎样把它写出来
(提示:想到了一些事后,确定自己要写的一件或几件事。

想清楚具体情景。

整体把握事情的过程,当时自己的情况,对方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语,把要描述的地方捕捉住,就像这篇文章所写的那样。

将客观事物和主观情意结合起来,写出来的事情才有动人之处。

例文二
一位老师
你见过这样一位老师吗她总是习惯地双手背在身后,出现在教室里。

不瞒你说,这位被同学们称为不像“老师”的英语老师,是与我们初一新生——同人校,刚刚开始教书生涯的汪老师哩。

汪老师她真有趣。

上课时像个朋友,下课时像个伙伴。

在我们班同学的眼里,她可真不像个“老师”。

不信,你们看——
“小皮球,香焦梨,玛莉开花二十一……”,在我们女生跳皮筋的行列中总少不了她——那个笑得最开心,跳得最来劲的大朋友。

别看她比我们大八九岁,可不仔细看,一点也看不出来,她竟是个老师。

“汪老师,您怎么分到学校来了”“怎么,不欢迎”她像朋友一样跟我们谈到她的同学大多数分在外企行业,不少出了国……然而她却选择了当教师这一行业。

“我喜欢英语,得益于初一老师的启蒙,在最重要的基础学习阶级,老师为我们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从那时起,我就暗暗下定决心,要像我的老师那样,做一名好老师。

”汪老师真诚地说。

说我们的汪老师不像个“老师”,你可别以为她光跟我们玩,谈起教学,她的“花招”可多了。

听录音,看录相,唱英文歌曲,用英文给我们讲故事,组织我们演简短的英文小品,还给我们布置英语口语作业,……为了鼓励我们多说爱说,她还专门设置了红、白牌,像足球比赛上的裁判员一样,红的以示表扬,白的以示批评……现在,我们班同学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可高了,期中考试,我们班的英语成绩在全年级名列第一(汪老师只教我们一个班),汪老师高兴得两个晚上没睡好觉,这不能不说我们汪老师教学有方吧!
有一次,我的英语考试成绩不够理想,心里非常难过,——连几天都闷闷不乐的。

作业本发下来,只见里面夹着张纸条,上面写着:我一直认为你是一个好学生,上课发言积极,发音也很准,这次没考好,一定有什么原因,让我们一起找找问题的所在,好吗你的大朋友
这张纸条像一股春风温暖着我的心,现在我把它贴在我的日记本上,作为动力,催促我上进,勉励我向前……经过汪老师的不断帮助,和我不断的努力,我的英语成绩在班里名列前茅。

说起这位不像“老师”的老师,话儿没个完,不过,我想,说到这里,你一定了解我们的汪老师了吧你说她像不像个“老师”你喜欢这样的老师吗 (杨思晴)
讨论:
这篇文章写的一位老师,为什么给我们的印象深
(提示:这位同学写出了这位老师的特点。

他选择了这位老师几件突出的事:和同学一起跳皮筋;教学的“花招”;关怀自己、写纸条沟通思想等。

这些都是自己熟悉的动情的事。

作者没有笼统的、空洞的叙述,写的都是具体的情景,有老师的动态、言谈以及内心独白,因而这位教师的形象,活脱脱地展现在我们眼前。

作者把自己的独特感受表达了出来,(在文章中处处可以读到表达这种感受的语句。

)这种感受也传染给了读者。

文章末尾问道:你喜欢这样的老师吗自然也就引起读者强烈的共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