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区域界线测绘工作流程
省行政区域界线勘界测绘技术规定

省行政区域界线勘界测绘技术规定省行政区域界线勘界测绘技术规定 2011年11月08日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统一全省行政区域界线勘界测绘的技术标准,规范成果、资料,参照国务院勘界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省级行政区域界线勘界测绘技术规定》,结合我省的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勘界测绘的目的是获取和表述行政区域界线(以下简称边界线)的位置和走向等信息,为勘界和边界管理工作提供基础资料和科学依据。
第三条勘界测绘包括界桩的埋设和测定、边界线的标绘、边界协议书附图的绘制、边界线走向和界桩位置说明的编写、各级行政区域界线详图集的编纂和制印。
第四条我省行政区域界线测绘由省级测绘行政主管部门统一管理,分级组织实施。
承担本省行政区域界线测绘任务的单位应经省级测绘行政主管部门审查批准。
第五条勘界测绘采用1980西安坐标系作为平面坐标系统和1985国家高程基准作为高程系统(条件不具备的可采用1954年北京坐标系和1956年黄海高程系。
执行本规定和国家现行有关测绘技术规范。
第六条勘界测绘要充分利用全省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成果和现有测绘成果,尽可能推广、应用测绘新技术。
第七条界线测绘是勘界工作重要组成部分。
承担边界线测绘的人员应通过专业技术培训考核合格后方能上岗。
第二章界桩的埋设与测定第八条界桩的制作与埋设(一)界桩类型分为三面型、双面型。
(二)界桩由界碑和底座组成。
界碑一般用钢筋混凝土按规格用模具预制成型,要求界碑底部露出不短于15厘米的钢筋,模具可用钢模或木模,做到碑体光滑、脱字清晰。
在有条件的地区可用花岗岩石、大理石等坚硬石料凿制成型;在石山地区也可凿岩为桩。
底座可在现场用钢筋混凝土浇灌。
(三)按照协商(或裁决)确定的边界线走向,勘界双方应到实地做好边界定桩工作,桩位确定后,双方代表应签署“边界线定桩表”(见附件三)。
(四)界桩应准确地埋设在选定的位置上(即定桩点上),政区名称朝向所属一方。
(五)埋设界桩前,先将坑底(坑底土层松软时应填沙石)捣固、夯实。
第6章行政区域界线测绘

第6章行政区域界线测绘第1节行政区域界线测绘的概述界线测绘的基准和比例尺(p208)界线测绘的内容包括界线测绘准备、界桩埋设和测定、边界点测定、边界线及相关地形要素调绘、边界协议书附图制作与印刷、边界点位置和边界走向说明的编写。
界线测绘成果包括:界桩登记表、界桩成果表、边界点成果表、边界点位置和边界走向说明、边界协议书附图。
行政区域界线勘定后,应定期进行界线联合检查工作,界线联合检查内容包括:界桩维修更新、增设界桩、调整界线、重新测量界桩坐标与高程,重新修改协议书、重新测绘协议书附图等。
界线测绘宜采用国家统一的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和1985国家高程基准。
界线测绘中,边界地形图和边界协议书附图的比例尺视情况选用:同一地区,勘界工作用图和边界协议书附图应采用相同比例尺;同条边界,协议书附图应采用相同比例尺;省级行政区选用1:5万或1:10万比例尺;省级以下行政区采用1:1万比例尺;地形地物稀少地区可适当缩小比例尺;地形地物稠密地区可适当放大比例尺。
界线测绘的基本精度(p209)界线测绘的基本精度包括界桩点的精度和边界协议书附图的精度。
界桩点的精度以中误差来评定。
界桩点平面位置中误差一般不应大于相应比例尺地形图图上±0.1 mm。
界桩点高程中误差一般不大于相应比例尺地形图上平地、丘陵、山地(高山地)十分之一基本等高距(特殊困难地区可放宽0.5倍中误差)。
资源开发利用价值较高地区可执行地籍测绘规范中界址点精度的规定。
边界协议书附图中界桩点的最大展点误差不超过相应比例尺地形图图上±0.2 mm,补调的与确定的边界有关的地物点相对于邻近固定地物点的间距中误差不超过相应比例尺地形图图上±0.5 mm。
第2节界线测绘的准备工作界线地形图制作(p209)边界地形图(boundary topographical map),一般指利用国家最新的1:5 000、1:1万、1:5万、1:10万地形图作为资料,按照一定的经差、纬差自由分幅,图内内容范围为垂直界线两侧图上各10 cm或5 cm(1:10万)内,沿界线走向制作呈带状分布的地形图,供界线测绘工作时使用。
界线测量实施方案

界线测量实施方案界线测量实施方案一、前期准备界线测量是保障土地使用权和产权的重要工作,为了保证测量工作的顺利进行,需要进行一系列的前期准备工作。
1.明确测量任务:确定测量的范围和要求,包括确定需要测量的具体界线以及测量精度等。
2.组织测量人员:根据测量任务的要求,确定测量人员的数量和专业背景,确保人员能够胜任测量工作。
3.准备测量设备:根据测量任务的要求,准备相应的测量仪器和工具,包括全站仪、GPS仪等。
4.查验相关资料:搜集和查验与测量任务相关的各种资料,包括土地证书、图纸和前期调查报告等。
5.与相关单位和业主协商:与附近的居民、企事业单位等协商,确保测量工作的顺利进行,尽量减少影响。
二、测量工作流程1.第一阶段:现场踏勘根据测量任务的要求,进行现场踏勘,了解地形地貌、周边环境等情况,确定测量的起点和终点。
2.第二阶段:测量参考点的建立在需要测量的界线上,根据测量任务的要求,选择适当的位置建立测量参考点,并进行相应的测量工作,确保参考点的准确性。
3.第三阶段:测量界线根据测量任务的要求,进行具体的界线测量工作,包括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等方法,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
4.第四阶段:数据处理和报告编制将测量得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包括数据校核、误差计算等,最终生成界线测量报告。
三、注意事项1.安全第一:在进行测量工作过程中,要时刻注意安全,提前做好安全防护措施,避免事故的发生。
2.严格遵守测量规范:测量工作需要按照国家相关的测量规范和标准进行,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及时沟通问题:在测量过程中,如遇到问题应及时与相关单位和业主进行沟通,协商解决方案。
4.记录详细信息:在测量过程中,要详细记录所有测量数据和相关信息,以备后期查验和复核。
5.保护现场环境:在测量现场工作完成后,要对现场进行清理整洁,确保不对环境造成污染或破坏。
综上所述,界线测量实施方案需要进行前期准备,包括明确测量任务、组织测量人员、准备测量设备等。
省,自治区,直辖市行政区域界线勘定办法

省、自治区、直辖市行政区域界线勘定办法日期:2005-06-23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经国务院批准,从一九八九年起进行勘定行政区域界线试点工作。
民政部一九八九年十一月十三日发出的《关于开展勘定行政区域界线试点工作的通知》,传达了国务院的批示,部署了全国勘定行政区域界线试点工作。
现将国务院有关部门勘界试点工作联席会议通过的《省、自治区、直辖市行政区域界线勘定办法(试行)》印发给你们,请有关省(区)试行。
附一:省、自治区、直辖市行政区域界线勘定办法(试行)(1989年11月10日国务院有关部门勘界试点工作联席会议通过)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妥善、准确、科学地勘定省、自治区、直辖市之间的行政区域界线(以下简称勘界),以利于国家行政管理和经济建设,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勘界是有关各级人民政府依法在毗邻行政区域之间明确划定行政区域界线(以下简称边界线),并形成有关的文件、资料和地形图。
第三条边界线原则上以行政区域管辖的现状为基础划定。
除特殊情况外不作变更。
第四条边界线的划定原则上与自然资源权属相一致。
特殊情况必须分开的,应当在划定边界线的同时,明确跨越边界线的自然资源权属。
第五条开展勘界的每条边界线,按先易后难的步骤,全线彻底划定。
存在边界争议的地段,要按照《行政区域边界争议处理条例》的有关规定,认真解决。
第六条勘界工作中,有关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必须坚持维护国家的整体利益,从实际情况出发,实事求是,互谅互让的原则。
第七条勘界工作,由民政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负责制定方针政策,处理有关重大问题。
第八条勘界工作,由毗邻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下同)人民政府负责按照本办法的有关规定,联合组织实施。
有关三省的边界线交会点,由三省人民政府共同确定。
第九条勘界工作涉及的省级以下的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在上一级人民政府的统一组织下,承担勘界任务。
勘界工作涉及的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有关部门,在本级人民政府的统一组织下,承担勘界的具体任务,并应接受上级主管部门的指导。
测绘生产与服务基本流程图

地形测绘
地形测量 数据编辑 成果检查与整理
成果整理与上交
页脚
..
五、不动产测绘地籍测绘生产作业工艺流程:
生产准备
项目合同
项目成果(产品)实现策划 测区测区踏勘、收集分析资料、安全状况了解等 专业技术设计 作业参与人员的技术与安全生产等培训 仪器设备、工具等的准备与检较
项目生产任务计划与下达
控制测量
用户试用与维护 成果整理与上交
页脚
..
三、摄影测量和摇感生产作业工艺流程
生产准备
项目合同
项目成果(产品)实现策划 航摄、像控、调绘等资料分析 专业技术设计 作业参与人员生产技术等培训
项目生产任务计划与下达
全数字解析空三加密
影像列表及内定向、相对定向 像控点、加密点、检测点量测 区域网平差计算 区域网接边 成果检查及整理
..
测绘生产与服务基本流程
一、测绘生产作业工艺流程:
项目合同
生产准备
项目成果(产品)实现策划 测区测区踏勘、收集资料、安全状况了解等 专业技术设计
项目生产任务计划与下达
作业准备
作业参与人员的技术与安全生产等培训 仪器设备、工具等的准备与检较 生活用品、常备药品等的准备
选点、埋石
成果检查
GPS 测量与计算
计算 成果整理与上交
页脚
..
二、地理信息系统工程生产作业工艺流程:
项目合同
生产准备
项目成果(产品)实现策划 测区测区踏勘、收集资料、安全状况了解等 专业技术设计
项目生产任务计划与下达
作业准备
作业参与人员的技术与安全生产等培训 仪器设备、软件等的准备与检较 资料分析
数据整合处理 系统开发测试
综合能力笔记-第6章 行政区域界线测绘

第六章第1节行政区域界线测绘概述知识点一:界线测绘的基准和比例尺界线测绘的内容包括界线测绘准备、界桩埋设和测定、边界点测定、边界线及相关地形要素调绘、边界协议书附图制作与印刷、边界点位置和边界走向说明的编写。
界线测绘成果包括:界桩登记表、界桩成果表、边界点成果表、边界点位置和边界走向说明、边界协议书附图。
行政区域界线勘定后,应定期进行界线联合检查工作,界线联合检查内容包括:界桩维修更新、增设界桩、调整界线、重新测量界桩坐标与高程,重新修改协议书、重新测绘协议书附图等。
界线测绘宜采用国家统一的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和1985国家高程基准。
界线测绘中,边界地形图和边界协议书附图的比例尺视情况选用:同一地区,勘界工作用图和边界协议书附图应采用相同比例尺;同条边界,协议书附图应采用相同比例尺;省级行政区选用1:5万或1:10万比例尺;省级以下行政区采用1:1万比例尺;地形地物稀少地区可适当缩小比例尺;地形地物稠密地区可适当放大比例尺。
知识点二:界线测绘的基本精度界线测绘的基本精度包括界桩点的精度和边界协议书附图的精度。
界桩点的精度以中误差来评定。
界桩点平面位置中误差一般不应大于相应比例尺地形图图上±0.1 mm。
界桩点高程中误差一般不大于相应比例尺地形图上平地、丘陵、山地(高山地)十分之一基本等高距(特殊困难地区可放宽0.5倍中误差)。
资源开发利用价值较高地区可执行地籍测绘规范中界址点精度的规定。
边界协议书附图中界桩点的最大展点误差不超过相应比例尺地形图图上±0.2 mm,补调的与确定的边界有关的地物点相对于邻近固定地物点的间距中误差不超过相应比例尺地形图图上±0.5 mm。
第六章第2节界线测绘的准备工作知识点一:边界地形图制作边界地形图(boundary topographical map),一般指利用国家最新的1:5 000、1:1万、1:5万、1:10万地形图作为资料,按照一定的经差、纬差自由分幅,图内内容范围为垂直界线两侧图上各10 cm或5 cm(1:10万)内,沿界线走向制作呈带状分布的地形图,供界线测绘工作时使用。
探究乡(镇)级行政区域界线勘界测绘的实现

探究乡(镇)级行政区域界线勘界测绘的实现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各项先进技术与勘界测绘技术实现了有效的结合,并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勘界测绘能够实现各行政区域界线的规范化和精细化发展。
本篇文章通过分析勘界测绘的具体工作流程、边界调查、界桩埋设以及界线争议处理办法等,以期为相关工作人员提供参考。
关键词:乡(镇)级行政区域界线勘界测绘;实现一、乡(镇)级行政区域界线勘界测绘内容勘界测绘的目的是通过获取和表述行政区域边界线的位置和走向等信息,为勘界和边界管理工作提供重要的基础资料和科学依据。
在实际的勘界测绘过程中,需要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具体标准要求,确保勘界测绘的真实有形,实现各行政区域边界,避免在今后的区域边界界定工作中出现重大的问题。
勘界测绘在进行的过程中,需要结合各个地区、各个部门的协同配合,才能够有效提升勘界测绘工作的准确性,在进行勘界测绘的同时,需要实现各项先进技术的应用,在根本上提升勘界测绘的效率和准确度。
乡(镇)级行政区域界线勘界测绘的实现,能够为数据库的建立提供重要的基础,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实现乡镇行政区域界线的完整划分,进而形成完整的勘界测绘手段,实现各项边界争议问题的解决。
二、勘界测绘工作流程勘界测绘工作在进行的过程中,首先需要实现对于各项数据资料的采集,在进行数据资料采集的过程中,以航天遥感正射影像数据作为工作地图,在实现工作地图制作完成以后,以村为单位实现界线的明确划分,在明确各级行政区域界线划分的同时,及时对勘界测绘进行调整。
此外,还需要起草协议书,在进行协议书起草的过程中需要明确具体的勘界工作状况,针对出现的重点问题需要进行及时的处理,实现对于边界问题的有效处理。
协议书起草完毕以后,根据实际的工作需求,进行成果整理,及时实现界线协议书的签订,在实现界线协议书签订的同时,针对测绘的各项数据进行入库,组织相关的部门进行验收,明确没有问题的情况下,实现成果的移交工作。
界线测绘实施方案

界线测绘实施方案一、前言。
界线测绘是土地管理和规划中的重要环节,它直接关系到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土地权益的保障。
因此,制定科学合理的界线测绘实施方案对于保障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土地权益的保障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档旨在提出一套完善的界线测绘实施方案,以期为相关工作提供指导和参考。
二、界线测绘实施方案。
1. 调查准备阶段。
在开始实施界线测绘工作之前,需要进行充分的调查准备工作。
首先要对测绘区域的地形地貌、土地利用情况、自然资源分布等进行全面调查和研究,以便为后续的测绘工作提供必要的基础数据。
同时,还需要进行人员和设备的准备工作,确保在实施阶段能够顺利进行测绘工作。
2. 测绘方案设计阶段。
在调查准备阶段完成后,需要制定详细的测绘方案。
测绘方案应当包括测绘的范围、测绘的方法和技术、测绘的时间节点等内容。
同时,还需要对测绘工作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充分的预判和应对措施的设计,以便在实施阶段能够及时有效地解决问题。
3. 实施阶段。
在测绘方案设计完成后,即可进入实施阶段。
在实施阶段,需要严格按照测绘方案的要求进行测绘工作。
同时,需要注意保障测绘工作中的安全和质量,确保测绘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在实施阶段,还需要及时记录测绘工作中的关键信息和数据,以便后续的数据整理和分析工作。
4. 数据整理和分析阶段。
在测绘工作完成后,需要对测绘所得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
通过对数据的整理和分析,可以得出测绘结果,并进行相应的数据处理和成果展示。
同时,还需要对测绘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和不足进行总结和反思,为今后的测绘工作提供经验和教训。
5. 成果应用阶段。
在数据整理和分析阶段完成后,即可进入成果应用阶段。
在成果应用阶段,需要将测绘结果应用于土地管理和规划中,为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土地权益的保障提供科学依据。
同时,还需要将测绘结果向社会公开,接受社会监督,确保测绘工作的公正和公开。
三、总结。
界线测绘实施方案是土地管理和规划中的重要环节,它直接关系到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土地权益的保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行政区域界线测绘工作流程
摘要:本文主要针对沈阳市行政区域界线测绘工作,并结合工作实践,总结出了此项工作的测绘作业流程。
并对其中较重要的部分进行了简要说明。
关键词:行政区域界线,测绘,边界线,流程
abstract :this article mainly aims at the shenyang administrative area boundary surveying and mapping work, and connecting with the work practice, summed up the work of surveying and mapping work flow. and one of them is the more important part are introduced briefly.
key words :administrative boundaries, mapping, boundary line, process
中图分类号:p25献标识码: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1-0020-02
引言
行政区域界线测绘的目的就是通过对行政区域界线的位置和走向等信息的分析确认,勘定一条公平合理的行政区域边界,为各级政府边界管理工作提供基础资料和科学依据。
界线测绘的内容包括界线测绘准备、界桩埋设和测定、边界点测定、边界线及相关地形要素调绘、边界协议书附图的制作与印刷、边界点位置和边界走向说明的编写。
精确测定行政区域界线对于国家土地管理、利用,规
划以及解决权属纠纷具有重要意义。
我院有幸参加完成了沈阳市部分行政区域界线的测绘工作。
本文就针对沈阳市部分行政区域界线测绘的工作情况,总结出行政区域界线测绘的工作流程。
工作流程图
行政区域界线测绘工作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并且需要甲乙双方的紧密配合。
在测绘工作开始前,甲方要向测绘单位提供上一次勘界的成果和各种文档资料,测绘单位依据甲方所提供的资料进行内业判别,综合取舍。
在测绘工作中,甲乙双方要到实地进行测绘,测绘单位依据甲方所指界线进行测绘,在此过程中测绘单位应从地形图的层面向甲方提出依据甲方所供资料描述的参考界线,以供甲方参考。
在测绘工作外业结束后,编制的各种资
料要与甲方协商确认后出版。
下图就是针对此次工程总结的行政区域界线测绘的总流程图。
上图已经清晰的写明了此项工作的工作流程。
以上流程缺一不可,下面我就其中比较重要的几个部分进行简要说明。
1.1技术方案设计
对于每一项测绘任务,他的技术方案都是非常重要的。
测绘的依据,所参照的规范和技术标准,所使用的仪器设备,质量控制的方法,检查验收的方案,都要在其中体现。
方案中应规定坐标系统,成图比例尺,外业测绘的精度指标,边界地形图的修测方法和精度,
界桩的类型及埋设,界桩的编号方法,界桩点的测绘精度,界桩登记表的编写,成果提交等方面。
他是整个测绘工作的基础。
在本次工程中,平面坐标系统采用的是1954北京坐标系,高程系统是1956黄海高程系,成图比例尺采用的是1:2000地形图,测绘精度精确到厘米。
1.2边界地形图修测
边界地形图的现势性决定了行政界线的准确性。
所以边界地形图一定要与调查时的实地情况尽可能符合。
同时,由于测绘工作的周期性,以及城市建设的发展速度之快,导致现有的地形图不会与实地情况完全符合。
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对边界地形图进行修测。
修测的主要内容是与确定边界线及界桩点有关的地形要素、地理名称等。
修测一般采用判读法直接标绘在地形图上或采用正射影像图进行调绘,地形要素变化多的地区应使用测绘仪器实地进行修测。
主要补测与边界线和界桩点位置有关的永久性地物、地貌。
如房屋、围墙、河流、沟渠、堤塘、桥梁、涵洞、道路等等。
本次工程中对边界线两侧1:2000地形图200米范围内的地形要素进行修测。
1.3资料准备
做好准备工作对外业工作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进行外业工作以前一定要对测区原有资料进行全面搜集,包括电子版和纸质资料。
本次工程从民政部门搜集到了2000年的勘界资料,包括边界协议书及附图(1:1万),边界线走向及位置说明,以及市区行
政区划调整的一些批复文件,全部为纸质资料。
内业判读方面,充分利用了原有资料,并与民政部门沟通协商,在修测完毕的地形图上进行了界线编绘,对于采用原有界线部分使用原界线,有争议部分在外业工作时进行重点勘测。
做好资料准备工作可以大大降低外业工作量,并且充分尊重历史,保持两次勘界工作的可持续性。
1.4边界线走向及界桩位置说明编写
边界线走向说明是对边界线实地走向所进行的详细描述,是边界协议书的核心内容,是勘界工作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
边界走向说明的编写以明确描述边界线实地走向为原则。
一般以两界桩间为一自然段,对边界线走向的描述要简明清楚,采用通用的名词术语,地名准确,译名规范,并与边界线协议书附图和实地情况相一致。
边界线走向说明应按实地情况并结合边界协议书附图利用的地形图,其内容一般包括:每段边界线的起终点、界线在实地的标志、界线转折方向、界线延伸的长度、界线经过的特征点、两界桩间界线的长度等等。
计量单位均以米为单位。
实地量测的数据精确到0.01m,图上量取的距离精确到图上0.1mm。
边界线走向说明中涉及的方向描述,严格采用16个方位制,以真北方向为基准。
十六个方位的含义是:
1、北
2、北偏东北
3、东北
4、东偏东北
5、东
6、东偏东南
7、东南
8、南偏东南
9、南
10、南偏西南
11、西南
12、西偏西南
13、西
14、西偏西北
15、西北
16、北偏西北
以下截取本次工程中的一部分文字说明,供大家参考:
沿向工街中心线向南偏西南475米与市朝鲜族第一中学门前城市街坊路中心线相交,再沿此城市街坊路向西偏西北535米与油漆厂北侧围墙外边线延长线相交。
从此交点沿围墙外边线延长线向西偏西北11米到达油漆厂围墙东北角,再沿油漆厂北侧围墙外边线向西偏西北166米到达油漆厂围墙西北角,继续沿围墙外边线向西偏西南32米到达车间西北角,再沿车间外墙向南偏西南15米到达车间西南角,再沿房屋外边线向南40米到达围墙外边线,沿围墙
外边线向南偏东南63米到达房屋西北角,再沿房屋外边线向南偏东南37米到达房屋西南角。
结束语
行政区域界线勘测工作时一项长期、复杂、政策性强、技术要求高的工程。
他需要甲乙双方的大力配合才能顺利完成。
以上只是对行政区域界线测绘工作流程中的比较重要的部分进行了一些简要的说明。
当然,在测绘工作中,界桩的埋设、测定及边界协议书及附图的制作等等也很重要,这都是工作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主要是针对沈阳市的行政区域界线测绘工作进行的流程总结,不同地区的作业流程可能在某一环节有所不同,但是总体流程应该都是大同小异。
只要工作流程合理,行政区域界线测绘工作就一定会顺利完成。
参考文献:
徐根才,高锡瑞,卢仲进,王瑞平:《1:400万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图的设计与编制》;地理信息世界;2004年03期汪冰;《中华人民共和国省级行政区域界线详图集的编制》;地理空间信息;2009年06期
孔祥元,郭际明;《大地测量学》;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