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李叔同学堂乐歌的音乐艺术特征

合集下载

李叔同《《送别》音乐鉴赏

李叔同《《送别》音乐鉴赏

《送别》的艺术特征

从《送别》所表达的音乐情感来看《送别》,整 体上清新不俗而又带有几分哀愁。在表达这种复 杂情感时,《送别》用了三段式的结构。首先在 第一段以长亭古道等具象描摹来展现“送别”的 场景,引人遐想;其次,在第二段直抒胸臆,唱 出知交零落在天涯的感慨;最后,用第三段进行 重复,将送友离别的意蕴加以升华,隐约表达出 人生如落日一般短暂易逝的深切悲凉之感。
《送别》各演绎版本
青燕子演唱组版 青燕子的这个版本,给人 清新的感觉,洗去了歌曲 本身所含有的沉重感觉, 跳跃的伴奏下是带些悲伤 声音带有一点沧桑,由于 的声音。她们的演唱技术 没有过多的伴奏,让人听 很不错,但个人觉得情感 着比较感伤。他的声音或 的把握有所欠缺。或许这 许不那么完美,但却十分 首歌是用于重温童年的那 的有感情,伴着孤独的口 些美好记忆的,所以不用 琴声,很能触动人的心弦。 那么伤感地去唱。

洪启版
《送别》各演绎版本

陈悦的《箫色》的箫版《送别》 黑鸭子版《送别》 朴树版的《送别》
结语

离别作为一种永恒的存在,人类诞生之日以来 的漫长岁月里就一直是文学、音乐以及戏剧表 达的一个恒久主题。《送别》一歌伴随李叔同 送别人生,到和国人一起送走了一个苦难而无 序的时代,细细聆听,总能从这优美的音乐中 获得无尽的感动。其沉沉相思,淡淡哀愁的风 格正是表达了当时弘一法师李叔同面临的特殊 的人生境遇,也不禁让听者深思长亭古道边不 知夹杂了多少人生悲欣交集的感叹。而《送别》 正是在这样的淡远的意境中不断变换着人生聚 合离散的悠远韵律。
《送别》各演绎版本




1.丰子恺版,收录在 1927 年 8 月开明书店出版的 《中文名歌五十曲》中,也就是我们今天广为流传的 歌词版本。 2.台湾女作家林海音在其自传体小说《城南旧事》 版,小说中作者将《送别》歌词后半部分有所改动。 3.电影《城南旧事》版,电影《城南旧事》中的第 一段采用李叔同原有的歌词,第二段采用林海音小说 中歌词。 4.陈哲甫版,收录在仁声印书局 1932年12月出版的 杜庭修所编的《仁声歌集》

佛法大师唱响的古典韵——浅析李叔同歌词的艺术特征

佛法大师唱响的古典韵——浅析李叔同歌词的艺术特征

《 月夜 》;有为学 校所作的校歌 ,如 《 浙江第 师范学校校歌 》;有悼亡歌 曲,如 《 挽歌 》;
有 表 现青 年朝 气蓬 勃 的歌 曲 ,如 《 春郊 赛跑 》;
有劝人立志的歌曲 , 《 与 自 如 人 然界 》、《 扬鞭 》 等。 除此 以外 , 在他 的歌词创作 中还有婚姻祝词 、
在 李叔 同的歌词创作 中,他 吸取 了前代诗
宗教 等题材 ,所 以可 以说李叔 同的歌 曲创作所 选 取的题材十分广泛 ,于李 叔同而言 ,生活 当
中处 处 有 着 艺 术创 作 的源 泉 。虽 然 ,这 些 歌 曲
收 稿 日期 :2 1 - 1 1 0 1 l— O
人 的作诗 风格 与手法并将其融人 自己的歌词。 从 李叔同的歌词创作 中,我们可以见到屈原 的
词歌曲着手 ,深人分析 ,李叔同这 位艺术大师
歌词 创作 的独 特 风采 。
中介他 了解到 了西洋音乐 ,在 近代 中国的音 乐 发 展 史 中 ,他 创 作 歌 词 ,作 曲 ,并 引入 西 洋

音乐 , 在中国传统音乐 的基础上加入西洋乐调 , 可 以 说 推 进 了 中 国现 代 音 乐 的发 展 。他 与沈 心 工等人合作 的 《 学堂乐歌 》被人们广泛传唱。 在李 叔 同的 歌 词 创 作 中 ,他 所 选 择 的题 材 十分 丰富。 有爱国题材 , 《 国歌 》、《 如 祖 我的国》、 《 中华 》;有游 子思 乡题材 ,如 《 大 归燕 》、
《 辞 》和 “ 楚 骚体”对他 的影响。他或化用屈
作者 简介 :向阳 ,女 ,在读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 向为 比较文学 与世界 文学。
61
2 1 年第 1 ( 02 期 总第 5 期 ) 0

从中国近代学堂乐歌的发展看李叔同学堂乐歌的特点与意义

从中国近代学堂乐歌的发展看李叔同学堂乐歌的特点与意义

从中国近代学堂乐歌的发展看李叔同学堂乐歌的特点与意义作者:陈乐来源:《音乐时空》2014年第21期摘要:李叔同可谓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一位艺术全才,他毕生作有大量脍炙人口的学堂乐歌,其艺术特点主要体现在:1.在创作中注重将西洋的音乐理论与中国民族音乐相结合;2.借景抒情,在深邃的审美意境中给人以美的享受。

关键词:李叔同 ;学堂乐歌 ;艺术特点一、乐歌的起源(一)乐歌的兴起维新运动之后,到国外留学的中国爱国分子,大多抱有通过日本向西方寻求真理的愿望。

在音乐教育方面,日本自1868年明治维新后即开始接受西方音乐文化,采用西方在学校开设音乐课的教学体制、教材、教法,以培养合格之国民。

(二)乐歌的编创随着乐歌活动的开展,编创乐歌以及教材建设受到音乐教育先驱们的高度重视。

据现有的资料统计,自1904年沈心工的《学校唱歌集》作为中国最早一部音乐教材出现,至1915年,全国相继出版的各种音乐(唱歌)教材,不下70余种①;其中有词曲可查的乐歌有1302首之多②。

乐歌内容,主要反映的是国人救亡图存及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思想要求。

在一些广为流传、深受欢迎的乐歌中,富国图强、抵御外辱的题材居首要地位。

这类作品,通常以感慨激昂的歌词、大调性的曲调和进行曲的风格表现国民的觉醒和奋发精神,《中国男儿》为典型一例。

再如《何日醒》,歌词分为8段,其标题分别为:“鸦片烟”、“圆明园”、“东海边”、“甲申”、“海军港”、“义和团”、“东三省”,词作者夏颂莱除了将鸦片战争以来的历史耻辱逐一陈述,并在歌后的“释义”中指出:“愿我国民勿以前此种种为前清之事,而忘其耻辱而忽之”③。

与《何日醒》一样,倩叔填词的《汉族历史歌》、叶中冷填词的《十八省地理历史》等,都含有类似的思想感情。

沈心工填词乐歌《铁匠》的歌词:“最要紧枪炮本国做,最要紧轮船本国做,做要紧铁路本国做”,反应了振国实业的爱国思想,给人以鲜明、突出的印象。

二、李叔同学堂乐歌创作的特点(一)在创作中注重将西洋的音乐理论与中国民族音乐相结合,探究中西音乐文化的扬弃与接轨问题,具有开放的文化视野和坚定的民族立场。

李叔同合唱音乐的民族性特征

李叔同合唱音乐的民族性特征

李叔同合唱音乐的民族性特征
李叔同是中国音乐史上著名的音乐家和作曲家,他的音乐作品中融入了各个民族的音乐风格和特征,呈现出浓郁的民族性特色。

其中,他所合唱的音乐作品中表现出来的民族性特征尤其突出,下面从旋律、节奏和器乐等方面来进行分析。

一、旋律特征
李叔同所合唱的音乐作品,旋律上具有浓郁的民族性特征。

他结合了不同民族的音乐特色,在旋律的构造上注重了旋律曲线的起伏,强调了音符之间的连接和呼应。

比如,他所创作的《外婆的桥》,不仅融入了英国民谣的特征,还加入了中国的乐曲元素,比如减二度的运用和属调的使用等等,使得这首歌曲在旋律上的表达更加细腻和丰富。

二、节奏特征
李叔同所合唱的音乐作品,节奏上也表现出了浓厚的民族性特征。

他将不同民族的节奏元素融合在一起,创造出独具特色的节奏韵律。

比如,他所创作的《燕子》利用了非常规的四拍子和剪刀式的伴奏,使得歌曲的韵律更加复杂和有趣。

三、器乐特征
李叔同所合唱的音乐作品中还体现出了丰富的器乐元素,他巧妙地运用不同乐器的特点,增强了歌曲的音乐感染力和艺术性。

比如,他所创作的《春风吹》,使用了箫等乐器的独奏和合奏,使得歌曲的氛围更加清新和舒适。

总的来说,李叔同所合唱的音乐作品具有浓郁的民族性特征,旋律、节奏和器乐等方面都连续着中国及其他民族的音乐元素,是中国音乐文化的珍贵遗产。

李叔同合唱音乐的民族性特征

李叔同合唱音乐的民族性特征

李叔同合唱音乐的民族性特征李叔同(1913年-1989年)是中国著名的音乐家、作曲家和指挥家,被称为“中国合唱音乐之父”。

他对中国合唱音乐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开创了中国合唱音乐的新风格,为中国音乐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一、创新的谱曲风格李叔同的作品融合了西方和中国传统音乐元素,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合唱音乐风格。

他善于运用中国民族乐器的技巧和效果,使合唱曲目更富民族色彩。

他的作品既具有西方合唱音乐的严谨和纯粹,又加入了中国音乐的独特元素,使作品更具辨识度和感染力。

二、表现中国文化与精神李叔同的合唱音乐作品反映了中国文化与精神,表达了对祖国的深情和赞美。

他的作品中常常融入中国古代的诗词,表达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他的作品中也常常呈现中国大地的美丽景色和民族风情,表达了对国土的热爱。

通过合唱音乐,使人们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

三、民间音乐的影响李叔同对中国民间音乐的研究和吸收,使得他的合唱音乐具有浓厚的民间音乐色彩。

他将中国古典音乐中的民间音乐元素融入到作品中,使音乐更具娱乐性和亲民性。

他的作品中常常运用排笛、筝、月琴等传统乐器,使合唱音乐更贴近民众的生活,更易于传唱。

四、表现社会主义精神李叔同的创作风格与中国社会主义精神相契合。

他的作品中常常表达对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精神的赞美。

他通过音乐,表达对共产主义事业的信念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使人们对社会主义理想和道路的信仰更加坚定。

李叔同合唱音乐的民族性特征主要表现在创新的谱曲风格、表达中国文化与精神、民间音乐的影响和表现社会主义精神等方面。

他的作品在传承中国音乐传统的也为中国的合唱音乐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使中国合唱音乐更加富有民族特色和艺术感染力。

他的影响也使得中国合唱音乐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更广泛的认可和赞誉。

学堂乐歌的创作特点

学堂乐歌的创作特点

学堂乐歌的创作特点
1. 学堂乐歌的旋律简单易记呀!就像《两只老虎》的旋律,大家一下子就能哼出来。

它不追求复杂华丽的曲调,而是注重让人能轻松跟上节奏。

李叔同的《送别》不就是这样嘛,那旋律多简单又好听呀,简直能立马抓住你的耳朵!
2. 歌词通俗易懂可是学堂乐歌的一大特色哟!跟咱平时说话似的,好理解得很呢。

比如沈心工的《竹马》,那歌词就像你我日常的对话一样,让人一下子就知道表达的啥意思。

这样大家学起来多容易呀,对不对?
3. 学堂乐歌很多都充满了蓬勃的朝气呢!哎呀,就像早上刚升起的太阳,活力满满呀!比如那首《体操-兵操》,听着就让人感觉精神一振,仿佛有无穷的力量要爆发出来。

这就是学堂乐歌带来的积极向上的感觉啊!
4. 它还具有教育意义呢,这多重要啊!就好比是一位好老师,在教你知识和道理。

像《勉学》这首歌,不就是在鼓励大家好好学习嘛,让你在听歌的时候也能学到东西,多棒呀!
5. 学堂乐歌还常常和当时的一些新思想结合呢!这不就是与时俱进嘛,多时髦呀!像反映爱国情怀的《何日醒》,让人听了就对国家的命运有了更深的思考,不是吗?
6. 还有呀,学堂乐歌有不少是集体演唱的形式呢!哇,大家一起唱,那场面得多热闹,多有感染力!就像大家一起唱《黄河大合唱》一样,齐心协力,那气势可不得了!
我觉得学堂乐歌真的是很有魅力很独特的一种音乐形式,它给我们带来了那么多简单好听又有意义的歌曲,值得我们好好去欣赏和了解呀!。

李叔同音乐作品赏析

李叔同音乐作品赏析

李叔同音乐作品赏析作者:李艺来源:《音乐时空》2016年第09期摘要:李叔同是我国近代著名的启蒙音乐家,作为“二十文章惊海内”的艺术大师,他集诗词歌赋、传统音乐戏曲和现代艺术为一身,最后却皈依佛门。

他是中国近现代音乐的先驱者,第一个向中国传播西方音乐的先行者,他以中国传统审美为根基,致力于学堂乐歌的普及,把经典的西方现代音乐作品之旋律,或是谱以古典诗词、或是自己重新填词,让中西之间的美学经典相得益彰。

关键词:亲情友情爱国之情佛教音乐李叔同的音乐作品,可以分为四大类,即是表现其亲情、友情、爱国之情和佛教音乐。

下面,我们分别对其进行赏析。

―、亲情最重,孝道为先“哀乐之长逝兮,感亲之恩其永垂”,这句歌词出自李叔同的音乐作品《梦》:“哀游子茕茕其五依兮,在天之涯。

唯长夜漫漫而独寐兮,时恍惚以魂驰。

梦挥泪出门辞父母兮,叹生别离。

父语我眠食宜珍重兮,母语我以早归。

月落乌啼,梦影依稀,往事知不知?泪半生哀乐之长逝兮,感亲之恩其永垂。

”这是李叔同《梦》这首歌的前半段词。

李叔同的人格魅力是人所共仰的,“孝”就是其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从他的这首歌《梦》就可见端倪。

作为学堂乐歌之一,《梦》这首曲子跟大部分的学堂乐歌一样,都是在朗朗上口的曲的基础上填入歌词。

《梦》这首曲子由美国作曲家福斯特谱曲,由李叔同先生填词,原唱为新加坡甜美歌后柯佩磊。

《梦》的调式为D大调写成,以表现沉重悲伤的情绪。

其旋律悠长,意蕴对逝者的怀念绵绵无尽。

全曲以三段式的形式呈现,最后再现段原样再现了第一段,意蕴对逝者反复无尽的追忆。

全曲节奏简单,多用四分音符,不矫揉造作,以表现对逝者朴实纯粹,深痛的悼念之情。

从音乐的表现力度上来说,全曲多用mf (中强)和p (弱)的力度来演唱整首歌曲,表现追忆者对逝者的离去的无奈、无助和内心无比的疼痛。

《梦》是一首经典的学堂乐歌。

其版本众多,年代久远。

李叔同自幼和母亲相依为命,在母亲病逝,家里大办丧事的当天,家人四处都找不到李叔同,都以为他是伤心过头躲起来了。

李叔同歌曲的艺术特色鉴赏

李叔同歌曲的艺术特色鉴赏

李叔同歌曲的艺术特色鉴赏作者:贺洪波来源:《速读·中旬》2021年第02期◆摘要:李叔同作为我国近代最著名的音乐家之一,其创作的歌曲集诗词歌赋、传统戏曲、现代艺术于一身,最后皈依佛门,成为高山仰止的弘一法师。

李叔同作为中国近现代音乐的先驱,致力于向中国传播西方音乐,同时也以中国传统审美为基础,大力普及学堂乐歌,将经典西方现代音乐进行中国古典化填词,促使中西美学经典融为一体。

可见,李叔同歌曲极具艺术特色,本文便针对于此进行简要鉴赏。

◆关键词:李叔同;歌曲;艺术特色;音乐鉴赏李叔同作为我国著名的音乐家、教育家,其创作了大量经典音乐作品,主要集中在经典西方现代音乐旋律上进行重新填词,其中蕴含着丰富的艺术价值。

李叔同歌曲的艺术特色可用“文质彬彬,尽善尽美”八个字概括,有着唯美的形式及高远立意。

下文主要从形式、人格及意境三方面对李叔同歌曲的艺术特色予以鉴赏。

一、依曲填词,极具形式美感依曲填词在我国古典音乐歌曲创作中非常普遍,在这方面李叔同的歌曲创作是一种对传统的传承与延续。

然而相较于传统的依曲填词有所不同,李叔同所选用的曲调不仅有民间音乐,比如《祖国歌》等;还有许多西方音乐,比如《送别》《大中华》等;同时更有许多自己创作的多部和声,比如《采莲》《春秋》等。

不管是哪种曲调,李叔同在创作中均能实现词曲的最佳搭配,所填之词清新淡雅,所选之曲生动流畅。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两首歌曲为《送别》与《春游》,这两首歌曲创作时期刚好是李叔同任教于浙江师范学校期间,因此从词作内容来看非常生活化,同时与青年人的审美极为契合。

既没有华丽辞藻的堆砌,也没有生涩拗口的曲调,一切犹如行云流水,显得自然且唯美。

其中,《送别》的歌词中出现了长亭、古道、芳草、夕阳、残笛等景象事物,虽只是淡淡几句,但难得字字珠玑,将离别之伤感刻画得淋漓极致。

在《春游》中,李叔同通过万花飞舞、行人翩翩、莺啼陌上等景象让我们体会到美景如画的春天,同时还用疏钟斜阳烘托出一丝悠远意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投 稿热线 :I 1 4 6l 5I 5I 8 8 2 79 \1 0 8 3 1 3 4 9
Q :5 0 4 4 \ m I :1 k 9 I @8n . o Q 49 8 E a I w 一 e 5 9 3 ia cr n
浅谈 李叔 同 学堂 乐 歌 的 音乐 艺术 特征
风格 。
= 音乐 语言质朴简洁
真正 的大师 不会炫 技 ,李叔 同毫 无疑 问是运用音 乐语 言的大师,他虽然拥有深厚 的国学底蕴 ,但 却以质朴、简洁 的音乐语言 作 为 自己创作 的一个 基本原则 。尤其在解除 了大量 日本和 西方音 乐之后 ,李叔 同追求质 朴简洁音乐语 言风格 的意识就愈加 明显 。有 时 ,即使他 的乐 歌运 用了文雅的词汇 ,但也 会保持非常通俗 明了的旋律 ,甚至他会注意 选用一些 已经被人们 所接 受的西洋乐 曲的 曲 调来创作 ,以便 于人 们更容易地记忆和接纳 乐歌 。而且 ,他对 于本来复杂的外 国曲调 中 的复杂部分 ,还会选 择割爱, 以保持器音乐
■ 何霜华
[ 摘 要 】 学 堂 乐 歌 被视 为 中 国音 乐 从 传 统走 向 现 代 的开 端 之 作 ,也 是中 国 音 乐 家吸 取 现 代西 方 音 乐
技 法 进 行 乐 曲 创 作 的 典 范 之 作 。李 叔 同 是 开 创 者 之 一 。其 乐 歌 的 文 化 内 涵 ,语言 风 格和 意境 都堪 称典 范 ,
的 过 程 中 , 学 堂 乐 歌 从 创 作 的 根 本 上 就 必 须
马》 曲调 时 ,就 是 看 中 了它 简 洁 明快 的特 点 ,因而创作 出的《 春郊赛跑》 也拥 有相同的 艺术特 性。《 春郊赛跑》 歌词:“ !跑 !跑 ! 跑 看是谁先到 。杨柳青青 ,桃花 带笑 。万物 皆 春 ,男儿年少 。跑 !跑 !跑 !跑 !跑 !锦标 夺得 了。 ” 不仅语 言简练 ,而且意 兴飞扬 , 歌唱也给人 畅快淋漓பைடு நூலகம்感 。 李叔 同还 有很 多 多声部 合唱 作品 ,尽 管 曲调 结构 比《 春郊 赛 跑 》 样 的乐歌 要 复 这 杂 ,但仍 然 不改 其简 洁洗 练 的音 乐语 言风 格 。他在创作 中,切忌沉迷于音乐 技巧,而 是在整体上把握音乐 曲式 结构 ,使之清 晰方 正 ,在和 声 与复 调 的运用 上 也力 求干 净利 落 ,因而形成 了李叔 同特性鲜 明的音 乐语言
融合西方音 乐形式和 中国文化 内涵 。因而 , 学堂乐歌创 作的成败 ,不仅取决于创作者对
西 方 音 乐 技 法 的 掌握 , 更 取 决 于 创 作 者 的 文
化涵养 。因为文 化是音乐作品的灵魂 ,而 曲
调及技 法只是形式 。
李叔 同出身 于书 香 门第 , 自幼饱 读诗
书 , 且 天 赋 文 才 , 因 而 他 在 创 作 学 堂 乐 歌 时 ,非 常 自然 地 将 中 国 的 传 统 文 化 和 民族 气
值得我们 今天音乐人继 续学习和发扬 。 [ 关键 词】 学 堂 乐歌 ;李 叔同 ;意 境
在 学堂 乐歌 的创作 史上 ,李 叔 同 占据 着非常重要 的地位 ,因其独特 的音乐艺术创 作和影响深远 的音 乐教 育,而被 当代音乐学 界公认为学堂乐歌 的首创者之 一,并与沈心 工、 曾志志并列为学堂 乐歌 的“ 三驾 马车 ” 。 李叔同学贯 中西 的文化 艺术底蕴 ,使 他的学 堂乐歌具有非常独特 的艺术魅力 ,直 到今 天 仍 然具有非常大的音乐艺术价值 ,但 学界对
在李叔 同创 作音 乐 的时代 , 中国还没 有精通 西方 作 曲技术的音乐人才 。那 时的卉 乐人主 要从 日本学习学堂乐歌的创作手法 。 他们一般采 用 日本的甚或西方的音乐 曲调 , 按照 曲调形 式来填词,这样创作 出来 的乐歌 占到学 堂乐 歌的大部分。后来,随着创作 能 力 的提升 ,也开始出现采用中国 民间音乐或 传统音乐 曲调进 行创作的,甚至有的音乐人 可 以 自己作 曲作 词。在这个逐渐学习和转换
因 而 , 我 们 今 天 广 为 传 颂 的 李 叔 同 的
母亲 》 原 曲调 ,他 保 留了切分倚 音 ,虽然 的 词作 也不 俗 ,但 在后 来 的传 唱 中就湮 没无
闻 。 由此 可 见 ,质 朴 简 洁 的 音 乐 语 言 对 于 乐 歌 的 传 唱 有 一 定 的 功 用 。其 实 ,不 独 《 别 》 送
游 》 西 湖 》 乐 歌 又 洋 溢着 中 国传 统 的人 文 、《 等
工 心 的《 昨夜 梦 》 是 选 用 奥德 威 的《 见 家 和 也 梦
气质 ,采用借景抒情 的艺术 手法 ,表现 中国 传统文人特有 的内涵 与志趣 。李叔同的文采 风范不仅表现在这些传统 的古雅 诗词上,而 且在 民间 曲调 的采纳上也是信手 拈来。譬如 他的《 国歌 》 夕歌》 祖 和《 创作 中,就 都使用 了 江南丝竹 曲牌《 老六板 》 而且他 非常注 意保 持曲调的节奏平稳对称 ,从 中国音乐 的审美 习惯来进行构思创 作。
这 样广 为传 颂的乐歌,就是李叔 同创作 的其 它很多学堂乐歌也都语言简洁易懂 ,易于传 唱。比如旋律欢 快而明朗的《 春郊赛 跑》 ,曲 调 源 自德 国的《 马 》 木 。原 曲是赫 林( arl K
G t l e e ig 16 — 8 3 为 哈 恩 ( a l o t b H r n , 7 5 1 5 ) i Kr
此 关注 很少,本文对此做一简要探讨 ,以抛
砖 引玉,求教方家 。


以 民族文化熔炼艺术内 核
乐 歌,都有 一种 内在的 民族精神和 国学文化 意蕴 ,正是这样的音乐艺术 内核使李叔 同的 音 乐具 有独特艺术感染力 。
H h ) 木 马 》 专 门做 的 曲 。李 叔 同仿 《 a n 的《 歌 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