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辨证法

苏州大学研究生考试答卷封面

考试科目:自然辩证法考试得分:_____

院别:材料与化学化工学部专业:材料科学与工程

学生姓名:王童星学号:20124209180

授课教师:李继堂

考试日期:2012年12月24日

论科学划界问题

—建筑风水的科学性与迷信问题

风水术被认为是种迷信,然而至今在广大农村,甚至城市,信仰风水、从事风水术的人却为数不少,甚至可以说相当普遍。风水是迷信还是科学在学术界与科学界引起了极大的争论。风水研究也成为了一个热门话题。

风水一词, 从古至今, 几千年来直至现在都繁复的出现在中国百姓的生活之中。他到底是科学? 还是伪科学?

风水又称:阴阳、形法、堪舆、青鸟术、青乌术、青囊术、地理、卜宅、相宅、图宅等。“风水”一词始见于晋代郭璞的《葬经笺注》:“葬者乘生气也。生气,聚气也。气聚而后能生,不聚,则不能生也。……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

在中国古代的学术体系中,风水被归类在术数当中,而术数在今天又常常被视为巫术。在现代,风水更是常常被视为封建迷信。事实上,在新中国建立之后,关于风水的实践及其理论,就一直被视为一种迷信和巫术。人们对风水的认识,很早便停留在这种观点的统驭之下不再继续深入。在对风水的诸多定义中,最具有说服力的是在中国多次再版印刷的、影响巨大的《辞海》关于“风水”的说法:“风水,也叫‘堪舆’,旧中国的一种迷信。认为住宅基地或坟地周围的风向水流等形势, 能招致住者或葬者一家的祸福。也指相宅相墓之法。”也就是说,风水术强调选择、建造生者居住使用的“阳宅”和埋葬亲人死者的坟墓的“阴宅”的风水对家人的吉凶祸福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风水中的迷信思想显而易见,批判者将其揭露得淋漓尽致。即便是那些组织、支持办“建筑风水文化培训班”的人士,也承认风水中含有“生辰八字、命理等一些无稽之谈”、“阴宅风水,具有迷信的成分”。因而,选择营造坟墓的“阴宅风水”具有迷信的成分成为一个没有多大争议的事实,而选择、营造人居环境的“阳宅风水”即建筑风水是否具有“科学合理的因素”则成为争议的焦点。对于这一争议目前基本上分为两派:一派坚持建筑风水就是迷信,是历史的糟粕,必须坚决地批判剔除;另一派坚持中国建筑风水文化中有“科学合理的因素”,应当批判地继承、为我所用。[1]

一、风水是伪科学

持反对者认为:风水术虽然在理论上搀和了古人的环境经验,但更多的是以低级有神论的世界观为核心的,与科学相去甚远。如果一定要把这样与科学八竿子打不着的东西标榜成科学,那这样的科学就是假冒科学,通常称为伪科学。如果要从信仰的角度问风水的归类,则答案是唯一的:迷信! [2]

风水批判者一派坚持认为建筑风水宣扬世间存在着能支配人们命运的某种神秘的力量,把人世间的盛衰穷通,个人得失成败、吉凶祸福与建筑风水主观臆造地联系起来,是对“阳宅”以及天道天命的非理性盲目崇拜,是中国历史上的迷信的一种。

著名网上学术打假专家方舟子认为,风水实质上就是迷信。他说:“人们‘看风水’的主要目的并不是为了居家的舒适自在,而是认为住宅、墓地的风水好坏可以影响居住者及其子孙的吉凶祸福。因此,即便风水的内容不完全是迷信,其总体上、实质上也是迷信。”

风水批判者将风水师的祖师爷郭璞的际遇作为例证。明代学者项乔写《风水辨》,广举事例,包括“能攘灾转祸”的这位风水师祖师爷郭璞并没能避免被杀之祸。“荫应未及其子而刑戮已及其身”,“而谓其能乘生气以反荫生人,有是理乎?”吴继金的《风水诗赏析》[3],介绍了一首流传很广的讽刺风水先生的诗:“风水先生惯说空, 指南指北指西东。山中果有福兴地, 何不择其葬乃翁。”。

风水理论的核心是“气”,是“阳宅”和“阴宅”的风水对家人的吉凶祸福产生至关重要影响的中介。“人体被认为是‘气之聚’,‘凝结者成骨’。建筑住宅也讲风水,其追求的目的仍是福、禄、寿三星高照, 要找的是那种存得住‘气’的场所”。陶世龙[4]认为“此气不是科学中的空气、大气,而是一种‘行乎地中, 发而生乎万物’说不清是什么东西的超自然的神秘”。在此,“气”的客观存在被否定,也就等于断开了“阳宅”的风水与家人的吉凶祸福的联系,更彻底地论证了风水是作为伪科学而存在的迷信思想。在当代,建屋卖房看风水,讲究“前向秀水可聚财,后靠名山当掌权。”一样是为了升官发财。不讲究升官发财多子多孙,风水在中国早就自然消亡了。某些专家学者却有意无意回避了这个要害问题,挖空心思地想把风水打扮成科学。

风水文化的理论之源是易学。众所周知,《周易》就是一部关于算命、占卜的书,风水批判者认为,风水术以易学为理论基础,并将其迷信思想进行了发扬

光大。

至于中国风水文化中是否有“科学合理的因素”,批判者认为应当将风水这一迷信与“科学合理的因素”剥离开来。陶世龙[4]认为:“那些鼓吹风水是科学的人说他们是在把蒙在‘风水’上的迷信色彩抹掉, 使之显露出科学的本来面目。现在我们看到的,恰好是倒过来,他们是在给风水涂上科学的油彩,以掩盖其迷信的实质。”风水的迷信实质不能否认,至于其中包含的如建筑学、地质学等方面的科学因素,直接地将其剥离出来,当作建筑学、地质学来研究,而不要披着风水这一迷信外衣。

二、建筑风水中有科学合理的因素

坚持建筑风水人认为“建筑风水”中有“科学合理的因素”。

清华大学建筑系景观研究所所长孙凤岐说,风水并不全是迷信,古代的风水一说很讲究人以及建筑跟环境的关系。风水可以说是古代的一种环境观、生态观,是中国古代的生态建筑理论。

风水学总结了先祖择居的经验,提出了“负阴抱阳、背山面水、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的环境模式。负阴抱阳、背山面水,即建筑基址后面有座山,称为玄武。建筑基址左面的岗阜山丘称为青龙,青龙称左辅、左翼、左肩。建筑基址右面的岗阜山丘或河流称为白虎,白虎称右弼、右翼、右肩。山上的植被丰茂,青龙白虎左右围护,形成“虎踞龙盘”之势,起着藏风聚气的作用。建筑基址前面的月牙形池塘称为朱雀。建筑物轴线方向最好选择坐北朝南。但建筑物体周围环境只要符合这个模式,轴线是其他方向也是可以的。建筑基址正好处于山水环抱的中央,且地势平坦而具有一定的坡度。风水把天道运行和地气流转以及其中人类的生存运作,完整地结合在一起, 形成一套特殊的理论体系,运用到建筑中,则是古代在选择建筑地点时, 对气候地质地貌、生态景观等各建筑环境因素的综合评判,以及建筑营造中的某些技术和禁忌的总体概括[5-6]。风水具有科学性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风水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建筑“风水宝地”的环境模式有利于生态环境和局部小气候的形成。因为我国大部分地区属于季风气候,背山可以屏挡冬日北面寒流,青龙白虎左右包围,对阻挡冬季干寒的西北季风侵人明堂有很大作用,可较好地防御霜冻的威胁。

夏日天气炎热、气候干燥,朝南方向的开口可以让夏季的东南季风顺利进入,干燥炎热的季风掠过池塘(前朱雀),使居住环境变得湿润清凉,令人舒适。房屋前面朝可以争取一年四季得到良好日照,近水可以方便人们的生活与生产,植被可以保持水土,调整小气候等等。在山水之间,各自然要素的最佳组合形成了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山清水秀、林木茂密、环境宜人、人文景观健康发达。同时“山环水抱”之势,恰如自然人伸出双臂的拥抱姿态,这种姿态表示欢迎,是自然情趣的最好体现。

“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是人类自起源以来就存在着的客观关系,人与自然环境是一个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统一整体。”自然环境影响人,人也影响着自然环境,人的发展与自然环境有着密切而微妙的关系,人与自然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就是很好的概括和总结。和谐的居住环境不仅有利于人类的身体健康,而且还为人类的智力发育提供了物质条件。现代科学研究表明,“良好的环境可使脑效力提高15-35%。”譬如明代的江南地区,继承和发展了宋代的经济繁荣,山清水秀的自然景观,丰厚湿润的水土气候条件等,孕育了众多的文人志士。“明代的二百多名状元、榜眼、探花三鼎甲,江南竟占50%以上,出现了‘东南财赋地,江浙人文薮’的繁荣景象。”俗语称“物华天宝,人杰地灵”。“风水宝地”环境模式实际上反映着顺其自然、为我所用的生态内涵,反映着因地制宜地将建筑环境、空间,造型上的内与外、虚与实、动与静等环节方面达到和谐的对立统一,反映着人与建筑、人与自然相互交流情感,使人们产生归宿感、聚合感、安全感、亲切感、秩序感和领域感,把握协调人与自然之间的优化组合,达到人与住居环境的和谐统一。

风水反映了建筑选址的美学观

风水学在建筑环境的选址规划中,极为重视自然景观的选择,讲究建筑人文美与环境自然美的和谐统一,在理论和实践方面,表现出很强的美学观,彰显出传统文化的鲜明特色。

第一,“左青龙、右白虎”体现了对称美。古今中外,许多古城、皇宫、民宅、陵墓,讲究左右对称与均衡布局。空间位置的对称性设计是对大自然的有机模仿,在这种模仿中人类可以得到感官的愉悦和情操的陶冶,进而产生有益于人类身心健康的审美感受。

第二,“山环水抱”和“曲径通幽”体现了曲线美。建筑物基址后面为玄武,左右为岗阜山丘或河流,山有蜿蜒起伏,水有流连忘返,路有柳暗花明,桥有拱卷之曲,曲径通幽、屈曲有情,曲的深刻内涵象征着情感、簇拥、积蓄和生机。

第三,“负阴抱阳、背山面水、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体现了整体美。有山有水,有阴有阳,有高有低,井然有序。这种模式体现了地质、地貌、水文、日照、风向、气候、气象、景观等一系列自然因素的整体协调,以及所需要采取的规划设计措施,从而创造了适宜于人类长期居住的良好环境。纵观“风水宝地”,大多符合人类群居的生物特性,给人类以足够的安全感,满足人类文化的需要。俗称“山管人丁水管财”、“有山无水休寻地”。

风水蕴含有近现代城镇规划设计的思想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年代中,风水术曾为中国古代、近现代建筑和老百姓的安居乐业作出重大贡献。从封建帝王的皇宫、行辕、驿站,到普通老百姓的住宅,处处留下了风水学的印记。经过历代名师手笔建造的古建筑,从选址定向到总体规划设计乃至建筑物的每个细节,都与自然环境浑然一体,建筑与自然、人与建筑之间处在一种高度的和谐状态,充满浓厚的民族风格。北京的故宫,南方的客家围屋等都是建筑风水文化与建筑有机结合的杰作,是完美的建筑艺术作品。“风水”模式重视的是自然环境的选择和保护以及合理利用。在近现代的城镇规划设计中,这些理念得到了充分的运用。如建筑布局多采用对称式设计,在自然生态环境存在某些缺陷时,重视用人工植树造林的方法去弥补自然环境的美中不足,以达到建筑物体与自然环境的融合,使城镇的布局显得富有生机与活力。

因此,建筑风水说不完全是伪科学,其中包含了一些科学合理因素,所谓“建筑风水”实际就是建筑与地理、生态、文化的交叉学科,是“古代地理学”,符合“生态建筑学”,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值得现代人研究并吸取其中的精华。

三、总结

在科学如此发展的今天,我们既不能因其有科学成分就全部继承下来,也不能因其有迷信成分就完全加以排除,而应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进行分析评判,发扬光大它的科学成分,批判摒弃其迷信成分为今日研究,保护传统建筑文化遗产,古为今用,为提高人们的建筑科学认识水平做出有益的工作。

参考文献

[1]张红珍. 近期中国建筑风水之科学与迷信争议综述. 民间文化论坛, 2006; 4:

96-98.

[2]涂建华, 为什么说风水是伪科学. 科学与无神论, 2006; 3: 23-24.

[3]吴继金, 风水诗赏析. 科学无神论, 2004; 6: 58-58.

[4]陶世龙, 破除风水迷信. 学术界, 2005; 2: 107-129.

[5]王冠, 赵鹏. 建筑风水的科学性. 山西建筑, 2009; 22(35): 64-66.

[6]张晓云, 李宝, 武欣, 田秋月, 刘晓慧. 论建筑风水的科学性. 河北建筑工程

学院学报, 2011; 2(29): 53-55.

[7]郭自灿, 张敏华. 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 1(10): 58-6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