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服降糖药的分类及每类药物说明书

口服降糖药的分类及每类药物说明书
口服降糖药的分类及每类药物说明书

口服降糖药物的分类

一磺脲类: (一) 作用机制:

1胰腺内作用机制:促使B 细胞ATP 敏感的钾离子通道关闭是胰岛素释放的主要机制, 磺脲类药物以及葡

萄糖(通过转运、 磷酸化、氧化代谢产生ATP )均可通过此机制刺激胰

腺B 细胞释放胰岛素。

2、 胰腺外作用机制:磺脲类药物除了对B 细胞有直接刺激作用外,还可使外周葡萄糖利用 增加 10% -52 %

(平均 29%)。

第一代磺脲类药物与第二代磺脲类药物相比, 亲合力低,脂溶性差,对细胞膜穿透性差, 需口服较大剂量才能达到与之相同的降糖效果;

第一代比第二代磺脲类药物所引起的低血糖

反应及其他不良反应发生率高,因此第一代磺脲类药物在临床上应用越来越少。

3、 磺脲类药物的用药特点:磺脲类药物每日使用剂量范围较大, 在一定剂量范围内,磺脲类 药物降糖作

用呈剂量依赖性, 但超过最大有效浓度后降糖作用并不随之增强, 相反副反应明 显

增加。

4、 磺脲类药物的选药原则:

(1) 非肥胖2型糖尿病的一线用药;

(2) 老年或以餐后血糖升高为主者宜选用短效类,如格列吡嗪、格列喹酮; (3) 轻-中度肾功能不全患者可选用格列喹酮;

(4) 病程较长,空腹血糖较高的2型糖尿病患者可选用中-长效类药物(如格列本脲、格

列美脲、格列齐特、格列吡嗪控释片)

5代表药物有:

AD)阴性的糖尿病患者对磺脲药物反应良好。使用磺脲类药物治疗血糖控制不能达标时,

可以合并使用双胍类、噻唑烷二酮类、a —糖苷酶抑制剂、胰岛素。同一患者一般不同时联 合应用两种磺脲类药物。

6、副作用 (1 ) ?低血糖反应:高龄,饮酒,肝/肾疾病,多种药物相互作用。 (2 ) ?体重增加:长期使用磺脲类药物过程中出现体重增加。

(3 ) ?其他:恶心,呕吐,胆汁淤积性黄疸,肝功能异常,白细胞减少,粒细胞缺乏,贫血, 血小板减少,皮

疹等。

7、禁忌证和注意事项

(1) 禁忌证:1型糖尿病患者不可单独使用;有急性严重感染、手术、创伤或糖尿病急性并 发症者;有严重

的肝、脑、心、肾、眼等并发症者;对磺胺类药物过敏者。

(2) 注意事项:妊娠和哺乳期妇女需改用胰岛素治疗;老年人使用磺脲类药物剂量要酌情调 整;不推荐儿童

服用;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酌情使用。 二双胍类:

双胍类药主要不刺激胰岛素分泌,它的作用主要是让身体里面的胰岛素在细胞水平的利

用上能够提高,所以双胍类药不会引起低血糖。 双胍类的用药由于它对胃肠道有点刺激, 所 以刚开始用药的时候,一般主张一顿饭吃一半,把药送进去, 这样做减少对胃的刺激, 或者

吃饭了以后立马把药吃进去。代表药物:

苯乙双胍(降糖灵,DBI );二甲双胍(Metformin)

1、作用机制:

格列吡秦(迪沙片、美吡达) 格列喹酮:糖适平 格列苯脲:优降糖

有较好的胰岛功能、 格列美脲:万苏平 格列齐特(甲磺吡脲) 甲苯磺丁脲:D860

新诊断糖尿病、胰岛细胞抗体 :达美康

(ICA)或谷氨酸脱羧酶抗体 (G

(1) 减少糖异生

(2) 抑制肠道对葡萄糖的吸收,用大鼠做试验证明 ,能使肠葡萄糖的吸收量减少一半。

(3) 改善胰岛素的敏感性。

(4) 增加外周组织对葡萄糖的转运、利用和氧化。

⑸降低甘油三脂和低密度脂蛋白

(LDL )并增加高密度脂蛋白(HDL 减少心血管的并发症。

⑹抑制人动脉平滑肌和成纤维细胞生长,降低缺氧引起的人上皮细胞的增生。

(7) 抑制血小板的聚集,增加纤溶性,降低血管通透性,增加动脉舒缩力和血流量。延缓血 管并发症的发

生。

(8) 抑制糖化终末产物(AGE 的生成。

(9) 抑制甲基乙二醛 (丙酮醛,Methylglyoxal ,MG 的生成,MG 为一种反应性a-二羧基物,

与糖尿病的慢性并发症有密切关系。二甲双胍可直接抑制 MG 生成,还可通过降低血糖而间

接降低对组织的损害。

2、适应症

⑴经饮食控制和体育锻炼,血糖仍未降到满意水平者。

⑵肥胖的高血糖患者。因为这类患者服用这类药物不会使体重进一步增加, 体重的功效,有人甚至认为双胍类降糖药可用于糖耐量损害者及肥胖的治疗。 类降糖药、葡萄糖

苷酶抑制剂、噻唑二酮类和胰岛素合用,加强降糖力度。 胍类降糖药以减少胰岛素的用量。

⑷年龄不太大、肝肾功能问题不大,而且没有发生酮症危险的患者。

3、二甲双胍副作用:

⑴乳酸性酸中毒。双胍类降糖药,尤其是降糖灵的最严重的副作用就是乳酸性酸中毒。 当降

糖灵的剂量大于每日150毫克时,就会使体内乳酸的生成量有所增加。 老年人,或者年龄虽

然不太大,但心血管、肺、肝、肾有问题的糖尿病病患者,

由于体内缺氧,乳酸的生成增多,

而其代谢、清除发生障碍,容易发生乳酸性酸中毒,这类患者如服用较大量的降糖灵, 发生

乳酸性酸中毒的危险性就明显增大。 ⑵消化道反应。表现为食欲下降、

恶心、呕吐、口干、口苦、口内有金属味、腹胀、

腹泻等,

降糖灵引起胃肠道症状的可能性比二甲双胍大,其程度也比二甲双胍严重。

⑶肝、肾损害。对于肝功能不正常,转氨酶升高的糖尿病患者,或是肾功能不好,尿蛋白持 续阳性,甚至血中肌酐和尿素氮等堆积、 升高的患者,双胍类降糖药有使肝、肾功能进一步

变坏的危险。

⑷加重酮症酸中毒。降糖灵能促进酮体的生成,所以有酮症酸中毒或酮症酸中毒倾向的糖尿 病患者不宜用之。

三a-糖苷酶抑制剂

在小肠上皮刷状缘与碳水化合物竞争水解碳水化合物的糖苷水解酶, 从而减慢碳水化合

物水解及产生葡萄糖的速度并延缓葡萄糖的吸收。 单独应用或与其他降糖药物合用,

可以降

低病人的餐后血糖。代表药物:阿卡波糖,伏格列波糖

1、 适应于:各型糖尿病患者。尤其适用于餐后高血糖的治疗。也用于糖耐量异常(

IGT)者

的干预治疗。几乎所有糖尿病患者在发病前期都有经过 IGT 阶段,因此对IGT 进行干预治疗

成了糖尿病人防治的一个重要环节。

2、 临床应用注意

(1) 可单独应用,也可与磺酰脲类、双胍类或胰岛素合用,特别适用于主要表现为餐后高 血糖的患者 (2) 与二甲双胍合用可考虑作为肥胖的 2型糖尿病患者的首选

治疗

而且还有点减低 ⑶可以与磺脲

同时可以加用双

(3 )宜于吃第一口饭时服用

(4)可出现肠鸣、腹胀、恶心、呕吐、食欲不振、腹泻等胃肠道反应

(5)有明显消化和吸收障碍的慢性胃肠功能紊乱患者、慢性胰腺炎、烟酒过度嗜好者禁用

(6)儿童、妊娠期和哺乳期妇女禁用

(7)应避免同时服用考来酰胺、肠道吸附剂和消化酶类制剂,以免影响降糖效果

四胰岛素增敏剂(噻唑烷二酮类)

1作用机制:作用于细胞核受体,调节细胞的基因表达,增加外周组织对胰岛素的反应性,从而改善肝、脂肪细胞的胰岛素抵抗,从而起到降糖作用。(激活过氧化物酶体增殖因子激活的丫-型受体(PPAF Y )有关。增加胰岛素介导的葡萄糖转运子GLUT-4的表达。)

2、适用于2型糖尿病患者。但下列病人禁用格列酮类药物:

(1)伴有水肿的糖尿病患者;

(2)伴有严重肝脏病变的糖尿病患者;

(3)1型糖尿病患者;

(4)伴有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患者;

(5)孕期及哺乳期的女性糖尿病患者;

(6)18岁以下的糖尿病患者

3、代表药物:

(1 )罗格列酮(文迪雅)

作用特点是:提高机体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改善胰岛素B细胞的功能。还可降低病人体内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的浓度,

糖尿病患者也可选用此药。

起到防治糖尿病并发症的作用。老年人和伴有肾功能不全的

(2 )吡格列酮(曲格列酮) 是作用最强的胰岛素增敏剂。人血浆中游离脂肪酸的浓度,(艾汀)

它可以使人体内的胰岛素得以充分的利用,它还能显著降低病而游离脂肪酸对胰岛B细胞具有脂毒性,故有保护胰岛B细胞

的作用。临床研究证明,曲格列酮可以明显改善肥胖患者及糖耐量减低患者机体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从而延缓或防止其向2型糖尿病转变。

五胰岛素促泌剂

1、作用机制:通过与胰岛B细胞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促进与受体耦联的ATP敏感的

钾离子通道关闭,抑制钾离子从B细胞外流,使细胞膜去极化,从而开放电压依赖的钙离子

通道,使细胞外钙离子进入细胞内,促进储存的胰岛素分泌。低血糖较磺脲类药物少见。

2、注意事项:

(1)可单独应用或与双胍类药物合用。

(2)宜进餐前0?30分钟内服用。通常为15分钟,根据用餐次数服用

(3)可能出现过敏反应、低血糖、体重增加

(4)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严重肝、肾功能损害、昏迷患者禁用

(5)妊娠期和哺乳期妇女禁用

(6)75岁以上老年人,12岁以下儿童禁用

(7 )重度感染、外伤和重大手术等应激状态的患者慎用

3、代表药物:

(1)苯甲酸衍生物(瑞格列奈):起效快,作用时间短,不易出现低血糖。适用范围广,近

年来得到广泛应用。最佳服用剂量为120毫克,于每餐前10分钟服下。口服30分钟起效,

60-90分钟达到高峰,持续时间<4小时。大部分经粪便排泄,8%经肾脏排泄。最大的优点是促进糖尿病患者胰岛素生理性分泌曲线的恢复。

(2)D-苯丙氨酸的衍生物(那格列奈):15分钟起效,1-2两小时达最大效应,单次给药作用可维持4小

时,83%经肾脏排泄,10%经粪便排泄。

降糖药(一) 按给药方式分类: 1?胰岛素

2. 口服降糖药主要有 5类:

tolbutamide )氯磺丙脲(chlorpropamide ) glibenclamide )格列齐特(gliclazide )

格列喹酮(gliquidone )

glimepiride )

胰岛素增敏剂:噻唑烷二酮类 餐时血糖调节剂

、胰岛素

1胰岛素分类

1.1 .超短效胰岛素:有优泌乐(赖脯胰岛素)和诺和锐(门冬胰岛素)等。本品注射后10? 20分钟起效,40分钟为作用高峰,作用持续时间 3?5小时,可餐前注射。

1.2 .短效胰岛素:有猪和人胰岛素两种。诺和灵

R 、优泌林R 和甘舒霖R 为人胰岛素。本

品注射后30分钟开始作用,持续 5?7小时,可用于皮下、 肌肉注射及静脉点滴,一般在餐 前30分钟皮

下注射。

1.3 .中效胰岛素:有诺和灵 N,优泌林N 和甘舒霖No 本品注射后3小时起效,6?8小时

为作用高峰,持续时间为

14?16小时。作用持续时间的长短与注射的剂量有关。中效胰岛

素可以和短效胰岛素混合注射,

亦可以单独使用。中效胰岛素每日注射一次或两次,

应根据

病情决定。皮下或肌肉注射,但不可静脉点滴。中效胰岛素是混悬液,抽取前应摇匀。

1.4 ?长效胰岛素(包括鱼精蛋白锌胰岛素) :如来得时(甘精胰岛素)、诺和平(地特胰岛 素),本品

一般为每日傍晚注射, 起效时间为1.5小时,作用可平稳保持 22小时左右,且不 易发生夜间低血糖,体重增加的不良反应亦较少;国产长效胰岛素是鱼精蛋白锌猪胰岛素, 早已在临床使用。本品注射后

4小时开始起效,8?12小时为作用高峰,持续时间约 24小

时,其缺点是药物吸收差,药效不稳定。长效胰岛素一般不单用,常与短效胰岛素合用,不 可作静脉点滴。

1.5 .预混胰岛素:是将短效与中效胰岛素按不同比例( 30/70/、50/50、70/30 )预先混合

的胰岛素制剂,如诺和灵30R 为30%若和灵R 与70%若和灵N 预先混合的胰岛素。选择30/70 或50/50、

70/30是根据病人早餐后及午餐后血糖水平来决定早餐前一次剂量皮下注射;根

据病人晚餐后及次日凌晨血糖水平来决定晚餐前皮下注射剂量。

2胰岛素药理作用

(1) 对代谢的影响

① 糖代谢:胰岛素是机体内唯一的降血糖的激素, 也是唯一同时促进糖原、

脂肪、蛋白质合

成的激素。

② 脂肪代谢:促进肝脏合成脂肪酸,抑制脂肪的分解,减少脂肪酸和酮体的生成。 ③ 蛋白质代谢:促进蛋白质合成,抑制蛋白质分解;

(2) 促细胞生长作用:与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受体结合,发挥促细胞生长作用

3作用机制

胰岛素+胰岛素受体a 亚单位T 酪氨酸蛋白激酶m 第二信使 应

4胰岛素治疗的适应症

1型糖尿病、妊娠糖尿病、特殊类型糖尿病。

磺脲类

第一代磺脲类:甲磺丁脲( 第二代磺脲类:格列苯脲( 格列吡嗪(glipizide ) 第三代磺脲类:格列美脲( 双胍类

a 葡萄糖苷酶抑制剂

(磷脂肌醇系统)T 细胞效

5胰岛素的副作用

按作用机制分类:

常用口服抗糖尿病药物的分类

1. 促进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的制剂:磺脲类降糖药(SUS

餐时血糖调节剂(瑞格列奈、那格列奈)

2. 促进外周组织增加葡萄糖利用的药物:双胍类(二甲双胍)

3. 抑制肠道葡萄糖吸收的药物:a -糖苷酶抑制剂

4. 胰岛素增敏剂(TZDS :噻唑烷二酮类,双胍类

1. 1胰岛素促泌剂

SUs :治疗T2DM的主要药物之一。

:新型降糖药----那格列奈、瑞格列奈

1.1.1磺脲类药物的降糖机制

ATP敏感的钾离子通道关闭,刺激胰腺B细胞释放胰岛素;

1、2代可能继发于葡萄糖毒性作用的改善。第三代亚莫利可增加胰岛素

1.1.2磺脲类药物适应症

2型糖尿病的一线用药(首选);

空腹血糖较高的2型糖尿病患者可选用中-长效类药物(如格列本脲、格列美脲、格列齐特、格列吡嗪控释片)。

FPG< 13.9mmol/L、有较好的胰岛功能、新诊断糖尿病、胰岛细胞抗体(ICA)或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A)阴性的糖尿病患者对磺脲药物反应良好。

1.1.3禁忌症

1型糖尿病患者;

2型糖尿病患者有严重肝肾功能异常者;

1.1.4副作用

:恶心,呕吐,胆汁淤积性黄疸,肝功能异常,白细胞减少,粒细胞缺乏, 贫血,血小板

:影响缺血预适应。

1.2餐时血糖调节剂

Repaglinide (瑞格列奈)Nateglinide (那格列奈)

1.2.1适应症

2型糖尿病患者尤其以餐后血糖升高为主者;

“进餐服药,不进餐不服药”

1.2.2副作用

糖。可增加体重;

SU低,且多在白天发生,而SU则趋于晚上发生。

2. 抑制肝葡萄糖生成的药物:双胍类药物

2. 1作用机制

是改善肝脏对胰岛素的抵抗,抑制糖异生的结果。

2. 2适应症

2型糖尿病病人一线用药,肥胖者首选;

2型糖尿病患者与磺脲类药联用以增强降糖效应;

1型糖尿病患者与胰岛素联用,可加强胰岛素作用,减少胰岛素剂量;

2. 3二甲双胍禁忌症

、肾功能不全、慢性严重肺部疾病、心力衰竭、贫血、缺氧、酗酒; 感染、手术等应激情况。

>80岁;进食过少的患者。

2. 4二甲双胍在T2DM治疗中的作用

肝脏:降低空腹血糖

肌肉:帮助保持一整天的血糖水平

3. 减少碳水化合物吸收的药物:糖苷酶抑制剂

-淀粉酶,作用于大分子多糖的消化过程;

-糖苷酶,延缓其将淀粉、寡糖、双糖分解为葡萄糖,从而减慢葡萄糖的吸收速度,使餐后血糖高峰低平,降低餐后血糖。

4?6小时。

对空腹血糖无直接作用,但可通过降低餐后高血糖、减轻葡萄糖的毒性作用,改善胰岛素抵抗而轻度降低空腹血糖。

3. 2适应症

6.1?

7.8 mmo? L-1、餐后血糖升高为主的患者,是单独使用AGI最佳适应症

T2DM的发生

3. 3副作用

胃肠排气增多等胃肠道副反应,可随治疗时间的延长而减弱,大多二周后缓解,极少部患者出现可逆性肝功能异常。

AGI不会引起低血糖。当与其他药物合用时出现低血糖,只能用葡萄糖口服或静

脉注射,口服其它糖类或淀粉无效。不宜与助消化的淀粉酶、胰酶合用。

4. 胰岛素增敏剂:噻唑烷二酮类(TZDs)

TZDs是80年代初研制,统称噻唑烷二酮类,或称格列酮类(Glitazones)

(Ciglitaz one)

(Troglitazone , TRG)

(Rosiglitazone , RSG) (Pioglitazone , PIO)

4. 1作用机制

:作用于肌肉、脂肪组织的核受体-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丫( PPA Y)后,增加众多影响糖代谢的相关基因的转录和蛋白质的合成,最终增加胰岛素的作用。

对心血管疾病的各种危险因子有改善作用,降低血压、增强心肌功能、改善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增强纤溶活性、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增加HDL-C和LDL-C浓度、降低血浆游离脂酸(FFA)、降低尿白蛋白排泄量。

4. 2适应症

/超重的T2DM患者。

TZD单独使用的疗效略逊二甲双胍和SU但与其它降糖药物合用则表现出其独特的疗效。

加用TZD可显著改善SU继发失效患者的血糖。

T2DM患者时,TZD在降低血糖的同时,减少外源性胰岛素的用

量。

TZD则是骨骼肌,

两者合用显示良好的

效果。

4. 3副作用

与水潴留、脂肪含量增加、改善血糖控制有关。TZD导致体内脂肪含量再分布,增加的脂肪主要积聚在皮下。

TZD的早期产品曲格列酮曾引起致死性的肝损害,故在TZD使用前后应定期检查肝功能。

4. 4禁忌症

(伴随循环血浆容量的增加有可能诱发心力衰竭)。以最小有效剂量开始,逐渐增加剂量可能有助于了解患者对水潴留的敏感性。

降糖药(二)

降糖药合理的联合用药方案

2型糖尿病治疗指南中对非肥胖和合并肥胖的患者建议分别采用磺脲类或双胍类药物作为

起始治疗,当单用某一类口服降糖药不能达到理想的血糖控制时,往往需要联合应用2种或

以上口服降糖药。合理的联合用药方案不仅能使血糖达标,还可相互抵消药物的不良反应,

避免单用药物至最大剂量带来的副作用。以下是临床最常用的几种联合用药方案。

1. 磺脲类+双胍类

为临床常见的联合用药组合。2型糖尿病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胰岛素分泌不足和/或胰岛

素抵抗,非肥胖的患者联合应用双胍类药物,可增加胰岛素作用靶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

用,抑制肝糖原的分解及糖异生,提高胰岛素的敏感性,抵消磺脲类药物增重的作用。而肥胖

者单用双胍类药物血糖控制不佳也可联用磺脲类药物。两者联用比单一用药可使糖化血红蛋

白平均降低1.7%,空腹血糖降低约3.5mmol/L。

2. 磺脲类+ a -葡萄糖苷酶抑制剂

目前许多大型临床研究已经证实,餐后高血糖与大血管并发症相关,因此血糖监测不能单纯着眼于空腹血糖。当单用磺脲类药物不能有效控制餐后血糖时,应考虑加用a -葡萄糖苷酶抑

制剂,使餐后血糖高峰降低及延迟。由于该药能持续抑制餐后高血糖而降低胰岛素的需要量,故可减少联用的磺脲类药物剂量,且该药不增加体重。两者联用比单一用药可使糖化血红蛋

白平均降低1.3%,空腹血糖降低约2.2mmol/L。

3. 磺脲类+噻唑烷二酮类

磺脲类药物的长期应用往往会导致药物的继发失效,一般报道每年发生率约5%- 10%,这可能是由于该药持续地刺激胰岛素分泌而加重高胰岛素血症及胰岛素抵抗,也可能是B细胞功

能进一步恶化及磺脲类受体下调所致,在长期单用药及剂量较大时容易发生。解决的办法是加用作用机制不同的另一类药以减少磺脲类药物用量,如加用噻唑烷二酮类是较好的选择

后者可增加胰岛素的敏感性,减少内源性胰岛素的需要量。两者联用比单一用药可使糖化血

红蛋白平均降低0.7%?1.8%,空腹血糖降低约2.8?3.3mmol/L。

4. 双胍类+噻唑烷二酮类

两者均被称作胰岛素增敏剂,以不同作用靶点及作用机制促进胰岛素敏感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及利用,单独应用时降血糖作用较弱,联合应用于重度肥胖伴明显胰岛素抵抗而血糖轻中

度升高的患者较为理想。两者联用比单一用药可使糖化血红蛋白平均降低0.7%?0.8%,空腹血糖降低约2.2?3.8mmol/L。

5. 非磺脲类的钾通道关闭剂+双胍类

非磺脲类钾通道关闭剂即苯甲酸、苯丙氨酸衍生物类因与受体结合及解离迅速,服药后可快速刺激胰岛素分泌,模拟生理性胰岛素急性时相分泌,更有利于餐后血糖控制而低血糖发生率较低,与双胍类药物联用的益处同磺脲类,而餐后血糖控制更为理想。两者联用比单一用药

可使糖化血红蛋白平均降低 1.4%,空腹血糖降低约2.2mmol/L。

以上联合用药对血糖降低的数值来源于国外大型临床试验结果,对于具体个人而言并非绝对

适用。另外,对于血糖明显升高而不愿应用胰岛素治疗的患者,或2种药物联用仍不能使血糖

控制理想的患者,当然可考虑3种或4种口服药物联合应用,如磺脲类+双胍类+噻唑烷二酮类等。但既要考虑到联用不同作用机理的药物,又要考虑到每类药物的用药特性、药物经济学

和患者的依从性。如磺脲类应在餐前半小时左右服用,而阿卡波糖和双胍类分别要求需在进

餐时和进餐后服用,这样三者联用患者的依从性明显下降。另外,临床上常见一些不合理的配伍,如“达美康+消渴丸”,表面上看似乎中西医结合,而实际上“消渴丸”的成分是“优降糖”,两者合用实际上是增加了磺脲类药物的剂量;“磺脲类+苯甲酸或苯丙氨酸衍生物类”也不是

合理的搭配,两者虽然作用位点不一样,但结果都是促进内源性胰岛素的分泌。一般认为联合用药情况下,排除饮食、运动、应激、感染等因素,血糖仍控制欠佳的,如空腹血糖>7.8mmol/L,糖化血红蛋白>8%则需要考虑胰岛素补充治疗。最后,需要强调的是2型糖尿病降糖治疗并非最终目的,须同时重视其他相关的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如鼓励戒烟、降压和调脂治疗等,以达到减少糖尿病各种并发症和合并症的目的,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延长寿命。

磺脲类药物应用的专家共识

北京中日友好医院杨文英执笔

编者按磺脲类降糖药自50年代问世以来,临床应用已经历了近半个世纪。在多年的发展历程中,该类药物的临床应用经验和试验研究都得到了不断丰富。近年来,虽然又有许多新的药物涌现,但根据2003年Diabetes Care对美国2型糖尿病口服用药情况统计,磺脲类仍占50%以上。因此,磺脲类仍是2型糖尿病治疗中一类十分重要的药物。

随着2型糖尿病发病机制研究的深入,临床上对其治疗中的某些问题产生了争议,特别是对磺脲类药物的有效性、安全性、适应证以及禁忌证等方面存在不同看法。

为了指导临床科学合理用药,2004年3月27日,来自全国糖尿病领域的19位专家汇聚上海,共同对磺脲类药物在2型糖尿病治疗中的地位进行了广泛研讨,并达成了磺脲类药

物临床应用的专家共识。会议由著名糖尿病专家陈家伦教授主持,杨文英教授对磺脲类药物

应用以及专家意见进行了总结。这一从磺脲类药物作用机制到有效性、安全性等方面进行全

面阐述和评价的共识报告,将帮助临床医生正确认识磺脲类药物在2型糖尿病治疗中的作

用,并指导临床科学合理用药。

就目前所知,2型糖尿病是由于遗传缺陷和后天多种环境因素导致的胰岛素分泌缺陷

和胰岛素生物效应降低,继而引起以高血糖为主要特征的一组代谢性疾病。治疗糖尿病的口

服降糖药物也随着对糖尿病病理生理机制认识的深入而不断推陈出新。磺脲类药物作为最早

被发现和被广泛应用的降糖药物,由于其经济性以及中国人存在重胰岛素抵抗者相对较少,所以该类药物更符合中国国情。磺脲类药物不断更新,新的剂型也不断出现,比如每天一次的控释片、缓释片的出现,既减小了服用剂量,又方便了患者服用。

本文主要就磺脲类降糖药的种类、作用特点、分子机制、降糖效果、安全性等方面做一综述。

磺脲类药物的发展历史

历史上磺胺类抗菌药的降糖潜能曾两次被发现:1942年法国人Jambon发现伤寒

患者在接受磺胺类药物治疗时发生严重的低血糖反应,在药理学家的帮助下,Jambon

随即进行了基础研究:磺胺类药物使狗的血糖水平下降,但切除胰腺,再给予磺胺类药物后,

血糖却没有下降。因此,他们意识到此类药物需要经过胰岛功能来发挥作用。但由于第二次

世界大战的原因及当时较低的糖尿病发病率,其在2型糖尿病治疗上的意义被忽略。1955年,Fanke和F uchs在试验一新型改良磺胺(Carbutamide)时,发现该类药能导致震颤、出汗等低血糖反应。在此后的11年间,第一代磺脲类降糖药经研制被

用于临床,包括甲苯磺丁脲、氯磺丙脲、妥拉磺脲、醋磺己脲。1966年以后,以格列本脲

为代表的第二代磺脲类药物先后被发现并广泛应用至今,包括格列本脲、格列吡嗪、格列齐

特、格列喹酮、格列波脲、格列美脲。第一代磺脲类药物与第二代磺脲类药物相比,前者对

磺脲类药物受体(sulfonylurea receptor SUR)亲合力低,脂

溶性差,对细胞膜穿透性差,需口服较大剂量(数百至数千毫克)才能达到与之相同的降糖

效果;另一方面,第一代比第二代磺脲类药物所引起的低血糖反应及其他不良反应发生率高,因此第一代磺脲类药物在临床上应用越来越少。目前在国内常用的磺脲类药物中,格列本脲、

格列美脲、格列吡嗪控释剂、格列齐特及格列齐特缓释片为中长效制剂,降糖作用较强,格列喹酮和格列吡嗪普通剂型属短效制剂,作用时间较短。大部分磺脲类药物均经肝脏代谢后

从肾脏排泄,仅格列喹酮主要经胆道排出,大约只有5%经肾脏排泄,故适用于轻、中度肾

功能不全的患者。各种磺脲药物的药理作用特点见表。

1.胰腺内作用机制

现已清楚,促使B细胞ATP敏感的钾离子(KATP )通道关闭是胰岛素释放的主要机制,磺脲类药物以及葡萄糖(通过转运、磷酸化、氧化代谢产生ATP )均可通过此机制刺激胰腺B细胞释放胰岛素。近年来对磺脲药物刺激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的分子机

制认识也在不断深入和完善,包括以下两条途径:

①依赖KATP通道的途径:

磺脲类药物通过与B细胞膜上的磺脲类药物受体特异性结合,使KATP通道关

闭,细胞内的K +外流受阻,因而细胞内K+ 浓度升高细胞膜去极化触发L—型电压

依赖的

Ca 2 +通道开放细胞外Ca 2+内流增加使胞浆内Ca 2 +浓度升高刺激胰岛素分泌颗粒向细胞外分泌。这一过程可能由Ca 2+/钙调蛋白依赖的蛋白激酶(CaMK)介导。

②不依赖KATP通道的途径:近十年来发现,磺脲类药物并不仅局限于与B细

胞膜上的SUR结合,研究中发现3H 标记的格列美脲和3H 标记的格列本脲还可

与B细胞内胰岛素分泌颗粒膜上的一种65 KD蛋白结合。通过对B细胞的电压钳研究还证

实,磺脲类药物可不通过关闭KATP通道而直接加强Ca 2+依赖的胰岛素分泌作用。这

些均提示磺脲药物具有不依赖KATP通道的促胰岛素分泌作用。Erik R等最近阐述

了其作用的分子模式:分泌颗粒内pH值降低是胰岛素分泌颗粒释放的必要条件,胰岛素分泌颗粒膜上的v—型质子泵(v—H + — ATPase)负责将H+泵入分泌颗粒内使颗粒

内环境酸化,这一过程需颗粒膜上的CIC—3氯离子通道同时将C1—转运入颗粒内以保

持电中性。磺脲类药物与胰岛素分泌颗粒膜上的65KD蛋白受体(gSUR)结合后,引

起与之耦连的CIC—3氯离子通道活性增加,后者与分泌颗粒膜上的v — H + — ATPa se协同作用,分别将细胞浆中的C1—和H+转运入分泌颗粒内,使颗粒内的微环境极度

酸化,从而引起胰岛素以胞吐方式分泌(如图)。

图磺脲类药物直接加强Ca2+依赖的促胰岛素分泌作用模式

(Diabetes 2002,51:S33-S36)

2?胰腺外作用机制

近年采用葡萄糖钳夹技术研究发现,磺脲类药物除了对B细胞有直接刺激作用外,

还可使外周葡萄糖利用增加10%?52% (平均29%),但也有研究者认为,此作用可能继发

于葡萄糖毒性作用的改善。总体看来,不同磺脲类药物可能具有不同程度的内在拟胰岛素作用,但大多数磺

脲类药物需在较高的血药浓度时才具有此作用,因此可能并不具有实际临床

意义。大量研究报道格列美脲在离体培养的脂肪细胞和肌细胞中,具有直接的拟胰岛素和胰

岛素增敏作用。格列美脲可激活细胞内特异的蛋白磷酸化酶而促进GLUT 4 /1的转位,

激活糖原合成酶,降低糖原合成酶激酶- 3的活性,从而促进外周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格

列美脲的胰外作用分子模式:格列美脲以一种不能饱和的及时间依赖的方式直接插入脂肪细

胞/肌细胞细胞膜上的Caveolae/DIGs区(Caveolae/Deterg

ent — insoluble glycolipid — enrlched rafts),

通过对DIGs结构/组成直接影响和/或通过诱导GPI—PLC激活进而使GPI—脂质/蛋白从DIGs区脂溶性释放,进而引起特异性DIG/caveolae成分的重

新分布。结果,酰化的非受体酪氨酸激酶(non—RTK),例如pp 59Lyn,从ca veolin(一种29KD的膜蛋白)分离并迁移至细胞膜的非DIGS区而被解除抑制。

这些过程伴随着Caveolin酪氨酸磷酸化,可进一步使pp 59Lyn和Caveol

in间的相互作用失去稳定性或抑制它们重新结合。被活化的non—RTK使IRS蛋白

在特定的酪氨酸残基磷酸化,进而发动代谢性的拟胰岛素信号通过PI- 3K通路沿着IR

S下游的胰岛素信号级联传向脂质和糖原合成途径及GLUT 4转位装臵。

磺脲类药物的有效性

1?降糖作用

多项临床试验表明,磺脲类药物刺激胰岛素释放可达原有的2倍左右,各种磺脲类药物降糖作用的强度有所不同,但经剂量调整后,每片磺脲药物的降糖效果基本相当。磺脲类药物降糖幅度直接与起始治疗时的空腹血糖(FPG)水平有关。对于起始治疗时Hb

A1cV10%、FPG为200 mg/dl左右的2型糖尿病患者,磺脲药物可使FP

G降低60?70 mg/dl,HbA1c降低 1.5 %?2.0 %。磺脲类药物每日使用剂

量范围较大,在一定剂量范围内,磺脲类药物降糖作用呈剂量依赖性,取决于病人尚存的胰

岛功能,但超过最大有效浓度后降糖作用并不随之增强,相反副反应明显增加。例如普通剂

型的格列吡嗪最大允许剂量可达30 mg/日;格列吡嗪控释片(最大剂量为20 mg/

日)能使药物在2 4小时内以较低浓度持续释放,可维持血药浓度5 0?3 0 0 ng/m

l,恰好位于格列吡嗪有效血药浓度范围内。FPGV250 mg/dl、有较好的胰岛

功能、新诊断糖尿病、胰岛细胞抗体(ICA)或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A)阴性的糖尿病患者对磺脲药物反应良好。

2.葡萄糖依赖的降糖作用

磺脲类药物对胰岛B细胞的刺激效应在一定程度上还受血糖浓度的影响,即所谓的“葡萄糖依赖作用”。试验证实磺脲类药物在较低的血药浓度时,不同的血糖水平刺激胰岛素分泌的作用不同。现有资料显示,格列吡嗪控释片和格列齐特缓释剂在药理剂量时,每日口服1次维持24小时较低的血药浓度,由于它们刺激胰岛素分泌还与进餐有关,因而可获得较普通剂型和格列本脲相似或更稳定的血糖控制,低血糖事件发生也少。另外,随着对胰

岛素分泌时相的深入研究发现,不论静脉注射葡萄糖后的第一时相胰岛素分泌,还是进餐后

的早相胰岛素分泌均与刺激后的血糖水平之间存在很强的负相关关系。不幸的是,几乎所有

的糖耐量受损(IGT)和糖尿病患者的早相胰岛素分泌均消失,以恢复胰岛素生理分泌模

式为目的的治疗手段可有效预防2型糖尿病患者餐后血糖的波动,甚至有可能预防IGT发

展到糖尿病。现有数据显示第二代磺脲类药物中的格列吡嗪、格列齐特以及非磺脲类促分泌

剂可以改善负荷后早相胰岛素分泌。

3.其他作用

冠心病是2型糖尿病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2型糖尿病常常伴有多种心血管疾病的危险

因素,因此人们也很想了解磺脲类药物是否也能改善这些危险因子。已有的大多数研究显示,

磺脲类药物对血脂无明显影响或有较轻的改善作用,如甘油三脂(TG)水平下降,这种效

应可能是继发于血糖下降的间接作用结果。格列吡嗪和格列齐特对凝血和纤溶系统(PAI

-1)的影响研究结果不尽一致,因此它们对微血管病变的益处尚需进一步大规模临床研究

确认。

4?联合用药

使用磺脲类药物治疗血糖控制不能达标时,可以合并使用双胍类、噻唑烷二酮类、

a-糖苷酶抑制剂、胰岛素。同一患者一般不同时联合应用两种磺脲类药物

5 .磺脲类药失效

大约10%的糖尿病患者在开始使用磺脲药物治疗时血糖不能控制(FPG>25

0 mg/dl 或FPG下降V20 mg/dl),称为磺脲类药物原发性失效。

有些患者在初始治疗时反应良好,但经过数月或数年后疗效减弱或消失,称为磺脲类药物继发性失效,每年发生率为5%?10%, 大约10年后绝大多数磺脲类药物治疗患

者需同时合用另外一类降糖药或胰岛素。继发性失效不仅发生于磺脲类药物,双胍类药物的

继发性失效每年发生率约为5%?10%。继发性失效的主要原因为B细胞功能逐渐恶化和

外周组织对胰岛素抵抗不能缓解。联合用药可以降低继发性失效的发生率,如与双胍类药物、

噻唑烷二酮类、胰岛素合用。

6 ?磺脲类药物的选药原则

(1)可作为非肥胖2型糖尿病的一线用药;(2)老年患者或以餐后血糖升高为

主者宜选用短效类,如格列吡嗪、格列喹酮;(3)轻-中度肾功能不全患者可选用格列喹

酮;(4)病程较长,空腹血糖较高的2型糖尿病患者可选用中-长效类药物(如格列本脲、格列美脲、格列齐特、格列吡嗪控释片)。

磺脲类药物的安全性

1?低血糖反应

磺脲类药物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约为2%?5%,第二代磺脲类药物不良反应发

生率较第一代更低。磺脲类药物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低血糖症,增加磺脲类药物发生低血糖

事件的主要因素有:高龄,饮酒,肝/肾疾病,多种药物相互作用。氯磺丙脲和格列本脲为长效磺脲类药物,格列本脲的代谢产物也具降糖活性,两者均由肾脏排泄,因此在老年患者

尤其是合并有肾功能减退者常可引起严重而持久的低血糖反应。格列美脲和格列吡嗪控释剂

也为长效制剂,但由于其较低的有效血药浓度和葡萄糖依赖的降糖作用,低血糖发生率较格

列本脲显著降低。格列喹酮、格列吡嗪的作用时间均较短,且格列喹酮只有5%经肾脏排泄,

因而老年人使用较为安全,但应注意部分格列吡嗪在消化道进行肝肠循环,肝功能不全时其

作用时间延长。

2.体重增加

另一令人关注的问题是,长期使用磺脲类药物过程中出现体重增加。临床研究显示,格列吡嗪控释片和格列美脲增加体重作用不明显或较其他二代磺脲类药物低。

3?其他不良反应

磺脲类药物其他少见的不良反应包括:恶心,呕吐,胆汁淤积性黄疸,肝功能异常,

白细胞减少,粒细胞缺乏,贫血,血小板减少,皮疹等。氯磺丙脲还可引起抗利尿激素不适当分泌而引起低钠血症和水潴留。

4?禁忌证和注意事项

磺脲类药物禁忌证:1型糖尿病患者不可单独使用;有急性严重感染、手术、创伤

或糖尿病急性并发症者;有严重的肝、脑、心、肾、眼等并发症者;对磺胺类药物过敏者。

磺脲类药物使用注意事项:妊娠和哺乳期妇女需改用胰岛素治疗;老年人使用磺脲

类药物剂量要酌情调整;不推荐儿童服用;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酌情使用。

磺脲类药物与缺血预适应

SUR根据结构和表达部位不同可分为SUR1、SUR2A、SUR2B三种亚

型。SUR1主要表达在B细胞和脑,SUR2A主要表达在心脏和骨骼肌,SUR2B主

要表达在血管平滑肌和大脑。基础状态下B细胞膜上的SUR1/KIR6. 2处于开放状态,血糖、磺脲类药物可关闭通道从而刺激胰岛素分泌;而心肌细胞膜上的SUR2A/K

IR6. 2和血管平滑肌和大脑的SUR2B/KIR6. 2,在基础状态时处于关闭状态,

仅在缺血、缺氧时开放。当KATP通道开放后,电压依赖的Ca2+通道关闭,从而减轻心肌耗氧,这种缺血状态KATP通道自动开放的机制称为“缺血预适应”。缺血预适应机

制可保护心肌以及舒张血管,缺血预适应的关键是KATP通道开放。不同磺脲类药物对不

同亚型SUR的选择有很大差异,格列齐特、甲苯磺丁脲、格列吡嗪控释片对SUR1高度

选择,对SUR2A、SUR2B作用不强。非选择性磺脲类药物是否会对心肌缺血预适应保护机制产生不良作用受到关注。动物实验证明,格列本脲可抑制大鼠和狗的心肌和冠状动

脉血管的KATP通道,阻断缺血预适应。然而UKPDS大规模临床试验结果并未显示格列本脲、氯磺丙脲能增加新诊断2型糖尿病的心血管事件。

小结

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磺脲类药物已成为口服降糖药家族中成员最多的一族,各种磺脲类药

物的药代动力学、药效、不良反应等诸多方面均存在差异。磺脲类药物可作为非超重或肥胖

2型糖尿病患者的一线用药,所有2型糖尿病如果磺脲类单药治疗未能达标或失效可与胰岛素/双胍类药物/胰岛素增敏剂联合使用。

通用名称:格列齐特缓释片

功能主治:当单用饮食疗法,运动治疗和减轻体重不足以控制血糖水平的成人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2型)。

用法用量:口服,仅用于成年人。每日1次,剂量为1至4片,30?120mg 建议于早餐时服用。

如某日忘记服用药物,第二日服药剂量不得增加。与所有降血糖药一样,应根据患者的代谢

反应(血糖,HbAlc)来调整剂量。

首次剂量首次建议剂量为每日30m?

如血糖水平令人满意,可采用此剂量用作维持治疗;

如血糖水平不佳,剂量可逐次增至每日60, 90或120mg每次增量间隔至少1个月,治疗2

周后血糖仍无下降时除外。遇到这种情况,可提议于治疗二周后增加剂量。最大建议剂量必

须不得超过每日120mg

用格列齐特缓释片代替格列齐特80 mg :格列齐特80 mg 一片相当于格列齐特缓释片一片。

替代时,必须提供血糖监测。

用格列齐特缓释片代替其它口服降血糖药物:格列齐特缓释片可代替其它口服治疗糖尿病药

物治疗。在这种情况下,必须考虑先前所用降血糖药物的剂量和半衰期。

一般换用格列齐特缓释片时无需过渡期,开始以剂量为30 mg较好。然后如前述按患者的血

糖情况进行调整。

如患者从具有长半衰期的磺脲类药物改用格列齐特缓释片,为了避免两种药物的药效叠加以

及随后发生的低血糖危险,需有几天的治疗窗口期进行调整。

在换用本药物时,建议遵照前述首次服用格列齐特缓释片治疗所采用的步骤,即首次治疗剂

量每日30 mg,然后根据代谢情况逐次增量。

与其他口服治疗糖尿病药联合应用:格列齐特缓释片可与双胍类,a葡萄苷酶抑制剂或胰岛

素合用。

格列齐特缓释片不能充分控制的患者,在严密的医疗监测下,治疗初期合并胰岛素治疗。

对轻度或中度肾功能不全患者:治疗方案与肾功能正常的患者相同,但需小心监测。这些资料已被临床实验所证实。

对低血糖症的高危患者:

营养不足或营养不良状态,

严重或代偿较差的内分泌疾病(垂体前叶功能不足,甲状腺机能减退,促肾上腺功能不足

),

长期和/或大剂量皮质激素治疗撤停,

严重血管性疾病(严重冠心病,颈动脉严重受损,弥漫性血管病变),建议以30mg/天的最小

剂量开始治疗。

或遵医嘱。

不良反应:

低血糖:如同其它磺脲类药物,尤其是进餐间隔时间不规则,或少吃了1餐或数餐的情况下,

用格列齐特缓释片治疗可导致低血糖发生。

低血糖可有如下症状:头痛,极度饥饿,恶心,呕吐,倦怠,倦睡,睡眠障碍,激动,攻击性行为,集中力和注意力下降,反应迟缓,抑郁,精神错乱,视觉及语言障碍,失语,震颤,轻瘫,感觉障碍,头晕,乏力

感,自我控制丧失,谵妄,惊厥,呼吸表浅,心动徐缓,倦睡和意识丧失甚至昏迷至死亡。

另外,观察到肾上腺素能反调节症状:出汗,皮肤潮湿,焦虑,心动过速,高血压,心悸、心绞痛及心律失常。

这些症状通常在摄入碳水化合物(糖)后消失。然而,人造糖类替代品无效。

对于长期严重低血糖病例,即使因吸收了糖而暂时得到控制,仍然可能需要立即药物治疗,甚至需要住院治疗。

胃肠道功能障碍:例如腹痛,恶心,呕吐,消化不良,腹泻,便秘都有过较少报导,但如在早餐时服用格列齐特,这些症状可以避免或使风险降低到最低。

罕见的不良反应:

皮肤和皮下反应:皮疹,瘙痒,荨麻疹,红斑,斑丘疹,起泡。其他磺脲类药物,极少数病例有过敏性结节性脉管炎。

血液疾病:极罕见,包括贫血,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粒细胞减少等。这些异常通常是可逆的,治疗停止时消失。其他磺脲类药物,少数病例可见红细胞减少,粒细胞缺乏,贫血及各类血细胞减少等。

肝-胆疾病:肝酶水平增高(ALT, AST,碱性磷酸酶),肝炎(罕见),如有胆汁郁积性黄疸出

现,中止治疗。其他磺脲类药物,少数病例罕见肝酶水平增高,肝功能不全(胆汁郁积和黄疸),甚至出现肝炎,中断治疗后,症状消退。仅有少数病例出现危及生命的肝功能衰竭。

通常这些症状于中断治疗后一般都会消失。

视力障碍:暂时性视力障碍,可能因为开始治疗时的血糖水平变化。

禁忌:已知对格列齐特或其中一种赋形剂、其它磺脲类、磺胺类药物过敏;

I型糖尿病:

糖尿病昏迷前期,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严重肾或肝功能不全:对这些病例建议应用胰岛素。

应用咪康唑治疗者(参见[药物相互作用])。哺乳期(参见[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用药])。

通用名称:盐酸二甲双胍肠溶片

功能主治:

(1 )本品首选用于单纯饮食控制及体育锻炼治疗无效的2型糖尿病,特别是肥胖的2型糖

尿病。

(2)对于1型或2型糖尿病,本品与胰岛素合用,可增加胰岛素的降血糖作用,减少胰岛素的用量,防止低血糖发生。

(3)本品也可与磺酰脲类口服降血糖药合用,具协同作用。

用法用量:

糖尿病治疗应根据血糖测定情况按个体化原则进行。从小剂量开始使用,根据病人状况,逐

渐增加剂量。成人最大推荐剂量为每日1.8g。通常起始剂量为0.25g,每日二次,餐前服用。约一周后,如病情控制不满意,可加至一日3次,每次0.25g,逐渐加至每日1.8g,分次服用。

儿童患者的起始剂量一般为0.25g,每天二次,餐前服用。根据血糖控制情况,可酌情增加剂量,最高剂量可为每天1.8g,分次服用。

剂型:肠溶片

不良反应:

本品常见不良反应包括腹泻、恶心、呕吐、胃胀、乏力,消化不良,腹部不适及头痛。其它少见者为大便异常、低血糖、肌痛、头昏、头晕、指甲异常、皮疹、出汗增加、味觉异常、胸部不适、寒战、流感症状、潮热、心悸、体重减轻等。二甲双胍可减少维生素B12吸收,但极少引起贫血。本品在治疗剂量范围内,弓I起乳酸性酸中毒罕见。

禁忌:

(1)肾脏疾病或下列情况禁用:心力衰竭(休克)、急性心肌梗塞和败血症等引起的肾功能障碍(血清肌酐水平》1.5毫克/分升(男性),》1.4毫克/分升(女性)或肌酐清除异常)。

(2)需要药物治疗的充血性心衰,和其他严重心、肺疾患。

(3 )严重感染和外伤,外科手术,临床有低血压和缺氧等。

(4)已知对盐酸二甲双胍过敏。

(5 )急性或慢性代谢酸中毒,包括有或无昏迷的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和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需要用胰岛素治疗。

(6 )酗酒者。

(7 )接受血管内注射碘化造影剂者,应暂时停用本品。

(8)维生素B12、叶酸缺乏未纠正者。

注意事项:

(1)口服本品期间,应定期检查肾功能,以减少乳酸中毒的发生,尤其是老年患者更应定

期检查肾功能。接受外科手术和碘剂X线摄影检查前患者应暂时停止口服本品。

(2)肝功能不良:某些乳酸性酸中毒患者合并有肝功能损害。因此有肝脏疾病者应避免使用本品。

(3)应激状态:在发热、昏迷、感染和外科手术时,服用口服降糖药患者易发生血糖暂时控制不良,在此时必须暂时停用本品,改用胰岛素。待应激状态缓解后恢复使用。

(4 )对1型糖尿病患者,不宜单独使用本品,而应与胰岛素合用。

(5 )应定期进行血液学检查。本品治疗引起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罕见。如发生应排除维生素

B12缺乏。

(6 )即往服用盐酸二甲双胍片治疗,血糖控制良好的2型糖尿病患者出现实验室化验异常

或临床异常(特别是乏力或难于表达的不适) ,应当迅速寻找酮症酸中毒或乳酸酸中毒的证

据,测定包括血清电解质、酮体、血糖、血酸碱度、乳酸盐、丙酮酸盐和二甲双胍水平,存在任何类型的酸中毒都应立即停用,开始其他恰当的治疗方法。

(7)单独接受盐酸二甲双胍片的患者正常情况下不会产生低血糖,但当进食过少,或大运

动量后没有补充足够的热量,与其他降糖药联合使用(例如磺脲类药物和胰岛素) ,饮酒等

情况下会出现低血糖,须注意。

(8)老年、衰弱或营养不良的患者,以及肾上腺和垂体功能低下、酒精中毒的患者更易发生低血糖。老年患者和服用B -肾上腺阻滞剂的患者的低血糖很难辨认,须注意。

(9)患者应当了解盐酸二甲双胍片治疗的潜在危险和益处,以及选择治疗的方式。也应知

道同时控制饮食、规律运动的重要性,以及规律检测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肾脏功能和血液

学参数的重要性。

(10)须向患者解释乳酸酸中毒的危险性、症状和容易发生乳酸酸中毒的情况。当出现不能

解释的过度呼气、肌痛、乏力、嗜睡或其他非特异性症状时,应立即停药,及时看医生。在

二甲双胍治疗的初期常出现胃肠道症状,一旦患者坚持某一剂量治疗后出现胃肠道症状,通常与药物本身无关,随后出现的胃肠道症状可能是由于乳酸酸中毒或其他严重的疾病造成的。

成份:盐酸二甲双胍。

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用药:不推荐孕妇使用本品。哺乳期妇女应慎用本品,必须使用本品时,

应停止哺乳。

儿童用药:10-16岁2型糖尿病患者使用本品的最高日剂量为 1.8g。不推荐10岁以下儿童

使用本品。

老年用药:65岁以上老年患者使用二甲双胍时,应谨慎,并定期检查肾功能。通常不用最大剂量。不推荐80岁以上的患者使用本品,除非肌酐清除率检查表明肾功能未降低。

药物相互作用:(1)单剂联合使用二甲双胍和格列苯脲未发现二甲双胍的药代动力学参数改变。

(2)二甲双胍与呋塞米(速尿)合用,二甲双胍的AUC增加,但肾清除无变化;同时呋塞米的Cmax和AUC均下降,终末半衰期缩短,肾清除无改变。

(3)经肾小管排泌的阳离子药物(例如氨氯吡咪、地高辛、吗啡、普鲁卡因胺、奎尼丁、

奎宁、雷尼替丁、氨苯蝶啶、甲氧苄氨嘧啶和万古霉素)理论上可能与二甲双胍竞争肾小管

转运系统,发生相互作用,因此建议密切监测、调整本品及/或相互作用药物的剂量。

(4)二甲双胍与西咪替丁合用,二甲双胍的血浆和全血AUC增加,但两药单剂合用,未见二甲双胍清除半衰期改变。西咪替丁的药代动力学未见变化。

(5)如同时服用某些可引起血糖升高的药物,如噻嗪类药物或其他利尿剂、糖皮质激素、酚噻嗪、甲状腺制剂、雌激素、口服避孕药、苯妥英、烟碱酸、拟交感神经药、钙离子通道阻滞剂和异烟肼等时要密切监测血糖,而在这些药物停用后,要密切注意低血糖的发生。

(6)二甲双胍不与血浆蛋白结合,因此与蛋白高度结合的药物例如水杨酸盐、氨苯磺胺、氯霉素、丙磺舒等与磺脲类药物相比不易发生相互作用,后者主要与血清蛋白结合。

(7)除氯磺丙脲,患者从其他的口服降糖药转为用本品治疗时,通常不需要转换期。服用

氯磺丙脲的患者在换用本品的最初2周要密切注意,因为氯磺丙脲在体内有长滞留,易导致

药物过量,发生低血糖。

(8)二甲双胍有增加华法林的抗凝血倾向。

(9 )树脂类药物与本品同服,可减少二甲双胍吸收。

药理作用:药理作用:盐酸二甲双胍是一种降血糖药,具有提高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耐受

性,降低基础和餐后血糖的作用。盐酸二甲双胍的作用机理不同于其它类型的口服抗血糖药,它可减少肝糖的产生,降低肠对糖的吸收,并且可通过增加外周糖的摄取和利用而提高胰岛素的敏感性,与磺酰脲类药物不同的是,盐酸二甲双胍不会对2型糖尿病患者或正常血糖的患者产生低血糖症(除特殊情况-见注意事项)。盐酸二甲双胍治疗后,胰岛素的分泌保持不变,而降低空腹胰岛素水平及每日血浆胰岛素水平。

毒理研究:

遗传毒性:本品Ames试验、小鼠淋巴细胞基因突变试验、人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试验和小鼠微核试验结果均为阴性。

生殖毒性:雄性大鼠和雌性大鼠给予盐酸二甲双胍,剂量高达600mg/kg/日(按体表面积折

算相当于人临床推荐最大日剂量的3倍),未见对生育能力的影响。大鼠和兔子给予盐酸二

甲双胍,齐憧高达600mg/kg/日(按体表面积折算相当于人临床推荐最大日剂量的2倍和6倍)时,无致畸胎作用。哺乳期大鼠的研究结果显示,盐酸二甲双胍可分泌入乳汁,并可达到在血浆的水平。

致癌性:大鼠给予盐酸二甲双胍900mg/kg/日104周和小鼠给予盐酸二甲双胍1500mg/kg/ 日91周(按体表面积折算均相当于人临床推荐剂量的4倍),在动物身上未见致癌作用,但

在900mg/kg/日的雌性大鼠中,有良性间质子宫息肉发生的增加。

药物过量:即使二甲双胍服用剂量达到85g都没有发生低血糖,但在这种情况下会发生乳酸酸中毒。在良好的血液动力学的状况下二甲双胍可以以170毫升/分的速度透析清除。因此

怀疑二甲双胍过量的患者,血透可以清除蓄积的药物。

药代动力学:口服二甲双胍主要在小肠吸收。进食略减少药物的吸收速度和吸收程度。国内口服本品的药代动力学试验表明,口服后达血药峰浓度时间为 2.7〒0.5小时,血药浓度峰

值为2.658〒0.498卩g/ml。二甲双胍几乎不与血浆蛋白结合。本品主要经肾脏排泄,口服本品后24小时内肾脏排泄90%

【药品名称】

通用名称:阿卡波糖

英文名称:Acarbose

【成份】阿卡波糖

【适应症】配合饮食控制治疗糖尿病。

【用法用量】用餐前即刻整片吞服或与前几口食物一起咀嚼服用,剂量因人而异。一般推

荐剂量为:起始剂量为每次50mg,每日3次。以后逐渐增加至每次0.1g,每日3次。个别

情况下,可增至每次0.2g,每日3次。或遵医嘱。

【不良反应】常有胃肠胀气和肠鸣音,偶有腹泻,极少见有腹痛。如果不控制饮食,则胃

肠道副作用可能加重。如果控制饮食后仍有严重不适的症状,应咨询医生以便暂时或长期减

小剂量。个别病例可能出现诸如红斑、皮疹和荨麻疹等皮肤过敏反应。

【禁忌】

1. 对阿卡波糖过敏者禁用;

2. 糖尿病昏迷及昏迷前期,酸中毒或酮症患者禁用;

3. 有明显消化和吸收障碍的慢性胃肠功能紊乱患者禁用;

4. 患有由于肠胀气而可能恶化的疾患(如Roemheld综合症、严重的疝、肠梗阻、肠道术

后和肠溃疡)的病人禁用;

5. 肝重肾功能损害的患者禁用;

6.18岁之前暂不宜使用;

7.孕妇及哺乳期妇女不宜使用。

【注意事项】1.病人应遵医嘱调整剂量; 2.如果病人在服药4?8周后疗效不明显,可以增

加剂量;如果病人坚持严格的糖尿病饮食仍有不适时,就不能再增剂量,有时还需要适当减

少剂量,平均剂量为每次0.1g,每日3次;3.个别病人,尤其是在使用大剂量时会发生无症状的肝酶升高,故应考虑在用药的前6?12个月监测肝酶的变化;停药后肝酶值会恢复正

常;4.如出现低血糖,应使用葡萄糖纠正,而不宜使用蔗糖。

【特殊人群用药】

儿童注意事项:18岁之前暂不宜使用。

妊娠与哺乳期注意事项:孕妇及哺乳期妇女不宜使用。

【药物相互作用】1 ?如果本品与磺酰脲类药物、二甲双胍或胰岛素一起使用时,血糖可能下降至低血糖的水平,则需减少磺酰脲类药物、二甲双胍或胰岛素的剂量。 2 ?服用本品期间,避免同时服用抗酸剂、消胆胺、肠道吸附剂和消化酶类制剂,以免影响本品的疗效。3 ?同时服用新霉素可使餐后血糖更为降低,并使本品胃肠反应加剧。

【药理作用】本品为口服降血糖药。其降糖作用的机制是抑制小肠壁细胞和寡糖竞争,而与葡萄糖苷酶可逆性地结合,抑制酶的活性,从而延缓碳水化合物的降解,造成肠道葡萄糖的

吸收缓慢,降低餐后血糖的升高。

【贮藏】遮光、密封、在阴凉处

【有效期】24个月

【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103164

【生产企业】企业名称:浙江海正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地址:浙江省台州市椒江区海正

大道1号

(完整版)常见口服降糖药分类

常见口服降糖药分类、适用人群 零售药店里的降糖类产品品种繁多,少则20~30个品规,多则80~100个品规左右,其实口服降糖药物无外乎隶属于以下六大品类。 降糖类 磺脲类促泌剂 此类药物主要通过刺激体内胰岛β细胞增加胰岛素分泌而发挥降糖作用,适用于胰岛功能尚未完全丧失的2型糖尿病患者。其主要不良反应是低血糖。 磺脲类药物降糖作用强。大多数磺脲类药物所刺激出的胰岛素分泌需要经过1.5小时才能达峰,为使胰岛素分泌达峰时间与餐后血糖达峰时间同步,以有效地降低餐后血糖,二代磺脲类药物应该在餐前半小时服用(三代药物格列美脲可以餐前即刻服用)。 代表药物有:(第二代)格列本脲、格列吡嗪、格列齐特、格列喹酮;(第三代)格列美脲。 格列奈类促泌剂

此类药物化学结构及作用位点与磺脲类药物明显不同,此类药物起效更快、达峰更快、作用维持时间较短,可有效控制餐后高血糖,却极少引起下一餐前低血糖。因此服用简便,餐前即刻服用,不进餐不服药。适合老年人、轻度糖尿病肾病患者以及饮食不规律者。 注意:格列奈类药属于餐时胰岛素分泌调节剂,可有效控制餐后高血糖,不能有效的降低基础血糖即空腹血糖。 代表药物有:瑞格列奈、那格列奈、米格列奈。 二肽基肽酶-4抑制剂 此类药物通过抑制二肽基肽酶-4,减少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的降解,使GLP-1能更好的发挥作用而促进胰岛素分泌、抑制肝糖原分解、抑制食欲、减轻体重。 代表药物有:西格列汀、沙格列汀、维格列汀。 抗糖类 双胍类 此类药物不刺激胰岛素的分泌,其作用机理主要是通过减轻胰岛素抵抗、促进外周组织(如肌肉、脂肪)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抑制肝糖原分解及糖异生、抑制或延缓葡萄糖在胃肠道的吸收、减少食欲等途径降低血糖,同时兼有降脂、减肥及心血管保护作用,尤其适用于肥胖的2型糖尿患者的首选药物,而且是2型糖尿病患者的基础用药。该类药物虽不能单独用于1型糖尿病治疗,但1型糖尿病患者在应用胰岛素基础上,如血糖波动太大时可以加用该药,有助于平稳控糖。 此类药物常见不良反应是胃肠道反应,如口干、口苦、金属味、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泻等。此药主要从肾脏排泄,肾功能不全者禁用,心衰、缺氧患者慎用。

都有哪些常用的降糖药

都有哪些常用的降糖药 糖尿病患者如果是在古代是很难治疗的,因为没有有效的治疗药物,胰岛素是治疗糖尿病的重要的药物,那么现代的降糖药都有哪些呢?目前认为有八种,主要是有胰岛素及其类似物,如果是中药,中药的成分比较复杂,运用传统的煎煮法效果明显,也有许多的中草药能够起到降糖的作用。 一、目前常用的降糖药物按作用的机理共分为八种,主要有胰岛素及其类似物、磺脲酰类促泌剂、二甲双胍类、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噻唑烷二酮类衍生物促敏剂、苯茴酸类衍生物促泌剂、GLP-1受体激动剂、DDP-4酶抑制剂和中成药九大类多个品种。 二、糖尿病是一种因胰岛素绝对或相对不足,或者靶细胞对胰岛素敏感性降低引起的以糖代谢紊乱为主的慢性综合性疾病,其中2型糖尿病的发生是外周胰岛素抵抗和β细胞功能缺陷共 同作用的结果。当糖尿病患者经过饮食和运动治疗以及糖尿病保

健教育后,血糖的控制仍不能达到治疗目标时,需采用药物治疗。 三、降糖化学药可大致分为口服降糖药物和注射降糖药物。目前国内常用的口服降糖药物分为促胰岛素分泌剂类、二甲双胍类、α-糖苷酶抑制剂类、噻唑烷二酮衍生物等;其中促胰岛素分泌剂类又分为磺脲类和非磺脲类(格列奈类)。注射降糖药物有胰岛素及类似药物、GLP-1受体激动剂和DDP-4酶抑制剂等。 四、降糖中药分类比较复杂,最简单的是按照药物组成分为单方制剂和复方制剂。由于传统中药方剂的抓取、存放、煎煮比较麻烦,中药成药(中成药)的使用比传统煎煮方剂的使用更为普遍。但传统煎煮方剂的疗效更为理想。 五、单味降糖中药 (一)黄芪:黄芪多糖具有双向调节血糖作用。临床常用黄芪配合滋阴药如生地、玄参、麦冬等治疗糖尿病。 (二)黄连:煎剂有降低血糖作用。从黄连整药中提炼的小檗碱(黄连素)可减少体重,显著改善葡萄糖耐量,还可增加脂肪燃烧,减少脂肪合成。

糖尿病患者常用口服降糖药及特点

糖尿病人常用口服降糖药及特点(一) 一磺脲类药物 药品名:优降糖达美康美吡哒克糖利和糖适平等;第三代的格列美脲 适用者:可作为非肥胖2型糖尿病的首选,不适合1型患者。 副作用:主要为低血糖、消化道反应。 二双胍类药物 药品名:目前主要使用的双胍类药物是盐酸二甲双胍。 适用者:适用于2型糖尿病,特别是肥胖病友的首选抗高血糖药物。 副作用:主要发生在肠道中,20%~30%的病友会出现不良反应,包括食欲下降、口腔中有金属的味道、恶心、腹痛、腹胀、腹泻。 三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 药品名:拜唐苹、倍欣等。 适用者:餐后血糖高的2型、1型及糖耐量受损患者。 副作用:主要为消化道反应,腹胀、腹痛、腹泻。

糖尿病人常用口服降糖药及特点(二) 四噻唑烷二酮衍生物类 药品名:优罗格列酮(商品名为文迪雅)、吡格列酮(商品名为艾丁)等。 适用者:2型及肥胖的糖尿病患者,不适合1型患者。 副作用:水肿和血容量增加,但一般较轻。肝病和心功能不全者不宜用。 五促胰岛素分泌剂 药品名:瑞格列奈(诺和龙)、那格列奈等。 适用者:适用于基础血糖正常的糖尿病患者,尤其是餐后血糖高者,不适于1型患者。 副作用:轻度低血糖反应、胃肠道功能紊乱。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者禁用。 特别提示:1药物要保持一定得浓度才能发挥作用,吃吃停停会造成血糖剧烈波动,很容易加重并发症。所以,降糖药应坚持服用。 2 超量服药会加重肝、肾、胰岛负担,结果会造成胰岛功能和肝肾功能 的提前衰竭。所以,要按量而不是超量服用降糖药。

糖尿病人的日常饮食(一) 糖尿病人一定要吃水果,与正常人不同的是需要有选择地食用。

糖尿病人的日常饮食(二) 一糖尿病人该如何喝粥? ●不喝纯大米粥。可以在大米粥中加入蔬菜、菌类、杂粮或豆类做成菌菜粥、杂 粮粥、豆粥等。 ●米、水不要放多,熬得不要太烂。 ●不单独喝粥,配合主食、菜。 ●不喝热粥。 ●配合运动。 ●喝粥的时间:监测血糖。 二以下食物也不建议糖尿病人食用 主食:汤面、油饼、油条、米饼、热干面、烙饼、煎饺、馅饼、无糖汤圆、年糕、粘豆包、粽子、粘米饭 副食:土豆泥、煮甘薯、部分南瓜、勾芡的炒菜和汤类等 冲制饮品:无糖芝麻糊、无糖核桃粉、藕粉等 即时食品:精白面包、棍子面包、小麦饼干、膨化薄脆饼干、麦芽糖等 三人均每日6克盐,别忘了味精、大酱中都有盐。油要经常换着吃。

治疗糖尿病的常用药物有哪些

治疗糖尿病的常用药物有哪些 糖尿病至今有一定的历史了,目前市面上出现了众多的降糖药物,糖尿病患者在服用的时候应该要充分了解这些药物的成分和适应症,副作用等注意事项,根据自己的实际病情选择治疗相应的药物。那么,治疗糖尿病的常用药物有哪些呢?看看下面的介绍吧。目前治疗糖尿病的西药主要有口服降糖化学药、胰岛素两大类。一、口服降糖化学药1、磺酰脲类主要通过促进胰岛素分泌而发挥作用,抑制ATP依赖性钾通道,使K+ 外流,β细胞去极化,Ca2+ 内流,诱发胰岛素分泌。此外,还可加强胰岛素与受体结合,解除受体后胰岛素抵抗的作用,使胰岛素作用加强。常用的药物有格列吡嗪,格列齐特,格列本脲,格列波脲,格列美脲等。(1)、格列吡嗪(美吡达、瑞罗宁、迪沙、依吡达)第二代磺酰脲类药,起效快,药效持续6-8小时,对降低餐后高血糖特别有效;由于代谢物无活性,且排泄较快,因此比格列本脲较少引起低血糖反应;作用持续24小时。用于非胰岛素依赖型成年型糖尿病。(2)、格列齐特(达美康、孚来迪)第二代磺酰脲类药,比第一代甲笨磺丁脲强10倍以上;此外,还有抑制血小板黏附、聚集作用,可有效防止微血栓形成,从而预防糖尿病的微血管病变。适用于成年型糖尿病、糖尿病伴有肥胖症或伴有血管病变者。老年人及肾功能减退者慎用。 (3)、格列本脲(优降糖)第二代磺酰脲类药,在所有磺酰脲类中降糖作用最强,为甲笨磺丁脲的200-500倍,作用可持续24小时。用于轻、中度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易发生低血糖反应,老人和肾功能不全者慎用。(4)、格列波脲(克糖利)比第一代甲笨磺丁脲强20倍,与格列本脲相比更易吸收,较少发生低血糖;作用可持续24小时。用于非

口服降糖药大全

口服降糖药大全 口服降糖药分论 西药类

主要包括磺脲类、双胍类、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噻唑烷二酮类及诺和龙。 磺脲类药物主要用于: (1)胰岛有一定的分泌胰岛素功能者;(2)中年以上起病的II型胰岛素患者,单用饮食或饮食加运动治疗不能控制高血糖者;(3)病程不足5年者则效果更好;(4)II型糖尿病患者如用过胰岛素,但每天用量不足40单位即可控制高血糖者,可考虑换用磺脲类降糖药;(5)部分患者单用口服药物不能控制高血糖,此时可采用胰岛素加磺脲类药物治疗;(6)初患病时,血糖已在14毫摩尔/升以上者。 磺脲类药物不适用的患者: (1)完全没有胰岛素分泌能力的患者;(2)糖尿病合并严重感染、酮症酸中毒、高血糖高渗性昏迷、严重的肝肾功能障碍或休克、急性心力衰竭、大出血、大手术等严重状态时;(3)特别消瘦的患者宜用胰岛素治疗而不宜用口服降糖药;(4)特别肥胖患者在体重未下降前,用磺脲类药物治疗的效果一般不会很好。 优降糖 分类:磺脲类 机理:刺激胰岛素分泌 特点:是所有口服药中作用最强的。刺激胰岛素分泌的强弱与患者的血糖水平有关,血糖越高,刺激胰岛素分泌的峰值越高。一般口服12-20分钟血糖开始下降。 规格:2.5毫克/片 用量:一般2.5-15毫克/天(1-6片/天),最大量20毫克/天(8片/天) 用法:每日用量2.5-5毫克(1-2片)者,可早餐前30分钟一次口服 每日用量7.5-15毫克(3-6片)者,以早晚餐前各一次为宜。 副作用:较易引起低血糖,甚至导致严重或顽固性低血糖昏迷。 禁忌症:老年糖尿病,肝、肾功能不全和有心脑血管并发症的病人。 达美康 分类:磺脲类 机理:刺激胰岛素的分泌。 特点:降糖作用温和,作用时间可达24小时,并对防治糖尿病性微血管病变有利。 适应症:适用于2型糖尿病、肥胖伴血液流变学异常以及老年性糖尿病患者。 规格:80毫克/片 用法:每日2次 用量:一般为80-240毫克/天(1-3片/天),最大量320毫克/天(4片/天)。老年糖尿病患者剂量过大时最好选择糖适平。 副作用:少量患者出现腹痛、恶心、头晕及皮疹、粒细胞减少等,剂量过大可引起低血糖。美吡达(吡磺环已脲,格列吡嗪) 分类:磺脲类 机理:刺激胰岛素分泌。 特点:降糖作用仅次于优降糖。口服吸收快而完全。有降低血浆三酰甘油和胆固醇的作用,有利于纠正糖尿病人血脂代谢紊乱,预防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与发展。 用量:一般剂量为10-20毫克/天,最大量为40毫克/天

口服降糖药的分类及服法

口服降糖药的分类及服法 糖尿病口服降糖药的分类 降糖药的服法 二甲双胍的用法用量 品 种 剂量范围╱日 服用次数╱日 用 药 时 间 二甲双胍 500—2000㎎ 2—3次 随餐或餐后服用 二甲双胍缓释片 500—2000㎎ 1—2次 每日一次时推荐随晚餐服 用 噻唑烷二酮类的用法用量 品 种 剂量范围╱日 服用次数╱日 用 药 时 间 罗格列酮 4—8㎎ 1—2次 进食对总吸收量无明显影响,但 达峰时间延迟 吡格列酮 15—45㎎ 1次 与进食无关 非胰岛素促泌剂 双 胍 类 二甲双胍 噻唑烷二酮类 (TZDs ) 罗格列酮、吡格列酮 α- 糖苷酶 抑制剂 阿卡波糖、伏格列波糖、米格列醇 胰岛素 促泌剂 磺脲类 格列本脲、格列吡嗪、格列齐特、格列 喹酮、格列美脲、消渴丸(含格列本脲) 格列奈类 瑞格列奈、那格列奈、米格列奈 DPP-4抑制剂 西格列汀、维格列汀、沙格列汀

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的用法用量 品种剂量范围╱日服用次数╱日用药时间 阿卡波糖100—300㎎3次随第一口饭嚼服,小剂量开始,逐渐加量 伏格列波糖0.2—0.9㎎3次餐前口服,服药后即刻进餐常用磺脲类药物的用法用量 品种剂量范围╱日服用次数╱日用药时间 格列苯脲 2.5—15㎎1—3次餐前30分钟 格列吡嗪 2.5—30㎎1—3次餐前30分钟 格列吡嗪控释片5—20㎎1次早餐时格列齐特80—320㎎1—3次餐前 格列齐特缓释片30—120㎎1次早餐时格列喹酮30—80㎎1—3次餐前30分钟 格列美脲1—8㎎1次早餐前或餐时服 格列奈类(瑞格列奈、那格列奈、米格列奈)的用法:需餐前即刻服用 (二肽基肽酶-4)DPP-4抑制剂的用法用量(1次╱日,尽可能晨起服)品种剂量范围╱日服用次数╱日用药时间 西格列汀100㎎1次可与或不与食物同服 沙格列汀5㎎1次服药时间不受进餐影响 维格列汀50—100㎎1—2次可以餐食服用,也可非餐时服用 DPP-4抑制剂的作用机制:通过抑制DPP-4酶而减少GLP-1(肠道里的促胰 素)在体内的失活,从而增加GLP-1水平,GLP-1以葡萄糖浓度依赖的方式增强胰岛素分泌,抑制胰高糖素分泌。

口服降糖药的联合应用

一、口服降糖药联合治疗的必要性 2 型糖尿病的自然病程 口服降糖药的联合应用是由于 2 型糖尿病自然病程的发展而决定的。而现在对糖尿病发病机制的认识,主要还是胰岛素抵抗和β细胞功能的逐渐衰竭。 如上图所示,如果病人刚诊断为糖尿病,β细胞分泌功能降低,当仅有胰岛素抵抗用改善胰岛素敏感性的药物,如二甲双胍、格列酮类的药物,可能会使病人的血糖达到的预期的目标。 当随着病程的逐渐发展,病人的胰岛素抵抗没有太多的变化,而主要发生变化的是患者β细胞功能的下降,随着β细胞功能的下降,病人的胰岛素分泌不足,甚至逐渐衰竭,这

时仅用增加胰岛素敏感性的药物,不能控制血糖,需要用刺激胰岛素分泌的药物。病程发展到最后,可能需要应用外源的胰岛素来控制血糖。所以对于所有糖尿病人,单一的用药常常不能满足治疗的需要。 (一) 2 型糖尿病治疗的经验 UKPDS 研究(英国对 2 型糖尿病的前瞻性研究),可以看到无论对于肥胖的病人还是非肥胖的病人,其β细胞功能都是在逐渐下降的,无论是饮食控制还是用磺脲类的药物来控制血糖,其细胞功能都是下降的。 UKPDS 研究是从刚刚诊断的 2 型糖尿病人研究开始观察,用磺脲类、二甲双胍来治疗。在第 1 年治疗效果是最好的,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下降最显著,以后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会逐年升高,到第 6 年又回到治疗前的水平。 (二) UKPDS:2 型糖尿病单一药物疗效 对 UKPDS 研究观察单药治疗的疗效,仅用 8% 来作为目标,三年内如果用磺脲或胰岛素或二甲双胍单一的治疗,仅有一半的人糖化血红蛋白能控制在 8% 以内。到 6 年时 1/3 的左右病人能在 8% 以内,到第 9 年在 8% 的以内的人不足 1% 。随着 2 型糖尿病病程的发展,单一药物治疗效果比较差,并且逐年减退。所以进行早期的药物联合治疗,成为 2 型糖尿病血糖达标的必然的选择。

口服降糖药物的分类及应用

口服降糖药物的分类 一磺脲类: (一)作用机制: 1 胰腺内作用机制:促使β细胞ATP敏感的钾离子通道关闭是胰岛素释放的主要机制,磺脲类药物以及葡萄糖(通过转运、磷酸化、氧化代谢产生ATP)均可通过此机制刺激胰腺β细胞释放胰岛素。 2 胰腺外作用机制: 磺脲类药物除了对β细胞有直接刺激作用外,还可使外周葡萄糖利用增加10%-52%(平均29%)。 第一代磺脲类药物与第二代磺脲类药物相比,亲合力低,脂溶性差,对细胞膜穿透性差,需口服较大剂量才能达到与之相同的降糖效果;第一代比第二代磺脲类药物所引起的低血糖反应及其他不良反应发生率高,因此第一代磺脲类药物在临床上应用越来越少。 3 磺脲类药物的用药特点:磺脲类药物每日使用剂量范围较大,在一定剂量范围内,磺脲类药物降糖作用呈剂量依赖性,但超过最大有效浓度后降糖作用并不随之增强,相反副反应明显增加。 4 磺脲类药物的选药原则: (1)非肥胖2型糖尿病的一线用药; (2)老年或以餐后血糖升高为主者宜选用短效类,如格列吡嗪、格列喹酮;(3)轻-中度肾功能不全患者可选用格列喹酮; (4)病程较长,空腹血糖较高的2型糖尿病患者可选用中-长效类药物(如格列本脲、格列美脲、格列齐特、格列吡嗪控释片)。 5 代表药物有: 格列吡秦(迪沙片、美吡达)格列美脲:万苏平 格列喹酮:糖适平格列齐特(甲磺吡脲):达美康 格列苯脲:优降糖甲苯磺丁脲:D860

有较好的胰岛功能、新诊断糖尿病、胰岛细胞抗体(ICA)或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阴性的糖尿病患者对磺脲药物反应良好。使用磺脲类药物治疗血糖控制不能达标时,可以合并使用双胍类、噻唑烷二酮类、α-糖苷酶抑制剂、胰岛素。同一患者一般不同时联合应用两种磺脲类药物。 6 副作用 (1).低血糖反应:高龄,饮酒,肝/肾疾病,多种药物相互作用。 (2).体重增加:长期使用磺脲类药物过程中出现体重增加。 (3).其他:恶心,呕吐,胆汁淤积性黄疸,肝功能异常,白细胞减少,粒细胞缺乏,贫血,血小板减少,皮疹等。 7 禁忌证和注意事项 (1)禁忌证:1型糖尿病患者不可单独使用;有急性严重感染、手术、创伤或糖尿病急性并发症者;有严重的肝、脑、心、肾、眼等并发症者;对磺胺类药物过敏者。(2)注意事项:妊娠和哺乳期妇女需改用胰岛素治疗;老年人使用磺脲类药物剂量要酌情调整;不推荐儿童服用;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酌情使用。 二双胍类: 双胍类药主要不刺激胰岛素分泌,它的作用主要是让身体里面的胰岛素在细胞水平的利用上能够提高,所以双胍类药不会引起低血糖。双胍类的用药由于它对胃肠道有点刺激,所以刚开始用药的时候,一般主张一顿饭吃一半,把药送进去,这样做减少对胃的刺激,或者吃饭了以后立马把药吃进去。代表药物:苯乙双胍(降糖灵,DBI);二甲双胍(Metformin)。 1 作用机制: (1)减少糖异生 (2)抑制肠道对葡萄糖的吸收,用大鼠做试验证明,能使肠葡萄糖的吸收量减少一半。 (3)改善胰岛素的敏感性。 (4)增加外周组织对葡萄糖的转运、利用和氧化。

糖尿病用药汇总

糖尿病用药汇总 一、噻唑烷二酮类药物(TZD)应用注意事项: 作为PPAR受体激动剂作用越发明确,药物价格逐渐回落,该类药物比较具有应用前景,但几个方面在应用时应该加以重视: 1、贫血的患者,女性HGB<10g/l,男性HGB<11g/l,不得使用(这点往往易被忽视,切记!!) 2、转氨酶>100,谨慎使用(在高脂血症、脂肪肝等代谢性因素引起的转氨酶升高的情况下,可以在监测肝功的情况应用该药) 3、心功能Ⅱ级或更差的情况避免使用; 4、水肿的患者应谨慎使用。 二、糖尿病患者出现肾功受损的情况时可以使用的治疗方法: 1、胰岛素 2、磺脲类当中的糖适平(格列喹酮) 3、餐时血糖调节剂:瑞格列奈、那格列奈; 4、α糖苷酶抑制剂,推荐倍欣(吸收率极低,仅有百分之零点几),拜糖平谨慎使用(吸收率7%-8%); 5、TZD类 6、双胍类不能使用 三、糖尿病患者出现肝功受损的情况时可以使用的治疗方法: 1、胰岛素 2、α糖苷酶抑制剂,推荐倍欣(吸收率极低,仅有百分之零点几),拜糖平谨慎使用(吸收率7%-8%); 3、餐时血糖调节剂:瑞格列奈、那格列奈; 4、若为肥胖、高脂血症引起的肝酶↑,可以在监测肝功的情况应用双胍类及TZD; 5、肝功不全磺脲类及TZD类是禁忌。 四、血脂↑HDL↓选用双胍类、TZD、α糖苷酶抑制剂。 有关糖尿病病人胰岛素使用的一些经验问题: 1、对初始使用胰岛素的病人胰岛素剂量估计 全天总剂量(u)≈ 空腹血糖(mmol/l)× 2 如果保守一些可以≈ (空腹血糖mmol/l × 2)× 2/3 2、睡前中效胰岛素的剂量(u)≈ 空腹血糖(mmol/l) 一般剂量都≥8u, 3、住院期间尽量避免出现低血糖事件, 首先高血糖病人生命以年计算,低血糖病人生命则是以分钟计算; 其次低血糖会给病人带来心理负担,认为在医院医生的帮助下都会发生低血糖,在家里没有医生帮助的情况下可能更会发生低血糖,因此对严格血糖控制存在一定心理障碍,对今后的血糖控制不利。 4、对于新入院的患者主诉的胰岛素剂量,如果没有书面的材料,给予该剂量时一定要注意预防低血糖事件; 5、予混胰岛素使用前一定要混匀 6、自己配短效与长效胰岛素时,抽法是先短后长(这个估计已经很少有人采用了) 7、胰岛素降糖作用观察(经验):大概是1u胰岛素使血糖下降1mmol/l上下,当然还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口服降糖药继发性失效的2型糖尿病病人,HbA1c水平7.5-10%,推荐采用“口服降糖药联合胰岛素疗法”。 1、具体做法:继续口服降糖药。晚10点后使用一次中或长效胰岛素,初始剂量为0.2 u/kg。监测血糖,3日后调整剂量,每次调整量在2-4 u。空腹血糖控制在4-8 mmol/L(个体化)(---摘自“2型糖尿病实用目标与治疗” ) 2、晚10点中或长效胰岛素最大剂量不宜>0.5u/kg.如达此剂量而血糖控制不能达标者,如排除饮食等干扰因素后,应放弃该联合治疗方案,改为2次或多次胰岛素疗法。

口服降糖药有哪些分类

口服降糖药有哪些分类? 糖尿病患者通过饮食治疗及体育锻炼,血糖仍未得到控制时便需要服用降糖药了。口服药物治疗是重要的治疗方法,必须在饮食控制和运动治疗的基础上才能发挥应有的效果。口服降糖药可以帮助糖尿病患者增加体内胰岛素的分泌或加强胰岛素在体内作用以降低血糖。每种降糖药物针对导致血糖升高的不同环节,目前临床常用的口服药物主要有4类。 1.促胰岛素分泌剂 (1)磺脲类(SUs):SUs的主要作用为刺激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因此SUs降血糖作用的前提条件是机体尚保存相当数量(30%以上)有功能的胰岛β细胞。第一代SUs如甲苯磺丁脲、氯磺丙脲等已很少应用;第二代SUs有格列本脲、格列吡嗪、格列齐特、格列喹酮和格列美脲等。常作为单药治疗主要选择应用于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非肥胖患者、用饮食和运动治疗血糖控制不理想时。低血糖反映是此药最常见而重要的不良反应。 (2)格列奈类:此类药物也作用于胰岛β细胞,是一类快速作用的胰岛素促分泌剂。降血糖作用快而短,主要用于控制餐后高血糖。低血糖症发生率低、程度较轻而且限于餐后期间。较适合于2型糖尿病早期餐后高血糖阶段或以餐后高血糖为主的老年患者。有两种制剂,瑞格列奈和那格列奈。 2.双胍类 目前广泛应用的是二甲双胍。品种有盐酸二甲双胍,苯乙双胍(降糖灵)已少用。主要作用机制为抑制肝葡萄糖输出,也可改善外周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增加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单独用药极少引起低血糖,与SUs或胰岛素合用则有可能出现。二甲双胍尤其适合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 3.噻唑烷二酮类(格列酮类) 也被称为胰岛素增敏剂,明显减轻胰岛素抵抗,主要刺激外周组织的葡萄糖代谢,降低血糖;还可改善血脂谱、提高纤溶系统活性、改善血管内皮细胞功能、使C反应蛋白下降等,对心血管系统和肾脏显示出潜在的器官保护作用。此类药物可单独或与其他降糖药物合用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尤其是肥胖、胰岛素抵抗明显者;不宜用于1型糖尿病、孕妇、哺乳期妇女和儿童。主要不良反应为水肿、体重增加,有心脏病、心力衰竭倾向或肝病者不用或慎用现有两种制剂:罗格列酮和吡格列酮。 4.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 尤其适用于空腹血糖正常(或不太高)而餐后血糖明显升高者,可单独用药或与其他降糖药物合用。常见不良反应为

糖尿病人必备的食谱大全(全)

糖尿病人必备的食谱大全 糖尿病人应经常食用的蔬菜: 1、苦瓜————富含多种营养成分,尤其维生素C的含量高居各种瓜类之首。苦瓜中所含的苦瓜皂甙,不仅有类似胰岛素的作用,还有刺激胰岛素释放的功能。 2、洋葱————含有前列腺素A和含硫氨基酸,有扩张血管、降血压、降血脂、防止动脉硬化的作用,对预防糖尿病的并发症有益。 3、黄瓜————含糖量只有1.6%,糖尿病人可以将黄瓜代替水果食用,并可以从中获取维生素C、胡萝卜素、纤维素、矿物质等。黄瓜中还含有丙醇二酸,能抑制身体中糖类物质转变为脂肪。因此,身体肥胖的糖尿病人及合并高血压、高血脂的糖尿病人更应多吃黄瓜。 4、银耳————银耳热能较低,又含有丰富的食物纤维,有延缓血糖上升的作用。银耳中还含有较多的银耳多糖,能增强胰岛素的降糖活性。 5、莴笋、竹笋糖和脂肪含量均很低,其中莴笋含胰岛素激活剂,对糖尿病人有益;竹笋属于高纤维素食物,可延缓糖尿病人肠道中食物的消化和葡萄糖的吸收,有助于控制餐后血糖。 此外,菠菜,有促进胰岛素分泌的作用;蘑菇,为高蛋白低脂肪食品,也有降血糖、降血脂作用;西红柿,含糖量低。这些蔬菜都适合糖尿病人经常食用。 对糖尿病有益的五谷杂粮: 1、小麦————功效:小麦性凉,味甘。具有养心安神,益肾,健胃厚肠,除热止渴,敛汗,止痢等功效。主治糖尿病、神志不安、虚烦不眠、心悸怔忡、癔病、脾虚泄泻等症。 2、燕麦————又名皮燕麦、雀麦、野麦。功效:燕麦性温,味甘。具有益肝和脾、滑肠催产的功效。主治病后体虚糖尿病、纳呆、便秘、难产等症。此外还有止汗、止血的功效,或治虚汗、盗汗、出血等症。由于其滑肠、催产,故孕妇禁食。 3、荞麦————又名莜麦、油麦、乌麦、花荞、三角麦、玉麦、甜荞麦。功效:荞麦性凉,味甘。具有清热利湿、开胃宽肠、下气消积等功效。主治头风疼痛、胃肠积滞、痢疾热泻、疮疖丹毒糖尿病、白浊带下等症;外用可清热解毒。由于荞麦中含有红色荧光素,花中尤多,部分人食用后可产生光敏感症(荞麦病),如耳、鼻等处发炎肿胀,眼结膜炎,咽炎,喉炎,支气管炎等,应当引起注意。因其性寒,食之能动寒气、发痼疾,患皮肤过敏及脾胃虚寒者禁食。 4、小米————功效为性凉、味甘、咸。具有清虚热、补虚损、健脾胃等功效。主治病后、产后体虚、脾胃虚弱、不思饮食、呕吐泄泻、小儿消化不良、口干烦渴等症;还有滋阴液、养肾气的功效,可治消渴口干、腰膝酸软、止泄痢、利小便;外用还可治赤丹及烫、火灼伤等。小米为碱性食物,因此,风湿病、痛风、糖尿病等血中酸度太高不能食用酸性谷物的人,食用小米不会有任何不

降糖药物的分类及降糖机制

降糖药物的分类及其降糖机制 概述高血糖的药物治疗多基于纠正导致人类血糖升高的两个主要病理生理改变---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受损。根据作用效果不同,口服降糖药物可分为以促进胰岛素分泌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磺脲类、格列奈类、DPP-4抑制剂)和通过其他机制降糖的药物(双胍类、TZDs、ɑ糖苷酶抑制剂、SGLT-2抑制剂)。磺脲类和格列奈类直接刺激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DPP-4抑制剂通过减少体内GLP-1的分解,增加GLP-1的浓度从而促进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主要药理作用:双胍类-减少肝脏葡萄糖的输出;TZDs-改善胰岛素抵抗;ɑ糖苷酶抑制剂-延缓碳水化合物在肠道内的消化吸收。SGLT-2抑制剂-通过减少肾小管对葡萄糖的重吸收来增加肾脏葡萄糖的排出。 一、常用口服降糖药物作用机制及分类 (一)磺脲类药物 属于胰岛素促泌剂,通过刺激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增加体内胰岛素水平而降血糖。常见有:格列本脲、格列美脲、格列齐特、格列吡嗪和格列喹酮。不良反应——使用不当可导致低血糖;可导致体重增加。消渴丸是含有格列本脲和多种中药成分的复方制剂。 (二)格列奈类 非磺脲类胰岛素促泌剂,通过刺激胰岛素的早时相分泌而降低餐后血糖。常见有:瑞格列奈、那格列奈、米格列奈。此类药物需在餐前即刻服用,一般不与磺脲类联用,可在肾功能不全的患者中使用。常见不良反应——低血糖和体重增加。

(三)DPP-4抑制剂 DPP-4抑制剂通过抑制DPP-4而减少GLP-1在体内的失活,使内源性GLP-1水平升高。GLP-1以葡萄糖浓度依赖的方式增强胰岛素分泌,抑制胰高糖素分泌。常见有:西格列汀、沙格列汀、维格列汀、利格列汀和阿格列汀。不良反应:沙格列汀增加心衰患者住院风险。单独使用此类药物不增加低血糖风险,对体重的作用为中性或轻度增加。肝肾功能不全患者使用利格列汀不需要调整剂量 (四)双胍类药物 通过减少肝脏葡萄糖的输出和改善外周胰岛素抵抗而降低血糖。主要不良反应:胃肠道反应。禁用于肾功能不全[血肌酐水平男性>132.6umol/l,女性>123.8umol/l或预估eGFR<45ml/min*1.73m^2]、肝功能不全、严重感染、缺氧或接受大手术的患者。造影检查如使用碘化对比剂时应暂时停用二甲双胍。长期使用二甲双胍应注意维生素B12缺乏的可能。苯乙双胍易导致乳酸性酸中毒。 (五)噻唑烷二酮类(TZDs) 通过增加靶细胞对胰岛素对胰岛素作用的敏感性而降低血糖。主要有:罗格列酮、吡格列酮。常见不良反应:体重增加和水肿。TZDs的使用与骨折和心衰风险增加相关。禁用于心力衰竭、活动性肝病或转氨酶升高超过正常上限2.5倍及严重骨质疏松和有骨折病史的患者。(六)ɑ糖苷酶抑制剂 通过抑制碳水化合物在小肠上部的吸收而降低餐后血糖。主要有:阿卡波糖、伏格列波糖、米格列醇。常见不良反应:胃肠道反应如腹胀、

降糖药物的分类及选择

各类降糖药的优缺点 口服降糖药主要有以下几类:双胍类、胰岛素促泌剂(磺脲类和格列奈类)、α糖苷酶抑制剂、噻唑烷二酮类、DPP-4(二肽基肽酶-4)抑制剂、胰高血糖素样肽(肠促胰素)。各类降糖药有具有各自特点。 1.双胍类 该类药主要是通过抑制肝脏葡萄糖的输出、改善外周组织胰岛素抵抗、促进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和促进葡萄糖的无氧酵解、抑制或延缓肠道吸收葡萄糖而降低血糖。双胍类可餐前即刻服用,若有胃肠道不适可在餐中或餐后服用。 二甲双胍作为与生活方式干预同时开始的一线治用药,是2型肥胖糖尿病患者的首选用药。较少引发乳酸性酸中毒,仅降低已升高的血糖,对正常血糖没有影响,是一种安全可靠的口服降糖药,特别适用于高血脂和高胰岛素血症的患者。该药主要经肾脏代谢,可于餐时或餐后服用。常见不良反应有腹泻、恶心、胃胀、乏力、消化不良、腹部不适等;其他少见不良反应为大便异常、低血糖、肌痛、头昏、头晕、胸部不适、寒战、流感症状、潮热、心悸、体重减轻等;可减少维生素B12吸收,但极少引起贫血。 2.胰岛素促泌剂 主要刺激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从而发挥降糖作用,包括磺脲类和格列奈类。 磺脲类主要用于胰岛β细胞尚有一定分泌功能的2型糖尿病非肥胖患者。磺酰脲类降糖药餐前30min服用疗效更好,为减轻胃肠道反应可进餐时服用。短效磺酰脲类降糖药早餐最好于早餐前30min服用,后2次餐前或餐时服用均可。 格列奈类药物可模仿胰岛素的生理分泌,具有吸收快、起效快和作用时间短的特点,餐时用药能迅速控制餐后高血糖。胰岛素促泌剂的常见不良反应是低血糖和体重增加,但格列奈类药物低血糖的风险和程度较磺脲类药物轻。格列奈类药物可以在肾功能不全的患者中使用。 3.噻唑烷二酮类药物 噻唑烷二酮类主要提高机体胰岛素敏感性,增加骨骼肌摄取葡萄糖、减少脂肪组织分解来改善血糖,适用于肥胖或伴有“三高”并发心血管疾患的糖尿病患者。服用方式为餐前半小时口服。 其特点为降低血糖的同时也降低血浆胰岛素、三酰甘油水平,适用于伴发高胰岛素血症或胰岛素抵抗的2型糖尿病患者, 其单独使用低血糖发生率低。该类药物可增加骨折的发生率,尤其是绝经后的妇女,应同时予以补充钙剂。因有水肿、贫血、肝毒性等不良反应,故伴发心力衰竭、冠心病、水钠潴留、肝损害者禁用该类药物。

常用口服降糖药的服药时间

常用口服降糖药的服药时间 口服降糖药大致分为:双胍类,促胰岛素分泌剂,α糖苷酶抑制剂,胰岛素增敏剂,DPP-4抑制剂,SGLT-2抑制剂 一、双胍类 【代表药物】 二甲双胍。二甲双胍实在是太优秀了,目前一个药便自成一体。 【作用机理】 不影响胰岛素的分泌,对正常人没有作用,对2型糖尿病人降血糖作用明显,不引起低血糖。是糖尿病治疗的基石和首选用药。 1、促进肌肉、脂肪等外周组织摄取葡萄糖; 2、抑制蛋白质、脂肪转化成葡萄糖(糖异生); 3、抑制肝脏内的肝糖原输出的血液中; 4、延迟葡萄糖在肠道内的吸收; 5、增加胰岛素受体的敏感性,减低胰岛素抵抗。 【服药时间】 胃肠道副作用大,所以要随餐服用,或者餐后服用。 二、促胰岛素分泌剂 (一)磺脲类 【代表药物】 第一代已被淘汰; 第二代:格列吡嗪(美吡达),格列齐特(达美康),格列本脲(优降糖),格列喹酮(糖适平等);第三代:格列美脲(亚莫利)。 【作用机理】 1、促进胰岛素分泌; 2、增强胰岛素与其受体结合。 起效较慢,起效时间为服药后30分钟;作用维持时间长,特别容易发生低血糖。 【服药时间】 第二代药物饭前30分钟服药;第三代药物是长效药,每天一次用药,早餐时或第一次主餐时服药。(二)格列奈类 【代表药物】 瑞格列奈(诺和龙),那格列奈(唐力),米格列奈 【作用机理】 促进胰岛素分泌,起效快,维持时间短,被称为餐时血糖调节剂,主要用于降低餐后血糖。低血糖发生率低。 【服药时间】 餐前15分钟内服药,一般掌握餐前1分钟服药。 三、DPP-4抑制剂(列汀类降糖药) 【代表药物】 西格列汀(捷诺维)、维格列汀(佳维乐)、沙格列汀(安立泽)、阿格列汀(尼欣那)和利格列汀(欧唐宁),是一类新上市的降糖药,号称"五朵金花"。 【作用机理】 进食后肠道分泌一种激素叫肠促胰素,肠促胰素可以促进胰岛素的分泌,但肠促胰素很快被一种酶叫DPP-4分解掉而失效。本类药物抑制DPP-4的活性,增加肠促胰素刺激胰岛素的活性而达到降糖目的。 【服药时间】

常用口服降糖药的服药时间完整版

常用口服降糖药的服药 时间 标准化管理处编码[BBX968T-XBB8968-NNJ668-MM9N]

常用口服降糖药的服药时间 口服降糖药大致分为:双胍类,促胰岛素分泌剂,α糖苷酶抑制剂,胰岛素增敏剂,DPP-4抑制剂,SGLT-2抑制剂 一、双胍类 【代表药物】 二甲双胍。二甲双胍实在是太优秀了,目前一个药便自成一体。 【作用机理】 不影响胰岛素的分泌,对正常人没有作用,对2型糖尿病人降血糖作用明显,不引起低血糖。是糖尿病治疗的基石和首选用药。 1、促进肌肉、脂肪等外周组织摄取葡萄糖; 2、抑制蛋白质、脂肪转化成葡萄糖(糖异生); 3、抑制肝脏内的肝糖原输出的血液中; 4、延迟葡萄糖在肠道内的吸收; 5、增加胰岛素受体的敏感性,减低胰岛素抵抗。 【服药时间】 胃肠道副作用大,所以要随餐服用,或者餐后服用。 二、促胰岛素分泌剂 (一)磺脲类

【代表药物】 第一代已被淘汰; 第二代:格列吡嗪(美吡达),格列齐特(达美康),格列本脲(优降糖),格列喹酮(糖适平等); 第三代:格列美脲(亚莫利)。 【作用机理】 1、促进胰岛素分泌; 2、增强胰岛素与其受体结合。 起效较慢,起效时间为服药后30分钟;作用维持时间长,特别容易发生低血糖。 【服药时间】 第二代药物饭前30分钟服药;第三代药物是长效药,每天一次用药,早餐时或第一次主餐时服药。 (二)格列奈类 【代表药物】 瑞格列奈(诺和龙),那格列奈(唐力),米格列奈 【作用机理】

促进胰岛素分泌,起效快,维持时间短,被称为餐时血糖调节剂,主要用于降低餐后血糖。低血糖发生率低。 【服药时间】 餐前15分钟内服药,一般掌握餐前1分钟服药。 三、DPP-4抑制剂(列汀类降糖药) 【代表药物】 西格列汀(捷诺维)、维格列汀(佳维乐)、沙格列汀(安立泽)、阿格列汀(尼欣那)和利格列汀(欧唐宁),是一类新上市的降糖药,号称"五朵金花"。 【作用机理】 进食后肠道分泌一种激素叫肠促胰素,肠促胰素可以促进胰岛素的分泌,但肠促胰素很快被一种酶叫DPP-4分解掉而失效。本类药物抑制DPP-4的活性,增加肠促胰素刺激胰岛素的活性而达到降糖目的。 【服药时间】 除维格列汀(佳维乐)早晚各给药一次之外,其他"四朵金花"均是每日清晨给药一次,服药时间不受进餐影响。 四、α-糖苷酶抑制剂 【代表药物】 阿卡波糖(拜糖平)、伏格列波糖(倍欣)

降糖药分类说明

降糖药分类说明 目前常用的降糖药物按作用的机理共分为八种,主要有胰岛素及其类似物、磺脲酰类促泌剂、二甲双胍类、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噻唑烷二酮类衍生物促敏剂、苯茴酸类衍生物促泌剂、GLP-1受体激动剂、DDP-4酶抑制剂和中成药九大类多个品种。 糖尿病是一种因胰岛素绝对或相对不足,或者靶细胞对胰岛素敏感性降低引起的以糖代谢紊乱为主的慢性综合性疾病,其中2型糖尿病的发生是外周胰岛素抵抗和β细胞功能缺陷共同作用的结果。当糖尿病患者经过饮食和运动治疗以及糖尿病保健教育后,血糖的控制仍不能达到治疗目标时,需采用药物治疗。 降糖化学药可大致分为口服降糖药物和注射降糖药物。目前国内常用的口服降糖药物分为促胰岛素分泌剂类、二甲双胍类、α-糖苷酶抑制剂类、噻唑烷二酮衍生物等;其中促胰岛素分泌剂类又分为磺脲类和非磺脲类(格列奈类)。注射降糖药物有胰岛素及类似药物、GLP-1受体激动剂和DDP-4酶抑制剂等。 化学降糖药种类 促胰岛素分泌剂 促胰岛素分泌剂是备用一线降糖药,这类药物有磺脲类以及非磺脲类。主要通过促进胰岛素分泌而发挥作用,抑制ATP依赖性钾通道,使K+外流,β细胞去极化,Ca2+内流,诱发胰岛素分泌。此外,

还可加强胰岛素与其受体结合,解除受体后胰岛素抵抗的作用,使胰岛素作用加强。 磺脲类促泌剂 (一)格列吡嗪(美吡达、瑞罗宁、迪沙、依吡达、优哒灵):为第二代磺酰脲类药,起效快,药效在人体可持续6-8小时,对降低餐后高血糖特别有效;由于其代谢产物无活性,且排泄较快,因此较格列本脲较少引起低血糖反应,适合老年患者使用。 (二)格列齐特(达美康):为第二代磺酰脲类药,其药效比第一代甲苯磺丁脲强10倍以上;此外,它还有抑制血小板粘附、聚集作用,可有效防止微血栓形成,从而可预防2型糖尿病的微血管病变。适用于成年型2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伴肥胖症或伴血管病变者。老年人及肾功能减退者慎用。 (三)格列本脲(优降糖):为第二代磺酰脲类药,它在所有磺酰脲类药中降糖作用最强,为甲苯磺丁脲的200-500倍,其作用可持续24小时。可用于轻、中度非胰岛素依赖型2型糖尿病,但易发生低血糖反应,老人和肾功能不全者应慎用。 (四)格列波脲(克糖利):较第一代甲苯磺丁脲强20倍,与格列本脲相比更易吸收、较少发生低血糖;其作用可持续24小时。可用于非胰岛素依赖型2型糖尿病。

口服降糖药的种类及其服用要点

糖尿病患者口服降糖药的用药指导 糖尿病患者通过饮食治疗及适量运动血糖仍未得到控制时便需要服用降糖药。药物是重要的治疗方法,必须在饮食控制和运动治疗的基础上才能发挥应有的效果。药物的种类颇多,糖尿病患者不要擅自选购、使用药物,一定要遵守医嘱,通过科学的配伍,定时定量地服用,根据病情合理选择,以减少或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口服降糖药的种类及特点 促胰岛素分泌剂类药物 磺脲类药物的特点:品种有优降糖(格列本脲)、美吡哒(格列吡嗪)、达美康(格列齐特)、糖适平(格列喹酮)、亚莫力(格列美脲)等。主要通过刺激胰岛β细胞产生胰岛素发挥降糖作用。对胰岛功能完全破坏的患者,本类药物的治疗效果不佳。本类药物起效慢,故一般提前在餐前半小时服用,而且该类药物作用时间长,均易引起低血糖反应。 非磺脲类药物的特点:主要品种有瑞格列奈(诺和龙),那格列奈(唐力)。这类药物也是刺激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属于超短效药物。应在饭前即刻口服,可在服用一小时内发挥作用,降糖作用持续时间短,对胰岛功能完全破坏或磺脲类药物失效的患者,本类药物的治疗效果不佳,低血糖反应较磺脲类少。 双胍类药物 品种有盐酸二甲双胍,苯乙双胍(降糖灵)已少用。主要是抑制肝糖原的分解,并增加胰岛素在外周组织(如肌肉)的敏感性。应于餐中服用,通常情况下二甲双胍不会引起低血糖。双胍类降糖药物的不良反应有胃部不适、恶心或腹泻。不良反应通常与药物剂量相关,大多可以自行缓解。本类药物可引起胃肠系统的不适感而减少食欲,故可降低体重,尤其适合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苯乙双胍可引起乳酸性酸中毒,要谨慎使用;二甲双胍比较好,但对容易缺氧的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及肝肾功能差者不宜用。 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类药物 品种主要有拜糖苹(阿卡波糖)、卡博平(阿卡波糖)、倍欣(伏格列波糖),主要可抑制小肠的α-糖苷酶,抑制食物的多糖分解,使糖的吸收相应减缓,从而降低餐后高血糖。本类药物应于吃第一口饭时服用。单独使用本类药物不会引起低血糖,但服药早期有些人可能会出现腹胀和轻度腹泻等反应,如先用小剂量,逐步加量,2—3周后,小肠α-糖苷酶逐渐被食糜中的碳水化合物诱导而复苏,则全小肠开始吸收葡萄糖,此时腹胀的症状即可好转或消失。 服药期间注意事项有:①遵医嘱服药,通常每天服用3次,进餐同时服用(在吃第一口食物时服用);②如果不进餐则不需服药;③从最小剂量开始服药,逐渐增加剂量直到血糖得到良好控制,逐渐增加剂量有助于减少胃肠道不良反应;④如果与可能导致低血糖的药物(如促胰岛素分泌剂或胰岛素)联合应用,发生低血糖时应使用单糖如葡萄糖片、含糖果汁等治疗,避免食用饼干等淀粉类食物。 胰岛素增敏剂类药物 主要品种有文迪雅(罗格列酮)或艾汀(吡格列酮),主要增加组织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对有胰岛素抵抗的患者效果好。本类药物服用每日1次,时间固定,单独使用本类药物不会引起低血糖,但要注意其对肝脏有不良影响,故在服药期间必须定期检查肝功能。此类药物

常用口服降糖药的服药时间之欧阳家百创编

常用口服降糖药的服药时间 欧阳家百(2021.03.07) 口服降糖药大致分为:双胍类,促胰岛素分泌剂,α糖苷酶抑制剂,胰岛素增敏剂,DPP-4抑制剂,SGLT-2抑制剂 一、双胍类 【代表药物】 二甲双胍。二甲双胍实在是太优秀了,目前一个药便自成一体。【作用机理】 不影响胰岛素的分泌,对正常人没有作用,对2型糖尿病人降血糖作用明显,不引起低血糖。是糖尿病治疗的基石和首选用药。 1、促进肌肉、脂肪等外周组织摄取葡萄糖; 2、抑制蛋白质、脂肪转化成葡萄糖(糖异生); 3、抑制肝脏内的肝糖原输出的血液中; 4、延迟葡萄糖在肠道内的吸收; 5、增加胰岛素受体的敏感性,减低胰岛素抵抗。 【服药时间】 胃肠道副作用大,所以要随餐服用,或者餐后服用。 二、促胰岛素分泌剂 (一)磺脲类 【代表药物】 第一代已被淘汰;

第二代:格列吡嗪(美吡达),格列齐特(达美康),格列本脲(优降糖),格列喹酮(糖适平等); 第三代:格列美脲(亚莫利)。 【作用机理】 1、促进胰岛素分泌; 2、增强胰岛素与其受体结合。 起效较慢,起效时间为服药后30分钟;作用维持时间长,特别容易发生低血糖。 【服药时间】 第二代药物饭前30分钟服药;第三代药物是长效药,每天一次用药,早餐时或第一次主餐时服药。 (二)格列奈类 【代表药物】 瑞格列奈(诺和龙),那格列奈(唐力),米格列奈 【作用机理】 促进胰岛素分泌,起效快,维持时间短,被称为餐时血糖调节剂,主要用于降低餐后血糖。低血糖发生率低。 【服药时间】 餐前15分钟内服药,一般掌握餐前1分钟服药。 三、DPP-4抑制剂(列汀类降糖药) 【代表药物】

糖尿病药物的分类

糖尿病药物的分类 按作用机制分类: 常用口服抗糖尿病药物的分类 1. 促进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的制剂 磺脲类降糖药(SUs) 餐时血糖调节剂(瑞格列奈、那格列奈) 2. 促进外周组织增加葡萄糖利用的药物 双胍类(二甲双胍) 3. 抑制肠道葡萄糖吸收的药物 α-糖苷酶抑制剂 4. 胰岛素增敏剂(TZDs) 噻唑烷二酮类,双胍类 1. 1 胰岛素促泌剂 通过作用于胰岛β细胞膜受体,促使胰岛素释放,从而产生降糖效果, SUs SU是治疗T2DM的主要药物之一。 餐时血糖调节剂 新型降糖药----那格列奈、瑞格列奈 1.1.1磺脲类药物的降糖机制 胰腺内作用机制: 促使β细胞ATP敏感的钾离子通道关闭,刺激胰腺β细胞释放胰岛素; 胰腺外作用机制: 增加外周葡萄糖利用,第1、2代可能继发于葡萄糖毒性作用的改善。第三代亚莫利可增加胰岛素敏感性。

1.1.2磺脲类药物适应症 可作为非肥胖2型糖尿病的一线用药(首选); 老年患者或以餐后血糖升高为主者宜选用短效类,如格列吡嗪、格列喹酮; 轻-中度肾功能不全患者可选用格列喹酮; 病程较长,空腹血糖较高的2型糖尿病患者可选用中-长效类药物(如格列本脲、格列美脲、格列齐特、格列吡嗪控释片)。 FPG<13.9mmol/L、有较好的胰岛功能、新诊断糖尿病、胰岛细胞抗体(ICA)或谷 氨酸脱羧酶抗体(GADA)阴性的糖尿病患者对磺脲药物反应良好。 1.1.3禁忌症 1型糖尿病患者; 妊娠糖尿病或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 2型糖尿病患者有严重肝肾功能异常者; 对磺脲类降糖药物过敏者;

在发生糖尿病急性合并症如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时,或并有严重慢性合并症者; 在有应激情况下,如有严重创伤、大手术、严重感染等。 1.1.4副作用 低血糖:主要因素有高龄,饮酒,肝/肾疾病,多种药物相互作用。 体重增加 其他不良反应:恶心,呕吐,胆汁淤积性黄疸,肝功能异常,白细胞减少,粒细胞缺乏,贫血,血小板减少,皮疹 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影响缺血预适应。 1. 2餐时血糖调节剂 Repaglinide (瑞格列奈) Nateglinide (那格列奈) 1.2.1适应症 ?正常体重2型糖尿病患者尤其以餐后血糖升高为主者; ?不能使用二甲双胍或胰岛素增敏剂的肥胖或超重患者; ?不能固定进食时间的患者; ?“进餐服药,不进餐不服药”。 1.2.2副作用 耐受性良好,对血脂代谢无不良影响; 仅少数患者有轻度的副作用,头昏、头痛、上呼吸道感染、乏力、震颤、食欲增加,低血糖。可增加体重; 低血糖发生率较SU低,且多在白天发生,而SU则趋于晚上发生。 2. 抑制肝葡萄糖生成的药物:双胍类药物 2. 1 作用机制 ?抑制过多的内源性肝葡萄糖生成是二甲双胍降低血糖的主要机制,是改善肝 脏对胰岛素的抵抗,抑制糖异生的结果。 ?改善周围组织(骨骼肌、脂肪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增加对葡萄糖的摄 取和利用; ?减轻体重:可减少内脏和体内总的脂肪含量,主要是抑制食欲、减少能量摄 取的结果; ?其他:增加肠道利用葡萄糖、抑制脂肪酸氧化、延缓葡萄糖的吸收、改善血 脂异常。 2. 2适应症 2型糖尿病病人一线用药,肥胖者首选; 对糖耐量异常病人非常有效,有预防作用; 在非肥胖型2型糖尿病患者与磺脲类药联用以增强降糖效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