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信息技术_全套教案

合集下载

小学信息技术教案15篇

小学信息技术教案15篇

小学信息技术教案15篇小学信息技术教案1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意图备注课前准备1、收集关于南极的一些图片2、查找浏览南极的某些网站节约课堂时间,为本节课作铺垫。

课堂导入1、展示图片。

2、提问这是什么地方,你认为这里是什么样的。

3、你敢孤身一人去荒无人烟的地方探险吗?合作思考,想像探险,开动脑筋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鼓励和培养学生探险的超人智慧和勇气。

经历探险1、出示南极探险文章。

2、运用写字板。

3、把文章注上拼音,使它成为一篇拼音读物。

1、读文章感受南极,经历探险。

2、打开写字板程序。

3、在写字板程序中注入拼音,注意拼音之间要有空格。

培养学生合作能力,及互相帮助,互相探讨的思想。

身临其境启动IE浏览南极大地的网站1、看浏览器南极大地2、听教师讲述,补充南极大陆感受南极大陆的美与险,可爱与宏伟,尤其是和平与环保。

续写故事1、让学生说说你看了文章之后发生了什么吗?2、点评学生的文档续写。

3、保存文章。

1、学生合作论讨论,积极开动脑筋想想接下来会什么样?2、让学生空写自己的续述,并同学间交流。

3、在文件中点保存按钮,进行保存写好的文件。

1、学生的想像能力,激发学生的创作激情,点燃学生的写作兴趣。

2、复习以前学的保存文件的方法。

交流小结1、辅导落后学生2、展示学生的作品3、提问学生练习题,尝试练习4、对学生在本课堂上的表现进行点评,并提出学习希望。

1、学生继续完成自已的作品2、观看并点评同学的作品3、说说自己喜欢去哪里探险。

进行尝试练习。

1、能力的同学发挥更大的空间,鼓励落生的学生,提高学习的自信心。

2、让所有学生有再深入的学习目标。

教后录:神秘的南极大陆一直以来一块圣地,有无数的奥秘深深地吸引着我们。

在课堂上让学生欣赏了南极的漂亮图片:神秘的极光,可爱的企鹅,白茫茫的雪地,这些景象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学生们说出了很多有关南极的优秀词句。

然后让学生把我们的感受写下来,让学生汉语拼音的形式记录下来。

汉语拼音也是我们来学习中文输入法来找汉字的基础,经过这次练习很好地完成了我们课堂上由英文输入向汉字输入的过渡,让学生明白了汉字输入并不难,只要会拼音就可以打字。

小学信息技术教案(精选5篇)

小学信息技术教案(精选5篇)

小学信息技术教案(精选5篇)小学信息技术教案【篇1】【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什么是计算机病毒以及计算机病毒的危害、传播方式、防治措施。

2、能力目标:学会利用杀毒软件或在线杀毒的方式查杀计算机病毒。

3、情感目标:在深刻了解计算机病毒危害的基础上,形成病毒防护意识,同时培养学生正确的版权意识。

【教学重点】计算机病毒的传播方式及防治方法。

【教学难点】杀毒或防病毒的相关措施【设计思想】1、生活在当今的信息时代,人们在享受信息技术带来极大方便的同时,也面临着一个更为严重的信息安全问题。

因此,如何安全规范地进行信息活动,预防计算机病毒,防止利用计算机进行犯罪,以确保信息安全,这是信息活动过程中必须引起足够重视的问题。

2、中小学生从小要树立安全的信息意识,学会病毒防范、了解信息保护的基本方法;了解计算机犯罪的危害性,养成安全的信息活动习惯。

【学生情况分析】1、学生具备了一定的信息技术基础。

2、具备了一定的信息收集、处理、表达能力。

3、会使用搜索引擎的基本方法获取部分网络资料。

4、对电脑信息安全还没有足够认识。

【学生学习方式】设置悬念,问题驱动,案例学习,小组讨论,课后自主探究方式。

【教学准备】1、激发学生兴趣的冰河木马;2、网络畅通的多媒体教室;3、必要的课件。

【教学过程】一、课堂引入。

情境:展示QQ留言。

最近一段时间没有上网了,昨天一上来,看见你一个劲的和很多人在聊天,说话的态度和语气似乎不像是你的风格,应该不会是你吧,可装得也够像的,我录了视频,你打开看看:__教师:请同学们帮老师拿个决定,要不要打开看看?学生:议论,并发表自己的见解。

教师:作个简单调查:打开的缺少信息安全意识。

二、认识木马教师:老师也不太清楚,这是个什么文件,当时就觉得好奇,就下载了。

演示:远程控制已下载客户端木马的电脑。

学生:让学生亲身体验病毒的危害,知道上网没有高度的安全意识将会导致怎样严重的后果。

教师:简单讲述木马的攻击过程:简单讲解木马病毒攻击的过程:动听的语言诱骗对方运行木马文件,从而达到入侵的目的学生:听讲,观看激发学生学习欲望,让学生对特洛伊木马的入侵有更深层次的认识教师:介绍几种常见的木马病毒。

信息技术优秀教案小学(3篇)

信息技术优秀教案小学(3篇)

第1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和功能,掌握键盘和鼠标的基本操作。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游戏、实验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意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和功能,键盘和鼠标的基本操作。

2. 教学难点:键盘和鼠标的熟练操作,以及计算机基本操作的理解。

三、教学准备1. 教师:计算机、投影仪、课件、键盘、鼠标。

2. 学生:笔记本、笔。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展示计算机图片,引导学生说出计算机的用途。

2. 学生分享自己对计算机的了解。

(二)讲授新课1. 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和功能a. 教师讲解计算机的硬件组成,如主机、显示器、键盘、鼠标等。

b. 学生观看课件,了解计算机的硬件组成。

c. 教师讲解计算机的功能,如文字处理、图片编辑、网络浏览等。

d. 学生分享自己对计算机功能的了解。

2. 键盘和鼠标的基本操作a. 教师讲解键盘和鼠标的基本操作,如字母输入、鼠标点击等。

b. 学生跟随教师进行操作练习。

c. 教师展示课件,让学生了解键盘和鼠标的布局。

d. 学生尝试在键盘上输入自己的名字。

(三)巩固练习1. 教师布置练习题,如输入一段文字、使用鼠标拖动图片等。

2. 学生分组进行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四)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和功能,以及键盘和鼠标的基本操作。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五)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题。

2. 家长协助孩子进行计算机操作练习。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图片、课件、实验等多种形式,让学生了解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和功能,掌握键盘和鼠标的基本操作。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意识,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进一步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第2篇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电脑鼠标的基本构造和功能。

小学信息技术全套教案完整版

小学信息技术全套教案完整版
从ARPANET到全球.0和 Web 3.0时代的特征与差 异。
当前互联网的现状
全球互联网用户规模、网 络应用普及情况以及互联 网对社会、经济、文化等 方面的影响。
网络协议与网络安全
常见的网络协议
TCP/IP协议族及其各层协议的功能和 作用,如HTTP、FTP、SMTP、DNS 等。
视频处理软件基本操作
详细讲解视频处理软件的基本操作,包括导入和导出视频 素材、剪辑和拼接视频片段、添加转场效果和字幕、调整 视频色彩和音效等。
常见视频处理软件
列举几种常见的视频处理软件,如Adobe Premiere Pro 、Final Cut Pro、DaVinci Resolve等,并简要介绍它们 的特点和适用范围。
视频处理实例演示
通过实例演示,展示如何使用视频处理软件对视频进行剪 辑、特效处理和输出等操作。
07
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 中的应用
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
在线教育
通过互联网技术,学生可以在线学习各种课程,不受地域和时间 限制。
多媒体教学
利用多媒体技术,教师可以制作生动有趣的课件,提高学生的学 习兴趣和效果。

06
多媒体技术应用
图像处理软件简介及使用
图像处理软件基本概念
介绍图像处理软件的定义、功能和应用领域。
常见图像处理软件
列举几种常见的图像处理软件,如Photoshop、GIMP、Picasa等, 并简要介绍它们的特点和适用范围。
图像处理软件基本操作
详细讲解图像处理软件的基本操作,包括打开和保存图像、调整图像 大小和分辨率、裁剪和旋转图像、调整图像色彩和亮度等。
常见音频处理软件
列举几种常见的音频处理软件,如 Audacity、Adobe Audition、 GoldWave等,并简要介绍它们的特 点和适用范围。

小学信息技术教案(优秀10篇)

小学信息技术教案(优秀10篇)

小学信息技术教案(优秀10篇)小学信息技术教案篇一教学重点:掌握文件夹和文件的相关操作。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多种方法,准确快速的完成任务。

教学方法、手段:采用直观性教学原则,教学演示与学生实际操作相结合。

教学程序设计:导入:直接引出本节课课题:通过生活中东西的分类摆放的习惯的养成引出计算机的文件夹的概念。

新授:一、结合演示介绍电脑中的“抽屉“————文件夹,使学生明白计算机的文件是按照不同的文件夹下的,文件夹中出现叫子文件夹。

二、介绍文件名的结构:名字23扩展名。

文件名的长度为x字符,而扩展名的一般由于个字符构成。

并向学生介绍常用扩展名的类型。

为后面的练习知识铺垫。

三、文件、文件夹的操作。

本部分内容是本节课的重点,主要以学生实际操作为主。

通过对文件夹下文件的归类整理练习来讲解文件、文件夹的操作。

1、新建文件夹,演示对文件按不同类别进行分类整理所涉及到操作,启发学生除了利用“利用菜单”新建“命令外,还可以用什么其他方法来完成新建任务。

2、生命名。

3、移动文件和文件夹。

4、复制文件和文件夹。

5、删除文件和文件夹。

6、回收站的使用。

以上知识点的反馈练习,通过分解茂若干个任务来让学生练习完成。

比如单个文件的不同选取,让学生在上机操作中归纳出方法。

这时学生是主体,教师主要是辅导,教师通过屏幕监控,发现问题,讲评时及时指出。

强调“先选取对象,再进行操作“原则。

小结:本节课着重介绍了文件、文件夹概念,并实际演练了如何对文件和文件夹的一些基本的操作,为windows的使用打下基础。

小学信息技术教案篇二[教学目标]:1、学会如何插入关键帧、创建补间动画,制作简单的形变及动作动画。

2、通过学习,让学生动手制作简单动画,从而培养学生的制作兴趣及信心。

3、培养学生观察及动手操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制作简单动画[教学难点]:会创建补间动画。

[教学准备]:简单动画、多媒体电脑室[教学过程]:一、导入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如何制作逐帧动画,今天,我们自己来画画,来制作一些简单的动画。

关于小学信息技术教案范文汇总六篇

关于小学信息技术教案范文汇总六篇

关于小学信息技术教案范文汇总六篇小学信息技术教案篇1课题第三单元:感测技术初步第一课:生活中的感测技术教学目标学问目标了解感测技术的概念,熟识生活中常见的感测器;理解感测技术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力量目标能够举例感测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能够使用常见的感测器。

情感目标感受无处不在的感测技术,理解感测技术对现代生活的重要影响。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感测技术的概念与感测器的使用教学预备测电笔、测试计等实物,调试凌波电子教室教学过程情境创设激发兴趣谈话导课,在宾馆或饭店常常见到自动门、自动干手机你知道它们的原理吗,你想揭开它们的神奇面纱吗?自主探究沟通共享自学课本P40-43探究1、人的感官与感测技术眼、耳、口、鼻、舌、身分别是感知什么的?感测技术的概念2、电的检测——测电笔3、温度的检测——温度计4、声音的检测——噪声检测器5、气体的检测——燃气报警器合作学习释疑解难1、科学讨论中运用感测技术获得的数据有什么特点?2、除了对燃气和酒精气体的检测外,在哪些地方还应安装气体感测器?实践创作展现1、在确保安全的状况下,用测电笔测量下家里或(教室)里的插座或电路的带电状况?2、调查你四周生活中还有哪些感测器,它们应用于哪些领域?它们能实现哪些功能?梳理拓展延长这节课你学会了哪些本事?小学信息技术教案篇2【背景】本课应用了任务驱动法,所谓“任务驱动”就是在学习信息技术的过程中,同学在教师的帮助下,紧紧围绕一个一起的任务活动中心,在剧烈的问题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应用,进展自主探究和互动协作的学习,并在完成既定任务的同时,引导同学发生一种学习实践活动。

“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根底上的教学法。

它要求“任务”的目标性和教学情境的创立。

使同学带着真实的任务在探究中学习。

在这个过程中,同学还会不时地获得成绩感,可以更大地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逐步形成一个感知心智活动的良性循环,从而培育出独立探究、勇于开拓进取的自学力量。

小学信息技术_全套教案

小学信息技术_全套教案

小学信息技术_全套教案【教案一】介绍计算机基础知识教案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计算机的基本概念、硬件组成及其功能,掌握计算机使用的基本操作技能。

教学重点:1. 计算机的基本概念和分类2. 计算机的硬件组成及其功能3. 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技能教学难点:1. 计算机硬件组成中各个部件的功能及其之间的关系2. 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技能的掌握和应用教学准备:1. 计算机及投影仪2. 课件及多媒体资料3. 实物示范计算机硬件组成和操作过程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与学生互动,问学生对计算机的认识和了解程度。

学生回答后,教师精简扩展,引出本课要学习的内容。

二、知识点讲解(20分钟)1. 计算机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计算机的定义和发展历史- 计算机的分类:超级计算机、大型计算机、小型计算机、微型计算机、嵌入式计算机2. 计算机的硬件组成及其功能- 中央处理器(CPU):计算和控制的核心,类似于人的大脑- 存储器:用于存储数据和程序- 输入设备:将人和计算机连接起来,例如键盘、鼠标- 输出设备:将计算机处理后的结果显示给用户,例如显示器、打印机- 辅助存储设备:用于长期存储大量数据,例如硬盘、U盘- 总线:连接各个硬件设备,传递数据和控制信号三、学生实践操作(30分钟)1. 学生分组,每组准备一部计算机供学生练习操作。

2. 学生操作计算机,熟悉基本操作技能。

- 打开计算机并登录系统- 使用桌面图标打开常用应用程序- 打开、关闭文件、文件夹- 使用快捷键进行操作四、学生分享和总结(10分钟)1. 学生踊跃分享自己操作计算机的体会和遇到的问题。

2. 教师根据学生分享,解答问题,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教案二】介绍网络基础知识教案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互联网的概念、特点和使用方法,了解网络安全的重要性,掌握简单的上网操作技能。

教学重点:1. 互联网的概念、特点和使用方法2. 网络安全的重要性3. 简单的上网操作技能教学难点:1. 网络安全的重要性和应对策略2. 上网操作技能的掌握和应用教学准备:1. 计算机及投影仪2. 课件及多媒体资料3. 实物示范网络连接和上网操作过程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与学生互动,问学生对互联网的认识和了解程度。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案6篇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案6篇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案6篇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案篇1教学目的1、使学生熟练掌握画笔中绘画工具箱中的涂色工具的.用法;2、进一步掌握调色板中前景色和背景色的设置方法;3、培养学生绘画兴趣,提高绘画能力等教学重点:涂色工具的应用。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在绘画中学会前景色和背景色的调配方法以及对封闭图形涂色的方法。

教学准备:1、计算机、网络及辅助教学软件。

2、范图。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复习画笔进入的方法和步骤(1)双击“学生电脑”图标,指导第一种打开程序的方法-----最小化(2)指导第二种进入方法,(投影出示)双击快捷菜单“画图”图标。

(3)双击快捷菜单“画图”图标,使其最大化。

2、复习绘画工具箱中各种工具的名称。

点击任务栏中“学生电脑”使其弹出,指导学生操作。

二、教学新课1、调色板的应用。

(1)教学前景色的操作。

打开画笔以后,前景色和背景色在计算机中默认为黑色和白色。

指导操作:先用鼠标点击一下前景色,再按回车键.(2)练习操作一下。

前景色设置为绿色、红色等。

点击任务栏中“学生电脑”图标使其弹出。

(3)教学背景色的操作。

先用鼠标点击一下背景色,再按回车键。

(4)练习:背景色设置为绿色、红色等。

2、涂色工具的教学。

用左键单击-用前景色涂色用右键单击-用背景色涂色3、开文件。

点击任务栏中“学生电脑”图标使其弹出。

指导操作-----最小化4、打开文件“房子”。

5、练习涂色。

三、学生练习、交流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案篇2教学目的和要求1.使学生知道windows98系统中自带一个画图软件。

2.掌握画图软件的进入与退出,并熟悉画图软件窗口的组成。

3.熟练掌握窗口中各部分的操作方法。

4.通过运用画笔软件绘制小鸡,使学生进一步熟练掌握画笔软件各部分的操作方法,同时激发学生对学习电脑的兴趣。

教学重点:绘图软件的操作与应用。

教学难点:曲线工具的运用。

教学准备:计算机、网络及辅助教学软件。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谈话:“画图”软件是windows98操作系统中所附的绘图软件,利用它可以绘制简笔画、水彩画、插图或贺年片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信息技术基础知识1课题:第一节信息与信息技术教学要求:1、使学生了解信息和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

2、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及其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1、理解信息和信息技术的概念。

2、了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强化信息意识。

教学器材:投影仪、演示用计算机。

授课地点:电教室教学过程1、引言本章是教材的第一章,这章的内容对学习信息技术会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学习使学生有较强的信息意识。

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对现代社会的影响,计算机的组成,硬件和软件知识,计算机的安全与病毒防治以及计算机的发展概况。

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同学们对中学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同学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这节课我们学习第一节信息与信息技术。

2、什么是信息自从有了人类,在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活动中,就有了信息交流。

它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

到20世纪后叶我们把信息与信息技术交流作为一门专门的学科来研究。

(举例)有关信息、信息技术的巨大作用。

所谓信息,通常是指对人们有用的消息。

3、什么是信息技术一般说来,信息技术是指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存储信息、传输信息的技术。

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有很多,可以直接从生产、生活、科研活动中收集和获取信息,也可以从网络、电视、广播、报刊杂志等获取间接的信息。

其中计算机网络上收集和获取信息是极其重要的一条途径。

请阅读P2—P4。

(实例演示)从信息学的角度,从为了解1990年到1999年十年中,我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科生和硕士研究生的招生情况,分析相应的教育发展情况作为例子,使学生了解信息技术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

示例告诉我们信息世界里,必须学习和掌握计算机信息技术。

操作步骤:A、连接上网,B、搜索框中输入关键词。

C、检验结果:D、依次选取“中国教育概况”“中国教育科研网”E、从中找到数据输入到电子表格中,F、再把数据以图表的形式表示。

4、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网络技术是由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结合而成的。

计算机网络对人类的影响,已经超出了它的技术范畴。

信息资源已成为同物质资源同样重要的社会资源。

信息只有通过交流才能实现资源共享。

随着信息高速公路的建立。

信息成为所有人可共享的社会资源。

5、归纳、总结:(1)信息与信息技术的概念。

(2)信息技术在各个领域中的应用以及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的情况。

6、讨论思考(1)什么是信息技术(2)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主要有那些途径归纳总结:(1)信息与信息技术的概念。

(2)信息技术在各个领域中的应用以及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的情况。

布置作业:1、什么是信息技术2、人们获取信息有哪些主要途径板书设计课后总结:这一节内容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根据我学校教学设备的具体情况,采用了在多媒体电教室上课,展示图片、多媒体演示课件、观看录像片、光盘演示的形式,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激发了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热情。

课题:第二节计算机的组成备课时间:2001/09/05教学要求: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基本概念。

2、使学生了解计算机的基本工作原理。

教学重点1、要求学生掌握计算机五个基本组成部分。

2、要求学生掌握他们之间的关联。

教学难点:计算机的基本工作原理教学器材:投影仪、演示用计算机。

授课地点:多媒体网络教室教学过程:这节课为理论课,我们先打开书P6和大家一起学习计算机的硬件和软件的组成。

(电子板书)1、计算机硬件计算机硬件由五大部分组成:A、输入设备B、输出设备,C、存储设备,存储器可分为:内存储器(简称内存)和外存储器其中,内存储器包括两类:一类是只读存储器ROM。

另一类是随机存储器RAM。

外存储器种类:目前计算机上使用的外存主要是磁盘和光盘。

其中磁盘又分为软磁盘和硬磁盘两种。

存储器的容量单位是:“字节”(BYTE,B),千字节(KILOBYTE,KB),兆字节(MB),吉字节(GB),AND SO ON。

1KB=1024B,1MB=1024KB1GB=1024MBD、运算器。

E、控制器。

一般将运算器和控制器合称为中央处理器(Central Processingunit,简称CPU)。

(讲解)下面我分别给大家做介绍。

我们现在打开一台计算机让同学们看看,理论联系实际,现在把五大部件和大家看到的硬件联系起来理解。

(介绍主板、硬盘、软盘、CPU、显示卡、扩展槽、电源以及插接口等)回到P5图1-5我们一起来看冯.诺依曼结构。

仔细观察数据信息流向和控制信息流向。

分析结果,这就是计算机的基本工作原理。

(电子板书)2、计算机软件如果计算机仅有硬件,我们称之为裸机,裸机是不能进行信息处理的,必须为计算机编制各种程序。

程序和有关文档资料统称为软件。

软件可分为:系统软件(system software)和应用软件(Application software)常用的系统软件有以下几种(1)操作系统OS主要目标是管理计算机资源,便于我们使用计算机。

常用的有:DOS、UNIX、LINUX、WINDOWS等。

(2)数据库管理系统(3)各种程序设计语言翻译程序(讲解)应用软件是为某一应用目的而编制的软件,经常使用的有以下几种:(1)计算机辅助教学(2)计算机辅助设计(3)文字处理(4)信息管理(5)自动化控制归纳总结:(1)计算机的硬件组成。

(2)计算机的基本工作原理。

布置作业:1、计算机处理信息的顺序是什么2、计算机系统由哪两个部分组成3、什么叫软件4、只读存储器与随机存储器有什么区别板书设计课题:信息的数字化表示——编码备课时间:2001/09/09教学要求: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数的编码方式。

2、使学生能进行数制的转换。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把十进制数转换成二进制数教学器材:投影仪、计算机。

授课地点:电教室教学过程1、引言信息时代几乎一切信息都要转换成数字,才能用计算机和通信技术进行传播和交流。

用数字表示各种信息,叫做信息的数字化表示,也叫信息的编码,这是信息技术的重要环节。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数的编码方式。

1.十进制和二进制向学生分别介绍十进制数和二进制数的特点。

(1)把十进制整数转换为二进制数因为同学们第一次进行这种运算,所以老师必须一步一步讲清楚,让同学掌握数制转换的方法。

(2)除2取余把一个十进制整数转换为十进制数,只要将这个十进制整数一次又一次地被2除,得到的余数(从最后一次的余数写起)就是用二进制表示的数。

[例1] 把十进制数17转换为二进制数解:∴17(10)=10001(2)让学生练习:11(10)=(2)92(10)=(2)129(10)=(2)136(10)=(2)248(10)=(2)注意:把一个十进制数转换为二进制数,整数部分可以用除2取余法,对于小数部分就用基数2连续去乘它,直到乘积的小数部分等于“0”为止。

如果十进制小数不能用有限位二进制小数表示时,那么可以根据对精度的要求,选取一定的位数。

下面列举两个例子:[例2] 把十进制数转换为二进制数解:十进制数进位×2= 1×2=1 1∴(10)=(2)[例3] 把十进制数转换为二进制数解:十进制数进位×2= 1×2= 0×2= 1×2= 0×2= 0×2= 1×2= 1∴(10)=(2)+∈∈是尾数误差,∈<2-7通过上述例子的讲授和学生适应练习(学生练习可以让几个学生到黑板上做,其他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发现有共同性的错误,一起订正。

)2.八进制、十六进制简介同学们已经学习了二进制数、十进制数的概念,并且学会了它们之间的转换。

所以对八进制、十六进制简介比较容易接受。

(1)二进制数与八进制数的互相转换因为一个二进制数所需要的位数较多,所以书写不方便,记忆也困难。

为了方便人们常常将二进制数化为八进制数。

二进制数化为八进制数的方法是:将二进制数由低向高每三位组成一组,每一组表示一个0至7之间的数。

因为,三位的二进制数是小于8的,所以,以三位二进制数作为一组的数是逢八进一的。

这种逢八进一的数称为八进制数。

[例4] 把二进制数转换为八进制数。

解:(2)=(8)11 110 111 1013 6 7 5∴(2)=3675(2)八进制数与二进制数的转换比较容易,只要将每位八进制数分别用三位二进制数表示即可。

[例5] 把八进制数2056转换为二进制数。

解:2056(8)=(2)2 0 5 6010 000 101 110∴2056(8)=(2)(2)十六进制数十六进制是计算机中常用的数制,它的基数是16,因此有16个数字符号,它们是0~9、A、B、C、D、E、F。

其中:A表示数10;B表示数11;C表示数12;D表示数13;E表示数14;F表示数15。

与三个二进制数可以表示一个八进制数一样,四位二进制数正好对应一位十六进制数。

所以,二进制数与十六进制数之间人转换也是比较容易的。

把二进制数与十六进制数只要从小数点开始,每四位二进制数对应一位十六进制数,如果不足四位,若是整数,则在最左边添零补足四位;若是小数,则在最右边添零补足四位。

[例6] 把二进制数转换为十六进制数。

解:(2)=(16)10 0100 0110 1011 . 0011 110010 0100 0110 1011 . 0001 11002 4 6 B . 1 C∴(2)=246B.1C16)把十六进制数转换为二进制数,只要把十六进制数每一位用对应的车位二进制数表示即可。

[例1-7] 把十六进制数56F转换为二进制数。

解:(16)=(2)B 6 5 F . E1000 0110 0101 1111 . 1110∴65F(16)=(2)以内容主要采用讲授的形式,并要求学生做适量的练习,学生就能掌握。

3.小结(1)与同学们一起归纳、总结数制转换的一般规律。

(2)布置适量的作业。

课题:第三节计算机安全和病毒防护备课时间:2001/09/12教学要求:1、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加强教育,培养他们使用计算机的良好道德规范。

2、认识计算机病毒防护的重要性。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认识计算机病毒。

教学器材:投影仪、演示用计算机。

授课地点:电教室教学过程引言由于计算机的应用已经深入到人类生活、工作等各个方面必然会产生使用计算机的道德规范和计算机病毒的防治问题。

所以,在教学教程中要加强对学生道德规范教育,首先要求学生建立保护知识产权的意识,培养他们良好的使用计算机的职业道德。

例如:有些人未经批准去使用某部门的计算机,有的没有征得软件制作者的许可就去拷贝该软件,有的人把别人制作的软件稍作改动就作为自己的软件去发表等等,这些都是不道德的行为。

我们不但要学生遵守正确使用计算机的道德规范。

还要培养学生对各种不道德行为和犯罪行为进行斗争的意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