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地质基础》课程参考

合集下载

石油地质基础试题六(含答案)

石油地质基础试题六(含答案)

试题六课程名称:《石油地质基础》适用班级:班级:姓名:学号:分数:一、名词解释:(每小题2分,共20分)1、地温梯度:2、干酪根:3、断口:4、断层:5、石油:6、化石:7、岩石:8、变质岩:9、岩浆:10.风化作用:二、填空:(每空1分,共20分)1、内力地质作用是指由地球和地球所引起的地质作用。

2、根据矿物的化学成分和内部结构,将矿物归纳为五大类:、、、、。

3、促使岩石变质的外在因素主要有、、以及。

4、沉积岩的颜色按成因可分为和,又进一步分为继承色和自生色。

5、根据沉积环境和沉积物特征,河流相可进一步划分为、、及。

6、角度不整合接触系指上、下两套地层的接触关系。

7、油田水是指范围内直接与连通的地下水。

三、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

每小题2分,共10分)1、光泽的作用是消除假色,减弱他色,保存自色。

()2、层理是沉积岩所具有的重要特征,是区别于岩浆岩的主要标志。

()3、粉砂岩由于粒度比较细,故此它属于粘土岩的范围。

()4、国际性的年代地层单位有:宙、代、纪、世()5、平行不整合接触和角度不整合接触都属不整合接触。

()四、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25分)1、沉积岩与油气关系是什么?2、三角洲相与油气关系?3、有机质向石油转化有哪几个阶段?4、如何解释地层的接触关系?分哪两种类型?各是什么?5、什么叫盖层?有何特点?五、论述题:(15分)试论述油气藏富集的条件有哪些?六、作图题:(每小题5分,共10分)1、断层依据两盘相对移动的性质可分哪几类?绘图示意?2、绘图示意褶曲根据形态可分为哪两种类型?《石油地质基础》(6卷)答案一、名词解释:10、地温梯度:常温层以下,深度每增加100米时所升高的温度值。

11、干酪根:是指沉积岩(物)中分散的不溶于一般有机溶剂的沉积有机质,也可理解为油母质。

12、断口:矿物被打击后,不以一定结晶方向发生破裂而形成的断开面。

13、断层:沿破裂面两侧的岩层发生明显位移的断裂构造称为断层。

《石油及天然气地质学》学习指南

《石油及天然气地质学》学习指南

《石油及天然气地质学》学习指南——附《石油及天然气地质学》课程梗概本课程的基本教学内容包括油气藏的基本要素、油气藏的形成原理、油气藏的分布规律三个知识模块;油气资源勘查原理知识模块为扩展内容。

课程重点是油气藏的基本要素和油气藏的形成原理。

油气藏的基本要素主要学习石油、天然气和油田水化学组成与物理性质,储集层和盖层的特征及其评价,各类圈闭和油气藏的主要特征等知识;油气藏的形成原理主要学习油气成因的基本理论、烃源岩的主要评价方法,油气运移的机理、动力学和运动学特征,油气聚集的基本原理与综合地质条件等知识;油气藏的分布规律主要学习油气聚集单元及分布规律、含油气系统等知识;油气资源勘查原理主要介绍盆地模拟方法、油气勘探与资源评价基本原理等知识。

按照一般认识规律,将课程基本体系设计成以油气藏概念为核心,先认识油气藏是什么、再理解油气藏如何形成、再掌握油气藏如何分布、最后了解怎样勘探油气藏。

课程学习时,特别注意把控课程的重点与难点。

其中,教学重点内容有:1)石油及天然气的化学组成及同位素特征;2)储集层物理性质、储集层与盖层的评价;3)圈闭和油气藏的构成要素、分类及各种类型的特征;4)油气有机成因理论及烃源岩的评价;5)油气运移与聚集的基本原理;6)油气藏形成的综合地质条件。

本课程的主要难点包括:1)建立起各类圈闭和油气藏的三维空间形态的概念;2)理解油气有机成因的系统理论;3)油气初次运移的机理及模式、油气二次运移与聚集成藏的流体动力学原理及规律;4)综合分析油气藏(田)形成的地质条件;5)油气分布规律及其控制因素的认识问题。

对于重点内容,采取重点教学的办法。

首先安排了较多的理论教学学时,同时设计了相应的实习或实验教学环节。

75%的学时用于以上重点及其相关的教学内容。

全部的实习实验课都安排在重点内容的章节中。

针对不同的难点问题,教学中采取了不同的措施给予解决。

1)为了帮助学生建立起各类圈闭和油气藏的三维空间形态概念,还设计了透明、不透明的圈闭与油气藏三维实物模型,配合实习内容,利用计算机设计了圈闭及油气藏平面、剖面、立体图示。

石油地质基础

石油地质基础

(1)生物化学生气阶段
从地表至1500米深处,与沉积物的成岩作 用基本相符,温度介于10~60度,以细菌活动为 主,相当于炭化作用的泥炭-褐煤阶段,以乏氧 的 生物化学降解为生气机制,类似“沼气”,以甲 烷 为主。大部分有机质是以干酪根形式存在于沉积 岩中。
(2)热催化生油气阶段
沉积物埋藏深度达到1500~2500m,有机质经 受的地温达到60~180度,相当于长烟煤-焦 煤阶段,促使有机质转化的最活跃因素是热催化作 用。页岩等粘土岩的催化作用十分关键。粘土矿物 的催化作用可以降解有机质的成熟温度,促进石油 的生成。
– 沉积岩中: 1.1000 1019kg – 煤+泥岩:15 1015kg
– 储集层中的石油:1 1015kg
石油成因
–有机质来源:活的有机体,它们的分泌与排泄,尸体 –烃类来源基础生物分子:脂类,蛋白质,碳水化合物 –C要生成烃要C--H结合; 如果C--O结合,则形成CO2;
H要与O结合,则形成H2O。由此可以看出,有机质要
绪 论
一、油气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 石油——工业的血液!
• 全球最主要能源:
–70年代:美国油气占一次性能源消耗的70%以上;
–中国:现今能源消耗中,油气不到30%,其中气占的 比例更少(煤占70%以上)
• 润滑油料 • 化工原料---其重要用途:
–染料、农药等 –化肥 –三大合成材料:合成纤维、合成橡胶、合成塑料
• 国内:
–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开发利用石油有2000多年了: 东汉(32-92)班固著“汉书”中记载:“高奴(今延 长县)有洧(音同伟)水可燃”; –9世纪唐朝《北史· 西域记》中记载“(龟兹国)西北大 山中,有如膏者流出成川。行数里入地,状如醍醐,甚 臭”。新疆库车一带远在1000多年前就发现了如奶酪一 样粘稠的沥青,具有臭味。 –“石油”这一名词,是由我国伟大的科学家沈括在《梦 溪笔谈》中最先提出的:针对高奴一带的“脂水”,记 述:“石油….生于水际沙石,与泉水相杂惘惘而出”, “此物后必大行于世,…盖石油至多,生于地中无穷, 不若松木有时而竭” –我国最早利用天然气煮盐:盐井-四川2000年前自流井 气田

《石油地质学》课程笔记

《石油地质学》课程笔记

《石油地质学》课程笔记第一章:绪论一、石油地质学的概念与任务1. 概念:石油地质学是研究石油和天然气在地壳中的生成、运移、聚集、保存及分布规律的学科。

它涉及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地球化学、生物学等多个领域,旨在揭示油气藏的形成机制和分布规律。

2. 任务:(1)资源评价:评估油气资源的潜力和分布,为国家和企业制定能源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2)油气藏勘探:通过地质、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等方法,寻找新的油气藏,提高勘探成功率。

(3)油气藏开发:研究油气藏的地质特征,制定合理的开发方案,提高油气采收率。

(4)环境保护:研究油气田开发对环境的影响,提出环境保护措施,实现油气田的可持续发展。

二、石油地质学的研究方法1. 地质方法:(1)野外调查:观察地质现象,收集地质资料,分析油气藏形成的地质条件。

(2)岩心描述:对钻井取出的岩心进行观察和分析,了解岩石性质和油气显示。

(3)地质构造分析:研究地质构造的形成、演化及其与油气藏的关系。

2. 地球物理方法:(1)地震勘探:利用地震波在地壳中的传播特性,探测油气藏的位置和规模。

(2)重力勘探:通过测量地球重力场的变化,推测地下地质结构和油气藏分布。

(3)磁法勘探:分析地球磁场的异常,识别地质构造和油气藏。

3. 地球化学方法:(1)有机地球化学:研究有机质的类型、丰度、成熟度等,判断油气生成潜力。

(2)同位素地球化学:利用同位素组成的变化,研究油气藏的形成和演化过程。

(3)元素地球化学:分析岩石和流体的元素含量,探讨油气藏的成因。

4. 数学与计算机方法:(1)油藏数值模拟:模拟油气藏的物理过程,预测油气藏的开发动态。

(2)地质统计学:利用统计学方法,分析地质数据的分布规律和不确定性。

(3)地理信息系统(GIS):管理和分析地质、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数据,为油气勘探提供支持。

三、石油地质学的发展简史1. 萌芽阶段(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石油地质学起源于对石油露头和浅层油气藏的研究。

《石油地质基础》-5-地层PPT课件

《石油地质基础》-5-地层PPT课件
7
第二节 地质年代
地质年代:指各种地质作用发生的时代。 主要包括:
——相对地质年代:表示地质事件发生的 先后顺序
——绝对地质年代:表示地质事件发生至 今的年龄。
8
第二节 地质年代
一、相对地质年代的确定
相对地质年代是指岩石形成的新老关系
也即先后顺序,主要是根据生物界的发 展演化,把地质历史划分为不同的历史 阶段。
每年每克母体同位素能产生的子体同位素的克数。
36
第二节 地质年代
1、同位素地质年代测定——条件
放射性同位素种类很多(自然界已知有53种以上),
但能用于测定绝对年代的同位素(只有少数几种) 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具有适当的半衰期。不同放射性元素的半衰期极不
相同。根据地质体形成距今时间的不同,测定其绝 对地质年代时须采用具有相当的半衰期的放射性元 素。一般说来,地质体的形成时间都比较长,因此, 那些半衰期极短的放射性同位素是不适用的。
3、地层研究的意义
(1)地球发展的不同地质历史阶段所形成的 岩层或岩石组合是不同的,而各种矿产常与 一定地质时代的岩层或岩石组合有关。例如: 煤在石炭纪、二叠纪及侏罗纪地层中发现最 多;石油和天然气多发现于中生代和新生代 地层之中。
4
第一节 概述
3、地层研究的意义 (2)地层是地壳发展历史的天然记录,研究地
各地区所形成的岩层总难免有不同特征。每一个 地区的地层都须要根据其岩石性质从老到新进行 系统的划分,分出不同的层,以弄清该区岩层形 成的顺序,建立该区的地层系统,并和其它地区 进行对比研究。这样划分出来的地层单位,称为 岩石地层单位。
岩石地层单位是以地层的岩性特征和岩石类别作 为划分依据的地层单位,包括群、组、段、层四 个级别。

《石油地质学》教学大纲

《石油地质学》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
课程性质:必修、专业基础课适用专业:地质工程
学分:4 学时:64学时(其中实践14学时)
大纲执笔:柳广弟院(系)、部负责人:谢庆宾
一、课程目的与任务
石油地质学是地质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本课程的目的与任务是通过各种教学环节学生掌握油气生成和油气藏形成的基本原理以及油气分布的基本规律,培养学生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综合运用地质、物理、化学及生物学等学科的基础知识,认识油气矿藏的形成与分布规律,明确寻找油气的方向,为勘探和开发油气矿藏奠定理论基础。

二、课程要求
学完本课程后,应达到以下基本要求:
1、正确理解石油地质学的基本概念;
2、掌握油气生成与油气藏形成的基本原理以及油气在地壳中分布的基本规律;
3、掌握石油地质研究与分析的基本方法,并能利用石油地质学的原理与方法对盆地油气成藏的基本条件进行初步的评价。

三、大纲内容
四、实验与实践。

采油课件地质基础部分

采油课件地质基础部分

采油课件地质基础部分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人教版小学科学教材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二课《采油课件地质基础部分》。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石油的形成过程、地质特点以及采油的基本方法。

具体内容包括:1. 石油的形成:讲解石油是如何从古生物的遗体中逐渐转化而来的,以及这一过程需要经过数百万年的时间。

2. 地质特点:介绍石油藏在地下的特点,如岩层的分布、石油的流动性等。

3. 采油方法:讲解目前常用的采油方法,如钻井采油、注水驱油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石油的形成过程,认识到石油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

2. 使学生了解石油的地质特点,提高他们对自然地理知识的认识。

3. 培养学生对科学实验的兴趣和观察能力,提高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石油的形成过程、地质特点以及采油方法。

难点:石油的形成过程、地质特点的解释和理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模型、图片等。

学具:笔记本、彩色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展示石油开采现场的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讲解:详细讲解石油的形成过程、地质特点以及采油方法,结合图片和模型,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

3. 实践: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石油的流动性,体验采油的过程。

4. 讨论:分组讨论石油资源的利用和保护,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建议。

六、板书设计采油课件地质基础部分1. 石油的形成过程2. 地质特点3. 采油方法七、作业设计1. 描述石油的形成过程。

2. 简述石油的地质特点。

3. 解释采油方法的原理和操作步骤。

答案:1. 石油的形成过程:石油是从古生物的遗体中逐渐转化而来的,需要经过数百万年的时间。

2. 石油的地质特点:石油藏在地下的岩层中,具有流动性,需要特定的地质条件才能开采。

3. 采油方法的原理和操作步骤:钻井采油是通过钻井将地下的石油开采出来;注水驱油是通过向油层注入水,增加油层压力,促使石油流动。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讲解和实验,使学生了解了石油的形成过程、地质特点以及采油方法。

石油及天然气地质学课程教学大纲

石油及天然气地质学课程教学大纲

《石油及天然气地质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石油及天然气地质学(Oil and Gas Geology)课程编号:H12128总学时数:48学时讲课学时:48学时实验学时:0学时学分:3学分课程类别:专业选修先修课程:矿床学,岩石学,地球物理学等教材:《石油天然气地质与勘探》(蒋有录查明主编,石油工业出版社,2006年)。

参考书目:1.柳广弟主编.石油地质学(第四版).石油工业出版社.2009年.2.张厚福主编.石油地质学(第三版).石油工业出版社.1999年.3.陈荣书主编.石油及天然气地质学.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4年.4.潘钟祥主编.石油地质学.地质出版社.1986年.5.B.T.Tissot and D.H.Wellte.Petroleum Formation and Occurrence.1984.6.张厚福编.石油地质学新进展.石油工业出版社.1998年.课程内容简介:本课程主要讲述石油天然气地质与勘探的基本理论,全面讲述石油和天然气成因、储盖组合、运移、聚集成藏、油气藏类型、油气分布规律和油气勘探理论技术和程序任务等基本问题,介绍油气勘探的前沿领域和方向。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要求石油及天然气地质学是一门专业选修课,也是一门应用学科,它综合性强,必须全面地运用地质学、岩石学、构造地质学、地史学及数学、物理等多种学科知识来阐述油气藏的特征、形成及分布规律。

是勘查技术与工程本科专业学生为开拓知识领域,初步了解与掌握能源地质相关知识的选修课程。

石油及天然气地质学是阐述石油及天然气在地壳中的形成过程、产出状态及分布规律的学科,是指导石油勘探和开发的理论基础。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油气藏的基本特征及油气藏形成的基本原理和油气分布规律,为将来可能从事油气田的调查和勘探的生产和科学研究打下坚实的石油地质理论基础。

二、教学内容、要点和课时安排《石油及天然气地质学》授课课时分配表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共分10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石油地质基础》课程参考
《石油地质基础》是石油工程技术专业的入门课程,是学生学习后续专业课的重要基础课程。

涉及内容范围较广,主要包括基础地质和油气地质两部分,主要研究组成地壳的各种矿物、岩石基本特征等地质基础知识以及油气藏基本特征。

后一部分为重点, 其核心是油气的生成、运移、聚集和分布规律。

课程概述
《石油地质基础》的课程内容按教学性质分为3种类型:
(1)认知型,包括石油地质的基本知识:各种外力地质作用和内力地质作用,沉积岩和沉积相,古生物地层,构造运动等各类名词、术语和概念;各种地质构造的识别等;
(2)技能型,包括常见造岩矿物的肉眼鉴定和描述,各种常见岩浆岩、变质岩和沉积岩的肉眼鉴定和描述,地质图件的判读和绘制;
(3)逻辑推理和综合分析,例如根据构造资料和沉积特点推断生储盖组合的类型,进而判断油气藏的成因及类型等。

由于课时所限,不可能面面俱到,必须优选教学内容, 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对地质科学有一个较为系统的理解。

本课程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

具体方法和手段的确定以有利于课程内容的学习和取得好的教学效果为原则。

首先对包括传统教学方法和手段在内的不同教学方法进行研究,比较它们的教学功能和效果,给各种教学方法在课程教学中的作用和功能以明确的定位。

教学过程中根据需要应用多种教学方法,各种方法互为补充。

课程选用基于移动课堂信息化平台,改进课程的教学活动组织,充分开发信息化教学资源开放性、共享性、交互性、集成性、多样性的特征,在课堂教学中运用信息化教学资源。

提高教学有效性,缩短学生的学习时间,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

目前,《石油地质基础》课程的教案、课程标准、学期授课计划、学习任务单、教案、课件、微课视频、动画、在线作业、在线测试、试题库、行业和职
业标准、参考资料等学习资源均已制作完成并上传到信息化教学平台,学生可以在任何时间上网查询,满足了本课程的教学需要。

课程大纲
01
人类的家园——地球
课时
1.1地球概况
1.2地球的圈层构造
1.3地球的主要物理性质
02
多姿多彩的矿物世界
课时
2.1矿物的概念及形态
2.2矿物的物理性质
03
沧海桑田的变迁动力——地质作用
课时
3.1地质作用概述
3.2内力地质作用
3.3外力地质作用
04
岩石-矿藏的温床
课时
4.1岩浆岩
4.2变质岩
4.3有机矿藏的聚集地--沉积岩
05
沉积相--水的“孩子”
课时
5.1沉积相的概念及分类
5.2陆相组
5.3海相组
5.4海陆过渡相组
06
地球史书与史书中的特殊文字“化石”课时
6.1鸿篇巨制编年史
6.2地层
6.3问庚年轮
6.4地层划分与对比
07
地壳活动的踪迹——地质构造
课时
7.1沉积岩层的产状
7.2地质构造
08
探索地下油气的奥秘——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课时
8.1油气藏中的流体
8.2油气成因争论——石油和天然气的成因
8.3哪些岩石可以生成油气?——烃源岩层
8.4储存油气的介质——储集层
8.5油气在地下的保护层——盖层
8.6油气是怎样运进“油气藏”的——油气的运移8.7装油气的容器——圈闭
8.8油气藏的形成
8.9油气藏的类型——多姿多彩的油气库
8.10非常规油气藏——油气领域的“特种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