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专业音乐教育的建立与发展

合集下载

我国音乐教育发展现状之反思

我国音乐教育发展现状之反思

我国音乐教育发展现状之反思1. 引言1.1 我国音乐教育发展现状之反思中国音乐教育发展现状一直备受关注,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音乐教育也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我们也必须正视音乐教育存在的一些问题和不足之处,在反思中寻求改进和提高。

本文将从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学生对音乐学习兴趣不高、教师队伍建设和培养、音乐教育与现代社会需求的脱节、教育体制限制等方面展开讨论,以期借鉴经验,提出改进措施,促进我国音乐教育的健康发展。

希望通过本文的探讨和研究,能够引起社会各界对音乐教育发展现状的重视,共同为推动音乐教育事业做出贡献。

,是我们共同的责任和使命,让音乐教育成为每个学生终身受益的宝贵财富。

2. 正文2.1 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的问题对音乐教育发展的影响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对音乐教育发展产生了严重影响。

一方面,一线城市和发达地区的音乐教育资源相对充足,学校设施完备,教师队伍优秀,学生可以接触到更多的音乐学习机会,提高自己的音乐素养。

而在农村和偏远地区,由于资源匮乏、师资不足等问题,学生们很难获得良好的音乐教育,甚至连基本的音乐启蒙课程都无法进行,导致他们的音乐学习受到限制,无法得到全面发展。

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也导致了优质音乐教育资源向少数学生倾斜的现象,这加剧了教育资源的浪费与浪费。

在一些学校,音乐教育资源过度集中在少数学生身上,而大多数学生却缺乏足够的音乐学习机会,导致资源的不合理配置。

解决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的问题,提高音乐教育的全民普及率是当前亟待解决的任务。

政府应该加大对农村和偏远地区音乐教育资源的支持力度,完善音乐教育基础设施,提高音乐教师队伍素质,确保每个学生都能享受到良好的音乐教育。

学校也应该积极探索多元化的音乐教育模式,丰富音乐教育内容,让更多学生能够接受到全面而高质量的音乐教育。

2.2 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不高的原因分析一直以来,我国音乐教育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学生对音乐学习兴趣不高的问题。

浅谈中国音乐教育发展

浅谈中国音乐教育发展

浅谈中国音乐教育发展作者:陈浩轩王宇诗王涛来源:《中文信息》2020年第07期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已经建立了比较完善的音乐教育体系,专业的大量音乐学院出现,管理体制逐渐完善且师资力量逐渐强大,新中国音乐教育无论从规模或规范来看都逐渐越发壮大。

关键词:中国音乐教育;音乐教育发展中图分类号:J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20)07-0-01一、中国古代音乐教育发展演进中国音乐历史的进程,实际上是以古代的炎黄部落所组成的“华夏集团”为中心,与其四周部落或民族进行音乐文化交流的历史,古早有“四夷之乐”。

中国音乐的历史形态,黄翔鹏先生就早已提出一个著名论断:“我认为,历史上经历过以钟磐乐为代表的先秦乐舞阶段,以歌舞大曲为代表的中古伎乐阶段,以戏曲音乐为代表的世俗乐阶段……”精辟地阐述了中国古代音乐史上三个不同历史阶段所产生的三种不同音乐形态,而对于音乐教育方面,早在西周时期,儒家代表孔子对于音乐的发展以及教育就有了深刻的影响,以孔子为代表所推行的礼乐制度,是以礼仪和音乐的等级化为核心的一种文化制度,使得音乐成为一种教化作用。

其一将音乐的使用分为等级,在规模和排列上都有着严格的划分。

体现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相互之间的关系,不得随意僭越。

其二在音乐场所也规范了使用,在什么典礼演唱、演奏什么乐曲,甚至每一部分的调性都有着规范性。

此时西周音乐教育的目的在于巩固王室的阶级统治,防止奴隶反抗。

“德音”与“和”是当时雅乐审美标准的重要准则。

西周当时出现大司乐是我国古代史上最早记录具有较为完备的音乐教育机构,其教育对象是贵族子弟,以教授“雅乐”为主要内容,是为了贯彻“礼乐治国”的思想而设立的音乐教育机构。

而后孔子兴办“私学”,以“六艺”作为传授的主要课程,这是古代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教育制度与模式的变革。

并且“有教无类”将范围扩大至平民。

从“学在官府”到孔子兴办“私学”反映了春秋时期社会形态转变中音乐教育领域发生的时代面貌变化。

论中国近现代音乐教育的发展

论中国近现代音乐教育的发展

论中国近现代音乐教育的发展作者:张林辛来源:《大观》2021年第11期摘要:以时间为主线,梳理中国近现代音乐教育的发展概况,并分别从晚清时期、民国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前、改革开放后四个阶段来论述音乐教育发展的特点。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音乐教育中国历史悠久,其音乐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

从夏商周到隋唐时期,音乐在不断地发展,但是音乐教育的普及度并不高,只有统治阶级的贵族们才能接受。

音乐在当时并不是为了教育而存在的[1],而是为了满足统治阶级的日常娱乐需求,并且随着统治者喜好的变化而变化。

到了明清时期,受科举制度和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音乐发展停滞不前,音乐教育也呈现出衰落的趋势。

一、晚清时期(1840—1912年)随着鸦片战争的爆发,中国各阶层对当前社会各个方面的改革呼声极高。

尤其在维新变法运动之后,音乐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开始出现在新式学堂中。

同时,各种新思想的发展造就了一批立志改革中国音乐教育的知识分子。

例如梁启超在日本时,曾大力支持在日本的部分留学生成立音乐社团,并且编写了学堂乐歌的相关教材和文章;李叔同曾东渡日本留学,在他学成归国时带回了在日本留学期间所学的学校音乐教育的思想与经验,从而推动了学堂乐歌的发展。

学堂乐歌作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近代音乐史上出现的一个新兴产物,它的内容顺应了当时的发展需求,同时造就了一批中国近代音乐史上最早的音乐教育家。

这些教育家们所作的歌词大多反映了当时的政治主张和革命需求,例如由沈心工填词的《革命军》。

同时,学堂乐歌的旋律大多来源于欧洲和日本。

学堂乐歌介绍了欧洲和日本的摇篮曲、进行曲等歌曲体裁,同时带来了齐唱、多声部合唱等丰富的演唱形式。

其中,学堂乐歌把齐唱的演唱方式引进中国,使得更多新的音调为人们所熟悉和接受,为五四运动以后群众歌曲的创作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

二、民国时期(1912—1949年)民国时期对音乐教育影响最大的是五四运动,重点体现在音乐教育界的各种变化方面。

中国近现代音乐教育的发展

中国近现代音乐教育的发展

中国近现代音乐教育的发展作者:赵岩来源:《戏剧之家》2018年第07期【摘要】随着中国近现代历史历经一百多年发展,中国近现代音乐教育也在随着近现代历史运动而发生变化,在这过程中,一曲曲优秀的音乐作品被创作和发掘出来。

本文从中国近代音乐教育的发展背景、发展意义和转型过程进行了论述,追寻近代音乐教育发展根源,为当今研究音乐教育发展提供理论基础。

【关键词】近代音乐;教育;教育转型中图分类号:G61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8)07-0136-02音乐是人类精神文明的宝贵财富,是人们情感的集中体现,既能够陶冶情操,也能够交流思想,是中华民族文明发展的重要文化组成。

中国进入近现代,社会类型在发生转变,人们的价值观念也在不断地受到影响和冲击,音乐作家们在这种背景下激发了创作热情,各种优秀的作品被创作传颂出来,给音乐的发展历史留下浓重的色彩。

一、中国近现代音乐发展背景中国近现代音乐教育发展,与中国近现代史的发展有着密切联系。

社会政治变化,音乐教育思想也在随着社会转型而发生变化。

时代发展规律客观上影响人们的思想,推进音乐创作和教育发展。

(一)社会政治背景。

中国音乐的发展离不开政治背景,就因为中国的百年政治变动带来中国音乐教育发展的空间。

西方列强的入侵,不单单是土地和主权在被资本主义侵入,国内原有的社会经济运行模式也在改变,社会矛盾和阶级矛盾在不断激化,国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被冲击,在压迫中,慢慢觉醒了中国人的思想。

特别是知识分子在强烈的救国意识下,通过各种手段开始反抗,新的教育思潮涌现,而音乐教育转型也是在这样背景下孕育发展。

(二)社会文化背景。

中国近代史中,西方文化传入中国,中国洋务派开始兴建新式学堂,对外派送留学生等,改变了原有的故步自封的模式,也打开了教育发展的大门。

维新运动,提倡向西方学习科学文化知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快速传播。

教育是国家发展的根本,寻找强国之路抵御西方侵略,运用魏源提出“师夷长技制夷”,对于人才的追求,把西方文化引入到国内,开辟中国教育新格局。

二十世纪中国学校音乐教育发展研究

二十世纪中国学校音乐教育发展研究

二十世纪中国学校音乐教育发展研究二十世纪中国学校音乐教育发展研究引言二十世纪是中国音乐教育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中国现代学校音乐教育的起步阶段。

本文旨在探讨二十世纪中国学校音乐教育的发展历程,并分析其中的特点和影响因素,以期对今后音乐教育的发展提供启示。

第一阶段:初创期(1900年-1949年)二十世纪初,西方音乐教育开始传入中国,各类学校纷纷设立音乐课程。

这一阶段的学校音乐教育以西方音乐为主,教学内容、教材和教师多来自欧美。

尽管受限于新舊交替安乐歌曲主题,但新歌曲并没有停止对旧歌库的关注。

上海、北京、天津等大城市的音乐学校成立并迅速发展,为中国学校音乐教育建立了基础。

第二阶段:教育改革期(1950年-1976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学校音乐教育面临重大的教育改革。

音乐教育被纳入全面的教育改革计划中,实施“素质教育”方针,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学生全面发展。

此时期,全国各地成立了许多音乐学校,加强了师资培养和音乐教育理论研究。

同时,从此时开始,中国民族音乐逐渐进入学校音乐教育的课程,强调音乐教育的本土化和国际化双重目标。

第三阶段:改革开放期(1978年至今)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学校音乐教育经历了巨大的发展和变革。

国内外音乐教育理论观念不断交流和融合。

音乐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多样,从古典音乐、民族音乐到流行音乐,乐理和演奏技能训练也更加系统完善。

此外,教育技术的发展使音乐教育的形式和手段不断创新,促进了学生的积极参与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特点与影响因素二十世纪中国学校音乐教育发展的特点有以下几点:1. 国际交流与借鉴。

在改革开放之前,中国学校音乐教育借鉴了大量西方音乐教育的经验和教学方法。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开始与国际音乐教育界展开广泛的交流,吸纳了更多国际先进理念和技术。

2. 地方特色的强调。

中国各地的学校音乐教育注重发展本土音乐特色。

例如,西南地区的学校音乐教育更加注重民族音乐的传承和培养,而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学校音乐教育则更加注重引进和推广西方音乐。

论柯达伊音乐教育体系中国本土化的发展历程

论柯达伊音乐教育体系中国本土化的发展历程

论柯达伊音乐教育体系中国本土化的发展历程1. 引言1.1 尼尔斯·弗雷德里克·科达伊及其音乐教育体系尼尔斯·弗雷德里克·科达伊(Niels Frederik Schiørring Kjøller Coddeau,1791-1877)是丹麦著名的音乐教育家和作曲家,被誉为“音乐教育的奠基人”。

他创立了科达伊音乐教育体系,该体系注重培养学生的听觉、表现、创造和理论能力,提倡从早期就开始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和表现能力。

科达伊音乐教育体系的特点是以歌唱为主,注重音乐的听觉培养和实践演奏,以及注重理论知识和音乐感知的结合。

科达伊音乐教育体系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音乐人才,旨在帮助学生发展音乐天赋、提高音乐技能、丰富音乐情感、培养音乐审美、提升音乐修养。

科达伊本人在教学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将其总结为科达伊音乐教育体系,这一体系在丹麦和欧洲取得了巨大成功,成为当时音乐教育的典范。

科达伊音乐教育体系在中国的传入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中国音乐教育的改革和发展,科达伊音乐教育体系逐渐被引进并推广,为中国的音乐教育注入了新的理念和方法。

通过引入科达伊音乐教育体系,中国音乐教育得以全面提升,为学生提供了更为丰富和有效的学习途径,也促进了中国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科达伊的音乐教育理念和方法在中国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应用,成为中国音乐教育改革和创新的重要推动力量。

【以上为引言部分内容,共计2000字】1.2 科达伊音乐教育体系在中国的传入尼尔斯·弗雷德里克·科达伊是20世纪著名的匈牙利音乐教育家,他的音乐教育体系被誉为改变了音乐教育的面貌。

20世纪80年代初,科达伊音乐教育体系首次传入中国,通过各种途径和渠道,包括学术交流、音乐节、讲座等方式,科达伊的音乐教育理念和方法开始在中国引起关注。

中外合作办学、学者交流等途径也成为科达伊音乐教育体系在中国传入的重要途径。

当代中国民族音乐教育建立“文化自信”的思考

当代中国民族音乐教育建立“文化自信”的思考

当代中国民族音乐教育建立“文化自信”的思考1. 引言1.1 当代中国民族音乐教育的现状当代中国民族音乐教育的现状可以说是充满挑战和机遇的。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民族音乐教育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

传统的教育模式和教学内容往往无法满足当代学生的需求,导致学习兴趣不高和学习效果不佳。

各种流行音乐和外来音乐影响下,中国传统音乐在年轻一代中逐渐失去了吸引力,传承和发展面临严峻挑战。

一些地区和学校对民族音乐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资源分配不均衡,教育质量参差不齐。

与挑战并存的是民族音乐教育面临的新机遇。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文化传承和发展,提出了“文化自信”的理念,为民族音乐教育提供了更好的政策环境和支持。

随着社会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度不断提高,民族音乐也逐渐受到更多人的关注和喜爱,为民族音乐教育的推广和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当代中国民族音乐教育虽然面临困难,但也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契机。

我们有信心通过共同努力,建立起更加完善和健康的民族音乐教育体系,让中国传统音乐在当代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

1.2 文化自信的重要性文化自信是指民族文化对自身的经验、实践和传统价值的认同和自信。

在当代中国,文化自信已经成为国家意识形态建设的关键词之一。

对于民族音乐教育来说,建立文化自信是至关重要的。

文化自信可以增强学生对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认同和自信心。

通过深入学习和传承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自己的文化传统,从而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和自信心。

文化自信可以促进中国民族音乐精神的弘扬和传承。

只有在建立了文化自信的基础上,我们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中国民族音乐精神,将其传播给更多的人,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中国民族音乐。

文化自信也可以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当我们对自己的文化充满自信时,我们才能更好地走向世界,展现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和魅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2. 正文2.1 提升民族音乐教育质量提升民族音乐教育质量是当代中国民族音乐教育建立“文化自信”的重要一环。

中国音乐学的当下处境与未来愿景

中国音乐学的当下处境与未来愿景

中国音乐学的当下处境与未来愿景1. 引言1.1 中国音乐学的当下处境中国音乐学在传统文化和当代音乐之间的平衡,以及在国际舞台上的竞争和交流,都是当前中国音乐学面临的挑战之一。

技术和创新的不断发展也给中国音乐学带来了新的发展方向和机遇。

面对这些挑战和机遇,中国音乐学需要不断探索和创新,在保持传统文化传承的拓展国际视野,提升学科影响力和竞争力。

中国音乐学的当下处境既充满挑战,又蕴含着无限的潜力。

只有积极面对挑战,勇于创新,中国音乐学才能在未来的发展中走得更加稳健和持久。

1.2 中国音乐学的未来愿景中国音乐学的未来愿景是构建一个蓬勃发展、多元开放的学科体系。

随着社会的快速变化和经济的持续发展,中国音乐学需要不断创新,适应时代需求,拓展研究领域,提升学科影响力。

未来,中国音乐学应该更加关注现代音乐的创作、表演和传播,积极借鉴国际音乐学界的先进理念和方法,加强与世界各国音乐学术界的交流与合作。

中国音乐学的未来愿景也应该更加重视跨学科研究,结合音乐学、文化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学科,推动多方面的学科交叉融合。

中国音乐学应该致力于培养具备国际竞争力的高水平音乐学人才,推动音乐教育的创新与改革,提高中国音乐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和地位。

中国音乐学的未来愿景还应该重视技术与创新的融合。

随着科技的进步,数字化、智能化已成为音乐领域的重要发展趋势。

中国音乐学应积极探索技术与音乐的融合之路,推动音乐创作、表演、传播等方面的发展,实现技术与音乐的有机结合,为中国音乐学的发展开辟更为广阔的空间。

中国音乐学的未来愿景是致力于打造一个既传承优秀传统、又积极开拓创新的学科体系,为中国音乐事业的繁荣与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2. 正文2.1 当前中国音乐学面临的挑战1. 缺乏创新意识:传统文化的传承是中国音乐学的核心,但在现代社会中,需要更多的创新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

许多音乐学者和学生对于创新和跨学科的研究缺乏热情,导致中国音乐学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有所削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目录摘要 (2)引言 (4)一、专业音乐教育发展现状 (5)二、造成专业音乐艺术教育现状的原因 (6)三、对现阶段中国专业音乐教育的思考 (8)四、中国专业音乐教育当前的任务及未来的展望 (9)五、结语 (11)参考文献 (12)论中国专业音乐教育的建立与发展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音乐艺术教育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一个社会问题。

由于社会环境、教育体制和人们的思想观念等原因,致使目前,我国的音乐艺术教育不太理想,国民的音乐素质普遍不高。

所以,应该认识到音乐艺术教育的重要性,加速发展我国音乐艺术教育事业,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和美育环境。

近段时间以来,大多数教育界、学术界的有识之士提倡,人们应多加关注国民艺术教育问题。

关键词:音乐教育艺术现状对策发展Title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and progress of the times, music and art education has gradually become a social concern. Because of the social environment, the education system and people's ideas and other reasons, resulting in the art of music education in China is not ideal, the national music quality is generally not high. Therefore, should recognize the importance of music education, accelera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art of music education in our country, in the whole society to create a good cultural atmosphere and aesthetic environment. Recently, most of the educational and academic circles advocate a person with breadth of vision should pay more attention to people, the national art education.Key words: music education;Art;present situation;countermeasure; development引言音乐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如今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迅速,发展的经济基础和文化生存、社会条件、体制环境都发生了深刻变化。

面对严峻的社会形势,中国音乐教育如何发展、如何与时俱进、如何传承和发扬民族传统文化、如何汲取舶来艺术精品和先进思维理论,值得每一个音乐教育工作者深思熟虑。

中国民族音乐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它是我国民族人民共同创造的珍贵财富,也是我国人民对世界音乐文化宝库的巨大贡献。

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社会竞争日益加剧,我国大多数中小学为了抓升学率,致使音乐教育长期得不到重视。

近年来,我国大力发展繁荣文艺事业,人民对文化艺术的需求日益增大。

新时代要求继承教育必须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

而音乐艺术教育则是进行“以艺术教育为突破口的素质教育”。

专业音乐教育是以音乐艺术为媒介,以审美为核心的一种教育形式。

学习音乐艺术教育作为音乐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培养学生理想趣味、审美情操、艺术辨别、创新想象能力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专业音乐教育发展现状(一)专业音乐教育的概要音乐是凭借声波振动而存在,在实践中,通过人类的听觉器官而引起各种情绪反应和感情体验的艺术门类。

音乐通过听觉器官进入任的大脑和内心,经过人们的联想、想象等心理过程,引起人们的情绪与感情变化,因此,音乐是一门情感艺术。

音乐教育指凡是通过音乐影响人的思想情感、思维品质、增进知识技能的一切教育主要指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进行的教育。

目的是使学员具有较强的声乐、器乐表演能力和音乐鉴赏及辨别能力,掌握音乐作品的分析方法、具备一定的音乐创编能力。

教育的目标应该以一种审美的角度体验音乐,这样不仅可以良好地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也可以大幅度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和合作意识,为学生学习音乐、创造音乐、喜爱音乐、享受音乐奠定终身良好的基础。

(二)我国现阶段音乐教育发展的状况(1)丰富的传统音乐文化与其在当下的遭遇中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有着极其丰富多样的音乐文化资源。

中国可考的音乐史有8000多年,中国传统音乐之广博和多样化,是世界上少有的。

据不完全统计,中国的戏曲剧种有394个,曲艺种类有400余个,民族民间器乐有600多种,其曲目多达近万首;中国的民歌更是浩如烟海,据不完全统计,约有45000多首。

然而,中国与世界上许多国家一样,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最近几年文化生态问题也有了巨大的变化。

强大的商业运作的方式使得流行音乐和其他多种原因对民族音乐文化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带给民族音乐传承及保护比较大的阻力。

就目前而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冲击,依靠行为传承和口授的文化遗产,生存环境急剧恶化的状态,正在不断地消失,传承工作与民族音乐文化的保护也面临着严峻的形势,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已经刻不容缓。

(2)音乐教育体系和在传承民族音乐方面的乏力中国具备全世界最庞大的教育体系,据资料显示,有将近20万民音乐教师为2亿多的小、中、大学生提供着音乐教育,并且有388所各种类型的高等音乐教育机构培养着各种类型的音乐教师。

这些音乐教育学校对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根据实际调查显示,大多数学生及国民来说并不了解、不熟悉自己的民族音乐知识,也不喜欢传统的民族音乐,喜欢西方流行音乐的人占大多数。

(3)音乐教育对象价值观逐渐功利化近年来,我国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加之人们对文化艺术的需求日益增大。

出现了大量的以音乐为名义的选秀节目、文化活动,但这些节目活动中又带着极浓的娱乐化、市场化、商业化和极重的名利化,简介给音乐教育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众多的青少年把参加音乐选秀看成改变命运的途径,致使家长和学生不结合自身情况,盲目学习“比较有发展前景的音乐专业”,音乐基本功底较差;其次是在校音乐艺术专业学生,其求知欲较强、人生观尚未成熟,对新生事物的错误认识使他们产生错误的价值观,致使他们只热衷于追求音乐带来的名和利,在方向迷失中求取音乐知识。

二、造成专业音乐艺术教育现状的原因(一)国民音乐艺术素质得不到重视所以很难得到提高,体现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艺术精品并不多。

在社会文化环境中,有许多对音乐艺术教育发展不利的因素。

在生活的大部分场所里,高雅的音乐艺术得不到重视,取而代之的是格调低下或者庸俗的艺术形式;神圣的艺术却遭到了“铜臭”的污染;商品艺术侵占了高雅的艺术。

不良的文化环境,对青少年产生了很多的负极影响,导致有部分人美丑不分、审美素质不高,甚至会有极端的行为,严重影响着青少年的健康思想。

(二)教育改革的落后已经影响着音乐艺术教育事业的前进脚步,就学校教育机制这方面。

比方河南省,只有小学至初中一年级有“音乐”这门课的存在,导致至大学前五年中,音乐教育被“抛弃”。

学生连系统的音乐教育都无法享受到,更不说高层次的专业音乐艺术教育。

此外,初中阶段、小学阶段的基础音乐教育也并不完善。

尤其多数教育工作者对艺术培养和全面能力培养的认知有缺失,在整个教育中艺术教育的地位并不明确。

有的地区学校因音乐师资的缺乏等因素,随意停音乐课甚至不开;而有的地方因教育工作者素质不高而误人子弟;更有些地方因为追求升学率,使音乐教育变得有名无实。

某些开设音乐课的学校也缺乏必要的考试制度、考试,对其质量关注度不高。

学生进入高校后,主要接受着技术教育、专业教育,音乐教育成为了“鸡肋”。

专门安排课时、师资,会主动采取多种形式教育音乐专业知识的学校少之又少,学生的音乐素质也无从提高。

(三)在家庭教育中,对于音乐艺术教育存在着两种错误。

由于成才心切,个别家长不顾孩子的爱好、兴趣和社会需要,强迫孩子学习专业艺术,希望孩子能向专业人才的方向发展,致使孩子留下心灵创伤,容易让孩子的逆反心理变得严重;个别家长又只让孩子往“数、理、化”或“史、地、文”方向发展,视孩子的音乐艺术和音乐学习追求是“不务正业”,这些都是导致学生艺术素质的培养得不到正确引导的原因。

(四)历史的原因回首中国的现代音乐教育历史渊源,我们能看出从20世纪以来被称之为“西乐东进”的历史发展:最早“学堂乐歌”当中传唱的曲子,多数来自于日本和欧美的歌曲;20年代后是接纳德奥音乐的音乐基础理论和教育模式,封建专制的部分原因批判着传统音乐文化;50年代借鉴了苏联的全面专业音乐教育方式;80年代才引进西方现代作曲的技法以及港台和欧美的流行音乐模式,简而言之,“欧洲中心论”占据了主要地位,这是近代音乐艺术教育发展的事实情况。

民族音乐文化观念不能在中国学校音乐教育的实际教材和指导思想中得到系统性基础性的体现,是由于西方音乐的影响和冲击,所以在学习教育中提高或推行民族音乐的发扬并不是件容易的事。

(五)现实的原因随着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影视、互联网等大众传媒手段以始料不及的速度发展,慢慢成为人们获得和接收文化信息的重要渠道,在广大青少年审美趣味中其价值起着比较大的作用。

就目前而言,中国的青少年对国外的艺术文化研究更甚于对我国的民族音乐艺术文化,国外的文化艺术反而占据了影响中国青少年的主体。

大众传媒的市场化给中国音乐专业教育所造成的局面是将经济效益最大化地利用,促使流行音乐文化已经到达泛滥、无孔不入的境界,而当今流行音乐文化对青少年群体影响巨大。

(六)体制的原因长期以来,专业民族音乐机构、社会文艺团体和民间音乐社团是中国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主体,文化部门负责来扶持,学习音乐教育是主要以学堂乐歌以来的新音乐为主要内容,并没有完全利用好专业名族音乐文化资源,更没有更好地引进各个地方的民族文化资源,由于社会中流行音乐对学生的影响巨大,使当下学生对民族音乐口头文化遗产、民族音乐文化观念淡薄,这是其中的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

三、对现阶段中国专业音乐教育的思考从专业音乐教育的教育工作者角度来看,音乐教育能否有所发展直接依赖于高素质的教育工作者。

作为一个从事音乐教育的工作者,必须要顺应新时代的音乐发展,最直接的方式就是要全面提高自身音乐素质,增强音乐教育的教学本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