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雀东南飞人物形象分析(最新)

合集下载

《孔雀东南飞》人物性格探析

《孔雀东南飞》人物性格探析

《孔雀东南飞》人物性格探析《孔雀东南飞》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叙事诗,与《木兰辞》并称“乐府双璧”。

诗中刻画了多个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他们性格各异,命运交织,共同演绎了一场凄美动人的爱情悲剧。

首先要说的是刘兰芝。

她是一位美丽、聪慧、勤劳且有教养的女子。

诗中描述她“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展现出她多才多艺。

刘兰芝的勤劳更是无可挑剔,“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然而她的辛勤付出却未得到应有的尊重和认可。

刘兰芝性格中最为突出的是她的刚强与自尊。

面对婆婆的无理刁难和驱逐,她没有丝毫的怯懦和哀求。

她深知自己的价值和尊严,毅然选择离开。

“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这一番话,既表现了她对婆婆压迫的不满,也显示了她不卑不亢的态度。

同时,刘兰芝又是深情且专一的。

她与焦仲卿相爱甚深,即便被遣回娘家,面对兄长的逼迫和太守家的富贵诱惑,她依然心系焦仲卿,坚决不从。

“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

”这句誓言更是她对爱情忠贞不渝的最好证明。

焦仲卿则是一个性格较为复杂的人物。

他孝顺母亲,在母亲的逼迫下,不得不暂时妥协休妻。

但他内心深处对刘兰芝的爱从未改变。

他在爱情与孝道之间挣扎,最终为了爱情选择了以死明志。

焦仲卿的性格中有软弱的一面。

他不敢直接违抗母亲的命令,在刘兰芝被遣送回家时,未能坚决地保护她。

然而,这也不能完全归咎于他个人,而是当时封建礼教和孝道观念对他的束缚。

但他也有坚定和勇敢的一面,当他意识到失去刘兰芝将是他一生的痛苦时,他决定反抗,“自挂东南枝”,与刘兰芝一同赴死,以捍卫他们的爱情。

焦母是造成这出悲剧的重要人物之一。

她蛮横专制,独断专行。

她对刘兰芝百般挑剔,“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仅仅因为个人的偏见和不满,就强行拆散了儿子和儿媳。

焦母的性格中充满了自私和狭隘,她只考虑自己的权威和喜好,完全不顾及儿子的幸福。

刘兄也是一个值得分析的人物。

他性格急躁、功利,对妹妹刘兰芝的遭遇缺乏同情和理解。

焦仲卿形象解读《孔雀东南飞》

焦仲卿形象解读《孔雀东南飞》

焦仲卿形象解读《孔雀东南飞》《焦仲卿形象解读<孔雀东南飞>》《孔雀东南飞》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叙事诗,与《木兰辞》并称为“乐府双璧”。

诗中塑造了许多鲜明的人物形象,焦仲卿便是其中之一。

焦仲卿这一人物形象复杂且多面,他的性格和行为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种种矛盾与无奈。

焦仲卿是一个充满矛盾的人物。

他身为庐江府小吏,有着一定的社会地位和责任,但在家庭矛盾中却显得优柔寡断。

一方面,他深爱自己的妻子刘兰芝,在得知母亲要驱逐兰芝时,他极力为妻子辩解,“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

共事二三年,始尔未为久,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他的这番话表明了他对兰芝的深厚感情以及对母亲决定的不理解。

然而,另一方面,他又迫于母亲的威严,不敢坚决反抗,只能暂且让兰芝回娘家,“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他的誓言虽然坚定,却在母亲的逼迫下未能付诸实践。

焦仲卿的软弱和妥协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他没有足够的勇气和能力去改变母亲的想法,也没有想出有效的办法来化解婆媳之间的矛盾。

当兰芝被遣回家后,他虽然多次探望,表达自己的思念和愧疚,但始终未能采取果断的行动来挽回局面。

他在母亲和妻子之间左右为难,既不想违背母亲的意愿,又不愿失去心爱的妻子,这种内心的挣扎使他陷入了痛苦的深渊。

然而,我们不能仅仅对焦仲卿的软弱进行批判,还应该看到他所处的社会环境和家庭背景对他的束缚。

在那个封建礼教盛行的时代,孝道被视为至高无上的道德准则,子女对父母的权威几乎是无条件服从的。

焦仲卿作为一个深受传统礼教影响的人,很难突破这种思想的禁锢,去公然反抗自己的母亲。

此外,他的工作也使他在处理家庭问题时显得力不从心,无法全身心地投入到解决家庭矛盾中。

焦仲卿的爱情观是真挚而坚定的。

尽管他在面对母亲的压力时表现出了软弱,但他对刘兰芝的爱是毋庸置疑的。

他在得知兰芝被迫改嫁时,心急如焚,“卿当日胜贵,吾独向黄泉!”最终选择了以死来捍卫他们的爱情。

刘兰芝焦仲卿形象分析

刘兰芝焦仲卿形象分析

刘兰芝焦仲卿形象分析刘兰芝焦仲卿形象分析形象在文学理论中指语言形象,即以语言为手段而形成的艺术形象,亦称文学形象。

它是文学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特殊形态。

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刘兰芝焦仲卿形象分析,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孔雀东南飞》是我国保存下来的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全文通过曲折的情节、艺术的手法描述了东汉末年焦仲卿和刘兰芝二人的婚姻悲剧故事。

在此诗中,作者极力刻画了刘兰芝和焦仲卿这两位敢于反抗封建礼教的人物形象。

作者刻画了一位有着美丽外貌和美好内在的完美女性的被毁灭,展示了封建礼教制度对有价值的美好的事物的才摧残,使这部悲剧引起了读者的愤慨与同情。

刘兰芝的形象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分析:首先她是一个勤劳能干、温柔体贴的女性。

文中“十三能素织,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体现了她的多才和勤劳。

“贱妾留空房,相见常日稀”,尽管焦仲卿常日不在家,与刘兰芝见面也是“常日稀”但刘兰芝依然在家“守空房”反映了她的温柔体贴与大方,正是由于她的体贴、大方才使得焦仲卿得以抽出时间在事业上奔波。

“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

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用陈祚明的话说“鸡鸣织何早,夜不息何迟,三日五匹何速,甚言无可出理。

”亦充分说明兰芝是一位勤劳能干的女性。

其次,刘兰芝是个自尊自重,并竭力维护自身的人格尊严的女性。

面对“君家妇难为”、“妾不堪驱使”,她宁可忍受恩爱夫妻分离的痛苦也要维护自己做人的尊严,主动提出“及时相遣归”。

在仲卿面前,她也没有哀求仲卿去向焦母求情以求容纳自己。

面对仲卿“不久当还归,还必相迎取”的承诺,兰芝以“仍更被驱谴,何言复来还”维护自己的尊严。

刘兰芝还有着镇定、刚强的性格。

兰芝临行前的“事事四五通”的严妆打扮写出了即使是被驱谴回家也要严妆打扮一番的刚强的女子形象。

后文的“上堂拜阿母”,兰芝的不悲不亢亦体现了她的镇定的性格。

还有刘兰芝被兄长逼迫嫁于太守第五郎,兰芝虽然表面答应兄长但最后却以投水自杀来抗婚,表现了刘兰芝的刚强的性格。

《孔雀东南飞》亲情的冷漠及焦仲卿性格分析

《孔雀东南飞》亲情的冷漠及焦仲卿性格分析

《孔雀东南飞》亲情的冷漠及焦仲卿性格分析
《孔雀东南飞》是一部著名的家庭伦理剧,通过描写焦仲卿和他的家庭之间亲情的冷漠来表达对当代家庭关系的思考。

焦仲卿作为剧中的主人公,他的性格也是故事情节的驱动力之一。

本文将对焦仲卿的性格进行分析。

焦仲卿是一个忠诚而无私的人。

在剧中,焦仲卿对待亲情的态度始终保持着一种理解和宽容的心态。

他的母亲是一个心机深重、计较利益的人,对于自己的儿子从不关心和关爱。

就算这样,焦仲卿仍然对母亲保持着孝顺和尊重。

他不计较亲情的冷漠,不图回报,只是默默地承受着生活的压力。

这表明焦仲卿是一个坚强而忠诚的人,他一直相信亲情的力量,不放弃自己和家人的关系。

焦仲卿是一个善良而努力的人。

尽管生活对焦仲卿来说并不容易,但他依然以积极的态度与困境抗争。

他勤奋工作,积极进取,不断努力改变自己和家人的生活状况。

即使在逆境中,他仍然保持一颗善良的心,对待他人充满同情和宽容。

在一次车祸中,焦仲卿主动帮助受伤的陌生人,并为他提供帮助和慰问。

这展示了焦仲卿善良、助人为乐的品质,他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仁爱之道。

焦仲卿是一个坚定和独立的人。

尽管家庭对他的压力很大,但他并没有随波逐流,而是坚持选择了自己的道路。

他通过努力工作,用自己的双手创造了自己的事业,实现了自食其力。

焦仲卿坚信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才能改变命运,他不愿被家庭的冷漠束缚住自己的梦想。

这表明焦仲卿有着坚强的意志和独立自主的性格,他敢于追求自己的梦想并为之奋斗。

《孔雀东南飞》中的刘兰芝人物形象分析

《孔雀东南飞》中的刘兰芝人物形象分析

《孔雀东南飞》中的刘兰芝人物形象分析《孔雀东南飞》是中国现代作家刘兰芝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小说以清末民初为背景,通过描写一位普通女子刘兰芝的一生,反映了中国近代社会风气和女性命运的变迁。

在整个小说中,刘兰芝作为主人公,她的人物形象逐渐丰满起来,展现出了她的坚韧、聪明和勇敢,同时也描绘了她的苦难和牺牲。

刘兰芝是一个普通的农村女孩,她生长在一个贫穷的家庭,从小就是一个洒脱的姑娘。

她自由自在地跑在大街上,独立地生活。

刘兰芝的早期形象展示了她对自由的追求和勇敢的个性。

她拒绝了传统婚姻的束缚,选择了自己的命运。

在城市里工作和生活,她不再依赖男人,而是依靠自己的努力获得了一份工作,独立养活自己和家人。

然而,在中国的传统社会里,女性往往受到各种限制和不公平待遇。

刘兰芝在寒冷的城市里艰难度日,她遭受了社会对女性的歧视和压迫。

尽管如此,刘兰芝从未放弃她的尊严和尝试改变。

她意识到只有通过教育和提高自身素质,她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

于是,她努力学习,勇敢面对困难和挑战,不断追求梦想。

刘兰芝聪明而机智,在与各种不公和困难的斗争中,她展现出了强大的生存能力和应变能力。

小说中,她通过自学提高自己的语言文化水平,能够熟练运用各种文书,同时,她也学会了如何应对种种情况。

她在无力抗拒的时候选择了妥协,但她从不气馁,而是继续积极地寻找自己的机会,利用自己的智慧抓住机会。

另一方面,刘兰芝也是一个充满爱心和同情心的女性。

尽管她自己的生活并不容易,但她总是乐于帮助别人,关心周围的人。

她在城市里建立了社区,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她的善良和乐于助人也是她内心中坚定的信念在作用。

通过这些善举,刘兰芝不仅让自己的生活拥有了更多的意义,也使自己得到了更多的支持和帮助。

然而,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刘兰芝的人物形象也不可避免地展现出一些弱点和无奈。

她作为女性在爱情和婚姻面前同样深受困扰。

她被迫入赘给有钱人家,既依然在物质上受到压迫,又无法忍受家庭暴力和婚姻的不幸福。

孔雀东南飞的人物形象

孔雀东南飞的人物形象

孔雀东南飞的人物形象《孔雀东南飞》这出戏里的角色,真是个个鲜活得让人难以忘怀。

咱得说说那个女主角,叫做李娃。

哎,这姑娘可真不是个简单的角色,真心能让人心疼。

她可算得上是个聪明又坚定的女子,追求自己的幸福可谓是义无反顾。

想想啊,李娃在那个封建社会里,敢于反抗父母的安排,真是需要一股勇气。

她不想像个木偶一样,被人牵着鼻子走。

她心里憧憬的那种爱情,仿佛是开在春天里的花朵,既美丽又充满希望。

这种对自由的渴望,谁能理解呢?咱再聊聊李娃的爱人,那个名叫刘郎的小伙子。

哟,这小子可不是个省油的灯。

他一开始是个积极向上的年轻人,勇敢追求李娃。

两人之间的爱情,那可是火花四溅,甜得像蜜一样。

你看,他们互相鼓励,互相倾诉,感觉整个世界都在为他们的爱情喝彩。

然而,生活并不是一帆风顺的,面对父母的逼迫,刘郎的心里也是七上八下,纠结得跟麻花一样。

他虽心里有火,但又不得不在现实面前低头,真是个苦命的小伙子。

咳,提到他们的父母,那可是把这段爱情的火焰浇了个透心凉。

特别是李娃的父亲,那个老头子真是个死板的家伙。

眼里就只盯着门第和金钱,把女儿的幸福抛在一边,真是让人火大。

他以为自己是个老虎,其实就是只纸老虎,根本不懂女儿心里的苦。

就算李娃跟他讲再多的道理,他也就是个听不懂的木头人,脑袋里全是封建思想,真是让人想哭又想笑。

再说刘郎的家里,那也差不了多少。

他家里也是个传统势力的代表,面对刘郎追求李娃,简直就是“天方夜谭”。

家长们觉得,哎呀,你们俩不合适,不门当户对,别瞎折腾了。

就这思想真让人无奈,爱情在他们眼里,仿佛成了一场买卖,真是把人气得不轻。

刘郎为了家庭的安宁,心里憋屈得就像被塞了满满一口蒜,没法宣泄。

故事发展到后面,李娃和刘郎的爱情遭遇重重困难。

两人虽是心有灵犀,却也无法逃离现实的束缚。

李娃为了追求心中的爱,做出了一些勇敢的选择。

她宁愿放弃一切,甚至是生命,也不愿意被束缚在家里。

哎,这种决绝,让人心疼又佩服。

她的牺牲,简直是把爱情演绎到了极致。

孔雀东南飞人物形象分析

孔雀东南飞人物形象分析

孔雀东南飞人物形象分析《孔雀东南飞》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叙事诗,也是乐府诗发展史上的高峰之作,后人盛称它与北朝的《木兰诗》为“乐府双璧”。

以下是小编精心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孔雀东南飞人物形象分析,供大家参考。

孔雀东南飞人物形象分析 [篇1]焦母是制造焦仲卿和刘兰芝爱情悲剧的始作俑者。

她对媳妇的不容的理由历来是争论不休的话题。

古来妇女有“七去”之说:不顺父母去;淫去;无子去;有恶疾去;多言去;妒去;窃盗去。

窃盗、多言、妒意、有恶疾几点未见任何交代。

无子似乎也是一说,但是古代“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在乡间七姑八婆之间这样的事情应该是到处传扬的,县令和太守没有理由不知道这一点,所以他们求亲的行为证明这一说是毫无根据的。

剩下的唯有“不顺父母”这一点,文中焦母说媳妇“举动自专由”指责媳妇自作主张应该被视为对婆婆的不够尊重。

但是刘兰芝是否真如焦母所言,值得怀疑:刘兰芝在被谴之后跟婆婆告别还惦记婆婆在家里的辛劳,和小姑的“泣别”毫无疑问证明刘兰芝的涵养和孝顺,可见焦母的理由只是自我的一种感觉。

焦母说刘兰芝“此妇无礼节”,甚至说焦仲卿和刘兰芝之间有贵贱之分,告诉焦仲卿“贵贱情何薄”,刘兰芝也自称“生小出野里”,从字面上肤浅的理解似乎焦母逼迫儿子休掉媳妇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媳妇比较有主见,并且出身卑微,和焦仲卿的官员身份不够相配。

但是有两点可以证明这个理由难以立脚:一是下文县令和太守的家世很明显比“庐江府小吏”要显赫得多,既然他们能为自己的公子向刘兰芝求婚,证明刘兰芝的家世并非真正的“野里”,二是文中对刘兰芝的聪明能干和多才多艺的描写可以看出刘兰芝琴棋书画兼之女工的家庭教养远非普通乡野村妇所能比拟,也从侧面证明文中并未明叙的家世很难和乡野划上等号。

由此可见,焦母对刘兰芝的诋毁纯粹属于心理的异常反应,刘兰芝的所有进退表现可圈可点,没有任何站得住脚的被遣的理由,恰恰从另一侧面证明焦仲卿对刘兰芝这样一个个性鲜明贤惠的女子爱的如痴如醉爱的理所当然。

《孔雀东南飞》刘兰芝的性格特点

《孔雀东南飞》刘兰芝的性格特点

《孔雀东南飞》刘兰芝的性格特点首先,孔雀东南是一个勇敢、坚强的女性形象。

她从小家境贫寒,但却有一个坚强的内心和执着的追求。

虽然她结婚多年后与丈夫分开,但她依然保持着对自己才华的自信,并且在娱乐圈中取得了成功。

她并没有因为生活的艰辛而丧失对幸福的向往,而是选择勇敢地去追求自己的爱情。

她在面对爱情和事业的选择时,展现出了坚韧不拔的品质,不畏艰辛,勇往直前。

其次,孔雀东南是一个独立、自主的女性形象。

她出身于农村,却依靠自己的努力和才华迈出了成功的一步,建立了自己的事业。

她对自己的未来有着清晰的规划和目标,并且为之不断努力奋斗。

她在娱乐圈中以其出色的演技和才华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赞赏。

她坚持追求自己的梦想,不被外界的质疑和阻挠所动摇,展现出了独立思考和自主选择的能力。

此外,孔雀东南还是一个善良、正直的人。

她对待亲友始终保持着真诚和善意,不因他们身份的变化而改变对他们的看法和态度。

她与马思远的感情也是纯真而真挚的,她对爱情的执着和忠诚表现了她善良和正直的本性。

她不畏外界的诱惑和压力,始终选择相信和坚守自己心中的爱情信念。

最后,孔雀东南还展现了一种向上向善的精神追求。

她在人生中遭受了很多的挫折和打击,但她并没有沉沦在自我怨恨和绝望中,而是选择积极面对和克服困难。

她时刻保持着对未来的希望和对幸福的追求。

她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坚持,最终实现了自己的梦想和追求。

综上所述,孔雀东南这一形象在《孔雀东南飞》中展现出了勇敢、坚强、独立、善良、正直以及向上向善的性格特点。

她是一个令人钦佩和值得敬佩的女性形象,她的故事也鼓舞着人们勇敢追求梦想,积极向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歌塑造了两组人物形象,一组是正面形象:刘兰芝和焦仲卿。

一组是反面形象:焦母和刘兄。

在正面形象中,刘兰芝是被着力赞美的人物。

她美丽、聪明、勤劳、善良,忠实于爱情,可贵的是她具有刚强的性格,勇于与封建家长制作斗争,不惜以自己的生命作出最后的反抗,是我国古典文学作品中勇于反抗恶势力的光辉妇女形象之一。

焦仲卿在忠实于爱情和反抗封建礼教迫害方面,和刘兰芝是一致的,但与兰芝不同的,是他对母亲存有幻想和顾恋,从而显得比较软弱。

但最终能够冲破家长制的束缚,以自缢于庭树,表现出叛逆的精神。

焦母是一个突出的反面形象。

她横暴专行,冷酷无情,为了遣回兰芝,不惜对儿子软硬兼施,以达到维护家长权威的目的。

刘兰芝和焦仲卿的爱情悲剧,是她和兰芝的哥哥一手造成的。

刘兄这个反面人物虽然出场不多,但他的专横跋扈、趋炎附势、尖酸刻薄、冷酷无情的市侩作风已暴露无遗。

他与焦母一起成为封建礼教的维护者,封建家长制的代表人物。

《孔雀东南飞》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叙事长诗,也是乐府诗歌的巅峰之作。

诗歌叙述了一个感人至深的爱情故事。

东汉建安年间,庐江府小吏焦仲卿娶刘氏兰芝为妻。

由于兰芝三年未育,焦母遂百般刁难,让仲卿休妻再娶。

仲卿长跪请求,焦母不睬,仲卿无奈休妻。

第二日,兰芝早起精心梳妆,登堂与婆婆、小姑作别,等车而去。

兰芝回家后,县令、太守相继遣媒上门提亲,她兄命难为,答应出嫁。

仲卿闻听兰芝允婚,当面质问兰芝是否记得当日诺言。

于是,二人做好了殉情准备,仲卿回家后拜别母亲。

夜深人静之时,热闹了一天的太守府,新妇投水自尽,仲卿自缢殉情。

两家商量后,将二人尸体合葬于华山旁。

这个故事千百年来被人们视为爱情经典,广泛传诵。

最初接触这个故事时我只有13、14岁,是观看的晋剧《孔雀东南飞》。

那时,判断人物的标准就是非好即坏,舞台上哭哭啼啼的刘兰芝和无可奈何焦仲卿都是好人,蛮横的焦老太婆和霸道的刘兄是坏人。

上了师范以后,通过的老师解读,我才渐渐明白,文中的焦、刘二人为了忠于爱情、反抗封建礼教、追求婚姻自由,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是大无畏的斗士;而焦母和刘兄则是封建家长、恶势力的代表。

几十年后,偶然再翻起这首诗,文中的几个人物仿佛又跃然眼前。

但这次他们的形象却与往日有所不同了。

一、不肯示弱的兰芝
刘兰芝自古就被人们视为勤劳、善良、备受婆婆压迫的封建媳妇形象,可我从诗句中却能可以看出了她是个不肯示弱的女强人。

她的不肯示弱首先表现在闺中学习的不服输。

“十三能织素。

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颂诗书”,女红、诗书、乐器样样精通的她自然有着相当的优越感,这也是她不肯示弱的重要原因。

然而面对婆婆的挑剔“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

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

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她的处理方法不隐忍,而是在丈夫回家之日“告状”并“要挟”,“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

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意思就是,这个家我实在呆不下去了,赶紧休了我吧!这哪是受尽欺凌的小媳妇说的话呀?
再看看被休的刘兰芝,同样并无半分示弱。

“新妇起严妆”这一番打扮分明是给婆婆看的,我这么美丽的儿媳妇,你家休了我真是“瞎了眼”。

然后看她“上堂拜阿母”时的一番话,“昔作女儿时,生小出野里。

本自无教训,兼愧贵家子。

受母钱帛多,不堪母驱使。

今日还家去,念母劳家里。

”这分明是句句反语,表面说,我从小长在乡野,没什么家教,高攀了你家公子,还收了你家许多彩礼。

可实质上是说,不是当初你们家又遣媒人,又送彩礼去我家提亲的吗?表面说,我今天回娘家去后,以后家里的活就有劳您老人家自己辛苦了,暗含的意思则是,看我这勤劳的媳妇走了以后,你可怎么过呀?
兰芝哪里知道,无论她的美丽、勤劳、还是多才多艺,都无法挽回婆婆的心,因为婆婆最关心的是后代香烟的继承问题。

至少这三年她没有解决这个问题,所以,矛盾是不可调和的。

二、奶瓶男焦仲卿
现实中,我作为一个和婆婆在一起生活了二十多年的儿媳妇,实在无法恭维焦仲卿,虽然小时候我曾经被他的痴情所感动。

首先,作为儿子,从单位回家理论上应该是先给母亲请安,才能回房和妻子团聚的(按照汉代的礼法)。

可焦仲卿一回家就钻进了妻子的房间,听了妻子的一通抱怨,甚至以离婚相迫。

这时,他最应当做的是安慰妻子,然后找母亲了解事实真相,毕竟他现在听到的只是一面之词。

可他没有,他直接就去“上堂启阿母”,并说,我喜欢我老婆,我们约好黄泉下还做夫妻,她并没有什么错,您怎么能不喜欢她呢?这话有哪位母亲听了能接受?老婆没错,那肯定是老母亲的错了。

可见,焦仲卿在处理妻子和母亲的关系方面是相当低能,用我们最常问男人的问题,妈妈和老婆同时掉河里,他一定当着妈妈的面说会先救老婆的的笨蛋。

这让一个守寡多年、独自带大儿女的母亲生气了。

她怎么能容忍另一个女人从自己的身边夺走心爱的儿子呢?所以,焦仲卿的恳求、跪求无疑是只能加剧矛盾,不能解决问题。

面对近似乎疯狂母亲的大喊:大胆小子,你怎么敢帮着老婆说话呢?我对这个女人已经恩断义绝,是绝不会答应你的要求的。

焦仲卿的表现是“府吏默无声,
再拜还入户”,他完全束手无策,默默退回到媳妇的屋子里。

还天真的许诺:“还必相迎取……慎勿违吾语。

”如果你能做主,何以至老婆被休?如果你不能做主,你何时才能再迎娶兰芝?天真的焦仲卿呀,真是一个永远长不大的奶瓶男。

在听说兰芝许配太守之子后,他的表现同样十分幼稚。

居然去质问兰芝:“磐石方且厚……蒲苇一时纫,便作旦夕间。

”在那个三从四德的社会里,他难道对兰芝身不由己的处境一点不了解吗?此时的焦仲卿既无法阻止兰芝的婚事,更无法劝说顽固的母亲回心转意。

在一番以死相要挟无效后,也只能“长叹空房中……渐见愁煎迫。

”直到听说兰芝的死讯后,才“自挂东南枝”。

既然相约赴死,为什么要等待兰芝先死?焦仲卿到底是不相信自己还是不相信兰芝?殉情——这样一件伟大壮举,被他弄的仿佛小孩子过家家一般——荒诞滑稽。

其实,婆婆和儿媳妇相处中,作为儿子和丈夫的男人应该是缓冲剂和是冷却剂;更是调节剂和是粘合剂。

有矛盾要先缓冲,有冲突先让各自冷却,等情绪平缓了再慢慢调节,最终还是要往一起粘合的。

处理家庭矛盾是需要艺术的。

三、自以为是的焦妈妈
诗歌中焦仲卿的母亲非常颇具戏剧色彩,一方面,她守寡多年,独自带大最少两个孩子(焦仲卿和小姑,但既然为有仲卿,似乎还应该有伯卿),令人非常同情。

但她自以为是,一切包办代替,最后造成儿子殉情自杀,才幡然醒悟,为儿子求与兰芝合葬,了却儿子的最后心愿。

白发人送黑发人,这么可悲的结局,她至少要负50%以上的责任。

她第一次出场是在儿子听了媳妇的“告状”后找她来表白,她说,你目光太短浅了,这个媳妇我早已不喜欢了,再给你找一个东家的美女吧!诚然,在封建社会,婚姻之事,全凭父母做主,但休妻再娶这么大的事,至少应该和儿子打个招呼,或者用纳妾的办法也是可以解决的。

其实焦母这种强势也是多年寡居养成的习惯,对于儿子的跪求、发誓终身不再娶,她也根本不放在心上。

因为在她心中,她才是这个家的主宰者,别人必须无条件服从于她。

所以,兰芝一定要走,因为这个儿媳妇三年没有生孩子,早已构成了“七出”的理由之一,其它的一切“无礼节”、“自专由”都是借口,或者也许还有那么一点点某些方面儿媳妇比她强,她被儿媳妇抢了风头,不能再是家中事事充当第一的嫉妒吧。

兰芝走了,对于下堂儿媳临走前说的那番话,焦妈妈根本没听进去,她在生气,一个被休的女人还应该是哭哭啼啼,怎么还能打扮的那么漂亮?还那么振振有词?她甚至根本没去关心儿子,连儿子骑马出去送别都没看到。

我想,如果看到她是绝不会让儿子去的。

最后一次焦妈妈出场是焦仲卿从刘家返回,已经和兰芝约好“黄泉下相见”,来和母亲作最后告别,她依然还是那番“东家有贤女,窈窕艳城郭,阿母
为汝求,便复在旦夕”的话,根本没听懂儿子的意思,这该是自以为是到了何种程度?用戏剧中的一句台词,她就剩下“一意孤行”了。

和她有着同样守寡多年的兰芝的母亲刘老太太,在家里几乎做不了什么主,女儿被休,婚事全凭大儿子做主。

明知女儿不愿意再嫁,她也不得不违心催促女儿“何不作衣裳?莫令事不举”,赶快做嫁衣吧,不要让婚事办不成呀。

不少资料讲,两个老太太性格形成的原因是焦家有钱,刘家贫穷,我不太同意这种观点。

从刘家对兰芝的教育“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和兰芝的嫁妆“妾有绣腰襦……箱帘六七十……物物各自异,种种在其中”都能看出,刘家的家境也是很不错的。

焦妈妈是活生生的被她这自以为是的性格害了。

也只有在最后,她清醒了,也示弱了一次,为死去的儿子“求合葬”,然而,一切都已经晚了。

无论人们的想象多么美好,埋葬兰芝和仲卿的坟前梧桐苍翠、松柏青青、鸳鸯和鸣,然而逝去的生命是无法还原的,悲情的《孔雀东南飞》也只能是“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