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作曲家蒙特威尔第及其代表歌剧作品
威尔第歌剧《茶花女》的音乐美学分析

四 、威 尔 第 歌剧 重 要 的 审 美教 化 现 实 意义 威尔第在其歌 剧创作 的内容 中始终贯 穿“人性 化”的价值理念 。在歌剧题材方面 ,威尔第无暇顾及 玄虚的神话传 说 ,而苦心钻研 于人性的写实。他崇 拜莎士 比亚的戏剧 ,认为莎翁的作品闪烁着 人性 的
三 、三幕 歌 剧 《茶 花 女 》音 乐 美学 特 征分 析 第一幕从简短的管弦乐前奏曲开始 ,简短前奏 的第一个主题是近于静 态的旋 律 ,这个前奏 曲又被
的音响又使这段音乐显得特别温暖而诚挚感人。随
蘸一 后转入 富有激情 的薇 奥列塔爱情 主题——乐 曲的
第二个 主题 的调性与和声都很清晰 ,旋律 的进 行也
二 、威 尔 第 创 造性 地 运 用 了 “场 ”的 手 段将 音乐 与 剧情 完 美 的 结合
众所周知 ,音乐 的表达具有非 指物性 、非语性 特点。即音乐不能像文学 、美术 、戏剧 、电影等姐妹 艺术那样将 曲折 的故事情 节和复杂 的人 物心理活 动等用综合的艺术手段直接展现在人们面前。而在 威尔第 的歌剧创作 中,即使是小小 的动机都不会使 人感 到呆板和乏味 ,也就是说最抒情完美 的咏叹调 中随剧情发展 而出现的任何 音符都是恰 当和必要 的。它成为用来体现人物 内心活动 、思想痛苦挣扎 和情绪混沌不清的十分重要的手段 。
在歌剧里 ,威尔第巧妙地摆脱掉传统歌剧分曲 结构 的僵 硬刻板 ,创 造性地运用 “场 ”的手段 ,将 咏 叹调和宣叙调 ,重 唱、合 唱与独唱 ,声乐与乐队完美 地融合一起 ,使音乐根据戏剧情节动作的变化而连 续贯 通地发展 ,从 而达到音乐 和整个场面浑然一 体 。因此 ,在剧情与音乐 的近乎完美 的视听结合 中, 我们都 能体会到作 曲家 对脚本情节 的恰如其分 的 理解与诠释 。威尔第的音乐让我们体会到 了音乐艺 术的感染力 ,得到一种 发 自内心深处 的理解与共 鸣 。
威尔第的巨作歌剧

威尔第的巨作歌剧《弄臣》赏析(2008-08-05 23:13:36)《弄臣》创作于1851年,是威尔第的巨作之一。
歌剧是根据雨果的剧本《国王取乐》改编而成的。
古往今来,“弄臣”一直是个隐藏在历史细节中的灰色词汇,几乎所有人都无法对弄臣加以赞扬,而几乎所有的君王都有对弄臣的需要。
故事发生在十六世纪。
曼图阿公爵是一个年轻放荡的花花公子,只要见到美貌的女子决不放过;公爵有一个名叫黎哥莱脱的弄臣,丑陋而又畸形,他是最值得品味的一个人物。
他是善与恶的共同体,狠毒与慈爱的复杂结合。
不像一般作品中鲜明的善恶设定,黎哥莱脱是以个人性十足的,让人又恨又怜的真实的小人物。
在做恶时,他毫不手软,心狠手辣,但又只是为了自己的生存,在身不由己的同时渐渐习惯并麻木。
但是,一旦涉及到自己的女儿,他又成了世界上最伟大的父亲,让每一个人都如此动容,那种不带一丝虚假的,纯粹的爱,成为黎哥莱脱人性中最美丽的亮色。
这种爱同样可以驱使他去雇人谋杀,爱在人性的矛盾中摇摆,爱在善恶之间成为刻骨铭心的名词。
贵族们对弄臣说请他帮助去抢公爵喜爱的伯爵夫人,弄臣十分同意参加这种恶作剧,却让贵族们爬进自己的庭院抢走了他的女儿。
当弄臣发现被抢走的是自己的女儿时,赶紧回到公爵的家,这个经常嘲笑别人痛苦的人自己的内心也感受到痛苦,但他却装作满不在乎的样子四处寻找他的女儿。
女儿悲伤地向他诉说公爵的欺骗行为。
弄臣仇恨地说道:“等着吧!你这无耻之徒,弄臣的报复将象上帝的霹雳冲你而来。
”黎哥莱脱策划了一个报复计划,让职业刺客去刺死公爵。
同时又和刺客谈定,刺死公爵后要把尸体装在麻袋里交给他。
但是刺客却把他女儿作为公爵的替身而杀死了。
黎哥莱脱回到旅店附近,刺客把麻袋交给他,当他正准备把麻袋扔进小河时,突然一个不祥的预感产生了,他惊奇而匆忙地解开麻袋,发现里面竟是奄奄一息的女儿姬尔达,她和父亲道了永别就离开了人世。
黎哥莱脱凝视着自己心爱的女儿,惨叫一声倒在她的尸体上。
威尔第歌剧《茶花女》音乐特色分析

威尔第歌剧《茶花女》音乐特色分析摘要】本文浅析威尔第的歌剧《茶花女》的创作特色,论威尔第在西方歌剧上的重要地位。
威尔第的《茶花女》的音乐细腻流畅、真挚动人,具有拨人心弦的悲剧效果,其创作几极具特色;善于应用以歌唱为主的咏叹调书法人物内心情感;注重重唱、合唱的烘托及管弦乐的作用,充分体现威尔第高超的创作技巧和惊人的艺术才华。
关键词:威尔第歌剧茶花女创作特色一、绪论威尔第是意大利歌剧的集大成者。
18岁时,威尔第来到他向往已久的意大利文化中心——米兰,报考米兰皇家音乐学院,但被拒绝。
但年轻的威尔第并不气馁,他投靠音乐学院的一位教授、作曲家拉维尼亚门下学习作曲,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1853年《游吟诗人》在罗马的阿波罗剧院首演,大获成功。
在《游吟诗人》排练之际,威尔第又埋头创作《茶花女》,当其脚本由皮亚韦完成后,威尔第仅用4周时间就写出了歌剧总谱。
《茶花女》经调整再度上演,大获成功,成为歌剧舞台上演出最为频繁、最受欢迎的经典剧目之一。
二、歌剧《茶花女》的剧情简介《茶花女》是三幕歌剧。
音乐以细微的心理描写、诚挚优美的歌词和感人肺腑的悲剧力量,集中体现了威尔第歌剧创作中期的基本特点。
剧本对被侮辱与被损害的弱者表示了深切的同情,对压迫下层市民的资产阶级偏见与世俗势力作了一定程度的揭露。
《茶花女》歌剧描写了十九世纪上半叶巴黎社交场上一个具有多重性格的人物——薇奥莱塔。
她名噪一时,才华出众,过着骄奢淫逸的妓女生活,却并没有追求名利的世俗作风,是一个受迫害的妇女形象。
四、歌剧《茶花女》的创作特色(一)善于应用以歌唱为主的咏叹调抒发人物内心情感威尔第的歌剧的特点是始终坚持以“歌唱”为主角,保持器乐与声乐艺术之间的平衡感。
他为剧中人物设计了最优美、最有欣赏价值的合唱、重唱和独唱的宜叙调以及咏叹调等,所有这些唱段都有规整的结构。
此外,他选用的题材大部分是悲剧性的故事,反映了人世间的冷酷无情和真善美。
(二)重唱、合唱的烘托威尔第不仅对人物的性格和心理状态有比较深入的刻画,把类型化的形象提炼成个性化的形象并把性格的刻画和情节的发展联系起来,不断的采用重唱与合唱推动着戏剧发展。
分析威尔第的歌剧特点

分析威尔第的歌剧特点摘要: 威尔第是着名的意大利歌剧作曲家,举世公认的歌剧大师,他的歌剧将人们内心的激情戏剧化,给人一种悲欢交织中的美感。
本文以威尔第的歌剧为切入点,通过威尔第的阶级立场论述威尔第的思想及创作,并探讨其对意大利以及对整个世界歌剧史的影响。
关键词:威尔第;歌剧;特点一、前言歌剧是一种有音乐、戏剧、诗歌、舞蹈和舞台美术结合而成的综合艺术。
在19世纪,意大利歌剧进入了一个繁盛的时期,最杰出的意大利歌剧作曲家威尔第为自己民族的歌剧艺术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
威尔第一生创作了三十部歌剧作品,他在继承意大利歌剧传统的基础上,从艺术创作的源泉与动力的革命性出发,构建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取得了歌剧创作上的创造性的伟大艺术成就。
二、威尔第的生平及其代表作威尔第,l813年10月10日出生于意大利小镇隆科莱,他从小热爱音乐,参加教堂的合唱团,随教堂的管风琴师学习音乐,并在乡村当管风琴手,显露了卓越的音乐才华。
他是世界最负盛名的意大利作曲家,从18年的开始创作第一部歌剧,他的歌剧创作生涯长达54年之久,在他的音乐中,沿用意大利美声唱法的传统,并且非常注意作品的歌唱性,使管弦乐的戏剧发展和声乐的鲜明旋律性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他的主要歌剧代表有《弄臣》、《游吟诗人》等,在晚期意大利歌剧史上留下了不可取代的作用。
三、威尔第歌剧的创作时期及其风格威尔第的歌剧作品洋溢着炽热的情感旋律,其成就代表了意大利浪漫主义歌剧的高峰。
他的歌剧创作历程犹如他坎坷不平的生命成长历程,他的作品在年代和创作思想上可划分为三个时期:19世纪四十年代是威尔第歌剧的早期创作, 19世纪的五十到七十年代是他歌剧的成熟时期,内容触及一定的社会问题,使他成为世界瞩目的大作曲家;19世纪的八十年代是其晚期的歌剧的创作时期,下面从三个时期来论述威尔第歌剧特点。
1、处于萌芽时期的早期创作19世纪四十年代是意大利人民努力推翻法国和奥地利的统治,争取民族独立和统一的时期。
意大利歌剧的奠基人:克劳迪奥·蒙特威尔第

意大利歌剧的奠基人:克劳迪奥·蒙特威尔第克劳迪奥·蒙特威尔第(1567~1643年)是一位意大利作曲家,也是文艺复兴时期到巴洛克时期过渡的标志性人物。
他发展了两种独特的作曲风格,一个是完善了文艺复兴时期的复调,另一个就是创造了巴洛克时期盛行一时的通奏低音。
同时,他写的歌剧被视为世界上最早的一批歌剧,包括《奥菲欧》、《尤里适斯回国》、《朴比的加冕》等等。
蒙特威尔第是创作有情感的旋律、摆脱宗教的束缚的新音乐倡导者。
他认为曲调必须与歌词密切配合,传递歌词所蕴含的情绪。
他的音乐尖锐直接、矛盾突出、情绪起伏非常大,他的创新还为自己引来了一场争论。
乔瓦尼·玛利亚·阿图希是一位意大利音乐理论家,他对蒙特威尔第音乐的不和谐风格非常不满,于是写文章大加挞伐。
在与阿图希的争论中,蒙特威尔第把音乐分成了两大派系:第一个派系就是正统派(prima pratica),第二个派系就是先锋派(seconda pratica)。
前一个派系代表了16世纪那种经典的多声音乐,这种音乐形式有严格的对位法(Contrappunto)和对于音部的平衡要求;后一个派系代表了新生的,采用更加具有弹性的对位法、出众的女高音(soprano)部分和低音(basso)部分。
蒙特威尔第强调,作曲家在运用正统派风格时,和声(指复调音乐)是歌词的主人,即形式第一,内容第二;而在先锋派中则相反,歌词应成为和声的主人,即内容第一,形式第二。
他创作的歌剧《奥菲欧》(1607年)世界上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歌剧,它使歌剧艺术从此进入一个成熟的发展期。
作品集中表现了“第二常规”的所有特点和技术,包括用口语和习语写作。
这部歌剧确立了他超越前人的历史地位,他的宣叙调更加柔和且富有表现力,这种风格在他创作的大量的牧歌上发展而来,而不是从大吹大嚷的理论中来的。
《奥菲欧》奠定了以后歌剧创作的基本模式。
以克劳迪奥·蒙特威尔第为代表的巴洛克早期的音乐家们偏向于风格的改造,他们经常使用宣叙调和协奏曲的风格,喜欢不和谐的音符,非常重视音调。
蒙特威尔第

蒙特威尔第蒙特威尔第 - 姓名克劳迪奥·蒙特威尔第(Claudio Monteverdi,1567-1642)蒙特威尔第 - 简介音乐史上第一位能在今日国际乐坛享有令誉的作曲家,当属蒙特威尔第。
他是意大利作曲家,对歌剧、和声学、交响乐的发展都有深远影响。
他的歌剧被认为是历史上的第一批歌剧,包括《奥菲欧》(Orpheus)、《坦克雷与克罗伦达之战》、《尤里适斯回国》、《朴比的加冕》。
而其他很多作品已经遗失。
除歌剧以外他还写了超过250首牧歌、2套尊主颂以及其他很多声乐作品,但是他从未写过纯乐器作品。
虽然在今天基于实际需要,他的音乐风味听起来与三百年前曼多瓦或威尼斯爱乐者耳中所听到的实况,有了很大的差距,但是却又仿佛能永远契合于现代人的心灵。
自古以来,非但音调已经改观了,甚至蒙泰韦尔迪在世时所惯用的乐器到今日亦不见其原始风貌。
虽然如此,他的音乐听来仍然激越、聪灵,富含人性。
这是一种大胆的音乐,背后更有蒙泰韦尔迪卓尔不凡的创作技巧烘托着。
从许多方面来看,蒙特威尔第的歌剧甚至比瓦格纳或普契尼的作品更符合现代人对歌剧的概念。
就我们的观点来说,出现于蒙特威尔第之前的音乐,甚少具有斐然的个人风味,唯独蒙特威尔第在这方面显得出类拔萃。
他那强而有力、风味盎然,又能将心境表达淋漓的声音,藉着清晰直接的方式,赞颂著人生的喜怒哀乐。
自小蒙特威尔第只要心所向往,必定能将之谱成乐曲,而且成绩不恶。
不过世俗音乐却较之宗教音乐更能撩起他的兴趣,此一倾向终其一生未尝稍改。
早在1584年,他就以短歌小调打破了旧传统的藩篱。
当时意大利许多流行形式——诸如假面舞乐、芭蕾舞曲、田园牧歌、佛罗托拉歌曲,以及其他歌曲与舞曲形式——都能深深吸引着蒙泰韦尔迪。
牧歌尤其叫他废寝忘食。
蒙特威尔第的牧歌情意盎然,技巧纷陈,自成一完美的音乐世界。
他眼界开阔、历练丰富以后,开始改造作曲规则,以求适才适性,悠游于这些小品形式中而享有更大自由。
其音乐中某些效果突出的和声,足以令任何时代的爱乐者惊讶不已,因此许多人以“具有表达力的不和谐音”相称。
谈威尔第歌剧《茶花女》的艺术特色

教学研究谈威尔第歌剧《茶花女》的艺市特色沈阳音乐学院/张玲玲摘要:欧洲浪漫主义时期在意大利歌剧方面出现了很多优秀的作曲家,威尔第就是当时最有名的代表人物之一,而《茶花女》也成为威尔第轰动全世界的代表歌剧之一。
本文首先是威尔第的生平筒介,其次阐述歌剧《茶花女》的创作背景,最后分析歌剧《茶花女》的艺术特色。
关键词:威尔第歌剧茶花女艺术特色《茶花女》经过岁月的更迭,依旧是当今经典的歌剧曲目之_。
出自于意大利作曲家威尔第之手,尽管当时首演时候不尽理想,但是经过改编之后,《茶花女》获得轰动,其歌剧价值流传至今,犹如久蒙尘埃的珍珠,依旧散发出耀眼的光芒,威尔第也成为了意大利歌剧的代名词。
悲剧之美往往会带给人最为荡气回肠、缠绵悱恻的感动。
意大利歌剧的诞生也影响着欧洲各国音乐文化的发展历程,涌现出大批的剧作家、音乐家,并用精湛的创作技巧与曲折的故事题材,创作出大量的优秀歌剧作品,场面宏大,歌声迷人,也因此长盛不衰。
威尔第的作品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充分运用声乐技巧,创作出曲折动人、戏剧性强的作品,也因此是他成为意大利歌剧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令人钦佩至今。
一、威尔第的生平简介居塞比•威尔第是19世纪意大利最为著名的歌剧作曲家,他引领全世界认识到了意大利歌剧的独特魅力,成为歌剧的代名词®。
回顾他的一生,1813年出生于意大利的一个贫困的家庭之中,家境的凄苦未能掩盖他的音乐才能,从7岁开始在镇上的教堂里面学习风琴,12岁参与乐队活动并开始自己独立作曲,18岁那年报考米兰的音乐学院,然而不幸落选,后来专门学习配器、作曲。
“是金子总会发光”。
在1842年《纳布科》一举成功,也让更多人注意到威尔第,也奠定了他成为世界著名歌剧勇于斗争,是意大利人民心目中的革命大师®。
1901年威尔第逝世与米兰,在他的一生中为人们留下了 27部伟大作品,成为宝贵的文化财富,称他为“意大利歌剧之王”也是当之无愧的,在他的指引下全世界人民都牢牢记住了意大利歌剧,他的名字也名垂不朽。
22911蒙特威尔第牧歌创作与其歌剧的关系研究——以奥菲欧为主要分析对象资料

蒙特威尔第牧歌创作与其歌剧的关系研究——以奥菲欧为主要分析对象选题意义蒙特威尔第是跨文艺复兴和巴洛克两个时代的伟大作家,集杰苏阿尔多的牧歌风格与威尼斯乐派的音乐风格于一身,他以这些传统为出发点,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将自己用以创作的每一种体裁都进行了革新,发展出完全属于他自己的、个性鲜明的新风格,是欧洲歌剧的奠定人。
他的歌剧创作不仅带来新的变革与风格特征,被誉为‘近代歌剧之父’。
他的牧歌情意盎然,技巧纷陈,自成一完美的音乐世界,因此许多人以"具有表达力的不和谐音"相称。
蒙特威尔第的歌剧更符合现代人对歌剧的概念。
就我们的观点来说,出现于蒙特威尔第之前的音乐,甚少具有斐然的个人风味,唯独蒙特威尔第在这方面显得出类拔萃。
他那强而有力、风味盎然,又能将心境表达淋漓的声音,藉着清晰直接的方式,赞颂著人生的喜怒哀乐。
通过具有代表性的歌剧分析,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和作曲家的生平及创作风格,以音乐学分析的方法,从多个角度探索蒙特威尔第歌剧的创作背景,创作观念以及创作手法,试图探究欧洲早期歌剧体裁发展和变化之内在联系与演变轨迹。
追寻在文艺复兴与巴洛克交替之时,作曲家创作这部歌剧所运用音乐手法的深层次社会原因、文化原因及客观原因,以及对后世歌剧的影响。
了解蒙特威尔第牧歌音乐中的多样性,对我们了解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至巴洛克时期的音乐文化的动态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综述对于蒙特威尔第的研究,国内的资料不少。
但是已出版的著作,包括翻译的著作在内,大多是对蒙特威尔第做大概的介绍,国内对于蒙特维尔第牧歌的研究,就目前所知,除了王次炤等翻译的约翰·阿诺德的《蒙特维尔第牧歌》外,几乎没有一本有关蒙特威尔第本人及其牧歌研究的专著,其他对其牧歌的研究也只是散见于各类相关论文中或有关蒙特威尔第的传记、作曲技法研究中的简略介绍,多数是普及型读物;与之相关的音像作品的匮乏,也让研究陷于停滞,因此还留有很大的研究空间。
美国音乐学家格劳特的《西方音乐史》在‘牧歌及其有关形式’的这一部分中,简单介绍了蒙特威尔第的生平和他的牧歌集的出版日期;在‘早期歌剧’这一部分中,简单提到了他的两部歌剧《奥菲欧》与《阿里安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作曲家蒙特威尔第及其代表歌剧作品
摘要:蒙特威尔第在西方音乐发展史中是一位划时代的人物,他的音乐扎根于
过去的传统,并不断自我更新,把歌剧音乐发展到一个崭新的阶段。
本文简单介
绍了作曲家蒙特威尔第的生平,对他的第一部喜歌剧《于利斯重返故园》和最后
一部喜歌剧《波佩阿的加冕》进行分析。
关键词:蒙特威尔第;《于利斯重返故园》;《波佩阿的加冕》
中图分类号:J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035(2013)08-0000-01
蒙特威尔第,意大利作曲家,欧洲近代歌剧奠基人之一。
他将神话、童话故
事的戏剧改成音乐剧。
在他的歌剧里,我们首次遇见主导动机—歌剧中戏剧性结
构的原则;第一个确立三部曲式的歌剧咏叹调。
他的声乐风格特点是把美丽悠扬的
旋律和富于表现力的朗诵结合在一起;这是一种新的表现手段。
是他为力求创造鲜
明的音乐性格与印象,追求真实地表达戏剧情节和情景而创造产生的。
蒙特威尔第童年时在教堂唱诗班唱赞美圣咏,兼学管风琴与小提琴。
15岁即
发表作品《宗教牧歌集》,16岁发表作品《三声部小坎佐纳》,早期表现出特有
的年轻魅力,风格摇摆于他的老师和他自己更加现代化的倾向之间。
1659年开始
供职于贡扎加家族的曼图亚宫廷,先后担任小提琴手和唱诗班指挥,长达二十余年。
1590蒙特威尔第出版了《牧歌集第二集》,1592年出版了《第三集》,突
破了前辈的早期形式,创作出属于他本人的成熟的新风格,1603和1605年又出
版了《第四集》和《第五集》。
1607年写出第一部歌剧《奥菲欧》,另一部巨作《波佩阿的加冕》完成于1642年。
他最后30年一直担任威尼斯圣马可教堂乐长。
从1608年的《阿丽安娜》中可以看出蒙特威尔第从16世纪的复调牧歌,逐渐走
向新的牧歌风格—附伴奏的独唱牧歌。
该剧成为哀诉咏叹调的最早典范,使17世纪下半叶和18世纪意大利歌剧中哀婉泣诉的咏叹调成了一种典型的传统体裁。
一、《于利斯重返故园》
三幕歌剧《于利斯重返故园》,巴杜阿洛根据荷马的同名史诗《奥德赛》改编,1641年2月首演于威尼斯。
剧情梗概:希腊伊色卡岛国王于利斯(男高音)因出征特洛伊国战事失利,被
放逐到一海边,但他并不知道这里就是自己的故乡伊色卡岛的海边.在岛上他遇到
养猪老人犹迈泰(男高音),老人优伤地回忆着被抛弃在异乡的主人,于利斯安慰
老人说他们的国王于利斯一定会回来的.犹迈泰很快成了于利斯的向导.不久于利
斯又认识了一个刚从海上来到这里的年轻人泰来马考(女中音扮演),这位青年其
实是于利斯的儿子,因为于利斯一走10年,彼此都没认出来.青年人派养猪老人
前往王宫案报母后佩奈洛普(女低音)于利斯要回来的信息。
犹迈泰走后,于利斯
向青年人说破自己真正的身份,父子二人热烈拥抱。
王后佩奈洛普多少年来听不到丈夫的下落,日夜悲伤思念。
在她周围有不少
觊觎王位的贵族向她求婚,他们企图说服王后相信于利斯已战死沙场,让她别抱
幻想。
可是忠贞的王后坚信丈夫一定会回来,因此拒绝所有的追求者。
当于利斯
将回国的消息传出时,这些野心家认为时间紧迫,逼迫王后从速在他们之中选定
一个未来的丈夫。
这时宫中走进来一个乞丐,正逢阿提诺(男低音)等贵族向王后
大献殷勤一弄臣伊洛(宫廷小丑,男高音)向乞丐挑战比试拳击,没想到乞丐一下
子就把他撂倒在地。
为了延缓求婚者的催逼,王后宣布一项决定:谁能拉开于利斯
国王留下的大弓,她就嫁给谁。
乞丐上前请求参加比赛,但不要奖赏。
结果乞丐
不但拉开大弓,而且射死了所有抱着野心威逼王后下嫁的贵族。
伊洛见他的主子
们都死了,也拔剑自刎。
王子与养猪老人向王后证明乞丐即前国王于利斯,她根本不信,甚至在于利
斯去掉伪装站在她面前时,她仍将信将疑。
最后由于于利斯的奶妈艾克丽亚(女中音)的相认,王后才相信这事实,歌剧在夫妻团圆的爱情二重唱中结束。
为了帮助蒙特威尔第在威尼斯的歌剧舞台上展示作曲天赋,巴多亚罗特为其
撰写了这部歌剧的脚本,这是蒙特威尔第为威尼斯创作的第一部喜歌剧。
这部歌
剧采用了古希腊史诗中的故事情节,一经上演,便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剧中角色
的人性化加强了该剧的表现力,他们中的每一位都分别经过剧本作者和作曲家的
精心刻画。
这部歌剧凭借着和古典文学相近的故事情节,现实主义的音乐语言以
及流畅的表达力,成为该时期歌剧成功利用古典悲剧进行重新创作的典范。
二、《波佩阿的加冕》
三幕歌剧《波佩阿的加冕》布塞内洛根据古罗马历史学家塔西陀的《年代记》改编.,1642年秋季首演于威尼斯。
剧情梗概:在序幕中,美德与命运两位女神无法否认爱的女神的论点:爱情具
有超越人类操纵历史的无比力量。
第一幕:青年将领奥托内刚打了胜仗回家,远远看见大门口站着两名王家卫士,顿时领悟那个荒淫无道的罗马皇帝尼禄已成为他妻子波佩阿的情夫。
尼禄为取得
波佩阿的欢心,向她保证立其为后.波佩阿的野心即将实现,禁不住内心喜悦,在
她奶妈阿尔娜塔面前自鸣得意,奶妈提醒她要提防猜忌心重的王后奥塔维亚。
其
实王后早已有所风闻,皇帝对她的厌弃情绪也证实了这种怀疑,她绝望地祈求复
仇女神来惩罚尼禄.大臣塞奈卡向皇帝进谏,劝说禁欲之道与不能休掉王后,尼禄
大怒,当场宣布他将与波佩阿结婚。
波佩阿大喜,她挑唆尼禄说塞奈卡的存在是
尼禄行使权力的障碍。
第二幕:塞奈卡接到皇帝赐死的命令,离开他的门生们无所畏惧去迎接死亡。
奥托内从波佩阿的女侍德鲁西拉处得到慰藉.王后说服奥托内进宫谋刺波佩阿,他
借德鲁西拉的服装扮成女侍混进宫内。
德鲁西拉以为奥托内借机与她亲昵,欣然
把他引人内宫。
波佩阿和她奶妈在花园里谈论赛奈卡的死亡,在奶妈的催眠曲中
渐渐入睡,由于爱神维纳斯的保佑,使她免遭奥托内的毒手。
女侍德鲁西拉涉嫌
最大,立即被逮捕。
第三幕:德鲁西拉将受死刑前夕,奥托内挺身而出,声称她是无辜的,主谋乃
王后奥塔维亚。
尼禄免二人死罪,王后被逐出罗马迁往他乡;立波佩阿为罗马皇后,并举行隆重的加冕大典,他们向爱的女神称颂爱情的巨大力量。
这部歌剧是威尼斯具有自由思想的知识分子运动的产物,该运动明确围绕有
关宗教的价值进行。
蒙特威尔第塑造的剧中人物具有强烈的情感,恐惧和失望,
以完全不同的方式表达他们的情感:波佩阿和尼禄倾向于通过咏叹调、咏叙调和
二重唱,以快乐主义者的抒情方式抒情;奥塔维亚只以强烈的、描述性的宣叙调
表达;奥托的音乐缺乏主见,犹豫不决并有一定的音域局限;塞内加的音乐非常
大胆而且具有强烈的指向性。
由于该剧显著的道德指向以及心理上的定罪,成为
了与歌剧传统相对的,歌剧史上的里程碑。
蒙特威尔第是歌剧的奠基者,尽管之前已有《达芙妮》与《优丽狄茜》,但
其单声音乐的风格和简朴单调的表达,只能说是歌剧试验时期的初始作品。
蒙特
威尔第的歌剧代表了这个时代歌剧的高峰。
他的作品深刻地体现了对人类心理特
征的敏锐探究,因而在当今歌剧曲目中仍占有一席之地。
对于声乐专业的学习者
来说,研究蒙特威尔第的歌剧作品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作者简介:
邓彦睿,讲师,四川音乐学院绵阳艺术学院办学质量监控中心副主任、音乐舞蹈系声乐教师、主要从事声乐表演艺术与音乐教学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