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幼儿园】采用模仿疗法矫正幼儿退缩行为的实施案例
幼儿园特殊儿童融合实践案例总结

幼儿园特殊儿童融合实践案例总结在幼儿园教育中,有一类特殊的儿童,他们可能面临着一定的学习或行为障碍,需要更加专业的关怀和教育。
针对这种情况,幼儿园教师和管理者需要开展特殊儿童融合实践,为他们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教育服务。
本文将基于我所观察到的幼儿园特殊儿童融合实践案例,进行总结和回顾,希望从中可以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和经验。
1. 案例一:小明的言语障碍小明是幼儿园班里的一个特殊儿童,他面临着言语表达上的障碍,无法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
在这种情况下,老师们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帮助小明。
他们邀请了专业的言语治疗师前来进行个性化的言语训练,帮助小明克服言语障碍。
老师们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给予了小明更多的关注和鼓励,让他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逐渐克服了自卑和压抑心理,开始勇敢地表达自己。
通过这样的融合实践,小明在言语表达方面有了显著的进步,更加自信和开朗。
2. 案例二:小华的注意力不集中小华是另一个特殊儿童,他的注意力不集中,常常无法专注地完成一件事情。
针对这一问题,老师们通过多种方法来帮助小华改善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
他们设置了专门的小组活动,让小华在小组中与其他孩子进行合作,共同完成一些小任务,从而培养他的团队合作意识和专注能力。
老师们还结合游戏和故事,设计了一些寓教于乐的活动,吸引小华的注意力,让他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专注力。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小华的注意力明显地得到了改善,不再像以前那样容易分心和不集中了。
3. 案例三:小航的行为问题小航是个性格活泼、好动的孩子,但是他经常在课堂上调皮捣蛋,影响到其他孩子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
面对这一情况,老师们采取了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
他们首先与小航进行了充分的沟通,了解他捣蛋的原因和动机。
他们也向小航的家长进行了沟通,共同协商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们加强了对小航的关爱和引导,结合他喜欢的游戏和活动,让他在参与中学会自控和合作。
通过这些努力,小航的行为问题得到了明显改善,他变得更加懂得尊重他人,也更好地融入了集体生活。
儿童行为矫正案例解决[方案]
![儿童行为矫正案例解决[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ccc50f3f2379168884868762caaedd3383c4b512.png)
儿童行为矫正案例解决[方案]案例1:小瑞和小兰是幼儿园里4岁小孩。
老师很喜欢她们。
但每天早晨都又哭又闹,老师千方百计哄她们,安抚她们,都无效。
先使用负强化的方法,消退小瑞和小兰的哭闹行为,当她们的哭闹行为有所减退的时候再使用正强化的方法来使她们不哭闹的行为得到强化。
以此来让小瑞和小兰改正早晨又哭又闹的行为。
负强化的方法的是对于小瑞和小兰的行为不予理睬。
负强化的作用是:去掉一个坏刺激。
为引发所希望的行为模式,运用减少或停止惩罚的方式,使这种行为模式重复出现,保持下来。
幼儿园的老师都很喜欢小瑞和小兰,而又当小瑞和小兰哭闹的时候老师千方百计的哄她们,安抚她们的行为使她们产生成就感,并以此来吸引老师的注意力。
在这种方法取得成效的时候,就每天都用哭闹的行为方式来吸引老师的注意。
而针对这样的心理,采用的方法则是负强化,对于这样的行为不予理睬,让小瑞和小兰意识到这样的哭闹行为不会引起来老师的注意,久而久之就不会再出现哭闹的行为。
当哭闹行为减退的时候采用正强化的方法,采用表扬的方式对小瑞和小兰的行为给予正向的肯定,并让其他小朋友向其学习。
正强化的作用:给予一个好刺激。
为了能建立一个适应性的行为模式,运用奖励的方式,使这种行为模式重复出现,保持下来。
当小瑞和小兰意识到早晨不哭闹的时候,同样会得到老师的关注而且还会得到老师的表扬并让其他小朋友向她们学习,这样小瑞和小兰就会把早晨哭闹的行为改正。
案例2:于超今年已经7岁,就读小学一年级,是一个自闭症儿童。
他容易发脾气,有饮食及睡眠方面的问题,一直困扰老师。
尤其是午睡时间,都不肯按时上床睡觉,每次都想尽办法拖延,往往弄得老师筋疲力尽。
一天如同往日一样,又闹别扭不睡,但经过一段时间后可能吵累了,竟然坐在地板上睡着了。
老师见状把他抱起来,刹那间于超睁开眼睛。
老师小心的说:“老师抱你上床睡觉。
”奇怪的是,于超有点默认接受,没像以往那样难缠,当老师把他抱到床铺后,于超安然入睡。
浅析幼儿社会退缩行为的个案解读和干预

浅析幼儿社会退缩行为的个案解读和干预社会退缩行为是指幼儿在与同伴互动过程中,表现出一种回避、逃避社交活动的行为。
这种行为在幼儿群体中并不罕见,但若不及时干预,可能会对幼儿的身心发展产生不良影响。
本文将通过一个实际案例,对幼儿社会退缩行为进行解读和干预策略分析。
一、个案背景小明,男,5岁,幼儿园中班。
平时性格内向,不善言辞,与同伴交往较少。
在幼儿园里,小明总是喜欢独自一人玩耍,对同伴的邀请常常予以拒绝。
在课堂上,小明也很少主动回答问题,与老师互动较少。
经过观察,发现小明在与同伴交往中表现出明显的退缩行为。
二、个案解读1.家庭因素小明出生在一个单亲家庭,母亲忙于工作,无暇照顾小明。
小明从小与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缺乏与同龄儿童的交往经验。
家庭环境的影响使得小明在性格上较为内向,不善于与人交往。
2.个性因素小明个性较为敏感,对周围环境的变化反应较大。
在幼儿园这个新环境中,小明可能因为不适应而表现出退缩行为。
3.社交技能缺失小明在社交技能方面存在一定的缺失,如不懂得如何与同伴交流、如何表达自己的需求等。
这使得小明在与同伴交往中感到无所适从,进一步加剧了退缩行为。
三、干预策略1.家庭支持2.教师引导幼儿园老师应该关注小明的行为表现,及时发现并引导小明参与集体活动。
在活动中,老师可以设置一些简单的互动环节,帮助小明逐步适应同伴交往。
3.社交技能训练(1)角色扮演:让小明参与角色扮演游戏,模拟与同伴交往的场景,提高他的社交技能。
(2)情景模拟:设置一些日常交往场景,让小明在模拟中学会如何与人沟通、表达自己的需求。
(3)同伴互助:鼓励同伴之间互相帮助,让小明在同伴的帮助下学会交往技巧。
4.心理辅导针对小明的心理问题,可以适时进行心理辅导。
通过心理咨询,帮助小明树立自信,克服社交恐惧。
通过对小明这个案例的解读和干预,我们可以看到,幼儿社会退缩行为并非不可治愈。
通过家庭、学校、同伴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可以帮助幼儿克服退缩行为,融入集体生活。
2020年幼教案例 采用模仿疗法矫正幼儿退缩行为

幼教案例采用模仿疗法矫正幼儿退缩行为1、幼儿的一般情况:小黎:女,5岁半,幼儿园大班幼儿,该幼儿自出生后一直由其奶奶抚养,一直到入园前不久才由其父母领回家中,该幼儿文静、内向、胆小、性情孤僻、不合群。
2、问题行为的表现:该幼儿刚入园时较胆小、性情比较孤僻、不合群,经过一段时间后,能在老师及同伴的带动和鼓励下参加一些活动,在语言方面,该幼儿基础较好,对音乐也较感兴奋,但是近来该幼儿经常哭泣或不肯来园,有时,不知在想些什么,坐在座位上一动也不动。
3、可能的原因:1)该幼儿出生后一直和奶奶生活在一起,母亲不太关心自己的女儿,据调查,该幼儿自小到大,一直由奶奶带着呆在家里,极少出去玩,更难与其他幼儿交朋友,现在虽然和父母住在一起,但是父母关系不和,母亲经常在外玩,父亲较孤僻,不太爱讲话,这就造成了家庭气氛沉闷,缺少轻松、愉快的氛围。
2)由于幼儿是插班生,因此和其他小朋友不太熟,有时,想加入到他们的游戏行列,但是没有人主动地请她,每一次都是在老师的帮助下加入游戏,比较被动,所以不能很好地投入游戏。
3)只要该幼儿不顺她母亲的意,她妈妈就又打又骂,造成幼儿心理紧张。
1、设计编制教育内容。
故事:亮亮和默默,兰兰哭了,兰兰懂事了。
游戏活动:出鼓传手帕,谁念得好,找朋友。
2、取得家长的支持和配合。
在矫治前,教师通过家庭将矫治计划、方案告诉家长。
使家长明确,并积极支持配合教师进行矫治。
第一阶段:(第一周至第三周)通过谈心和故事“亮亮和默默”等启发引导幼儿,使幼儿能模仿故事中的默默,勇敢、主动地和小朋友一起元,在此基础上,教师时刻和她保持亲密的关系,并让其他幼儿感觉到,从而使其他幼儿自内心发出想和该幼儿交朋友的愿望,私下里,教师发动几位能力强的幼儿和该幼儿做好朋友,带好做游戏,经过三周的努力,该幼儿变得活泼多了,也开口说话了,有时能主动和别人一起做游戏。
第二阶段:(第四周至第八周)通过游戏活动“击鼓传手帕、谁念得好,找朋友”等激发幼儿在集体面前大胆表演的愿望,充分发挥该幼儿的语言、音乐才能,增强她的自信心,经过多次活动,该幼儿的脸上出现了笑容,也能主动来幼儿园了,为了稳定幼儿的情绪,我又一次和家长取得联系,要求家长配合,协同教育。
行为主义与幼儿园案例

行为主义与幼儿园案例学前期的孩子好模仿,自控力不强,常常会出现不良的行为,需要幼儿园和家庭的互相配合,采用一些行为治疗方法消除其不好的行为习惯。
幼儿行为矫正例如行为主义疗法是建立在经典性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反射原理基础之上的。
行为主义主张心理学应该摒弃意识、意象等主观的东西,只研究所观察到的并能客观地加以测量的刺激和反应。
由于儿童处在行为的模仿期,很容易形成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尤其在学习态度,人际关系方面榜样的力量甚至大过父母的督促。
在学校和家庭教育中,较多使用行为矫正强化原理。
消退利用用消退方法,例如在孩子哭闹的时候,越哄越助长孩子的哭闹行为,很多家长采取不理睬的方式反而使孩子的哭闹行为消失。
采用漠视不理睬的方法,消除其哭闹行为。
消退的方法还应与正强化法结合使用,例如对偏食、爱发脾气的孩子,不仅可以消除其问题行为也有助于建立强化良好行为。
还要创造消退治疗的环境,在实施前,将计划告诉孩子。
在幼儿园实施消退法时,要让父母参与,做到家园一致,千万不要幼儿园在消退,家里却在强化。
在消退法实施的初期,问题行为可能会加重,甚至产生情感抵触和攻击行为。
此时,应坚持纠正,否则会加重问题行为。
厌恶疗法对于某些吃手指或类似行为的孩子,在这方面的应用中主要用到了厌恶法的原理。
即当这种行为出现的时候伴随给予一个痛苦的刺激物,其因为顾忌到苦痛刺激物而逐步减少直到避免相同行为的发生。
同时,在学生表现出积极行为的时候可以相应的给予一个积极的心理暗示,那么当类似的情景再次发生的时候就容易产生相似的积极行为。
这样持续一段时间,相应的行为和心理都将得到一定的改善。
强化孩子做作业拖拉不应定义为问题行为,孩子做作业拖拉是一个行为的结果,为什么会做作业拖拉才是要明确的问题的关键。
还要确定在做作业之外哪种行为最影响孩子做作业。
小A在家完成作业时有拖拉的习惯,是因为在做作业过程中经常吃零食造成的。
用行为矫正的原理对其进行管理。
首先记录A同学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一般要吃几次零食,每次吃零食的时间有多长。
示范疗法——精选推荐

示范疗法ModelingTherapy示范疗法(ModelingTherapy)又称模仿疗法。
通过患者观察和模仿来矫正其适应不良的行为或神经症反应。
示范疗法所依据的行为治疗原理是:人的各种行为,无论是适应性行为还是不良行为,都是通过后天的学习获得的。
因此,通过同样的方式也可以改变不良行为,或重新学习适应性行为。
这种从行为到态度的学习,基本上是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人而习得的。
童年期的学习尤其具有这种特点。
如果一个母亲在孩子面前表现出特别害怕猫狗之类的动物,她的儿女对此也会感到恐惧;如果一个儿童在一个小气吝啬的环境中长大,他也会形成一种斤斤计较的性格。
心理学家的研究发现,行为模仿可以分为两种类型。
第一种类型称作复制行为,指一个人仅仅是忠实而准确地再现别人的行为,借此向别人学习。
第二种类型称作依样匹配行为,指一种可以按照“引导者-追随者”的关系来理解的行为。
这后一种示范,既是模仿的学习基础,又是通过模仿获得各种新行为的基础。
而且,它还具有两个显著的特点:(1)这种观察学习既可表现为直接的模仿反应,也可表现为延缓的模仿反应。
有些儿童在观察了他人的行为后,马上模仿;有些儿童在观察了他人的行为后,并不马上模仿,过后却在适当的时间重现这种行为。
(2)这种观察学习并不只是简单的模仿,同时还存在着泛化的现象,即儿童通过观察学习,可获得与示范行为相类同的一大类行为。
例如儿童看了一场打斗片之后,他的攻击行为就会有所增加,并在学校或家庭等许多场合均有攻击的表现。
关于示范疗法的作用,曾有许多实验予以证明。
心理学家奥康纳作过这样一个研究。
他从幼儿园中挑选了13名具有社会性孤独的儿童,这些儿童很少与同伴交往,喜好孤单一人。
对其中6名儿童施用示范法,其余7名作为对照组。
示范组的具体方法是观看幼儿园活动的录像。
片中播放的镜头是:一个儿童先观看其他儿童交往,然后自己也参与进去,这时其他儿童即来跟他谈笑,给他玩具,一起看书、搭积木、玩追逐游戏等,对他的参与表示积极的态度。
幼儿园班级管理消退法案例

幼儿园班级管理消退法案例
案例:小周老师每天都很忙,因为班里的小明每次游戏都爱抢其他小朋友的玩具,处理他的事情,每天都要花很多的时间。
小周老师观察了半个多月后,决定采用消退法。
只要小明不打人,老师会忽略他故意吸引老师注意的行为,慢慢地,小明就不抢玩具了。
什么是消退法:指的是通过撤销促使某些不良行为的强化因素,从而减少这些行为发生的行为矫正方法。
适用范围:主要指为引起别人注意的不当行为。
实施要求:
1.了解消退法的适用范围,只有那些为获取老师注意或关注的,才可用此方法;
2.对于孩子的良好行为,要给予回应,不可忽视;
3.消退不良行为时,要对良好行为给予强化,这样效果更好;
4.实施过程中前后一致,不可出尔反尔。
幼儿园康复教育实践案例分享

幼儿园康复教育实践案例分享标题:幼儿园康复教育实践案例分享概述: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幼儿园教育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其中康复教育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幼儿园需要通过各种措施,包括物理康复、言语康复等,帮助有特殊需要的孩子获得更好的成长环境和学习条件。
本文将分享一些幼儿园康复教育实践案例,希望能够对幼教工作者提供借鉴和参考。
案例一:语言发育迟缓儿童的康复教育小张是一位3岁的孩子,他经常仅仅用简单的语言表示自己的需求。
他的幼儿园老师发现了这一问题并向他的父母提出了建议。
幼儿园组织了一次专业的评估,评估结果确认其存在语言发育迟缓的问题。
后来,幼儿园老师和儿童家长共同制定了一份康复方案,包括每周两次语言训练、频繁的教育游戏、适当的听力训练等。
在康复教育的过程中,小张不仅提高了语言表达的能力,还得到了更多的关爱和支持。
案例二:身体障碍儿童的康复教育小李是一位患有先天性脑瘫的儿童,在幼儿园里走路不稳且行动不便。
幼儿园组织了一次康复评估,评估出小李需要定制一套辅助器具来帮助他行动,包括轮椅和矫正鞋。
同时,幼儿园专门聘请了物理康复师进行定期康复训练。
经过长时间的康复训练,小李的身体状况得到了显著的改善,不仅可以在幼儿园中与其他孩子一起玩耍,还可以每天充满自信地行走。
案例三:社交障碍儿童的康复教育小王是一位有社交障碍的儿童,在幼儿园中经常与其他孩子难以交流。
通过康复评估发现,小王具备发展良好的表达和理解能力,但在社交交往中缺乏自信和主动性。
因此,幼儿园老师和家长制定了一份康复计划,并邀请专家提供指导。
康复计划包括教授交流技巧、安排特殊活动、丰富家庭生活等。
在长达半年的康复训练过程中,小王的社交能力得到了提高,从而能够与其他孩子建立更多的联系并获得愉快的童年。
结论:幼儿园康复教育是一项重要的工作。
需要根据不同孩子的特殊需求和状况,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计划和培训方案。
通过这些措施,可以帮助孩子尽早发现问题并得到有效的解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采用模仿疗法矫正幼儿退缩行为的实施案例
一、被矫正幼儿的情况分析:
1、幼儿的一般情况:
小黎:女,5岁半,幼儿园大班幼儿,该幼儿自出生后一直由其奶奶抚养,一直到入园前不久才由其父母领回家中,该幼儿文静、内向、胆小、性情孤僻、不合群。
2、问题行为的表现:
该幼儿刚入园时较胆小、性情比较孤僻、不合群,经过一段时间后,能在老师及同伴的带动和鼓励下参加一些活动,在语言方面,该幼儿基础较好,对音乐也较感兴奋,但是近来该幼儿经常哭泣或不肯来园,有时,不知在想些什么,坐在座位上一动也不动。
3、可能的原因:
1)该幼儿出生后一直和奶奶生活在一起,母亲不太关心自己的女儿,据调查,该幼儿自小到大,一直由奶奶带着呆在家里,极少出去玩,更难与其他幼儿交朋友,现在虽然和父母住在一起,但是父母关系不和,母亲经常在外玩,父亲较孤僻,不太爱讲话,这就造成了家庭气氛沉闷,缺少轻松、愉快的氛围。
2)由于幼儿是插班生,因此和其他小朋友不太熟,有时,想加入到他们的游戏行列,但是没有人主动地请她,每一次都是在老师的帮助下加入游戏,比较被动,所以不能很好地投入游戏。
3)只要该幼儿不顺她母亲的意,她妈妈就又打又骂,造成幼儿心理紧张。
二、矫正前准备:
1、设计编制教育内容。
故事:亮亮和默默,兰兰哭了,兰兰懂事了。
游戏活动:出鼓传手帕,谁念得好,找朋友。
2、取得家长的支持和配合。
在矫治前,
教师通过家庭将矫治计划、方案告诉家长。
使家长明确,并积极支持配合教师进行矫治。
三、矫正过程:
第一阶段:(第一周至第三周)
通过谈心和故事“亮亮和默默”等启发引导幼儿,使幼儿能模仿故事中的默默,勇敢、主动地和小朋友一起元,在此基础上,教师时刻和她保持亲密的关系,并让其他幼儿感觉到,从而使其他幼儿自内心发出想和该幼儿交朋友的愿望,私下里,教师发动几位能力强的幼儿和该幼儿做好朋友,带好做游戏,经过三周的努力,该幼儿变得活泼多了,也开口说话了,有时能主动和别人一起做游戏。
第二阶段:(第四周至第八周)
通过游戏活动“击鼓传手帕、谁念得好,找朋友”等激发幼儿在集体面前大胆表演的愿望,充分发挥该幼儿的语言、音乐才能,增强她的自信心,经过多次活动,该幼儿的脸上出现了笑容,也能主动来幼儿园
了,为了稳定幼儿的情绪,我又一次和家长取得联系,要求家长配合,协同教育。
第三阶段:(第九周至第十三周)
在日常生活中,请该幼儿多做一些工作,诸如:午餐汇报员、检查员、值日生等,多给她一些锻炼的机会。
在幼儿讲故事比赛中,该幼儿有声有色的讲述赢得了第一名,从而奠定了她在其他幼儿心目中的地位。
第四阶段:(第十四周至学期结束)
逐渐巩固良好的行为,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渐渐减弱强化行为,使小黎幼儿在自然情境中自由和幼儿交往,并教育家长努力克制自己,改变教育方法,从而使幼儿形成活泼开朗的性格并乐于和同伴交往。
四、矫正结果:
经过一个学期的教育、矫正,小黎基本上改变了孤僻的性格。
现在,孩子情绪稳定,乐观积极,能主动来幼儿园,上课积极,乐于和同伴交往,在同伴中也有一定的地位,家长反映,现在我的孩子活泼可爱多了,各方面能力提高很快,为此他们多次感谢老师的关心、教育使孩子健康成长。