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形态学检验
检验科微生物(细菌)室检测项目有哪些

检验科微生物(细菌)室检测项目有哪些发布时间:2023-06-16T11:56:01.495Z 来源:《医师在线》2023年3月5期作者:舒宇[导读]检验科微生物(细菌)室检测项目有哪些舒宇(成都市温江区人民医院;四川成都611130)微生物(细菌)是检验科常见检测项目之一,其包含的检验项目众多,下面就来说说检验科微生物(细菌)室检测项目有哪些?1.细菌分离培养细菌分离培养包含了血培养、痰培养、咽拭子培养、尿培养、粪便培养、脑脊液培养等,其中,血培养检测能检出血液中的多种细菌,如表皮葡萄球菌、布鲁氏菌、厌氧菌、真菌等,从而能诊断出菌血症、亚急性心内膜炎、败血症等疾病。
痰培养能检出?肺炎克雷伯氏菌、结核杆菌、奈瑟氏菌、甲型链球菌等,从而能检出肺炎、结核病等疾病。
咽拭子培养主要是采取患者咽部及扁桃体分泌物作细菌培养,这是因为鼻、咽部的细菌感染病原菌多源于口腔,通过咽拭子培养能找到细菌感染的源头。
尿培养主要是取患者尿道排出的中断尿作为检验标本,利用标本制作玻片,然后,将玻片置于显微镜下观察细菌形态和数量,该项检验技术不仅能准确反映出尿道、肾脏、前列腺等部位的炎症变化,从而为临床诊断泌尿道系感染疾病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还能指导临床选择有合理的抗菌药物对患者治疗,从而提升其抗菌治疗效果。
粪便培养不仅能检测出肠道内的致病菌,从而指导临床准确诊断出受检者肠道健康状态和肠道疾病类型,还能监测肠道菌群,提醒临床及时给患者提供合理的肠道菌群调节,从而能有效避免患者发生菌群紊乱。
脑脊液培养能检测受检者脑脊液中是否存在细菌、真菌和结核菌等病原菌,从而能判断其是否存在脑脊髓膜炎。
2.血清学检测血清学检测包含了革兰阴性菌脂多糖检测、真菌(1-3)-β-D-葡聚糖检测、新型隐球菌抗原检测等,其中,革兰阴性菌脂多糖检测主要是以鲎实验对内毒素进行检测,能检测出革兰氏阴性细菌败血症、革兰氏阴性细菌感染、内毒素血症等疾病。
真菌(1-3)-β-D-葡聚糖是真菌细胞壁上特有的成分,其他微生物中均不含有该物质,因此,真菌(1-3)-β-D-葡聚糖检测是诊断真菌感染的重要依据。
微生物分类鉴定方法

微生物分类鉴定方法
微生物分类鉴定方法是指利用生物学和化学原理,对微生物进行分类和鉴定的方法。
随着微生物学的不断发展,微生物分类鉴定方法也在不断更新和完善。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微生物分类鉴定方法。
1. 双盲分离法
双盲分离法是指将待分类的微生物样本随机分成两组,一组用于实验,一组用于对照。
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使用不同的培养基进行培养,然后通过分离技术将两种培养基中的微生物进行分离。
通过双盲分离法可以消除实验者的主观因素,提高分类的准确性。
2. 形态学鉴定法
形态学鉴定法是指通过观察微生物的形态结构,对其分类进行鉴定的方法。
常见的形态学鉴定方法包括细胞壁结构、细胞骨架、鞭毛、伪足等特征。
通过比较不同微生物的形态结构,可以初步确定其分类方向。
3. 基因组学鉴定法
基因组学鉴定法是指通过分析微生物的基因组序列,对其分类进行鉴定的方法。
基因组学鉴定法可以通过比对微生物基因组序列,确定其属于同一类微生物的不同亚种。
该方法对于复杂微生物的鉴定和分析非常有用。
4. 代谢谱鉴定法
代谢谱鉴定法是指通过分析微生物代谢物的结构、组成和功能,对其分类进行鉴定的方法。
代谢谱鉴定法可以确定微生物的代谢途径和代谢物,从而确定其分类方向。
除了上述方法外,还有其他许多微生物分类鉴定方法,如免疫学鉴定法、荧光
法、PCR法等。
不同的分类方法有不同的优缺点,选择合适的分类方法,可以有效提高微生物分类鉴定的精度和效率。
微生物试验-细菌的人工培养及形态学检查

实验一 细菌的人工培养
一、细菌在自然界的分布
1.空气中细菌的检查:每班两个血平板,标记 方法:在室内选择一处放一个平皿,揭开皿盖,
暴露放置10min,即盖上皿盖,放入37℃温箱 培养24小时,观察结果。
2.人体表面细菌的检查---手 指(每组1个平皿)
方法:取一普通平皿培养 基,一部分标记“前”, 另一部分标记“后”,然 后将手指在标记“前”的 部分沾一下,洗手后在标 记“后”的部分沾一下。 放入37℃温箱培养24h后 观察细菌的生长情况。
呼吸道咽部常驻菌群种类较多,正常人咽部需氧菌 中,甲型链球菌检出率最高,其次是奈瑟球菌属和表 皮葡萄球菌。
二、 理化因素对细菌的影响
1.物理因素对细菌的影响---紫外线
原理:紫外线主要作用于 DNA,使一条DNA链上相邻 的两个胸腺嘧啶以共价键结合成二聚体,从而干扰 DNA 的复制与转录导致细菌变异或死亡。
3.人体内部细菌的检查--咽喉部
方法:用“咳碟法”进行检查,取一个血琼脂平 皿培养基,打开平皿盖,置于口腔前约 10cm, 对着平皿咳嗽几次,标记时间,姓名,然后放 入37℃温箱培养24h后观察菌落特征。
二、外界因素对细菌的影响:
1.物理因素对细菌的影响 :
紫外线:全班两份普通平板:一组大肠杆菌, 一组葡萄球菌,比较紫外线对G+,G-的抑制作 用。
满足a充足的营无菌
(三)分类:1、按物理性状
分类:
+0.3~0.5%琼脂
+1.5~2.5%琼脂
半固体培养基 液体培养基
固体培养基
观察细菌动力 大量繁殖细菌 细菌的分离和纯化
短期保存菌种
固体平板培养基
液体培养基
固体斜面培养基 半固体培养基
「微生物检验」形态学检查对细菌鉴定的导航作用

「微生物检验」形态学检查对细菌鉴定的导航作用「微生物检验」形态学检查对细菌鉴定的导航作用细菌鉴定的原则之一就是用最少的试验完成鉴定。
细菌形态学检查是最基本、简单、快速的常规鉴定方法。
细菌形态学包括细菌细胞形态学和细菌菌落形态学。
细菌形态学正确描述依赖于方法、培养基、培养时间、染色试剂等,培养基和培养时间不同会影响细菌的形态。
下面是yjbys店铺为大家带来的关于形态学检查对细菌鉴定的导航作用的知识,欢迎阅读。
1 菌落特征观察细菌在固体培养基表面生长形成菌落。
对菌落进行描述应包括菌落大小(分大、中、小,以1mm为界)、形状、高度、边缘、表面状态、密度(透明度)、硬度(用接种环刮取菌落时的感觉)、菌落内部结构、颜色、光泽以及与培养基表面的黏附程度,还应包括菌落的溶血、气味和色素产生情况等特性。
观察菌落特征的目的是为了对细菌进行初步鉴定。
有些特征是某些细菌所特有的,具有属或种的鉴别价值,如肺炎链球菌在绵羊血琼脂平板上的脐窝状菌落(如图1所示)、伴放线凝集杆菌菌落特殊的内部结构(如图2所示)、侵蚀艾肯菌的斗笠样菌落、斯氏假单胞菌皱纹样菌落、变形杆菌迁徙样菌落、铜绿假单胞菌的水溶性色素、紫色色杆菌的'脂溶性色素(如图3所示)、粘质沙雷菌的红色色素(如图4所示)、产吲哚金黄杆菌产生的吲哚气味、嗜血杆菌产生的鼠穴气味、诺卡菌产生的腐土气味、厌氧菌产生的腐氨气味、荧光假单胞菌产生的黄色荧光素、某些厌氧菌可产生砖红色荧光素等。
有些细菌产生色素受到气体的影响(粘质沙雷菌在厌氧环境下不产色),有些细菌产生色素受到光线的影响(某些快速生长分枝杆菌是光产色或暗产色)。
对细菌菌落特征的观察和描述是细菌鉴定的第一步骤,其主要目的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1 病原菌定量或半定量在对标本进行定量或半定量接种后,通过菌落计数可获得定量或半定量结果,细菌的定量在尿液分析和疗效动态观察中具有临床意义,半定量适用于开放性标本的结果分析(确定优势菌)。
现代微生物学检验基本技术

现代微生物学检验基本技术随着现代医学及相关科学技术的发展,各学科相互交叉和渗透,医学微生物学检验技术已深入到细胞、分子和基因水平,许多新技术、新方法已在临床微生物实验室得到广泛应用。
医学微生物学实验室的基本任务之一是利用微生物学检验技术,准确、快速检验和鉴定临床标本中的微生物,并对引起感染的微生物进行耐药性监测,为临床对感染性疾病诊断、治疗、流行病学调查及研究等提供科学依据。
第一节微生物形态学检查细菌形态学检查是细菌检验的重要方法之一,它是细菌分类和鉴定的基础,可根据其形态、结构和染色反应性等,为进一步鉴定提供参考依据。
一、显微镜检查由于细菌个体微小,肉眼不能看到,必须借助显微镜的放大才能看到。
一般形态和结构可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其内部的超微结构则需用电子显微镜才能看清楚。
常用显微镜有如下几种。
1.普通光学显微镜采用自然光或灯光为光源,其波长约为0.4μm。
显微镜的分辨率为波长的二分之一,即0.2μm,而肉眼可见的最小形象为0.2mm。
故用油(浸)镜放大1 000倍,能将0.2μm的微粒放大成肉眼可见的0.2mm。
普通光学显微镜可用于细菌、放线菌和真菌等的观察。
2.暗视野显微镜常用于观察不染色微生物形态和运动。
在普通显微镜安装暗视野聚光器后,光线不能从中间直接透入,视野呈暗色,当标本接受从聚光器边缘斜射光后可发生散射,因此可在暗视野背景下观察到光亮的微生物如细菌或螺旋体等。
3.相差显微镜相差显微镜利用相差板的光珊作用,改变直射光的光位相和振幅,将光相的差异转换为光强度差。
在相差显微镜下,当光线透过不染色标本时,由于标本不同部位的密度不一致而引起光相的差异,可观察到微生物形态、内部结构和运动方式等。
4.荧光显微镜荧光显微镜与普通光学显微镜基本相同,主要区别在于光源、滤光片和聚光器。
目前大多数使用的是落射光装置,常用高压汞灯作为光源,可发出紫外光或蓝紫光。
滤光片有激发滤光片和吸收滤光片二种。
用蓝光的荧光显微镜除可用一般明视野聚光器外,也可用暗视野聚光器,以加强荧光与背景的对比。
微生物分类鉴定方法

微生物分类鉴定方法微生物分类鉴定是微生物学领域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它涉及到对微生物的形态、生理生化特性、遗传特征等方面进行综合鉴定和分类。
准确地鉴定和分类微生物对于了解其生态学、分子进化等方面的特征以及应用于医学、农业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用的微生物分类鉴定方法。
1.形态学鉴定法:形态学鉴定法是最传统和常用的微生物分类鉴定方法。
通过观察微生物在显微镜下的形态特征,如细胞形态、细胞大小、结构特征、胞壁形态等来对微生物进行鉴定和分类。
例如,革兰氏染色可以用于区分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芽孢形态特征可以用于区分芽孢杆菌属和其他杆菌属等。
2.生理生化鉴定法:生理生化鉴定法是通过微生物对不同生理生化试验的反应特征来鉴定和分类微生物。
常用的试验包括碳源利用试验、氧需求性试验、双氧水试验、酸碱度试验等。
例如,氧需求性试验可以区分厌氧菌和好氧菌;双氧水试验可以区分产气乳杆菌和其他乳杆菌属。
3.免疫学鉴定法:免疫学鉴定法是通过检测微生物产生的抗原或对抗原的反应来对微生物进行鉴定和分类。
包括血清学鉴定、补体结合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免疫电泳等。
例如,通过检测微生物产生的特定抗原来诊断细菌感染。
4.分子生物学鉴定法:分子生物学鉴定法是近年来发展迅速的微生物分类鉴定方法。
通过检测微生物的核酸序列来鉴定和分类微生物。
常用的方法包括PCR、序列分析、比较基因组学等。
例如,16SrRNA基因序列分析可以用于鉴定和分类细菌。
此外,还有一些综合鉴定方法,如荧光原位杂交(FISH)、质谱分析、流式细胞术等。
这些方法在微生物分类鉴定中各具特色,能够提供更准确和细致的分类信息。
总之,微生物分类鉴定方法多种多样,各种方法常常结合使用,以提高鉴定的准确性。
随着基因测序技术的发展,分子生物学鉴定方法在微生物分类鉴定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并逐渐取代了传统的鉴定方法。
鉴别细菌的方法

鉴别细菌的方法细菌是一类微生物,其大小范围从0.2到2微米不等,形态多样,有球形、杆状、螺旋形等。
为了识别和鉴别不同的细菌,科学家们发展了许多方法。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鉴别细菌的方法。
1. 形态学鉴别法形态学鉴别法是通过观察细菌的形态、大小、形状、胞外结构和运动等特征来进行鉴别的方法。
在实验室中,我们可以使用显微镜观察细菌的形态,分析其细胞壁、荚膜、鞭毛等结构,还可以观察其运动情况。
细菌的形态和结构不同,可以帮助我们鉴别不同的细菌。
2. 生理生化鉴别法生理生化鉴别法是通过检测细菌对不同环境的反应来进行鉴别的方法。
包括细菌对养分、PH值、盐度、气体和温度等环境因素的反应。
例如,某些细菌只能在氧气充足的环境中生长,而另一些细菌只能在无氧环境中生长。
通过观察细菌在不同环境下的生长情况并比较其生理生化特征,可以帮助我们鉴别不同的细菌。
3. 分子生物学鉴别法分子生物学鉴别法是通过检测细菌的DNA序列来进行鉴别的方法。
这种方法通常使用PCR技术将细菌DNA序列扩增,然后通过比较DNA序列的差异来鉴别不同的细菌。
这种方法具有高度的准确性和灵敏度,因此在现代细菌学中被广泛应用。
4. 免疫学鉴别法免疫学鉴别法是通过检测细菌所产生的抗原和抗体来进行鉴别的方法。
抗原是一种可以诱导机体产生免疫应答的分子,而抗体是机体针对外来抗原产生的免疫反应产生的分子。
通过检测细菌所产生的抗原和抗体,可以确定细菌的种类和数量。
鉴别细菌的方法有很多种,不同的方法可以提供不同的信息。
在实际应用中,我们通常需要结合多种方法进行综合分析,才能得出准确的鉴别结果。
微生物鉴定的方法

微生物鉴定的方法
微生物鉴定是确定或识别微生物种类的过程。
以下列出了常用的微生物鉴定方法:
1. 形态学鉴定:通过观察微生物的形态特征,如大小、形状、颜色和结构,来鉴定微生物。
这可以通过显微镜观察微生物细胞和组织的特征来实现。
2. 培养基鉴定:将微生物分离培养在特定的培养基上,根据不同的培养特性(如生长速度、形态、生理特征等)来鉴定微生物。
培养基可以提供适宜的营养和环境条件,促进微生物的生长。
3. 生化测试:通过测试微生物代谢产物的变化来鉴定微生物。
常用的生化测试方法包括酶活性测试、代谢途径测试和糖发酵测试等。
4. 分子生物学方法: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鉴定微生物,包括引物PCR扩增、序列分析、DNA指纹图谱等。
这些技术可以检测微生物的DNA序列并与已知的序列进行比较,从而确定微生物的种类。
5. 免疫学方法:利用免疫学技术鉴定微生物,包括血凝法、免疫荧光染色、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等。
这些方法可以检测微生物特异性抗原或抗体,从而确定微生物种类。
6. 质谱法:利用质谱技术鉴定微生物,如质谱分析、质谱成像等。
这些技术通
过分析微生物代谢产物或特定的质谱图谱,来确定微生物的种类。
综合使用上述的方法,可以更准确地鉴定微生物种类,特别是对于难以通过传统的形态学观察进行鉴定的微生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邱 宗 文
第三军医大学附属新桥医院
细菌的形态与结构
细菌基本形态有三种:
ƌ球菌、杆菌、螺形菌
细菌基本结构包括:
ƌ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质
细菌的特殊结构有:
ƌ荚膜、鞭毛、菌毛、芽孢
真菌的形态与结构
真菌形态有两种类型:
单细胞型:呈圆形或卵圆形,常见于酵母菌和酵母样菌 多细胞型:多呈丝状,分支交织成团、称为丝状菌,通称霉菌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炭疽芽孢杆菌 B.anthracis
形态与染色:为致病细菌中最大的革兰阳性杆菌, 两端截平,体外培养后形成长链,排列呈竹节形。 在体内常单个存在或短链,有荚膜,在人工培养基 上可见芽孢,卵圆形并位于菌体中央,菌体不膨大
培养特性:在血平板上形成较大、灰白边缘不整齐 菌落。在营养琼脂上形成灰白色、扁平、干燥而无 光泽、不透明、边缘不整齐的菌落,对青霉素敏感
真菌的基本结构:
菌丝—由孢子生出芽管,逐渐延长呈丝状 孢子—是真菌的生殖结构,真菌繁殖的微小单位
细菌形态学检查
不染色标本的检查:
主要用于检查细菌动力及运动状况,包括湿片法、 悬滴法、毛细吸管法
染色标本的检查:
观察细菌形态、大小、排列、染色特性、以及荚 膜、鞭毛、芽孢、异染颗粒等结构,有助于细菌 的初步认识或诊断
细菌特殊结构:芽孢大小、位置、鞭毛数目及位置等
细菌培养特性
营养要求:简单或复杂 生长特性:快或慢 气体环境:需氧、兼性厌氧或厌氧
适宜生长温度:25℃、35-37℃、42℃
菌落特征
大小:一般可分为大>3mm、中2-3mm、小<2mm 表面:光滑、粗糙、粘液样、皱纹、放射状、同心圆等 透明度:透明、半透明、不透明 外形:圆形、不规则等 高度:扁平、凸起、脐形等 边缘:整齐、锯齿状等 光泽:有光泽、无光泽等 色素:金黄色、白色、乳白色、绿色、紫色、黑色等 气味:酸味、生姜味、恶臭味 溶血性:完全溶血、不完全溶血、不溶血
蜡样芽孢杆菌 B.cereus
形态与染色:革兰阳性大杆菌,卵圆形芽孢,位于 菌体中央,菌体不膨大
培养特性:在血平板上形成较大浅灰色、似毛玻璃 样菌落。在营养琼脂上形成灰白色、不透明、圆形、 凸起的较大菌落,边缘常呈扩展状,迎光看似白蜡 状。故名蜡样芽孢杆菌
枯草芽孢杆菌 E.subtilis
普通变形杆菌 P.vulgaris
形态与染色:革兰阴性杆菌,多数为单个存在、也
可见成对或短链状排列,周身鞭毛
培养特性:在血平板上蔓延生长、布满整个平板表 面(纤徒现象),麦康凯上形成圆形、扁平、无色 (不发酵乳糖)半透明菌落
霍乱弧菌 V.cholerae
形态与染色:革兰阴性、菌体弯曲呈弧形或逗点状, 米泔样粪便直接涂片染色,可见头尾相接、平行排 列的弧菌,悬滴法直接镜检可见活泼的运动
粪肠球菌 E.faecalis
形态与染色:阳性球菌、单个、成双或短链排列
培养特性:在血平板上形成较小、灰白色、湿润、 凸起、有α或β溶血环的菌落,在麦康凯琼脂平板 上形成较小、干燥、粉红色菌落
脑膜炎奈瑟菌 N.meningitidis
形态与染色:阴性双球菌、肾形或咖啡豆状,常成 双排列,凹面相对,在脑脊液直接涂片中常位于中 性粒细胞内
3、粗糙型:菌落呈纽 扣状,表面粗糙,或菌 落中央隆起边缘扁平
4、粘液样:菌落光滑、隆 起、呈粘液状,嵌入培养 基内,不易挑起,似肺克
5、侏儒型:生长缓慢、培 养24h后才有小菌落生长
铜绿假单胞菌特征:蓝绿色或荧光色素,有生姜味, 动力和氧化酶试验阳性
荧光假单胞菌 P.fluorescens
培养特性:具有耐硷性,pH9.2时仍能生长,硷 性蛋白胨水增菌时液体浑浊、表面形成菌膜;在 TCBS平板上形成较大、黄色菌落
非发酵阴性杆菌 Nonfermentative
基本特征:在最初分离培养基上,如果有菌落生长 并有下列三种情况之一,可认为有非发酵菌存在
在血平板上生长而在麦康凯上不生长或生长很差,菌落呈无 色、针尖大或完全看不到生长 麦康凯上生长的无色菌落(不发酵乳糖),氧化酶试验阳性 在三糖铁或克氏双糖培养基内,斜面与底层均不变色,表明 该菌不分解葡萄糖与乳糖,提示为非发酵菌 注意:不能在麦康凯、SS及其他含糖培养基上作氧化酶试验, 而应在营养琼脂或半固体培养基上做氧化酶试验,因糖分解 产酸会影响氧化酶试验结果
培养特性:在沙氏培养基或营养琼脂上培养5-7日 可见菌落,菌落表面有皱折、呈颗粒状、黄色或深 橙色;在血琼脂平板上菌落较小、凸起、呈白色
肠杆菌科 Enterobacteriaceae
基本特征:在血琼脂平板上生长,在麦康凯、伊红 亚甲蓝、中国蓝琼脂平板上形成发酵和不发酵乳糖 的菌落;在三糖铁或克氏双糖底层、上层产酸、产 气、氧化酶试验阴性 基本鉴定试验要求:
培养特性:初次分离需在5-10%二氧化碳环境中 生长,血平板上形成灰白、光滑、湿润、有光泽、 透明或半透明、边缘整齐、不溶血的菌落。在巧克 力平板上形成圆形、凸起、湿润、有光泽、灰兰色 的似露滴状菌落
淋病奈瑟菌 N.gonorrhoeae
形态与染色:阴双球菌、成双、肾形排列。生殖道 分泌物直接涂片,急性期常位于白细胞内、慢性期 位于白细胞外
产气荚膜杆菌 C.perfingens
形态与染色:革兰阳性粗大杆菌、两端钝圆、单个 或成双,芽孢卵圆形、位于菌体中央或次极端、有 荚膜、无鞭毛
细菌分离培养及鉴定
细菌分离培养:使细菌在平板上分散生长,便
于观察菌落特征,也易于挑取单个菌落进行生 化鉴定或血清学试验 细菌鉴定:形态与培养特性:形态、染色、培 养特性和菌落特征是鉴定细菌的初步依据
细菌形态与染色特点
染色性:革兰阳性、阴性,抗酸染色阳性、阴性等
形状、大小和排列:球菌、杆菌、螺形菌,菌体大小、 单个、成双、短链、葡萄状等
杆菌肽敏感实验>10cm
肺炎链球菌S.pneumoniae
形态与染色:呈矛头状, 成双或链状,有荚膜
荚膜染色
纯培养
痰液
培养特性:在5-10%二氧化碳环境中生长良好, 血平板上形成细小、圆形、中央呈脐窝状,表面光 滑、灰色、扁平,周围有草绿色溶血环,部分菌株 与典型菌落不同,不是中央凹陷,而是湿润、透明 的粘液样菌落
形态与染色:阴性杆菌、单个或呈双排列、有时呈 现丝状或链状
培养特性:在血平板上形成圆形、光滑、边缘整齐 的菌落,部分菌落呈粘液状;在麦康凯上形成粉红 色菌落,48h后菌落呈深红色,部分菌落呈粘液型
紫色杆菌 C.violaceum
形态与染色:阴性杆菌、具有极端鞭毛和周鞭毛 培养特性:在血平板上形成圆形、光滑、β溶血、 紫黑色菌落,在麦康凯上呈紫色菌落
形态与染色:革兰阴性杆菌,菌体细长,有周鞭毛
培养特性:在麦康凯上形成无色、透明菌落,SS平 板上呈无色、透明菌落、但大部分菌落中央呈黑色
肺炎克雷伯氏菌K.pneumoniae
形态与染色:革兰阴性杆菌,单个、成双或短链排
列,荚膜染色可见外周有透明、环状荚膜
培养特性:在血平板上形成较大、圆形、凸起、灰白色、不 溶血菌落;血平板上极少数菌株可出现较大、粗糙型、野菊 花状菌落。麦康凯上形成隆起、大而粘液样、易融合的粉红 色菌落,接种环挑取呈丝状粘连
培养特性:初次分离需在5-10%二氧化碳环境中 生长,血平板上形成灰白、光滑、湿润、有光泽、 透明或半透明、边缘整齐、不溶血的菌落。在巧克 力平板上形成圆形、凸起、湿润、有光泽、灰兰色 菌落
白喉棒状菌 C.diphteriae
形态与染色:革兰阳性,细长微弯、菌体一端或两 端粗大,呈棒状,排列不规则,菌体一端或两端可 见异染颗粒
培养特性:在血平板上形成较小、圆形、凸起、光 滑、灰白色菌落,似干酪状,易碎成两半,无或狭 窄溶血环,在亚啼酸钾血琼脂平板上形成黑色或灰 黑色菌落
产单核细胞李斯特氏菌L.monocytogenes
形态与染色:革兰阳性小杆菌,直或微弯、无 芽孢、无荚膜
培养特性:在血平板上形成较小、圆形、光滑、而 有β溶血环的菌落,在液体培养基中呈均匀浑浊生 长,在半固体培养基中,动力字穿刺线向四周蔓延 生长,呈倒伞状
形态与染色:阴性杆菌、无芽孢、无荚膜、端鞭毛 培养特性:在麦康凯上呈无色半透明菌落,在营养 琼脂上形成荧光色的菌落
恶臭假单胞菌 P.putida
形态与染色:阴性杆菌、无芽孢、无荚膜、极端鞭毛 培养特性:在麦康凯上呈较大无色、湿润菌落,在营 养琼脂上形成黄绿色菌落,紫外线下可见荧光
鲍曼不动杆菌 A.baumannii
放射根瘤菌R.radiobacter
形态与染色:阴性杆菌、单个或成双、有周鞭毛 培养特性:在血平板上形成灰白色、光滑、湿润、 凸起、无溶血环的菌落,在麦康凯上呈无色、湿润、 粘液样菌落、时间延长时呈淡粉红色
流感嗜血菌Haemophilus
形态与染色:阴性短小杆菌、两端钝圆,粘液型菌株有荚膜 培养特性:在5-10%二氧化碳中可促进生长,生长需Ⅴ、Ⅹ两 种因子,适宜培养基是巧克力平板。在巧克力平板上形成微 小、无色透明似露滴状菌落,在血平板上形成极小、圆形、 透明菌落,并有“卫星现象”
铜绿假单胞菌 P.aeruginosa
形态与染色:阴性杆菌、细长,菌体一端有单鞭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