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勘探开发基础知识

合集下载

石油勘探与开采技术培训(精)

石油勘探与开采技术培训(精)

谢谢您的聆听
THANKS
急预案。
环境保护法规政策解读
要点一
环境保护法规
详细解读国家及地方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 ,使石油勘探与开采从业人员充分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和相关要求,增强环保意识。
要点二
环保政策措施
介绍国家在石油勘探与开采领域的环保政策措施,如生态 补偿、排污权交易、绿色税收等,引导企业积极采取环保 措施,降低对环境的影响。
油气藏动态监测与数据分析
动态监测技术
运用生产测井、试井分析、油气藏工程分析等手段,实时监测油气藏开发过程中的动态 变化。
数据分析方法
通过对监测数据的处理、解释和分析,揭示油气藏的开发规律,为优化开发方案提供依 据。
提高采收率措施及效果评价
提高采收率措施
采取注水、注气、注聚合物等提高采收率措施,改善油气藏开发效果。
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估方法论述
危险源辨识
通过对石油勘探与开采现场的全面分析,识 别出可能存在的危险源,如油气泄漏、火灾 、爆炸、机械伤害等,为风险评估提供基础 数据。
风险评估
采用定性和定量评估方法,对识别出的危险 源进行风险评估,确定风险等级,制定相应 的风险控制措施,降低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应急预案制定和演练实施要求说明
开发方案设计
根据地质评价结果,制定油田开发方案, 包括井网部署、注水方案、采油方式等。
开发方案实施
按照设计好的开发方案,进行钻井、完井 、射孔、注水、采油等作业。
采油工程原理与技术
采油方式选择
根据油藏类型和开采条件,选择合适的采 油方式,如自喷采油、机械采油等。
采油设备配置
根据采油方式,配置相应的采油设备,如 抽油机、螺杆泵等。

油田开发知识点总结大全

油田开发知识点总结大全

油田开发知识点总结大全一、油田勘探1. 地质构造分析:通过对地质构造进行分析,可以确定潜在的油气聚集区域,为进一步的勘探工作提供指导。

2. 地震勘探:地震勘探是一种常用的勘探手段,通过地震波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来推断地下的岩层情况,从而判断潜在的油气储集层。

3. 重力和磁力勘探:重力和磁力勘探是利用地球引力和磁场的变化来推断地下岩层性质和构造特征,从而确定潜在的油气富集区域。

4. 电测勘探:电测勘探是通过测量地下电阻率、自然电场和人工电场等物理量来推断地层结构和油气聚集情况。

5. 地质钻探:地质钻探是直接获取地下岩石样本,通过对地下岩石进行分析,可以确定地层结构、岩性、孔隙度、渗透性等参数,为油田勘探提供重要数据支持。

二、油田开发1. 地质储量评估:通过对地层结构、岩石性质、孔隙度、渗透性等参数的分析,可以对油田的地质储量进行评估,为后续的开发工作提供指导。

2. 采收率预测:采收率是指油田中可采集到的地质储量的比例,通过对地质条件、岩性特征、流体性质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可以预测油田的采收率,为开发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

3. 油气藏开发方式选择:根据油田地质条件、储层性质、工程技术水平等因素,选择合适的开发方式,包括常规开采、次生采收、注水开采等。

4. 选址规划:根据油田地质条件、勘探数据和开发方案,对井位进行选址规划,确定井位位置和井网布局,以最大限度地提高油气采收率。

5. 地面设施建设:包括钻井平台、生产设备、管道、储罐等地面设施的建设,为油气开采提供必要的设施和条件。

6. 注水开采:对于一些老旧油田或高含水油气藏,可以通过注水开采的方式来提高采收率,延长油田的生产寿命。

7. 水驱采收:通过注入水驱的方法来推动油气的开采,提高采收率。

8. 天然气开发:针对含天然气的油田进行开发,包括天然气的采收和处理。

三、油田生产1. 裸眼检查:对于油田生产现场,进行裸眼检查,及时发现设备的异常情况,确保生产的正常运行。

石油勘探基础知识

石油勘探基础知识

种开发井,用于石油与天然气的开采。
钻井与完井 钻井设备
起重设备由以下部分 组成: 天车, 游动滑车, 游动钢丝绳, 和一个用来起降游动 钢丝绳的绞车。
井架
在这里,30ft 长的钻杆被一 根根加到钻柱上。这样钻 柱不停的被加长,可以不 停的朝地下钻进。
井架底座
钻柱 钻头 待用钻杆
钻井与完井 钻进示意图
钻井与完井 测井
地球物理测井是通过一系列地球物理测试(如电、磁、
放射性、核磁共振等)获取地层信息,认识储层岩性、物性 (孔隙度和渗透率等)、油气水分布规律,为勘探新区的油 气层识别、储量计算以及为已探明油田的开发设计、开发调 整提供必要的参数。测井是油气勘探开发不可缺少的工序, 是认识地下、识别油气层的重要手段。
油藏评价阶段的主要任务:在已发现存在工业油气藏的基础 上,查明含油气边界,确定含油气面积、含油高度和油气储 量,对油气层分层的岩性、分布及连通情况进行分析,查清 岩石物性及产能,对油气藏进行综合评价及经济效益预测分 析,为编制油气田开发方案作好准备。
提纲
☆ 石油与油藏 ☆ 石油勘探
★ 钻井与完井
钻井与完井 钻井 钻井技术是石油工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是石油勘探、开发的主要手段。油气田勘探阶 段要钻探井,用于获取地质资料认识和评价油 气状况,落实储量等;油气田开发阶段要钻各
石油勘探 地震勘探 1、地震勘探的基本原理
地震勘探是利用人工的方法引起地壳振动,产生人工地震,振动
波向地下传播,遇到地层界面发生反射,反射波由地面上的检波器接收, 检波器把振动信号转化成电信号记录下来。利用这些记录下来的资料, 经过分析,可以推断地下地质构造的特点。
石油勘探 地震勘探
界面1是水平的,此界面的 反射波的传播时间是相同的,其 振幅极大值的连线(同相轴)就 是一条水平直线;界面2是隆起 的,此界面反射波的传播时间在 各点上是不同的。界面埋藏浅的 地方,反射波传播时间短,反之 则长,反射波的同相轴就是弯曲 的,与界面2的形态相对应。以 此为基础,再综合其它物探方法 和地质、钻井等方面的资料,通 过分析、研究,就能够判断出地 下可能的储油构造。

油藏开发基本知识

油藏开发基本知识

油藏开发方面的相关概念
9、地层总压降:油藏原始平均地层压力
与目前平均地层压力的差值。
某油藏原始地层压力25MPa,目前地层压
力20 MPa,饱和压力15MPa,则地层总压降为 25-20=5 Mpa。
油藏开发方面的相关概念
10、采油速度:年产油量占油田地质储量的百分数。 11、采出程度:油田累计采油量占地质储量的百分数。 12、采收率:油田可采储量与地质储量的比值。影响 油田采收率的主要因素有油田地质构造、储层物性、流体 性质、开发方式、工艺技术水平等。
多种流体
储油层的主要特性
4、相对渗透率
有效渗透率与绝对渗透的比值叫相对渗透
率。
相对渗透率=有效渗透率/绝对渗透率
岩石的绝对渗透率,反映了岩石的物理性 质。岩石的有效渗透率,除了反映岩石的物理 性质以外,还与流体的性质及流动特性有关。
储油层的主要特性
三、油层的含油性
油层绝大多数为沉积岩,这些沉积岩又是在水体中形
采出的油气总量。 对于一个油田来讲,可采储量与地质储量的比值, 称为采收率。 采收率=可采储量/地质储量 采收率的高低除受油层条件、流体性质等客观条件 的影响之外,还与工艺技术水平及开发投入有关。
油田的储量
三、油层有效厚度 能够采出具有工业价值的石油的油层称为有
效油层,有效油层的厚度叫有效厚度。油层有效
吸水能力的强弱。
油藏开发方面的相关概念
某 注 水 井 日 注 水 量 150m3, 井 口 注 入 压 力 为 15MPa,井底压力为35MPa,油层压力为20MPa,计 算该井的吸水指数。 吸水指数=日注水量/注水压差 =150/(35-20) =10 (m3/ Mpa)
油藏开发方面的相关概念

石油勘探与开发资料

石油勘探与开发资料

石油勘探与开发资料石油勘探与开发是石油工业中的关键环节,它涉及到对潜在石油资源的搜索、评估和提取。

本文将对石油勘探与开发的基本概念、方法和技术进行详细介绍,并探讨其在能源行业的重要性。

一、石油勘探介绍石油勘探是指通过调查、测量和研究来确定地下地质构造,找到潜在的石油储集层的过程。

这是一项复杂的工作,涉及多个学科的知识和技术,如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地球化学和工程技术等。

通过石油勘探,能够预测石油资源的分布和储量,为后续的开发提供依据。

二、石油勘探方法1. 地质勘探方法地质学是石油勘探的基础,通过对地质构造、岩性和构造演化等因素的研究,可以确定有利于石油富集的区域。

地质勘探方法包括野外地质调查、区域地质勘探、地层钻探和地质测井等。

2. 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地球物理学是石油勘探中重要的手段之一,通过地震勘探、重力勘探、电磁勘探和磁力勘探等手段,可以获取地下的物理信息。

地震勘探是最常用的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利用地震波在地下的传播特性,推断地下岩层结构和石油储集层的存在。

3. 地球化学勘探方法地球化学勘探主要通过地下水、地表水、土壤、岩石和矿石中的化学元素和同位素含量,来推断地下石油的富集情况。

这种方法的优势在于能够较准确地确定地下储集层的性质和石油类型。

三、石油开发技术1. 钻井技术钻井是石油开发的核心环节,通过钻井可以将地下的石油储集层开采到地面。

钻井技术包括钻井设备的选择和钻井工艺的设计,以及井壁固井和油井采气采油技术等。

2. 储层工程技术储层工程技术是为了充分开发石油储集层资源而进行的一系列工程措施。

包括人工注水、裂缝酸化、增注剂注入和水驱等,以提高油井的产能和采收率。

3. 油田管理技术油田管理技术是对油田进行全面管理和优化配置的技术手段。

通过合理排布油井、科学调整生产参数,并采用先进的油田管理软件,可以提高油田的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

四、石油勘探与开发的重要性石油是世界上主要的能源资源之一,对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能源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油田开发知识点总结

油田开发知识点总结

油田开发知识点总结一、油田勘探1. 地质勘探技术地质勘探是油田开发的第一步,通过地质勘探可以找到潜在的石油储量。

常用的地质勘探技术包括地震勘探、电磁勘探、重磁测勘探和地层采样等。

通过这些技术手段可以找到地下蕴藏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

2. 油田勘探工作油田勘探工作包括地质调查、地理勘探、测绘、地震勘探、地球物理勘探、岩心取样等。

这些工作在勘探阶段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为后续的开采工作提供了数据支持。

二、油田开采1. 钻井技术钻井是油田开发的重要环节,通过钻井可以将地下的石油资源开采出来。

钻井技术涉及到钻井井位选择、井眼设计、井筒固壁、钻井液、钻井工具和钻井设备等。

钻井技术的进步对于提高石油开采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2. 油藏开发油藏开发是指将地下的石油资源进行采收和生产。

常见的油藏开发技术包括常规油藏开采、水驱油藏开采、气驱油藏开采和聚合物驱油藏开采等。

油藏开发技术的不断创新能够提高油田的开采率和采收率。

3. 油井生产油井生产是指利用油井从地下的油藏中开采出石油。

生产技术包括人工提升、自然提升、水平井生产和压裂技术等。

通过生产技术的不断改进和创新可以提高油井的生产效率和采收率。

三、油田建设1. 油田基础设施建设油田基础设施建设是指在油田进行作业和生产所需要的设施和设备。

这些设施包括生产平台、输油管线、注水设备、注聚设备、压裂设备和采气设备等。

这些设施的建设和维护对于油田的生产和作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2. 油田环保技术油田开发过程中会伴随着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问题,因此油田环保技术显得尤为重要。

常见的油田环保技术包括有害废弃物处理、废水处理、生物修复和环境监测等。

这些技术的应用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油田开发对环境的影响。

四、油田管理1. 油田生产管理油田生产管理是指对油田生产作业和生产设施进行规划、组织和控制。

生产管理包括生产计划、生产调度、生产监控、生产安全和生产技术等。

合理有效的生产管理能够提高油田的生产效率和生产效果。

石油勘探开发

石油勘探开发

石油勘探开发是全球能源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国家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全球范围内,石油资源的分布比较集中,主要集中在中东、俄罗斯、北美等少数地区,而其他地区的石油资源则比较稀缺。

因此,对于的研究与探索,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一、石油勘探的目的与过程石油勘探是寻找地下油藏的过程,其主要目的是找到可开采的石油资源。

具体的勘探过程包括地质调查、地球物理测量、钻探等。

地质调查是在地表采集优质的地质资料,以便更好地理解勘探区域的地质情况,辅助勘探区域内的石油勘探。

地球物理测量则主要通过地震声波、电磁波、重力、磁力等物理方法探测石油资源的存在,我国在地球物理测量技术方面已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勘探钻井则是将钻机钻到地下深处,取得一些样本和数据,从而确定油藏位置和厚度。

二、石油开发的技术石油开发技术主要包括岩石力学、石油地质、石油工程、化学工程和计算机模拟等。

具体开发技术包括通过增强油藏内流体压力、改变油藏相对位置等提高油藏中的可采储量,如通过注水法、注气法、压裂法等技术实现。

同时,石油开采还需要通过一套科学的生产管理、技术保障等立体化的管理模式,不仅要提高油藏开采率,也要保证开采过程中的安全和环保性。

三、对环境的影响对环境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其主要表现为土地破坏、水质污染和大气污染等。

在勘探过程中常常需要开辟道路和铺设管道,给当地的生态环境带来较大的破坏。

此外,在采油过程中,大量水资源会被耗费,以及排放废弃物和工业废气等都会直接损害环境。

因此,就需要采用更加环保和可持续的方式进行,减少环境污染的同时保障资源的开采。

四、未来趋势随着全球能源问题的日益突出,正面临一系列技术上的挑战,如更深海域的化油作业、更复杂的地下油藏、更高要求的大气污染控制等。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新能源技术势在必行。

将逐渐推广的新能源,能够有效减少对传统石油的依赖,同时也能更好地保护环境及资源,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综上所述,是我国能源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

油田开发基础知识

油田开发基础知识

油田开发基础知识一、石油地质基础知识1、地球的内部结构:⑴地壳:平均厚度为35Km,在全球各处的厚度不均匀。

地壳是由岩石组成,所以又叫岩石圈。

⑵地幔:地壳与地幔之间有一个显著的不连续面称M界面,从M界面到2900Km 的深处为地幔。

地幔一般分为两层,从M界面到1000Km处叫上地幔,从1000Km 处到2900Km处称下地幔。

⑶地核:从2900Km处到地心成为地核,从5154Km处以下称为内核,地核内分布着3000℃以上的复杂的液体。

2、岩石:也称为石头,是在特定条件下由一种或多种矿物质规律组成的复杂集合体。

⑴岩浆岩:是由岩浆冷凝而形成的岩石。

⑵变质岩:是地壳早期形成的岩石。

⑶沉积岩:古老的岩石在地壳表面环境下遭受风化而破坏,其风化物再经过搬运、沉积及成岩作用便形成了沉积岩。

3、地层:地下成层的沉积物和其中共生的岩体总称为地层。

⑴油源层:具备生油条件、且能生成一定数量石油的地层称为油源层。

⑵油源层系:在一定地段时期、一定地质构造及古地理条件下,由一系列油源层和非油源层有规律地组合为油源层系。

⑶隔层:夹在两个相邻储油层之间,阻隔储油层相互串通的不渗透致密层称为隔层。

⑷储油层:能储集大量油气,渗透性较好,并有较好圈闭的岩层称为储油层。

⑸划分地层的方法:①根据岩性和沉积条件划分;②根据地壳运动划分;③根据古生物化石划分;④根据沉积旋回划分。

4、地质构造⑴褶皱构造:成层岩石在地壳运动所产生的构造力作用下,形成的波状弯曲而未丧失其连续完整性的构造叫做褶皱构造。

①背斜:是指岩层向上弯曲的皱曲,两翼岩层倾向相背,弯曲中间部分的岩层比两翼岩层时代相对较老。

②向斜:是指岩层向下弯曲,相翼岩层倾斜相向,弯曲中间部分的岩层比两翼岩层时代相对较新。

⑵断裂构造:岩层发生断裂所形成的地质构造叫做断裂构造。

①节理:是岩石中普遍存在的一种构造,在采油现场通常称为裂缝,节理可以是平直或弯曲的。

②断层:岩层破裂后,破裂面两侧岩块沿断裂面发生明显的相对位移,这种构造叫做断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人创立并发展的“陆相生油理论”
1913年 1922年 1928年 1941年 美孚在中国勘探失败 美国强调中国陆相贫油 李四光指出“美孚的失败,并不能证明中国没有石油可办” 潘钟祥《中国陕北和四川白垩系陆相生油》 “陆相地层生油”理论诞生 20世纪50年代末 发现大庆油田
煤能生成石油天然气吗
三、 油气是怎样找出来的
四、 资源与资源评价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石油和天然气的国家
3000多年前周代算起,《易经》中有记载,说明可燃的天然气在地表湖沼水 面上逸出气苗 2000年前,在中国西北地区人们就知道漂浮在水面的石油,遂收集盛入容器, 用以点灯;四川人就利用天然气煮盐 最早的采油井出现在宋代 到公元13世纪,人们开始对四川一带的浅层天然气进行了较大规模的开发利 用
目前所使用的勘探手段: 地面地质调查、各种地 球物理勘探方法、地球 化学勘探方法、浅钻井、 深钻井
油气勘探之二-判断盆地的含油性
如何判断盆地是否有石油: 分析岩层是否有生油层 分析岩层是否有储油层 岩层是否形成了储油的“圈闭”
油气勘探之三-找准主攻方向
深坳陷区及其周围油气是最丰富的
有利的生油地区
多姿多彩的油气“库”之四-隐蔽油气藏
指在油气勘探中难以识别和难以发现的油气藏
形成大型油气藏的特殊的地质条件
大型-石油储量在1亿吨以上的油田;气田储量在1000亿立方米 形成条件- 拗陷(凹陷)油气资源丰度高 具有大型背斜或者大型复合式圈闭条件 发育多种类型大型砂岩体或生物礁等储集性良好的储层 凹陷中多沉积间断和不整合 大型同生断层发育 区域性分布良好的盖层
地质年表
鸿篇巨制的编年史
地球相对年龄的地质年代表:以生物演化为依据建立 时间概念:宙-代-纪-世-期 地层单位:宇-界-系-统-阶
地球绝对年龄:同位素测定法确定
地球史书中的特殊“文字”-化石
化石-保存在地质历史时期的岩层或沉积物中的生物遗体和遗迹。3% 实体化石:保存了动物、植物遗体的全部或绝大部分 根据成因 铸模化石:通过挤压作用在底层的岩石表面留下的印模、铸模等 遗迹化石:动物生命活动中留下来的遗迹或者遗物 化石的作用:划分对比地层 客观反映所在地层新老顺序 重新塑造古环境 了解灭绝生物
祖国遍开石油花
油气大区 西部含油气 区 亚区 西北亚区、 青藏亚区 盆地类型 形成于造山带的挤压作用 准噶尔、塔里木、柴达木、藏北羌 塘等 储量 石油储量:14.37% 石油产量:18.5% 天然气储量:28.7% 天然气产量:14.4%
中部含油气 区
鄂尔多斯亚区、克拉通过渡型盆地 云贵川亚区 鄂尔多斯、四川、楚雄等
名称 定义 组成 海相 在海洋环境下形成的沉积相总称 陆相 在陆地环境下形成的沉积相总称
滨海相、浅海陆棚相、半深海相、 湖泊相、河流相、河湖过渡相、沼 深海相 泽相、火山沉积相 规模大 碳酸盐岩比例大 碎屑岩成分单一 部分海岸形成障壁岛沉积体系 浅海沉积相是良好的生油岩,滨 海沉积相是良好的储层 海相沉积全球具有可对比性 规模小 以碎屑岩为主 碎屑岩成分复杂 湖相的浅湖沉积几乎不能生油,深 湖相底层是良好的生油岩,滨湖沉 积的储集性能较海相差。 可对比性差
传统观点:煤与石油天然气“相克” 事实:新疆吐鲁番-哈密一带发现富含有机质的泥岩层,在其中发现油、气 条件:煤系所处的古地理环境 煤系中的有机显微组分含有一定比例的富氢组分 煤系达到适宜的温度和埋深条件
油气成因大争论
有机成因理论 无机成因理论
盖层、圈层和油气藏
油气藏-蓄积油、气,在压差作用下,油气可以通过 油气藏生成-地壳运动 油气藏的组成:生油(气)岩-储集岩-盖层与圈层 油气由生油层进入储油层的动力:
上覆地层的压力(静压力)主要动力 地壳运动的压力(动压力) 毛细作用
油、气、水分家
油、水分离: 重力分异-比重不同 油、气分离: 储层的压力低于饱和压力
石油是怎样运进油藏的
有经济性矿藏的形成条件: 有充足的油气来源 有倾斜、弯曲的底层帮助油、气分离 有足够的压力推动油、气渗流 有合适的地方把油、气聚集起来
形形色色的储层
油层-储藏石油的岩层 油层分类- 砂岩油层 砾岩油层 泥岩裂缝油层 碳酸盐岩油层 基岩油层 火山岩油层
为什么有的地方多产石油有的地方多产天然气
我国现状:东部多产石油;西部多产天然气 原因- 有机质类型的差异是决定是生油还是生天然气的最基本条件 石油-低等水生物 天然气-陆生高等植物 有机质的成熟度以及演化史是生成石油或天然气的关键因素 石油-成熟度不高 天然气-成熟度高 以前我国对天然气的石油地质特征不了解
多姿多彩的油气“库”之一-构造油气藏
构造运动使储油层发生褶皱、断裂等形变形成的圈闭条件的油气藏 分为背斜油气藏和断层油气藏等
多姿多彩的油气“库”之二-地层油气藏
经过沉积间断以后新沉积的不渗透地层形成的油气藏,由沉积岩作用和构 造作用相结合形成的。
多姿多彩的油气“库”之三-岩性油气藏
岩性油气藏的圈闭条件是由储油层本身的岩石性质变化造成的
什么是天然气
天然气- 广义-所有气体 狭义-以烃类气体为主的天然气体 比重0.5~0.7 无色,有特殊气味
油在哪里
石油和天然气形成的母体
生物群落与有机物 有机物与干酪根-死亡的生物体在一定
条件下被微生物降解后残留下来得不溶的 部分;可溶的部分称为沥青。 有机质变为干酪根:细菌降解作用 干酪根变为石油:温度作用
Logo
探索地下石油奥秘-石油地质
2008年3月
1
目录
一、 人类家园的秘密
二、 形形色色的油气田
三、 油气是怎样找出来的
四、 资源与资源评价
地球表面的圈层结构
大气圈 水圈 生物圈 岩石圈 石油与天燃气
地球是一只煮得不太熟的鸡蛋
通过钻深12千米的超深钻井、人工地震波的检测与解释等手段了解道地球内部的分层
中国油气勘探历程
勘探初期阶段 战略东移,突破松辽盆地 进军渤海湾,创建第二大石油基地 稳定东部,发展西部,油气并举,大力发展近海勘探,加强全国范围 内的区域勘探
油气勘探之一-揭开盆地的秘密
揭开盆地的秘密首先要搞清盆地的基底情况;通过地球物理勘探了解盆地的内部情况; 通过钻井了解第一性资料
天然气的成因
有机成因 无机成因 混合成因
天然气藏怎样装气
天然气对储层要求不高 对圈闭盖层要求高
油、气藏和油、气田
油、气藏-只具有理论意义,储存油、气的基本地质单元 油、气田-由多个油、气藏组成
油田、气田和凝析气田
油气田- 存在纯气田,但不存在纯油田,所以油田与油气田统称为油田 凝析气田- 这种气田中聚集的碳氢化合物在一定温度、一定压力的底层条件下是气 态物质;当温度和压力降到某一界限一下就变成液态(与其他物质不 同),这种现象成为“反凝析现象”,凝结的油成为凝析油。气田称为 凝析气田,在地面上为凝析油,所以成为凝析油田。
祖国遍开石油花
东西分界-北起呼和浩特,南至南宁一线 我国西气东输战略的依据 东部石油是西部的3倍,而西部的天然气是东部的6.3倍
中国海疆油气分布
中国海域油气田主要分布在: 渤海湾盆地、东海盆地、台西 盆地、珠江口盆地、北部湾盆 地、莺歌海盆地、琼南盆地
目录
一、 人类家园的秘密
二、 形形色色的油气田
大陆漂移
通过古地磁恢复、古生物化石、大陆间岩石层的对比、大洋底的钻探、大陆 架附近的岛弧研究证明大陆在漂移。 大陆漂移学说最难解决的问题:大陆漂移的动力的来源。
沧海变桑田
华北平原4亿年前是一片汪洋 青藏高原6千万年前是一片大海 地质作用改变了地球的物质组成、外部形态、内部构造;形成矿产资源
石头的来历与种类
区别
塔里木盆地
从南半球漂过来
目录
一、 人类家园的秘密
二、 形形色色的油气田
三、 油气是怎样找出来的
四、 资源与资源评价
什么是石油
石油是- 主要由C、H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的混合物, 赋存于地下岩石孔隙中的液态和气态可燃矿物。 其它元素占1%,约57种。 石油的组成- 烃占97%~99%;非烃以S、N、O化合物 的形态存在于胶质的沥青中 石油是一种油脂状胶体,颜色棕褐、黑褐、黑绿 少有淡黄、白色;相对密度0.75~1.0 有石油的物质在紫外线照射下发荧光
地球各层组成
地壳: 矿产资源的聚集地; 大洋型地壳:6.5km; 大陆型地壳:30~70km
地幔:橄榄绿色的铁镁硅酸盐矿物; 不能钻到地幔,间接推断组成 3000~5000摄氏度;地魏格纳-《海陆起源》:标志着完整的大陆漂移假说已经诞生
大陆漂移
形形色色的中国大油田
油气田的破坏
油气田破坏分类
圈闭条件的破坏 储油层物理性质的改变引起的破坏 水动力条件改变引起的破坏 油气藏的氧化:水氧化、微生物氧化
圈闭条件的破坏
水动力条件改变引起的破坏
油气田的再生与演变
流失到地表,与其它物质反应,开始新的循环 油气田破坏 富含烷烃的烷族石油在地下冷却- 地蜡 形成另外的矿藏 富含沥青质的石油进入地面被氧化-地沥青
中国石油工业的发展史
1. 早期石油地质调查和对中国石油资源的评价 2. 中国近代石油地质调查
苍茫大地如何寻觅油迹
根据航空勘探 野外勘探 室内分析研究工作 详细勘查
中国石油工业的历史性转折点-松基三井喷油
1958年4月在东北成立了松辽石油勘探局全面投入地质调查工作,由于松 基一井和松基二井只发现了很薄的生油层,为了确定松基三井的位置,地质 专家经过日以继夜的分析,决定把基准井井位定在油气远景最好的地区,经 过翻阅大量的资料,确定了大同镇高台子附近的隆起是生油层最厚的地方, 又是凹中隆起,对油气生成、运移、聚集最为有利
石油储量:5% 石油产量:4.16% 天然气储量:45.98% 天然气产量:44.5% 石油储量:73.9% 石油产量:80.7% 天然气储量:22.7% 天然气产量:41.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