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指导:小说情节鉴赏的四个方面

合集下载

高三语文高考复习教案:文学类文本阅读之小说阅读与欣赏

高三语文高考复习教案:文学类文本阅读之小说阅读与欣赏
⑶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小说主要考查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重在考查学生对小说的分析综合和鉴赏评价能力。具体有以下三点:
①从小说的整体构思、贯穿线索、社会环境等角度概括小说的主题并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
②突出小说中人物、情节、环境构成的形象世界,鼓励考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
⑵情节安排基本技巧
①顺叙:按时间(空间)顺序来写,情节发展脉络分明,层次清晰。
②倒叙:不按时间先后顺序,而是把某些发生在后的情节或结局先行提出,然后再按顺序叙述下去的一种方法。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③插叙: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插入另一与之有关的事件,然后再接上原来的事件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⑵答题示例
例1:07清远一模《午后的故事》:小说题目是“午后的故事”,文中多次写到午后明亮的阳光,作用是什么?(4分)
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指向环境)
②暗示有人竟在光天化日之下行凶。(指向情节)
③映衬老人见义勇为的高大形象。(指向人物)
④暗示竟无人制止在阳光下的罪恶。(指向主题)
例2(08浙江卷)《乌米》19题:指出第5自然段中景物描写所采用的手法,并简析该段景物描写的作用。(5分)
⒋答题指要
⑴解题思路:
明确环境描写必须为主题服务的宗旨,结合环境描写的作用:
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
②暗示社会环境(背景、习俗、思想观念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
③揭示人物心境,表现人物身份、地位、性格;
④渲染气氛、奠定基调;
⑤推动情节的发展或作为情节线索;
⑥揭示或深化主旨。
然后根据题目要求,结合文章作答。

2019届高考语文小说之情节鉴赏方法指导(最新版)

2019届高考语文小说之情节鉴赏方法指导(最新版)

概括故事情节的思路
⑴完整叙述。 按照“何时何地何人做何事”的格式加以概括,“何 事”一环中有时要包括“原因、经过、结果”。 ⑵概括叙述,从主人公的角度叙述。 按照“何人做何事”的主谓结构来表述。故事较复杂 ,关涉到的人物较多时,要避免前后情节的相互交错 。注意把握住事件涉及的对象,从同一角度概述,做 到前后贯通。 (抓住主要人物和中心事件) (3)要点化(序号标注,依据赋分) 可以用“首先—接着—然后—最后”等字样编织,或 按照时间顺序叙述。 答:先写了…,紧接着写了…,又写了…,最后写了…
(2)理清结构,按故事发展过程进行概括。按照情 节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来划分文章结构 。 • 如孙犁的小说《芦花荡》,按故事发展可分为 :背景(序幕)——护送(开端)——受伤( 发展)——报仇(高潮和结局)。
(3)抓住场面,按人物活动的场面梳理情节。一般 一个场面可以概括为一个情节。小说中的场面就 是人物活动的场所。 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酒店遇故友--市场 买刀寻仇--看管草料场--山神庙复仇。
相关知识链接
小说人称
第一人称叙述,即叙述者以当事人口吻来进行叙述。叙述 者叙述的事件都是“我”的所见、所闻、所听、所感。阅 读时要注意,“我”并不是作者本人,而只是小说中的一 个角色。这个角色有时指作者自己,如《故都的秋》中的 “我”就是郁达夫本人;有时指作品中的主人公,如鲁迅 的《一件小事》中的“我”—— 车夫;有时指所叙述事件的见证人、次要人物,如鲁迅的 《孔已己》的“我”—— 酒店里的小学徒;有时指全文的线索人物,如《祝福》中 的“我”,祥林嫂的故事通过“我”贯穿起来。第一人称 叙述的优点是,便于作者抒发自己或人物的思想情感,有 如袒露胸怀,使读者感到真实、亲切、自然。如《孔乙己 》通过小学徒“我”的眼光看孔乙己的命运和其他人物的 19 嘴脸,从而展现孔乙己命运的可悲和世态的炎凉。以“我

高考小说鉴赏答题技巧

高考小说鉴赏答题技巧

高考小说鉴赏答题技巧
高考小说鉴赏是语文考试中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考试中难度较高的部分,需要一定的答题技巧。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高考小说鉴赏答题技巧。

一、阅读文本,把握故事情节
在答题前,首先需要认真阅读文本,了解故事情节。

要注意主线和支线,把握故事发展过程和结局,了解人物的性格、行为及其所处的社会背景,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

二、注意文学手法
小说是一种艺术形式,文学手法的运用是影响作品艺术价值的重要因素。

答题时需注意小说中的描写手法、语言运用、情节安排等方面,理解作者的表达意图。

例如,作者使用的描写手法是否体现了小说的主题和情感色彩,语言运用是否符合人物性格和社会背景等。

三、注意人物形象
人物形象是小说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文本分析时需要关注的重要点之一。

在阅读小说时,要注意主人公及其周围人物的性格特征、行为习惯等方面,并分析其背后的动机和情感变化。

四、对比全文,梳理关键信息
在答题时,需要综合利用全文的信息,梳理出各个方面的关键点。

可通过做笔记或画图等方式完成这一过程。

在考试时需要将这些关键信息综合起来,构建一个有逻辑性的答案框架,便于展开论证和表述自己的思考。

五、注意选项与题意匹配
在选择题时,需要认真阅读题目和四个选项,对比选项与题意的匹配情况。

不要只是看到一个选项表述正确而忽视了其他选项,因为有些选项可能表述得正确但与题意背道而驰。

总之,高考小说鉴赏答题技巧是一个系统化的过程,需要多方面协调配合。

希望以上几点能对考生们在高考小说鉴赏中提供一些有益的帮助。

高三语文教学中的小说鉴赏与理解要点总结与应用

高三语文教学中的小说鉴赏与理解要点总结与应用

高三语文教学中的小说鉴赏与理解要点总结与应用小说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它能够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拓展他们的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

在高三语文教学中,小说鉴赏和理解是必不可少的一环。

本文将总结和应用高三语文教学中小说鉴赏与理解的要点,以期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和文学素养。

一、小说鉴赏的要点总结1.认识小说的基本特点:小说是一种以故事为主线的虚构性文学体裁,通常具有人物、情节、时间和空间等要素。

学生需要明确小说的定义和特点,以便正确鉴赏和理解小说文本。

2.把握小说的结构与风格:小说的结构包括开头、发展、高潮和结尾四个部分,其中高潮是整个故事的重要节点。

学生需要通过分析小说的结构来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情节的发展脉络。

同时,他们还需要了解不同风格的小说,如现实主义小说、浪漫主义小说等,以增强对不同小说类型的鉴赏能力。

3.注重人物形象塑造:人物是小说的灵魂,学生需要通过分析人物形象的塑造来理解故事的展开和主题的阐述。

他们应该注意描写人物的外貌、性格、言行和命运等方面,辨析人物之间的关系,把握人物形象与故事情节的相互作用。

4.理解并体味小说的主题:小说的主题是作者对人生、社会和人性等问题的思考和表达。

学生需要通过仔细阅读和深入思考,揭示并理解小说所要表达的主题,例如爱与亲情、友情与背叛、成功与失败等。

二、小说鉴赏的应用1.课堂上的教学设计:在高三语文教学中,可以通过精选一些优秀的小说文本,引导学生进行深入分析和鉴赏。

教师可以设计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小说的结构、人物、主题等方面的问题,并进行讨论和互动,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

2.写作训练的素材选择:小说中的情节、人物和主题等元素可以成为学生写作的素材。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创作活动,鼓励他们以小说为基础,写作相关的文章、故事或评论,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阅读拓展与延伸:小说的鉴赏与理解不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

学生可以通过课外阅读,拓展和延伸自己的阅读能力和文学素养。

高中小说鉴赏技巧

高中小说鉴赏技巧
找出文中描写环境的句子
环境的作用
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 ②暗示社会环境(背景、习俗、思想观念
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 ③揭示人物心境,表现人物身份、地位、
性格; ④渲染气氛、奠定基调; ⑤推动情节的发展或作为情节线索; ⑥揭示或深化主旨。
(三)环境描写
社会环境——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 作用: ①交待人物活动及其成长的时代背景,
揭示了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 ②交代人物身份,表现人物性格;或
影响或决定人物性格; ③揭示社会本质特征,揭示主题。
环境
自然环境——人物活动的具体场景,如地 点、气候、景色、场面等。
命题指向
就指定的环境描写说出其作 用
②就开头结尾来说有首尾呼应式。作用是使结构 紧密、完整。
③就开头来说有倒叙式(把结局放到开头来写), 起到制造悬念的作用。如《祝福》,先写祥林嫂的
死,然后再写祥林嫂是怎样一步步被封建礼教逼向死 亡之地的。起到制造悬念的作用。
④就结尾来说有戛然而止,留下空白式。如《项 链》此外,还有出人意料式、悲剧、喜剧式等。
常见题型: 1、结合全文,简要分析人物形象。 2、XX是一个怎样的人物? 3、XX有哪些优秀的品质? 4、分析小说对人物进行描写的具体方 法及其作用。
解题思路:通过人物的描写(语言、行动、心 理、肖像、细节)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然后 根据题目要求作答。
根据要求组织语言表达: XX是一个……的人物形象。作为什么人,他 怎么样,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思想品质)。
人物形象-----表现人物的手法:
⑴正面描写——直接描写
描写人物的语言、行动、肖像、心理表现 人物性格特征,如概括介绍、肖像描写、 语言描写、行动描写、细节描写、心理描 写等。

高中小说鉴赏:鉴赏小说的语言和表达技巧

高中小说鉴赏:鉴赏小说的语言和表达技巧

高中小说鉴赏:鉴赏小说的语言和表达技巧语言,是指作家通过小说作品塑造艺术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所使用的文学语言。

它包括作家的叙述语言和作品中的人物语言。

作家的叙述语言,指作者在小说中叙述事件、描绘人物、发表议论、抒发感情时使用的语言。

一般指全文的语言特色,包括修辞、句式、地方色彩和语言风格四个方面,主要是语言的格调、色彩、境界、情味等方面。

作品中人物的语言,即文中人物对话、独白等,人物语言应该是性格化的语言,要能充分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表现人物的心理状态。

高考《考试说明》对小说语言的鉴赏有两层含意:一是鉴赏小说中人物的个性化语言,即作品中人物的语言;二是鉴赏小说作者的语言风格,即作者的叙述语言。

体现在高考中往往就两大题型:体会语句含意、品味语言艺术。

但在实际考查中,“体会语句含意”和“品味语言艺术”经常是结合在一起的,即要求在体会了语句的含意之后,还要对这样写的好处加以品味赏析。

分题型复习便于掌握答题角度,但实际解答时要根据题干要求灵活作答。

热点题型一:体会重要语句含意例1、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问题。

童年随之而去(节选)木心(节略部分内容提示)母亲、姑妈等人在睡狮庵请和尚做佛事。

“我”随着在山上呆了一段时间后,天天吵着要回家,终于——回家啰!走出山门时,回望了一眼——睡狮庵,庵是小的啊,怎么有这样大的庵呢?这些人都不问问。

家庭教师是前清中举的饱学鸿儒,我却是块乱点头的顽石,一味敷衍度日。

背书,作对子,还混得过,私底下只想翻稗书。

那时代,尤其是我家吧,“禁书”的范围之广,连唐诗宋词也不准上桌,说:“还早。

”所以一本《历代名窑释》中的两句“雨过天青云开处,者般颜色做将来”,我就觉得清新有味道,琅琅上口。

某日对着案头一只青瓷水盂,不觉漏了嘴,老夫子竟听见了,训道:“哪里来的歪诗,以后不可吟风弄月,丧志的呢!”一肚皮闷瞀的怨气,这个暗趸趸的书房就是下不完的雨,晴不了的天。

我用中指蘸了水,在桌上写个“逃”,怎么个逃法呢,一点策略也没有。

高考小说阅读鉴赏

高考小说阅读鉴赏

高考小说阅读鉴赏小说的常识1、小说是通过人物、情节和环境的具体描写来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2、主题是通过人物、事件反映的中心思想。

3、人物描写(语言、肖像、行动、心理、细节描写)4、情节(序、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5、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6、顺序(顺叙、倒叙、插叙)小说的特点1、完整的故事情节2、鲜明的人物形象3、典型的环境4、深刻的主题5、精巧的构思故事情节的把握:把握好故事情节,是读懂小说的关键,是欣赏小说艺术特点的基础,也是整体感知文章的起点。

一、关于情节。

这类型的题目主要是围绕情节构思及其作用命题。

常见题型:1、作用:文中写了XX情景在小说中起到什么作用?某事物、人物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解题指导:明确情节构思为表现人物的宗旨,结合情节的一般作用:一是创造悬念,引人入胜;二是前后照应;三是侧面衬托、埋下伏笔;四是总结上文、点明题意;五起线索作用。

然后根据题目要求,结合文章作答。

根据要求组织语言表达:XX情节(事物)在文中有……作用,突出了……,表现了……2、概括: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解题指导:(1)对事件的完整叙述,必须按照何时何地何人做何事的格式加以概括(材料本身未涉及的除外),万万不能粗枝大叶,丢失了本该有的要素,(2)要避免前后情节的相互交错,(3)意事件涉及的对象,做到前后一脉贯通。

(二)人物形象的揣摩:常见题型:1、结合全文,简要分析人物形象。

2、XX是一个怎样的人物?3、XX有哪些优秀的品质?4、分析小说对人物进行描写的具体方法及作用。

解题思路:通过人物的描写(语言、行动、心理、肖像、细节)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然后根据题目要求作答。

第一,重视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因它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

第二,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描写揭示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

第三,小说里的人物都是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活动的,所以分析人物就应把他们放在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去理解。

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答题技巧整理

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答题技巧整理

文学类文本阅读答题技巧小说小说是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它以刻画典型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活动环境的描写,来反映复杂的社会生活的。

考点1 把握故事情节故事情节,是小说中展示人物思想性格、表现人物间关系的一系列事件的发展过程。

其主要作用是在矛盾冲突中展示人物性格,从而表现主题思想。

小说情节的基本结构是: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题型1 概括故事情节“概括梳理故事情节”就是要求考生能够按照一定的顺序梳理情节,并用简要的语言概括情节,一般与分析情节作用结合起来考查。

(1)按照情节的基本结构来梳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2)按照小说线索来梳理:线索——串联故事情节的东西(3)抓住场面来梳理:场面——人物活动的场所方法突破分析概括小说情节的三个步骤第一步,审题干,明方向。

即根据题干中的关键词判断题目是考查梳理情节,还是考查以分析情节为基础,概括人物的心理、态度等的变化,从而确定答题的方向。

第二步,依内容,理层次。

即根据小说文本的具体内容,或抓线索,或抓场面,或抓中心事件,划分段落,理清层次结构。

第三步,巧概括,规范答。

通过梳理文章层次,抓住每层的关键词句,提炼组合,规范概括。

题型2 分析情节的作用小说的情节主要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是内容上为塑造人物、表现主题服务;二是结构上呼应标题、设置悬念、照应文段、埋下伏笔、为后面的情节做铺垫、推动情节发展等。

一般有两种考查方式:一是分析小说中不同情节的作用,二是分析小说中典型细节或反复出现的情节的作用。

特殊情节的作用:(1)小说开头的作用:<1>设疑(悬念)式开头:这类开头,主要是提出疑问,然后在行文过程中或结尾才回答疑问。

其作用是造成悬念,引出下文,并引起读者的思考,吸引读者把小说读下去。

作用为:①引起读者的思考。

②引出下文的情节。

③突出人物形象。

④揭示小说的主题。

<2>写景式开头:作用为:①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指导:小说情节鉴赏的四个方面
一、情节的鉴赏鉴赏方法:
对小说情节的鉴赏可从四个方面入手。

第一,理清基本矛盾冲突所构成的情节发展线索,弄清故事的来龙出脉,从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全过程来把握故事内容,尤其注意分析通透发展和高潮部分。

善于体悟出故事情节中寄寓的深刻的生活哲理、社会现实意义。

第二,鉴赏小说的情节要从细节入手,细节往往成为设题点,伏笔与点睛之笔是命题者的热点选择。

另外,还要注意鉴赏小说情节中倒叙、插叙、伏笔、悬念等的表达效果。

第三,把握情节上的“转”(即情节、感情的变化);因为短,冲突往往在高潮中戛然而止,引人深思。

这使结尾句往往成为点睛之笔,是理解全篇的关键。

第四,故事情节总是为塑造人物形象服务的。

梳理故事情节的过程就是对人物性格感受的过程,也是对小说主题理解的过程。

如《水浒传》中的林冲,本是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官居高位。

小说在前五回里,浓墨叙述了“娘子受辱”、“带刀误入白虎堂”、“刺配沧州道”、“大闹野猪林”、“火烧草料场”、“风雪山神庙”等情节,展示了林冲一步一步地被逼上梁山的过程。

一位逆来顺受的“忠臣”最终成为犯上作乱的“英雄”,其性格刻画运用的是情节推进法。

二、常见命题方式:
①某段划线的句子在文中有何作用,请作简述。

②将小说的某个情节抽去,对小说的人物刻画和主题的表现有没有影响?为什么?
③为什么小说要几次写到某某事件?
④小说在哪些方面对某某人物作了伏笔,找出来并作简要分析。

三、解题思路:
解题时仍然要从小说三要素寻找思路,明确情节构思是为了表现人物的宗旨,结合情节的一般作用思考答题方向:
①是对表现主题的作用。

其作用一般来说是点题或突出主题。

②是对塑造人物形象方面的作用。

或是发展了人物性格,或是表现了人物性格。

③是对整个故事情节的构成上的作用。

一般来说是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四、典例分析:
小说《项链》的结尾出人意料,但是否合乎情理呢?请结合有关情节进行分析。

答:合乎情理。

①借项链时,福雷斯蒂埃夫人很爽快地答应:“当然可以。

”显得相当大方,这就暗示项链是假的。

②玛蒂尔德四处买项链时,珠宝店老板说“我只卖出去这个盒子”,这又暗示项链与盒子不是原配的。

③玛蒂尔德去还项链时,福雷斯蒂埃夫人“竟没有打开盒子看”,这再一次暗示项链并不是什么贵重的首饰。

所以,结尾由福雷斯蒂埃夫人亲口说出项链是假的虽是出人意料,却是合乎情理的。

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